第一篇:家长素质及教育方法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及改进策略研究的工作报告
家长素质及教育方法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及
改进策略研究的工作报告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石 叶 婷
课题:家长素质及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策略的研究;主持人: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石叶婷;完成时间:2010年11月。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关于对学生家长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2、关于学生家长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3、关于学生家长文化科学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4、关于对家庭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5、关于家庭教育方法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与实践。
6.关于提高学生家长素质,完善家庭教育方法有效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二、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准备阶段:(2008年11月- 2009年2月)
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进行总体的理论分析策划;建立课题研究机构,制定具体的实施操作计划。并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创设必要的物质、设备条件;进行课题研究的最后设计,并举行相当规范的课题研究开题论证会;完成本阶段的工作总结报告。
(二)实验研究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1月)1
本阶段是课题实验研究全面展开的阶段,初步计划实验研究分两大步进行,第一步:开展对我校在校学生家长的素质状况及教育方法的调研,了解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影响状况和程度;第二步,落实研究任务,从学校的行政管理层和一线教师两方面同时着手,在学校范围内,针对家长素质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开展全面深入的实验研究,并在此阶段进行各阶段实验状况的分析总结,找出与预期成果之间的差距,写出分析文章和阶段工作总结报告,并每年召开一次阶段实验研究成果交流会或专题学术研讨会,有计划地在本校范围内实践阶段性实验研究成果。
(三)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3月)
本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系统整理实验研究资料,分析得失,归纳总结成果与经验。并形成实验报告及论文。根据这一任务要求,我们初步计划在这一阶段完成以下工作:
1、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对实验假设的验证情况和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2、回顾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归纳其中的得失,并形成书面报告;设想今后这一工作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
3、准备结题鉴定的一切必要材料,并向课题主管部门申请结题。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重点对于公开发表于著作、期刊及互联网上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学习和研究,使得本课题的研究更为全面。
2.经验总结法
总结课题组成员本人及同行中学教师们(尤其是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教师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包括经验和教训,在相关教育、教学策略、方法、成效等方面进行详细总结。
3.调查法
对研究对象学校 —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全体学生进行详细的调查。
4.个案法
对研究对象学校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的学生10人展开详细的个案调查(包括全部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建立个案档案。
5.行动研究法
对所确定的10例个案进行行动研究。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对所确定的“后进生”进行分阶段的研究,进行转化教育,跟踪其发展变化。
四、采取措施
1、定期发放了家庭教育宣传资料。
2、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定期与家长交流教育经验并开展家长讲座。利用《校园报》开辟家教专栏,利用网络平台,在校园网站开通了网上家长学校,请来课题研究组的老师来到网上“家长会客厅”,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
3、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
4、注重学生对家庭的反作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反过来学生会做家长的工作。
5、成立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将家长请到学校来与学生共同感受学习生活。
俗话说“千个孩子千个样,一个家长一个法”,各个家庭的家教方式各有不同,家长学校主要解决了共同点,对特殊点就我们就采用个案跟踪的方式来解决。以课题研究为前提的跟踪实验:选定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和家庭,开展不同形式的指导,进行不同个案之间的横向比较和不同阶段的纵向比较,并对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及时总结和推广。我校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全体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验研究点,选择一至两个不同类型的学生做研究样本,建立研究指导档案,进行跟踪指导1至2年,动用调查法(观察、访谈、问卷)和 行动研究法,侧重动态研究和质的研究,边研究边干预,并记录指导的过程与效果,期末为每个样本各写一份个案总结。个案跟踪的指导方式,不仅促使了家长和孩子进步、解决家长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一批善于进行个案跟踪指导的教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6、以网络为载体,创建家庭教育指导新平台。
7、注重孩子与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室
新时期的中学生接触面广、思维活跃。但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由于受到年龄、社会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及人生经验的不足,难免在生活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就会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绊脚石。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今年我校正式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确定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并在家长学校中聘请了有思想工作经验的家长协助开展工作,每周定时按受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咨询。经过家长学校的学习与培训后,许多家长摒弃了旧的观念,鼓励同学们大胆地接受咨询。一些家长逐渐能够认识到心理咨询的科学性,家长和学生之间经常存在的代沟问题因为心理咨询制度的建立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此外,我校心理咨询室每学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卫生保健讲座,并辅以专刊墙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取得较好成效。
五、我们通过家长素质及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策略的研究得出了如下家庭教育方式的比较可取的方法:
1、对孩子的教育多是采用讨论式,谈话式和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2、能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遇事要听听孩子的意见
3、善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不直接数落孩子的短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4、父母本身有错或教育不当,或委曲了孩子,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
5、父母要多看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便于与和孩子的沟通
第二篇:《家长素质及家庭教育方法对学生影响的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课题:《家长素质及家庭教育方法对学生影响的研究》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谈到教育,人们脑海里面首先想到的是学校。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口进一步的优化,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在教育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变得举足轻重起来。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因此,提升家长素质和改善家庭教育方法已经成为家庭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且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未来的发展。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现代家庭教育的教育模式,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做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学校教育,更需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体系。在教育兴国的大环境下,家庭教育应该成为孩子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仍与先进科学的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提升家长素质和改善家庭教育方法还没有完全被家长所认识,基于此,我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强调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此都负有重要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纽带,家庭作为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基础条件: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有意在家庭教育方面探索出路,我平时比较喜欢看家庭教育的书刊资料,又建立过“感悟家庭”的网站。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有兴趣。因此,我选择了此课题。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相当一批家长受片面人才观的影响,在如何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方面产生种种困惑,不知道该怎样爱孩子,怎样去教育孩子。有的家长把追求孩子获得高分摆在家庭教育的首位,而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求知、生存、合作、发展的能力。有的家长对素质教育认识偏颇,逼迫孩子定要通过钢琴的几级几级考试,定要学会几种乐器等。有的家长只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没有把孩子
当成一个独立的人,与他平等相处,尊重他的人格。也有的家长没有把孩子看成一个正在成长发育中的人,或者是对他成长中的问题放任自流,或者是大惊小怪。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盲目攀高,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一系列的错误教育方式导致孩子们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心理承受着各种压力去上学,那真是苦不堪言的一种景象。想想看,在这种境况下孩子又怎么能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呢?
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
2、理论问题:目前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实践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中度过,天下的每一位父母都能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他们最好的人生,做出最好的榜样!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孩子能健康地成长,智力得到发展,他们有刚毅的性格,进取心强,热爱生活,爱父母长辈,孩子对生活有自己的看法,他们的举止合乎公众的理想。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对于孩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问题
2、家长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孩子成才与否,是对家庭教育体系最直接的也是最严肃的检查。
3、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且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未来的发展。
4、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和家长的以身作则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父母的人格与权威对孩子的成长也具有很强的感化与约束力。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许多家长认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它有专门的场地、设施、课程等,还有懂教育的老师,因此,把孩子送到学校,只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就能成才;而家庭教育无关紧要,或者说关系不大,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负责任的。现在正是传统的家庭教育与现代家庭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大量案例和多种家庭教育形式相结合进行课题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电脑网络和中国家庭教育网站上的相关资料,结合我校教育网站和家长学校实施。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2006年10月至2006年12月,查阅大量家庭教育书刊和家庭教育理论,建立“感悟家教”网站,并以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发给广大学生家长,形成方案、制定课题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家庭教育、多元智能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
1、文献研究法
2、个案分析法
3、跟踪指导法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方案、报告、阶段小结、总结、论文、案例(内部网站公布,争取正式出版)。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研究周期
三年,即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
(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1、2006年10月——12月为准备阶段
查阅相关资料和书刊,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2、2002年6月——2004年8月为实施阶段
第一轮(2002年6月——8月),主要工作:课题组统一认识;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轮实施阶段(2006年11月—2008年9月):
(1)提高家长素质(2)推行家庭民主(3)传递学习的情绪(4)多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第三轮研究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整理收集资料,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实验目标进行鉴定,撰写小结、心得,撰写阶段性小结。
九、本课题组成员
组长:刘金芳
组员:刘艳华 张淑娟 刘伟 商红艳
第三篇:论述本校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因为学生个体素质模式的建构和塑造,有赖于与之相关的各种教育环境的引导、开发和优化选择。良好的环境能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不良的环境能使人产生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学生,作为组成社会的个体,他们学习主要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环境加以利用和改造,创造良好的健康的环境,发挥其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克服不良环境,限制其消极作用。环境教育对学生的作用一时难以显示出来,这一方面由于它的隐蔽性所致,另一方面环境教育的作用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经历一次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就是环境教育的迟效性。我校非常重视学校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并动员、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尤其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积极参加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的劳动,亲手布置班级、学校的环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校园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学校领导还应该把师生在管理和利用学校环境的各项活动中所形成的制度、规范、纪律及时总结、固定下来,作为学校的传统、特色予以保持、发扬、光大。这样就可能使学校环境逐步完善,不断优化,使环境建设的育人功能发挥得越来越好,把学校办得越来越有特色。
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行为倾向,也是一所学校所持有的、传统的、主导的行为习惯和风尚。我校这种“学无止境,行为师表”的校风能产生一股经久不衰的强大动力,推动着学校不断进步,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而又有鲜明个性的学生。校风是治校育人的重要因素,是一种不可忽视也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抗拒的同化作用和促进作用,它给学生的鼓舞力量是持久的,它在学生身上显示出来的教育效果也是永不磨灭的。作为环境育人中的动态因素——精神环境,是校园中最活泼、最有潜力、最富有生气的因素,它给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生动的、持久的。优化精神环境是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第四篇:试论教育对促进个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试论教育对促进个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大潮席卷而来,各国为了抢夺战略制高点,展开一轮轮以教育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较量,为了在这场全新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便不约而同地争相使出全新的招数,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倾尽全力培育自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如何做到与时俱进,真正与素质教育接轨,以一种更积极务实的姿态迎接教育变革的挑战,重新深化教育对促进个人身心发展极端重要的认识,大力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打造中华民族的科技人才航母,使中华民族在强手如林的世界之林拥有一方广阔的发展空间,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长思之”。
一、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既是时代对个人的具体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个人是构成社会必不可少的元素,个人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过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物质匮乏,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导致我们在认识上出现误区,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完全侧重于“精英教育”的模式,将目标狭隘地锁定为培养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从客观上无情地剥夺了众多受教育者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权利,造成了社会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了人才队伍基础建设的不稳定,结构不合理,从而对社会的和谐和发展产生了诸多的阻碍作用。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全球化和地区间的经济融合趋势不断强化的现状,我国教育工作者应展开对教育的反思,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模式、教育的内容、教育的途径进行革新,要夯实教育基础,促进劳动者身心的全面发展,使教育紧跟着社会发展的脚步,更好的为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做出自已的贡献。
二、教育是通向个人身心发展的必经之路。
当代教育哲学家桑新民认为,从历史上学校教育的发展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从社会结构中分化出来的是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联系的传统人文学科教育,最早诞生的学校是宫廷、寺庙学校和书吏学校。这种学校教育诞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为皇亲贵族和剥削者子弟专设,以便其将统治延续下去。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第二次分化是从自然科学教育的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的,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推动近代学校教育迅速发展起来的内在动力。随着自然科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班级授课制,大、中、小、幼的学校体系等都相应发展起来。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第三次分化是职业技术教育从物质生产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次分化不仅是人类对这类教育本身的认识和在实施中由自发向自觉转化的过程,而且促进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加速了学校教育在社会成员中的普及,展示了现代教育向多层性和复杂结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而现代社会日益发展为高度科学化的信息社会,学生不仅在学校中学习,而且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学习,他们从课外、校外接受的信息量与日俱增,这实际上是一种潜移默化却又强大有力的教育。另一方面,学校的毕业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之后,面临着“知识爆炸”的严峻挑战。为应付这种挑战,当代社会中各种回归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纷纷出现,许多有远见的教育家在分析了当代教育的特点和教育发展的未来时,提出要把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考察和规划,逐步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如果说在传统社会中每个个体只需要拥有很少量的知识和经验就可以生存下去的话,那么个人身心的发展就不需要受到教育太多的影响,但是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真正地置身于广义的教育之外,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应该利用现代社会为我们所提供的一切物质手段,结合当代社会特征以及青少年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传授给他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传授给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更要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影响他们;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
三、现代教育为个人的身心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素质划分为智力、道德、情感三个方面,教育可以通过智育、德育、美育等不同渠道来促使个体心理素质和谐、全面发展,塑造出德、智、体、美统一的理想个性。要做到全面发展,就应该把德、智、体、美作为一个不可侵害的有机整体来看待和把握,在这样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指引下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诚然,理论对现实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并不表示理论和实践永远都踏着同一节拍翩翩起舞。在当代教育实践中,虽然反复强调要注意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但事实上常有偏废,片面突出智育的地位,将德育和美育摆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今天的教育,给人以围绕“升学率”这根标杆所展开的角力游戏的感觉而已,没有丝毫的活力。而我们推崇的德育,则变成了诸如升国旗、唱国歌、学雷锋等仪式,很少有人认真地思考一下如何继承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如何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道德遗产,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美德中那些属于民族固有的传统,哪些具有世界性的普遍价值。
四、如何全力促进个人身心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课题。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里将教育活动变成了一种单向的、无视受教育者人性的、没有生命力的过程,这种过程对受教育者绝对不会产生出丝毫的乐趣,必然不可能调动受教育者的激情,更不会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我们制定的全面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宗旨南辕北辙,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为了走出这种困境,我认为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1 积极学习并掌握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新的知识,将我们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2 积极采取多媒体、远程教育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从教室引向广阔的天地;3 深刻反思因地制宜调整教学内容,使受教育者接受更多知识,获得更高层次美的享受,将受教育者从痛苦能桎梏中解救出来;4 注重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参与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加强爱国主义宣传的同时也要让受教育者拓展世界主义能胸怀;5 注重个性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我设计、自主的学习知识的建构过程,更加理性的认识未来,愉快地张扬个性,体现出以人为本的鲜明特色。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和为国育才的高度上,紧跟时代步伐,汲取人类一切先进的文化遗产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创新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为受教育者创设一个健康温馨的受教育环境,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独特思想能力的、创造性的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陕西省白河县职教中心)
第五篇:学校的主题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总结
“学校的主题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工作总结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针对实际确定了学校开展主题教育的指导思想,即以学生道德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以提高教师道德心理水平为重要保障,以开展符合学生年龄实际的家长宣传教育咨询为工作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学校分别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由学校全体教师参与、主管德育和教学的副校长负责组织和指导四个专题小组(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道德心理健康研究组、班级〈少先队〉活动与学生道德心理健康研究组、课外兴趣活动与学生道德心理健康研究组、特需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研究组)的就“课内外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
现将学校已经开展的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找准工作切入点
我们认识到,道德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应用性很强的工作,而学校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全体老师的参与。学校领导对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召开以课题研究实施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会议,校长身体力行,亲自参与研究工作,并确定校长任课题组组长,由主抓德育、教育的两位副校长共同抓好四个子课题研究工作。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中小学心理教育指导纲要》,通过学习、理解,提高全体教师对学校道德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在人力、物力上给予科研工作以极大的支持,多次请专家到学校为课题组成员辅导“如何写好课题研究计划”“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宣传新的教育观念,校领导亲自审定课题计划,定期听取课题组成员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提出指导意见。
在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的过程中,全体实验教师进一步针对问题开展讨论,特别是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形式提出疑问:课堂教学是不是一种活动?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活动,在心理研究的范畴内,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通过学科教学的学习,教师对学生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评价的指导、引导,这就是心理指导的活动。结合“未成年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目标要求,我们针对学校实际,还分别制定了各年段的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目标。
低年级段:能适应学校学习和生活环境,感受在集体中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友好与同学相处,懂得的互相谦让。乐于学习,克服粗心、马虎等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中年级段: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认真学习,勤于动脑,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学会挑战困难,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不骄傲,不自卑。
高年级段: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努力战胜困难。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分析、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学会合作,有责任感。
通过学习,我们达成了共识,提出了在创设良好学习、活动环境,开展课内外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原则:
* 主体性原则: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开展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要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在活动中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引导。
* 趣味性原则:兴趣产生于人的需要,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产生快感,从而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兴趣的激发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趣,发展良好的个性。
* 差异性原则: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有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两个方面。学生能力发展有差异,在活动中,我们决不能以一个标尺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教师的教育就是使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 发展性原则:学生身体心理事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有了某种能力发展的先天素质,并不表明这个学生一定会具备这种能力,教师要通过引导和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使学生的爱好和能力在发展中达成统一,才能真正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表现,身心得到充分发展。
同时,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我们提出:教师们以要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可分别就学生学习心理、认知心理、自我心理、人际心理、品德心理、情感心理、个性心理培养等方面开展研究。
二、确定研究课题,深入学习研讨,落实研究目标
针对实际,研究组实验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分别制定了研究专题,如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等;班队活动与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通过班级团队活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研究》、《家校协同,促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宽容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通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队员合作精神的研究》等;课外兴趣活动与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学生自主兴趣活动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等;特需学生心理教育研究:《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研究》、《心理辅导与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研究》等。
(一)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
我们重点以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课堂教学活动有着其它活动不可替代的优势,学生情感目标是教学活动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认为,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实施心理教育:
① 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容,挖掘学习内容的情感因素潜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②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克服困难的学习意志力,增强学习中的抗干扰能力,提高学习创新意识;
③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荣誉感。
针对以上目标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良好的的课堂环节设计给学生以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良好的学习热情。我们强调教师良好的语言、体态的特征、活动氛围的营造以及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2、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是一种心理的交流。我们提出:教师要有目的设计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并给予指导。如设计开放性(发散性、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挑战性很强(难度大、学生不熟悉)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并经过互助性的学习、讨论进一步解决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活动过程中,考虑问题提出的层次性和启发性,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通过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3、注重技能培养,增强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技巧,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会激发起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更好地悦纳自己、悦纳他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并在活动中有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实践,我们认识到: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有着其它教育途径不可替代的教育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忽视、回避课堂教学活动的做法是不正确,教育也是不全面的,只有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做到学校教育的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
课外活动的形式不同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它有着独特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学生课外兴趣活动的开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兴趣活动不只是为了完成某些竞赛任务,而是要切实做到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将学校原有的学生兴趣小组活动改名为学生自主兴趣活动,活动不仅名称发生了变化,从活动的内容、形式及人员参与比例都发生了变化。活动是从原来的选择几个较有特长的教师开办几个兴趣小组,让学生自愿参加,而人数有一定限制,或由学校安排整班同学参与其中一个小组活动的方式,变成了教师人人参与,创立兴趣活动小组,学生人人参与,并且对所有活动内容都有自主选择权和参与权,活动时间每周一次。这既是一项活动的开展,同时又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内容。在活动中,我们遵循的原则就是开展课内外活动坚持的四原则:主体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在开展活动及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创设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活动空间,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管理在活动形式上,我们将活动权交给孩子,使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作用,由原来的教师管理,教师定活动内容改为学生管理、学生参与制定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变为会员制或俱乐部制,教师到幕后,学生上前台竞选会长或主任,制定规章制度,规范活动行为自己教育自己,发放会员证,策划制作会徽、会旗。
有了学生的自主,教师站到在了幕后,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我们提出:要通过自主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加以引导,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发展--指导老师要做学生参与活动的互动学习者、启发诱导者与评价激励者。老师们针对实际,确定了如“在自主兴趣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主兴趣活动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自主兴趣活动中培养特需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主兴趣活动与学生团体意识的培养”等个人研究专题。
2、加强研究,关注师生心理体验,提高工作实效性
带着课题开展活动,虽然对于教师来说不陌生,但对于研究的意义还是随着活动开展使老师们有了切实的体会。有的老师在研究总结中写道:“过去我认为开展兴趣活动气氛热烈就是好,同时对于学生的引导教育自己也没有什么想法,但现在不同了,有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再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在热烈气氛的活动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如一些学生对活动十分有兴趣,但他们不会合作,遇到矛盾就争执不休;一些学不合群,喜欢自己做自己的,往往在提示后才与同学结合成一组;有的同学参与活动没有持续性,一次活动要换几个组,针对实际情况,我通过学习研究,把不会谦让的同学编为一小组,同时亲自参加他们的活动,从一句话,一个眼神中引导他们,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请活动小组长主动团结个别喜欢独处的同学,并给他分配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务,让其感受小组活动学习的快乐;制定学习活动规则,给学习没有持续性的同学'委以重任',请他担任某一个活动的负责人,使它能安下心来参与活动,参与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像这样带着研究问题开展活动的老师越来越多,同时老师们对自主兴趣活动产生的影响的认识也逐步深入,有的老师在总结中写道:“通过自主兴趣活动的开展,我们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收获,作为指导教师我从中体会到了解放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意义,尝到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甜头,这对我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有有很大帮助”。
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教师的积极性增强,自主兴趣活动的阶段总结会,发展成了课题研讨会,老师们在讨论中畅谈研究体会,交流研究个案,老师们感到通过研究,不仅对开展学生的自主活动有了更深的意义,同时对自身素质提高也是很好的催化剂。
对学生们来说,他们欢迎自主兴趣活动的开展,因为通过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价结果,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得到增强并提高了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监督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目前,全校参加自主兴趣活动的人数达100%。每到活动时间学生兴高采烈地来到活动教室,有序的开展着自己所喜欢的活动,他们是参与者、组织者、还是管理者。事实证明,通过活动,学生在的组织管理、言语表达、团体合作、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得到了加强,他们积极提出自己活动的设想,供老师参考。老师没有想到的他们能及时弥补,甚至对学校的德育管理与评价,他们也敢于给校长写信,提出自己的建议与见解。
我们认为,学校开展的学生自主兴趣活动,真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学生在宽松逾悦的活动氛围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培养了健康的情趣,在活动中学会了协作、互助,培养了的良好人际关系。
(三)开展班级、少先队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
班级、少先队活动作为特有的学生组织活动形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班级(少先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认真设计、组织学生喜爱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尤为重要。在活动中,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新世纪教育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在班队活动的组织方面,我们提出: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身体、心理特点,寓教于乐。根据学校制定的学生心理素质目标,我们针对学生实际,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以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开展了以下工作:
1、开展学校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在校园环境做到净化、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我们在学生中开展文明提示语征集活动,一时间,“不要把楼道当跑道,不要把游戏当柔道”[课间活动提示]、“下课了,也该让我歇会了!”[爱护公物,随手关灯提示] 等文明行为提示语在校园中流传,学生们通过文明行为提示,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精神为之振奋,情绪为之快乐。
2、针对学生各年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利用形式多样的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心理指导
* 团体辅导活动
虽然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课,但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结合班级实际,针对班级出现的普遍问题或“偶发事件”,采取讨论、辩论、讲座、情境体验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如低年级的团结友爱教育;中年级的正确对待荣誉的教育;高年级的青春期心理指导、毕业班升学心理指导等。通过学校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很好地预防了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或纠正了学生中出现的一般偏差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到如何在发现自己心理不够健康时,主动寻求帮助或自我调节,使学生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达到自我完善。团体辅导活动形式丰富多彩,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的角色体验、表演、游戏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产生提高和改变自己当前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班主任老师们也十分注意积累,结合辅导活动,积极撰写活动案例。
* 主题教育
学校坚持开展主题教育,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树良好校风。如两年来学校坚持开展的“做文明少年,创文明班风”、“保护身边的环境,做文明公民”等系列活动,我们注意针对学生年龄实际、班级实际开展分层次的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师在活动中给予指导,每学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完善工作,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加强评语改革工作
我们提出: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评价的激励作用,要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实行“谈心式”,教师在给予学生评价时,要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处着眼,发挥评语的激励、导向、反馈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撰写评语,遵循全面性、个性化、平等性、激励性、发展性及客观评价的六原则。针对实际,我们提出:教师要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表扬其成绩;要艺术性地提出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指出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谈心式评语的实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我能行”的教育思想。
3、帮助家长改进教子方法,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工作中,我们注意抓好家长的教育。针对学校实际,召开家长座谈会,交流教子经验,交流家长教子经验,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共同研讨。同时,我们还抓住学校首届文明家庭、教子有方好家长的评选,积极倡导家长的文明教子方式,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促学生健康成长。我们认识到:由于班队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学生乐于参与,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自身的心理素质得到完善与提高。我们的着眼点要在活动的设计、组织,同时班队活动的指导教师(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在活动中要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积极的引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
(四)特需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研究
开展心理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对特需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是我们面向全体学生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我们认识到:对特需学生来说,教师仅仅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还是不够的,还需了解心理异常的各种表现形式,针对学生实际认真分析,这样才能在日常的班级教育中,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进行矫正。
通过我们学习、研讨,我们确定了主要的研究对象:单亲家庭子女、学习有障碍学生、行为不良学生、其它特定类型(少先队干部、学习成绩特优、存有自卑心理、孤僻)的学生等。针对各年段学生实际,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认真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研究活动。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做好家长工作,协同开展研究、教育
学生家庭背景各异,不同的家庭背景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方面,我们针对实际,做好家访,与家长取得共识,分析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共同研究学生的教育、引导的对策。
2、加强个案跟踪调查和研究工作。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做好研究小组“集体会诊制”,不定期进行教育会诊,探讨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的最佳方案,会诊后,由负责教师对学生平常的学习、生活进行观察记录,收集信息,研究小组再次进行小组会诊、分析,进一步提出对学生教育的参考意见,并定期和家长交换意见。学校提出:要深入了解特需生,关心特需生,为学生创造适当的表现展现机会,增强学生自信心;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同时发挥学生集体教育作用,坚持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活动中引导,通过群体的力量教育、引导特需生。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特需生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引导工作,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因各种客观因素而较为复杂,作为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研究,关爱每一个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校主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动态的工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配合。今后,我们要继续将未成年思想道德心理研究教育开展下去,努力提高教师心理水平,家校协同,共同培养造就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新世纪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