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导引方式教学要点

时间:2019-05-12 11:5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语文课程导引方式教学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语文课程导引方式教学要点》。

第一篇:大学语文课程导引方式教学要点

大学语文课程“导引---互动式”课堂教学法 “导引---互动式”课堂教学法,采用观点加例文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先传授理论知识,再通过例文点评,并分成小组模拟互动,大胆质疑,展开讨论,最后让学生参考例文写作,迁移创造。这样做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素质能力。

我们参加科研的教师,都是在大学语文教学一线,几年来,立足《高等语文》教材,认真研究、实践、总结了“导引---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最精炼的表示,用图示如下:

教学活动:(教师的导引)

引——————思——————问——————析——————练

|||||

导引学法启发思考归纳问题讲解要点设计练习

学生参与:(学生的互动)

读——————疑——————议——————结——————创

|||||

认真自读大胆质疑展开讨论总结评议迁移创造

竞赛激励学生拓展人文兴趣

立体架构,配套教材,注重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运用“导引—互动式”教学法;教师重视课堂情境效果教学,重视实践环节,在互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考、阅读和练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感悟社会、生活、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方法。

教材的进一步完善与提升。

第二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案(本站推荐)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一、课程现状分析

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西方文化正以迅猛的态势向我们袭来,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低迷状态。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低迷状态相关联的是,曾经广受重视的大学语文课程也正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其具体现状为:

1.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日益“边缘化”。北京大学温儒敏先生指出:“大学语文„„虽然被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它却仍然处于边缘位置。”许多高校领导者对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模糊,学生也不知道学习的作用与意义,更不知道它对培养人才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作用。因而以强调专业教学为借口,不少高校将大学语文缩小了开课范围、减少了开课时数,或者干脆取消了它。这一切就导致了大学语文地位的低下,呈现出日益“边缘化”的态势。

2.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队伍也日益“边缘化”。正是由于大学语文的地位日益“边缘化”,大学语文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自然越来越不受重视,存在着严重的缺位。教学大学语文的老师往往学历最低,职称最低,自我评价最低,他人评价也最“矮”。优秀教师不愿意承担大学语文教学,年轻老师一旦成熟也纷纷“转岗”。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边缘化”,使他们在所有教师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

3.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和教学队伍的日益“边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首先,使教师们所教授的大学语文课程更加变成了弱势科目,教师对教材建设的兴趣大减,对先进教学理念的探索和新型教学手段的运用没有动力,教学效果自然就会越来越差。同时,学生学不到东西,对大学语文就越来越失掉了兴趣。

大学语文课程的这种尴尬现状,不仅存在于其他高等院校,在我们绵阳师范学院也或多或少存在。为此,我们人文基础教研室全体同志在教务处周明圣处长、文学与传播学院梁中杰副教授的指导下,在文学与传播学院的主要领导及杨栩生教授、李超教授、蒋志教授的支持下,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从现实出发,重建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承担起培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责任,造就国人建设和谐世界的大国胸襟、大国风范。”这就是我们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自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满清帝国封闭的国门之后,一百多年来,我们几乎一直笼罩在民族虚无主义的阴影之中。一方面,西方列强从外部贬低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中国自身在寻求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失去了自信,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误区,从内部大肆摧残传统文化。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仍然处于深深的断裂之中。中华文化处于断裂的现实,需要我们抛弃门户之见,修补裂痕,正本清源,承续传统,发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重新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创造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中华新文化。需要我们以此增强民族自信,树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在文化上,自立于世界民族强列之林。需要我们以此消除西方社会对中国经济成功、民族复兴所带来的和平崛起的疑虑,造就国人建设和谐世界的大国胸襟、大国风范。因此,我们提出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有充分的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三、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内涵

(一)准确定位大学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历来是争议纷繁的话题。要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首先就必须解决课程定位问题。

我们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是:大学语文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汉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它以对具体文章的字词句篇的分析为手段、以对文章中的中华思想文化信息的探索为核心,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人文性而又以人文性为主的基础学科。

早在1978年重新开设大学语文时,匡亚明等教育专家就指出了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一是具有“交流工具训练作用”,二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承”,三是“对现代人类共通精神文明的建设”,四是“应对和解答当下开放社会各种文化困惑”。四点之中,第一点强调了工具性,后面几点强调了人文性。工具性、人文性兼具而又以人文性为主是其鲜明的特色。教育专家们对大学语文的这几点认识,一直得到了大学语文学界的高度赞同,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而这也正是我们准确定位大学语文的课程的基础。

我们认为,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识书、读写六项。听话、说话属于口语,识字、书写是书面语的阶梯,阅读、写作属于书面语。书面语包括白话和文言。传统的语文能力包括了工具性知识和思想文化信息两个层面。现在我们所重视的是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工具性知识,往往忽略了语言所蕴涵的思想文化信息,模糊了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中国人的“大学语文”如果不从语言所蕴涵的思想文化信息入手,把握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自然是不可能学好中国语言、具有真正的中国语文能力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自始至终把汉语文所蕴涵的思想文化信息与文字词汇语法等工具性知识融合在一起,确定在一个多维文化时空场之中,一个知识点,一篇文章,在这个时空场中具有相对固定的位置,既便于学习过程中的比较,融会贯通,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结构的建立。而且,一千多年来这个多维时空场的结构基本保持了不变。这一多维时空场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的思维结构基本一致,符合初学者的实际情况。通过学习,学生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也就逐步建立起来了,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也就逐步把握了。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正处在中华民族汉唐以来又一次伟大的复兴中,而此时恰逢冷战结束,世界秩序面临重大转折的关键点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代、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肩负起复兴中华,建设和谐世界的伟大使命。大学生们要承担这样的使命,就要求大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文化素质——有一定的民族心理结构,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

因此,我们进一步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一方面继续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把握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文化心理,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复归五四以前的传统,探索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为创造造

福于全人类的中华教育文明、建设和谐世界开辟道路。而这也正是我们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深层次原因。

(二)选择经典的教学内容

与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改革的课程定位相适应,我们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体现了“教育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我们发现,中国对人类文化的最大贡献应当是“教育文明”。

教育文明,开始于先秦,两千多年来不断有所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是其他民族文化至今仍然没有的内容。至圣先师孔夫子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法律是底线,但是,我们更应当用“德”和“礼”引人向善。先秦的许多典籍都有类似的思想。如《乐记》:“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孝经》:“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冠义》:“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婚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等等。

教育文明的核心是道德、礼乐、教化,与宗教教义不同的是,它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礼运》所言:“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文明不是宗教而具有宗教的作用,同时从内、外规范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教育文明超越各宗教,沟通世界各民族文化,统摄民主、科学等工具理性,是现代世界迫切需要的博爱和谐的人类共同的思想信仰。

体现了“教育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一是反映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主流价值观念,对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章诗词作品。二是这些作品在当今世界文化中是最优秀的,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就应该以体现了“教育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其教学内容。

(三)进行创新的教材建设

目前的种种大学语文教材,其改革的力度一般很少涉及基础理论的创新。文言与白话、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思想性与工具性等等,基本上沿袭着“五四”以来的观念。我们认为教材改革实践,必须从这些基础理论的突破开始。

我们认为,课堂内的语文是中华语文,文言文乃是中华语文的高级书面语,不能与拉丁文作不伦不类的类比。中华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主流价值观念,培养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心理。基于这样的理念,又联系选择经典教学内容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进行创新建设。

依据创新建设的原则,我们可以把大学语文教材的结构设计为“明道”与“学文”两个部分。明道侧重于观念、思想,学文侧重于感性、情感,同时也可以对其注释作特殊处理。

1、明道

主要应筛选确定的“教育文明经典”,这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每个中国人都应当学习的经典。具体而言,明道又可分为三个部分:总纲、分论和综论。

总纲,一篇文章——《大学》,提出目标以及实施的步骤。这作为全书的总纲领,分论和综论都必须围绕这一总纲展开的。

分论,可根据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就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五大方面,选取经典作品作为主干。同时,为便于在比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适当选取一些观点相近或相反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全文或节选编入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综论,全文或节选《老子》、《庄子》、《论语》、《孟子》、《荀子》。就文章的观点来看,这五子书与分论某个主题中的主干文章之间的关系略有不同。但这五子书与分论中的主干文章一样,都是可以构成教育文明理论的基础性经典文献。就大的方面看,如果说孔孟荀与分论中的主干文章属于动力源、催化剂的话,那么老庄的文章,则是调节它们的阀门、枢纽。只有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教育文明”理论才可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学文

主要应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认同中华文化,帮助学生建立语文阅读理解的思维结构,逐步形成阅读理解能力。学文可以分为天文、地理、人事三个部分。

学文,数十个主题分列天文、地理、人事之下。每个主题为一个单元,包括:题解、典故、诗文三个部分。题解,沿用历代名家解释,不再另外增加新解。典故,包括成语、故事等,凡有关的风俗习惯趣闻逸事可以尽量收入,长短不拘。诗文,包括诗、词、文、赋、诗话、词话等体裁。围绕主题,各类文章兼收并蓄。

3、无需自己注释

“明道”部分的“教育文明”经典在历史上有许多人做过注疏,历史上有名的注疏,其对这部经典阐释的本身,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所以,“明道”部分可以不加自注。

“学文”部分,由于诗文与题解、典故可以相证而解,因此也可以不再另加注解。

(四)整合院内资源 优化师资队伍

长期以来,我院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主要由文学与传播学院人文基础教研室的一位教授、三位副教授、四位讲师和两位助教承担,虽然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学位结构却是难达要求。要全面承担起改革后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在知识结构上还不是人人都具备。与此同时,我们的历史学、法学、人学、政治学、哲学、文学等领域,还有大量的博士和硕士、教授和副教授,他们在传统文化领域造诣颇深,个个堪称专家。

为此,我们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人文基础教研室的事,我们完全可以整合院内各方面的人才资源优势,形成一个优化的师资队伍来共同完成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使命。

(五)改革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前列数项改革解决了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问题、教学内容和教材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师资问题,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为了充分发挥优化的师资队伍的优势完成教学内容的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认为还应该实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认为应该实行专家的大班专题讲座和教师的小班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我们计划每周教学3学时,每学期16周。其中单周由专家大班专题讲座,双周由人文基础教研室教师做小班辅导。所谓“大班”指一个系(学院)或者几个系(学院)的同年级

数个班的集合体,“小班”指自然班。专家的大班专题讲座和教师的小班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具体规划如下:

1、专家大班专题讲座安排:

第一次:总纲。主讲: 卿小平(课程改革的提出者,改革教材的主编,人文基础教研室教师)

第二次:正心、修身。主讲:李超(哲学教授,人学专家)

第三次:齐家、治国、平天下。主讲:周明圣(历史学博士、教授、教务处长,课程改革负责人)

第四次:综论部分。主讲:蒋志(历史学教授)

第五次:天文部分。主讲:梁中杰(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课程改革负责人)第六次:地理部分。主讲:杨栩生(李白研究中主任,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

第七次:人事部分。主讲:张永强(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人文基础教研室教师)第八次:总结,评论和论文写作。主讲:李海涛(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人文基础教研室教师)

2、教师小班辅导思路:

(1)回顾大班专题讲座的主要观点

(2)明确了解学习要解决的课前问题

(3)课堂朗读元典

(4)学习具体的经典篇章(中华经典、比较文章)

(5)总结以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采用这种模式教学,其优越性是非常明显的。第一,专家的特长、人文基础教师的特点均可全面展示,发挥出了人力资源的优势;第二,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第三,因有前两者,故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规划

(一)前期准备

1、思想共识完成。在2005年的秋天,卿小平同志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想法。年底的教研室工作总结会上,卿小平同志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应邀与会的文学与传播学院资建民院长、梁中杰副教授发表了重要意见,李海涛教授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次会议在人文基础教研室基本达成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共识。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专家、四川师范大学钟仕伦教授对我们的改革予以了及时的关注和支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同时,教务处周明圣处长在了解我们的改革思路后,也给予了及时地鼓励、指导和支持,使“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改革成为了绵阳师范学院人上上下下的共识。

2、教学内容、教材准备就绪。从2005年12月到2007年4月,卿小平、朱昌林等同志完成了120多万字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该教材完全体现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以体现了教育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具有适合实行专家的大班专题讲座和教师的小班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为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改革的后续工作奠定了完善的物质基础。

3、师资和开课准备已经展开。为了及时推开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改革,我们人文基础教研室的全体同志作了大量的讲座和辅导的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5月,梁中杰副教授代表我们也与参与大讲座的专家教授取得了联系,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与同意。师资和开课准备

已经部分具备。

(二)后续规划1、2007年6月中旬,正式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改革方案”审批申请。

2、2007年6-8月,人文基础教研室全体老师和相关专家共同修订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辅导资料和新的教案。

3、争取于2007-2008学上期在部分专业的专科新生班级展开试点,为全面铺开总结经验。

4、计划在2007-2008学下期在全院新生本专科专业中全面展开。

绵阳师范学院人基础教研室

二〇〇七年六月

第三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总结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教授选修课《大学语文》,每个班90人,二个班共180人选了此课。每班32课时,时间是每周二的7、8与9、10节课,选材选用的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步高主编的高职高专适的大学语文教材,现将本人教学情况做个小结。

一、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考虑学生的实际,选择的课文是经典的名家名篇。从诗经、楚辞、庄子、大学、汉魏六朝诗歌、到唐诗、宋词等,以文学史的顺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个清晰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感知。

二、在教学中把增长知识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相结合。中学阶段,教材大致只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以一个声音说话。大学语文教学中介绍一些争鸣的意见,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克服思维的片面性与绝对化,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即使是文学精品,也介绍一些批评意见,让学生不迷信名家、迷信书本。

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次上课皆用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的教学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如讲庄子的山木篇时,插入庄子的动画片。讲陶渊明作品时,引入南京大学教授《诗意人生五典型·陶渊明》。讲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播放著名播音员的朗诵。讲唐诗时,插播唐诗专题片《唐之韵》,让学生课后观看百家讲坛中的李白、杜甫、苏轼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给少数爱学习的学生开点课外阅读书目。

教学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旷课的、上课空手而来的,点完名就走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今后要强化管理,严格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让大学语文课成为学生爱学的一门文化素质课。

尹乐平

2014年01月10日

第四篇:大学语文课程描述

《大学语文》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大学语文》,是一门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坚实价值根基的公共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应能够引导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视野、启蒙心智、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贴近语言、文学,增强学生的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具体教学目的如下:

1、提高和强化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帮助学生继续积累本国语文的有关知识,继续培养他们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打好扎实的语文根底。

2、通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教育、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他们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精神,学会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从而建构起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审美悟性,形成健康高雅的审美心理和情趣。

3、以中国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传统熏陶学生。要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结合起来,发掘优秀文学作品所蕴涵的内在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教学要求:

1、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建立对人类普世价值体系的认同;

3、培养丰富的想象、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搜集材料、形成观点、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

采用文学欣赏与语言应用及写作能力并重、理论阐述与作品鉴赏相结合的专题来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学欣赏,以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为主体,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为知识模块,安排四个专题。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发展线索、创作规律、欣赏方法有较为全面的阐述。介绍中国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的重点作家及作品,说明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分析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介绍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特点及欣赏方法。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第二部分,语言应用,安排两个专题。讲授汉语口语表达的基础知识、说话能力实践训练。

第三部分,写作能力。联系我国语言应用的实际和学生的语言表达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的应用能力。了解常用应用文体、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及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师精讲重点篇目以指引学生进入专题,学生通过自学与泛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2.感情投入。

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也是人的情感世界的结晶。课程组教师教学中介绍有突出成就的作家时如数家珍,欣赏古今优秀文学作品时如痴如醉,朗诵经典文学作品时声情并茂,分析欣赏文学作品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用对文学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感染学生。3.师生互动。

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课堂上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学作品的学习之中,有师生齐诵诗词,有课堂提问与回答,有大胆质疑与激烈辩论,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4.古今贯通。

在内容上,将中国古代优秀文学遗产之中的人文精神与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贯通,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上,讲解古代作家创作的艺术手法之后,引征今人继承这一传统,采用这种艺术手法创作成功的例证,让古今融为一体。

5.中外对比。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注重中西文化的交流。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文学作品,但适当穿插题材或体裁相关的外国文学作品,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视角、风格有什么不同。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自觉做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6.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当地使用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素材,声像并举、图文并茂、动静相交,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声情并茂、及时沟通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声音图象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情景与氛围。7.网络教学。

学生登陆校园网络平台,可点击我校教师自己设计与制作的大学语文网络课程。该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我校第一批采用卫星传递信息,异地同步进行网络教学的课程。有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几千名学生通过网络系统学习大学语文网络课程。

五、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主要考查文学理论常识、汉语基本常识、写作基本知识。期中、期末占百分之八十,平时考核成绩占百分之二十。

六、教学条件 教材使用与建设

大学语文课程使用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余姗姗、赵金存主编的《大学语文》。前者是教育部推荐高校使用的优秀教材,后者是我院十二五规划教材。

第五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大学语文是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本、专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为了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本课程在学生经过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经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使之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成为极有专长,又有多方面才能的新型人才。

一、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

1. 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是了解并集成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2. 能准确的阅读理解当代作品,能读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结识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 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类融合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作品分析能力。

4. 掌握记叙文、议论文等常用问题的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表达能力。写出的文章应在肢体、内容、层次、结构、行款、书写等方面合乎要求。

5. 提倡善于诱导、善于启发思考、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方法。

二、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的课内学时数为4学时,共3学分,一个学期开设。

三、课程教学媒体设计

1. 文字教材

基本教材《大学语文》适用本。全书选文36篇,其中必读课文26篇,课外阅读课文10篇(注★为课外阅读课文),书末附录语文基础知识,基础知识部分可纳入必读课文讲析中。

辅助教材《大学语文》学习指导书。学习指导书由26篇必读课文的题解、课文分析、古文今译、思考练习答案等内容,同基本教材配合使用,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课程内容。

2. 音像教材

录像课(3盘,每盘30分钟)

四、作业练习

可闻富有“思考与联系”,以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字词知识。可视情况分别必作和选作,也可作必要的补充,针对实际效果灵活掌握。

作文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全学期布置2至4篇。要重视对学生课外写作的指导,提倡学生写日记、读书笔记,办墙报,举行作文比赛、书法比赛。要使学生养成讲普通话和使

用一般字典的习惯。

五、关于考试

1. 本课程为省开课,有省校教学处命题,闭卷考试。

2. 考试范围及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26篇必读课文包括题解、课文分析内容、原文、注释都在考试范围之内。

3. 考试题型有(1)填空(20%);(2)选择(10%);(3)解释词语(10%);(4)古文今译(20%);(5)简答题(20%);(6)分析题(20%)。

下载大学语文课程导引方式教学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语文课程导引方式教学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大纲 Literary Theory of College Chinese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全校所有本、专科各专业(除汉语言 文学本科外) 学 时 数:30 执 笔 人:唐世贵 学 分 数:2 编写......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校为继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已经具备了高中毕业语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要点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1.语文的本质: A、语文就是语言,是口头与书面语的全称。B、语文是一个综合体,语言是其根本质。C、语文是学校教育中的一......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精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要点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1.语文的本质:A、语文就是语言,是口头与书面语的全称。B、语文是一个综合体,语言是其根本质。C、语文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

    专题一 物理教学案例研究导引评价方式

    一,请简要描述教学案例研究的价值和作用 通过课堂教学案例这种方式来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 提出行动研究,在行动过程中,在教师实践过程中,来开展教学研究、探索。行动使人与......

    浅议语文课程教学

    浅议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你就应当每一位教室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我想,学会专业研究......

    大学实用语文课程学习总结(大全)

    大学实用语文课程学习总结 是否大多数人都曾幻想着大学的美好? 是否大多数人刚进大学时都兴奋不已? 是否大多数人都对军训记忆深刻? 是否大多数人渐渐对未来感到迷茫? 是否大多......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

    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 在这一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大学语文,从中获益匪浅。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明白大学给我们开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我们今后在职业生涯对应用文体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