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指导理论和对外贸易战略制定之我见(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1:5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指导理论和对外贸易战略制定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指导理论和对外贸易战略制定之我见》。

第一篇:当前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指导理论和对外贸易战略制定之我见

当前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指导理论与对外贸易战略制定之我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我国完全恢复了对外贸易的自主权并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关注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贸易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息息相关,我国贸易战略转变、贸易制度改革、贸易发展以及对国民经济本身的作用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相联系的。总体而言,改革开放前,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未得到确立,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逐渐凸现并得到充分发挥。90 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确立,贸易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不可或缺的三大马车之一。

我国作为一个经济上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国家,参与强手如林的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国际分工中我们是处于不可改变的被剥削、被控制的地位,这些问题必须从理论高度予以回答。这是涉及我国经济建设战略思想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到要不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根本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对外贸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贸易,我们的指导理论也是多方面的。中国对外贸易的指导理论依据来源主要有三个:

一、马克思主义的对外贸易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对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指导。

三、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对中国的适用性。

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从商品入手进行分析,运用从抽象到具体,从国内到国外和历史与逻辑一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法,把对外贸易始终放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研究的关键地位。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主要是在研究国际分工的原因和方式时,针对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关于自然条件决定国际分工形式和内容的观点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国际分工的规模、形式、内容以及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其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决定国家间商品交换的国际价值的,是由国际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生产力较低的国家和生产力较高的国家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这一理论从商品使用价值的角度,从实物形态上,论述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商品使用价值的不同,所以进行商品交换,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社会再生产规模。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指导。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问题,是世界共运史上没有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开放性作了经典式论述,但并没有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外开放问题从理论上作出系统的阐述;列宁新经济政策包含了一些开放的思想,但也未上升到理论;斯大林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并实际奉行了“两个并行体系”的做法,在社会主义阵营内推行以苏联为中心的垂直分工模式,实际上摒弃了对外开放。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同志主持制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对外方针,虽然也提出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要求,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国逐步回到封闭、半封闭的状态。邓小平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并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丰富了共产主义理论宝库,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有力地指导着我国波澜壮阔的对外开放实践。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重点是对外经济开放,但又不限于经济,同时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不仅仅是强调要发展对外贸易和各种形式的对外经济技术

合作与交流,而且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这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尤为重要的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并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制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第一次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对外开放全面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不断丰富和发展对外开放理论,逐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同样对中国有适用性。古典贸易理论,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国际贸易理论贡献最大的当数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李嘉图之前,在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只能出口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才能从国际贸易中得到收益。李嘉图的理论改变了这一认识,从而给国际贸易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并使各国找到了自己参与国际贸易的实践准则。李嘉图把在两国之间进行成本比较改为在国内商品之间进行成本比较,就为各国都可以参加国际贸易并能从中获得好处的自由贸易主张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比较成本说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国际贸易的万古不变的理论,并一直占居主导地位。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其生产规模、降低商品的单位成本占居竞争的优势地位。同时企业对规模经济效果的追求,将带来产品一个行业或产业内排他性的增强,先进入的企业可以通过逐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形成单位产品的成本优势,从而是价格优势。这是一种凭借规模经济效果所取得的市场势力或市场控制能力。然而在一国市场范围内,追求规模经济效果和追求差异产品是矛盾的。因为规模经济效果要求生产大批量、同质产品,从而带来市场价格的下降。但是对差异产品的追求要求生产小批量、异质产品。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是开展国际贸易。

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指导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指导理论更加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外贸易理论和邓小平及中国特色对外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借鉴西方对外贸易理论。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些理论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系统的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以及如何实行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问题。

对外贸易战略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对外贸易方面的内容,是根据经济发

展的总体要求、针对对外贸易发展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所作的战略性决策。对外贸易战略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思想的体现。

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的必然选择。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对外贸易虽然能获得利益,但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而且在现阶段,一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主要取决于产业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如果单纯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企图通过劳动密集型的出口来发展国内经济,不仅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还可能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即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它进一步强化了该国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的形成,不仅仅是因为一国的比较优势,更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生产效率,而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进一步说,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创新机制、企业的后天努力和进取精神。创造“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贸易结构导向的转变,过去参加国际竞争

主要是依据自身的供给条件,以资源禀赋为导向,现在则要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二是有效地进行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为了使比较优势成为竞争优势,世界各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争相采用高新技术,以新技术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尽管其出口产品仍然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这些产品包含了更多的高新技术含量,因而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根据当时的实际,中国实施了发挥四个优势的出口商品战略,即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了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出口,发挥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产品出口,发挥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发挥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在“七五”计划(1986—1990年)时期,轻纺产品超过石油成为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纺织品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6%。“八五”期间,中国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32.9%,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439亿美元,成为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进入21世纪,中国继续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特别是成套设备出口,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使其中一部分产品上升为出口的主导产品,保持外贸出口发展后劲,着重提高轻纺产品的质量、档次,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扩大花色品种,创立名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深加工、附加价值高的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创汇农产品出口。

比较优势理论的运用使各国按照其禀赋条件参与国际分工,享有比较利益,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正是利用其在各个时期和阶段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从而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林毅夫,2003)。但是,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却出现了战后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大量增长等比较优势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严重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后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现象,落入了比较利益陷阱(孙文远,2005)。所谓比较利益陷阱是指“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洪银兴,1997)。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分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由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孙文远,200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六五”到“八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取得巨大成就,连续多年保持出口总额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时也存在着外贸企业普遍亏损、出口增长速度下降、换汇成本增高、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外贸出口增长缓慢的事实。1994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为34位,1995年为31位,1996年上升到第26位,但同时期中国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条件问题比较严重,国际分工指标排名倒数第1位,表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是最不利于对外贸易发展的,我国在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并没有为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和增强贸易竞争力打下基础(陈靓,2004)。国际市场上,我国2000年大部分机电产品出口与1997年相关机电产品出口的比价却小于1,金属制品业、照相机、手表、电视机、自行车、收音机及组合影响的出口比价都在下降(王耀中,2002)。这些都使得我国不得不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理论在新国际经济环境下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将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那么如何将将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当前要通过资源转换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一簇处于较高技术层次的主导产业。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植中国出口产业和产品的动态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争

取有利地位,增强抵御各种外部风险与冲击的能力,逐步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目标。

(二)坚持创新,对传统比较优势产业进行改造,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要根据竞争优势理论,坚持技术创新是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把高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煤炭、机械等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降低产品成本。

(三)抓住机遇,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角度,要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特别是成套设备出口,把该类产品作为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主攻方向来抓,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使其中一部分产品尽快上升为出口的主导产品,保持外贸出口发展后劲。

(四)政府要转变职能,为企业、产业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竞争环境 切实加强政府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应该担当起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职责,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竞争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企业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政策环境,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促进服务体系。政府要增加科研投入,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劳动力素质,建立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市场行情和动态,指导企业生产和出口,作好对外贸易规划。同时,政府应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把本国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锤炼企业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本和廉价自然资源的三大支柱之上的。这种增长模式不仅因为透支中国经济的未来生产能力从而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借助发达国家商品和金融市场,实现壮年这代人的剩余产品生产能力向未来消费能力转换的模式,正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长期低迷和美元大幅贬值的战略风险。一方面,中国相对低端和低效率制造业的过度扩张已面临资源环境的巨大瓶颈。而“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耗的增长态势仍十分严峻。一是地方政府目前正与中央国资企业联手发展重化工业。二是轿车进入家庭正在加速,未来消费类能源消耗也将面临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不平衡的一个深层原因在于各国人口结构的差异和劳动力不允许跨境流动。青壮年占比高的中国有更高储蓄和更多贸易顺差。为此,中国需要加快推进未来生产能力提升导向的经济转型。政府需要从放松管制和完善金融生态环境两个方面推进金融业的市场化转型,保护私有产权的立法、司法和执法制度,以此鼓励服务企业、高科技新创企业、中小企业、个体经济等多种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人性化发展的需要。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取决于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发展状况,现阶段我国实行的不是单一的进口替代战略或出口导向战略,我们实行的是混合型的发展战略:把出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型战略结合。中国制定对外贸易战略的原则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结合的原则

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良好结合的原则

三、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良好结合的原则。因此对

外贸易战略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肯定的是理论要联系实际,才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篇:浅析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知识产权战略

浅析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知识产权战略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世界性的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成员,我国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如何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呢?本文从知识产权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入手,介绍了知识产权在我国的法律保障以及实施的现状,并对从知识产权中提取的工业产权中的商标及商标权、专利及专利权以及著作权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立法状况,介绍了与知识产权紧密相关的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和分类,同时强调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对我国目前知识产权的立法工作进行了探讨。本文重点在于参照、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与我国国情非常接近的韩国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上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特点,提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总体框架(即战略目标和战略途径),并对在实施整个战略的过程中社会各个有机体(包括政府、企业等)应发挥的作用提出了一些看法。本文对实施知识战略的根本途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 国际技术贸易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法目标模式

第三篇:对外贸易战略中国当前对外贸易战略

中国当前对外贸易战略

1994年,外经贸部正式提出了“大经贸”的战略构想,实施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技术、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外经贸部门与生产企业、科技和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对外经贸战略。自此我国贸易战略发展进入了新时期。

建国以来,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使我国建立了庞大的工业体系,同时也增强了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提高了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但是,这也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等。因为进口替代战略过于强调保护国内市场,不利于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使对外贸易的发展受到限制。这种策略已不再适应我国对外贸易的长期发展。

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由“进口替代型”逐渐向“出口导向型”转变。这有利于发展出口工业,增加就业人员,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使产业结构向高一级发展,有利于不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发展中国家实行“出口导向”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对我国造成了严重影响。从90年代后期到现在,中国对美国累积的贸易顺差约2万亿美元。中国是高储蓄的国家,把钱借给美国,美国还不起债怎么办?美国只有一条办法,那就是印钞票。美元不断地贬值就等于我们的外汇储备不断贬值,直到等于零。美元贬值至少使中国损失10万亿元,中国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正在遭受重挫。

那么新时期的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应该怎样合理抉择呢?根据贸易理论,分析如下: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是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能够持续增长的原因所在。但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收益不能长期化,比较优势不能作为长期外贸发展战略。因为单纯依靠资源禀赋建立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保证一国商品持久的国际竞争力,原因在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要实现和得到长期动态的贸易利益,就要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

发展中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战略,其优点在于可以保护幼稚产业,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减少进口对国内产业的冲击。然而,过度贸易保护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滥用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国内生产的高成本和低效率,这一问题在我国历史上有较明显的表现。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和加入世贸组织,贸易保护政策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于是贸易自由化战略呼声越来越高。贸易自由化战略优点在于市场开放,贸易壁垒降低,随之而来的是贸易量的扩大和贸易利益的增加。然而,判断贸易保护战略还是贸易自由化战略优劣的标准在于是否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长期发展的利益。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应从本国发展角度,立足本国国情,采取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相结合的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同时,在充分利用WTO规则的前提下适度保护本国产业,从而使得在获得市场开放所带来的贸易利益的同时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第四篇:浅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基于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分析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管院 08国贸一班 蔡妃0850510001)

[摘要] 我国的贸易结构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是实现我国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文章从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现状特点以及对外贸易地理分布着手,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弱势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地理方向;贸易商品结构;汇率;贸易一体化

2009年以来,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中国外贸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一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出台了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等一系列稳外需政策措施;各地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扎实工作;广大外贸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切实增强竞争力,千方百计稳住老客户、开拓新市场。总体来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外贸发展出现积极变化。

根据2009年前三季度有关数据统计,进出口规模逐步扩大,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及特征

2、对美日出口降幅缩小,对部分新兴市场出口降幅较大。

4、中国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边境确保一个逐步发展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两个邦交,然后又以两国外交情况促进双边贸易。

二、目前我国的贸易商品结构

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各类商品的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而贸易商品结构中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1、大宗商品进口量继续增加,机电产品进口降幅缩小

前三季度,大宗能源资源商品进口量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铁矿砂进口量增长35.7%,原油增长8.2%,初级形状的塑料增长30.6%,大豆增长12.8%,但7月份以来大豆进口过快增长势头出现逆转,9月当月进口量下降33.5%。受扩大内需带动和加工贸易下降趋缓影响,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年初大幅下降后,二季度以来趋于好转,前三季度机电产品进口3459亿美元,下降16.8%,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174亿美元,下降18.1%,降幅均已低于进口总体降幅。

表22009年

1-9月中国进口重点商品情况

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部分相互重合的商品。

2、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滑程度较轻,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势趋缓

受益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政策措施,加上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国内竞争优势明显,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明显低于出口总体降幅。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初下降幅度较大,但随着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稳,出口信用保险和信贷等支持力度加大,降幅逐步收窄。

3、加工贸易降幅逐步缩小,一般贸易出口降幅有所扩大 由于加工贸易以IT等机电产品为主,产业链相对较短,在危机爆发初期所受冲击较大,2009年前五个月加工贸易累计出口降幅一直大于一般贸易。6月以来,随着外部需求状况改善和稳定加工贸易发展政策逐步见效,订单有所恢复,加工贸易出口明显回升,同比降幅已经小于一般贸易以及出口总体降幅。2009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4、民营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小,国有企业进出口大幅下滑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营机制灵活,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加上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受危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轻。

三.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特点与现状

(1)贸易结构的失调倾向。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基数大,虽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仍然是贸易大国。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虽然大,但是结构仍然不合理。出口主要是附加值不高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只要是附加值比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居高不下。因此,中国进出口商品的交换价格比例差距较大,贸易条件恶化。

(2)传统贸易战略的“出口创汇”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优惠政策,使中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中国GDP增长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长。但从长期看,一方面,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顺差也使一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我国的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易造成不利的影响。出口顺差是导致人民币升值的最主要原因。

(3)大规模的商品出口引发了众多不必要国际贸易摩擦。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据WTO统计,1995年~2003年,中国遭受其他WTO成员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次数为356件,占WTO成员反倾销案件总数的14.7%,最终遭受反倾销制裁的案

件254起,占WTO反倾销总量的16.8%。2005年下半年,全球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分别为82起和76项,2006年1-7月有32起。中国产品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反倾销调查对象,主要原因在于出口产品的价格组成,出口价格偏低。

四、应对政策

我国的贸易结构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是实现我国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首先,大力加强我国对外贸易中标准化工作。把进出口标准化工作作为加强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和品质管理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标准化和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能力,保证进口商品符合国内生产使用安全、卫生和环保的要求,保证引进技术设备,符合本国标准体系和计量制度的统一的要求,增进对外技术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往来。其次,为解决我国各行业间的贸易增长结构不平衡,必须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也应同步提升质量。在要素禀赋方面,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一些行业的资金、技术的比较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并促使其在层次上的提升,应抓住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机遇,提高科技投入力度,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升级,通过产品配套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自主产品的出口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尤其在服务贸易方面,要注意加快外资的注入,及民营资本的注入,引入有序的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提升服务行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外竞争力,最终要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使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达到基本平衡的水平。

再次,要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一是要制定好外贸市场战略,加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开发,二要将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中的某些产业扶持成主导出口产业,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使之与国际需求接轨。在完善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无形商品贸易。外贸商品结构的升级,不单意味着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还包括无形商品贸易比重的增加及其结构的改善。

再者,重新评估人民币的价值,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切实人民币盯住一揽子外汇的情况,稳定人民币的升值情况。西方各国因受金融风暴影响失业率上升要对人民币提升压力。中国人民币一旦在现实进入自由汇率浮动制度,中国经济将滞停。中国将推行一些列宏观政策稳定国内物价、扩大再生产以及就业水平。

最后,将多个贸易中心一体化,也要将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的多元化与重点化相联系,同时兼顾贸易流向的分散化和重点化。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多元化发展,可以分散我国经济负传递的风险,突破由于市场单一而造成的规模制约瓶颈,掌握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9年秋季)[Z] http://.cn [2] 我对外贸易结构与货物流向的现状分析研究[Z] http://.cn[3] 范祖德人民币升值争议 [N]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年3月[4] 杨清震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

第五篇: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讨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讨

目录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影……………………………2

(一)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理论 …………………………………………3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为主要内容……………………………………………………………………………………3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3

二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

(一)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较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 ………………………………………………………4

(二)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高………………………4

(三)对外贸易面临新的贸易壁垒的制约…………………………………5

三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6

(一)积极发展教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 ………………… 6

(二)加强产权保护,加快科技和生产力的转换……………………6

(三)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内贸易………………………… 6

(四)扩展贸易空间,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 ……………………… 7

(五)创造竞争优势,重视制度创新 ………………………………………… 7

(六)增强环保意识,努力占领国际绿色市常 ……………………………… 7

(七)发展国内市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反外为内,以内促外,促进对外贸易永续,健康发展 ……………………………………………………………… 8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讨论立足于国内,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入手,从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理论入手:可持续发展理论,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论来讨论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从中国对外贸易中现实存在的两大问题: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较重的中间产品和制造品;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来讨论中国对外贸易应该注意的问题:积极发展教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强产权保护;加快科技和生产力的转换;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内贸易;创造竞争优势,重视制度创新;增强环保意识,努力占领国际绿色市场;发展国内市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反外促内,以内促外,促进对外贸易永续,健康发展.关键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

之所以选择中国对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这次论文的题目基于以下原因:多年的学习围绕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来展开的;由于这个原因,在这次的题目选择上这是一个上手比较快的题目,虽然这个题目有可能会写成空洞无物的论文,但就从所涉及的内容上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学以致用的题目;作为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以来都是一热点,这即有与其真正开始对外贸易的时间有关,也与对外贸易的研究力度有关,但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热点之中的热点,这一点从本次写论文所遇到的问题就可以看得到期,几乎找不到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也许因为水平和时间的关系这次论文会不很成功,但无疑会从专业知识以及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度上给自己以启迪!

最后真心的祝中国的对外贸易可以真的实现持续、健康、良性的发展,为未来中国的发展作出其应有的贡献!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997年联合国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其包括“发展援助”(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增大经济援助的力度,其援助比例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7%)、“环境保护(”工业化国家应当恪守“京都议定书”关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规定,保护地球环境,防止全球继续变暖)、“清洁水源”(节约用法水,并到2015年实现为一半以上为缺乏清洁饮用水源的人口提供洁净饮用水)、“能源开发”(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应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绿色贸易”(促进世界生产及贸易过程中 1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其它一些内容。这标志着将资源和环境,公平和合理与经济结合起来讨论发展,强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首先,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的高效与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环境容纳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限度,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最终极限。其次,应注意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在时空上的整体性,即时间上的延续性——当代人的利益获得不得以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和空间上的全局性——此地区的发展不得以损害彼地区的长远利益为代价。总之,要保证同代人以及代与代的平等发展。对世界而言,即要求各个国家之间进行平等贸易和积极合作。

应注意的是,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与“发展”的统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性固然是长远目标,而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求得迅速发展。那么如何在不利的条件下,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并使贸易不引起经济与环境和资源的冲突呢?新贸易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具有借鉴价值的观点和对策。新贸易理论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主要内容。打破了传统的比较优势局限,强调把比较优势动态化,培育高科技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新贸易理论对于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调整对外贸易的战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理论——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壁垒

主要表现在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其主要论点是:由于人类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污染产品进出口,同时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这就是近几年新兴的绿色贸易壁垒的理论依据,其和技术壁垒一起成为新的制约中国对外贸易的新的手段,也是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不容易但又必须要跨过去的一个坎。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为主要内容。———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1.利润转移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某些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夺取市场份额;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用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以此来加强本国厂商的竞争地位,扩大本国厂商的国际市场份额,从而实现垄断利润由外国向本国的转移,增加本国的国民净福利。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可能,就是因为中国对外贸易开始的比较晚(注:到目前为止还有一部分国家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制度发展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上,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还有一条很长的道路要走。

2.外部经济论认为,某些产业和厂商能够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出口扩张,但由于这些外部经济不能够完全被有关厂商占有,这些厂商或产业就无法发挥它们的最佳社会效应。如果政府能够对这些产业或厂商给予适当的支持与保护,则能够促进这些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优势,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这就为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指出了一条道路,即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就是促进产业内的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在制度上的进出口完善和发展。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其主导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一国具有比较优势并不意味着具有竞争优势,而且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结构是不能长期化的,一国必须通过创新来建立和发展优势产业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先锋部队,没有它们的发展,就没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它可以发展国内的高科技产业,从而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扫清技术障碍,也为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经验支持。

二、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出口贸易方面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增长十分迅速,出口贸易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这与库兹涅茨的“一国的出口依存会随着国家规模的增加而下降”的理论并不一致,我国的出口依存度与国家规模并不成负相关关系。这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工业化初期,客观需要采用和实施的追赶型发展战略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出口是为进口服务的,出口的发展受到强烈的进口因素的影响,出口创汇的需求促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收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数量型模式,所造成的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发展后劲的削弱,必将给我国外贸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这具体表现在:

1.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较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一方面,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比较大,投入的自然资源要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稀缺。而我国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很低的国家,耕地面积只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7%,森林覆盖率不足世界的3%,铁矿资源约占世界的1/10,而且贫矿较多,开采成本高,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其潜在稀缺正变得显性化。另一方面,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常具有巨大的外部不经济,而这一类的产品,如化工、农药、制革、印染等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却比较大,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乡镇企业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高。列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前几位的分别是服装、原油、棉布、棉针织品、粮食、皮鞋和玩具,虽然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但其中有很多是加工转口贸易,还有的是外国的跨国公司在利用廉价的生产要素与环境资源,很少是我们有效的技术出口。我国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只占出口总额的5%,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只相当于美国、日本的1/9。目前世界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技术密集型和加工程度高的产品,几乎都是我国的弱项或竞争力差的产品。

(二)从进口贸易方面看

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无论是从绝对量还是从所占份额来看都在增加;进口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所占的份额在波动中扩张,其中主要是成套设备的引进、化工原料、飞机、计算机、电子仪器、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大量进口的作为生产投入品的原油、化工原料、铁矿砂、羊毛、合成纤维等产品无一不是高耗能的,许多原材料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还产生了外部不经济。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跨国公司从国外进口原材料产品,向国外出口工业制成品,不仅利用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税收政策,而且乘机将化工、印染、电镀、橡胶、塑料等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向我国转移,把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转移到我国境内,加重了我国环境污染的程度。更有甚者,还有人内外勾结,将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有毒废弃物转运我国,给国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灾难。

(三)对外贸易面临新的贸易壁垒的制约

1.绿色贸易壁垒已给我国外贸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贸易活动对自然环境需求无限性和具有内在稳定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是一对矛盾。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和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在当今环境革命时代,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超过对贸易增长的关注。各国政府日益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为名义,通过蓄意制定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进口商品加以限制,即绿色贸易壁垒。它作为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越来越成为有些国家国际贸易政策的一部分。绿色贸易壁垒既是对我国外贸发展的严峻挑战,又给我们提供了良好机遇。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环境标志制度、环保包装制度、环境管制措施等等,借机大肆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歧视和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商品的进口,使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据估计,仅有关“国际保护臭氧层公约”就将使我国减少近50亿美元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由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及相关的服务构成的庞大的“绿色市潮给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据不完全统计,绿色产品的全球市场在1993年已超过2800亿美元,到本世纪初已突破6000亿美元,绿色产业也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热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被誉为朝阳工业。绿色产品与绿色产业能挖掘人类的内在生态需求,更好地满足人类的多层次需求,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我国企业应有超前意识并积极参与,争取在庞大的绿色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2.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中国对外贸易面对的主要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是指货物进口国家所制定的那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性评定程序所形成的易障碍,即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繁琐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技术性贸易措施可分为三类,即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并把符合《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原则和国际标准的技术法规、标准视为合理的、允许的,不构成贸易壁垒,而把不符合《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原则和国际标准的技术法规、标准作为贸易壁垒,要求消除。

总的说来,对于市场形成的技术壁垒,企业要增强自身的实力,加大科技投入,生产出符合该市场技术上要求的产品,通过提高产品档次或质量来跨越。对于人为的壁垒,如果要破,主要靠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协商交涉去解决。如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要求主要进口成员取消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参与世界贸易组织

新一轮谈判,建立严格、公平、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新规则,约束发达国家成员滥用技术性贸易措施。为此,原外经贸部制定了《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中遇到其他国家的易壁垒或受到不公平待遇,可向外经贸主管部门报告,由政府出面交涉,消除国外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促进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

三、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要充分挖掘我国外贸出口的潜力,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开拓新的工业品出口增长空间,又要逐步摆脱因贸易的增长给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压力,必须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

(一)积极发展教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

如果从中国对多外贸易的问题上来分析,就没有比技术更能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本身的发展了,因此发展教育,发展高新技术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中国发展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这给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点:一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要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三要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四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五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问题。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减少与国外的知识产权纠纷。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要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增强科技竞争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和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要着眼长远,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一些前沿高科技战略领域超前部署,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科技发展的目标,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各种科技资源的潜力。

从根本上说,加快科技发展,全面推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着力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二)加强产权保护,加快科技和生产力的转换。

产权保护,科技和生产力的转换是发展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中间过程,也是关键步骤,没有这一步骤的顺利和良好的进行,就没有经济和对外贸易的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内贸易。

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是我国出口商品的主要市场,贸易模式主要是产业内贸易。现阶段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高技术产品上的分工程度还很低,我国仍需要进口许多高新技术产品,而出口的则是一些层次较低的加工产品,为了尽快实现低消耗、高效益、高收入的出口增长模式,培育我国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与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我国应加快发展高科技产品。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时,还应注意要在某些领域形成技术优势,使我国与技术水平落后于我国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技术差异,促进以技术差异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这也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指出,适当的政府干预可以改进市场本身运行的次优结果,从而优于自由贸易政策的效果。我国政府应着眼于长期战略发展的需要,科学地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充满希望、对环境污染程度低的高科技部门,通过产业政策的扶持,促使这些产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实行有利的贸易政策保证它们在现有和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使得贸易、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之间产生良性循环

(四)扩展贸易空间,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

首先,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依赖程度比较大,所以,首要的扩展市场空间就是要注重国内市场的开发。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众多国外企业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国内市场变成了国际市场,而且国内市场规模与潜力大。我们不能任由外国企业来占领这个市场,民营企业应求得发展,与其竞争。政府可采取逐步取消外贸企业的各种资源使用优惠政策等措施,取消人为划分内贸与外贸的做法,使外贸企业和非外贸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其次,应加快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常目前我国出口贸易的地区集中于香港、日本、美国,这种过分集中的市场结构削弱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灵活性和竞争力。我们应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研究,逐步实现市场结构多元化,提高外贸抵抗外来风险的能力。

(五)创造竞争优势,重视制度创新。

制度是由人们创造并制约人们行为的规则,有竞争力的规则能激励人类潜能的发挥和创造竞争优势。就企业内部而言,规模经济和报酬递增主要来自于企业制度的创新。日、韩等国就十分重视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在政府支持的产业中培植企业集团。我国的汽车等战略性产业应借鉴其经验,发展较大经济规模的企业集团。就企业之间而言,适当的制度安排能产生巨大而积极的外部性。如日本独有的”Kereitsu”(内部系统),是一种建立在许多纵向和横向的内分销供货商之间,松散和紧密型稳固的供产销关系基础上的企业间的组织系统,有巨大的分享国内外贸易信息的规模优势,造成了日本企业的高竞争力以及美国进入日本时的巨大障碍。目前中国外贸发展急需的制度创新就是组建中国式的综合商社。现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垄断条件下的集团竞争,贸易利益的来源主要取决于集约化规模的程度。在世界贸易和投资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跨国公司。而我国外贸企业结构迄今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存在着缺乏主导产业、无长远规划、缺乏开拓新市场的能力等缺点,发展潜力极为有限。因此,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外贸事业,必须使外贸企业向大型化、实业化方向发展。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组建一些以贸易为主业,兼有产业、金融、科技开发和综合服务功能,企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的中国式综合商社。

(六)增强环保意识,努力占领国际绿色市常

首先,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使企业改变传统的局限于企业内部利润的最大化或者成本的最小化的经营决策,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效益评价体系之中,采用社会经营决策,统筹协调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其次,与国际标准接轨。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指定的环境法规构成了环境管制的依据,由此产生的贸易争端不断出现。如1980年美国禁止从加拿大进口金枪鱼及其产品,1980-1990年泰国限制美国进口卷烟、1991年美国禁止从墨西哥进口金枪鱼等。我国应认真研究各种重要的国际标准并加以宣传、推广,保证我国出口商品在技术、安全、卫生、环保各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减少贸易摩擦。最后,要大力开拓环保市常绿色产品是未来消费的主流,绿色市场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商机。鉴于此,我国一些企业已积极致力于开发无氟节能冰箱、绿色涂料、绿色炊具、绿色食品等绿色产品,并迅速打入国际市常海尔集团也首家通过ISO14000环保质量认证,冲破了绿色贸易壁垒,保住了未来国际市场上的一席之地。我们仍应努力提高环保技术、不断开发绿色产品,同时避免绿色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可持续的、长远而健康的发展。

(七)发展国内市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反外为内,以内促外,促进对外贸易永续,健康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市场是不分国内国外的,对于一个开放的国家来说,国内国外市场其实是一个市场,其是互相依存,互相发展的。其只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不管用何种方法,何种措施都是为了发展经济,都是为了经济的更好的发展。内外相依,内外相互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的经济增长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封闭型经济走向对外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初期,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提高。第二个阶段是“贸易导向型”经济增长阶段,各种经济资源继续向贸易部门转移,以发挥贸易增长的发动机作用,但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放缓,与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同步;第三阶段是“国内经济深化发展”阶段。随着国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产业加工链的延长,非贸易商品和服务领域发展逐渐成熟,经济资源向非贸易部门的转移,创造的附加价值大幅提升,外贸依存度逐渐下降。研究表明,我国正在进入经济增长的第二个阶段。

经济增长往往由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三驾马车一起拉动,在我国,在某些年份对外贸易甚至发挥的作用更大。2004年,全国海关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4744.05亿元,比上年增收1032.49亿元,同比增长27.82%,比3729亿元的年初计划多收1015.05亿元。1990年至2004年,我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90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从1989年底的55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9月底7690亿美元,外汇储备已居世界第二位。这对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贸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

就业机会。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平均每1亿美元出口可创造14860个就业岗位,平均每吸收1亿美元外资可创造2900个就业岗位。

在我国开放型经济和服务业对外开放带动劳动就业的同时,对外贸易为金融、保险、运输、仓储等其他产业部门也间接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理念,当然在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

最后,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这种观念的进一步认可,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定会取得持续、健康、良性的发展,同时也祝中国对外贸易能越来越好,从成熟走向新的成熟;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下载当前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指导理论和对外贸易战略制定之我见(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指导理论和对外贸易战略制定之我见(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汽车行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推荐)

    我国汽车行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专业:电子商务082201H 姓名:解碧茹学号:***2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从总体上和长远看,加入世贸组织对促......

    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分析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能略好于2013年,但制约外贸稳定回升的阻力依然存在。从国际看,随着各国宏观政策力度加大,欧债危机略有......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国际贸易融资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如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缺乏多样性、 国际贸易融资......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中文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合作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支柱的多边贸易合作,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贸易合作以......

    我国服装行业的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

    我国服装行业的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中国的服装分为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两大类。中国的服装业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第一:世界第一的“服装制造大国”以及世界第一服装出口大国“。但......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历程以及影响(5篇)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历程以及影响 一·新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建立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对内节制资本和对外统制贸易”的基本政策。首先,摧毁了帝国主义在......

    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情况回顾及发展前瞻

    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情况回顾及发展前瞻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出现双降,但国内出口明显好于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口值下降幅度较大,主要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