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智慧
学习三国演义 中的领导智慧
作为一名领导者,就要有领导的风范,领导者的修养。宽大为怀才配得起上级,与下属一样,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以牙还牙,就不是领导的风度,就是缺少领导者的胸怀。一个领导者要有博大的胸怀、雍容的气度,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逆耳之言,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搞“五湖四海”。
任何一位成功的领导者都必定是一位成功的用人者。一位领导可以在所有的地方都不如其部下,除了一种本领:用人。任何一位领导者都惟有善于用人,才能服人之心,得人之力,尽人之才。作为领导者,你要经常思考,他们为什么愿意跟随你?这也是史玉柱经常思考的问题,经常成功的原因。
笔者认为:领导者要加强个人的修炼,学会宽容,学会超脱。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但似乎只有卓越领导者才具备这样的智慧。
不宽容,不影响同物打交道。一个科学家,性格怪癖,但他的工作只是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同仪器打交道,那么,不宽容无伤大雅。一个车间里的员工,只是同机器打交道,那么,即使他同所有人都合不来,也不妨碍他施展技艺制造出精美的产品。
但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同人打交道。有人把管理定义为“通过别人做好工作的技能”。一旦同人打交道,宽容的重要性立即就会显示出来。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谓宽容,本质就是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组织目标和愿景的旗帜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宽容。
《三国演义》中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原谅营中和袁绍暗通款曲之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展现的豁达与胸襟。曹操是一代奸雄,他很清楚的指导,如果要清算和袁绍有来往的人,恐怕自己的手下有一半都保不住。何况当时敌强我弱,有些人不一定是勾结袁绍,可能只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罢了。
相反的例子,周瑜虽然很能干,但心胸狭窄,诸葛亮三次用计,便把他气死了。当然周瑜可能是小说家编出来的,但是也从反面说明了胸襟的重要性。企业领导人也必须具备豁达的胸襟,宽容的心态,一定要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努力具有更加广阔的世界眼光、强烈的国际意识和为大局服务的全局意识。
从《三国演义》故事中一些领导者的言谈行为中,我们感知领导的精髓,体悟领导的灵魂,结合现代管理,领导提出愿景,坦诚沟通,承担责任,寻找共识,相互信任,怀抱核心价值观解决纷争与问题,展现人文关怀,创造故事,提出理念,传递信息,鼓舞士气和信心,迈向未来与希望。不断突破,推动革新,培养决策力与执行力,追求领导品质,建立领导人格典范。
领导就是希望的化身,领导是一种英雄之旅,领导者就是攀上阳台,极目四眺,看到远方的愿景,鼓舞追随者落实愿景。学习《三国演义》故事中历史人物的领导管理、处世之道,从中寻找与总结领导与管理的规律和教训,体悟进退应对之道,在困境中运用智慧、勇气、决心找出生存之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做到领导力与历史观的完美结合。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容人——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之前的讲座中,我谈到过大局意识的问题,一个企业领导是否具备大局意识是完成领导任务的重要前提。相对于一般员工而言,一个企业领导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往往都要想“大事”,做“难事”。
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压力,需要妥善处理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工作上千头万绪,有时还会遇到班子其他成员以及下级干部员工的不同意见,凡此种种,都要求一个领导者要有宽阔的胸怀,要“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化不利为有利,只有这样,一个企业领导才能真正成就大事,办成难事。
宽容的领导作风和方式,不仅能调节和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为被领导者创造一个最大限度释放其智惫和力量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处于积极地创造性地工作状态。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更离不开宽容。
因为宽容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伴随物,是实现“目标”的政治基础。容,—不搞压制不宽容的领导者一般有一个通病,就是听不得不同愈见。这种领导者容不得具有真知灼见的人;容不得坚持真理的人,容不得对事业高度负责敢于直言的人。
宽容是一种坚强,而不是软弱。宽容所体现出来的退让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无奈和迫不得已不能算宽容。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宽容是一种美德。
只有宽容才会团结大多数人与你一齐认知方向,只有妥协才会使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减少对抗,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你的正确目的。我们的各级干部要真正领悟了妥协的艺术,学会了宽容,保持开放的心态,就会真正达到灰度的境界,就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
第二篇:学习《三国演义》中的职场智慧
学习《三国演义》中的职场智慧
发布日期:2013-05-1714:03来源:MBA中国网
人生有低谷自然有高潮,低谷时“演戏”是为了等待高潮的到来,为了更好的事业发展。你不觉得曹操是个优秀的“演员”吗?当然,曹操是位好“演员”,刘备更是如此。
《三国演义》一直被中国人视为政治学启蒙读物,其中权谋和韬略,更被很多人奉为行走职场的行动指南。那么,那些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的背后,到底藏着哪些职场智慧?
一、曹操:胆识过人的“外企CEO” 曹操本纪: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即便几百年解读不休,一直到现在,曹操仍然是难以形容的一个人物,曹操的扮演者陈建斌认为,对曹操最好的解读是他自己的文字。新《三国》中的三个领袖人物中,曹操属于魄力型领导,“高干子弟”,以大政治气魄称霸。之所以在三国中,他的地盘最大,最大的原因所在是他会用人,而且这所谓的用字,他处理得相当灵活。他曾下过“招贤令”,只要有一技之长,他就会用,不需要全才。在那个出门靠走的年代里,这个前卫的“招贤令”,跟外企刚打入中国时的招聘启事有何不同?一位在外企工作10年的HR经理LISIR,在看过新版《三国》后感触颇深,“我很小的时候看过《三国演义》,说实话对曹操没什么好印象,可是在外企磨练了这么久后,我觉得曹操身上有很多
外企CEO的特质。”
权谋一:集思广益 虽然《三国演义》给曹操打上了坏人的标签,但是他的过人之处在书中也有体现,他深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所以一遇到大事他就给谋士们开会,集思广益,进而找到问题最佳的解决办法。LISIR说:“在外企,大事小事都得开会,目的只有一个,集思广益,从这方面看,曹操算是外企CEO的祖师爷了。”权谋二:权谋分离 集思广益能为曹操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曹操采用了权谋分离的办法,即出主意的是一个人,办事的是另外一个人,有时他连自己的敌人都敢用。攻打徐州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表面上是在帮助刘备夺回徐州,实则刘备就是他铲除吕布的一个棋子,他的离间计用得十分巧妙。
LISIR说:“权谋分离,这在外企的管理中是很常见的,比如一个新店开业,我们要动用地产、公关、销售等多方关系,每件事都是有关联的,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儿都做完吧,这样做也能保证办事的成果,毕竟在外企是成绩论英雄的。”
权谋三:变无用为我用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的流传千古之举,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何当时刘备、孙权都觉得天子无用,而偏偏挟天子这招被曹操所用呢?今时今日,我们可以说曹操谋略过人,因为这一招为他统一天下找了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正所谓变无用为我用。
LISIR说:“如果放到现代,以曹操的谋略足以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CEO,他想的永远不是眼前,而是更远的将来,为了这个将来,他会使出很多手段,的确这样的领导者,不会像刘备那样被人爱戴,但他缔造的成绩,足以让人称道。”
二、刘备:“国企”的领袖 刘备给儿子刘禅的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英雄不问出处。历史上的许多英雄豪杰起家时,往往都依附于某一个军事集团或政治势力,大多数英雄都有过改换门庭的易主记录。那么,谁是史上易主最多的大英雄?在早前的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将这顶桂冠给了三国时期曾经十易其主的刘备,他是一位羽翼未丰时韬光养晦、一旦时机成熟便一飞冲天的绝世高手。现在商界盛行的什么“借鸡生蛋”、“借船出海”等招数,都是当年刘备玩剩下的。然而他最高明之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的用人技巧,他不是靠意气或者权术,而是靠性情,他的真性情虽没让他成就霸业,却让他千古流芳。这几天,记者接到很多读者的电话,其中一位国企老板孙先生,就曾向记者感慨说:“如果国企老板能当成刘备这样,那企业定能长足发展了。”
权谋一:以德服人 《三国演义》记载,刘备经常痛哭,婆婆妈妈。事实上,刘备之所以能得民心,在于它能够体恤百姓疾苦。刘备在平原相上最有名的故事是,郡民刘平派刺客去刺杀他,结果刘备折服了刺客,刺客不忍心告诉他实情后离开,正所谓“其得人心如此。”孙经理说:“能让别人死心塌地为你干活,可不是件容易事儿,我就
常遇到手下表面上服从,背地里说坏话的情形,怎么办?我看过很多企业管理方面的书,都没有刘备给我的触动大,那就是用真性情服人。”权谋二:越挫越勇 历史记载,刘备命途多舛,在他47岁之前几乎品尝失败之果,算算他投奔过的人就有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妻室儿女被他人俘虏,就有4次之多,可以想象刘备的前半生流离失所不为过。然而直到他请出诸葛亮,并把之前人生的失败扭转为自己的能量之源后才成就一番事业,千古留名。
孙经理说:“男人的胸襟都是用委屈撑大的,人对于失败有与生俱来的恐惧,而作为一位国企领导者,对上对下都要负责,担子更重,不能遇见失败和错误就撒手不管,应该找到症结并努力解决才是好领导的素质。”
权谋三:破格提拔人才 定军山一战,黄忠临阵斩杀曹魏主将夏侯渊,当时刘备不顾诸葛亮劝阻,提拔黄忠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齐名。又如刘备在汉中正式称王后,准备回转成都,行前选镇守汉中的主将,大家都以为会用张飞,但结果刘备却将资历、军职都低于张飞的魏延提拔上来,让全军惊讶不已。
孙经理说:“在外界看来国企不如私企灵活,不看实力看关系,如果领导者能够学会破格提拔人才,才能让那些有才能的人觉得有奔头。就像刘备去请诸葛亮,前者47岁,后者不过27岁,前者是左将军官衔,后者一介平民,能够谦卑地去请贤一位晚辈,应学刘备。”
三、孙权:“私企富二代” 陈寿评价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
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
19岁孙权从哥哥孙策手中接管家族基业,成为江东之主,开始长达52年的政治生涯。不同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和刘备的以皇族后裔自居,孙权的家族算是自力更生、自主创业。正因此,孙权更懂得从投资到回报的有效手段,一出手就直达目标,不受太多规矩和人情的羁绊。私企老板杜先生每天守着电视看新《三国》,对于炒得沸沸扬扬人物选得不好、历史不对等他并不关心,他看中的是里面的智谋,“孙权拿到今天就是成功的富二代,我的儿子现在就是富二代,如何能有胆识又有智慧地撑起家族企业,从孙权身上就能学到。”权谋一:少谋也深算 出名要趁早,孙权做到了,和他作对的曹操按资历是他父辈,小小年纪足智多谋,多次和曹操玩心眼:当关羽丢了荆州丢了性命时,孙权想把关羽头颅献给曹操,期待制造假象,把刘备复仇的矛头引向曹操,难怪曹操自叹,自己有25个儿子,若论诗词歌赋,都比孙权强(例如曹植、曹丕),但论忍辱负重、纵横捭阖,都难敌孙权。
杜先生说:“都说老谋深算,但少谋也可深算,现在社会发展快,年轻人比起年长者更容易适应快节奏,但要运用智慧,到关键时刻能想出办法,作为企业领导者更应如此,毕竟听完众多建议后,最后敲定的是你。”
权谋二:“面子”即利益 真正有自信的人对他人是宽容的,对于很多人在乎的面子问题,孙权却看得很淡,在攻击关羽时,为了探军情,他还打算自降级别,与关羽联姻。当他知道东吴与刘备将有大
战时,提前与曹操拉关系,不惜极尽阿谀写信,“上书称臣,称说天命。”他的大臣们都觉得自己的君王太没面子,但为了各方利益,孙权还要讲道理、做工作,安抚大臣们。杜先生说:“无奸不商,虽然有点讽刺的意味,但里面仍有为人处事的大智慧,经营私企可以为了利益把自己的个性抛到一边,更何况有些虚伪的面子问题。丢掉面子不仅是胸怀,更是一个人的强大气场。”
权谋三:人无完人用其长 孙权会拉拢人心,而且他也相信人无完人,他这个领导所做的就是把所有人的长处集合起来为他所用。他对有用的人才如周瑜、鲁肃等敬如兄长,又为了稳定自己的团队,将自己家族和部下结成蜘蛛网似的紧密关系。例如,周瑜是孙策的好朋友,鲁肃和周瑜是好朋友,吕蒙是孙策好友邓当的小舅子,陆逊是孙策的女婿。
让部下爱干活的领导是一等领导,让部下不爱干活的领导是某等领导,私企不同于国企的大锅饭,要让你的员工干活,就要建立自己与员工的关系,打造团队感,老板自己轻松,员工也觉得挣到钱自己有价值。当然这个前提是知道员工的长处,并怎样去发挥和利用。如果年轻人能从《三国》中学到智谋,为自己的事业服务,那么不知道中国会出现多少个世界500强企业。
第三篇:静修中的领导智慧
静修中的领导智慧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在《沉思录》一书中,马可。奥勒留认为:退隐江湖,不如退隐心灵,他这样讲:
“人们寻求隐退自身,他们隐居于乡村茅屋,山林海滨;你也倾向于渴望这些事情。但这完全是凡夫俗子的一个标记,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你要退入自身你都可以这样做。因为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我坚持认为: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那么你不断地使自己做这种隐退吧。”
奥勒留淡泊名利,隐退自身,使自己的心灵宁静。这也是斯多葛学派哲人的共同特点。所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面壁开悟。其实,身退不退,位退不退没关系,关键是让心退隐。给自己自由思考的时间,让自己静下来,好多事就看清楚了。
当今社会的一大流行病,就是人心浮躁。何谓浮躁?浮者,无根也;躁者,不静也。你看这浮躁无处不在:事业上浮躁,超女超男,一夜成名被狂热追捧;生意上浮躁,投机取巧,偷菜比种菜更为人们乐道;学习上浮躁,不求甚解,崇尚快餐文化;性情上就更浮躁,易喜、易悲、易烦、易怒。我们怎么了?
“浮躁”这个字眼,现在越发流行。浮躁的心态不是好的征兆,它只能带给你缥缈的人生;好高骛远的表现不是好的作为,它只能让你拥有随波逐流的生活。唯有忠实勤奋的付出,才能带给你实实在在的回报。中国都不高兴了,我们更不可以浮躁。
我们常常坐卧不宁;我们常常心不在焉;我们常常没有耐心做完一件事;我们常常计较自己做得太多,得到的太少;我们常常感到身心疲惫„„浮躁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是没有耐心,是朝三暮四,是浅尝辄止,是患得患失,是焦虑不安,是急于求成„„无论是为人,还是做事,如果沾染了浮躁,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陷入盲区,导致新问题的发生。所以,我们要学会满足,学会踏实做事,学会不浮躁,让自己的身心都处于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真正静下来感受自己的心跳,静静地聆听来自遥远世界的天籁之音,去触摸我们灵魂深处的宁静„„
不愿孤独地埋头做事,怀有侥幸心理。盼着买张彩票,就能天上掉馅饼的美事;盼着参加选美、选秀,一夜之间“成为名人”;盼着上了互联网,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盼着嫁个有钱人,少走些弯路,得到个“现货”这一切的背后是什么?是什么使得我们不能正确定位自己?是浮躁!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个浮躁的年代,大家都浮躁地活着,忙着各种自以为重要的事,忙到忘掉忙的目的。说世界浮躁的人自己也浮躁着,说自己浮躁的人好像也不打算改变浮躁,因为让浮躁存在的理由遍地都是,而宁静,找不到滋生的土壤。浮躁的你,浮躁的我,干着不同的浮躁的事情。
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发展的社会转型期,人们产生浮躁心理是难免的。但是,目前国人普遍存在着浮躁心态,这不得不引起重视,让人不由得想查一查到底引起浮躁的原因是什么?
二十年前,著名作家贾平凹通过他的小说《浮躁》指出现代人浮躁的原因,是主体意识的高昂和自身素质的低下。由于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人们的思想、行为便表现出极度的浮躁来。
而二十年后的今天,“浮躁”是社会快速变化的一种反映。换句话说,这正是由于我们国家正在快速转型所带来的主观反映。如今,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心态和处世态度本应该继承古人所倡导的沉稳,然而,不少人似乎少了耐心,多了急躁;少了冷静,多了盲目;少了脚踏实地,多了急于求成。莫非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必然会助长浮躁之风吗?
心理学家认为: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是与我们的意识形态混乱以及体制上的不完善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发展是硬道理”的方针政策也是不错的,在全国人民逐渐富裕起来的同时,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政策引导下,尤其是在所有制体制不合理、不完善的情况下,一部分国人通过合法的或者不合法的手段真正的迅速富了起来,贫富差别急剧拉大,过去的平衡打破了,贫富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看到过去的流氓地痞都成了气候;看到为数众多的贪官污吏过上了花天酒地的生活;看到那些没有道德缺乏诚信之徒却活的扬眉吐气,很多国人心理难以平衡了,浮躁的心理也就难免的产生了。影视作品里,我们看到的主人公大多数是家住豪宅,出门坐宝马的成功人士,却很少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在报纸刊物上,也是极力宣传捏造那些成功人氏的创业经历,把成功创业看作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好像我们的国家遍地是黄金,人人都能够成为富豪,而完全不顾大多数老百姓是永远成不了富豪这个事实;在新闻媒体的统计数字上,由于他们的极力扩大,更是让普通老百姓摸不着头脑了。什么国人人均存款超过几万,什么农民的年收入几千,什么大学生的平均年薪几万,博士生平均年薪十几万等等。这种对成功、对财富的扩大漫天宣传着,致使那些本来安于现状的国民普遍产生了攀比心理。攀比的结果,使他们感到活的窝囊,活的苦恼,于是他们就一味在浮躁的心理下想挣扎,想奋斗。但奋斗的结果,又会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成功呢?
盗墓、盗版书籍、假烟、假酒、劣质奶粉、过期药品:“洞庭湖老鼠卖到广东开鼠宴”,“北京的包子是用纸做皮”这些新闻无处不在,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活与健康。看了这些,你还敢轻意的浮躁,盲目的攀比吗?小心搬起石头砸的是自己的脚。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个浮躁的时代,还有几人能真正静下心来去静静的读马克思的《百年孤独》?还有几人能静下心来与爱人一起静静的听一曲肖邦的小夜曲?还有几人在为一句山盟海誓的爱情誓言而苦苦等待?还有几人会停下来静静欣赏一下路边新开的小花,新种的小树。悠闲、自在、宁静,都已经在破碎的时光里与我们擦肩而过了。“静心读书”“静心学习”“静心工作”,成了我们这个浮躁时代最大的奢侈品。
人有动物性,这种动物性的特征就在于“动”,他需要激情,他需要奔跑;但是别忘了,人还有佛性,他需要宁静,他需要思考。笔者认为,对于一个群体中的领导人来说,拼搏是一个进取之术,静修是进取之道。但是,寻道太难了。于是,许多人来归去来兮,隐退江湖。但是心灵还是得不到那份宁静。
宋代的名臣范仲淹就尝试啊,但也不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先生的回答很经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这说白了,就是一辈了不乐,因为天下之忧是现实,天下之乐是理想。
工作的繁忙、思想的盲目、心灵的迷茫„„
第四篇:领导智慧之二
大多数企业以往在选择高层领导人时,一般的参照条件是什么?有些老板说是:忠诚、能力、人品道德;也有些人提到:守法意识、价值观、号召力、诚实;还有人说是:勤勉敬业??这不是劳模标准么?假如领导人一开始选人标准就弄错,人进来本身就不对,然后用也用不好,留也留不住,最后想改变也改变不了。在这里,我意在和大家思维碰撞一下,因此我先声明我不是什么专家也不是什么学者,我只是做我们的行业,然后顺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也就代表我讲的话只是对我们的企业有更加实用的意义,不代表理论体系、符不符合绝对的社会标准。
我们来看下有人提到“忠诚”,一般企业里面有没有不忠诚的人?在咱们企业里边,是有本事的人忠诚还是没本事的忠诚?没本事的人撵都撵不走,你说“求求你离开我们公司吧”,丫说“不,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不离开”。也就是,对企业忠不忠诚,跟人品不成正比,而跟本事成正比。我在你公司上班你给我50万年薪,但是外边马上就有人开给我200万,我最多说“老板啊,没有你就没有我,为了感谢你的知遇之恩,我再给你干一年。然后一年之后,我也到别的地方去,因为有个人给我200万年薪,还说未来机会更大”。
接下来是“道德、人品”,我想请教各位,在中国整个老板阶层是不是人品最好的阶层?我不打算挑战你的人品底线,但除个别不错之外,中国老板阶层整体来说,跟社会其他行业比,跟教师、医生、律师,跟公检法这些比,是不是人品最好的一个阶层?用传统观念来看,大
多数是不是?这个留给大家到社会上去探讨和思考。事实上,大多能敢创业、走到今天的人,在整个创业史过程中,一开始都不是人品一等一的人物,后来企业成功以后,功成名就,才把诸如“有德有才之人重用”之类的口号贴到墙上。他们不少人在创业过程中都涉及到违规、打擦边球,因为在这群人看来,创新就意味着要违规!我这里是说违背原来的行业规则,不是说法律法规啊。事实也是如此,违背原来的规则不就是创新么?企业的高层领导需要继往开来的气魄,要站在不一样的高度,不一样的路径,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假如高层领导都是一个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比较守的,企业就很难发展。
还有人提到“学历、能力”。那么我们来思考下,一个企业能从小变大,是不是靠有能力的人在支撑?老板一开始创业的时候能力够不够?大凡都是不够的,但他会花心思去琢磨事,用心去思考、去钻研,钻研来钻研去就把行业给弄明白了。所以老板一开始打天下,不是具备能力,老板是具备对事业的向往,他想做事,然后绞尽脑汁,24小时魂牵梦绕去研究这个事,最后把事做成了。假如公司多几个能像老板一样为自己的企业操心的人物,你的企业会不会有更好的发展?答案是:铁定会!
因此,大家明白了么?不是一开始他具备能力、人品然后去当老板、当领导,企业选高层领导要改变原有的思维。只要是发展好的企业,他们在选高层的标准上都不是以上述的“人品能力道德学历”为主导。
第五篇:领导智慧
领导智慧课程培训
成功之道不在于谁能领导君子,而是谁能驾驭小人;状态决定结果;
领导者领导状态;
学习有用的,还是有道理的?
优秀领导者很少说有道理的话,但一开口就说有用的话; 领导者观念误区:打造完美团队(理想主义)
优秀领导者正确观念:打造有战斗力的团队(真正有用的)成功人:很会发挥优势,不是很会改善缺点;如果是听谁的话,就永远没有超越;
·有用的话让孩子培养王者风范;
·有道理让孩子培养习惯;
越是社会竞争状态,越是需要学习的状态;
人世间最难的事:改变人的思想
选人智慧
创新与能力是钻研出来的老板是先想做事,全身心研究事,从而有能力的人;选人特质:
1、把全身心都放在公司的人
2、认可公司
3、认可产品 ·)
你有本事让多少人操心,你的事业就有多大;
·最大的创新是机制的创新,不是产品本身;
面试? 面试?
面试是
·拼命展示公司
·拼命展示产品
·拼命展示团队
选人应选择:
你虽然不太认可对方,但对方认可你,认可公司,那他(她)一定会全身心投入工作;
如何选人 拼命展示产品,认可产生力量;
一 拼命展示产品,认可产生力量;
面试前对公司完全不了解,一辈子不能用(对自己不负责的人)什么是团队?有默契就是团队,没默契就是团伙;
二 有强烈的企图心; 有企图心就是有尊严,没企图心就是没尊严;
三 有良好的个性; 领导者个性大于能力;
人才:能吸引人的是人才,吸引不了人的不是人才;老板-有“人味”成就事业
四 必须有灵性,必须有悟性;
领导者-领导思想,管理者-管理事务;
老板要有道家思想;
小老板喜欢管人,大老板喜欢管自己;
·能成事业的人,不是会管理人,是会影响人;
·家人对孩子的教育 90%来自影响;
·教育孩子要成为他的精神领袖;
·老板要领导团队就是要成为团队的精神领袖才能影响人;员工智慧
一、帮员工实现
·老板创建公司就是帮助员工实现他们的梦想顺便实现自己的梦想;
·大多数现象:老板想做事业,员工跟着老板做买卖;
二、承担责任 ·员工跟你走,就是需要你对他负责任;·解决问题就是承担责任;
·公司有问题就是没有人承担责任;
·任何企业有问题就是领导者有问题;
·衡量一个人成不成熟唯一核心标准就是看他会不会承担责任;
三、有结果
·你的所有指令效果差就是因为没有结果;
四、有包容力
·企业能扩大就是看谁能忍,·做事要像教小孩走路说话一样;
A 学说话理论 B 学走路理论
·员工犯错是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
·只要志同道合,他(她)还有意愿,就谈不上开除;·老板能成功,就是每天面对让你难受的事;
·不适应代表进步,适应代表不进步;
小老板总是向外瞧(求,大老板总是向内瞧(求 ;
小老板只会发现问题,大老板只会发现高度;
宏观影响员工
一、拥有令人折服的远见和目标意识
·要想让人跟你走,就要比他看得远;
二、能清晰的表达这一目标,使下属充分理解、认同、行动·爱的远得描述的清楚,说话太精彩会变成障碍;
三、对此目标的追求表现出一致性和全力以赴
·高手直接解决核心问题
·知道没有用,理解也没有用,得练熟了才有用;·练到出神入化才能超越对手;
当你全力以赴的时候,你不用说话,别人也会跟着你走,这叫影响;
四、了解自身资源并以此为资本并采取行动
·领袖想做事,立刻、开始、行动!
·不能忘记最开始心动的感觉;
·企业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
·看人了解 20%看事了解 80%;
·遇到问题知道怎么办叫智慧,能不能处理好叫能力;·谁有本事让众人智慧,谁必然成就事业;
宏观影响员工就是教化培训员工,从而改变员工的宏观;优秀领导就是有本事把自己复制给很多人;
员工问题
一、能力
二、意愿(重要)如何看待员工有没有意愿?·提出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方案的员工叫有意愿;·在全公司形成风气,提出问题同时提出方案;
·80%精力花在优秀员工身上,20%用在不优秀员工;·凡在开会讲话多的领导,就是领导公司倒闭的领导;·是人都想改变,是人都不愿意被别人改变;如何看员工有没有能力?
·有结果就是有能力,没结果就是没能力;
·必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公平就是死亡
如何培养能力?
·处理正常事不叫能力,处理突发事才叫能力;小老板会做不会教,大老板会做又会教;
师者,以懂为师
老板之道就是在于创造平衡,打破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