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要点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下篇 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00 39 32
[考试说明]:
1、人才治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儒家治国理念的重大实践。
正确
错误
2、为政之要,重在得人;得人才者得天下,如同得人心者得天下一样重要。
正确
错误
3、《三国演义》以大量生动形象的实例,集中呈现了中国古代民众对政治军事谋略和社会管理智慧的理解。
正确
错误
4、我国历史上经过科举制等途径,探索出了把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分为两类:通才与专才。
正确
错误
5、《三国演义》从其典型意义上看,可以说是一座“中国智慧”的大观园。
正确
错误
6、谋略不是万能的,离开实力后盾,谋略无所施展。
正确
错误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自《出师表》。
正确
错误
8、“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出自《后出师表》。
正确
错误
9、诸葛亮出山前嘱弟诸葛均“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正确
错误
10、对于传统文化的的评判,要有温情,要做到历史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有机统一。
正确
错误
11、战略和战术都可以称之为谋略。
正确
错误
12、大的谋略叫“战术”,小的谋略叫“战略”。
正确
错误
13、战略往往针对全局大计,而战术只针对局部问题。
正确
错误
14、在时间方面,战略主要针对长期问题,战术则针对短期问题。
正确
错误
15、对于涉及的事体,战略通常针对根本和抽象,战术却更为具体和具象。
正确
错误
16、战略决策后,关键在策略与细节的落实;而没有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策略与细节就成为无所作
为、白费力气的泡影。
正确
错误
17、诸葛亮“隆中决策”,分析天下大势,提出据蜀、联吴、抗魏的大战略,奠定了西蜀崛起之基石,意义深远。
正确
错误
18、孙子讲的常和变的统一,与儒家讲的经和权的统一有相通的地方。
正确
错误
19、《始计》篇是《孙子兵法》全书的思想总纲。
正确
错误
20、刘备病故,依其遗嘱“安葬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果真做到言行一致。
正确
错误
21、“抽象继承法”是()提出的。
胡适
熊十力
冯友兰
钱钟书
22、“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向朱元璋提出的建议。
朱升
刘伯温
常遇春
陈友谅
23、“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出自()。
《论语》
《孟子》
《春秋》
《庄子》
24、《廿二史札记》的作者是()。
赵翼
陈寿
罗贯中
毛宗岗
25、()曾以“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来评价《三国演义》中对于诸葛亮的描写。
林语堂
周作人
鲁迅
胡适
26、()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桃园豪杰三结义
煮酒论英雄
隆中对
舌战群儒
27、()向刘备比较诸葛亮与其好友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四人时说:“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
司马徽
司马懿
孙权
刘备
28、()强调,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比如,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主张思想教育手段要和法制处治手段并用。
胡锦涛
李克强
温家宝
习近平
29、诸葛亮,字孔明,号(),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卧龙
玄德
孟德
云长
30、“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出自()。
《战争论》
《五轮书》
《鬼谷子》
《孙子兵法》
31、《大战略》的作者是()。
约翰·柯林斯
亨廷顿
肯尼迪
麦克纳马拉
32、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句话出自()。
彭德怀
陈毅
周恩来
毛泽东
33、《孙子兵法·军争篇》:“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其中“委”字的意思是()。
委屈
委托
丢弃
萎靡
34、《孙子兵法·地形篇》:“故兵(“兵”指被打败的军队)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这里的“走者”的意思是()。
逃跑的走路的走路的兵士
离开的兵士
35、《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传奇故事,就是一个不得已而精心设计的“兵者诡道”的弄险壮举。
“火烧赤壁”
“借东风”
“草船借箭”
“空城计”
36、()曾说:甚矣,孔明之计之妙也。既借孙权之母、周瑜之丈人为玄德成婚之助,又借孙权之妹为玄德归荆州之助。
毛泽东
鲁迅
易中天
毛宗岗
37、“刀光如雪洞房秋,信有人间作婿愁。烛影摇红郎半醉,合欢床上梦荆州。”作者是()。
袁枚
袁绍
袁牧
杜甫
38、《三国演义》从第四十二回到第五十回,用去全书十分之一篇幅来写()。
“空城计”
“借东风”
“草船借箭”
“赤壁之战”
39、在赤壁之战的前期阶段,对刘备集团来说,联吴抗曹争取三分天下是()。
战术目标
战略目标
前提
基础
40、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刘禅追谥其为()。
桓侯
益德公
忠武侯
美髯公
41、“七星坛祭风”里,写诸葛亮登坛作法、呼风唤雨等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这样的问题,还可
以在()中看到。
“巧布八阵图”
“班师祭泸水”
“五丈原禳星”
“定军山显圣”
42、赤壁之战后,刘备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零陵
桂阳
长沙
荆州
43、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等镇守荆州。
关羽
司马徽
张飞
赵云
44、诸葛亮忠于刘备,刘备死后,尽忠于刘禅,为报答()的知遇之恩,他以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顾草庐”
“优厚俸禄”
“临终托孤”
“独握军权”
45、陈寿曾说:“()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关羽
张飞
孙权
刘备
46、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刘备受刘璋之邀,入西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等共守荆州。
张飞
关羽
赵云
诸葛亮
47、通观《孙子兵法》,我们看到从很大程度上说,它主要讲了两个字(一个是“全”
一个是“破”
一个是“立”
一个是“战”
48、以下属于《诫子书》内容的是()。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9、诸葛亮的优秀品德包括()。
为臣之忠
事必躬亲 勤政为国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清正廉洁,奉公自律 50、世界三大兵书是指()。
《孙子兵法》)。
《战争论》
《五轮书》
《孙膑兵法》
51、三国演义善于描写战争场面和政治斗争,书中叙事的特色包括()。
有声有色
尤其善于描述各大小战事
变化莫测
使人惊心动魄,有亲历其境之妙
52、出自《三国演义》里的成语包括()。
桃园结义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乐不思蜀
53、诸葛亮开始独掌蜀汉军政大权以后,则以法为根本,到后来在朝内(作八务
七戒
六恐
五惧
54、毛泽东喜欢用“三”,比如()。
三大法宝
三大作风
三大改造
三个世界划分
55、以下属于《三国演义》艺术成就的是()。)训诫各臣。
精于塑造人物形象,能通过叙述人物的行动和举止,来反映他们的独特个性
善于描写战争场面和政治斗争
结构宏伟紧密
语言方面夹用文言白话,明快生动
56、《孙子兵法·计篇》一文中,孙子认为在作战之前,必须有周密的计划,详细的准备,并以“五事”“七计”为总纲,下列属于“七计”的有()。
诡道孰多
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赏罚孰明
57、三国赤壁之战,周瑜火烧曹营水寨,符合《孙子兵法·火攻篇》的是(以火佐攻者明
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
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58、留住人才的方法包括()。
事业
待遇
感情
以上选项均错误
59、人生三不朽是指()。
立言
立德
立功)。
立人
60、以下关于战略的著作,出自美国的有()。
《大战略》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
《历史的教训: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建言书》
第二篇:《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下篇 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
[
1的重大实践。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人才治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儒家治国理念正确
2重要。
错误、为政之要,重在得人;得人才者得天下,如同得人心者得天下一样正确
错误
3、《三国演义》以大量生动形象的实例,集中呈现了中国古代民众对政治军事谋略和社会管理智慧的理解。
4两类:通才与专才。正确 错误、我国历史上经过科举制等途径,探索出了把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分为
5观园。
正确 错误、《三国演义》从其典型意义上看,可以说是一座“中国智慧”的大
正确
错误
6、谋略不是万能的,离开实力后盾,谋略无所施展。
正确
错误
7自《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正确 错误
8、“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出自《后出师表》。
9隐”。
正确 错误、诸葛亮出山前嘱弟诸葛均“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
正确
10的有机统一。
错误、对于传统文化的的评判,要有温情,要做到历史判断与价值判断正确
错误
11、战略和战术都可以称之为谋略。
正确
错误
12、大的谋略叫“战术”,小的谋略叫“战略”。
正确
错误
13、战略往往针对全局大计,而战术只针对局部问题。
正确
错误
14、在时间方面,战略主要针对长期问题,战术则针对短期问题。
正确
15具象。
错误、对于涉及的事体,战略通常针对根本和抽象,战术却更为具体和正确
错误
16、战略决策后,关键在策略与细节的落实;而没有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策略与细节就成为无所作
为、白费力气的泡影。
正确
错误
17、诸葛亮“隆中决策”,分析天下大势,提出据蜀、联吴、抗魏的大战略,奠定了西蜀崛起之基石,意义深远。
正确
错误
18、孙子讲的常和变的统一,与儒家讲的经和权的统一有相通的地方。
正确
错误
19、《始计》篇是《孙子兵法》全书的思想总纲。
正确
错误
20、刘备病故,依其遗嘱“安葬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果真做到言行一致。
正确
错误
21、“抽象继承法”是(胡适)提出的。
熊十力
冯友兰
钱钟书
22、“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向朱元璋提出的建议。
朱升
刘伯温
常遇春 陈友谅、“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出自(《论语》。
23)
《孟子》
《春秋》
《庄子》
24、《廿二史札记》的作者是(。)
赵翼
陈寿
罗贯中
毛宗岗
25葛亮的描写。、()曾以“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来评价《三国演义》中对于诸林语堂 周作人
鲁迅
胡适
26、()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桃园豪杰三结义
煮酒论英雄
隆中对
舌战群儒
27、()向刘备比较诸葛亮与其好友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四人时说:“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
司马徽
司马懿
孙权
刘备
28、()强调,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比如,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主张思想教育手段要和法制处治手段并用。
胡锦涛
李克强
温家宝
习近平
29、诸葛亮,字孔明,号(),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卧龙
玄德
孟德
云长
30、“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出自(《战争论》
。)
《五轮书》
《鬼谷子》
《孙子兵法》
31、《大战略》的作者是()。
约翰·柯林斯
亨廷顿
肯尼迪
32这句话出自(麦克纳马拉、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彭德怀
陈毅
周恩来
毛泽东
33、《孙子兵法·军争篇》:“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其中“委”字的意思是()。
委屈
委托
丢弃
萎靡
34、《孙子兵法·地形篇》:“故兵(“兵”指被打败的军队)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这里的“走者”的意思是()。
逃跑的 走路的 走路的兵士
离开的兵士
35、《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传奇故事,就是一个不得已而精心设计的“兵者诡道”的弄险壮举。
“火烧赤壁”
“借东风”
“草船借箭”
“空城计”
36、()曾说:甚矣,孔明之计之妙也。既借孙权之母、周瑜之丈人为玄德成婚之助,又借孙权之妹为玄德归荆州之助。
毛泽东
鲁迅
易中天
毛宗岗
37、“刀光如雪洞房秋,信有人间作婿愁。烛影摇红郎半醉,合欢床上梦荆州。”作者是()。
袁枚
袁绍
袁牧
38写()。
杜甫、《三国演义》从第四十二回到第五十回,用去全书十分之一篇幅来“空城计”
“借东风”
39下是()。“草船借箭” “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的前期阶段,对刘备集团来说,联吴抗曹争取三分天
战术目标
战略目标
前提
基础
40、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刘禅追谥其为()。
桓侯
益德公
忠武侯
美髯公
41、“七星坛祭风”里,写诸葛亮登坛作法、呼风唤雨等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这样的问题,还可
以在()中看到。
“巧布八阵图”
“班师祭泸水”
“五丈原禳星”
“定军山显圣”
42、赤壁之战后,刘备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零陵
桂阳
长沙
荆州
43、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等镇守荆州。
关羽
司马徽
第三篇:《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上) 课程的考试-满分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上)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1.梅敬忠教授认为四大名著中,哪一部是智书?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2.中国古代最早一部长篇小说是下列哪项?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二、多选(共 1 小题,总分: 20 分)1.刘再复在《双典批判》中指出,四大名著中的哪两部书是中国人的“地狱之门”?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三、判断(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1.梅敬忠教授指出,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统治阶级思想向来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正确 错误
2.梅敬忠教授指出,我们今天看到的最完整,也是最流行的《三国演义》文本是清朝初年由毛宗岗父子的版本,其对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重新加以修订,改变原来本子中很多松散拖沓之处,让全书更加紧促畅达,篇幅也增加到了上百万字。
正确 错误
第四篇:中国智慧
《中国智慧》读后感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的一句话。没错,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并一定会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易先生的《中国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这本《中国智慧》也不例外。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
一、“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这段话,加上解释和串联,翻译过来就是:用兵的人都说,我不敢主动进攻,只敢被动防守;不敢前进一寸,只敢后退一尺。因为真正懂得用兵的人,是以“慈爱、节制、不打第一枪”,为生死存亡之道、克敌制胜之宝的。于是,敌人打进来,想摆开阵势,却没有武器可握。或者说,摆开阵势,却等于没有阵势;举起胳膊,却等于没有胳膊;紧握武器,却等于没有武器。这就是“无人与之为敌”了。
二、所谓“魏晋风度”,看似荒诞或者匪夷所思,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一种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魏晋风度,其实还要包括风采和雅量。风采与仪容有关,雅量与性情有关。真性情而有雅量,美仪容而有风采,则是因为智慧。政治黑暗,美就只在自然。礼教虚伪,美就只在天际。前途无望,美就只在当下。人生无常,美就只在当世。
三、心心相印,叫做“道体心传”。
于是菩提达摩就在中土开创了禅宗,成为中土禅宗的初祖,鼻祖。中土禅宗的二祖是谁呢?慧可。中土禅宗的第三祖,叫僧璨。僧璨的法嗣(传人),也就是中土禅宗的第四祖,是道信。到七十多岁,道信圆寂了。衣钵传给谁?弘忍。祖是谁呢?惠能,也有书上写成慧能。*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北宗以神秀为代表,主张渐悟,就是一点一点地修,慢慢修成正果。南宗以惠能为代表,主张顿悟,说白了就是“立地成佛”,没有那么麻烦。
在《中国智慧》这本书中,易中天向读者们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绍了中国千年来所及的大家之智慧。在本人看来,《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我认为《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易经》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周易》的辩证思想最多的是体现在道家学派之中,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很赞同老子提出的“顺应天时,无为而治”的观点:大智若愚的处事,讲求众生平等,注重修养身息,让人们能够多元化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与众不同却又十分高尚的治理方法,似是无为更是有所为。这给我们无奈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启示。有人一生不停的追求完美,永远无法很缓慢脚步,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获得的财富却遗失快乐,但是《道德经》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最平凡的东西也是最好的东西,就像是水一样,很常见却又是自然最不可缺少的一种
元素。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辉煌的荣誉,亦或是累累的财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们也可以知足常乐,获得乐趣,享受人生。并非什么也不干,而是去接受,去体会自己力所能达到的成就,便是一种逍遥,是人生的智慧,是“大无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自古代以来统治阶级所沿用的政治理念,他的“仁爱”思想是最为后人所用的。比如“创建能和谐社会”便是以仁爱为前提的。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到像礼记要求的一样像爱亲人一般爱别人但是我们可以去善待别人,虽然不能“外户而不闭“但是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符合国情的和谐社会。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这些灿烂的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财富。
易中天说:“《周易》是巫术当中有哲学,至少有哲学精神。”我们常常会把《周易》与《易经》混淆,其实《周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易经》,另一部分是《易传》。《易经》就是原著,而《易传》是后人对《易经》的注释及理解。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都没看过《周易》,可能就是因为著书的年代离我们太远,以至于有些内容晦涩难懂。
那么在它神秘的面纱下藏了些什么呢?首先“易经”这两个字就藏有玄机,“易,可以是简单、变化和不变。”前两个都好理解,那为什么易又可以是不变呢?易中天的解释我觉得理由不够充分,我觉得易的第三个解释可以说成是“转变”;其次“周”字也有三个意思:“周代、周遍、周转。”最后说“经”字,经,就是代表永恒的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著作。由这些字的解释,我对《周易》的归纳是:在变与不变中不断转化,从而形成简约平易的真理。而且这些真理可以周而复始。(易中天的解释为:就是要最简单的符号和系统来认识、概括、掌握和阐释不断变化的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本质规律。而且,这种把握,还是周遍、周到、周全、周可 以周而复始的。)
每每看到中国外交官在外交辞令上的说辞,我们都不得不为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所折服,面对有些别有心机的外国记者的提问,我们的外交官总能以不失礼貌的有力反击。既维护中国尊严的同时,又能保持同外国的友好关系,想来除了有智慧的中国人,其他人难以做到。
那么中国智慧到底是什么呢?也许小时不知道,但渐进长大的我们,却总能够在社会中体会到一个字“和”。在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其实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都已经深深刻上了这种记号,我们深深受着父辈和周围亲戚的影响,或者说中国本就是一个人情的社会,谁与谁又不是亲戚呢?今天我们之所以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难道不是因为在原始社会时所有的华夏子孙其实都起源于炎帝或黄帝的一支吗?异地他乡,见到故知总难免不了一番彻夜长谈,遇到老乡,更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情感。君不见,那些“少小离家老大回”满头银发的归国华侨,纵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依然痴心不改的踏上故土,落叶归根,回到故土的一刹那,心里才终究是落下了安定与踏实。在我看来,就是一幅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为“和”。如人的思想,我们不可能只读一家之言,就形成了一个自己的思想,总是结合百家之长,最后再由自己融会贯通,才能够有自己的一个想法。我们吸收着孔子的“入世”原则,积极地工作,也采纳着老子的“出世”理由,崇尚道法自然,一句“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又道尽了多少人的心思。可见,中国人骨子里深受这两种思想的影响,也因为“和”,春秋时期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那时所有的思想都能提出,兼容并蓄,将“和”字发挥到了极致,那种“笑谈百家”的思想上的碰撞又是何等的痛快啊!可惜的是,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在思想上也进行了统一,唯一剩下也就是儒、法和道的思想了。
现在中国人崇尚佛教,基督教,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佛教是印度的,基督教是西方的,我们把释迦牟尼和耶稣放在了我们的心灵上,而却忘记了那位以“仁”治天下的孔子,也似乎忘却了那位骑青牛过函谷关的老子,还有那位喜欢一身逍遥的庄子,“子非鱼,安知鱼非乐焉”。我们的儒家、道家这些本土的地道的文化与信仰又该何去何从呢?等到几十年后甚者几百年后,还会有其这样的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吗?
第五篇:《三国演义》名著导读要点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要点
1、简述《三国演义》中一个带“三”字的故事。答:“三顾茅庐”:徐庶走马荐诸葛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去,未遇。数日后,二顾茅庐,仍未遇。过了一段时间,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终于答应出山。“三英战吕布”: 曹操联合袁绍等十七路军共同讨伐董卓,在虎牢关,吕布亲自出马,无人能敌。张飞冲出和他交锋50多回合不分胜负,关羽上来夹攻,30回合战不倒吕布。刘备也上来夹攻,三英战吕布,打得非常激烈。吕布虚刺刘备一戟便败退。“三气周瑜”:略。2.“ 青梅煮酒论英雄”指的是哪两个人?当时他们各自的内心活动怎样?可以看出两人在性格上有什么特点?
答:主人公是曹操和刘备。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饰内心恐慌。曹操特点:目光远大、胆识过人、雄才大略。刘备特点:机警过人,随机应变,能屈能伸 3.杀吕伯奢一家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在知道事实后仍然杀死吕伯奢,说明他狡诈阴险,生性多疑,手段残忍。
4.简述“王允巧施连环计”的故事:
东汉末年,太师董卓专权,司徒王允,将义女貂蝉许给吕布为妻,然后再献给董卓为妾。貂蝉在他们二人之间周旋,见机行事,挑拨离间,最终使吕布杀掉董卓。5.请简要叙述诸葛亮三气周瑜的内容。
答:三气周瑜。一气:赤壁之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二气: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之机,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他“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荆州,仍然失败。6.“桃园三结义”的主人公是刘备、关羽、张飞。
7.“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四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引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 这里所写的人物是谁?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举例说明。
吕布;他的主要性格是:有勇无谋、目光短浅、见利忘义。8.你怎样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物?
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博学多识,足智多谋。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9.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上任后烧了哪三把火? 第一把火是诸葛亮初出茅庐后的第一仗:火烧博望坡。第二把火要说的是诸葛亮到刘备军中后的第二仗:火烧新野。第三把火要说的是《三国演义》里面最精彩的一场战役——火烧赤壁。
10.赤壁之战这个故事中推出了哪些精彩的好戏? ①诸葛亮舌战群儒,②蒋干盗书,③草船借箭,④周瑜打黄盖(苦肉计),⑤孔明借东风,⑥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11.你怎样评价周瑜?请举例说明。
风流儒雅,足智多谋,善于用兵,但是气量狭小,嫉贤妒能。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运筹帷幄,连设妙计,终以3万兵马大败曹操的83万大军,创下了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说明了周瑜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多次设计谋害诸葛亮,让他三天造出十万枝剑,并吩咐工匠故意拖延.在与诸葛亮的几次周旋中,他急躁冲动,导致箭伤复发,临终时仍然慨叹“既生瑜何生亮”,这些说明他气量狭小,嫉贤妒能。12.《三国演义》中两例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作战双方分别是[(曹操)(袁绍)],[(曹操)(孙刘联盟)]。1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哪些经典故事?
草船借箭 空城计 借东风 赤壁之战 三气周瑜
挥泪斩马谡 七擒孟获 秋风五丈原 三顾茅庐 火烧新野 舌战群儒 白帝城托孤 排八阵
14.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指谁?(诸葛亮、庞统)15.“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仲达是谁?(司马懿)
16、关于关羽的故事有哪些?
温酒斩华雄 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单刀赴会、华容道义释曹操、走麦城 刮骨疗伤。17.你怎样评价刘备?
忠厚善良 仁德爱民 有济世情怀 尊贤礼士 有知人之明。18.关于曹操的事迹。
挟天子以令诸侯 割发代首 官渡之战 借刀杀人 望梅止渴 割须弃袍 19.“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指的是谁?(曹操)20.简述《三国演义》中一次精彩的用计。
答: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临危不惧,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则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21.简述《三国演义》中能体现“骄兵必败”主题的一个故事。
答:关羽大意失荆州:关羽拒绝和孙权联姻,激怒了孙权。孙权令吕蒙夺回荆州。吕蒙把战士化装成商人的模样,骗过了关羽的江边守军,顺利渡江,趁关羽轻敌,毫无防备,没伤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荆州。同时关羽在前线被徐晃包围,败退到麦城。吕蒙又把麦城紧紧围住,关羽突围不成功,被俘不降,孙权杀之。
22.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是什么事?请简述这个故事。答:黄盖行苦肉计:为了让曹操上当,以便火攻曹军,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愿行此计,并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故意大唱反调。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卧床不起。随后黄盖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
23.关于张飞的性格特点和故事。勇猛雄壮,脾气暴躁,粗中有细。张飞大闹长坂坡 义释颜严 三英战吕布 鞭打督邮 24.“乐不思蜀”讲的是谁的故事?
蜀国亡国后,刘禅被俘虏,在魏国受荣华富贵,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看得十分高兴,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哈哈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25.《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载:“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飘流,塞江而下。”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一次战役?请概述此次战役的经过。
答:夷陵之战,刘备为重新夺取荆州、替关羽报仇,对孙吴大举进攻。开战之初,蜀军步步进逼,吴军节节败退。后来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指挥战事。陆逊胸有成竹,先是坚守关隘,后及时抓住战机,采用火攻,蜀军的40多座军营,顷刻之间变成一片火海,全线崩溃。这次大战以蜀军彻底大败而告终。这就是著名的火烧连营。26.《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名著导读《《红楼梦》要点
1.《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写 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来揭露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 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2.贾府中的最高统治者是贾母,管理贾府日常事务是王熙凤,在管理上最具改革色彩的女子是探春。
3.小说中塑造了两个叛逆者形象,分别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前世分别是青埂峰下的顽 石和绛珠仙草。
4.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是晴雯,涉及到她的情节有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最卑躬屈膝的丫鬟 是袭人。书中还刻画了一个善良风趣的农村老妇人,她就是刘姥姥。
5.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取 “原应叹息”之意。“四春”中被称为“二木头”懦弱怕事,善良无能,又命运悲惨的女子是:迎春。“四春”中也是庶出,但精明能干,有心机,办事果断的女子是:探春。“四春”中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最后出家的女子是:惜春。
6.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饮的仙茶叫千红一窟,品的酒叫万艳同杯,听的歌曲名叫红楼梦。贾宝玉佩戴的玉叫通灵宝玉,薛宝钗佩戴的是金锁,史湘云佩戴的是玉麒麟。7.黛玉写的有关花的诗是《葬花辞》,有关秋的诗是《秋窗风雨夕》,她分别以西施等五 位有才华的女子为题写了五首小诗,命意新奇,宝玉题为《五美吟》。8.《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章回体古典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 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宝玉缘》等。“四大家族”——贾、史、王、薛。
9.曹雪芹,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10.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 梦》的开卷诗。
11.《红楼梦》中向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挑战的人物是贾宝玉。举出贾府中醉生梦死、声色犬马的两名男子:贾赦、贾琏。《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是指王熙凤,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 _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等,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12.“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 自《红楼梦》中人物林黛玉之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13.《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 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王熙凤;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地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 严相逼”,这个人 就是林黛玉。《红楼梦》中有个女子不拘小节.喜欢身着男装,说话大大咧咧,甚至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是史湘云。“花气袭人知骤暖”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给袭人(原名花珍珠)起名字时说的一句话。
14.根据诗句判断人物(均出自《红楼梦》)。
(1)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 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贾宝玉)(2)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