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时间:2019-05-12 11:1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实践的目的和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篇:(二)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2.1 实践的目的2.1.1 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目的总概述

社会实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条有效途径,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大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主要为到达以下目的。

1)了解国情民情

2)关注社会热点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1.2我们团队进行“家电下乡”产品售后服务维修情况及建议的实践目的1亲身走进农村,了解现如今的农村整体消费水平

2调查走访农村,了解“家电下乡”产品售后服务维修情况

3针对调查走访的情况,以及得到的数据,对“家电下乡”售后服务维修情况中的弊端提出建议

4更加深入的了解“家电下乡”政策,并在农村中适时的进行宣传。

2.2 实践的意义

2.2.1 大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

大学生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可以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面对各种各样困难挫折的自我承受与调节能力,在团队中更能促进彼此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相互学习。

2.2.2 对“家电下乡”政策实施的意义

通过“家电下乡”售后服务维修情况的暑期实践调查,一方面可以切身走进农村,贴近消费者了解“家电下乡”的政策实施情况,了解到消费者对于“家电下乡”售后服务维修情况的看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同时通过与店家和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到政策中间者对“家电下乡”政策及实施过程的看法建议;另一方面,通过调查,可以针对其中的某些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同时还可以加深我们大学生对“家电下乡”政策的进一步了解,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第二篇:深刻认识强军目标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

战略指导思想是指导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思路与观念,是整个战略谋划的灵魂。它包括战略理论、战略分析、战略判断、战略推理,直至形成战略思想、战略方针,是贯穿战略管理始终的战略思维过程,对确定战略目标、寻找战略重点和采取战略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刻认识强军目标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

时间:2013-05-19 13:02:

32习主席提出的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明确的实践要求,对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牢牢把握,以更高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助推强军目标的实现。

强军目标的重大理论价值

强军目标是对我军根本原则、根本职能、根本宗旨要求的高度概括,具有根本性。我军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要求人民军队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一切行动听党指挥;我军的根本职能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要求人民军队必须能打仗、打胜仗,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我军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人民军队必须始终具有宗旨意识,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具有优良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战斗作风。实践我军根本原则、根本职能、根本宗旨,其根本就是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三个根本”的要求变成根本目标,这是在理论上的重大创造和升华。

强军目标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时代性。马克思说过,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实,任何社会科学的理论创造,包括军事理论创造,都具有时代性,都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具有时代的特点,散发着时代的气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总方针总任务,邓小平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江泽民提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五句话”总要求,胡锦涛集中概括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都是应时而生、与时俱进的理论创造。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发展变化明显,我军建设面临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诸如,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复杂形势对我军坚持听党指挥这一根本原则提出的严峻挑战,信息化战争这一全新的战争形态对我军能打胜仗提出的严峻挑战,长期的和平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对我军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提出的严峻挑战,等等。习主席适应时代要求,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总结建军治军的成功经验,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内涵,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是对时代挑战的积极回应,是具有鲜明时代性的理论创造。

强军目标是对新形势下我军强军战略理论的深化与重大拓展,具有创新性。20世纪90

年代党中央、中央军委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科技强军战略,推动军队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国防科技水平、军队武器装备质量和部队作战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强军除了强物质要素外,更重要的还需要强官兵的素质能力,为此,有专家提出,要强政治——从更高的起点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组织——改革和完善国防领导体制编制;强科技——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发展;强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训练——按信息化作战要求改进军事训练;强管理——提高治理现代国防和军队能力。习主席确立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进一步深化、拓展了我军的强军理论,为全军将士实现“强军梦”提出了全面的目标要求,提供了根本的实践遵循。

强军目标的重大实践意义

一是思想警醒作用。强军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背后蕴含着新形势下我军在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三个根本问题上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与风险。深刻把握强军目标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针对性,必将激发我军官兵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从而使之清醒起来、警醒起来、发奋起来,做到以高度的强军自觉,正视挑战,认清风险,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军事能力,始终保持我军的优良作风,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贡献力量。

二是凝聚意志作用。党的强军目标是党的意志在军队的集中体现,是党在军事领域的重要行动纲领,是党树立起来的一面建军治军的旗帜,规定了军队建设的基本前进方向。我军历来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两个一百年”的强国目标激发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而奋斗,强军目标必将把全军官兵的精神和意志凝聚起来,行动和步伐统一起来,投身伟大的强军实践,为实现“强军梦”而努力奋斗。

三是引领发展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正是贯彻落实十八大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目标要求,必将以巨大的目标牵引作用,引领全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加快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步伐,使我军的各项建设和工作始终符合强军目标的要求。

强军目标的根本实践要求

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就是要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使每一名官兵从理论上切实搞清楚为什么要听党指挥、如何听党指挥这一根本问题。要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全军,使官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切实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思想政治基础。用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史、奋斗史、创业史、建军史教育部队,使大家充分感受和深刻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没有我们这支人民军队。要坚持用党的纲领激励官兵,既要教育官兵充分认清实现共产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必然性,又要引导官兵充分认识实现共产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折性、艰巨性,自觉把实现党的纲领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听党指挥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就是各项建设和工作都要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坚持以战斗力为唯一的根本标准,引导官兵牢固树立时刻准备打仗的观念,不断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意识。围绕提高官兵的信息化素质和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这一核心军事能力,持续兴起学习信息化知识、掌握信息化技能、驾驭信息化装备、提高信息化本领的学习训练热潮。要着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根据核心军事能力建设需要,突出抓好高层政治军事人才,军事谋略人才,驾驭信息化装备和信息化作战人才,处置复杂情况、应对危机的人才,以及在各个领域各个岗位发挥骨干作用的人才的建设,切实以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促进核心军事能力的提高。

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就是要通过严格管理严格训练,大力培育和弘扬我军艰苦奋斗、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从培养战斗作风入手培育战斗精神,以此抵御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的侵蚀和影响,牵引、带动和促进我军一系列优良作风的保持和发扬。培养战斗作风,必须深入贯彻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严格条令条例和各项纪律,以时刻准备打仗的标准从难从严要求部队和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摔打锤炼部队。要把战斗力标准贯彻到部队学习、训练、工作、管理、执行任务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切实通过战斗力标准的落实,促进和带动优良战斗作风的形成,使部队能够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执笔:周培清)

第三篇:依法行政二意义

依法行政是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而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科学发展 依法行政 根本保证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推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行政。推行科学发展最终是要靠人来实现,因此必须要对科学发展的责任主体有明确清晰的认识。

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责任主体——掌握公共权力的各级政府或组织

科学发展观理论内涵规定了组织和领导发展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都在于发展。作为执政主体的权力机关和相关组织,承担着领导社会全面发展的职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承担者,也是第一责任主体。普通公民个体虽然会参与到社会发展的各种实践中去,可以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实践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但无条件和能力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起主导和关键性作用。只有依法具有公权力的各级政府或相关组织才享有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权利和条件。

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来看,能够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只能是具有公权力的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科学发展至少有两层逻辑,一层是发展逻辑,一层是科学逻辑。这就表示科学的发展是党在科学观念指导下,领导人民实现良性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作为普通公民个体,其自身的发展,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便可以自由发展,虽然也存在全面、协调、可持续方面的问题,但属于发展个体内部管理、决策的问题,发展个体自身就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和掌控。而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协调者和资源利益的统筹者,只 1 能是具有公权力的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政府必须在科学发展的观念上和行为上给予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同时政府本身也要实现科学发展、科学执政。

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来看,其责任主体只能是具有公权力的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普通公民个体,其寻求发展的直接动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愿望,会把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而“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倡导的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的是个体价值和集体价值的统一。①因此,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而非个体的利益为本。只有肩负领导责任的政府权力机关或相关组织才真正需要从执政为民的角度出发,强化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前提——法律和法律精神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领导人对发展认识的深化,而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和发展。要保证这一目的,科学发展观在观念上保持先进科学的同时,在执行实施上也必须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要保证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要保证责任主体依据宪法和法律设立科学发展目标,实施科学发展目标和监督科学发展目标的执行。

首先,发展目标必须依法确立。依法行政的核心就是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因此要加强政府立法,规范执法。②科学发展观目标的确立本身就是程序法行使的过程。而这些步骤的依法履行不仅是依法行政的关键,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只有在符合法律程序的前提下政府设定的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才能够具有合法性,才能够做到最大的科学性,才能够有效的避免主观臆断所带来的弊端,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观。

其次,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具体发展项目来作为依托,而这些发展项目必须依法论证、组织与实施。科学发展观都是通过具体的发展项目实施得以实现。因此,在确立发展的项目中,依照法律规范和民主程序,进行科学论证、效益评估、环境污染评估等这些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是保证项目科学合理有效的关键。任何一个项目,在实施之前不仅要程序合法,更要实质合法,而依法行政在这里的含义不仅仅是遵守法律规范,而更多的是依照科学有效的决策程序和组织程序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即考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再次,发展项目必须依法组织实施。依法确立的项目,还存在一个实施过程。由谁来实施、如何实施是确保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这也是依法行政的中心环节。责任主体实施管理,必须应当依照宪法、法律、规章制度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责任主体不能作出影响他人和其他组织的决定。在管理同时,责任机关应该依据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偏私、不歧视。③正是依法行政的精神和原则保证了责任主体执行发展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切实保证了科学发展观的有效实施。

最后,实施的项目必须要做到依法监督。有权必有责,权大责更大。任何一个项目不能仅仅只符合前三项,责任主体有义务依法监督项目的实施。而这一环节是监督党风政风,减少腐败贪污的重要环节,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这一措施提高了责任主体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观念,同时有助于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加强政府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提高行政监督效能。④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保障——法制和法治

要理解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首要一条就是必须准确和全面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如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法制和法治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从法制方面来看,要确保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某一方面发展的出发点代表了人民愿望和反映了人民要求,就必须设定必要的法律程序,如决策前的听证会制度、征求公共意见制度等。既然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是为了人民,就要有反映人民愿望的渠道和途径,同时又要保证人民的合理愿望被接受和采纳。法制的实现就是强化和保障这些途径的重要手段。法制的确定实施保证了发展项目有相关人民参与决策,有法律或者制度约束责任主体。这不仅符合依法治国的精神,更凸显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义。

从法治方面来看,实施科学发展的项目责任主体必须要有法治精神,发展的依靠对象必须要有法律的资格认定,实施科学发展的项目必须含有规范的手段和合法的程序。从实施科学发展的项目责任主体来看,虽然所有的发展项目必须依靠人去落实,但由不同的人来承担具体发展的任务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承担具体发展项目的责任人必须要依法经过资格认证,公平竞争、公开透明、择优选能,而不能由决策的执政者根据自己的喜好主观抉择。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要求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要有发展。协调要求不会因为某一方面的发展制约和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不平衡发展局面。可持续强调的是要解决长远的发展后劲问题,发展要符合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目标。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三个方面如何把握,都是值得深入探讨、也是应该明确回答的问题。只有用法律规范明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并在责任主体心中形成有效明确的概念和意识,才能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因此,没有法制的外部环境的保障和必要的程序设置,没有法治的内部观念制约和明确的法治的观念,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必会大打折扣。

科学发展的有效落实——强制和法律救济

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⑤在统筹兼顾中,统筹是手段,兼顾是目的。统筹兼顾的主体当然是具有公权力的机关或组织。要真正做到科学发展观要求下的统 4 筹兼顾,就必须从依法行政的角度下功夫。应做到统筹有法定的执行主体,被统筹的对象有法律规定的义务,统筹的实施有合法有效的手段途径,统筹的力度有规范权威的标准。哪些属于兼顾的对象,被兼顾的程度如何,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这其中涉及几个方面的法律问题:

在责任主体上,要确定统筹的主体资格及职权的法律确认问题。统筹主体资格及职权的法律确认,就是要解决由谁来承担统筹的责任的问题。行使统筹职责的当然是具有公权力的各级政府机关或相关组织,但由哪一级政府或什么样的组织来行使什么样的统筹权利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既不能越级统筹和越权统筹,出现滥用统筹职权的现象;又不能不履行统筹职责,在统筹方面行政不作为。

在统筹的客体上,要确定被统筹对象,必须明确被统筹者在法律上和政策上的义务。被统筹者必须依法规定,不能主观随意决定。同时被统筹的具体对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并非一贯不变。某一发展主体符合被统筹的条件时,就应当成为被统筹对象。而原本被统筹的对象也有可能根据情况的改变而成为被兼顾的对象。

在统筹的手段和方法上,要解决统筹内容的稳定性和统筹手段的合法性问题。统筹内容不能随意,统筹手段要符合法律规定。依照法律规范规定统筹该使用的经济、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在统筹的比例确定上,要解决统筹的合理性和稳定性问题。统筹的目的是为了兼顾被统筹者的利益,是为了兼顾社会的公平性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如果统筹的力度确定得不合理,就会违背兼顾的本意,出现新的不公正。如果统筹力度太大,超过被统筹者的承受限度,容易挫伤被统筹者的发展积极性。如果统筹的幅度太小,则不利于积累兼顾所需要的资源,达不到实现有度兼顾的目的。因此,统筹的比例上需要成熟的思考。这一前提需要法治观念作为责任主体的标杆。

在对兼顾的要求上,要明确兼顾的对象以及兼顾内容和程度。在社会整个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资源、自然条件、文化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为了保证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对那些自身发展较慢、处于相对劣势的群体必须依靠具有公权力的政府机关或相关组织通过统筹的手段予以照顾。

确立科学发展的相关法律规范以后,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就是对违背科学发展规范要求的行为,既要追究行为人的领导责任,又要依法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是依法行政,那么行政行为应当是在法律规范下的行为,从这个角度分析,违法行政所导致的责任就不应当仅仅是行政责任或领导责任,而属于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法律责任,同样应当在法律制度中建立有针对性的责任追究机制。

同时对于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行为本身,应当有针对性地建立法律救济制度,做到既完成纠正这种行为,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挽回和补救这种行为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也就是建立违背科学发展要求的自我修复机制。

从反面来看,科学发展的要义虽然是发展,但是责任主体由于多方面原因,并没有完成科学发展观的有效实现。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得不到发展,危害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整个地区或整个部门或整个组织,包括其中所涵盖的所有人民群众。因此,作为地区、部门或组织的领导者,没有行使好组织和领导发展的职责,发展目标没有如期实现,实际上相当于以自身的行政行为阻碍了发展。那么对于这种行为,相关行为人就不能仅仅只负领导责任,而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在科学发展工程中,渎职罪应更广泛适用于具有公权力的政府机关和有关组织及其领导者。

从阻碍发展行为的法律救济角度来说,针对确实存在对发展产生暂时性或持续性不利影响的行政行为,如某位领导在任时制定的规定或执行的行政措施,如果在此后的工作中被证实确实不利于发展(如经公开听证会、社会舆论、公众投诉等),无论该领导是否仍然留任,6 都应当有一套高效和有强制力的法律制度,保证立即纠正这种违背发展客观要求的行政行为。

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上,统筹是保证科学发展的必要手段。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统筹主体,没有一套合法合理、行之有效的统筹手段,就无法在科学发展的大原则下实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和谐局面。如因某种片面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原因无法统筹而阻碍科学发展的整体方案无法顺利实施,将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同样,在统筹无法实现的情况下,社会资源不可能足以保证兼顾公平。因此,一方面要考虑到以法律的强制力保障统筹的依法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要依靠法律的明确程序规定杜绝统筹主体的滥用权力和行政不作为,对违背统筹规范,滥用行政权力或行政不作为的行为,不仅要追究领导责任,更要追究法律责任,依靠法律的权威和救济手段,真正做到依法统筹、合理兼顾。

结 语

当今社会,各种问题复杂、矛盾凸显,要做到充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以科学发展为根本,而要解决这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只有通过“法治”,而不是“人治”,即依靠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来保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依法行政不仅高度统一的,而且是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没有责任主体对科学发展的依法实践,没有合法履行科学发展的各项任务,科学发展观很难落到实处,科学发展也只是空中楼阁。

在当前的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发展观显得尤为重要。而依法行政是保障科学发展观落实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手段。我们必须“以扎实的工作抓好学习实践活动,以明显的成效推动科学发展实践”⑥,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根本上落实科学发展观。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注释

①王晓青:“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破除六个认识误区”,《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1卷第1期,第14页。

②温家宝:《2008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③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决定》,2009年3月22日。

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连载五,2008年10月12日,新华网。

⑥《人民日报》,2009年6月12日。

依法行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0年09月02日 08:06:46 来源: 法制日报

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已于8月27日闭幕。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

依法行政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首先,政治体制改革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其次,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普遍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而建设法治政府,推动政府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物,是保障公民各方面权益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和深化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政府依法行政就是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保障在行政立法、决策、执行的过程中实现人民群众最广泛的参与,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合法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政务公开实现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方便公众监督、预防和惩治腐败,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权的真正落实。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政府依法行政就是要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由法律来确定,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程序正当。减少和杜绝各种由于执法行为不规范、程序不合法,行政权力滥用等造成的损害和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问题。

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本报评论员

第四篇:建立安全规章制度目和意义

建立安全规章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许多单位未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建立不完善,并且未遵循本单位建立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从业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无章可循,出现经常性的违章行为,导致各类事故的发生。因而,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安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贯彻国家有关生产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行动指南,是生产经营单位有效防范生产、经营过程安全生产风险,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措施。

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责任。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安全规章制度建设有明确的要求,《安全生产法》第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劳动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二条“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

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所以,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明确的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责任。

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但是,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防范安全风险,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秩序就不能保障,甚至还会引发社会的灾难。客观上需要生产经营单位对生产工艺过程、机械设备、人员操作进行分析、评价,制定出一系列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控制措施,以保障生产、经营工作合法、有序、安全地运行,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生产经营单位积累了大量的安全风险防范对策措施,这些措施只有形成安全规章制度,才能有效地得到继承和发扬。

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保护从业人员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手段。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因此,只有通过安全规章制度的约束,才能防止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的随意性,才能使从业人员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效地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章守纪提供明确的标准和依据。

第五篇:确立目标的意义与作用

确立目标的意义与作用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如下: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来,他们从未改变过目标,总是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厂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这些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断完成预定的短期目标.生活状态步步上升.25年后言他们成为了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60%的人目标模糊.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27%的人,25年来都没有目标,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过得很不如愈,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根据以上JAAM果,调查者得出结论:目标对人典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一般而言,经过三到五年的学习后,大多数大学生都要参加工作,从事某一职业。正因为这一点,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给自己确定发展方向,明确自己在大学期间的职业奋斗目标。例如,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记者、律师、教师等。但有不少大学生不了解确立职业目标的意义与作用,认为定立目标只是一种形式,没有目标照样可以学习和生活厂有些学生认为制定目标是很麻烦的事,不愿意为此煞费苦心。大学生树立职业目标主要有以下作用:

第一,有利于促进职业的发展。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学生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集中精力在某甲职业领域或某一方面取得较好、较快的发展,才能有所、护突破”,.形成自己的优势,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有利于顺利就业。在大学期间,明确诌己的职业目标,且向这一目标努力奋斗,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第三,有利于激发潜能。清晰、明确的职业目标有利于明确使命,产生动力,产生积极的心态,使内心深处那个坚定义勒勉、不畏艰险的我勇敢地走出来,促使自己努力实践,使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空里冲破极限,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

雪人武汉人才网

下载(二)实践的目的和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实践的目的和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音乐教学目标的制定(二)[合集]

    关于音乐教学目标的制定(二) 三、典型课时目标制定案例 (一)重点歌曲的学唱教学综合课目标案例——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音乐第十册第三课“放飞理想”中的第二首学唱......

    大学生暑假实践意义

    大学生暑假实践意义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自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说,能在寒假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给了我们......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范文大全)

    理论意义 1、 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凝练着一种价值判断,从而 形成了整个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批判旧社会中发现新社会,其与资本主义当代价......

    大学生暑期实践意义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同基层群众及领导谈心交流,让年轻的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也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

    共产党宣言的实践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实践意义 要对《共产党宣言》的实践意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一下《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马克斯和恩格斯。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介绍马克思简......

    创新实践的意义

    浅谈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三)素质教育中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中国经历了极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在其中,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尤具代表性的就是统治......

    实践的意义[精选五篇]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只有满腹经纶,却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在逐渐被社会淘汰,我们应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设定目标的意义与如何设定清晰的目标

    设定目标的意义与如何设定清晰的目标2008年02月06日 星期三 02:32明确目标的意义没有目标的人,是把成功的希望交给机遇的人,这种人偶然成功的机率比有计划有目标的人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