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少数民族工作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2 12:4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少数民族工作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少数民族工作情况汇报》。

第一篇:县少数民族工作情况汇报

文章标题:县少数民族工作情况汇报

县少数民族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首先对省人大民侨外委路主任及随行各位领导来我县检查指导民族工作情况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下面就我县少数民族和民族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以简要汇报,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散居的以牧业为主的县份。全县共有15个少数民族,现有少数民族人口17,50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满族、达斡尔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全县辖有2个民族乡,(暨塔哈满族、达斡尔族乡和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17个少数民族村,分别占全县的20和19。在17个少数民族村中,满族村6个,达族村8个,蒙族村2个,柯族村1个。

二、民族工作情况

我县民族工作一直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也一直得到省市人大和上级民委部门的亲切关怀。几年来,我县在省市人大和上级民委的关怀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这一主题,立足优势调结构,不断发展壮大奶牛产业,使少数民族地区牛经济越做越大,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民族乡村农业总收入达到31110万元,比2003年增长23。其中,牧业收入23243万元,占76。人均收入达到2594元,同比增加24。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贯彻各项民族政策,努力做好《条例》的宣传落实,民族聚居地区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几年来,我们坚持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方针、政策和有关民族工作法律、法规。边学习、边宣传、边实践、边指导。使全县少数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的统一到县委的领导和决策上来。县委、县政府多次就我县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进行研究。县委书记郭树仁多次就两个民族乡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进行现场办公,使两个民族乡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取得明显效果。一是坚持贯彻了《黑龙江省民族乡条例》。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了《__县民族乡条例实施细则》。每年县民委都组织民族乡每年对《条例》的颁布进行宣传,印发宣传手册3000册,传单2000张,开展专题研讨会5次。《条例》所规定的民族政策均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执行。全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少数民族人数均超过了《条例》所规定的比例。各民族乡的乡长民族成分均为主体民族,都比其他乡镇多配备了一名主体民族副乡长,均配备了民族助理。在民族乡工作的同志,每人每月享受10元的津贴补助。分配到民族乡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不再受工龄的限制,自到岗之日起即享受科技津贴。草原费返还、困难户农业税减免、开发资源手续费减免、资源开发时少数民族优先、民族学生入学加分、民族学生减免学杂费等政策都一一得到了落实。二是出台印发了各类地方民族发展规划文件。根据友谊乡五家子柯族村的贫困现状,县政府出台了《关于五家子柯族村脱贫致富五年发展规划》;县委组织部根据我县少数民族干部比较缺乏的现状,下发了《关于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见》;县民宗局制定下发了《__县开展民族法制宣传教育五年规划》。这些文件是我县民族法制建设的具体体现,将对促进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坚持实施主辅换位战略,大力发展奶牛产业,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升级

过去,我县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贫困人口较多。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地区工作,关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此,我们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认真组织民族乡村干部研究探讨民族乡村经济发展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感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有自然的、历史的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优势不突出。通过分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在牧业,潜力在牧业,希望也在牧业,进而理清了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思路:即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加快实现主辅换位,加大牧业比例,紧紧依托资源优势,靠光明松鹤公司等乳品龙头企业带动,做大奶牛产业,以牛经济致富少数民族群众。一是加大种植业调整力度。通过调整,传统作物“老三样”种植面积不断减少,饲料、特色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由于畜牧业的发展,饲料需求量的加大,民族乡村的群众的种植意识也发生了转变,他们除了种植少量口粮田外,其余的地都种上了青贮或饲用玉米。2004年青贮种植面积达到8.7万亩。这样既解决了“卖粮难”问题,又实现了“过腹增值”。瓜菜、菌类、芸豆、葵花等特色、经济作物面积已达到

总播种面积的30。二是做大做强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我县少数民族乡村紧紧抓住县委、县政府号召进一步发展奶牛业的契机,大力发展奶牛业,不断壮大奶牛产业规模,迅速做强做大民族奶牛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奶源变成了财源,养牛致富少数民族群众。截止2004年,两个民族乡养奶牛4头以上的专业户已达7700户,占两个乡农户总数的70%;养奶牛20头

以上的大户800户、50头以上的家庭牧场35户、1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5户。其中少数民族群众养4头以上的专业户3701户,养20头以上的家庭牧场215户,17个民族村全部发展为奶牛生产专业村。2004年,两个民族乡共交售商品奶10.万9吨。两个民族乡中交售商品奶百吨户达32户、千吨奶村达24个,其中民族村交售商品奶百吨户达23户,千吨奶村达17个,5000吨奶村8个。到2004年,两个民族乡奶牛存栏已达52710头,其中民族村奶牛存栏38946头,同比增长20和21。17个少数民族村共建机械化榨乳站40个。

(三)紧紧依靠上级民委的帮助,努力开展扶贫攻坚战役,民族聚居地区脱贫解困工程不断飞跃

我县少数民族乡村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个别民族村依然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条件差、服务设施不完善、经济发展不均衡等现状。扶贫任务相当艰巨。县委、县政府针对这些状况,多次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进一步脱贫解困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和帮扶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一是积极争取民族发展项目资金。县委、县政府十分注重巩固和发展与省、市民委的关系,经常请示汇报全县民族工作情况,得到了省、市民委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去年我县争取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5万元,同比增加55。这些民族发展资金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县民族聚居地区的牧业经济发展、少数民族脱贫致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整体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推行《__县少数民族扶贫攻坚计划》,进一步建立了各级扶贫领导组织,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扶贫措施,全面的对全县少数民族贫困村、贫困户进行了扶贫。将此项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督办工作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截止2004年,少数贫困户已由2003年的270户下降到160户,下降了40,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由748人下降到456人,下降了39。三是重点实施五家子柯族村脱贫解困工作。五家子村是全省唯一的柯族聚居村,解决好五家子村的贫困问题,即解决了我省一个少数民族的脱贫问题。为此,我们对五家子村重点扶持,并争得省市民宗部门的支持,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制定了五家子村发展规划,确定了26项脱贫项目,并把发展奶牛业作为该村的主攻方向。目前奶牛存栏573头,2004年交售鲜奶1500吨。经县委研究,确定县民委专门包扶五家子村一户养牛大户建设50头养牛场,目前筹建工作已初见成效。县政府专门安排县直32个包扶单位分别包扶五家子村32户贫困户,几年来,他们不断加大包扶力度,取得了较好的包扶效果。各包扶单位以不同形式和方法捐资捐款累计折合人民币已达三十余万元。县地税局为包扶户韩振勤家买了一头价值7000元的奶牛,使韩家一下子脱贫。现已有28户脱贫,4户生活水平比过去有了明显改善。四是实施了县、乡领导干部与少数民族贫困村少数民族贫困户结对子工程。县直40多个单位、300余名领导干部以结对子的形式,包扶贫困的民族乡、村、户。明确目标,列入考核,收到了实效。五是全省扶贫开展规划已经启动。列入计划的8个民族村已经分期进入实施阶段。六是积极协调,争取到全县各界的大力支持,为少数民族村脱贫致富提供了大量物质、资金和技术上的保证。

(四)加大投入力度,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民族聚居地区小康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过去由于受财力制约,我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是雨天出门两脚泥,晴天刮风尘飞扬,农村居住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迅速发展,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有了一定的财力支撑,县委、县政府开始加快农村尤其是少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所需资金除积极向上级申请外,主要由县、乡、村三级解决,县、乡财政视村经济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保证了资金投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农田水利、防洪水利、湿地供水、水土流失保护等工作不断加强,抗、节水灌溉、喷灌面积不断增加。几年来,共为民族地区改善灌溉面积42560多亩,使少数民族地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820亩。塔哈乡投资30万元,为吉斯堡村修筑了全长1.5万延长米的防洪堤防工程。友谊乡投资220万元完成了三家子开发区开发任务,开发区年产水稻1200吨、大豆1000吨,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全村年人均增收800元。友谊乡利用中引的水利资源优势,先后投资80万元,对三家子满族村、小泉子蒙族村的1万亩耕地实施了旱改水工程,建泵站3座、桥涵15座、排水闸15处,打机电井4眼。为富海五星村投资10万元,修复水毁堤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提高了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二是加大对畜牧生产基础的投入,综合服务、榨奶、防疫、饲草加工、储藏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近年来,两个民族乡先后投资286万元,完善了乡级畜牧综合服务站和22个村屯畜牧综合服务室,使民族地区畜牧综合服务站(室)全部达到了省级标准。光明乳业公司投资1000万元,在民族村兴建机械榨乳站40座;2001-2004年,省民委无偿投资157万元,用于民族村草原改良和畜牧基础设施建设,共为民族村建青贮窖(壕)2538座、购揉碎机254台,改良草原22万亩,提高了饲草质量,增加了载畜量,加速了民族地区奶牛业发展。三是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状况明显得到改善。几年来,多方筹资4000多万元,为民族地完成沙石路400多公里,17个少数民族村的村间主干道达到硬化。在“村村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了自然村之间及行政村村内道路建设。17个少数民族村基本实现了晴雨通达;通过实施以建供水站为主,以引、蓄、提等多种工程为辅的措施,使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畜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共打深水井52眼,解决了5万余人和20余万头(只、匹)牲畜的饮水困难。5个少数民族村用上了自来水。

(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民族文教卫事业不断发展发展

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多方筹措资金,加入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一是加强了全县民族学校网点建设。民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好改善,少数民族学生升学入学率明显提高,民族地区“普九”工作成果显著。我县有2所民族中学,总建筑面积10930平方米;在校生191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762人,占39.8%;教职工总数146人,其中少数民族42人,占29%;有18所民族小学,总建筑面积5260平方米;在校生195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83人,占35%;教职工总数173人,其中少数民族79人,占45.7%。自1992年以来,累计投资600万元,先后建成了2个民族乡中学教学楼,翻建和维修了22个民族村小学校舍,校舍全部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目前县委、县政府投资50万建设的我省也是全国唯一的一所满语学校……三家子满语学校正在筹建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促进了民族地区文明进步。二是开展了民族文化的挖掘抢救工作。__县在三百多年以前,就先后有达斡尔、汉、满、蒙古、柯尔克孜族等民族在此定居。在人口不断繁衍过程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和睦相处,在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发建设__的同时,也孕育和发展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成为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不竭源泉。特别是在全县群众文化工作和两个文明建设中及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地区”和首批“省级文化先进县”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针对我县发展的需求,县委、县政府确立了“__大发展,打好民族牌”的宣传思路,明确了“以民族文化确立形象,以民族风情宣传__”工作方针。2004年举办了__县首届少数民族风情节。整个民族风情节分为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民族文艺活动。含广场舞,民族专场歌舞晚会,篝火晚会,焰火晚会:共燃放了60分钟近5万余元的焰火,染红了__县的天空。第二部分是体育运动会。运动会上增加了少数民族的赛马、摔交、竞力、拉棍、珍珠球等项目。第三部分是民族文化活动。举办了民族书画展、民族文化座谈会和民族文物展。第四部分是民族饮食风情展。举办了少数民族风味餐饮一条街、民族风味食品一条街。通过民族风情节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县的少数民族风情,充分体现了我县的少数民族群众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已经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生活的喜悦之情。为更好的开展挖掘整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县委、县政府拨出专款,组成专业队伍开展挖掘整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工作。如赵金纯攥写的《满语通论》、李需民、郑化宇等人编写的《__县民歌集成》、《__县民间舞蹈集成》和《__县民间文学三集成》等;重点建设了三家子村满族满语文化抢救示范工程。目前两个民族乡都建立了文化站,总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在职人数4人,其中少数民族2人;年活动次数达60次,主要形式包括那达慕、歌舞比赛、参加县举办的各类文艺演出。三是加强了民族卫生工作。我县有一个民族乡卫生院(由于原友谊乡卫生院2004年初合并到县中医院,现只剩下塔哈乡卫生院),17个民族村都设有卫生所。民族村卫生所覆盖率为100,合格率达100。截止2004年底,全县投资100余万元,对两个民族乡卫生院、卫生防疫妇幼保健部进行危房改造,配备了心电图机、显微镜、B超机、产科设备等仪器设备和摩托车等必要设备。四是加大了科技培训的力度。几年来,两个民族乡先后投资8万多元,建立健全了乡、村两级科技推广、培训和服务网络。县委、县政府为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免费为民族村培训养牛明白人2300余人,进一步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养牛人素质。

(六)加强调研,统筹规划,城市散杂居少数民族管理状况不断改善

我县能够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办发[2002]23号文件精神,努力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针对入世后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结合我县实际,我县认真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少数民族群众中进行调研,积极探索做好城市散杂居少数民族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学术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上取得了新成果。一是能够按期高质完成了高考、中考、中专、中师考生民族成份审核工作。二是能够严格审批更改民族成份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生贰胎工作。三是做好清真饮食服务业的管理工作,维护了城市和社会稳定。四是认真组织各民族学会、研究会开展了健康有益的活动。

三、存在问题

我县的少数民族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兄弟县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个别民族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条件差、服务设施不完善、经济发展不均衡等状况依然存在,制约着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

2、我省惟一的一个少数民族村---五家子村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3、做为我国惟一保留满族语言的村落---三家子村的满语状况令人担忧,应做为保护国家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抢救挖掘。

4、建设在三家子村的__县少数民族风情园项目应尽快立项启动。

5、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培养、选用的力度应进一步加大。

6、县民族业务部门现代化设备简陋,已不适应高科技的发展。

《县少数民族工作情况汇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县少数民族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篇: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汇报(2015.9)

学生处关于

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情况汇报

学院领导:

下面我将学生处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院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院在校生中共有少数民族学生1356名,包含彝族、藏族、苗族、羌族、蒙古族、土家族、布依族、白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彝族学生最多。其中2014级有551名,2015级有362名,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中总数的13.23%,少数民族学生比重较大。

二、开展的工作

1、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院一方面通过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班主任培训等途径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事务管理能力,做到对少数民族学生事务会管、敢管、想管,在日常管理中做到管理到位,培养到位,教育到位。另一方面通过召开全院学生大会、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专题工作会、少数民族学生先进大学生事迹报告会,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正面引导教育;同时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力度,通过违纪学生在班级、系部内做检讨等方式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警示教育。2015年上半年共处分学生27名,其中少数民族21人,对额其拉基等5名少数民族学生给予了开除学籍处分。

的其他隐患,并制订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应急机制,稳定校园秩序。

三、存在的问题

我院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较大,他们的一些生活习俗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改变,加之我院办学条件十分有限,所以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难度较大,近期发生了一系列少数民族学生酗酒、醉酒、酒后滋事、打架的事件。

1、少数民族学生的习俗较短时间难以改变。少数民族学生好喝酒、讲哥们义气、抱团心理十分普遍。一旦本民族的同胞出事,就会迅速纠集人员,替同胞出头;出了问题后往往互相遮掩,导致很难把事实情况调查清楚。现在正处于开学之初,一些少数民族同学假期刚结束要进行聚会;一些学生的老家有新同学到来,要进行老乡聚会,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聚会往往就会喝酒,一旦喝高之后,情绪容易失控,容易发生打架斗殴现象。

2、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存在困难。我院学生的层次不高,今年单招学生比重较大,其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差、分数更低,行为习惯差。因此如何能够让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端正态度、明确目标、克服困难、学到知识、掌握本领、提高素质、增强竞争力,这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3、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培养力度不足。由于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分布不均匀,有的系部、班级比较集中,虽然学院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来鼓励调动少数民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担

2、开展活动,宣传典型。以重要的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心理讲座”、“家访活动”、“民族文化展”等活动,让各民族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中典型人物的宣传,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参谋助手作用,对重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重点盯防,一旦发现有事故苗头及时处理。要结合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

3、齐抓共管、全员育人。通过教学队伍和学管队伍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学生会、团总支、宿管会、护校队等学生团体的作用,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建议变革学生的管理模式,实行开放式管理。同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班级、寝室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同一个班级、寝室出现少数民族学生扎推、集中的情况,便于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管理。

4、加强校园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学生在校内也能享受到特色餐饮、娱乐等服务;建立学生信息共享机制。成立少数民族学生社团,聘请学生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带领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文化活动,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业余时间的引导,让他们觉得有事可做,既发挥了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长,又维护了校园的和谐稳定。学生宿舍A23的防护网已经严重破损,学生可以轻易翻出,建议学院加固处理。

第三篇:少数民族

1.满族

门前插柳枝和熄灯祭扫 2.蒙古族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

禁忌:

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    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 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

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

 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 3.回族

居住特点:小集中、大分散。

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民族禁忌]

“貌俊、性温、洁净”可食,“貌异、性恶、污秽”不食。

主要是禁食一些食物。如奇形怪状、污秽不洁、性情凶恶、行为怪异的飞禽、猛兽及鱼类;日久变质、受污染的食品都属于禁食范围。

在饮食方面,禁食猪、狗、驴、骡、马、猫及一切凶猛禽兽,自死的牲畜、动物以及非伊斯兰教徒宰的牲畜,不吃动物的血。禁止抽烟、喝酒,禁止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忌的东西作比喻(比如不能说某某东西像血一样红)等,甚至在谈话中也忌带“猪”字或同音字; 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

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 主要节日

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不吃猪肉的原因:

1-猪貌丑、怪异,性贪婪、愚笨。世界各民族语言在形容人貌丑、懒散、愚笨等方面都用“猪”字形容

2-猪喜污秽。其生活区域肮脏不堪,食用的饲料也是污秽的,难与食草类动物相比。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猪一旦饿极了,连亲生猪崽也照食不误。一般的动物,即便是小鸟也会与饲养它的人建立某种感情,义犬救主等动物助人的故事广为人知,但猪却有时连饲养它的人家的婴孩也有拱死吃掉的现象,它的性格,就连狼和老虎等凶暴的动物都难以相比。

3-还有,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筋,既不能看到天,也不能回头,穆斯林们是讲究回心转意的,而猪的这一特性和穆斯林们的这一生活习惯背道而驰,这也是穆斯林们不吃猪肉的一个原因。

4、藏族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布达拉宫 糌粑 酥油茶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圆寂的**喇嘛死后,在布达拉宫里把他的遗体修放在一座塔里,装饰这座塔就用去1 4 万两黄金。其次,**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

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5.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

6.壮族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贵州三省。壮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树、高山、土地。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着“天地亲师”的神位。有的还信奉佛教。

壮歌久负盛名,定期举办对歌赛歌的“歌圩”盛会;壮族刺绣、竹芒编以及“干栏”建筑艺术等名扬远近。

如果有客人来访,他们都会热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让座递烟,双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声讲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和客人共餐,要两腿落地,和肩同宽,不能跷二郎腿。

饮食以大米、玉米、薯类等为主食。认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普遍喜欢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显得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龙州等地的妇女还有嚼槟榔的习俗,有些地方槟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

不爱吃胡罗卜、西红柿、芹菜等。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第四篇:少数民族

1、满族;

2、朝鲜族;

3、赫哲族;

4、达斡尔族;

5、鄂伦春族;

6、鄂温克族;

7、蒙古族;

8、回族;

9、东乡族;

10、保安族;

11、撒拉族;

12、土族;

13、裕固族;

14、俄罗斯族;

15、乌兹别克族;

16、塔塔尔族;

17、锡伯族;

18、哈萨克族;

19、克尔克孜族;20、维吾尔族;

21、塔吉克族;

22、藏族;

23、珞巴族;

24、门巴族;

25、纳西族;

26、彝族;

27、普米族;

28、白族;

29、傈僳族;30、怒族;

31、独龙族;

32、景颇族;

33、阿昌族;

34、德昂族;

35、佤族;

36、拉祜族;

37、布朗族;

38、傣族;

39、基诺族;40、哈尼族;

41、京族;

42、黎族;

43、毛南族;

44、壮族;

45、仫佬族;

46、瑶族;

47、侗族;

48、苗族;

49、水族;50、布依族;

51、仡佬族;

52、羌族;

53、土家族;

54、畲族;

55、高山族;

56、汉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的“火把节” 瑶族的“达努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 纳西族的“火把节” 苗族的“芦笙节”白族的“三月街”

傣族的“泼水节” 京族的“哈节” 毛难族的“庙节。

彝族的“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 恶、追求幸福昌盛的美好愿望。

傣族的“泼水节” 我国傣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傣历六、七月举行。节日的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希望把过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灾难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原俗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泼水为戏,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除病。下午举行“丢包”,是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公众放高升、赛龙船活动,使整个泼水节达到高潮。解放后,破除了陈规陋习,增加了健康的内容,如第一天开欢庆大会,各族军民同贺傣历佳节,会后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次日各村寨举行欢快的泼水活动,第三日赶摆。

蒙古族的“那达慕” 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美妙动人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彩旗飘扬,人欢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繁华的彩城。

第五篇:少数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是中国第一大种群,其他民族和未识别民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四川、甘肃和内蒙古等地。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华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朝鲜族(谚文:조선족,标准罗马字母:Chosen),又称朝鲜民族(谚文:조선민족)、韩民族(谚文:한민족)、韩族、高丽族等,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及临近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地区,是朝鲜和韩国的主体民族,两国共有七千多人口的朝鲜族;朝鲜族人口过百万的国家有中国和美国,人口均在两千万以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中国官方认定的一个少数民族,也被称为中国朝鲜族。在美国境内的朝鲜族属于美国亚裔少数民族,被称为韩裔美国人,根据2006年美国社区人口调查,韩裔美国人约有152万人。[1]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男子传统服饰为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无领长衫“袷袢”,袖口用黑布沿边。短上衣的式样为竖领、对襟扣领。衣外系皮带。下穿宽脚裤,适宜游牧骑乘,女子服饰为宽大无领,长不及膝,镶嵌银扣的对襟上衣。下端镶有皮毛的多褶长裙或下端带褶裥的各色连衣裙。皮或布制的坎肩。柯尔克孜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戴圆顶小帽,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常在衣服的领、袖、前胸等处绣上美丽、精致的几何图案。色彩以红、蓝、白为主。编织也表现出精湛的技艺,用染色羊毛、驼毛编织的挂毯、地毯,用芨芨草、红柳枝编成的帘子、围子等都著称于世.鄂伦春

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创造了狍皮服饰文化,无论衣服鞋帽,还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为原料。鄂伦春族的服装以狍式为主,男女冬季皆穿长袍,女袍长及脚面,两侧开衩。皮帽用狍油皮头皮精制而成,制作时,把耳朵割掉,换上狍皮缝

制的假耳朵,把眼圈用黑皮子镶上,毛、角、鼻、嘴仍保留,猎人戴在头上,不仅防寒,还可伪装自己,诱惑野兽。女帽镶有花边,顶端缀着红绿线穗。鄂伦春人的装饰和服饰染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皮狍的开衩处及手套上多喜欢用红、绿、黄色缝绣出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年轻人穿用的衣服、裤子和手套,多用柞树煮水揉染成黄色。

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过去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土家族现在平日着装已没有民族特色,只有喜庆节日、隆重集会或边远山村,才有传统民族服饰展示风采的机会。

拉祜族

拉祜族的传统服饰以黑为美。男子穿对襟短衫、黑布长裤,戴黑布便帽或用黑色头巾裹头。妇女穿开襟、开衩的黑布长衫,且衩开得比较长,袖口、襟边镶着银泡,缝缀着各种花边,下着黑布长裤,头缠黑色的长头布,头布两端装饰着彩色长穗,裹绑腿。拉祜族配饰相当别致,妇女耳戴银环,胸挂“普巴”。男子则佩带葫芦、火枪

仫佬族

仫佬族崇尚青色,其服饰朴素无华。妇女一般穿大襟上衣、长裤。姑娘梳辫,婚后结髻。老年妇女喜欢用青布包头,腰扎绣有精美花纹图案的围裙。男子穿对襟上衣、长裤,头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老年人穿琵琶襟上衣,戴硬壳平顶碗帽。多穿草鞋或布鞋。仫佬族的服装面料是自纺自织自染的蓝靛染成的土布,并且被视为珍贵的布料。其染制方法与众不同,把长约两丈的土布放入蓝靛染缸,反复晒染多次,使青蓝色泽均匀,然后涂上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等,待晾干后,用石磙滚压或棒槌敲打。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布闪光发亮,美观耐用。

普米族

普米族妇女服饰花样较多,而且有地域差异。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上穿白色大襟短衣,下着长裤,外套黑褐色绣花坎肩,系围腰,梳辫子。未婚妇女喜欢用绣花双层蓝布包头,婚后用黑布包头。宁蒗、永胜一带妇女上穿右襟短衣,下着白色长及脚面的褶裙,披羊皮披肩,束彩色腰带。衣服的襟边镶着花边或金丝边,裙中镶有一道彩色的横纹,十分艳丽。发辫以粗大为美,所以喜欢用牦牛尾做一假发,梳辫盘于头顶戴黑布包头,佩戴银质饰物、料珠、珊瑚、玛瑙等。普米族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善,表现在服饰上,衣裙皆以白色为美。

裕固族

裕固族男女都穿的高领衣服是大襟有衽的长袍。男子束红、蓝腰带,佩带腰刀、火镰、小佛等;而妇女高领长袍下摆开衩,衣领、袖口、衣衩、襟边绣着花边,以绿、蓝色布料为主。外套大红、桃红、翠绿、翠蓝色的缎子高领坎肩,系红、绿、蓝色腰带,配几条彩色手帕,脚穿长筒皮靴。冬季,男女皆戴狐皮风雪帽,穿高筒靴;夏秋季节,戴圆筒平顶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裕固族妇女的头饰别具特色。她们头戴喇叭形红缨帽

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红缨缀在帽顶,帽沿上缝两道黑色丝条边,前沿平伸,后沿微翘。妇女婚前婚后的头饰不一样。喜欢佩戴耳环、翡翠或玉石手镯及银戒指等。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男子平日爱穿衬衣,外着无领对襟的黑色长外套,冬天着光板羊皮大衣。妇女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连衣裙,冷天外罩大衣。男戴黑绒布制成的绣着花纹的圆形高统帽。女戴圆顶绣花棉帽,外出时再皮上方形大头巾,颜色多为白色,新娘则一定要用红色。男女皆穿皮靴,皮靴制作讲究,舒适保暖。塔吉克族妇女最擅长的手工技艺是刺绣。衣帽、腰带上大都绣有花纹。女帽的前沿绣得五彩缤纷,逢盛装时帽檐上还加缀一排小银链。同时佩戴耳环、项链和各种银质胸饰。新娘妇女在辫梢饰以丝穗,已婚少妇在发辫上缀以白纽扣,美丽的装饰把妇女装扮得如花似玉。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男子多穿长及膝盖的套头衬衫和细腿裤,春秋穿粗呢上衣或长袍,冬天则穿羊皮短衣或皮大衣。喜庆节日,小伙子爱穿彩色衬衣。妇女夏季习惯于穿粗布衬衣,外套无袖、高腰身的对襟长袍,下穿毛织长裙。喜庆节日,妇女们喜欢穿绸制的绣花衬衣。男女都穿毡靴、皮靴和皮鞋。男子普遍喜欢戴呢帽和带耳罩的毛皮帽。妇女的头饰有独特的风俗,婚前婚后界限森严:姑娘梳长辫子时,要同时把彩色发带和小玻璃球编在辫子里,辫子长长地下垂,头发可以露在外面。已婚妇女的独辫被两条辫子取代,盘于头顶,再用头巾或帽子罩上。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服装以袍式为主。男子头戴皮帽,身穿长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猎时,既防寒又护身。靴子多选用狍、犴、牛等皮。除皮质服装外,达斡尔族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冬天穿棉袍,天冷时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达斡尔族妇女擅于手工刺绣,服饰、鞋、荷包等多绣着各种花纹及图案。发式及装饰品因地而异,有的用白布和白毛巾包头,佩带各式耳环。

傣族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哈尼族男子上穿对襟衣、下着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服饰主要为棉布的衣裙和长、短裤。哈尼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蓝靛将衣服再染一次

维吾尔族,古代北亚民族回鹘和中亚中世纪各穆斯林民族的后裔(由九姓乌古斯、葛逻禄、回纥后裔发展而成,维吾尔族的民系有塔兰奇人、吐鲁番(哈密)人、喀什噶尔人,外加萨尔特人),“维吾尔”是“联合、团结”的意思,维吾尔族说维吾尔语,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套斜领、无纽扣的“袷袢”,“袷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维吾尔族在服装的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顶帽上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

一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下载县少数民族工作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少数民族工作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1、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

    少数民族酒文化

    少数民族酒文化 中国酒的世界博大精深,各地方的酒都有其特色,也都广为人知,这些酒堪称是汉文化的结晶,不过比较起来,因着风土民情的差异,少数民族所酿制的酒,却有截然不同的特色与......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大多数,他们虽然都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但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北方的朝鲜族、回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

    少数民族婚俗

    布依族戴过“假谷”始为妻 按照贵州镇宁一带的布依族旧俗,儿女还在背带上时,父母已经为他(她)们谈婚论嫁了。父母们经过“相亲”和订婚仪式,等到孩子有五、六岁大,就要举行婚礼,一......

    少数民族交流材料

    浅 论 法 院 文 化 建 设 一、文化的渊源与界定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西文中,文化“ 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o......

    广西少数民族

    壮族 ------------------ 壮族是广西古老的土著民族。在秦统一前及其后的秦、汉时期,壮族先民称为"西瓯"、"骆越",是当时长江以南"百越"民族中重要的两支系。"西瓯"居住在柳......

    少数民族谚语

    少数民族的谚语 塔吉克族 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做手生。 草要经过牛的反复消化,才能变成牛乳。 维吾尔族 无能的猎手总是怪猎枪不好。 手鼓响声虽大,鼓心却是空的。 大蛇不死,后......

    地区少数民族

    浅析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地实施小学英语教学 单位:丘北县腻脚乡阿落白小学 姓名:周琼 摘要:我所在学校是在彝族自治乡,小学的生源主要是彝族学生。而目前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