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级园丁刘霞同志个人典型事迹
省级园丁刘霞同志个人典型事迹
刘霞,女,汉族,现年37岁,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民勤县西关小学教导副主任。1992年参加工作,十多年来,她一直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默默无闻地把一切奉献给教育,奉献给学校,奉献给课堂,奉献给孩子们。在小学这块花园里辛勤耕耘,用母爱培育着祖国的花朵;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在三尺讲台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在五步陋室里取得了喜人的教育教学成果,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信任和社会家长的好评。
获奖情况:
从2000年始,连续七年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创新课教师”、“优秀辅导员”。
2001年在武威市“义教工程”项目校长、骨干教师培训中获得优秀奖。
2001年在全县首届中小学艺术节大赛中她编导的舞蹈《今年又是丰收年》获一等奖。
2002年被树为“县级骨干教师”。2003年在全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优中获一等奖。2003年被树为“县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2004年在甘肃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指导一等奖。
2005年被树为“市级学科带头人”。
2006年在全国少年儿童“科技之星”科普知识竞赛中荣获“优秀辅导员”奖。
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树为“园丁奖”优秀教师。
2007年被树为县级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
2009年被树为甘肃省“骨干教师”。
发表及获奖论文情况:
撰写的教案《两位数进位加法》在全省优秀教案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
论文《强调自主,注重学法》在武威市“两法”实验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
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县级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一奖并发表于《未来导报》。
论文《当前小学数学新课标实践中的误区谈》发表于《甘肃教育督导》。
论文《如何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发表于《甘肃教育》。论文《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策略》发表于《甘肃教育革新》。
学无止境,现在她还是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一片深情和谦逊的态度,沿着教研教改之路奋力攀登……
第二篇:刘洪卫同志个人事迹
刘洪卫同志个人事迹
他是一名医生,终日奔波在乡村,为全镇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他是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无私的挽救了一个生命;他是一名志愿者,常年捐助一名小学生……
今年28岁的刘洪卫是一名医生,2007年从德州卫校毕业后,在平原县前曹镇卫生院参加工作。多年来,他始终以“解除患者痛苦、挽救病人生命”为己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全心全意服务病人,多次获得先进称号,能用自己的力量给别人帮助,是他最幸福的事。
多年奔波于乡村 为全镇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每个月,刘洪卫都会定期来到社区卫生室,为村里65岁以上的老年人查体,并现场讲解健康知识。
2010年,刘洪卫开始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他先后开展了为农村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和孕产妇及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等多个项目,从坐等病人前来就诊转变为主动到群众中宣传保健知识,守护百姓健康。
为全面开展工作,他常年奔波在乡村,每天早出晚归,没有节假日。4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镇20个社区、76个村庄,为2.79万老人建立了纸质和电子健康档案,指导他们科学饮食,并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定期查体、回访。
2012年,因工作成绩突出,刘洪卫被县卫生局评为“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13年被县卫生局聘为“健康山东基层健康指导员”。
捐献造血干细胞 挽救一个年轻的生命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每当在电视上看到白血病患者因为配型不成功而丧失年轻的生命时,刘洪卫都感到无比痛心。其患者大多数年龄在30岁以下,一旦罹患此病将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很大的不幸。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用自己所学到的医学知识,更多的去减轻患者病痛,挽救他们的家庭。多年的医疗实践,让刘洪卫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遗传病和部分恶性肿瘤的最有效手段。
在2012年5月的世界红十字会日活动中,刘洪卫参加了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光荣的志愿者。一年后的八月份,正在上班的刘洪卫突然接到了德州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说他的造血干细胞与患者初筛配型成功,并征求他的捐献意愿,刘洪卫毫不犹豫的答应了。用他的话说,在无血缘关系的人群中,这毕竟是十万分之一的概率,能够配型成功,感到很幸运!
刘洪卫签署了再动员同意书后,并没有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而是自己开始悄悄的做准备,戒烟戒酒、饮食清淡、早睡早起、适量运动,刘洪卫一边上班,一边按着自己的计划一步步的准备着。
经过高分辨配型和全面查体,刘洪卫成为受助人最佳配型人选。而这时,正恰逢儿子的降生,妻子正在修养,在妻子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他却踏上了捐献之路。看到襁褓中的儿子,这位年轻的医生对生命又多了一份感悟——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馈赠,传递的是生命火种。
家人得知配型成功消息后,都在为他的身体健康担心,而他用自己所学到的医学知识,耐心的向家人解释,逐渐打消了家人的顾虑。而善解人意的妻子桑雪玲却很支持刘洪卫的决定。用她的话说,毕竟一个人的努力可以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
此后,家人便开始为捐献做准备。晚上妻子一个人带儿子,让他休息好;排骨汤、红枣汤,这些原本是哺乳期妻子的专享品,也为他准备了一份。最为上心的还是刘洪卫自己,每天晚上九点半准时入睡,六点半准时起床,坚持锻炼,将身体调整到最好的身体状态,捐献造血干细胞。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3月21日,刘洪卫踏上了赴济南捐献的征程。出发前,他悄悄地把儿子的照片保存到手机上,这样在济南的时间里,想儿子的时候可以随时看看儿子的照片。
在山东省立医院接受了5天的动员剂注射之后,3月26日刘洪卫被推进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四个小时的时间里,他纹丝不动忍受着全身的酸痛,积极配合着采集工作。看到采集的造血干细胞越来越多,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用他自己的话说,采集的造血干细胞越多,患者活下来的希望就越大。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采集,医务人员将刘洪卫捐献的193毫升造血干细胞转交给北京某医院的工作人员。他也因此成为平原县第四例,德州市第十四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得知患者是一名十多岁的儿童时,刘洪卫越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3月28日,刘洪卫凯旋归来。母亲见到“久别重逢”的儿子,留下了激动地泪水,用他的话说,从小到大自己都是母亲的心头肉,虽然这次家人同意了,但还是一直放心不下。
现在刘洪卫不只是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还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的宣传者,他在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一方面讲解健康知识,一方面义务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意义,使广大群众增进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了解,积极鼓励动员社会青年踊跃参加与捐献。
资助贫困儿童,定期到家中看望
长期的医务工作,使刘洪卫对患者家庭所承受的痛苦感同身受,也萌生了恻隐之心。在大刘寨社区走访过程中,刘洪卫了解到,该社区年仅10岁赵赛,父亲去世,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她和弟弟寄居于大爷赵宗江家。而赵宗江既要照顾年迈的父母、患病的妻子,同时,还要供养上高中的儿子和赵赛姐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刘洪卫动员全院职工,自发的开展了捐助活动,为赵赛送去了衣物、书包、字典等学习用品。用刘洪卫的话说,孩子马上就要考试了,得提前做好准备,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从此之后,刘洪卫的心里,又多了一份牵挂。
***
第三篇:刘义权同志个人事迹
刘义权同志出生于巴蜀山区的一个贫苦家庭,入伍后,因为表现出色,不到3年就从地处大山深处的某导弹基地工程建筑团,调到第二炮兵司令部办公室保密档案科工作,并被提拔为干部。
当时,二炮机关办公地在北京的繁华地段。但没过多久,他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难以想象的抉择。
那是1979年5月,总部从全军抽调一批干部到豫西山区军
委后方档案库,整理1927年至1949年期间我军历史档案。刘义权就是其中一员。那时,我军100多万份历史档案,就装在一个洞库中的近千个麻袋里。在这里,他平生第一次看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珍贵手迹,看到从战火硝烟中保存下来的带血的文件、烧焦的照片。这些珍贵档案,在青年军官刘义权的心中激起了巨大波澜,他由此作出的人生选择让我们至今震撼,那就是:离开北京机关,调到地处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河南洛宁的后方档案库干档案!
1981年,刘义权如愿正式调入解放军档案馆,被分配到第一档案库工作。
从此,他就开始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怀着一种神圣的责任、一种忘我的虔诚,沿着我军征战的足迹,走向偏远老区、走向穷乡僻壤、走向大山深处,走向不知沉睡在何处的珍贵历史档案。
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走,就是38年!
收集,是档案工作的源头,是开发利用档案的基础性工作。刘义权从事军队历史档案收集工作的时候,正是我军档案资源体系建立和形成的重要时期。为完成好这个历史性的任务,他一个空白一个空白的填补,一个全宗一个全宗的建立,为此,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曾翻越秦岭山区,沿着嘉陵江畔迂回,先后十几次徒步涉过湍急的江面;他曾连续在外奔波好几个月,去的时候穿冬衣,回来的时候树都发芽了;他曾带着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病,揣着医生开的住院治疗通知单,就奔赴大西南征集档案;他曾在闽北山区路途中遇到车祸,差一点儿车毁人亡。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和危险,对于刘义权,却是生活的常态。看到一批批濒临危境的我军历史档案重见天日,得以保全,他体验到的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38年来,从海滨到边陲,从北国到南疆,刘义权的足迹遍布25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县市,他查访的老将军、老红军、老战士和普通群众数以万计。就这样,83万多件珍贵历史档案,被刘义权源源不断地收集到解放军档案馆。这些档案,时间上涵盖了我军建设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内容上涉及到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其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之高,难以估量。依托这些档案,我军档案资源体系逐步建立、丰富和完善。
有人给刘义权算过一笔账。38年,连节假日全部计算在内,满打满算13870天,刘义权亲手征集接收军事档案83万余件。这就是说,38年当中,刘义权平均每天收集档案近60件!在军队档案系统中,大家称赞刘义权是“军档收集第一人”。
档案工作不是经天纬地的工作,但经天纬地的历史都珍藏在档案中;档案不用它时默默无闻,一旦需要和利用起来,也会惊天动地。刘义权千辛万苦征集的历史档案,在党、国家和军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许多世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中,都直接运用了这些重要的档案资料。
上半年,他的身体开始出现警讯:小腹疼痛,大便带血……这年9月,在馆领导和同志们一再催促下,刘义权抽出时间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
他揣着检查报告,直接从医院赶到办公室,红着眼圈对处领导说:“我的时间不多了。任务没完成我不甘心,请你替我保密,让我把工作干完。”老刘一辈子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惟一一次张口,竟然是要求让他继续工作!
第二天,老刘照常上班。以后的8个月中,他先后做了8次化疗、10次放疗,每次治疗后,都不顾领导和同事劝阻,回到工作岗位。最后一次化疗出院时,癌细胞已扩散到胯骨,他强忍疼痛,一步一步挪到办公室,又坚持工作了4天。为了让他多休息一会儿,同事从库房调档案时,有意少给他一点。他却一再恳求:“再给点,再给点。”“再给点”是老刘收集档案时向人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一辈子都在抢时间,这一次,他是在人生终点前竭尽全力地冲刺啊!
一天,我看望老刘,临走时,他眼睛里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我知道他有话要说,就留了下来。我没有想到,老刘躺在病床上强忍剧痛向我交待的,竟然是三条工作建议。
此时此刻,我们全馆同志都有一个真诚的期盼,盼望老刘挺住,坚强地挺住,能够与我们一起,亲眼看到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军队更加辉煌、更加强大的明天!
义权,我为你骄傲
刘义权同志的妻子房素
我和老刘一样,也是一名档案工作者,共同的事业和追求使我们走到了一起,相扶相携走过了32个春秋。如今老刘病倒了,我不知道还能陪他走多久……
我和老刘是1971年初认识的,当时我们都在二炮司令部机关。几年后,我们走到了一起。
婚后不
第四篇:痴心育人终无悔,志在讲台写春秋 ——记省级园丁王维锋同志个人典型事迹
痴心育人终无悔,志在讲台写春秋
——记省级园丁王维锋同志个人典型事迹
王维锋 男 1961年4月出生,大学专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2年8月参加工作,一直在西渠中学工作,现已二十七个年头了。二十多年来,王维锋同志忠实履行教师职责,关心学生全面成长,凭着老黄牛般踏实的作风,春蚕般的奉献精神,用无限深情的爱,在人生的旅途上踩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苦练基本功,三尺讲台献青春
1982年8月,20出头的王维锋从武威师范毕业,怀着对教师职业的无限向往和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踏上了讲台。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王维锋,深知农家子弟求学的艰辛,贫寒的家境,让他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而学生时代就树立了当一名人民教师的人生理想更使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从此,他便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学生时代的经历告诉他,要想教好一门课,让学生学好一门课,就必须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要使学生对所学和课程有兴趣,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王维锋同志暗暗下了决心,他先从吃透教材做起,充分利用时间将课本上的习题演了一遍又一遍,有时为了寻求多种解法,哪怕一个晚上不睡觉,他都要追根溯源,弄个清楚明白。为了把一节教案设计得较为理想,他总是备了改,改了备,常常把原来的稿子改得面目全非,直止较为满意。每一节课他都事先心中默讲,全方位预见课堂中出现的学生听不懂、难以接受的问题,力争做到有的放矢,驾驭课堂,随机应变。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他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中,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像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适时巧妙的置疑,将学生带入思考;精炼的点拨和启发,让学生峰回路转,恍然大悟;富有梯度和针对性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正是由于他的这种严谨勤奋的执教态度和合情入境的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渐渐的喜欢上了他上的数学课,学习热情高涨,他所教的班级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也由此在全校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西渠中学数学教学的得力骨干。
一九八七年,小有名气的他,不满足于师生对自己的赞誉,更未止步不前,为了进一步做好数学教学工作,萌发了更高的追求境界,勤奋自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武威教育学院数学系深造。经过两年系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他的数学知识和教育教学水平又跨上了新的台阶。****年回校后,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使他对初中数学教学更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从此后他一直担任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由于他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他的课常教常有新感觉。他曾多次担任学校安排的示范课,所任学科八次单课成绩进入全县前六名。指导学生十一人次获省、市、县组织的数学竞赛一、二、三等奖。
用爱心一片,铸造纯洁的心灵
在王维锋二十七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有近二十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适应时代要求,他不断探索管理经验,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带班经验的老教师请教,摸索出了一条“吃透全部,兼顾差异,灵活施教,整体带动”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当人们问及他带班的体会时,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对学生要有爱心,对班级工作要有热心,遇到麻烦事要有耐心,对学习差的问题学生要关心”。真的,他就是把爱心和热心、耐心和关心化为涓涓细流,流入每个学生的心田。
在班级工作中,他把自己深深融进了所带班级的学生中。自习时间他随时走进教室为学生辅导,讲解难题;课余和休息时间经常到宿舍和学生聊天,谈心,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和学生打成一片,用温馨的语言感动学生,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他既做“严师”又做“慈母”,学生病了,他端水送药,问寒问暖;学生家境困难,他慷慨解囊,送衣物,垫学费,使学生感受着他的爱心。
王维锋曾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上课调皮捣蛋,顶撞教师出名,作业马马虎虎,学习成绩低下,他用尽心思,耐心地分析学生调皮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同时及时与该生家长联系,经过双方共同教育,终于感化了这个“没治分子”,使他成了一名积极上进的学生,毕业后,他光荣地参了军,他在给王老师的手机短信中说“没有你的一颗爱心,就没有我走上正道的人生”,这一条普通的短信,令王维锋幸福,陶醉。
他凭着一片真诚爱心,每带一个班都组成和谐的班级大家庭,所带班级的班风正,学风浓,凝聚力强,班级工作出色,曾十三次被学校、辅导站评为“先进班集体”。
倾心抓教研,严谨治学作表率
1990年9月,王维锋同志由于数学教学成效突出,被学校任命为数学教研组组长,这是对他教学能力的充分肯定,同时也赋予了他更重的使命。当了数学教研组长的他,肩负着全校数学老师领头的重任,他工作得更认真,更扎实了。他积极倡导“面向教学,促进交流,推动课改”的教学实践活动,让老师从教学理念,教学角色,教学方法等方面重新塑造自己。他认为,教师要从教学理念和方法彻底更新,必须学习先进的教学信息。他积极搜集学习资料,反复精读,品尝其深刻内涵。同时借助学校的教学光盘,倾心观摩特级老师示范课,为了钻研教材,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他牺牲休息时间,阅读大量的辅导资料,把随感随想密密麻麻批注在资料上,进行有效整合,重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同时,他自身体力行,使数学教研组一改疲惫懒散、被动应付的教研作风,一个以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的风气在教研组活动中逐渐形成。由于他勤于钻研,勤于总结,几年来,他撰写了《三角函数最值的求法》、《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探微》等五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并得到了同行们的好评。
学贵致用,王维锋带领数学组教师摸索出了“精讲,精练”的课堂教学原则,提出了“寻----讲-----练-----结”的四环节教学方法,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互动教学法。即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的培养,根据课堂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设计出了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不同层次学生在互动中充满反思,自醒和觉悟,从而有兴趣的接受了新知识。
为了扮演好教研组长这个角色,他每天除正常上课外,教案审阅,作业检查。互相听课等总把时间安排得紧紧的,别的同事农忙时请假回家帮忙,而他却没有请过一天假,妻子埋怨时,他总是怀着深深的愧疚。但他认定的一条死理是决不能为家里的事情耽误教学,耽误学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全新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充满魅力的人格力量,使王维锋同志在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王维锋同志2000年以来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教师”、“全市科普先进个人”称号,先后八次获县教育局表彰奖励,多次被镇党委、政府、辅导站评为“优秀党员”,“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二00五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
在教育这片广阔园地里,王维锋同志矢志不渝,孜孜以求,宛如沙乡大地上一株平凡的白杨,质朴、谦逊地扎根在西渠,扎根在沙乡的土地上。
第五篇:刘效忠同志简要事迹
刘效忠同志简要事迹
刘效忠,男,1954 年出生,木兰县东兴镇五一小学高级教师。他独自一人在五一村西二屯下伸点任教 31 年。他是最淡泊的草根园丁,被誉为“最美乡村教师”。
刘效忠的家庭是一个教育世家,父母(已故)和两个弟弟、一双儿女都是教师。1981 年以来,他始终在五一村西二屯从事 1—4 年级的复式教学工作。这些年,西二屯没有一名适龄儿童辍学,20 几户的西二屯先后走出了 18 名大学生。刘效忠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教学一线,为国家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他的学生魏茂岭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成为我国研制神八的科技人员,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刘效忠的事迹平凡而处处彰显伟大,他用热血丹心放飞了大山的希望,谱写了绚丽的教育篇章。他有着乐教敬业的职业修养,以校为家的崇高境界,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点燃希望的教师风范,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他的默默无闻,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深深打动了周围的每个人,他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我们可敬可学的典范。2012 年 9 月,刘效忠同志被授予中国“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他因坚守乡村而美丽,因无私奉献而美丽,因播种希望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