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老师,你记下我的名字了吗大全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教学活动在教师与幼儿的积极互动中结束了。当我正在整理观摩本次活动的记录时,一个稚嫩的声音传人我的耳朵:“老师,你记下我的名字了吗?”我循声望去,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正怯怯地望着我。我微笑着回答他:“孩子,怎么了?”“你记下我的名字了吗?”他再一次问我。看着小男孩如此认真又略带紧张的表情,我马上联想到了每次上公开课前,教师与孩子之间的“约定”,我不禁有点难过,没想到教师上公开课前的压力,在无形中也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为了尽快消除小男孩内心的担忧,我耐心地向他解释:“孩子,老师记下小朋友的名字,并不说明这个小朋友有什么不好。有时候,老师也会将表现特别好的小朋友的名字记下来,你说说你刚才的表现好吗?”听了我的话,小男孩的表情放松了,他不停地挠着头,想了一会儿又对我说:“老师,我刚才举手了,亮亮拉我的手,我也没睬他。”小男孩说这些话的时候,声音慢慢地由低到高,胖胖的小脸上逐渐绽开了笑容。“哦,你的表现真不错,你愿意让老师记下你的名字吗?”小男孩使劲地点了点头,然后开心地跑向其他同伴,向他们炫耀自己的“成绩”。
在随后的几天,小男孩的那句“老师,你记下我的名字了吗”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徘徊。“以幼儿发展为本,给孩子快乐、健康、自主、自信”这是我们教师都牢记心中的宗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当我们过多地从成人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健康发展还能得到保证吗?但愿以后不再听到“老师,你记下我的名字了吗”这样的话。
第二篇:幼儿园教师教养笔记:老师,你会扫地吗?
幼儿园教师教养笔记:老师,你会扫地吗?
一天午饭后,孩子们在玩桌面游戏。我发现伟霖桌下面有撒的米饭,可能是郭老师扫地时没扫干净,我一边想着一边拿来扫帚扫地。正在这时,坐在旁边的铧锐突然问道:“老师,你会扫地吗?”看着孩子诧异的目光,我一怔,但马上明白了,平时主教老师只负责组织教学活动,诸如扫地、擦桌子、擦窗等清洁工作,都由保育员郭老师去做,孩子们没有看见过我扫地,难怪有这么好奇的一问。
看似幼稚的问话,实际反映出了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认真地反思着自己:教师的榜样做得如何,如何培养孩子们爱劳动的好品质呢?现在我认识到,主教老师不能认为自己只负责教学。其他事情都该由保育员老师去做。传授知识及培养良好习惯,幼儿园人人都是施教者,所以,主教老师和保育员老师在工作中既有分工,更需要合作,保教一体,相互配合才能把工作做好。
我平时教育孩子们要爱劳动,却忽略了自身对孩子们的影响,甚至很少在孩子们面前参与劳动,就连扫地这样的事情都让孩子看在眼里,提出疑问,严重地影响到教育的说服力。只有说教而没有身教,我深感惭愧。
此后.我在日常工作中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常协助保育员老师做些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我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增设了劳动课,教他们擦桌子、椅子。我又开始培养小小值日生,让每个孩子都有参加劳动实践的机会,并要求他们在家也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很配合。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教孩子们为自然角的植物浇水、松土,在我们的精心照顾下,自然角的花开得更加艳丽。
现在,爱劳动的行为在孩子们身上体现得越来越多了。老师是孩子们的一面镜子。通过我们的施教和榜样的力量,让孩子们看到真善美,健康成长,教师自身也在施教的同时成长着。
第三篇: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教育衔接期》(作者有冉乃彦,郑希冰,高雪梅和李永佶;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中一段——关于对幼儿的家长的建议(是教过小学又教过幼儿园很有经验的特级教师郑希冰老师写的)。
作者简介:
郑希冰 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现任河北省廊坊市管道局小学督导室主任,廊坊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曾主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新世纪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实验”的核心子课题“大成全语文教育新体系实验研究”,并获得河北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曾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教育大奖“教师育人”奖、管道局“优秀德育工作者”、“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
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找准切入点,构建阅读场》《培养低年级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初探》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2003年9月9日,作为河北省优秀教师代表与全国各地代表一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
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是纯真而美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孩子在出生时都是独一无二和特别的。他们带着自己独特的命运来到这个世界上。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旅途,当他走到入学这一新的人生起点的时候,他今后所要面对的是12年艰辛漫长而又多姿多彩的求学之路。此时,我们家长所能做的就是“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其天生具有的才能,逐步拥有在新的世界里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 ”,从而身心健康地、从容自信地迈好入学第一步,开始自己人生的新旅程。告诉孩子:每个人都生逢其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根据这一规定,小学一年级只招收8月31日前出生的年满6周岁的儿童。可是那些9月1日后出生的孩子,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伙伴去上学,自己无法加入其中:“别的小朋友都上学了,我什么时候才能上学啊?”在他们渴望与不解的眼神背后,是同样焦虑的家长们:自己的孩子只差一两天或者一两个月不能上小学,真有点生不逢时啊—上两年大班,会不会把孩子上“疲”了?如果不再重读大班,是不是可以买来小学一年级课本在家按部就班地学习?受教育年限拉长,工作都比别人晚一年,那损失该有多大……
其实家长完全不必如此忧虑。如果孩子提前入园,到时候又无法提前入学的话,确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同样的情境下再学一年,把孩子的热情和积极性都消磨掉了。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家长替“大班再读”的孩子换个学习环境,比如就读普通幼儿园的,转到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去;相反,就读寄宿制幼儿园的,可否转到家门口的全日制普通幼儿园去再读一年?在那里,老师教学内容另有侧重,没有人知道孩子是一个“再读生”,这些,都会引发孩子再学习、再适应的兴致。在这里,我们也特别建议前三年就读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如果因年龄太小不能马上上学的话,可以选择上一所日托幼儿园,来适应上小学后每天要回家的作息规律。一方面可以弥补前三年亲子交流的某种不足,另一方面,既然上小学后不可能再寄宿在学校,这一年的适应和铺垫,对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大有好处。
如果不想重读一年大班,这一年当然不能让孩子“荒”着。问题是,学法要多样化,正如玩法要多样化一样,寓学于玩或寓玩于学,既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又能激发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自主意识。父母可根据孩子的特长来选择让他从哪个方向突破。如果孩子对识字特别感兴趣,可以自创一套科学识字的方式,跳过拼音教学,直接让孩子从灯箱广告、横幅标语、歌词字幕、报刊标题中“连蒙带猜”地学习,而一旦孩子识字过千,很多儿童读物可以让他尽兴阅读,题材可涉及历史故事、科幻故事、成语故事、科学小品等。先别问孩子读了这些有什么用,尽量提供丰富的题材去让他“探索”,最终,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想像力会得到一个飞跃。有兴趣涉猎乐器和绘画等的孩子也是如此,事实上,一旦孩子进入小学的正规学习,就再也不会有如此之多的时间来练习乐器和绘画等,更重要的是,学业上的压力一大,孩子的想像力也会被束缚。为何不利用这宝贵的一年,让他多在这些领域尽情地享受艺术的熏染呢?多欣赏大师的唱片和绘画原作,多带他去音乐厅和展览馆实地感受,甚至,让他不断尝试自由“作曲”和挥毫作画的自由与酣畅?还有,尽量抓紧时间带孩子出门旅行吧,快6岁的孩子有体力也有感受力,也有了与陌生人自主交往的能力,可以带着他长途旅行。每次出门归来,你都会发现大自然的神奇给孩子的身心所铭刻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女孩儿是不是因为早熟、因为职业生命要比男性短更应该早点上学读书呢?其实,在一些提早入学的佼佼者中,会出现其他方面发展不到位的情况:因为6周岁入学,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充分科学依据的,6周岁儿童的脑发育程度接近成人,其脑重量为成人的90%,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日趋成熟。而不足6岁的孩子大脑总重还没有达到成人的85%,大脑中掌管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联络的神经元还没有发育好,表现为上数学课必须用很多实物来说明问题,一旦离开几根铅笔几根火柴,变成抽象的数字,年龄小的孩子眼中便一片茫然。男孩子的发育的确比女孩更慢,以至于学了两个月数学,有些男孩还在掰手指计算。又比如有些孩子上学后,书写非常吃力,这不是学习态度认不认真的问题,而是掌握语言的神经元和书写的手部小肌肉要到6周岁后,才能变得灵敏坚韧,能够胜任长时间的流利书写。还有许多与学习习惯相关的其他问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否适应小学学习的要求,生活自理能力是否到位、能否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督促,以及他在同伴中会取得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否受到同伴的信赖与拥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年龄越小差异越大。比如入学时有的孩子刚满6岁,有的孩子已经快7岁了。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孩子们的行为自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表现较为显著。所以,家长急于让孩子成龙成凤的心理能够理解,但如果家长乱了阵脚,孩子必定跟着慌张,容易给他成长的道路投下阴影,使原本不是什么大问题的事情扩大化了。其实,迟入学几个月,从孩子成长的漫长历程来看,实在是小得不能再小的波折。相反,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形势,如果能中肯地认清利弊,用事实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生逢其时,反而能使孩子学会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审时度势、掌握时机的处世方法,就会使之变成一种前进的动力。
就近入学是对孩子的一种更为深切的关怀
到底应该给孩子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小学?这是年轻家长们非常苦恼的事情。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入学原则有明确的规定:到了6周岁的法定入学年龄的儿童、少年必须就近免试入学。虽然根据规定大部分学生都能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入学,但“择校”现象仍然存在。站在家长的角度,他们追求更优质的教育,希望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这一点无可厚非。如果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就近入学更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就近入学,让孩子更加轻松自由。上学期间,时间被分割成一个个40分钟,这一个个40分钟的时间几乎都由老师来安排,孩子们自由支配和交往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上学放学的路上,小伙伴们不用大人接送,他们结伴而行,可以交流更多的、更自由的、更喜欢的话题,可以更加无忧无虑地说说笑笑,可以更多地交朋友。这份轻松、这份快乐、这份自由使他们的交往能力越来越强,小伙伴之间的友谊越来越深,同伴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多,小学生活也会因这一路欢歌笑语更加丰富有趣。因为不用大人接送,便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可以在操场上多玩一会儿游戏,哪怕只有半小时抑或十几分钟,也极其珍贵—那是完全属于孩子们的时光—真正的自己做主,真正的无拘无束。没有老师的教训,没有家长的唠叨,只有小伙伴的活蹦乱跳、你追我闹。即使打架了,闹别扭了,哭鼻子了,也是一份成长的快乐!
第四篇: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一、不要随意吓唬孩子
幼儿正处在身体技能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对各种各样的事件产生恐惧,精神带来压力,会加剧他们的内心冲突,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记得放学时有这么一幕:孩子不知为了什么拼命地哭,母亲在旁边哄他,无济于事。母亲显然用了不少办法:说好话;给他东西吃,但是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叫你哭!再哭我就走!让拐孩子的把你抱去!”这一下,孩子哭得更加厉害了。那位母亲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孩子见状,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别走,不要扔下我------”我看了这场面,心酸酸地。作为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对待孩子非要来恐吓他吗?父母是孩子最最可信赖得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有一种安全感。那位母亲的恐吓话,殊不知给她的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成人无法想象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所有的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要再胡乱吓唬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评价,还给他们一片晴朗的天空吧!
二、《发现闪光点》
“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个特点,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教育方法。”每天穿梭于孩子中间,观察和体验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在教育方式上除了老师要正确引导外,更应该注意孩子的闪光点要及时发现。张子浩小朋友活动时,总喜欢影响周围的小朋友,没办法,我把他视为特别关注对象,让他跟随左右。
一次活动课,我想让小朋友帮我拿体操垫子,于是,我说:“谁乐意帮老师的忙?”于是不约而同的都举起了小手,我一眼就看见了张子浩小朋友渴望的眼神,踮起脚尖高举着手,生怕我看不见他似的。于是,我说:“请动作快的小朋友帮忙,排队一、二、三!”机灵的子浩动作迅速,排在第三位,我决定请他帮忙时,说:“等一会游戏结束后我请活动中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的小朋友帮忙。”很爱做事的他牢记着这句话。在整个活动中,他没有惹别的小朋友,并且还帮助跌倒的小朋友爬起来,我及时表扬了他。孩子满脸的喜悦、兴奋。
教师在关注孩子的时候,要留心观察、发现孩子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应该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正确地评价引导,从自身角度出发做到客观公正,随时表扬,让孩子的心田里既有阳光、也有雨露,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第五篇: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教育衔接期》(作者有冉乃彦,郑希冰,高雪梅和李永佶;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中一段——关于对幼儿的家长的建议(是教过小学又教过幼儿园很有经验的特级教师郑希冰老师写的)。
作者简介:
郑希冰 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现任河北省廊坊市管道局小学督导室主任,廊坊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曾主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新世纪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实验”的核心子课题“大成全语文教育新体系实验研究”,并获得河北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曾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教育大奖“教师育人”奖、管道局“优秀德育工作者”、“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
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找准切入点,构建阅读场》《培养低年级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初探》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2003年9月9日,作为河北省优秀教师代表与全国各地代表一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
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是纯真而美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孩子在出生时都是独一无二和特别的。他们带着自己独特的命运来到这个世界上。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旅途,当他走到入学这一新的人生起点的时候,他今后所要面对的是12年艰辛漫长而又多姿多彩的求学之路。此时,我们家长所能做的就是“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其天生具有的才能,逐步拥有在新的世界里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 ”,从而身心健康地、从容自信地迈好入学第一步,开始自己人生的新旅程。告诉孩子:每个人都生逢其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根据这一规定,小学一年级只招收8月31日前出生的年满6周岁的儿童。可是那些9月1日后出生的孩子,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伙伴去上学,自己无法加入其中:“别的小朋友都上学了,我什么时候才能上学啊?”在他们渴望与不解的眼神背后,是同样焦虑的家长们:自己的孩子只差一两天或者一两个月不能上小学,真有点生不逢时啊—上两年大班,会不会把孩子上“疲”了?如果不再重读大班,是不是可以买来小学一年级课本在家按部就班地学习?受教育年限拉长,工作都比别人晚一年,那损失该有多大……
其实家长完全不必如此忧虑。如果孩子提前入园,到时候又无法提前入学的话,确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同样的情境下再学一年,把孩子的热情和积极性都消磨掉了。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家长替“大班再读”的孩子换个学习环境,比如就读普通幼儿园的,转到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去;相反,就读寄宿制幼儿园的,可否转到家门口的全日制普通幼儿园去再读一年?在那里,老师教学内容另有侧重,没有人知道孩子是一个“再读生”,这些,都会引发孩子再学习、再适应的兴致。在这里,我们也特别建议前三年就读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如果因年龄太小不能马上上学的话,可以选择上一所日托幼儿园,来适应上小学后每天要回家的作息规律。一方面可以弥补前三年亲子交流的某种不足,另一方面,既然上小学后不可能再寄宿在学校,这一年的适应和铺垫,对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大有好处。
如果不想重读一年大班,这一年当然不能让孩子“荒”着。问题是,学法要多样化,正如玩法要多样化一样,寓学于玩或寓玩于学,既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又能激发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自主意识。父母可根据孩子的特长来选择让他从哪个方向突破。如果孩子对识字特别感兴趣,可以自创一套科学识字的方式,跳过拼音教学,直接让孩子从灯箱广告、横幅标语、歌词字幕、报刊标题中“连蒙带猜”地学习,而一旦孩子识字过千,很多儿童读物可以让他尽兴阅读,题材可涉及历史故事、科幻故事、成语故事、科学小品等。先别问孩子读了这些有什么用,尽量提供丰富的题材去让他“探索”,最终,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想像力会得到一个飞跃。有兴趣涉猎乐器和绘画等的孩子也是如此,事实上,一旦孩子进入小学的正规学习,就再也不会有如此之多的时间来练习乐器和绘画等,更重要的是,学业上的压力一大,孩子的想像力也会被束缚。为何不利用这宝贵的一年,让他多在这些领域尽情地享受艺术的熏染呢?多欣赏大师的唱片和绘画原作,多带他去音乐厅和展览馆实地感受,甚至,让他不断尝试自由“作曲”和挥毫作画的自由与酣畅?还有,尽量抓紧时间带孩子出门旅行吧,快6岁的孩子有体力也有感受力,也有了与陌生人自主交往的能力,可以带着他长途旅行。每次出门归来,你都会发现大自然的神奇给孩子的身心所铭刻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女孩儿是不是因为早熟、因为职业生命要比男性短更应该早点上学读书呢?其实,在一些提早入学的佼佼者中,会出现其他方面发展不到位的情况:因为6周岁入学,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充分科学依据的,6周岁儿童的脑发育程度接近成人,其脑重量为成人的90%,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日趋成熟。而不足6岁的孩子大脑总重还没有达到成人的85%,大脑中掌管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联络的神经元还没有发育好,表现为上数学课必须用很多实物来说明问题,一旦离开几根铅笔几根火柴,变成抽象的数字,年龄小的孩子眼中便一片茫然。男孩子的发育的确比女孩更慢,以至于学了两个月数学,有些男孩还在掰手指计算。又比如有些孩子上学后,书写非常吃力,这不是学习态度认不认真的问题,而是掌握语言的神经元和书写的手部小肌肉要到6周岁后,才能变得灵敏坚韧,能够胜任长时间的流利书写。还有许多与学习习惯相关的其他问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否适应小学学习的要求,生活自理能力是否到位、能否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督促,以及他在同伴中会取得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否受到同伴的信赖与拥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年龄越小差异越大。比如入学时有的孩子刚满6岁,有的孩子已经快7岁了。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孩子们的行为自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表现较为显著。所以,家长急于让孩子成龙成凤的心理能够理解,但如果家长乱了阵脚,孩子必定跟着慌张,容易给他成长的道路投下阴影,使原本不是什么大问题的事情扩大化了。其实,迟入学几个月,从孩子成长的漫长历程来看,实在是小得不能再小的波折。相反,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形势,如果能中肯地认清利弊,用事实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生逢其时,反而能使孩子学会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审时度势、掌握时机的处世方法,就会使之变成一种前进的动力。
就近入学是对孩子的一种更为深切的关怀
到底应该给孩子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小学?这是年轻家长们非常苦恼的事情。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入学原则有明确的规定:到了6周岁的法定入学年龄的儿童、少年必须就近免试入学。虽然根据规定大部分学生都能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入学,但“择校”现象仍然存在。站在家长的角度,他们追求更优质的教育,希望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这一点无可厚非。如果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就近入学更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就近入学,让孩子更加轻松自由。上学期间,时间被分割成一个个40分钟,这一个个40分钟的时间几乎都由老师来安排,孩子们自由支配和交往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上学放学的路上,小伙伴们不用大人接送,他们结伴而行,可以交流更多的、更自由的、更喜欢的话题,可以更加无忧无虑地说说笑笑,可以更多地交朋友。这份轻松、这份快乐、这份自由使他们的交往能力越来越强,小伙伴之间的友谊越来越深,同伴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多,小学生活也会因这一路欢歌笑语更加丰富有趣。因为不用大人接送,便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可以在操场上多玩一会儿游戏,哪怕只有半小时抑或十几分钟,也极其珍贵—那是完全属于孩子们的时光—真正的自己做主,真正的无拘无束。没有老师的教训,没有家长的唠叨,只有小伙伴的活蹦乱跳、你追我闹。即使打架了,闹别扭了,哭鼻子了,也是一份成长的快乐!
况且,就近入学,每天可以省下一两个小时的赶路时间,岂不是又多出来这么多的学习和写作业的时间吗?即使孩子不把这些时间都用到学习上,睡点懒觉、看点电视、读点课外书对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是大有益处的。
就近入学,让孩子更加健康安全。有些父母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好学校,不顾路途遥远,其实这对孩子并不好。刚上学的孩子,本来就已经面临着入学后的诸多不适了,每天还要起早贪黑花很多时间奔波在上学的路上,连早餐都吃不踏实,很多时候只能在路上吃。而一年级第一学期正值秋冬季节,天气越来越凉,吃得不舒服不仅影响上课,更影响身体健康。放学的时候更紧张—铃声一响,孩子就要匆匆忙忙地去赶校车,有时甚至来不及记好作业,来不及做值日,来不及跟老师和小伙伴打个招呼。一旦赶不上校车就更麻烦,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被孤零零地丢到车站是多么危险!如果家长开车接送,双方的自由度都受限制:家长工作单位与学校方向一致还好,如果方向不一致,家长上班的时间就容易受到影响。再说孩子一天当中坐在车上的时间过长,车内空气流通不好;打开车窗,呼吸的又是污染更为严重的空气。久而久之,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就近入学,一家人会享受更多天伦之乐。孩子一生中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最多也就是上大学前的十几年。如果从小学就选择寄宿的话,可以想象这一生中能和孩子相处的时光还有多少?父母就这么一个孩子,不能亲眼看到他每一天的进步与成长,不能更多分享他童年生活的喜怒哀乐,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憾!就近入学,一家人既没有赶路的紧张和迟到的焦虑,又能天天相聚相依。多年以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悉数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的故事,那是一家人共同的财富与幸福。
年轻的父母们,在你给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不要以轻松快乐和健康安全为代价换取什么名校、重点校的成绩。小学阶段一个更为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对学习的兴趣,不要让那么年幼的孩子在舟车劳顿之后再来应对竞争与选拔的压力,不要让那么稚嫩的肩膀过早扛起“成功”这样沉重的字眼,给他一个正常的童年,伴着他采摘一路的幸福,这是为父母者给孩子的一份更为深切的爱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