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我今天跟大家讨论的主题是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从1999年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行大规模扩招。高校扩招是我们国家出台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它对于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对提高全民素质、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升学深造、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以及拉动经济内需、促进社会消费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然而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急剧的扩招使毕业生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45万,2003年毕业生总数为212万,2004年预计将达到252万,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必然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以及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据中国人力资源内需报告统计,2001年全国各类民办教育机构一共56 274所,比1996年翻了一番,在校生总数达到了923万人,占同期全国学生总数的5%。截至2003年10月的统计,全国民办普通高校一共有1 600余所,其中具备独立颁发国家承认资格证书的普通高校已经达到了160余所。据统计,每年进入民办高等院校就读的各类学生达到100多万,几乎与国办普通高校学生数量平分秋色。国办与民办并存的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及其健康稳定地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换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探索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摸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适合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路子,是当前民办高校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民办高校学生的基本现状:
第一个现状是生源的结构。我国民办高校生源目前分为两大类、三部分。第一类是计划外招收的高等自学考试和一批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的学生,第二类是国家计划内的,统招统考的一批。从陕西民办高校的生源来看,第一类,也就是计划外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0%以上,比例相对多一些,第二类仅仅占到了不到50%。这两类、三部分学生由于其入学的渠道不同,其就业的渠道、就业的体制、就业的方式也不同。这一部分学生由于入学以后考试和获取毕业证书的方式也不同,导致以后的就业心态以及未来职业生涯的方式、发展轨迹也不同。第二个现状,生源基础参差不齐,民办高校受招生录取体制的影响,学生入学成绩普遍低于同等层次的公办高校,加之生源的区域性差异,致使民办高校的生源基础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而且造成了民办高校生源的先天不足,这就给后续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第三,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大部分民办高校目前培养的主要是专科层次学生,受各种传统教育的观念以及用人观的影响,专科往往不是学生的首选,专科层次学生的就业往往也受到了冷遇。第四,毕业生的就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一次性就业率的高低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之外,更多取决于毕业生所在学校对就业工作的努力程度和投入力度。二是毕业生就业的层次普遍比较低,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三是毕业生就业缺乏稳定性。四是隐性就业和显性就业的状况同时存在。隐性就业就是已经就业,由于地方人事制度的影响,关系没有转,协议没有签,但是确实已经就业。显性就业就是我们按照正常的、正规的就业标准来统计的就业。第五,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以
及择业心态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因为社会上对一些高学历、高层次紧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用人单位之间人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单位都想尽早地招收一些好的学生,同时单位招收人才的自主权也不断扩大,各地人事部门对人才引进的力度也进一步放宽,用人单位每年都会尽早地进入高校来招聘毕业生;另一方面,普通高校也怕失去就业市场,于是就业洽谈会的举办时间一年比一年提前。从教育部开聘的第一天,也就是11月20日,每个高校往往都会开始举办各种类型的校园招聘会。以往高校招聘会的高峰期应该在来年的三四月份,而通过这样一种提前,使得高峰期出现在最后一学年的第一学期(11月份、12月份),在这种情况下学制仅仅为三年的大专学生,就压制了两年。最后,在目前眼花缭乱的招聘会上许多单位还是打着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的旗号。许多学生面临这种情况压力重重、忧虑多多,无法安心完成学业,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学生更是如此。
在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自卑和急于求成的心理。许多同学面对不可回避的职业选择,存在严重自 卑心理,特别是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两手空空,委靡不振,主要表现是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悲观失望,不与招聘单位代表洽谈;或者在双向选择过程中如果未被选中就情绪一落千丈;或者是经过几番的择业挫折之后就心灰意冷,埋怨家长没有出路,埋怨所学的专业不抢手,责怪自己没有赶上好机会;等等。许多同学存在严重的功利思想,连正常的上课也无法坚持,整天穿梭于各类招聘会中,为了找工作不惜代价,制作精美的个人自荐材料,进行个人包装,各类人才市场每场必去,几个月下来大量的精力都花在找工作上,而且浪费了巨额的就业经费,使其就业的成本居高不下,择业的效果却并不显著。第二,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许多同学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找一个工作环境好、待遇高、职位高、出力少的单位。在2002年,在陕西某个民办高校毕业生择业机遇问卷的调查中显示,有55%的学生选择去经济发达的地区,40%的学生选择去城市就业,愿意去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的仅仅占了5%,在西安招聘会上有许多同学面对名目繁多的就业单位,情绪多变,稍微遇到挫折就退缩回来。许多同学盲目攀比,比同学差的单位不想去,许多同学挑三拣四,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就发牢骚。情绪低落、眼高手低、好高务远,集中反映出其就业的期望值偏高。第三,择业观念陈旧,受精英教育时代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许多同学仍然留恋干部身份,愿意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工作,不愿意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就业观念;许多同学留恋物质关系,愿意到大城市就业,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就业;等等。第四,消极依赖心理。许多同学对自己缺乏清醒认识,对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缺乏了解,自身的定位比较模糊,不了解自己的优势特长及能力,择业信心不足,三心二意,消极等待,缺乏主动性,听天由命。许多同学在职业选择上依赖父母或者亲戚朋友,依赖学校,认为在双向选择的市场中主要是凭关系就业,缺乏进取精神和自我推销意识。第五,思想保守,缺乏择业技巧。许多同学满肚子的点子说不出来,可谓书呆子,寡言少语,不善交际,与用人单位洽谈表现出语言结巴,不能应变,更不用说礼仪礼节了。也许在校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同学在双选会上就可能名落孙山。
以上五种不健康的就业心理及就业观念是当前许多同学难以就业的主要原因,然而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生,难道就真的无路可走吗?我们从宏观上来看,有一项数据表明,美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千分之七,而我们国家这个比例只有千分之一点五。另外这次十六大明确指出,中国的未来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可见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人才资源如此紧缺的国家怎么会出现人才过剩呢?另外,我们从近20多年民办教育发展的进度可以看出,国家在不断提高民办教育的地位。2003年9月份开始正式实施的《民办教育修订法》,明确规定了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入学、就业等各个方面享有与国办高校同等层次学生同等待遇。从民办高校自身来讲,更有许多优势:专业设置紧跟人才市场需求,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对学生就业服务的意识及热情都非常高。另外,民办高校学生在吃苦精神、市场意识、动手能力等许多方面有不同于国办高校学生的优势.下面我想就我本人从事民办教育这么多年来的实践提出以下对策愿与各位同仁共勉。
第一,民办高校应该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民办教育发展观,确立就业工作在民办高校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民办高校基本的培养目标都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民办高校目前的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以及技术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不是那些基础知识扎实却毕业以后还需要再教育的学术型人才。近年来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出口引导入口,就业指导培养,凡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其发展就快。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民办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民办高校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的设置以及课程的设置,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及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涉及到未来毕业生就业的出路,所以在进行专业设置之前,我们必须对未来几年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认真的预测、认真的调研,对历届毕业生以及毕业生所在单位进行跟踪调查,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以及科学性。(2)以就业为导向要求我们要深化教学改革以及人才模式改革。首先是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及诚信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为用户服务的诚心态度。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努力学习、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吃苦耐劳与实干精神以及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其次是遵循两个规律,一个是教育规律,一个是市场运作规律,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联系。开放办学,积极推行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结合,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专业、校企联合开课程,真正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企业把学校作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把企业作为学生就业实习的基地以及社会服务的基地。再次是努力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举,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另外在学生培养最后阶段,应该进一步淡化专业,强化课程,通过课程的调整来满足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灵活授课方式,努力为社会培养真正用得上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3)以就业为中心就是要求民办高校把就业工作摆在与招生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民办高校每年用来招生的费用平均大约在1 000万元左右,招生用量大约为每人2 000
元,同样就业工作也需要成本,民办高校要保证就业开展所需要的足够的人力以及经费。2002年我国教育部就明确规定,每一个高校每年在就业中应该配备不少于1∶500这样一个就业专业辅导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就业经费应该不少于毕业生学费总收入的1%。我认为民办高校要想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投入的人力、财力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标准。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教育观、教育发展观有利于高等教育目标充分实现,有利于节约教育成本,降低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巨大的再教育成本,缩短学生的见习期,有利于推动高校与社会的互动,从而促进毕业生的充分就业。第二,强化对毕业生的指导功能,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在高校毕业生工作走向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就业的数量、质量以及就业的层次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就业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首先要强化指导功能,就是要加强对毕业生价值观、择业观的指导,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的指导以及就业心理的调试。本着指导为先、服务至上的原则,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指导工作到位了,学生观念转变了,自然就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就业工作自然也就落到了实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有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职业生涯设计竞赛、举办就业论文竞赛、举办就业知识讲座、建立就业辅导员制度等方式,群体指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指导与业余咨询相结合,学生指导与企业指导相结合,技巧指导与观念指导相结合,从而建立完善的就业生指导体系。在这一方面我们西安欧亚学院摸索了三四年的时间,已经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具体做法已有“三率”:一次性就业推荐率、就业服务满意率以及就业巩固率,以这“三率”来具体考核每一个就业辅导员。我们是专兼职就业辅导员体系,大家通过下面这个体系结构可以看出来:在主管的下面有一个就业指导中心,它是一个专门的机构,下设了一批专业的就业辅导员队伍,A、B、C、D若干个就业指导员体系,这是一级全职的;第二级就是新一级的班主任,进行二级性的指导,新一级的学生科是二级性的指导;第三级是毕业班的班主任,我们兼职的就业指导员。我们把它称之为就业辅导员制度,实行量化管理,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就业都在就业指导员的指导下,一对一地实行包干辅导,这就是我们的就业指导体系。下面还有一个毕业生全程指导过程。我们把三年制的学生分为三个阶段来指导:第一个阶段是大学一年级,我们重点对学生进行大学生生涯计划的指导;第二个阶段就是大学二年级,重点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就业意识指导;第三个阶段重点加强职业观念和择业技巧的指导。用这三个阶段来进行全程化的指导。就业工作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70%的力量要用在就业指导方面,30%的力量用在就业推广方面,七分指导、三分推荐,这是我们的一个认识。
最后以上是我在实践中对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些肤浅的认识。我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共同投入到我们中国民营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中来,共同推动我们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我也热切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哈佛、中国的斯坦福的出现将会成为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社会实践报告
学校:哈尔滨剑桥学院
班级:10级财务管理一班
姓名:咸超杰
学号:1004410141
指导教师:杨楠
第二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
来源:作者:时间:2007-09-06 点击: 3601 摘要:分析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列举了影响就业的五种现象,指出毕业生应该采取的态度及对策,民办高校应采取的几项应对措施。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社姑爷;择业观念;营销观念
自从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施大幅度扩招。高校扩招是国家出台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它对于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升学深造的渴望、缓解高中毕业生就业压力乃至推动经济内需,促进社会消费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急剧的扩招使毕业生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毕业生212万,2004年将达到252万,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必然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了迅速发展,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统计,2001年全国各类民办教育机构56274所,比1996年翻了一倍,在校生总数923万人,占同期全国学生总数近5%。截至目前全国民办高校1600余所,其中具备颁发国家认可毕业证书的民办高校就达到160余所,每年进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就达到100多万,几乎与国办普通高校各占半壁江山。一种国办与民办并存的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来源及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进程中认真研究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探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适应民办高校就业工作需要的路子是当前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民办高校学生现状
1、生源结构多元化
民办高校目前的生源可分为两类三部分:一类是计划外招生的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国家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类学生;一类是国家计划内录取的统招生。从陕西民办高校生源结构来看,第一类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0%以上,第二类仅占不到50%。这两类三部分学生由于其入学渠道不同其就业渠道及就业体制,就业方式也不同;这部分学生由于其入学后考试及获取毕业证的方式不同导致这些学生的就业心态及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轨迹都会有所不同。
2、生源基础参差不齐
民办高校受招生录取体制的影响,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低于同等层次的公办普通高校,加之生源的区域性差异致使民办高校生源基础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而且造成民办高校生源的“先天不足“,这就给后续的教学质量提高带来一定的困难。
3、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
大部分的民办高校目前培养的主要是专科层次的学生,受各种传统教育观念及用人观念的影响专科往往不是学生的首选,专科层次的学生就业往往受到冷遇。
4.毕业生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一次性就业率的高低除了自身因素之外更多取决于毕业生所在学校对就业工作的努力程度及投入力度;2)毕业生就业的层次普遍较低,两极分化现象严重;3)毕业生就业缺乏稳定性;4)隐性就业与显性就业的状况同时存在。5.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及择业心态存在一定的问题。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社会上对高学历、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用人单位之间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单位都想尽早到学校招聘一些优秀学生;另一方面单位招聘人才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各地人事部门对人才引进的政策进一步放宽,致使用人单位尽早进入高校招聘毕业生;再者,普通高校也怕失去就业市场致使就业洽谈会举办时间越来越提前,在教育部开禁第一天(11月20日)就开始纷纷举办各类招聘会,以往高校招聘高峰在3、4月份,而现在逐步提前到最后一学年第一学期末11月、12月份,针对这种情况,学制仅仅三年制的大专无意中就压缩成了二年;另外在目前眼花缭乱的招聘会上,许多单位仍然打着“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的旗号,许多学生压力重重,忧虑多多,无法安心完成学业,特别是民办高校毕业生更是如此,从而在就业择业中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1)、自卑和急于求成心理。许多同学面对不可回避的职业选择,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特别是民办学校毕业生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两手空空,萎靡不振,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不敢与招聘单位代表洽谈;或是在“双向选择”中未被看中就情绪一落千丈,悲观失望;或是经受了几番择业的挫折后心灰意冷,埋怨家长没门路,埋怨所学专业不抢手,责怪没赶上好机会等等。许多同学功利思想严重,连正常的上课也无法坚持,整天穿梭于各类招聘会中,为了找工作不惜代价,制作精美的个人自荐材料,进行个人包装,各类人才市场每场必去,几个月来将大量精力用在找工作上,而且浪费了巨额的就业经费,就业成本居高不下,择业的效果却并不显著。
2)、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许多同学认为大学毕业就该找一个工作环境好、待遇高、职位高、出力少的单位。在去年对陕西某民办高校毕业生择业地域问卷调查中显示:有55%的学生选择去经济发达地区,40%的学生选择去城市,愿去基层和艰苦地区的只有5%。在校园招聘会上有许多同学面对名目繁多的就业单位情绪多变,一会儿满意,一会儿感到不理想,稍微遇到挫折就退缩回来。有的同学盲目攀比,与同班同学攀比,比同学差的单位不想去。有的同学挑三捡四,没有达到自己理想就发牢骚,情绪低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集中反映出就业的期望值偏高。
3)、择业观念陈旧。受精英教育时代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许多同学仍留恋干部身份,愿意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工作,不愿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观念。有的同学留恋户口关系,愿意到大城市就业,不愿到中小城市就业等等。
4)、消极依赖心理。许多同学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缺乏了解,自身定位模糊,不了解自己的优势、特长和能力,择业信心不足,三心二意消极等待,缺乏主动性,听天由命。有的同学在职业选择上依赖父母或亲朋好友,依赖学校,认为在双向选择的市场中要凭关系就业等,缺乏进取精神和自我推销意识。
5)、思想保守,缺乏择业技巧。有的同学“满肚子的蝴蝶飞不出来”,可谓“书呆子”,寡言少语,不善交际,与用人单位洽谈表现出语言结巴,不能应变,更不用说礼仪礼节,也许在校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在“双选”会上只能名落孙山。
:时间:2007-09-06 点击: 3602
以上五种不健康的就业心理及就业观念是当前许多同学难以就业的主要原因,然而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生难道真的就无路可走吗?
从宏观角度来看,有数据表明,美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而我国这个比例只有1.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承办世博会等都会促进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中共“十六大”明确指出中国未来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可见,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人才资源如此紧缺的国家,怎能出现人才过剩呢?
从中国近二十多年民办教育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国家对民办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高,2003年开始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入学、就业等各方面享有与国办普通高校同等层次学生同等待遇。
从民办高校自身来讲更有许多优势,专业设置紧跟人才市场需求,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如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对学生就业的服务意识及热情都很高。另外,民办高校学生还有能吃苦,市场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等许多不同于国办高校学生的优势。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民办高校还有很多优势。那么作为民办高校的学生应该凭借这些优势鼓起勇气,从自身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正视扩招,准确定位。
高校扩招的目的在于提高全人类及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即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表现在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上就是同样的工作岗位在高校扩招后要由更高学历、更具文化素养的人去替代,使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普及化,然而我们的毕业生仍然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就业问题,认为大学毕业后就应该当白领,认为大学本科毕业就不应该干基层工作,专科生毕业不应该干过去高中生所能从事的事情。这恰恰与国家实施扩招的战略性决策背道而驰。今年上半年曾经被许多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毕业的陕西籍高材生陆步轩在长安街头卖肉”一事充分说明了高学历并不等于高职位,我们没有必要为之感到惊奇和同情,高材生卖肉总比没有文化的人更具经营和服务意识,知识总会转化为生产力的。当今大学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对自己准确定位。自身定位包括按需求定位和竞争力定位。按需求定位就要充分了解人才市场趋势,随行就市,找准自己的位置,也许找准的位置在几年前属于比自己学历低的人从事的职业,然而切莫感到自卑,要相信你所创造的价值一定比你所认为比你低的人高,这就是你,这就是你的合适位置。竞争力定位,是根据与你同时寻找职业的同学的就业竞争力来为自己定位,找出不同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根据竞争对手的力量强弱找出属于自己的空间,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基层干起,这就是你的位置。
2、练好内功,从容面对。
面临就业,千万不可急于求成,盲目就业,“强扭的瓜不甜”。在毕业之前,学习始终是要完成的首要任务,要处理好就业与教学的矛盾,只有学到真本领才是就业的根本保证。未完成学业提前就业,看起来就业率在提高,但更可怕的是违约率和失业率在急剧上升,等到意识到违约及失业的危害时为时已晚,黄金的学习时光已不在属于自己,最终必然是半途而废。面对就业,更重要的是掌握就业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就业前要做好以下准备:a、知识的准备。知识的准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毕业前夕要做的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即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能力。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要有社会知识,包括人文的、社会的知识。b、能力准备。就业既是大学学习的终点,也是走向社会的人生的起点,毕业前夕应具备就业所应具备的就业能力,特别是21世纪智能型市民应具备的基本生存技能,即“三会”,会“说话”、会“写字”、会“走路”,这些基本技能大学生理应具备。除此之外,毕业生应具备择业的决策能力,即对所获取的就业信息进行识别并做出果断决策的能力,还有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这些能力除了平时的积累之外应在毕业前夕通过一定方式进行培养,往往这些能力决定着走入社会后就业工作的质量。c、心理的准备。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要经历许多心理考验,择业之初的盲目自信会失去许多机会,择业过程中的自卑、缺乏勇气可能会导致失败,就业后的攀比心理,在工作上一次次的碰壁后产生的挫折感、焦虑感等都会影响就业的稳固性。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成长期,易受外界影响,容易冲动,当面临压力时容易情绪波动,在毕业前夕要调整心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作好自我调整。
3、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
精英教育对应的是精英化就业,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必然对应的是大众化就业。随着人才供需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越来越大,许多企业在人才使用上逐渐克服了过去“人才高消费”的弊病,注意到人才的使用成本问题,即越来越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及人才使用的效益来选聘人才。毕业生也要克服陈旧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让社会选择自己,让自己适应社会”,“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从基层干起,面向中小企业、中小城市、中等岗位”等新的就业观念。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生更应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打破“吃稳定饭”,“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旧观念,去除“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的盲目清高思想。树立多元化多渠道就业的思想,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可采取直接就业、继续读本再就业、出国深造再就业、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避免走一条死胡同。在就业求职的征途上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积累经历、经验,不要放弃任何一个给你就业机会或给你提供发展空间的就业单位,抓住机遇,不断创新,树立创业意识,敬业爱岗,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样永远在求职的生涯中你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4、精心规划职业生涯,正确面对现实生活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进行职业规划就是要了解在不同阶段职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便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职业变化。大量实践表明一般情况下的职业生涯要经历五个阶段:即:①探索期(0—25岁)、②建立期(25—35岁)、③职业中期(35—50岁)、④职业后期(50—70岁)、⑤衰退期(70岁以后)。职业生涯阶段模型表明学生时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期,需要不断了解社会的生存结构,领略现实社会各种各样的职业,不断积累社会工作的经验,探索期后需要对自己从事职业做出关键性的决策,所以大学毕业生刚步入社会,会遇到许多与理想有差距的事情,这个阶段一定要有耐心,要能够承受委屈,对工作岗位或职业的变动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吸取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不断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生存技能,坦然面对现实生活。
面对激烈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面对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的客观情况,民办高校必须主动迎接挑战,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实践表明,学校在就业工作上的努力程度与学生的就业状况是高度正相关的。(如下图所示)
公办大学:学校提供的平均面试数0.56 自己联系的平均面试数1.73 200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9.27% 民办公助学校:学校提供的平均面试数2.16 自己联系的平均面试数1.41 200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以上
民办学历文凭试点学校:学校提供的平均面试数0.47 自己联系的平均面试数1.79 200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3%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就业的竞争日显激烈。一向处于竞争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民办教育的实践,提出以下对策愿与各位同仁共勉。
1.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民办教育发展观,确立就业工作在民办高校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民办高校的基本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办高校目前的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不是那些基础知识扎实,毕业后仍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学术型”人才。
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的经验证明,“出口引导入口,就业指导培养”。凡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发展就快。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民办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求民办高校做好以下工作:
A、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以行业及岗位的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专业设置涉及未来毕业生就业的出路,所以在进行专业设置之前必须对未来几年人才市场需求进项认真的调研,对历届毕业生及毕业生所在的单位进行跟踪调查,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及科学性。
B、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是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为用户服务的诚心态度、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努力学习,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要有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以及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其次是要同时遵循教育规率和市场运作规率,加强学校与企业及社会的联系,开放办学,积极推进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结合,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专业、校企联合开课程,真正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企业把学校作为其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把企业作为其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及社会服务基地;第三是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举,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另外在学生培养的最后阶段进一步淡化专业,强化课程,根据用人单位需要随时调整课程设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灵活的授课方式,努力为社会培养真正用得上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C.以就业为中心就是要求民办高校要把就业工作摆在与招生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家知道民办高校每年用于招生的费用大约是1000万元左右,生均招生成本大约为2000元。同样,就业工作也需要成本,民办高校要保证就业工作开展所需要的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经费。去年国家教育部已经明确规定普通高校必须保证就业专职辅导人员与毕业生数的比例不少于1:500,就业经费不少于毕业生学费收入的1%。民办高校要想更好地做好就业工作我认为投入的经费和人力要远远超过这个标准。
有利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有利于高等教育功能目标的充分实现,于节约教育成本,降低企业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巨大的再教育成本,缩短学生的见习期;有利于推动高校与社会的互动,从而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2、强化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功能,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走向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就业的数量、质量及就业层次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就业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就业工作好坏已成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首先要强化就业指导功能,即加强对毕业生价值观、择业观的指导,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指导及就业心理的调适,本着“指导为先,服务至上”的原则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指导工作到位了,学生观念转变了,自然就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就业自然就落到实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有: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举办就业论文竞赛、举办就业知识讲座、建立就业辅导员制度、群体指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指导与业余辅导相结合、学生指导与企业指导相结合、技巧指导与观念指导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在这一方面西安欧亚学院已积累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他们用“三率”即一次性就业推荐率、就业服务满意率、就业巩固率来考核就业辅导员,对学生实行一对一的包干辅导和推荐。
3、以营销理论为指导,广泛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毕业生就业推广体系。
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是一项“产品”的营销工作。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引入市场营销观念,通过产品策略加强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毕业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通过价格策略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通过渠道策略拓展毕业生推荐的各种门路,建立稳定、便捷、高效的毕业生营销网络系统,积极培育毕业生推荐的网络市场,对毕业生推荐去向按照行业需求及专业进行市场细分,按照不同区域人才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在毕业生推荐就业阶段,根据不同类别的毕业生,不同程度就业能力的毕业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推荐;通过促销策略向用人单位推荐宣传毕业生的优势,提供毕业生供应信息,激发用人单位用人欲望,为毕业生走向市场树立良好形象。在运用营销理论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学校还要为此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正常开展,应建立专门的营销队伍,拨出专门资金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西安欧亚学院毕业生推广模式:
A.模式一:直接式。学校——→企业
①品牌推广→②目标定位(人才需求预测、调研;人才推广目标定位;目标市场细分)→③推广网点确定(推广人员的组织与培训)→④广告宣传及公关活动
B.模式二:间接式。学校——→人才中介公司——→企业
4、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①定期召开各种类型校园招聘洽谈会,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择业信息。校园招聘会是目前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组织校园招聘会,充分发挥就业辅导员在校园招聘会中的作用,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分班级的做好与相应行业、相应企业、相应岗位的有针对性地指导、推荐与服务,真正提高校园招聘会的效益。②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开展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能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等;③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参谋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人事顾问服务;④为学生多渠道、多元化主体就业提供方便。在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渠道的分流:对于有条件继读深造的同学鼓励其晋升本科提高学历或赴国外留学;对于有望通过努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培养其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准备就业;对于学习较吃力无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加强其技能的培养争取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先就业然后边工作边加强继续进修,同时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方便;⑤帮助毕业生办理人事档案代理、落户等手续;⑥做好历届毕业生重新就业的后续及跟踪服务,加强毕业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办高校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及就业市场的情况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协调各方关系,认真、细致、扎实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针对新问题,研究新方法,努力开拓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以上是我本人在工作实践中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肤浅的认识,我衷心地期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中来,共同推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们热切期盼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哈佛”,中国的“斯坦福”的出现将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谢谢各位!
第三篇:关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民办高校毕业生
二、调查目的:了解现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调查方法:数据统计分析
四、调查现象及应对策略:分析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列举影响就业的五种现象,指出毕业生应该采取的态度及对策,民办高校应采取的几项应对措施。
自从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施大幅度扩招。高校扩招是国家出台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它对于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升学深造的渴望、缓解高中毕业生就业压力乃至推动经济内需,促进社会消费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急剧的扩招使毕业生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毕业生212万,2004年将达到252万,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必然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了迅速发展,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统计,2001年全国各类民办教育机构56274所,比1996年翻了一倍,在校生总数923万人,占同期全国学生总数近5%。截至目前全国民办高校1600余所,其中具备颁发国家认可毕业证书的民办高校就达到160余所,每年进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就达到100多万,几乎与国办普通高校各占半壁江山。一种国办与民办并存的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来源及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进程中认真研究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探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适应民办高校就业工作需要的路子是当前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社会上对高学历、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用人单位之间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单位都想尽早到学校招聘一些优秀学生;另一方面单位招聘人才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各地人事部门对人才引进的政策进一步放宽,致使用人单位尽早进入高校招聘毕业生;再者,普通高校也怕失去就业市场致使就业洽谈会举办时间越来越提前,在教育部开禁第一天(11月20日)就开始纷纷举办各类招聘会,以往高校招聘高峰在3、4月份,而现在逐步提前到最后一学年第一学期末11月、12月份,针对这种情况,学制仅仅三年制的大专无意中就压缩成了二年;另外在目前眼花缭乱的招聘会上,许多单位仍然打着“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的旗号,许多学生压力重重,忧虑多多,无法安心完成学业,特别是民办高校毕业生更是如此,从而在就业择业中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1)、自卑和急于求成心理。许多同学面对不可回避的职业选择,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特别是民办学校毕业生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两手空空,萎靡不振,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不敢与招聘单位代表洽谈;或是在“双向选择”中未被看中就情绪一落千丈,悲观失望;或是经受了几番择业的挫折后心灰意冷,埋怨家长没门路,埋怨所学专业不抢手,责怪没赶上好机会等等。许多同学功利思想严重,连正常的上课也无法坚持,整天穿梭于各类招聘会中,为了找工作不惜代价,制作精美的个人自荐材料,进行个人包装,各类人才市场每场必去,几个月来将大量精力用在找工作上,而且浪费了巨额的就业经费,就业成本居高不下,择业的效果却并不显著。
2)、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许多同学认为大学毕业就该找一个工作环境好、待遇高、职位高、出力少的单位。在去年对陕西某民办高校毕业生择业地域问卷调查中显示:有55%的学生选择去经济发达地区,40%的学生选择去城市,愿去基层和艰苦地区的只有5%。在校园招聘会上有许多同学面对名目繁多的就业单位情绪多变,一会儿满意,一会儿感到不理想,稍微遇到挫折就退缩回来。有的同学盲目攀比,与同班同学攀比,比同学差的单位不想去。有的同学挑三捡四,没有达到自己理想就发牢骚,情绪低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集中反映出就业的期望值偏高。
3)、择业观念陈旧。受精英教育时代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许多同学仍留恋干部身份,愿意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工作,不愿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观念。有的同学留恋户口关系,愿意到大城市就业,不愿到中小城市就业等等。
4)、消极依赖心理。许多同学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缺乏了解,自身定位模糊,不了解自己的优势、特长和能力,择业信心不足,三心二意消极等待,缺乏主动性,听天由命。有的同学在职业选择上依赖父母或亲朋好友,依赖学校,认为在双向选择的市场中要凭关系就业等,缺乏进取精神和自我推销意识。
5)、思想保守,缺乏择业技巧。有的同学“满肚子的蝴蝶飞不出来”,可谓“书呆子”,寡言少语,不善交际,与用人单位洽谈表现出语言结巴,不能应变,更不用说礼仪礼节,也许在校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在“双选”会上只能名落孙山。
以上五种不健康的就业心理及就业观念是当前许多同学难以就业的主要原因,然而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生难道真的就无路可走吗?
从宏观角度来看,有数据表明,美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而我国这个比例只有1.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承办世博会等都会促进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中共“十六大”明确指出中国未来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可见,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人才资源如此紧缺的国家,怎能出现人才过剩呢?
从中国近二十多年民办教育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国家对民办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高,2003年开始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入学、就业等各方面享有与国办普通高校同等层次学生同等待遇。
从民办高校自身来讲更有许多优势,专业设置紧跟人才市场需求,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如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对学生就业的服务意识及热情都很高。另外,民办高校学生还有能吃苦,市场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等许多不同于国办高校学生的优势。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民办高校还有很多优势。那么作为民办高校的学生应该凭借这些优势鼓起勇气,从自身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正视扩招,准确定位。
2、练好内功,从容面对。
3、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
4、精心规划职业生涯,正确面对现实生活
①定期召开各种类型校园招聘洽谈会,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择业信息。校园招聘会是目前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组织校园招聘会,充分发挥就业辅导员在校园招聘会中的作用,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分班级的做好与相应行业、相应企业、相应岗位的有针对性地指导、推荐与服务,真正提高校园招聘会的效益。②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开展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能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等;③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参谋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人事顾问服务;④为学生多渠道、多元化主体就业提供方便。在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渠道的分流:对于有条件继读深造的同学鼓励其晋升本科提高学历或赴国外留学;对于有望通过努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培养其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准备就业;对于学习较吃力无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加强其技能的培养争取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先就业然后边工作边加强继续进修,同时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方便;⑤帮助毕业生办理人事档案代理、落户等手续;⑥做好历届毕业生重新就业的后续及跟踪服务,加强毕业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办高校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及就业市场的情况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协调各方关系,认真、细致、扎实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针对新问题,研究新方法,努力开拓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以上是我本人在今年寒假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肤浅的认识,我衷心地期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中来,共同推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们热切期盼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哈佛”,中国的“斯坦福”的出现将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
第四篇:关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的调查报告(共)
关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的调查报告
计算机系06103班23号肖明霞
一、调查对象:民办高校毕业生
二、调查目的:了解现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调查方法:数据统计分析
四、调查现象及应对策略:分析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列举影响就业的五种现象,指出毕业生应该采取的态度及对策,民办高校应采取的几项应对措施。
自从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施大幅度扩招。高校扩招是国家出台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它对于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升学深造的渴望、缓解高中毕业生就业压力乃至推动经济内需,促进社会消费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急剧的扩招使毕业生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毕业生212万,2004年将达到252万,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必然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了迅速发展,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统计,2001年全国各类民办教育机构56274所,比1996年翻了一倍,在校生总数923万人,占同期全国学生总数近5%。截至目前全国民办高校1600余所,其中具备颁发国家认可毕业证书的民办高校就达到160余所,每年进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就达到100多万,几乎与国办普通高校各占半壁江山。一种国办与民办并存的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来源及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进程中认真研究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探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适应民办高校就业工作需要的路子是当前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社会上对高学历、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用人单位之间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单位都想尽早到学校招聘一些优秀学生;另一方面单位招聘人才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各地人事部门对人才引进的政策进一步放宽,致使用人单位尽早进入高校招聘毕业生;再者,普通高校也怕失去就业市场致使就业洽谈会举办时间越来越提前,在教育部开禁第一天(11月20日)就开始纷纷举办各类招聘会,以往高校招聘高峰在3、4月份,而现在逐步提前到最后一学年第一学期末11月、12月份,针对这种情况,学制仅仅三年制的大专无意中就压缩成了二年;另外在目前眼花缭乱的招聘会上,许多单位仍然打着“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的旗号,许多学生压力重重,忧虑多多,无法安心完成学业,特别是民办高校毕业生更是如此,从而在就业择业中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1)、自卑和急于求成心理。许多同学面对不可回避的职业选择,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特别是民办学校毕业生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两手空空,萎靡不振,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不敢与招聘单位代表洽谈;或是在“双向选择”中未被看中就情绪一落千丈,悲观失望;或是经受了几番择业的挫折后心灰意冷,埋怨家长没门路,埋怨所学专业不抢手,责怪没赶上好机会等等。许多同学功利思想严重,连正常的上课也无法坚持,整天穿梭于各类招聘会中,为了找工作不惜代价,制作精美的个人自荐材料,进行个人包装,各类人才市场每场必去,几个月来将大量精力用在找工作上,而且浪费了巨额的就业经费,就业成本居高不下,择业的效果却并不显著。
2)、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许多同学认为大学毕业就该找一个工作环境好、待遇高、职位高、出力少的单位。在去年对陕西某民办高校毕业生择业地域问卷调查中显示:有55%的学生选择去经济发达地区,40%的学生选择去城市,愿去基层和艰苦地区的只有5%。在校园招聘会上有许多同学面对名目繁多的就业单位情绪多变,一会儿满意,一会儿感到不理想,稍微遇到挫折就退缩回来。有的同学盲目攀比,与同班同学攀比,比同学差的单位不想去。有的同学挑三捡四,没有达到自己理想就发牢骚,情绪低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集中反映出就业的期望值偏高。
3)、择业观念陈旧。受精英教育时代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许多同学仍留恋干部身份,愿意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工作,不愿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观念。有的同学留恋户口关系,愿意到大城市就业,不愿到中小城市就业等等。
4)、消极依赖心理。许多同学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缺乏了解,自身定位模糊,不了解自己的优势、特长和能力,择业信心不足,三心二意消极等待,缺乏主动性,听天由命。有的同学在职业选择上依赖父母或亲朋好友,依赖学校,认为在双向选择的市场中要凭关系就业等,缺乏进取精神和自我推销意识。
5)、思想保守,缺乏择业技巧。有的同学“满肚子的蝴蝶飞不出来”,可谓“书呆子”,寡言少语,不善交际,与用人单位洽谈表现出语言结巴,不能应变,更不用说礼仪礼节,也许在校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在“双选”会上只能名落孙山。
以上五种不健康的就业心理及就业观念是当前许多同学难以就业的主要原因,然而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生难道真的就无路可走吗?
从宏观角度来看,有数据表明,美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而我国这个比例只有1.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承办世博会等都会促进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中共“十六大”明确指出中国未来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可见,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人才资源如此紧缺的国家,怎能出现人才过剩呢?
从中国近二十多年民办教育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国家对民办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高,2003年开始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入学、就业等各方面享有与国办普通高校同等层次学生同等待遇。
从民办高校自身来讲更有许多优势,专业设置紧跟人才市场需求,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如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对学生就业的服务意识及热情都很高。另外,民办高校学生还有能吃苦,市场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等许多不同于国办高校学生的优势。
·大学生课余活动调查报告 ·08年调查报告 ·旅游调查报告 ·白色污染调查报告
·人力资源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会计学专业调查报告 ·白领调查报告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民办高校还有很多优势。那么作为民办高校的学生应该凭借这些优势鼓起勇气,从自身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正视扩招,准确定位。
2、练好内功,从容面对。
3、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
4、精心规划职业生涯,正确面对现实生活
①定期召开各种类型校园招聘洽谈会,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择业信息。校园招聘会是目前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组织校园招聘会,充分发挥就业辅导员在校园招聘会中的作用,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分班级的做好与相应行业、相应企业、相应岗位的有针对性地指导、推荐与服务,真正提高校园招聘会的效益。②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开展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能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等;③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参谋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人事顾问服务;④为学生多渠道、多元化主体就业提供方便。在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渠道的分流:对于有条件继读深造的同学鼓励其晋升本科提高学历或赴国外留学;对于有望通过努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培养其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准备就业;对于学习较吃力无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加强其技能的培养争取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先就业然后边工作边加强继续进修,同时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方便;⑤帮助毕业生办理人事档案代理、落户等手续;⑥做好历届毕业生重新就业的后续及跟踪服务,加强毕业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办高校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及就业市场的情况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协调各方关系,认真、细致、扎实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针对新问题,研究新方法,努力开拓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以上是我本人在今年寒假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肤浅的认识,我衷心地期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中来,共同推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们热切期盼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哈佛”,中国的“斯坦福”的出现将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
第五篇: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对策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控制工程系近几年毕业生的调查,指出了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以我系在实际工作中所采取的就业指导、健全就业体系等工作方式对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毕业就业
0 引言
由于前几年高校扩招的影响,近几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听到了不少专科生连连抱怨找不到自己的“立锥之地”。因为研究生、本科生有自己相对明确的就业方向,他们的目标是白领和金领;技工类学生一般有一门好技术,可以朝蓝领的方向努力。就剩下夹在中间的专科生,到中小企业做普通工作觉得太委屈,而好一点的单位又根本不考虑专科生。难道专科生就业真的成了“夹缝一族”?就业之路究竟应该如何突破?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近年来对我院控制工程系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觉得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中普遍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自卑心理。许多同学面对不可回避的职业选择,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两手空空,萎靡不振,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不敢与招聘单位代表洽谈;或是在“双向选择”中未被看中就情绪一落千丈,悲观失望;或是经受了几番择业的挫折后心灰意冷,埋怨家长没门路,埋怨所学专业不抢手,责怪没赶上好机会等等。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为了逃避现实,给自己编织各种借口,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一直呆在家里。在今年年初我院的毕业生就业调查中,我就了解到本系05届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有几位同学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以各种理由呆在家中,没有就业,且家境并不宽裕。
(2)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具体体现在同学们找工作时的盲目攀比现象,与同班同学攀比,比同学差的单位或差的岗位不想去。有的同学挑三捡四,没有达到自己理想就发牢骚,情绪低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集中反映出就业的期望值偏高。这种现象在我系近几年面临毕业的学生中表现比较普遍。
(3)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体现在工作中的浮躁心理。有些同学刚踏入社会,希望每天的工作都有点新意,或是在每天的工作中都能有所收获,而自己又不擅于思考,还
保留着在学校养成的被动学习的习惯。面对每天重复的工作,时间一长就表现出厌倦情绪,觉得这份工作没有前途,技术还没学到手,已经开始准备“跳槽”,其结果往往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在我们的走访中,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学生已流露出对本职工作的厌倦,有了“跳槽”或辞工的想法。
(4)集体主义思想的欠缺。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奉献精神比较淡薄。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没有主动性,总怕自己吃亏或是别人讨好,没有团队精神。面对领导下派的任务,宁愿耗整夜的时间上网查资料,也不愿花一点时间在同事间交流。
(5)纪律观念淡薄。有些学生在校时动辄就以各种借口请事假、病假,老师不允假就“先斩后奏”或是旷课。参加工作后,以为社会和学校一样,因此旧病复发,出现个别学生被用人单位辞工的现象。开展形形色色的就业指导工作
我院根据学生的现状及就业市场的情况应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协调各方关系,认真、细致、扎实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针对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成立了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机构由主管学生工作领导---学生处招生就业办---系党支部书记为主,系级领导全体参与---辅导员、班主任构成。各级机构任务清楚,职责明确,全力配合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有: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举办就业论文竞赛、举办就业知识讲座、建立就业辅导员制度、群体指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指导与业余辅导相结合、学生指导与企业指导相结合、技巧指导与观念指导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具体体现如下:
(1)以心理咨询、个别谈话的形式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自卑、浮躁等心理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前面所提的我系05届自动化专业邓俊全等两位同学从自卑心理中走了出来,目前在广东中山天乙公司就业;在深圳柏特瑞电子有限公司工作的孔海融等几位06届毕业生也戒掉了浮躁心理,通过半年的努力,目前已完全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公司也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2)以讲座、培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强化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功能,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通过这些方式,解决了学生中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的问题,使得近两年我系学生就业率平均达到了95%以上,其中05届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一次就业率95%,二次就业率达到98%;06届该专业一次就业率为97.1%。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素质。这
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课余活动要改变以往那种少部分学生“精英”热情高涨,大部分一般学生“被动”参与的现象,必须切实使得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踊跃投入进来,以提高集体的凝聚力。
(4)要求任课老师严格考勤制度,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学生纪律观念淡薄,除自身原因外,与现在部分教师不注重课堂考勤也有很大关系。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凡是认真做好考勤记载的老师,学生到堂率非常高,几乎可达100%,而对课堂考勤执行不严的老师,其学生到堂率就偏低,甚至只有50%。因此,我系近年来将教师执行课堂考勤的情况与该教师评优、评先挂钩,迫使各位老师严格考勤,以帮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在开展各类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为毕业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健全了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1)定期召开各种类型校园招聘洽谈会,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择业信息。校园招聘会是目前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我院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组织校园招聘会,充分发挥就业辅导员在校园招聘会中的作用,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分班级的做好与相应行业、相应企业、相应岗位的有针对性地指导、推荐与服务,真正提高校园招聘会的效益。譬如,今年我系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有69人,被中国神马集团通过校园招聘一次性录用了16名。
(2)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开展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能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等。我院具体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以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保障,近几年学院陆续送教师出去参加教育部暑期高职培训班,并出台政策鼓励教师考证,到目前为止我系专任教师63%具备了“双师型”资格;二是在学生中实施“双证制”,广泛开展技能培训与考核,我系自动化专业05届毕业生(50人)职业技能证书获得率达100%,其中部分学生获得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证;06届毕业生(69人)职业技能证书获得率达100%。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6%以上。
(3)为学生多渠道、多元化主体就业提供方便。在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渠道的分流:对于有条件继读深造的同学鼓励其晋升本科提高学历;对于有望通过努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培养其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准备就业;对于学习较吃力无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加强其技能的培养争取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先就业,然后边工作边加强继续进修,同时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方便。
(4)帮助毕业生办理人事档案代理、落户等手续。
(5)做好历届毕业生重新就业的后续及跟踪服务,加强毕业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我系每年4月都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工作,深入毕业生工作现场,听取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意见;深入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专业方向、专业名称,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结束语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走向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就业的数量、质量及就业层次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就业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就业工作好坏已成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就必须强化就业指导功能,即加强对毕业生价值观、择业观的指导,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指导以及就业形势的教育,本着“指导为先,服务至上”的原则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指导工作到位了,学生观念转变了,自然就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就业自然就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