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药鉴定总结(由药(503707254提供)
采收加工总结
(一)采挖时间有异于一般规律的品种
1绵马贯众:夏秋采挖根茎,除去杂质,晒干。
2太子参:夏季采收
3附子:夏至至立秋间采挖
4白芍:夏、秋两季采挖
5延胡索:5-7月植株枯萎后采挖
6白芷:夏、秋间、叶黄时、挖取根部。
7川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茎叶泥土,晒至半干后再
炕干,撞去须根。
8半夏:夏、秋两季均可采挖
9川贝母:因地而异,西北地区、一般在6-7月雪融后采挖。
10浙贝母:初夏植株枯萎后采挖。
11麦冬:浙江小满至夏季采收,四川清明至谷雨采挖。
(二)产地加工需发汗的中药品种有:
1玄参:晒至半干,堆放发汗至内部变黑色,再晒干或烘干。
2杜仲:使之“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时,取出晒干。
3厚朴
4茯苓:“发汗”阴干5 广藿香
6麦冬:杜玄茯,麦厚汗。
(三)加工时需用硫磺熏的品种
1牛膝:捆成小把晒至干皱后用硫磺熏数次,将顶端切齐晒干。2云连硫熏附,牛豆山,3泽泻:用硫磺熏白晒干。泽云连,贝母川。
4(白)豆蔻晒干或用硫磺熏,使果皮漂白。
5川贝母
6山药
7附子(白附片)硫磺熏后晒干
(四)产地加工需煮的品种。(或蒸或烫的)
1狗脊:熟狗脊片、沸水煮或蒸后晒至六、七成干再切片晒干。
2太子参: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晒干或沸水中略烫后晒干。
3白芍:除去头尾及须根,刮去外皮,置沸水煮至透心立即捞出,放入冷水中浸泡,取出
晒干(有的先煮后刮皮,再干燥)
4延胡索:放入开水中略煮至内部中心有芝麻样小白点时为度,立即捞出晒干。
5红参:(人参的一种规格,95药典已列为一新的品种)取洗净的参,除去根茎部的不定根
及支根或仅除去细支根及须根,蒸3小时左右,取出晒干或烘干。
6附子:黑顺片,煮,复用调色液染成浓茶色,烘至半干,再晒干;白附片,先煮,剥皮,切成纵薄片,水浸漂,蒸,晒至半干,再硫磺熏后晒干。
7百部:蒸或在沸水中煮至无白心,取出晒干。
8天麻:用清水漂洗,蒸透心,低温干燥(60℃以下)。
9厚朴: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土坑里,上盖青草使之“发汗”待水分自内部渗出后,内
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再蒸软,取出,卷成筒状,晒干或烘干。根皮及枝皮剥下后可直接
阴干。
10木瓜:也有入沸水中约烫5分钟,外皮全部转色时,捞出摊晒、日晒夜露,色泽变红,皮有皱纹,干燥即可。
11连翘:青翘加工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
12栀子:入沸水烫随即捞出晒干,也可蒸熟后晒干。
13五倍子: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外表面变成灰色,以杀死内部的蚜虫为度。取出晒干。14全蝎:入盐水锅中煮了3-4小时煮至身能挺直竖立,背面抽沟,腹瘪时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15水蛭: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低温烘干。
16斑蝥:闷死或烫死,晒干。
17鹿茸:锯茸、立即进行烫炸等加工、阴干或烘干。郁金:蒸至透心,取出晒干(浙江用郁金叶烧灰后,与块根拌和,即能使根颜色变黑,又容易晒干。
蒸人天,厚郁连。煮黑附,芍延胡,盐蝎煮。烫栀木,太蝥土,还有鹿。蒸或煮,狗脊五。煮后蒸,片白附。
(五)干燥特殊的品种
1肉桂:阴干或放置阴凉处2-3天后,于弱光下晒干。
2番泻叶:阴干
3辛夷:阴干
4金银花:通风处阴干或摊成薄层晒干。阴干辛细牛麝款,5款冬花:阴干金银茯苓肉蒿番。
6商陆:晒干或阴干
7槟榔:用水煮后低温烘干,剥去果皮取出种子。
8砂仁:连壳低温焙干。
9细辛:阴干
10薄荷:晒干或凉干
11青蒿:阴干
12茯苓:阴干乌蛇柴火熏,13乌梢蛇:柴火熏至发黑,晒干。低温焙砂仁,14麝香: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薄商晒或阴。
15牛黄:阴干
1、儿茶、含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总含量不少于21.0%。
2、蟾酥:含华蟾酥基和脂蟾毒配基总量不少于6.0%。
3、何首乌:含2,3,5,4ˊ-四羟基二苯乙烯-2-0-β-D葡萄糖苷不得少于1.0%。
4、大黄:大黄素和大黄酚的总量不得少于0.5%。
5、白芍:含芍药苷不得少于0.8%。
6、甘草:苷草酸不得少于2.0%。
7、西洋参:人参皂苷Rb1不得少于1.0%。
8、人参:生晒参、生晒山参、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e的总量不得少于0.25%;红参 总量不得少于0.20%。
9、防风:含升麻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总量不得少于0.24%。
10、杜仲: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不得少于0.1%。
11、蓼大青叶:含靛蓝不得少于0.5%。
12、三七: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g1的总量不得少于3.8%。
13、厚朴: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总量不得少于2.0%。
14、天麻:天麻素不得少于0.10%。
15、龙胆:龙胆苦苷不得少于1.0%。
16、丹参:丹参酮ⅡA不得少于0.20%。
17、黄芩:药材黄芩苷不得少于9.0%,黄芩片不得少于8.0%,酒黄芩不得少于8.0%。
18、木香:木香烃内酯不得少于0.60%。
19、吴茱萸:含吴茱萸胺,吴茱萸次碱的总量不得少于0.20%。
20、连翘:连翘苷不得少于0.15%。
21、血竭:含血竭素不得少于1.0%。
22、冬虫夏草:含腺苷不得少于0.010%。
23、马钱子:含士的宁(番木鳖碱)应为1.20-2.20%。
1、丁香:丁香酚不得少于11.0%。
2、斑蝥:斑蝥素不得少于0.35%。
3、麝香:麝香酮不得少于2.0%。
1、紫草:羟基萘醌总色素以左旋紫草素计算不得少于0.80%。
2、槐花:含芦丁槐花不得少于8.0%,槐米不得少于20.0%。
3、番泻叶:总番泻苷以番泻苷B计不得少于2.5%。
4、制川乌:含乌头碱不得少于0.20%。
5、牛黄:胆红素不得少于35.0%。
6、青黛:在61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含靛蓝不得少于2.0%。
7、防己:含粉防己碱不得少于0.70%。
8、牡丹皮:单皮酚不得少于1.20%。
水溶性浸出物:
1、黄芪(冷)不得少于17.0%。
2、地黄(冷浸)不得少于65.0%
3、百部(热浸)不得少于50.0%。
4、麦冬(冷浸)不得少于60%。
乙醇浸出物测定
1、板蓝根:热浸法不得少于25.0%。
2、柴胡:热浸法不得少于11.0%
3、党参:热浸法不得少于55.0%。
4、杜仲:热浸法药材不得少于11.0%,盐杜仲不的少于12.0%。
5、连翘:(冷浸)(65%乙醇)青翘不得少于30.0%老翘不得少于16.0%。
6、穿心莲(热浸),不得少于8.0%。
7、全蝎(热浸),不得少于20.0%。
8、金钱白花蛇(热浸),不得少于15.0%。
9、蕲蛇(热浸),不得少于10.0%。
10、乌梢蛇(热浸),不得少于12%。
农药残毒及有毒物质检查:
1、甘草:六六六(总BHC)不得过千万分之二;滴滴涕(总DDT)不得过千万分之二;五氯硝基苯(PCNB)不得过千万分之一。
2、黄芪:六六六(总BHC)不得过千万分之二;滴滴涕(总DDT)不得过千万分之二;五氯硝基苯(PCNB)不得过千万分之一。
3、石膏: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砷盐不得过百万分之二。
第二篇:中药要药总结
中药要药总结
1.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4.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VV 11.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13.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7.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19.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21.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23.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25.漏芦:治乳痈之良药。26.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7.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29.连翘:为“疮家圣药”。
30.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31.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32.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33.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34.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5.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36.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桔梗科)
38.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40.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41.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42.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为解毒良药。
43.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44.牡丹皮: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45.青蒿:善除疟疾寒热,治疟疾之良药。
46.地骨皮:除有汗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47.银柴胡:为退虚热疗骨蒸之常用药。48.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尤宜于实热便秘。淤血证常用药。
49.芒硝:为治疗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
50.威灵仙:为治疗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
51.番泻叶:用语习惯性便秘和老年便秘。
52.独活:为风湿痹痛主药。无问新久,均可应用。53.威灵仙:为风湿痹痛之要药。性猛善走,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
54.徐长卿:为治风痹或痹症痛重之要药。55.川乌: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者。56.蕲蛇:透骨搜风,祛内外风邪,为截风要药。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顽痹。亦为抽搐痉挛之常用药,风毒之邪壅于肌表常用之品。乌梢蛇功同此而力不及,然无毒。
57.木瓜:为治疗风湿痹痛、经脉拘急之要药。(为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
58.松节:尤善治寒湿偏盛之风湿痹证,祛筋骨间风湿。
59.海风藤: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常用药。(胡椒科)60.昆明山海棠:治风寒湿痹日久关节疼痛麻痹之良药。
61.雪上一枝蒿:擅止痛,治疗多种疼痛之良药。62.秦艽:风药中之润剂。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热痹尤宜。亦为治虚热之要药。
63.防己:对风湿痹证,湿热偏盛肢体酸重关节红肿疼痛及湿热身痛者尤为要药。64.桑枝:痹证无问寒热新久皆可,尤宜于风湿热痹。善走上肢。
65.海桐皮:尤善治下肢关节痹痛。
66.雷公藤:治风湿顽痹之要药。皮有大毒。(卫茅科)
67.五加皮:强壮性祛风湿药。尤宜于老人及久病体虚者。
68.狗脊:对肝肾不足兼有风寒湿邪之腰痛脊强,不能俯仰者最为适宜。
69.千年健:“颇宜于老人”,常与钻地风相须为用。70.雪莲花:尤宜于风湿痹证而寒湿偏盛者。71.桑寄生: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
72.藿香:芳香化湿浊要药。能止呕,为治湿浊中阻所致呕吐最为截要。
73.苍术: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风寒挟湿来犯不用羌活便用苍术。
74.厚朴: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75.砂仁:醒脾调胃要药。寒湿气滞者尤宜。为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76.茯苓:利水消肿之要药。
77.车前子:利尿通淋。利小便以实大便。
78.滑石: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为治暑湿诸证之佳品;为治湿疮湿疹及痱毒之要药。
79.瞿麦:治淋证常用药、热淋尤宜。80.萹蓄:“善杀三虫”蛔虫、蛲虫、钩虫。81.木通: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为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要药。
82.海金沙:诸淋疼痛之要药,淋证常用辅药。83.石韦:尤宜于血淋。
84.萆薢:善利湿分清泌浊,为治膏淋要药。(薯蓣科)
85.金钱草:为治砂淋、石淋之要药;为治湿热黄疸、肝胆结石之佳品。86.茵陈: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为治疗黄疸要药。)87.附子: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88.干姜:温中散寒之要药。(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89.肉桂:为治疗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为治脾肾阳衰之佳品。(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90.吴茱萸: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91.丁香:治胃寒呃逆之要药。
92.牡丹皮:为治疗无汗骨蒸之要药。
93.陈皮:为治痰之要药。
94.木香:为行气止痛之要药;也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95.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痹痛之要药。为妇科调经之要药。“乃气病之总司,女可之主帅也”,为气中血药。
96.薤白:为治疗胸痹之要药。97.大腹皮:宽中利气之截药。
98.山楂: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99.神曲:治食滞兼外感表证。
100.麦芽:治米面薯芋食滞,能回乳。101.莱菔子:饮食积滞兼气滞者。102.鸡内金:为消食运脾之要药。
103.使君子:为治蛔虫病之要药;为治小儿疳积之要药。尤宜小儿。忌与茶饮。
104.苦楝皮:广谱驱虫中药。主驱蛔虫。105.槟榔:驱绦虫,兼能泻下虫体。106.南瓜子:去绦虫,与槟榔同用。107.鹤草芽:去绦虫新药。(蔷薇科)
108.雷丸:广谱杀虫,尤宜绦虫。能直接杀虫。109.大蓟:为治血热妄行之要药。
110.小蓟:为治血热妄行及疮痈肿毒之要药。111.地榆:为治血热出血特别是下焦出血之佳品;为治疗水火烫伤之要药。
112.侧柏叶:治各种出血病症之要药,血热者尤宜。113.苎麻根:止血清热安胎,历来视为安胎要药。(荨麻科)
114.三七: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要药。(为伤科要药。)
115.茜草:妇科调经之要药。
116.蒲黄:止血行瘀之良药。血证无论寒热有无瘀滞均可,实夹瘀者尤宜。尤为妇科常用药。
117.降香:跌打损伤之内外出血证,外科常用之品。118.白及: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尤多用于肺胃出血证。亦为外疡消肿生肌常用药。
119.棕榈炭:收敛止血之要药。尤多用于崩漏。敛性强,应以无瘀者为宜。
120.艾叶:温经止血之要药。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也为安胎要药。121.炮姜:治脾不统血之出血病症。
122.灶心土:温经止血之要药。尤对吐血便血者更佳。
123.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治疗血瘀气滞之要药;能“上行头目”也为治疗头痛要药。“头痛须用川芎”。
124.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活血化瘀止痛之良药。“心痛欲死,速觅延胡”。
125.郁金: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
126.虎杖:为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127.姜黄: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
128.乳香:外伤科要药。定诸经之痛。散瘀止痛,活血消痈,且祛腐生肌。
129.没药:与乳香同为外伤科要药。治血瘀气滞较重之胃痛多用。
130.五灵脂:治疗瘀滞疼痛之要药。常与蒲黄相须,如《失笑散》
131.丹参:为妇科调经常用药。活血调经之良药。去瘀生新而不伤正。“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另,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
132.红花: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要药;也是妇产血瘀病症的常用药;并为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
133.桃仁:为治疗肠燥便秘、肠痈、肺痈之佳品。(为治疗多种瘀血阻滞病症的常用药。)134.益母草:为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
135.泽兰:为治妇科经产淤血病症常用药。尤宜于水瘀互阻之水肿。
136.牛膝:为治疗经产病之要药。活血祛瘀中有疏利降泄。善引火(血)下行。
137.鸡血藤:治疗经脉不畅,络脉不和常用药。(豆科)
138.王不留行、穿山甲为下乳要药。穿山甲亦为治疗疮疡肿痛之要药。
139.土鳖虫:伤科常用药。尤多用于骨折伤筋淤血肿痛。
140.马钱子:消肿散结止痛,伤科疗伤止痛之佳品。亦为治疗风湿顽痹、拘挛疼痛、麻木瘫痪之常用药。141.自然铜:促进骨折愈合,为伤科要药。
142.苏木:“扑损瘀血”妇科瘀滞经产诸证及其它瘀滞病症常用药。
143.骨碎补:伤科要药。以其能入肾治骨,能治骨伤碎而得名。
144.血竭:伤科及其他瘀滞痛证要药。
145.莪术:专攻气中之血,香附而外又一“气中血药”。适用于气滞血瘀食积日久而成癥瘕积聚,以及气滞血瘀食停寒凝所致诸般痹痛。常与三棱相须。
146.三棱:功类莪术。均能破气行血、消积止痛。三棱偏破血,莪术偏破气。
147.半夏: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宜治脏腑湿痰。味苦能降逆和胃,为止呕要药,尤宜于痰饮或胃寒所致胃气上逆呕吐。
148.禹白附:祛风痰止痛,其性上行。尤善治头面部诸疾。
149.白芥子:善除“皮里膜外之痰”,利气豁痰。150.皂荚:顽痰胶阻于肺,见咳逆上气,时吐稠痰,难以平卧者尤宜。
151.旋覆花:为治肺胃气逆之要药。“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能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152.白前:无论寒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宜于痰湿或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降气化痰,温化寒痰。
153.川贝:在“润”,尤宜内伤久咳,燥痰热谈之证。为治疗热痰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药。
154.浙贝:在“泄”,多用治风热咳嗽及痰热郁肺之咳嗽。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
155.竹沥:治痰热咳嗽,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宜。
156.竹茹:治胃热呕吐之要药。
157.天竺黄:清化热痰,清心定惊。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弊。
158.前胡:与白前相须而化痰之力不及。其性凉,用于外感咳喘不热者。
159.桔梗:其性善上行。“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能载药上行。
160.礞石:治惊痫之良药。攻消痰积、平肝镇惊。如《夺命散》。
161.杏仁:为治疗咳喘的要药。
162.百部:功专润肺止咳。为治疗新久咳嗽之要药。并能杀虫灭虱。
163.紫菀:甘润苦泄,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凡咳嗽症,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用之。
164.马兜铃:热郁于肺,肺失肃降而发为咳嗽痰喘者最宜。
165.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力缓。清肺热降肺火,尤宜风水皮水等阳水实证。
166.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力峻。泻肺中水汽痰涎,邪盛喘满不得卧者尤宜。167.白果:治妇女带下属脾肾亏虚色清质稀者最宜。敛肺化痰定喘,若配麻黄则“敛肺而不留邪,宣肺而不耗气”。
168.洋金花:麻醉镇咳平喘药。对成人老人咳喘无痰、痰少而他要无效者用之。
169.瓜蒌:为治热痰之胸痹之要药。
170.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171.朱砂:既重镇安神又清心安神。为镇心清火,安神定志之药。
172.龙骨:重镇安神常用药。173.酸枣仁:养心安神要药。174.缬草:安神镇静,祛风解痉。
175.合欢皮:善解肝郁,为悦心安神药。
176.远志: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益智强识之佳品。177.石决明:凉肝镇肝之要药。对肝肾阴虚肝阳眩晕尤宜。
178.代赭石:为重镇降逆要药。尤善降胃气逆。亦为重镇潜阳常用之品。
179.刺蒺藜:祛风明目要药。味辛,善疏肝经风热。180.生铁落:用于肝郁火盛之怒狂阳厥证。
181.羚羊角: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尤宜于热极生风所致者。
182.牛黄:为清热解毒良药。常用治小儿急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症。183.珍珠:多用以治多种眼疾。
184.钩藤:尤宜于肝阳化风者,尤宜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及小儿高热惊风。(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
185.天麻:天麻可平肝阳、息肝风,药性平和,对各种病因的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无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为治疗眩晕、头痛之要药,无论寒热皆可。)
186.全蝎:治疗痉挛抽搐之要药。其力不逊羚羊角。其性平和。
187.蜈蚣:通达内外,搜风定搐之力强,与全蝎皆为息风要药。其性燥烈。
188.僵蚕:对惊风癫痫而挟痰热者尤宜。
189.麝香:为醒神回苏之要药。各种原因之闭证神昏,无论寒热皆效。另可催生下胎。
190.苏合香:治面青、身凉、苔白、脉迟之寒闭神昏要药。
191.冰片:凉开之品。
192.石菖蒲:擅长治痰湿秽浊之邪蒙蔽清窍所致神志昏乱。
193.人参:大补元气,为救脱要药(为拯危救脱的要药;为补肺的要药;为补脾的要药)。
194.西洋参:补气药中清补之品。性凉。气阴双补。气阴不足重症,火盛。195.党参:气血双补。
196.太子参:补气药中清补之品。性平。气阴不足轻症火不盛及小儿,宜用。
197.黄芪:为补中益气要药。治气虚水肿要药。为“补药之长”。
198.白术:为补气健脾要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199.山药:为平补气阴之佳品。200.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号称“国老”。
201.大枣:治疗心失充养,心神无主而“脏燥”之要药。
202.沙棘:为藏医蒙医治咳喘痰多较常用药。203.饴糖:尤宜于脾胃虚寒之脘腹疼痛喜按,空腹时痛甚,食后稍安者。另用于小儿发育五迟。204.鹿茸:助阳之力强而起效慢,用治慢性阳虚。治急性力不及附子。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的要药。
205.淫羊藿:亦称“仙灵脾”或弃杖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206.巴戟天:对肾阳虚兼风湿者尤宜。
207.杜仲:为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续断亦是如此。为治肝肾亏虚胎漏胎动之佳品。208.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之要药。
209.菟丝子:亦为平补阴阳之品。功能补肾阳益肾精以固精缩尿,安胎。
210.蛤蚧:治多种虚证咳喘之佳品。有固本培元之功。
211.益智仁:为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212.冬虫夏草:有兴阳起萎之功,亦为平补肺肾之佳品,尤宜劳嗽痰血者。
213.海马:有引火归原,续接真气之功。治肾虚作喘。
214.当归:妇科调经之要药;内科补血之佳品(为补血之圣药,妇科补血调经的要药)。为活血行淤之要药。
215.乌贼骨:为妇科之良药。
216.熟地黄:为养血补虚之要药;为补肾阴之要药。“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217.白芍: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218.阿胶:甘平质润,为补血要药,尤以治出血致血虚为佳。味甘质粘,为止血要药。
219.何首乌:不寒、不燥、不腻,为滋补良药。220.枸杞子:平补肾精肝血之品。221.麻黄根:敛肺固表止汗之要药。
222.浮小麦: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223.五味子: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治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精之常用药。
224.乌梅: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
225.罂粟壳:为涩肠止泻之圣药。适用于久泻久痢而无邪滞者。
226.诃子: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治失音之要药。为藏药之“百药之王”,其位似甘草。227.石榴皮: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
228.赤石脂:治疗久泻久痢、下痢脓血之常用药物。常与禹余粮相须。
229.山茱萸:为平补阴阳之要药;为固精止遗的要药;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
230.桑螵蛸:治疗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浊之良药。
231.海螵蛸:为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之佳品。232.莲子:治疗脾虚肾虚带下。233.芡实:治疗带下证之佳品。
234.椿皮:止带之常用药物,尤宜于血热、崩漏、便血者。
235.鸡冠花:治疗带下证之常用之品。
236.常山:为治虐之要药。尤以间日虐、三日虐佳。237.硫磺:治疗疥疮之要药。
238.蛇床子:为皮肤及妇科常用药。
239.升药:只供外用之外科常用药之一。
240硼砂:为喉科及眼科常用药,且多外用。
表证 方剂学病-方对应
风寒表证:表实:麻黄汤 2014-12-11 中国中医考研
表虚:桂枝汤
+里饮:小青龙汤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外湿+里热:九味羌活汤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气滞:加味香苏散/香苏散 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郁热:柴葛解肌汤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
风热表证:
风热病以发热为主:银翘散
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
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治崩漏——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
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
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
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
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
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
治带下——完带汤(肝郁脾虚,湿浊下注)
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下注)
风热病以咳嗽为主:桑菊饮
风热热不解(+肺热):麻杏甘石汤
虚人表证:气虚+风寒湿:败毒散
气虚+痰饮:参苏饮
阳虚:再造散、麻黄附子细辛汤
阴虚:加减葳蕤汤
咳嗽;
风邪犯肺:止嗽散 结证: 热结: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痞满燥实)
阳明腑实轻证:小承气汤(痞满实)
阳明胃肠燥热:调胃承气汤
水热结胸:大陷胸汤
湿热瘀滞:大黄牡丹汤
+气血不足:黄龙汤
+气阴不足:新加黄龙汤 寒结:+阳虚:温脾汤
寒积:大黄牡丹汤 燥结:脾约证:麻子仁丸
+肾虚:济川煎
+阴亏:增液承气汤 水结:水热结胸:大陷胸汤
水饮(悬饮、水肿):十枣汤 半表半里证 少阳证:---------小柴胡汤
+湿热痰浊:蒿芩清胆汤 胃肠不和+痞结:半夏泻心汤 肝脾不和证:
阳郁厥逆:四逆散
肝郁脾虚+血虚:逍遥散
脾虚肝郁+痛泻:痛泻要方 热证 气分热:
气分实热:白虎汤
+气阴两伤:白虎加人参汤
余热+气阴两伤:竹叶石膏汤
营分热——清营汤 血分热——犀角地黄汤 气+血分热:清瘟败毒饮 热毒证
+风邪:普济消毒饮(大头瘟)
+风邪(痈疮):牛蒡解肌汤
+痈疡肿毒瘀:仙方活命饮
+疔毒:五味消毒饮
+脱疽:四妙勇安汤
+痰瘀互结(肺痈):苇茎汤
火热证:
三焦:黄连解毒汤
上中二焦: 凉膈散
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
心火下移小肠:导赤散
肝胆火:龙胆泻肝汤
肝火+犯胃:左金丸
肺热(咳喘):泻白散
(无表证)
胃火(牙痛):清胃散
胃热+肾阴虚:玉女煎
痢疾:湿热:芍药汤
热毒:白头翁汤
阴虚:温病后期,邪伏阴分:青蒿鳖甲汤
肝肾阴虚+虚火:清骨散
阴亏血虚+风邪传里化热:秦艽鳖甲散
阴虚火旺(盗汗):当归六黄汤
暑证
暑+热+湿+寒:新加香薷饮
暑+热+气阴虚:王氏清暑益气汤
暑+热(气分轻):清络饮
暑+湿:六一散
里寒证
脾胃虚寒:理中汤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小建中汤
中阳虚寒重:大建中汤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吴茱萸汤
心肾阳衰寒厥:四逆汤
三阴直中(真阳衰微):回阳救急汤
血虚寒厥:当归四逆汤
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
阴疽:阳和汤
表里证
少阳+阳明:大柴胡汤
风热+里实:防风通圣散
表证+热利:葛根芩连汤
表证+里热:石膏汤
风寒+寒湿气血痰(五积):五积散
虚证
脾胃气虚:四君子汤
脾虚+湿盛:参苓白术散
脾虚+气陷:补中益气汤
脾虚+肝郁+湿带——完带汤
表虚+自汗(或易感风邪)——玉屏风散
气阴虚——生脉散
血虚+滞——四物汤
血虚+阳浮——当归补血汤
气虚+血虚(心脾)——归脾汤(心脾两虚或脾不统血)
气虚+血虚——八珍汤
气虚+血虚+胎元不固——泰山磐石散
气虚+血虚+疮疡溃后——内补黄芪汤
阳虚+血虚(心动悸或虚劳肺痿)
心脾血虚:归脾汤
肝肾阴虚:六味地黄丸
肝肾阴虚+内热(痿证):虎潜丸
肾阴虚(真阴):左归丸
阴虚+肝郁:一贯煎
阴虚+肺热:补肺阿胶汤
肾阳虚:肾气丸
肾阳虚(命门火虚):右归丸
肾阴虚+肾阳虚+痰浊(舌强不语,足废不用):地黄饮子
失眠
心火+血虚:朱砂安神丸
心火+肾虚(心肾不交):磁朱丸
虚热+肝血虚:酸枣仁汤
虚热+血虚:天王补心丹
血虚+阳亢:珍珠母丸(重镇)
心阴虚+肝气不和(脏燥):甘麦大枣汤闭证
热闭:温热闭心包:安宫牛黄丸
温热陷心包+动风:紫雪
痰热闭心包:至宝丹
痰浊秽恶:紫金锭(玉枢丹)寒闭:苏合香丸
滑脱证
汗——卫外不固自汗盗汗:牡蛎散
肺气——久咳+气阴虚+肺虚:九仙散
肠——久泻久痢(脾肾虚寒):真人养脏汤
五更泄(命门火衰):四神丸
尿频滑精——心肾两虚:桑螵蛸散
尿频遗尿——肾气不足,下元虚冷:缩泉丸
遗精滑泄——肾虚精关不固:金锁固精丸
血崩经多——脾肾亏虚,冲任不固:固冲汤
崩漏经多——阴虚血热:固经丸
气机不调
咽——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越鞠丸 心胸胁脘腹疼痛——肝郁+化火:金铃子散 胸痹轻证—气滞+痰结+胸阳虚:瓜蒌薤白白酒汤
胸痹——气滞+痰结+胸阳虚:枳实薤白桂枝汤
小肠疝气——气滞+寒凝:天台乌药散
疝气腹痛——气滞+寒凝+肝肾虚寒:暖肝煎㿗疝——气滞+血瘀+寒湿+坚结:橘核丸 痞证——气滞+脾虚+寒热互结:枳实消痞丸
气滞+中焦寒湿:厚朴温中汤
喘咳——肺气逆+痰涎(肺)+肾阳虚(上实下虚):
苏子降气汤
喘咳—肺气逆+风寒(表)+痰热(里):定喘汤
痞证、反胃呕逆——胃气逆+胃气虚+痰浊:旋覆代赭汤
呃逆——胃气逆+胃虚+热:橘皮竹茹汤
血证
血瘀证
心胸腹刺痛——血瘀:失笑散
腹痛——瘀阻胞宫:桂枝茯苓丸
心腹痛,跌打瘀肿,疮疡,癥瘕积聚——血瘀+气滞:活络效灵丹
下焦蓄血:桃核承气汤
胸中血瘀:血府逐瘀汤
胁下瘀血(跌打损伤)——血瘀:复元活血汤
瘀血肿痛(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七厘散
冲任瘀血——血瘀+虚寒:温经汤
产后瘀血腹痛——血瘀+虚寒:生化汤
中风——血瘀+气虚:补阳还五汤
干血劳——五劳虚极:大黄蛰虫丸
出血证
上部出血——血热:十灰散
血淋、尿血——血热+水:小蓟饮子
便血(肠风脏毒下血)——肠热:槐花散
便血——脾阳不足,脾不统血:黄土汤
咳血——肝火犯肺:咳血方
崩漏——血虚+寒+冲任虚损:胶艾汤
刀伤出血——七厘散
风邪
风中经络——初中:大秦艽汤 风中头面经络——风+痰:牵正散
头痛——外感风邪:川芎茶调散 热盛动风:羚角钩藤汤 阴虚动动风:大定风珠 肝阳化风:天麻钩藤阴
真阴虚+血虚+肝亢——阿胶鸡子黄汤 类中风——阴虚肝阳亢:镇肝熄风汤 风寒湿痹:小活络丹 风疹、湿疹:消风散
燥证
外感
凉燥——杏苏散
温燥——桑杏汤
温燥+伤肺+气阴虚——清燥救肺汤 白喉——燥热+阴虚——养阴清肺汤 肺痨——肺燥+阴虚——琼玉膏 肺痿——虚热:麦门冬汤 胃阴虚:麦门冬汤
肺肾阴虚+虚火:百合固金汤 消渴——气阴两虚:玉液汤
湿证
脾胃湿滞——平胃散
湿滞于内+外感风寒——藿香正气散 湿热(湿重于热)——三仁汤
湿热(湿热并重)湿温——甘露消毒丹 黄疸——湿热——茵陈蒿汤
霍乱——湿热+气+中——连朴饮 淋证——湿热——八正散
蓄水——下焦气化不利+水证——五苓散 蓄水/血淋——水+热——猪苓汤
风水、风湿——表虚+风+水湿——防己黄芪汤
痹证——风湿(表)——羌活胜湿汤 久痹——肝肾不足——独活寄生汤 水证
—阳虚上泛——真武汤
痰饮——中阳不足——苓桂术甘汤 阴水——脾肾阳虚+水停——实脾散 膏淋、白浊——下焦虚寒——萆薢分清
痰证
湿痰:二陈汤 痰+胆郁:温胆汤
咳嗽——燥痰:贝母瓜蒌散 咳嗽——痰热:清气化痰丸 结胸——痰热:小陷胸汤
眩晕头痛胸膈痞闷——风痰上扰:半夏白术天麻汤
痰壅——食滞+气逆:三子养亲汤 食滞
食滞胃脘:保和丸
食滞+气滞+脾虚:枳术丸 食积+脾虚:健脾丸
积滞+湿+热:木香槟榔丸 食积+湿热:枳实导滞丸
气滞+脾虚+寒热互结:枳实导滞丸 虫证 脏寒蛔厥:乌梅丸
虫积+脾虚+内热:肥儿丸
其他
犀黄丸:火郁+痰凝+血瘀+气滞 透脓散:气血虚+痈疮脓成难溃 小金丹:寒湿痰瘀+阻于经络(流注乳癌等)龙胆泻肝汤:(共7处)
1.自汗、盗汗―⑷邪热郁蒸:清肝泄
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2.血证(1)鼻衄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血证⑷吐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不寐⑴实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5.痫证⑵痰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6.胁痛⑶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7.耳鸣、耳聋-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共2处)
1.不寐⑴实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
2..耳鸣、耳聋⑵痰火郁结:化痰清火,和胃降浊——温胆汤
柴胡疏肝散(共5处)
1.郁证⑴实证①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2.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3.腹痛⑸气滞血瘀:以气滞为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4.胁痛⑴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5.鼓胀⑴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 归脾汤(共9处)
1.血证⑴鼻衄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血证⑷吐血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3.血证⑹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血证⑺紫斑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5.心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6.不寐⑵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7.郁证⑵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8.眩晕⑵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9.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金匮肾气丸(共4处)
1.哮证⑵缓解期③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喘证⑵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4.消渴⑶下消②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共3处)
1.鼓胀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2.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衰微: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癃闭⑹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失笑散(共2处)1.胃痛⑸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积聚⑵积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藿香正气散(共3处)
1.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泄泻⑴感受外邪①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藿香正气散
3.霍乱⑴寒霍乱①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葛根芩连汤(共2处)
1.泄泻⑴感受外邪②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2.痢疾—湿热痢(表邪未解,里热已盛)——葛根芩连汤
龙胆泻肝汤可治疗鼻衄、吐血、不寐、耳鸣耳聋、遗精、痫证、胁痛、自汗盗汗 温胆汤可治疗心悸、不寐、呕吐
柴胡疏肝散可治疗胁痛、胃痛、腹痛、郁证、鼓胀
归脾汤可治疗鼻衄、吐血、尿血、紫斑、不寐、郁证、心悸、内伤发热、眩晕
金匮肾气丸治疗消渴、水肿、支饮、哮病、喘证
失笑散可治疗胃痛、积证
藿香正气散可治疗泄泻、呕吐、霍乱 葛根芩连汤可治疗泄泻、痢疾
百合固金汤可治疗咳嗽、肺痨、咯血
1、药物部位。考试时常考药物的部位,这需要平时积累总结。但大纲写着只靠重点药物,所以这都能自己划分出来,其实大多数都是根,但有些确实比较乱,我总结一些实用常考的,如下:
地上部分:紫苏、香薷、荆芥、薄荷、鱼腥草、青蒿、广藿香、佩兰、瞿麦、茵陈、大蓟(地上部分或根)、小蓟、仙鹤草、益母草、佩兰、淫羊藿(羊吃草嘛)、墨旱莲
全草:细辛、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钱草
果实:苍耳子、牛蒡子、蔓荆子、栀子、连翘、巴豆、木瓜、砂仁、白豆蔻、吴茱萸、川楝子、山楂、使君子、瓜蒌、苏子、补骨脂、枸杞子、女贞子、五味子、乌梅、诃子、覆盆子、金樱子、蛇床子
种子:决明子、牵牛子、马钱子、王不留行、车前子、莱菔子、槟榔、桃仁、白芥子、苦杏仁、葶苈子、白果、酸枣仁、菟丝子、莲子、芡实(共16个)
注意:果实和种子是常考的,常问一下哪个属于果实,然后果实和种子混着来考,做题时,我们必须先知道选型是否属于果实种子类(把上面两个类型多读读,自然知道是果实种类类的药物了),然后再区分果实种子,为了容易区别,我编个了个挺无语的句子:王莱明牵着马车,载着菟丝子、莲子到葶芥村去买白果槟郎。背熟这句话,我们只需再背三人(桃仁、杏仁、酸枣仁),莲子和芡实功用非常相近,有了莲子,怎能没芡实这好基友呢。
块茎: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延胡索、三棱、天麻、白及、泽泻
块根:生地、熟地、甘遂、乌药、郁金、百部、石菖蒲、太子参、何首乌、麦冬、天冬、玉竹、黄精
种实:火麻仁
种仁:薏苡仁、柏子仁、肉豆蔻
根皮:白鲜皮、椿皮、牡丹皮、地骨皮、五加皮、苦楝皮、桑白皮 树皮:黄柏、肉桂、杜仲
花蕾:金银花、芫华、款冬花、丁香(花蕾为公丁香,果实为母丁香,即鸡香舌)、槐花(花称槐花,花蕾称槐米)头状花序:菊花、旋覆花 菌核:茯苓、猪苓、雷丸
叶:桑叶、大青叶、石韦、艾叶 花:红花
含树脂的木材:沉香(为啥叫“沉”香,就因为有树脂比较重嘛)树脂:乳香、没药、血竭 鳞茎:薤白、川贝、浙贝 藤茎:关木通、鸡血藤 粉末:青黛 花粉:蒲黄
结晶体:芒硝、硼砂 带叶茎枝:桑寄生 带钩茎枝:钩藤 果穗:夏枯草 茎髓:通草
果皮:花椒、陈皮、青皮 果肉:山茱萸 幼果:枳实、枳壳 粪便:五灵脂
茎杆的干燥中间层:竹茹 带鳞叶肉质茎:肉苁蓉 肉质鳞叶:百合 茎:石斛
树干芯材:檀香
乌头:子跟为附子;母跟为川乌
注意:
1、药物部位只考重点药,以上药物均为重点药,根类药太多,就不列举,虽然根类药也分根茎和根,但历年从没分开考过。
2、虽然有些部位不会直接考,但其药物可能成为选项,故也需知道其大概部位。
2、药物来源。药物来源考过蔷薇科和百合科,且这两个科都重复考过,是为重点。百合科:知母、葱白、蚤休、土茯苓、芦荟、薤白、川贝、浙贝、麦冬、天冬、百合、玉竹、黄精、大蒜
蔷薇科:郁李仁、木瓜、玫瑰花、山楂、鹤草芽、仙鹤草、地榆、桃仁、苦杏仁、枇杷叶、乌梅、覆盆子、金樱子
天南星科:石菖蒲、半夏、天南星、白附子 马兜铃科:细辛、关木通、青木香、木防己、马兜铃(马兜铃酸对肾有毒性,这类的滥用曾导致很多肾衰竭病人,引起西医及民众对中医的攻击,所以马兜铃科药物是潜在的考点)
姜科:生姜、干姜、高良姜、炮姜、姜黄、砂仁、白蔻豆、草豆蔻、草果、莪术、郁金、益智
五加科:五加皮、通草、三
七、人参、西洋参、刺五加
桔梗科:半边莲、桔梗、党参、南沙参 玄参科:生地、熟地、玄参、胡黄连 龙胆科:龙胆草、秦艽
茜草科:栀子、白花蛇舌草、茜草、钩藤、巴戟天
罂粟科:延胡索、罂粟壳
毛茛科:升麻、黄连、白头翁、牡丹皮、川乌、草乌、威灵仙、附子、白芍
芸香科:黄柏、白鲜皮、吴茱萸、花椒、陈皮、青皮、枳实、枳壳、佛手
注意:以上均包括重点和非重点药,个人认为是潜在的考点。
3、剂型
汤剂:1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2随症加减,全面,灵活
蜜丸:1性质柔润、作用缓和持久;2补益,矫味
糊丸:1内服可延长药效;2减轻剧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对胃肠的刺激
酒剂: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助长药性的特效,故常在祛风通络剂、补益剂中使用 茶剂:大多用于感冒、食积、腹泻
注意:前三个必须背熟,蜜丸和糊丸切不可混淆。
4、用量
用量的重点在于:有毒药、矿物类药,其中开窍药、峻下逐水药是大重点!!
5、用法
煎药用具:瓦罐、砂锅、搪瓷、铝制品,忌铁、铜
不易久煎:紫苏、香薷、荆芥、葱白、薄荷、决明子、鱼腥草、青蒿、秦艽、草豆蔻、钩藤
后下:番泻叶、砂仁、白豆蔻、肉桂、沉香、檀香、降香、苦杏仁(生用时)久煎:川乌、草乌、雷公藤、附子
包煎:辛夷、车前子、滑石、海金沙、蒲黄、五灵脂、灶心土、儿茶、旋覆花、葶苈子(不确定需不需要)
不入煎剂:芦荟、甘遂、巴豆、鹤草芽(有效成分不溶于水)、雷丸(高温破坏有效酶成分)、琥珀、麝香、冰皮、苏合香 忌火煅:朱砂、雄黄、琥珀 忌铁器炒:西洋参
研末内服效果更好:鸡内金、穿山甲
只供外用,不可内服:土荆皮、炉甘石、升药
冲服:竹沥
煎汤代水:灶心土 水银制品:(朱砂)、升药、轻粉
6、文献
历代著作傲视宝典都有,比较齐全,我补充2个:
1《苏沈良方》最早记载“秋石”的制备方法。(秋石即从人尿中提取的性激素制剂)2《本草求真》黄宫绣,521种,以临床实用为宗旨,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为方便检索,书末附“卷后目录”
以上两个均来自教科书,但傲视宝典未列举,从未考过,潜在考点。注意:著作相对容易,但《皇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易混淆。现列举:
《皇帝内经》奠定了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中药归经学说之先导,后世中药升降浮沉学说的理论基础。(这说一大堆都是中药的东西,很容易就选到《神农本草经》去了)
《神农本草经》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
上面两个容易混淆,需牢记!
7、其他
1、驱虫药 07年改革后,驱虫药已经细考到哪个药祛什么虫了,所以驱虫药必须记住驱虫的类型,且其他药物具有驱虫作用的也会混合着考,其他具有驱虫作用的药物如下: 椿皮:蛔虫 贯众:绦虫、蛔虫、钩虫、蛲虫 牵牛子:蛔虫、绦虫 川楝子:蛔虫 百部:蛲虫(百折不“蛲”嘛)
2、清热解毒药中能治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的有 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贯众、穿心莲(6个)注意:其中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贯众卫气营血均可用!
3、能解蛇毒的有 紫花地丁、蚤休、穿心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白薇、金钱草、青木香 注意:按照出题模式,很可能会问,“属于清热解毒药中,以下能解蛇毒的是”,紫花地丁、蚤休、穿心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均为清热解毒药中能解蛇毒的。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藜芦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苦参、丹参、元参)
《十九畏歌》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妊娠服药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与蛰虫。
以下是相关疾病用药禁忌汇总,可作为参考。
1.妊娠妇女
(1)通经活血:桃仁、红花、大黄、赤芍、槐花、乳香、没药、凌霄花、五灵脂、苏木、王不留行、皂角刺
(2)行气破滞:枳实、厚朴、青皮、槟榔(3)辛热温燥:附子、乌头、干姜、肉桂、吴茱萸、半夏、南星
(4)苦寒降泄:漏芦、木通、代赭石、冬葵子、马齿苋
2.授乳妇女
麦芽、神曲、大黄、番泻叶、枇杷叶及一切通经药物。
3.脾虚泄泻
石决明、牛蒡子、知母、栀子、鲜生地黄、玄参、地骨皮、龙胆草、山豆根、柏子仁、黄苁蓉、桑葚、天冬、火麻仁、瓜蒌仁、杏仁等苦寒、降泄、滑润之品。
《十八反歌》4.阴虚潮热
麻黄、桂枝、苍术、厚朴、附子、干姜、肉桂、川芎、吴茱萸等辛温香燥、劫阴之品。
5.外感发热
熟地、阿胶、附子、党参、鹿茸、补骨脂、黄狗肾、紫河车、蛤蚧等温热助阳、滋补碍邪的药物。
6.气喘痰壅
别直参、黄芪、升麻、柴胡、饴糖、龟板胶、鹿角胶、阿胶、熟地黄等升阳补气、黏腻碍胃的药物
7.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及崩漏
肉桂、附子、补骨脂、桂枝、川芎、桃仁、红花、水蛭、五灵脂、干漆等温热、活血破瘀的药物
8.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麻黄、葛根、桂枝、川芎、防风、肉桂、附子等温阳升提的药物
9.习惯性便秘
茯苓、车前子、泽泻、薏苡仁、赤小豆、滑石、干姜、肉桂、诃子、五倍子、肉果等燥湿利尿的药物
10.急性疫毒痢
诃子、赤石脂、禹余粮、五倍子、罂粟壳等收敛固涩药物
11.肾阴亏损、虚阳偏亢,阳事易动者
阳起石、鹿茸、淫羊藿、补骨脂、海狗肾、韭菜子、肉桂、人参等兴阳之品。
12.胃弱脾虚,有呕血者
瓜蒂、常山、明矾、龙胆草、穿心莲等酸苦涌泄之药
13.肝病
慢性肝炎,黄药子慎用;肝硬化(阴虚型),桂枝、肉桂、附子、吴茱萸等温热药慎用;急性肝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者,若湿热重,五味子慎用;若肝阴虚,垂盆草慎用。
14.肾病
尿蛋白量多,木通、泽泻慎用;红细胞多,肉桂、桂枝、地鳖虫、水蛭慎用;肾炎水肿期忌盐。
15.肺病
肺寒咳嗽,马兜铃、竹沥慎用;肺热痰多,白芥子、白附子、南星慎用;肺痨,一切助阳温燥,兴阳道,耗阴精的药慎用,如阳起石、仙茅、淫羊藿、肉桂、鹿茸、海狗肾、附子、干姜、羊肉、牛肉
16.心病
胸闷心悸,心律不齐,蟾蜍、夹竹桃、万年青、老茶树根、茶叶慎用。
第三篇:中药鉴定总结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定部分总结
药材检测方法标准(《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
大黄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大黄素和大黄酚的总量不得少于0.50%;
何首乌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不得少于1.0%;川乌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制川乌含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计,不得超过0.15%;
制川乌含生物碱以乌头碱计,不得少于0.20%;
白芍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芍药苷的不得少于0.80%;
黄连薄层扫描法测定本品含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计的不得少于3.6%;
防己分光光度法测定本品于80℃干燥4小时,含粉防己碱不得少于0.70%;
板蓝根浸出物(热浸法)本品45%乙醇浸出物(热浸法)不得少于25.0%;
苦参薄层扫描法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苦参碱不得少于0.080%;
甘 草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甘草酸的不得少于2.0%;
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六六六(总BHC)不得过2 / 千万;
滴滴涕(总DDT)不得过2 / 千万;
五氯硝基苯(PCNB)不得过1 / 千万;
黄 芪薄层扫描法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黄芪甲苷不得少于0.040%;
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六六六(总BHC)不得过2 / 千万;
滴滴涕(总DDT)不得过2 / 千万;
五氯硝基苯(PCNB)不得过1 / 千万;
浸出物(冷浸法)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按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7.0%;
人 参用高效液相色普法生晒参、生晒山参含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e的总量不得少于0.25%;红参中的总量不得少于0.20%;
西洋参用高效液相色普法含人参皂苷Rb1不得少于1.0%;
三七薄层扫描法测定本品含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g1的总量不得少于3.8%;
升麻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升麻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总量不得少于0.24%;
柴胡浸出物(热浸法)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按热浸法,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1.0%; 龙胆用高效液相色普法含龙胆苦苷Rb1不得少于1.0%;
紫草分光光度法本品含羟基萘醌总色素以左旋紫草素计算,不得少于0.80%;
丹参用高效液相色普法含丹参酮ⅡA不得少于0.20%;
黄芩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按干燥品计算,黄芩药材含黄芩苷不得少于9.0%;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黄芩饮片含黄芩苷不得少于8.0%;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酒黄芩含黄芩苷不得少于8.0%;
地黄浸出物(冷浸法)本品用冷浸法测定,水浸出物不得少于65.0%
桔jie梗重量法测定药材含总皂苷不得少于6.0%;
饮片含总皂苷不得少于5.5%;
党参浸出物(热浸法)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按热浸法,用45%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55.0%; 木香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木香烃酯不得少于0.60%;
石菖蒲含量测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
百部浸出物(热浸法)水浸出物不得少于50.0%;
麦冬浸出物(冷浸法)本品含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60.0%;
天麻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天麻素不得少于0.10%;
沉香浸出物(热浸法)本品含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5.0%;
牡丹皮分光光度法本品含牡丹酚不得少于1.20%;
厚朴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总量不得少于2.0%;
杜仲浸出物(热浸法)用75%乙醇浸出物,药材不得少于11.0%;
用75%乙醇浸出物,盐杜仲不得少于12.0%;
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不得少于0.10%;
秦皮薄层光密度法本品含秦皮甲素不得少于1.36%;
蓼大青叶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靛蓝不得少于0.50%;
大青叶薄层扫描法测定本品含靛玉红不得少于0.080%;
番泻叶分光光度法本品含总番泻叶苷以番泻苷B计,不得少于2.5%;
辛夷含量测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
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木兰脂素不得少于0.40%;
槐花分光光度法本品于60℃干燥6小时,槐花含芦丁不得少于8.0%;
本品于60℃干燥6小时,槐米含芦丁不得少于20.0%;
丁香气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丁香酚不得少于11.0%;
洋金花中和法测定本品于60℃干燥4小时,含生物碱以东莨菪碱计算,不得少于0.30%;金银花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绿原酸不得少于1.5%;
红花吸收度黄色素(薄层色谱法)在401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不得低于0.40;红色素(分光光度法)在518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不得低于0.20;
蒲黄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异鼠李素-3-O-新陈皮糖苷不得少于0.10%;西红花吸收度(分光光度法)在432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不得低于0.50;
在485nm处的吸收度与432nm处的吸收度的比值为0.85~0.90;
五味子(北五味子)用高效液相色普法五味子含五味子醇甲不得少于0.40%;
南五味子分光光度法本品含总木脂素以五味子醇甲计算,不得少于3.0%;
山楂酸碱滴定法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有机酸以枸橼酸计算,不得少于5.0%;苦杏仁硝酸银滴定法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本品含苦杏仁苷不得少于3.0%;
枳实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橙皮苷不得少于4.0%;
吴茱萸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吴茱萸胺、吴茱萸次碱的总量不得少于0.20%; 小茴香含量测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5%;
连翘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连翘苷不得少于0.15%;
浸出物(冷浸法)本品65%乙醇浸出物,青翘不得少于30.0%;
本品65%乙醇浸出物,老翘不得少于16.0%;
马钱子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士的宁应为:1.20%~2.20%;
栀子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栀子苷不得少于1.8%;
槟榔酸碱滴定法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醚溶性生物碱以槟榔碱计算,不得少于0.30%;砂仁测挥发油阳春砂、绿壳砂种子团含挥发油不得少于3.0%;
海南砂种子团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
豆蔻(白)测挥发油原豆蔻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5.0%;印尼白豆蔻仁不得少于4.0%; 麻黄酸碱滴定法测定本品含生物碱以麻黄碱计算,不得少于0.80%;
槲寄生薄层扫描法测定本品含齐墩果酸不得少于0.17%;
细辛测挥发油含挥发油不得少于2.0%;
荆芥测挥发油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60%;
薄荷测挥发油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
饮片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4%;
穿心莲薄层扫描法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脱水穿心莲内酯和穿心莲内酯的总量不得少于
0.8%;
冬虫夏草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腺苷不得少于0.010%;
血竭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血竭素不得少于1.0%;
总灰分不得过6.0%;醇不溶物不得过25.0%;
青黛分光光度法在610nm处测定吸收度,本品含靛蓝不得少于2.0%;
儿茶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含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总量不得少于21.0%;
五倍子鞣质含量测定法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鞣质不得少于50.0%;
全蝎浸出物(热浸法)本品用稀乙醇作溶剂热浸,浸出物不得少于20.0%;
斑蝥气相色谱本品含斑蝥素不得少于0.35%;
蜂蜜滴定法本品含还原糖不得少于64.0%;
分光光度法在284nm 和336nm处测定的吸收度,其差不得大于0.34;
蟾酥用高效液相色普法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总量不得少于6.0%;
金钱白花蛇浸出物(热浸法)本品用稀乙醇作溶剂热浸,浸出物不得少于15.0%; 蕲蛇浸出物(热浸法)本品用稀乙醇作溶剂热浸,浸出物不得少于10.0%;
乌梢蛇浸出物(热浸法)本品用稀乙醇作溶剂热浸,浸出物不得少于12.0%;
麝香气相色谱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麝香酮不得少于2.0%;
总灰分按干燥品计算,总灰分不得过6.5%;
干燥失重(减压法)按减压干燥法测定,减失重量不得过35.0%;
牛黄薄层扫描法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胆酸不得少于4.0%;
分光光度法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胆红素不得少于35.0%;
朱砂滴定法测定本品含硫化汞(HgS)不得少于96.0%; 主含硫化汞(HgS)
雄黄滴定法测定本品含砷量以二硫化二砷(As2S2)计,不得少于90.0%;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
自然铜-----------------------主含二硫化铁(FeS2)
赭石-----------------------主含三氧化二铁(Fe2O3)
信石-----------------------主含三氧化二砷(As2O3)
炉甘石-----------------------主含碳酸辛(ZnCO3),煅烧后,碳酸辛分解成氧化辛(ZnO);滑石-----------------------主含含水硅酸镁[Mg3(Si4O10)(OH)2 ]
石膏重金属本品含重金属不得过10/百万;
砷盐本品含砷盐不得过2/百万;
滴定法测定本品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不得少于95.0%;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芒硝-----------------------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
(完)
第四篇:中药鉴定学总结
(一)蒽醌类:
1.番泻甙A、B、C、D(双蒽酮甙):大黄、番泻叶。
2.其它:何首乌、虎杖、巴戟天、番泻叶、茜草、大血藤、决明子、连翘。
(二)萘醌类
紫草、茜草。
(三)皂苷类:
1.人参皂苷:人参、红参、西洋参、三七。
2.三萜皂苷:牛膝、商陆、太子参、威灵仙、地榆2.其它:怀牛膝、太子参、黄芪、远志、威灵仙、柴胡、桔梗、党参、麦冬、知母、天南星、枇杷叶、款冬花、木瓜、瓜蒌、砂仁、豆蔻。
(四)生物碱:
1.莨菪烷类:洋金花、天仙子。
2.双酯类生物碱(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川乌、草乌、附子。
3.甾体类生物碱类:川贝母、浙贝母。
4.黄连小檗碱:黄连、黄柏。
5.其它:防己、延胡索、川芎、北沙参、百部、钩藤、厚朴、秦皮、地骨皮、马吴茱萸、马钱子、牵牛子、辛夷、菊花、槟榔、麻黄、淫羊藿、益母草、冬虫夏草。
6.剧毒性生物碱:川乌、草乌、附子(双酯类)、马钱子。
(五)苷类:
1.芍药苷:白芍、赤芍、牡丹皮。
2.环烯醚萜苷类:胡黄连、玄参、地黄、栀子、龙胆(裂环)。
3.其它:黄芪、天麻、川木通、大血藤、秦皮、红花、西红花、葶苈子、苦杏仁、桃仁、巴豆、酸枣仁、龙胆、地榆、石韦、山楂、沙苑子、连翘、牵牛子、槲寄生、紫花地丁、车前草。
(六)鞣质:
绵马贯众、大黄、虎杖、何首乌、白芍、赤芍、地榆、大血藤、鸡血藤、秦皮、枇杷叶、木瓜、山楂、槟榔、金钱草、儿茶、五倍子。
(七)黄酮类:
虎杖、地榆、苦参、葛根、甘草、黄芪、三
七、黄芩、麦冬、知母、苏木、鸡血藤、桑白皮、罗布麻叶、金银花、款冬花、菊花、红花、蒲黄、木瓜、山楂、沙苑子、补骨脂、枳壳、小茴香、菟丝子、栀子、砂仁、淫羊藿、紫花地丁、金钱草、荆芥、薄荷、穿心莲、茵陈、青蒿、儿茶、。
(八)香豆素、内酯类:
甘草、白芷、前胡、防风、北沙参、木香、川木香、白术、桑白皮、肉桂、、秦皮、决明子、补骨脂、连翘、菟丝子、穿心莲、茵陈、青蒿。
(九)挥发油:
绵马贯众、白芍、白芷、当归、羌活、前胡、川芎、防风、柴胡、木香、川木香、白术、苍术、石菖蒲、莪术、姜黄、郁金、沉香(白木香)、厚朴、肉桂、辛夷、丁香、菊花、五味子、葶苈子、补骨脂、枳壳、吴茱萸、小茴香、细辛、广藿香、荆芥、薄荷、青蒿、茵陈、没药。
苍术酮:白术、苍术。
(十)酚类:徐长卿、厚朴、牡丹皮、丁香、连翘。
牡丹酚:丹皮、徐长卿
(十一)多糖类:商陆、川乌、甘草、黄芪、人参、西洋参、防风、地黄、天花粉、党参、金樱子、冬虫夏草、茯苓、猪苓。
(十二)甾醇类:商陆、太子参、地榆、柴胡、巴戟天、桔梗、党参、山药、鸡血藤、黄柏、地骨皮、红花、沙苑子、连翘、菟丝子、牵牛子、槲寄生、金钱草、蒲公英、冬虫夏草、茯苓、猪苓。
(十三)菊糖:菊科和桔梗科:桔梗、党参、南沙参、白术、苍术、木香、青蒿、茵陈
(十四)有机酸:地骨皮、五味子、山楂、金樱子、栀子、瓜蒌、益母草。
(十五)靛蓝、靛玉红:板蓝根、蓼大青叶、大青叶、青黛。(十六)木脂素类:辛夷、五味子、连翘、淫羊藿、(十七)绿原酸与异绿原酸:金银花、菊花
理化
1.泡沫试验阳性(产生丰富而持久性泡沫):上述含皂苷的药材。查皂甙类:1.泡沫试验——牛膝、太子参、柴胡、桔梗。2.醋酐+浓硫酸——(二液交界处棕红色)党参;商陆及威灵仙(三萜皂甙)。
2.盐酸-镁粉反应阳性(显红色):含黄酮的药材。
查黄酮类:醋酸铅显橘黄色:黄芩;盐酸+镁粉显红色:枳壳、黄芩
3.加三氯化铁试液显绿-黑色:鞣质、酚类等含酚羟基的药材。查鞣质类:三氯化铁(FeCl3)试液显乌绿色——狗脊、丹参等
4.异羟肟酸铁反应阳性(显红色):含香豆素及内酯类的药材。
5.遇碱液显红色:含蒽醌类的药材。查蒽醌类:遇碱液显红色:大黄、何首乌、番泻叶等。
6.加生物碱沉淀试剂产生沉淀(碘化铋钾多显红色,碘化汞钾多显黄色,硅钨酸多显白色):含生物碱的药材。
查生物碱:
碘化铋钾显红色:延胡索、百部、浙贝母(橙黄)、厚朴(橙红)等。硅钨酸显乳白色:百部、浙贝母、厚朴等
7.醋酐(或冰醋酸)-浓硫酸反应阳性(两液交界面显棕红色环):含皂苷、甾醇等的药材。
显微化学反应:黄连、柴胡、肉桂等。
微量升华反应:大黄、何首乌、沉香、牡丹皮、蓼大青等。
(一)伞形科
1.根头部有纤维状叶残基或叶鞘痕绕茎痕成同心环。
2.表面多具横长皮孔。
3.断面多散在油点。
4.气芳香。
5.皮层、韧皮部具油室。
6.中果皮有6条油管。
7.内果皮细胞为镶嵌细胞。
8.含挥发油。
(二)唇形科
1.茎方形,多被毛茸。
2.叶对生,叶缘具锯齿或分裂,叶面被毛。
3.气香。
4.四角处有厚角组织,维管束在四角处发达。
5.气孔直轴式。
6.具腺鳞、非腺毛。
7.含挥发油。
性状:全草类药,茎方形、叶对生、边缘锯齿、常有毛;轮伞花序腋生或顶生(穗状或总状)、花冠二唇形开裂、花萼钟状、顶5裂,气香。如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等。
显微:全草类药具小腺毛、腺鳞(8细胞头)、多细胞非腺毛、气孔多直轴式;偶见草酸钙小针晶(广藿香)及橙皮苷结晶(薄荷)
成分:挥发油(绝大多数全草类药);脂溶性菲醌色素类化合物(丹参);黄酮类(黄芩、荆芥、薄荷);生物碱类(益母草碱)。
理化:以微量升华法取油,加香草醛及硫酸进行挥发油显色反应,如广藿香、薄荷。
(三)姜科
1.根及根茎断面筋脉点散在。
2.有香气。3.皮层散有油细胞或油室。
4.果实具钝三棱,顶有花柱基,基部有果柄痕,表面具连续或断续棱线。
5.种子团被隔膜分成3瓣,种子不规则多面体,外被假种皮。
6.种子破碎后具芳香气。
6.种皮具表皮、色素层、油细胞层、色素层、内种皮(石细胞)等数层组织。
7.含挥发油。
果实:姜科果实性状:蒴果,三室,每室种子多数,种子多面体形,外被膜状假种皮,气芳香。如砂仁、豆寇、益智等。
显微:种子横切面由外到内依次为:假种皮薄壁细胞→种皮表皮厚壁细胞1列→色素细胞1~2列→油细胞层1列→色素层细胞数列→内种皮栅状石细胞1列(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较大,含淀粉粒及少数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较小,含糊粉粒)。
成分:挥发油——姜科类药:莪术、姜黄、郁金、砂仁、豆寇、益智;石菖蒲等。
(四)菊科
性状:A根及根茎类药:断面见棕色油点,香气如木香、川木香、白术、苍术、紫箢等
B花类药:头状花序如款冬花、菊花(舌状花及管状花);红花(不带子房的管状花);
C菊科全草类药:茎圆形,表面具纵棱,叶多互生,少对生,常羽状分裂,头状
花序顶生或少腋生,花管状或舌状,气香。如青蒿、茵陈、蒲公英等。
显微:分泌组织为油室(多数药)、分泌道(红花)
成分:常含挥发油(款冬花、菊花、红花;其中木香、川木香及白术油中含内酯;白术及苍术油中均含苍术酮)、菊糖、香豆素(茵陈、青蒿)、黄酮(茵陈、青蒿、款冬花、菊花)、内脂类(青蒿含倍半萜内脂)等。
理化:厂进行挥发油类显色反应(用香草醛检查白术挥发油:用5%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10%硫酸溶液显玫瑰红色检白术及苍术)
(五)蔷薇科
果实:酸涩,常见花托参与果实的形成:木瓜(外层为假果部分)、金樱子(假果)
种子:种皮红棕色(苦杏仁、桃仁等)
成分:有机酸(木瓜、山楂、金樱子);氨基酸(金樱子、山楂);鞣质(地榆、木瓜、山楂、金樱子);皂苷(地榆、木瓜、金樱子、山楂)、糖类(山楂);黄酮(地榆、木瓜、山楂);三萜类(地榆);苦杏仁苷、苦杏仁酶、脂肪油(蔷薇科种子的特征成分如苦杏仁、桃仁)
理化:常进行皂苷的显色反应(地榆:醋酐加浓硫酸溶液显红紫色后变为棕褐色查三萜皂苷;木瓜:醋酐加浓硫酸出现紫红色环,溶液上层显棕黄色);鞣质显色反应(地榆);黄酮反应(木瓜:加三氯化铝乙醇液显蓝色荧光。);苦杏仁苷的水解及显色反应(苦杏仁:水解有苯甲醛特殊香气;使三硝基苯酚试纸显砖红色
第五篇:中药之各类要药总结
麻黄——主治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桂枝——温心通阳之要药 苍耳子——治鼻塞不通之要药
辛夷——与苍耳子同为治多种鼻病鼻塞流涕、头痛的要药
柴胡——少阳证之要药
——肝气郁滞证之要药
石膏——温热病气分证,高热、汗出、心烦、口渴、脉洪大有力等症之要药 金银花——疮痈要药
鱼腥草——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之要药 蒲公英——治乳痈之要药 紫花地丁——治疔疮之要药 败酱草——治肠痈要药 大血藤——治肠痈要药 土茯苓——治梅毒要药
山豆根——治热毒蕴结、咽喉肿痛之要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要药 青蒿——治疟疾寒热的要药 大黄——攻下导滞之要药 独活——治风湿痹痛之要药 秦艽——风药中之润剂
——治虚热之要药
木瓜——之痹症,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之要药
——治湿阻中焦,吐血不止,脚腓转筋,挛急疼痛之要药
蕲蛇——治疗风湿顽痹,日久难愈,关节拘挛,肢体麻木不仁的要药
——活络要药
广藿香——芳香化湿要药
——湿浊中阻呕吐之要药 厚朴——行气消胀要药
砂仁——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要药 茯苓——利水消肿之要药 车前子——治湿热蕴结膀胱,小便淋沥涩痛之热淋的要药
萆薢——膏淋要药 茵陈——治黄疸要药
金钱草——治石淋、热淋之要药 附子——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治寒凝诸痛之要药 肉桂——治寒凝血瘀之要药
丁香——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 小茴香——治寒凝气滞之要药 陈皮——治脾胃气滞之要药
——治湿痰、寒痰咳嗽之要药 青皮——治肝气郁结之要药 枳实——破气消积除痞之要药
木香——治脾胃气滞、脘腹胀痛之要药 香附——妇科调经止痛之要药
乌药——治寒凝气滞胸腹诸痛之要药 薤白——治胸痹疼痛之要药
山楂——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地榆——治水火烫伤之要药 侧柏叶——治各种出血证之要药 三七——伤科要药
白及——收敛止血之要药 棕榈炭——收敛止血之要药 艾叶——温经止血之要药
——妇科安胎之要药 川芎——治头痛之要药
乳香——外科、伤科常用之要药 丹参——妇科调经要药
红花——活血通经止痛之要药 益母草——妇科经产要药
土鳖虫——治血瘀经闭、癥瘕积聚之要药骨碎补——伤科要药
半夏——为温化寒痰、燥湿化痰之要药 苦杏仁——治咳喘要药
酸枣仁——养心安神之要药
石决明——平肝凉肝之要药 羚羊角——治惊痫抽搐之要药 天麻——治眩晕、头痛之要药 全蝎——治痉挛抽搐的要药 蜈蚣——息风止痉之要药 麝香——醒神回苏之要药 人参——拯危求脱要药
——补脾要药
黄芪——补脾举陷之要药
——治气虚水肿之要药 白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鹿茸——补肾阳、填精血之要药
杜仲——治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筋骨痿软的要药蛤蚧——治疗虚喘劳嗽之要药 当归——补血要药
——活血化瘀要药 熟地黄——补血要药 阿胶——补血要药
麻黄根——敛肺固表止汗之要药
五味子——治疗肺肾两虚、久咳虚喘之要药 诃子——治失音之要药
山茱萸——平补阴阳之要药——固精止遗之要药
肉豆蔻——治疗虚寒性泻痢之要药
海螵蛸——止血要药(治疗胃痛吞酸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