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教学网
尼玛 第 1 页 2013-3-31
语文
语文教学资源网
7.唐诗三百首
8.中学生优秀作文网
7.中小学远程教育网
英语
2.学科资源-小学英语http://zhjyx.hfjy.net.cn/Special/Subject/XXYY/
3.小学英语教与学http://210.39.136.105/Sites/xxyy/
4.英语合作网http:///
6.中学英语教育资源网http://en.ruiwen.com/
7.中基网-英语http:///subject/english/
8.英语文学网站资源http:///englishcorner/digest/literature.htm
9.新知堂
综合中小学教育资源网http:///
2.K12资源交流中心http://jlzx.k12.com.cn/derup/
3.学科教育网topcai.comhttp:///home/down/index.asp
4.中教育星资源库平台http://zhjyx.hfjy.net.cn/
5.新世纪课程网http:///index.php
6.莲山课件http:///
7.51中小学教育资源网http:///
尼玛 第 2 页 2013-3-31
8.百分资源网http:///
9.课件帝国http://kejian.dwself.com/1001/wwww/default.asp
10.完美资源http:///
11.精品教育网http:///
12.新教育资源网http:///
13.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
第二篇:新课标教学网
新课标教学网
篇一:新课标总体要求
新课标对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为培养适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的总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本册共有30篇课文,按主题合成六个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根据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和对语文教学方向的把握,我们初步拟定了本学期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一)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二)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三)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在原有的语文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四)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态度,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篇二:值得珍藏的几个教学资源网站网址
63值得珍藏的几个教学资源网站网址
1、教育第三方:
2、新课标第一网:
3、新课标学习网:
4、新课标123:
5、中国新课标教育网:
6、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7、26教育资源网:
8、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9、K12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10、中国教育资源网:
11、中华教育资源网:/
22、英语教师网:英语教学资源网:
23、中学学科网:
24、第一课件网:
25、教学资源网:
26、中国教学资源网:
27、小草教学资源网:.cn
34、教育教学资源库:res.hzedu.net
35、国之源:
36、小老师教学资源网:
37、教学资源网:
38、上海教育资源库:
39、初中教学资源网:
40、亿库教育网:
41、极品课件站:
42、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43、初中在线: 篇三:《登高》教案2-新课标教学网-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 „
《登高》教案2 备课人 董志霞
一、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
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
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
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
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课堂中气氛凝重
,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
生:是杜甫。
二、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
: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像,挺难受的,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
染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师: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
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仅靠语言吗?还
有没有其他因素?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生:语调低沉、忧伤。
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语言 语调 表情 动作)这都是非常关
键的。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师:对,还有音乐的烘托,这也是很重要的。(板书:音乐)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
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
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师: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
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
想像,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
自觉)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
感性的?
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
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担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 以这两条
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生:凝练。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心寒。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
境的鸟?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师: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
一只欢乐的鸟呢?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
只?
一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像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
泊。
师: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
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为什么?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
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
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
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
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
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师: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生:生命短暂。
师: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
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能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反过来说——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总结得很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
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
一生: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生试读,很沉郁。全
体学生为之鼓掌)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师:有一些。还有呢?
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师:什么气势?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师:对的,有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
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
祈求长生不老呢?
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
规律。
师: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
。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第三篇:思想品德课教学网
思想品德课教学网
篇一:思想品德课如何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
店子中学 毕雷
要想提高思品课的教学,思想品德课该如何去抓住学生的心,发挥其教育功能呢?我认为除了运用好教材外,还要充分挖掘一切有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一、巧借“他山之石”,加强学科渗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蕴涵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
一。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并挖掘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也是今后思想品德课改革的努力方向。知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领域是相互关联的,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潜心挖掘,有机整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比较多的运用了语文、史地、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渗透,在初二思想品德“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引用了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充满感情的诗句能极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从而认识到孝敬父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在初一思想品德第十课“中华民族的选择”时讲“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内容时则运用《地球受到的伤害》的漫画,幽默形象又寓意深刻的漫画,对环境污染及遭到破坏的事实的揭示让人触目惊心,起到了文字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抓住学生动态,整合德育资源
学校是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地方,学校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件设施、每一项活动都是可挖掘利用的教育资源,校内教育资源具有方便快捷和灵活的特点。它就在校园里,在学生的身边,教师可以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学校教育资源有效的利用。
新课程改革再次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把握的一个方向性原则。在我们的学生中,每天在发生着大大小 小的故事,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可以成为思想品德教师教学中的典型事例。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抓住学生带有普遍性的典型思想和身边的典型“小事”,通过小组体验、感悟、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优良品质。如针对学生中浪费粮食、乱化零用钱、沉湎网吧等现象,可以联系思想品德课培养社会责任心和艰苦奋斗等知识进行教育,更具说服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在教学目标上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学校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第二课堂。近几年,学校团支部、少先队广泛开展了“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 “科学发展观”等主题活动,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而思想品德课与学校的班会课、晨会课、民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都能找到最恰当的结合点。
三、借助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和第一所学校,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对他们一生有重大影响。家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孩子来说也是最直观、最形象的,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养成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也是学校教育最强有力的后盾。利用家庭教育,更有利于把学生的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我们要把思想品德课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把课堂上的道理逐步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例如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数都是和家庭教育分不开的,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了解家庭生活、与父母经常沟通交流可以让学生了解父母养家的辛苦,从而学会孝敬父母;通过参与家庭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参与劳动,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品德等。
四、开展社会实践,挖掘乡土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思想品德教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让学生在社区生活中自主活动,体验成长,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郧西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县城,有着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可挖掘和利用。通过让学生参观、烈士陵园,上津古城和其他的名胜古迹,了解本土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家乡劳动人民的感情。参观郧西新城区,让学生亲眼看到祖国大地的变化,了解人民生活的提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贡献的信心。通过访问本地区的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其优秀品质,感受社会主义新风尚。此外,也可以邀请派出所有关人员来校作法制教育讲座,邀请本地区老红军讲长征故事,了解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爱国热情,也能增强对思想品德课中“了解家乡,认清国情”和“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培养社会责任心”等知识的理解。
五、关注时政热点,开发社会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学生不只做学校的学生,还要做社会的学生。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按规定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上予以保证。
社会教育资源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是教育走向社会、走向实际的有效途径,并日益成为政治课教学的独特优势。当今中学生不仅关心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开始用审视的眼光关注社会现实,这同样为我们的思品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充分的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使我们的教育更有力度。思想品学科教师要善于把理论教学与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习评析新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激发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通过让学生收集了解我国经济、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以及 “感动中国”人物等先进事迹,不仅可以加深九年级思想 品德中对于“国情、国家地位、综合国力、社会责任心”等概念的认识,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优秀的影视文艺作品和网络资源、以及学校的图书馆、多媒体等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教育资源的作用。
对思想品德课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的思考:
1、思想品德教师平时要做有心人,善于收集、积累资料,多掌握一些有用的信息,同时要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
2、对于掌握的教育资源要有筛选,选择针对性强,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学生收集资源时,一定要认真指导。特别是网络资源,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
3、对于农村中学学生来说,查找资料、收集相关信息的渠道相对不多,再加上中学生学习负担较重,课外时间也有限,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同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篇二:网络环境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网络环境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初探
摘 要:网络环境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整合,己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也充分体现了时代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初中思品教学?文章从网络教学对初中思品课的促进作用、如何利用及存在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使枯燥乏味的思品课变得形象生动,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品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175-01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的网络教学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同时为学生拓展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一定要明确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必要性,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和落实。
一、网络教学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心理品质、法律常识、社会责任等教育的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网络的开放性、即时性、虚拟性符合初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和追求时尚的心理。网络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不出课堂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体验。开展网络教学还有利于创设新情景,提 篇三:思想品德课如何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
思品教学中教学资源的使用
平昌县镇龙中学朱武
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同时事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同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其他学科教育相互支撑;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其他德育渠道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思想品德课该如何去抓住学生的心,发挥其教育功能呢?我认为除了运用好教材外,要充分挖掘一切有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一、巧借“他山之石”,加强学科渗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蕴涵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并挖掘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也是今后思想品德课改革的努力方向。知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领域是相互关联的,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潜心挖掘,有机整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比较多的运用了语文、史地、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渗透,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前言课第一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时,运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来说明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具有的一种基本的可贵的品质,能够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初二思想品德“走进父母”一课时引用了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充满感情的诗句能极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从而认识到孝敬父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在讲“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内容时则运用《地球受到的伤害》的漫画,幽默形象又寓意深刻的漫画,对环境污染及遭到破坏的事实的揭示让人触目惊心,起到了文字无法达到的效果。而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音乐,不仅增加课堂气氛,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学科知识的渗透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抓住学生动态,整合德育资源
学校是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地方,学校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件设
施、每一项活动都是可挖掘利用的教育资源,校内教育资源具有方便快捷和灵活的特点。它就在校园里,在学生的身边,教师可以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学校教育资源有效的利用。
新课程改革再次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把握的一个方向性原则。在我们的学生中,每天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故事,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可以成为思想品德教师教学中的典型事例。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抓住学生带有普遍性的典型思想和身边的典型“小事”,通过小组体验、感悟、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优良品质。如针对学生中浪费粮食、乱化零用钱、沉湎网吧等现象,可以联系思想品德课培养社会责任心和艰苦奋斗等知识进行教育,更具说服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在教学目标上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学校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第二课堂。近几年,学校团支部广泛开展了“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八荣八耻“教育等主题活动,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而思想品德课与学校的班会课、晨会课、国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都能找到最恰当的结合点。
三、借助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和第一所学校,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对他们一生有重大影响。家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孩子来说也是最直观、最形象的,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养成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也是学校教育最强有力的后盾。利用家庭教育,更有利于把学生的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
我们要把思想品德课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把课堂上的道理逐步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例如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数都是和家庭教育分不开的,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了解家庭生活、与父母经常沟通交流可以让学生了解父母养家的辛苦,从而学会孝敬父母;通过参与家庭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参与劳动,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品德等。
四、开展社会实践,挖掘乡土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思想品德教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让学生在社区生活中自主活动,体验成长,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松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有着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可挖掘和利用。通过让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和其他的名胜古迹,了解本土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家乡劳动人民的感情,让学生亲眼看到祖国大地的变化,了解人民生活的提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贡献的信心。通过访问本地区的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其优秀品质,感受社会主义新风尚。此外,也可以邀请派出所有关人员来校作法制教育讲座,邀请本地区老红军讲长征故事,了解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爱国热情,也能增强对思想品德课中“了解家乡,认清国情”和“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培养社会责任心”等知识的理解。
五、关注时政热点,开发社会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学生不只做学校的学生,还要做社会的学生。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按规定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上予以保证。
社会教育资源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是教育走向社会、走向实际的有效途径,并日益成为政治课教学的独特优势。当今中学生不仅关心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开始用审视的眼光关注社会现实,这同样为我们的思品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充分的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使我们的教育更有力度。思想品学科教师要善于把理论教学与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习评析新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激发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通过让学生收集了解我国经济、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以及 “感动中国”人物等先进事迹,不仅可以加深九年级思想品德中对于“国情、国家地位、综合国力、社会责任心”等概念的认识,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优秀的影
视文艺作品和网络资源、以及学校的图书馆、多媒体等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教育资源的作用。
对思想品德课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的思考:
1、思想品德教师平时要做有心人,善于收集、积累资料,多掌握一些有用的信息,同时要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
2、对于掌握的教育资源要有筛选,选择针对性强,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学生收集资源时,一定要认真指导。特别是网络资源,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
3、对于农村中学学生来说,查找资料、收集相关信息的渠道相对不多,再加上中学生学习负担较重,课外时间也有限,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同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四篇:11 - 新课标教学网
苏教第二册语文 东台市第三中学 冒岩峻
1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照所瞻仰的路线顺序和空间位置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本文运用色彩鲜明的词语来表达对先烈们的崇敬心情的遣词方法;
三、教育学生懂得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要饮水思源,珍惜胜利果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革命传统,高举起先烈们的革命旗帜,在新长征中奋勇前进。教学设想
一、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和周恩来同志书写的碑文,既是纪念碑的主题,也是本文的主题,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 二、十幅浮雕的描述,是一个难点,教学中要抓住课文的字、词、句及画面特征进行分析,突出文章的主题,不要过多地介绍历史事实;
三、加强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文及注解,初步了解十幅浮雕所涉及的一些历史事实,并且试分本文的段落。
四、可以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板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彩色挂图作为直观教具;
五、指导学生在课后写一篇围绕中心,按照瞻仰顺序、空间位置组织材料的记叙文。
六、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朗读全文:讲解第一节。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板书标题,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彩色挂图,让学生对纪念碑先有点感性知识,然后讲解:文章以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作为正题,提示了全文的主题;副题说明作者是由瞻仰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去赞颂人民英雄的,这才是全文记叙的内容。这是常见的副题的一个作用──限制规定主题的范围。(结合提示副题的书写格式。)
二、检查预习。
(一)全班朗读课文,结合正音正字。
(二)补充注释:
1、矗(chù)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2、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垂,流传后世。朽,磨灭。
3、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4、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风起云涌:比喻新的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挡。涌。升起,冒出。
6、徐徐:慢慢地。
7、序幕:原指某些多幕剧的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以后用来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瑞。
8、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9、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三)指名回答:说说本文可以分几大段?
议论后明确:可以分三大段。第一段(第1小节),写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开头);第二大段(第2-10小节),记述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建碑的由来、碑型、碑文和十幅浮雕的画面、简要史实(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大段(第11小节),小结瞻仰后的感受(结尾)。如果有的学生,把第二大段分为两大段(第2-5节是一段,第6-10节是另一段),也可以。
三、指导学生分析第一节。
(一)指名朗读第1节,要求节奏分明,有感情;要求全体学生找出这节文字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并体会这些词在这里的作用。
学生议论,明确。动词──落成、怀着、瞻仰、形容词──崇敬、巍峨、雄伟、庄严。
(二)教师追问:“落成”、“瞻仰”、“巍峨”怎样讲?不用“落成”,而用“建成”、“造好”,不用“瞻仰”,而用“参观”,行不行?在回答后归纳:“落成”,含苏教第二册语文 东台市第三中学 冒岩峻
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眼,就无法表现作者的崇敬心情。“ 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对人、对物都可以用,都含有敬意),用它比用“参观”这一类字眼贴切、庄重得多。这种“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是贯穿全篇的。因此,这一节起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四、第2-5节。
(一)指名四人分别朗读这四节文字,要求全体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这四节文字记叙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用了哪些词句来突出纪念碑的雄伟、庄严以及烈士们的不朽精神和人民对烈士们怀念敬仰的心情?
3.三段碑文概括了怎样的史实?为什么要分开来写?
(二)通过议论,明确:第2小节,叙述从远处瞻仰纪念碑,着重交代清楚纪念碑的位置和环境,“从”„„和“向”„„这两组介词结构,点明了瞻仰的路线,“象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这个比喻,再加上“矗立”这个动词谓语,把纪念碑的雄伟、高大、威武的形象生动地写了出来。天安门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国徽就是以天安门作图案),纪念碑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即恰当地点出碑的位置,又暗暗点出这无数的人民英雄,正是伟大祖国的骄傲。接着很自然地点出毛泽东同志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这时还是站在远处看),第一次点了纪念碑和文章的主题。最后用“越过”、“踏着”、“走到”“瞻仰”四个动词交代了瞻仰位置的移动,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同学们写记叙文,往往忘记交代观察点的移动,要很好注意)。“徐徐”,“仔细”这两个词,则扣住上文“崇敬的心情”。
第3小节侧重追述纪念碑的兴建过程,总写碑身的高大雄伟。作者抓住了两个数字和“最大”、“高”、“坚硬”、“洁白”四个形容词语,从高度和建筑材料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宏伟、壮丽。这节的末了,作者又用“象征着”、“标志着”这两个动词谓语直接点明含义,激发读者共鸣。
第4节写碑身四周的栏杆和碑身的正面、背面。着重介绍题词和碑文。写法上从第2节的远望写到了近观,又照应了第一节的“庄严、雄伟”。先写汉白玉的“美观朴素,洁白耀眼”,象征人民英雄品质高尚纯洁;再写出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因为是近观,所以看清是镏金的。然后郑重地照录了毛泽东同志撰写、周恩来同志手书的碑文。“三年以来”,指从一九四六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我党我军奋起反击,终于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这一历史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指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清道光二十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一年,此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为反对国内外敌人、曾多次进行英勇的斗争。三段碑文分开来写,由近溯远,层次清晰,表达了人民对各个历史阶段革命先烈的崇敬的怀念之情。
第5小节侧重写碑身两侧、碑座及碑顶,继续写近看。对碑型的描写紧承第四节写碑的正面、背面以后,这节一开始即写碑的东西两侧的花纹装饰,并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接着描写碑座,同样点明这些花朵的象征意义(牡丹表示高贵,荷花表示纯洁,菊花表示坚忍)。这些句子都是既赞颂了英雄们的不朽精神,又表达了作者“万分崇敬的心情”。然后写碑顶的特色。最后概括地对整个碑型作出评价,贴切自然。
五、课堂巩固。
回忆并整理这堂课的要点;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继续发问。
六、布置作业。
(一)熟读第1-5节课文。苏教第二册语文 东台市第三中学 冒岩峻
(二)继续预习第6-10节课文,要求:①列出这十幅浮雕的先后顺序,并 注明在哪一面;②比较一下十幅浮雕有同有异的介绍方法;③划出一些最能表现多幅浮雕的意义或特征的词语和句子;④体会第6节文字的作用。
(三)抄写生字新词:奠、锨、镏、溯、牡、镶、幔、堑、髻、序幕、浮雕、逾越、瞻仰、呼啸、巍峨、顶天立地、怒形于色。
(四)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①石舫(fǎng)②瞻(zhān)仰 ③砌(qì)
④镏(liú)⑤上溯(sù)⑥髻(jì)子
⑦逾(yǘ)越 ⑧天堑(qiàn)⑨重幔(màn)
⑩镶(xiāng)嵌(qiàn)
(五)辨别组词: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第6-10节。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一)默写作业的生字新词(两个学生上黑板默写,师生共同订正。
(二)抽查课外作业
(四)、(五)。
二、指导学习第6节。
齐读第6节、要求学生思考:这节主要记述了什么?这节和7-10节的关系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这节总的介绍十块浮雕的面积,耐久年限,雕刻的英雄人物的数字、大小和各不相同的特点。对后面四节来说,它又是一个小的总起,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三、指导学习第7节。
指名朗读后,教师扼要指出:这节具体介绍东面的两块浮雕:“焚烧鸦片”(1839年)和“金田起义”(1851年)。焚烧鸦片的壮烈行动,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帝斗争:所以列为第一幅。对第二幅浮雕作者先点明它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动摇了„„基础”。然后介绍画面,用了“风起云涌”这个成语,突出了起义声势浩大。
四、指导学习第8节。
(一)指名三人分别朗读南面的三幅浮雕。
(二)做一个课堂练习(做在作业本上)要求:①找出描写“武昌起义”这幅浮雕的动词谓语,并用一二句话说明它的表达作用;找出揭示辛亥革命意义的句子;②找出描写“五四运动”这幅浮雕中所用的形容词语,并说明它的表达作用;找出揭示“五四运动”意义的句子;③找出表现“五卅运动”这幅浮雕的意义的句子。概括说明“人群后面,隐约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这一背景的作用。
(三)在学生分别报告自己的答案并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
第三幅浮雕的动词谓语:摧毁,冲去、冒向、打断、撕碎、践踏这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表达了起义士兵和人民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清王朝腐朽虚弱的本质。“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这句话点明了历史意义。
第四幅浮雕的形容性词语:慷慨激昂(作状语)、愤激(作定语)、怒形于色(作定语),它们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爱国青年和人们热爱祖国、痛恨卖国贼的感情。“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这句话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表现第五幅浮雕的意义的句子是:“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最末一句点出背景,揭示发生运动的原因。苏教第二册语文 东台市第三中学 冒岩峻
五、指导学习第9节。
全班朗读后,教师扼要指点:这节具体介绍西面的两幅浮雕:西面的第一幅(连同前面的为第六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这一起义的历史意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斗争”;另一幅(即第七幅)写“敌后抗日游击战”,背景是太行山区“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画面上出现各种人物显示了人民战争的特点。
六、指导学习第10节。
全班朗读,思考回答:(1)作者运用了哪些词,来突出“渡江”这幅浮雕(第8幅画面)的雄壮景象?
议论后明确:(1)运用了“吹起”、“高举”、“发射”、“登上”、“踏着”、“冲去”、“前进”等一系列动词,突出了渡江战役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雄壮景象。(结合解释“逾越”“天堑”这两个词。)
七、布置作业:
(一)思考:①十幅浮雕的内容、意义和写法怎样?②最后一节文字的内容和作用怎样?
(二)书面:试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三)“思考和练习”第一、二题。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小结十幅浮雕的意义和写法;讲读最后一节;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检查:
(一)默写下列词语(指定两个学生在黑板上默写,并作口头解释):天堑、永垂不朽、风起云涌、慷慨激昂、挺拔、矗立。
(二)指定学生分别回答“思考和练习一、二”两题(答案见讲读课)。
(三)检查提问第二教时作业
(一)学生回答。明确:十幅浮雕是围绕碑座由东到北──按照历史顺序写的,每幅浮雕既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斗争的场面,又概括地点明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这样记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了解碑座浮雕的内容和每个历史阶段我国人民英勇斗争的主要事迹,从而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二、指导学习第11节。
全班朗读两遍,思考:(1)这节文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2)作者在这里用什么方法指出建碑的重大意义?(3)这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议论后明确:(1)这节文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英雄“万分崇敬”、深切怀念,对纪念碑看了还想再看,舍不得离开的思想感情。文中用“重新瞻仰”、“又一次„„默默致敬”这些固定词组生动表达了这种感情。(2)作者通过谈自己的感受的方法(“我想”),指出建碑的重大意义是:“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巨大代价”(“了解到”这个动词,管住三个宾语)。(3)这一节在结构上起着首尾照应、自然地结束全文的作用。
三、归纳中心思想(在同学议论的基础上归纳):
通过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过程的记叙,热情赞颂了为人民革命事业献身的先烈们的不朽业绩和伟大精神,激励我们高举起先烈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最后一句,如果有的同学归纳为“表达了对人民英雄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也可以肯定;如果有的同学认为本文的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就是中心思想,那么可以先肯定它的合理性,指出这确实是中心思想的核心所在,但作为中心思想来说,还得归纳得稍微具体些。)
四、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苏教第二册语文 东台市第三中学 冒岩峻
(一)提问:本文写作上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围绕中心,按照瞻仰的路线顺序和空间位置来组织材料,这在学习课文第6-10节时,已作过适当小结。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第2-5节的描写介绍,是否也体现了这一特色呢?
议论后明确:同样体现了这一特色,如第2节先写“未进入广场”时,远望经念碑的高大形象及其周围景色;再写“越过广场”,从近处细看,第3节写纪念碑的总体(高度、质料)。第4节和第5节分部分介绍。从台阶写月台,从栏杆写到碑身。在写碑身时,先写正面的题词,继写背面的碑文,再写东西两侧的花纹。最后写大小碑座上下四周的大花圈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碑顶。(板书瞻仰路线和空间位置,图表另附)而这一切描写,又都是紧紧围绕中心,不枝不蔓。至于第3节开头交代建碑由来,第3节第5节中两个说明性的句子(“象征着”),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思想。
(二)追问: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议论后明确:这种写法不仅看起来有条不紊,脉路分明,而且能使读者仿佛随同作者一道去瞻仰和亲临其境的感觉。同学们在写参观记(如参观名胜古迹、工矿、学校等)时,可以学习这种写法,或者顺着参观路线写下来,或者先整体、后部分;先主体、后其它。总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并把方向位置交代清楚;切不可以这里写一点,那里学一点,颠三倒四,使读者好象坠入云雾之中(这是同学们在写这类内容时常犯的毛病)。
五、巩固新课。
(一)指名简述本文三大段的主要内容(答案见第一教时),(二)指名回答十幅浮雕的名称(按东南西北的方向和历史顺序回答)。
(三)整理记录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笔记。
六、布置作业:
(一)继续熟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书面完成“思考和练习四”。参考答案:
①“四周”,表处所。②“失败后”,表时间。③“前头”、“后面”,表处所。④“半夜里”,表时间,“墙壁上”、门下边”、“缝里”,表处所。
(三)书面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参考答案:
①“对”,改为“把”,宾语提前不能用“对”。
②为了表示目的,这里应当改为“因为”或“由于”(表原因)
③“从”,应当改为“在”,因为这个句子不表明起点。
④“把”与“从事”不搭配,“把”应当改为“以”表示手段。
⑤“由于”应当改为表示目的的介词“为了”。
⑥“由”表示由来,不表示被动,应当改为“被”。
⑦表示对象应当用“对”或“对于”,不能用关于“我们”后面最好加上“来说”二字。
(四)做“思考和练习五”(也可结合作文课完成)。
附表一:
作者观察顺序板书设计
附 表二:词语板书设计(加点字词除释义外,还要正音正形)
第五篇:教师线上教学网课心得体会二
教师线上教学网课心得体会二
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全国各地各类学校都在想方设法力争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数以亿计的师生涌向有限的教学网络平台,一时间各平台人满为患。我和我的同事们一样按照学院要求并根据学院推荐选择“雨课堂”,而且全身心投入,全程参加了线上教学技术培训。培训期间,登录难,上课过程中,电脑/手机黑屏,声音时断时续等各种现象时有出现,真的很担心是不是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学院领导也早早提醒我们做好预案,要有两手甚至三手准备!
我的新学期第一次课是2月18日下午3点整开始,4点40分结束。为了能够准时开始上课,我两点半就开始尝试登录“雨课堂”。到现在我也没有闹明白,到底是因为网络不给力,还是我操作方法不对,20分钟过去了,我愣是没能成功登录!距上课时间只有5分钟的时候,我在作为预案提前建好的上课专用微信群给同学们发出了通知,3点整微信群里上课。
3点整,我在微信群里发出第一条指令,要求同学们发一个笑脸或者其它任意符号以示签到(可以课后统计迟到和缺课),随后开始上课。先给同学们简单通报本学期总体时间规划,接下来即进入教学环节。我首先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思考(语音或者文字都可以的,无异于常规课堂上的口头教学和板书),并明确两分钟后提问。两分钟后,我指定两名同学作答(语音和文字均可),之后又发出全班同学自愿作答的指令,眨眼间,一长串答案跃然屏幕上。我快速看完所有答案(同时要求同学们都看),然后开始点评,讲解。
问题接连提出,同学们持续思考,作答,我再进行点评讲解。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总能引起同学们的认真思考和积极作答。就这样,作为第一次尝试,微信课堂在老师和同学们紧张而又轻松愉快的互动中顺利推进!
时间不知不觉地在课堂活动进行中消逝!4点40分,我宣布下课,同时发给同学们“打卡”的指令(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同学们上课疲劳,还有预防早退的考勤功效哟)!
第一次微信课顺利结束,而且感觉课堂气氛挺好的,上课效果也一定不错,心中的惶恐不安随之释然!但是,用微信群上课真的能行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决定18日下午再试一试!
这一次提问还是同样收到好的效果,同时还有意外收获:有同学悄悄离开了(我提问他,却等不来他的答案)!
通过一个星期共12节课的实践,我很自信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微信群课堂确实不错,既可以像常规实体课堂一样讲解板书师生互动,还可以给同学们推介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材料!微信群课堂真的挺好的!不信?你试试,让事实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