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技校生就业不稳定因素与对策

时间:2019-05-12 12:4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农村技校生就业不稳定因素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农村技校生就业不稳定因素与对策》。

第一篇:浅析农村技校生就业不稳定因素与对策

浅析农村技校生就业不稳定因素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技工人才的走俏,各类技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多渠道的去解决学生出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但是有的学校却忽视了毕业生离校后就业的稳定性,刚到企业就出现流动频繁、盲目跳槽或随意辞职回家的现象,最后在社会上闲荡,导致家长抱怨,企业意见大,影响了学校声誉和招生工作。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稳定好坏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生成和发展的关键。因此,随着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服务就业进一步搞好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已成为农村技校发展中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对农村技校生就业稳定性差及如何提高毕业后就业稳定性作初浅探讨。

一、影响就业稳定的因素

1、心理适应能力差,情绪上不稳定

由于技校生就业时正处于17-18岁的青年初期,涉世不深,缺少生活经验,对复杂的社会不能从容应对,对变化的环境难以及时适应,遇到问题容易紧张,情绪上很不稳定,自控力也较差,认为什么事都会一帆风顺,不做应付各种困难的挫折的思想准备,遇到失败,就感到前途一片灰暗,丧失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直接影响了就业稳定。

2、就业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有差别

许多农村技校生在就业时不能给自己合理定位,对自己的前途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幻想。认为自己读了几年技校,就不是普通的打工者,自以为是有知识、有技术的人,环境好、待遇高、工作轻松的岗位才是自己的理想之地。挑剔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另外再加上就业时,一般都是学校集体组织推荐,他们不了解人才竞争的现实,不懂得脚踏实地的成功之道,这些学生很难在一个岗位上长期稳定的干下去。

3、意志品质薄弱,吃苦耐劳精神差

目前的技校生,尽管是生长在农村,但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庭的溺爱,娇生惯养、拈轻怕重,使他们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准备。在就业过程中,面对激烈的竞争和艰苦的环境及工作压力,胆小怯懦、怕苦、怕累、怕脏,难以长期坚持工作岗位,不能遭遇挫折及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是影响技校生就业稳定性主要因素之一。

4、就业指导教育不到位

目前有的技校虽然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方式和内容不能联系实际,教学质量和水平不高,缺乏互动性。教材不统一和授课时间不固定,就业指导教师对就业市场不熟悉或推荐就业经验不足,缺乏就业形势分析,导致就业指导课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有的技校只是在学生毕业前夕搞突击工作,开几个讲

座讲讲就算,使学生的就业准备不充分,而影响学生的就业稳定。

5、难以实现角色转换

技校学生在初次就业后由于角色转换意识不强,很容易还把自己还当成一个学生,不自觉的用一个学生的眼光和处事方式来对待工作中的人和事。对工作任务不积极主动,自由散漫、不尊重师傅、不团结同志,更不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短期内很难彻底实现学生角色想工作角色的转换。

二、提高就业稳定性的对策

许多技校认为把毕业升送到就业单位以后就没事了,就不管了,其实学生在就业后一年之内问题很多,如许多学生怕苦怕累,新老工人人际关系紧张,频繁盲目跳槽,流动性大,回头率高。出现许多学生在企业不能长期稳定工作,家长意见大,企业反应强烈。招生和就业是技校的两件头等大事,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招生工作,因此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稳定性社会认可率是关键,应加强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指导,是搞好毕业生就业稳定有效手段。

(-)加强毕业前就业指导

1、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能力

技校生思想较单纯,他们没有就业经历,不懂得社会的复杂,认识不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想象不到未来就业过程的艰难。就业前开设就业指导课,在入前期要着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灌输竞争择业的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承受挫折的心理调适能力。到毕业前着重进行创业意识、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克服懒惰思想,要敢于竞争,挑战自我,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请在企业中担任了生产骨干和领导职务的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现身教育,介绍就业稳定的成功经验,传授择业的技巧;也可以利用就业指导实践课带学生到当地的劳动力市场进行求职实践,体会一下激烈的竞争经验。因此,技校开设就业指导课,上好就业指导课是十分必要的。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就业心理素质

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是目前许多技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但随着技工教育的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把学生的就业心理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

(二)搞好就业后跟踪指导

1、与学生保持联系,鼓励适应社会

现在大部分企业宿舍有电话,学生都有手机,与他们联系很方便。学校负责就业的老师只要经常打电话关心他们,有问题及时找他们谈。学生也非常愿意给学校打电话,向学

校老师诉苦、抱怨。学校应在心理上安慰他们,用学有所成的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人生经验疏导他们,鼓励他们积极适应社会,这种精神上的安慰和心理上的疏导是提高学生就业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2、走访用人单位,意见双向反馈

学校要选择几个学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单位去了解他们的工作岗位变化和酬薪、生活状况;了解学生对企业的满意度。与用人单位的基层领导沟通,一方面听取用人单位基层领导对学生就业后工作情况的意见,另一方面向用人单位基层领导反映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便他们了解学生。同时,也要把用人单位基层领导对学生工作情况的意见反馈给学生,表现好的给予鼓励,差的予以批评帮助。这种方式更能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爱,更能促进学生好好工作、适应社会。

第二篇:浅析农村不稳定因素

浅析农村不稳定因素及对策

鱼泉镇 李 一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和农村形势发生了可喜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毋庸臵疑,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农村也出现了新矛盾和新问题,甚至诱发出不稳定因素。正确分析这些不稳定因素,及时研究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维护农村秩序、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就所在镇政府受理的群众信访案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农村不稳定因素的表征

1、土地问题随着乡村道路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和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扩张,不少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以及荒山草坡)被征为建设用地。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本应得到农民群众的接受和拥护。但由于不同项目的补偿政策不统一,引起占地农民的不解和不满情绪。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的此消彼长,改革初期确定的土地承包分配数额已不适应现实情况,农户之间占有集体土地资源奇多奇少,由此产生大量矛盾纠纷。

2、村干部素质问题一些村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作风飘浮,方法简单粗暴。如在办理社会低保、征地农转非社保、征收社会抚养费等工作中,滥用职权,优亲厚友,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违背上级政策和法规。在 1

接触群众时,以管人者自居,出现冷、硬、横态度,为完成任务甚至采取一些过激行为,直接侵占群众的合法权益,使干群关系紧张,把干部直接推向农民的对立面。

3、农村村务问题农村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是农民实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多数农民对于关系自身利益的事情十分敏感和高度关注,对村务公开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村务公开的具体工作中,往往存在内容不齐不全、程序不规范、公开不及时和情况不真实等问题。群众有疑问,村干部不做解释,反映问题也没有人管,致使问题越积越多,引发群众上访造成,诱发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

4、村民素质问题农村人口文化整体素质偏低,法制观念淡薄,他们理解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差,加上获取党和国家政策的渠道有限,对其深度认识不够透彻。因此一旦遇到山林、土地、家庭、劳资等纠纷时,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或处理不满意,就抵制、吵闹、上访;不学法、不懂法,不善于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一些自以为不合理或损害自身利益的事,采取吵架、闹事甚至动武等极端手段,人为地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并诱发新的矛盾。

二、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农户普遍还不富裕且思富心切的情况下,农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经济问题异常关切,并且常因此而发生纠纷。村集体经济薄弱,有些村办公经费都不足,影响了村级组织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2、基层组织人才严重缺乏。不少村干部年龄严重老化、思想观念陈旧、文化水平低下,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需要。不少村干部服务意识差、组织观念淡薄,对群众态度粗暴,办事武断,形成积怨。还有少数村干部利用职权捞“油水”,对己有利的事就做,对己无利的事就推,村级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严重削弱,有的村级组织甚至处于瘫痪状态。

3、对村务公开工作不重视。一些村干部对村务公开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村干部错误地认为,监督是上级的事,事事让群众知道,件件让群众讨论,将束缚干部的手脚,将降低个人威信,影响对各项工作的开展。此外,一些地方村务公开工作规章制度不完善,村务公开工作布臵后,没有跟踪调查,没有及时针对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

4、群众法制意识薄弱。群众法律意识薄弱,一旦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往往不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往往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态,甚至暴力手段,以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农民群众获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和少之又少的群众会议,有些甚至是道听途说、断章取义、一知半解。对政策理解的深度、广度不够,对自身不符合享受的政策也强制要求享受,一旦没得到满足就集聚上访,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制造影响。

三、预防不稳定因素的建议

1、把农村稳定工作做为压倒一切头等大事来抓。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当前农村工作的客观需要,更是农村基层组织的艰巨任务。对此,农村基层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切实把农村稳定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要做到未雨绸缪,及时化解矛盾,把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避免激化矛盾,杜绝不稳定事件发生。在具体工作中,要高度正视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排查解决问题。对群众来信来访要热情接待,杜绝“门难进、脸难看、实难办”的衙门作风和“官老爷”架子,以公仆的姿态为主人服务。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该解决、能解决的要及时解决,认真办理,维护和保护好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乃至群众的不合理、不合法要求,要耐心疏导,消除疑虑,使来信来访者心服口服。

2、建立农村土地市场。当遇到道路建设或小城镇建设需要征用土地时,由县以上农业、国土、物价和财政、审计等权威机构根据土质、区位等基础条件分等级评估定价;此外,可由县级人民政府给土地所有者颁发具有法律效应的土地所有权证,明确其土地的四至边界,并确定其拥有土地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等权益。

3、把好村干部用人关,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人们常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党支部书记是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

稳定的主心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具体执行者,这一角色至关重要。对此,乡镇党委要严把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用人关,要真正把那些文化素质高、群众拥护、党员信任的人才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适时调整、充实村级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级自治组织的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坚决防止那些投机钻营、横行乡里、称霸一方的恶人混进村级领导班子,杜绝和根除恶人治村现象。

村干部在干部中是农民,在农民中是干部。他们对本行政村实施行政管理具有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得天独厚优势。但文化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对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知之不多、掌握更少。对此,县乡党委和县乡党校要加强对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的依法行政能力,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分亲疏远近,不讲关系人情,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充分发挥其表率作用,以此去影响和带动群众,建设小康之家、和谐稳定农村。

4、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是使村干部增加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最有效的办法,是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基础。在农村,必须公开的事项至少有这样几项:即人事公开,财务公开,企业承包公开,计划生育情况公开,宅基地审批公开,各种税费公开及其他应予公开的项目。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村务公开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基层工作由干部包揽到村民民主管理的时代性转变。

5、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和政策宣传。以开展民主法治村建设为契机,针对农村和农民的特点,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板报、图片展览、法制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多层次的普法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观念,使广大群众树立起日常活动依法办事,遇到纠纷依法调处,从源头上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控制。同时,要反复深入的对群众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具体政策广而告之、家喻户晓,避免和减少群众来信来访,确保一方稳定和和谐。

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每个公务员和村干部都要心存“吃百姓饭、穿百姓衣、别把百姓不当数,自己也是百姓;求一官难,为一官廉,莫说一官无作用,地方全靠一官”的官来自于民、做官为民的“官念”,依法行政,以仆人服务主人的姿态,办好百姓的事,切实维护农村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篇:当前农村不稳定因素分析

当前农村不稳定因素分析

【摘要】对当前农村中出现的社会矛盾以及不安定因素,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些矛盾既可以化解也可能转化。因此,要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办法,正确把握处理矛盾的尺度,妥善解决当前的问题,确保农村稳定。

【关键词】农村稳定基层治理

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是顺利推进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基本前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没有稳定,任何事业都不会取得成功。因此,当前农村出现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应当引起重视。

农村中不稳定因素的产生及危害

农村土地纠纷成为引发农村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对农民种地的补贴数额在逐年增加。加之农村医疗、养老、上学等优惠政策的出台和完善,许多外出农民返乡索要承包地,由此产生大量矛盾纠纷,且调解难度很大。此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因道路工程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包括新村)建设、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学校卫生室等公益事业建设,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土地重新分配等一系列问题产生。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与纠纷。如果处理不当,矛盾就可能激化,个体问题就会变成群体上访请愿,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村官”侵占集体财产,使干群、党群关系紧张。当前,农村集体(指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所有的财产主要表现为基本农田、宅基地、四荒地、砖窖、池塘、林木等集体财产及其收益,以及上级拨款、社会捐款、农民集资款等款物。一些农村干部不能摆正义和利的关系,只顾个人小家利益,无暇顾及群众共同致富。有些村干部甚至利用职权之便,吃喝玩乐、贪污浪费,使群众对他们失去了往日的信任感,导致干群、党群关系紧张。

宗族势力对农村社会稳定形成强烈冲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生产体制由队变为以家庭为主体,以一家一户生产、销售为单元,随之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家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新格局。强势家族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或者做官子弟的权势,对基层组织的领导和管理不以为然,甚至有凌驾于农村基层组织之上、代替基层政权职能的趋势。这使得干群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积怨加深,一方仗势欺人,一方忍气吞声,对农村社会稳定形成了强烈冲击。

民事纠纷得不到及时调解处理,转化为刑事案件的比例加大。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邻里之间或妯娌之间多因鸡毛蒜皮的琐事互相猜疑,因小孩子之间顽皮打架较真动粗。此外,法律对于农村“彩礼”等纠纷没有明确规定,而村委会对民间纠纷的管理能力有限,治保、民间调解、综合治理工作容易流于形式,极易使民事纠纷变成刑事案件。封建迷信成为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家庭收入提高了,思想观念变了,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但是农村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休闲娱乐和学习的场所,也没有人组织成立正当的社团,从事有意义的活动。不法分子抓住这一时机,利用封建迷信麻痹群众,诱使其参与非法宗教活动,成立所谓的“教、门、道”等组织,定期集会,给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妥善化解农村不稳定因素

对当前农村中出现的社会矛盾以及不安定因素,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些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与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是一系列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必然产物。在发展过程中,矛盾既可以化解也可能转化。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办法。在农村,大量矛盾是物质利益的矛盾,如果能正确把握处理矛盾的尺度,农村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使矛盾得以妥善解决。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党在农村中的领导地位,确保党的政策在农村得到及时落实。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肩负着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任,加强

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显得更为重要,也更加迫切。在新时期,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保证党的基本路线长期地、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确保党在农村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使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使党的组织纯洁,富有朝气。因此,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和农村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试验区建设中来,有效抵制各种没落、腐朽思想的腐蚀,为当地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要突出加强预防和化解农村不稳定因素责任体系的建设,坚持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协助主要领导负全责,其他领导按分管工作负责的原则,自上而下,建立领导干部包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的责任制,做到职责明确、各尽其责,形成领导抓、抓领导、一级抓一级的领导责任制体系。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的重要举措。土地问题是农民最敏感的问题之一。因为它涉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多少年来,土地政策上稍有风吹草动,哪怕是提法上有细微变动,农民也会作出反应。对农民来讲,土地仍然是他们最后的也是最可靠的保障。农民最担心的是政策有变,所以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至关重要。“30年不变”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党和政府对土地承包关系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期稳定的郑重承诺,是一颗实实在在的长效“定心丸”。我们要坚决贯彻、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农村政策,尽量避免因为政策执行上的失误或者政策得不到落实而引起农村社会关系紧张并引发社会不稳定。

加强对农村外出人口的管理工作,是农村和城市治安的重要措施。户籍管理是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前的这种户籍管理状况已不合时宜,需要户籍政策有所改革,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还户口以本来面目,解决公民的“自由迁徙”难题,达到人类流动的理想境界。但是,目前在我国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我们要面对现实,做点具体的、实

质性的工作。针对农村大量人口外流、行踪难以掌握的实际,积极配合农村派出所,做一次外流人口大调查,重点人口作重点调查,并与流入地公安机关取得联系,密切配合,联防、联管。

完善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是村民依法办理群众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整套制度。1998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将村民自治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要积极完善村民自治的具体操作办法,保证村民各项政治权利的有效行使,避免“多数人对少数人暴政”和“少数人的合理意见不被采纳”的情况。在村民自治基础上实行的“三公开”(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其初衷在于既有利于群众监管,又避免各种形式的腐败,要不折不扣地实行,以取得农民的信任。

建立完善排查、信息反馈和调处网络,对于农村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在新时期,着力抓好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第二道防线”的积极作用。村干部要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法律的观点分析研究和解决农村各种矛盾。基层干部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掌握最新情况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做好疏导化解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三级不稳定因素排查、信息反馈和调处网络,建立村级信息员和调访员的选拔和培训机制,增强预警性,使信息发现早,情况反馈及时,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调处。围绕提高预测、预警、调访能力,定期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活动。在此基础上,从抓早、抓小、抓快入手,确保信息交流畅通,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掌握信息,认真研究处理矛盾纠纷的解决措施,把纠纷控制在萌芽状态。

依法治县是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保持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是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也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关系的调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变化,其中一些涉及群

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各基层组织必须认真负责、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思想政治工作和说服教育的办法,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以处理,防止矛盾激化。要加强村民法制宣传和教育,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为主,打防结合,加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教育和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创造良好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结合“五五”普法工作把农村法制宣传和感恩教育、形势教育一并推进,针对农村和农民的特点,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观念,使广大群众树做到日常活动依法办事,遇到纠纷依法调处,按照法律法规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从源头上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控制。同时,通过感恩教育和形势教育,让广大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爱集体,珍惜团结合作、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作者单位:河南省息县法院)

第四篇: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是社会的晴雨表,高校的安全和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各个高校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校的安全稳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对待。本文介绍了四大类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并分析了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产生的三大原因,最后从队伍建设、教育引导、机制建设和危机处理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一、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分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在校生人数激增,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也日渐增多,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风险和挑战。本文认为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主要体现在校园环境安全、困难学生群体增多、大学生心理问题以及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四个方面。

(一)校园环境安全

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既包括校园本身环境的安全稳定,也包括校园周边环境的安全稳定。1第一,校园本身环境存在不稳定因素。高校校园里有很多安全隐患,威胁到了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首先,学生宿舍存在安全隐患。有的高校学生宿舍缺乏消防器材,有的缺乏足够的安全通道,很难应付一些突发性的情况。有的宿舍管理人员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混进宿舍进行盗窃等犯罪活动,侵害学生的利益。其次,高校内的交通安全也令人担忧。经常会有一些校外车辆特别是黑出租频繁出入校园,车速过快,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给学生的生命带来重大安全隐患。再次,校园的餐饮卫生存在隐患。有的学校食堂卫生状况差,食物不新鲜,这随时会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最后,校园网络存在安全隐患。校园网链接的除了各级行政单位网络,还连接着校内学生机,因此存在着被外网攻击、病毒泛滥、信息丢失、数据损坏等安全问题。2

第二,校园周边环境治安不容乐观。当前高校管理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和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3高校在校生人数众多,消费需求旺盛,自然而然地成为商家追逐的重要目标。学校周围的商家围绕学生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提供了各种商品和服务。在高校的校园内及周边地区,各种饭馆、日租房、小商店、歌厅、网吧屡见不鲜,黑出租和流动食品摊也随处 1 高晓英等:《对新形势下高校稳定工作的若干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4页。2 廖善光:《高校校园安全隐患的成因及应对措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第11期,第149页。3 杨建树:《正视五个因素 切实维护高校稳定》,《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第5页。

可见。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瞄准高校学生这个群体,利用高校周边地区这种复杂的环境,从事盗窃、打架斗殴、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侵害大学生的权益。由于大学生年少气盛,情绪不稳定,心理波动大,自控力不强,对治安问题承受力低,如果对他们管理不严,疏导不力,措施不当,那么治安问题就极易演化为规模化的政治性闹事和社会问题,直接影响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

(二)困难学生群体增多

在大学校园里,困难学生群体增多,学校和老师如果不能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并妥善处理,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学校的不稳定因素。

第一,家庭贫困。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多,高校贫困生问题也随之突出起来。目前在校的贫困生人数平均占到25%以上,部分困难程度十分严重。5有的贫困生因生活困难而四处打工,影响学业;有学生因生活困难而感到自卑,引发心理障碍;也有学生因生活困难滋生了对学校、社会的不满,做出违纪、违法的事。6高校的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第二,学业困难。与高中相比,大学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大学的学习环境变得宽松,学习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内容则由各学校根据专业培养计划来安排。大学生学习的课程数量多、难度大,学习任务更加繁重。而很多人在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缺失,学习方法方法欠佳,自制能力差等主观原因和学校课程安排不合理,老师缺乏责任心、授课水平差,考试题目太难等客观原因而导致多次挂科,轻者要留级学习,重者不能正常毕业甚至被学校勒令退学。学业困难的同学在考试和毕业的压力之下,长期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之中,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压抑等不良情绪。

第三,就业困难。据教育部统计的有关数据显示,最近五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和就业率分别如下:2006年毕业生413 万,就业率69%;2007年毕业生495万,就业率70%;2008年毕业生559万,就业率70%;2009年毕业生610万,就业率74%;2010年毕业生630万,就业率可能在70%左右。加上前几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和就业率造假现象并存,今年要就业的大学生可能达到1000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7除了部分名校或抢手专业,普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有的学生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在此种压力之下,有的学生自暴自弃,有的学生则采取轻生等极端的方式应对之。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诸多压力,发生心理问题的几率远 4

韦庆辛:《当前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柳州师专学报》,2008年第4期,第94页。

周树军:《关于高校贫困生身份认定的新探索》,《理论前沿》,2009年第17期,第40页。6 张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稳定工作》,《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108页。7 方红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230页。

高于其他学生群体。高校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心理问题。

第一,焦虑症、抑郁症患病率高。焦虑症是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者发作性惊恐状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出汗等,但并非实际威胁所引起,其紧张程度与现实事件很不相称的一种情绪状态。抑郁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有的大学生过于依赖家人,与他人交流少,在进入大学后离开了家人的呵护,容易产生交流障碍,导致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有的大学生在考试或面试时,面对激烈的竞争,心理不堪重负,导致焦虑症。还有的大学生因为没有及时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没有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而患上了焦虑症、抑郁症等病症。

第二,网络依赖成瘾。有的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中繁重的学业和人际交往压力,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及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患上网瘾综合症。许多大学生上网时间过长,沉溺在虚拟世界里寻求心理满足,自我封闭,疏离社会及群体生活,人际交际能力下降,长此以往,形成冷漠、孤独、内向的性格,这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产生精神依赖,不利于健康个性和人生观的塑造。9

第三,情感问题形成困扰。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性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他们渴望与异性接触,希望获得爱情。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高校比较普遍的现象。但他们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对生理发育与性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困惑、对性的强烈渴望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以及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等是诱发其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10有的大学生不能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因为恋爱而耽误学业。有的大学生沉迷于二人世界,导致与其他同学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还有的大学生没有理性对待恋爱,无法摆脱恋爱失败的阴影,甚至走向极端。

(四)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一般是指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所属的大学生群体,直接或间接因为各类学校及社会矛盾引发而聚合形成一定的临时群体,以非对抗性矛盾的形式,通过形成一定规模性聚集,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权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从而对学校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类群体事件,多伴有语言或肢体上的冲突。11群体性事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罢餐、罢课、游行示威、静坐请愿、集体上访等,它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等特点。12随着高校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及其思想行为的不成熟,高校大学生 89汪流阳:《大学生心理疾病状况解析》,《中国地市报人》,2011年第7期,第138页。

龚孟伟、董文:《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23页。10 王晓琦等:《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84页。11 魏亚、李继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分析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33期,第184页。12 杨启富:《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诱因及干预机制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6期,第44-45页。

群体性事件有增多的趋势。由于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大、与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有时还与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联系在一起,如果高校不能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会破坏和谐的校园环境,损害学校良好的办学和管理形象,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二、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产生的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从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三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国内外复杂的环境、高校改革带来的新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的一些特点是造成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

第一,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境内外敌对势力没有放松对我国社会特别是高校的渗透。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虚假信息泛滥,而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信息甄别能力差,容易被网上的信息所误导。在个别国家的赞助和鼓励下,法轮功、藏独、东突及民运分子等敌对势力打着民主、人权和民族自决等旗号,通过当今发达的信息和网络渠道,炒作和编造各种反面和虚假信息,混淆在校大学生的试听,导致其思想混乱,信仰缺失或者动摇,从而影响高校乃至社会的安全稳定。

第二,我国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和复杂。高校学生社会经验缺乏,难以正确认识和冷静对待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有的同学受到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蛊惑和怂恿,盲目参加一些集会或游行活动,不但自己受到伤害,还影响到了社会稳定大局。

(二)高校改革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第一,高校扩招带来的难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扩招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造成在校生人数激增,而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教学资源紧张,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在校大学生的需要。大学生从以前的免费上大学变为交费上大学,不菲的学费和杂费加上物价的过快上涨,使得受教育的成本大为增加。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期望更大。由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与大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期望升高这对矛盾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成为当前影响大学生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13

第二,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弊端。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后勤保障日益社会化。原先很多高校自己承担的义务比如学生食堂、校内商店以及学生宿舍的建设、经营和管理,现在通过招投标等方式交由社会上的个人或企业负责,由此出现了一些问题。社会上的个人或企业参与高校后勤保障的目的在于借助高校学生 13 张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稳定工作》,第108页。

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去赚取利润。为了达到赚钱的目的,某些个人或企业采取了一些不诚信的经营方式:有的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学生出售商品甚至是次品;有的则随意提高饭菜价格,或者出售剩饭剩菜。这些行为侵害了学生的利益,容易滋生学生的不满情绪,从而导致学生的非理性反应。

第三,学校内部管理不到位。有的高校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没有认真考虑学生的需求,有的行为甚至侵犯了大学生的权益,引起他们的不满。有的高校各个部门之间沟通存在问题,信息传达不畅,有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遗漏或曲解,容易引起学生思想混乱。有的高校各部门之间因为利益相互冲突,遇到问题则相互推诿,影响了行政效率,有时会耽误学生办理相关业务。

(三)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目前高校在校生以90后为主,他们是中国第二代独生子女,成长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思想观念最为解放、社会转型最为激烈的时代,自身的特点十分鲜明。

第一,思想独立,但理想信念缺失。90后大学生比较善于思考,习惯于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来接受前人的经验和结论。他们自我选择性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 趋同意识较淡, 有时会对前人的实践经验不屑一顾, 甚至进行调侃。他们喜欢自主展示思想, 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 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14受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的所限,90后大学生虽然思想独立,但往往抓不住问题的本质。而且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一些不好的外来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取向多元化,政治信仰淡漠,没有树立远大理想,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明显。他们做任何事情功利性太强,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重视付出与回报的比例,实用主义倾向明显。

第二,个性张扬,但责任意识不强。伴随着网络的普及,见多识广已成为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特点,他们不受传统约束,试图冲破长辈的束缚,他们追求时尚,自由自在,父母在很多年轻人眼中已经是“过时”的代名词。他们充满自信,富有自我和独立意识,喜欢独立地处理各种事物,在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选择。1590后喜欢标新立异,展现自己的特质,这实际上是自我意识强烈的一种表现,而自我意识的强烈容易导致对他人和社会的忽视和冷漠。90后的责任意识弱化,缺乏社会责任感,诚信和感恩意识降低,甚至不能对自己的言行独立地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有很好的维权意识,但容易冲动遇挫。90后生长于民主与法制制度不断完善的时代,依法治国深入人心。所以,在面对权利侵犯时,他们也表现出 14 马新:《90后大学生特点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68页。15 杨帆:《浅议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国—东盟博览》,2011年第5期,第134页。

更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较之以往的大学生,他们民主意识强烈,对有违公平的16事情反映强烈,并且,他们更懂法,也更善于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权利。由于90后的成长环境和成长道路大多较为顺利,因而其抗挫能力明显下降。90后作为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家里人溺爱和过度保护,导致其自我意识强烈,做事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容易与别人发生摩擦。他们做事情通常缺乏深思熟虑,容易冲动,这使他们更容易遭遇挫折。

第四,善于利用网络,但过于依赖网络。90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在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他们接受了网络这种时髦、便捷、高效的交流和通讯方式,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开阔自己的视野和学习新的知识。然而正是互联网带来的这种便利,使得 90后大学生在遇到习题或者疑难问题时直接网络搜索,不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他们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使得他们几乎所有非睡眠状态都处于在线游戏、聊天状态,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17更有甚者,有的90后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严重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和大好青春。

三、消除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的对策

为了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保证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为广大学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高校学生不稳定因素。

(一)加强辅导员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维护与大学生有关的安全稳定事情上,辅导员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中央“16号”文件》,提出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水平。

首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高校辅导员要在处理好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定期参加岗位培训和各种专业培训。此外,还要注重自身心理健康,做好情绪调节,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为学生做好榜样。其次,严格日常管理,时刻提高警惕。高校辅导员要在提高学生对校规校纪的执行力上下功夫。建立公平、公正的奖惩措施,鼓励学生互相监督。同时,高校辅导员要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害事件时刻保持警惕,严密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动向,并加以正确引导。最后,要把握好与学生相处的艺术。要有威信,才能让学生信服,但要把握“威”的尺度,太过严厉的辅导员是无法与学生交心,进而深刻了解学生情况的; 1617 刘维利:《“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及其教育管理》,《潍坊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29-130页。

马新:《90后大学生特点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第69页。

对学生要亲切,关爱有加,但“亲”也要适度,过分的亲近则会造成威信的流失,也不利于学生管理。

第二,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大学生骨干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密切联系和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学生骨干的培养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校园危机预防的需要。学生骨干在校园危机预防中有很大优势。学生骨干特别是学生党员政治觉悟比较高,拥护党的领导,政治信念坚定。他们了解同学的情况,热心为同学服务,一直是高校老师重点培养的对象,一旦学校有危机事件的发生,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主动为老师分忧解难。但学生骨干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有的学生骨干对校园危机认识不足,思想麻痹大意,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相对不足,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教育。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骨干在校园危机预防中的作用,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首先,要加强学生骨干的危机意识和综合应急能力的培养。通过专题培训或案例讲解等形式,介绍危机的类型以及相应的应对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其次,加强心理培训,提高学术骨干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高校要发挥专业心理辅导师、辅导员和朋辈辅导员的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社团等平台,加强学术骨干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其心理防御机制和情绪调节能力。最后,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骨干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激励机制,注重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18

(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教育引导

第一,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高校要加强国内外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机,挖掘教育资源,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帮助其正确认清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辅导。高校工作者要耐心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常能做到正确的自我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提高对抗挫折能力。要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恋爱、友谊的关系。要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在关注自我和关注社会发展之间达成一种平衡,而不脱离社会实际和社会责任,单纯地沉溺于对自己的未来的自我设计之中。19

第三,加强安全防范教育。首先,要加强法律知识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公 18 孙远平等:《学生干部在高校校园危机预防中的作用研究—基于SWOT模型分析》,《高校辅导员》,2011年第3期,第12-15页。19 李新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第139-140页。

共基础课、法学专业课以及相关法制教育专题讲座、论坛的作用,通过举办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守法自律意识。20其次,要加强安全常识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安全常识专题讲座、消防演习等方式,向大学生普及日用生活安全常识、自然灾害与自救常识和交通安全常识,使他们在健康成长和保证安全方面有明显提高。最后,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高校应当与公安机关密切配合,用鲜活的网络犯罪案例教育大学生,使大学生懂得如何在网络中保护自己,避免上当受骗,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第四,加强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指导机构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服务。通过人际交往、自我反省、沟通交流、心理测试、心理训练活动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世界。21高校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理性评价自己,在就业时准确定位,以避免盲目择业和高违约率等现象的发生。

第五,合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高校应当利用好网络这个宣传和教育平台,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要依托校园网,积极建设、及时开通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系统,如网上党校、团校、时事之窗、心理医生、校长信箱等网站,还应建设和推广思教品牌和特色网站或个人主页,发挥名师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鼓励思想教育工作者建设并推广自己的思想教育网站和博客。此外,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加强法治和其他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22

(三)加强机制建设

第一,加强预警机制建设。首先,高校要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渠道和信息反馈机制,确保信息上传下达及时、畅通。为了及时、全面、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高校各基层学院要加强信息反馈渠道建设,可成立以学生工作领导为组长,辅导员为副组长,团学骨干、学生党员为安全信息员的多层次、全方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信息网络;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监控;要强化信息反馈意识,做到遇事必报,大事即报,反应迅速,措施合理,处置得当。

其次,高校还应建立隐患排查制度,密切关注可能发生危机行为的重点对象。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心理普查、约谈走访等方式锁定易发群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深入学生班级、宿舍了解学生动态。对于出现抑郁、自我封闭、沉迷网络、厌学、多门次科目不及格现象的学生以及对当前国内形势 2021 张亚城:《对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新闻世界》,2011年第1期,第153页。

吴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71页。22 陆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1期,第71页。

出现的不稳定因素态度模糊的学生应予以重点关注,建立相关档案,定期找他们了解情况,并提前做好应对方案,发现问题及时向学校报告。

第二,加强干预机制建设。当安全隐患通过信息反馈机制和隐患排查制度被发现时,高校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干预和疏导工作,化解不稳定因素。要对不同的安全隐患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对于因校园环境引发的不稳定因素,高校应多听取学校师生意见,加强和改进校园环境建设,同时与公安机关密切合作,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对于由困难生群体引发的不稳定因素,高校要仔细分析具体原因并进行化解:如果是家庭困难问题,应及时进行经济救助;如果是学业问题,应通过休学等措施来暂时缓解学生压力;如果是就业问题,则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和其他就业服务。对于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高校要及时联系并邀请心理辅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对于由群体性事件引发的不稳定因素,高校要及时准确的摸清情况,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动向,抓住时机,进行疏导和化解。

第三,做好危机处理工作。所谓高校危机管理,就是指高校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信息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制定、措施制定、控制协调、经验总结的系统过程。23总结起来,高校危机处理有四大步骤。

首先,设置机构,明确责任。各高校应成立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包括决策小组(书记、副书记等学校领导)、执行小组(学工部、各二级学院副书记、宣传部、保卫处、辅导员)和咨询小组(学校医生、心理咨询师、信息管理人员以及法律顾问等),并对各小组进行分工,明确责任。其次,现场控制,应急处理。高校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执行小组要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上报,同时根据事件的不同类型,先排除继发性危险、同时疏散人群、保护现场,妥善安置相关学生,指派专人分头负责、随时汇报,牢牢把控。再次,信息发布、舆论引导。突发事件发生后,咨询小组要派专人密切关注网络舆论动向,根据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影响,可以确定事件处理的新闻发言人进行信息发布。最后,分析总结、消除影响。突发性事件得以平息或解决后,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危机发生的原因,及时总结、查找隐患。建立长效机制,避免因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提出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及改进相关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付出了努力的校外机构和人员以及学校周边受到影响的居民进行情况通报并表示感谢。

朱春辉:《当代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研究》,《人民论坛》,2009年第14期,第145页。

第五篇:征地拆迁引发不稳定因素原因及对策浅析

征地拆迁引发不稳定因素原因及对策浅

随着我市城市建设步伐的快速推进,我办辖区内征地拆迁项目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范围也越来越广。近几年来,我办辖区内共实施拆迁项目12 个,被拆迁居民 1700余 户,农民400余户,拆迁房屋890栋,因征地拆迁而引发的不稳定问题成为当前工作中的一个重点问题。近几年来,我办先后调处各类征地拆迁矛盾纠纷1200余起,总体来看,辖区内各个拆迁项目实施都比较顺利,征地拆迁工作基本稳定,但是征地拆迁中一些遗留的历史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和处理,因此引发群众不断上访,且呈上升势头,成为当前我办最主要信访案源和维稳的主要工作对象。

据调查,2010年,我办有关征地拆迁方面的信访案件有10件次,占全办信访总量的35%,其中属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的有8件次。今年1-6月份,因拆迁问题产生的信访有12件次,占全办信访总量的45%,较去年同期上升10%,其中个访8次10人次,群访4次120人次。自去年以来,我办共接劝返因征地拆迁赴省、进京越级上访12次26人次,耗费30余万元。可见,征地拆迁引发的不稳定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我办的社会稳定,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深入的调研走访和分析,笔者认为,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对新形势下信访维稳工作的认识,深入分析当前因信访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着重关注民生,因人而异,妥善处理征地拆迁的历史遗留问题,用群众的观点统领信访维稳问题,真正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确保维稳工作的良性互动,营造长期的稳定和和谐生产、建设和办公环境。

一、当前征地拆迁引发不稳定因素的主要特点

1、协调难度大。

上访群众反映的大多是征地拆迁中的遗留问题,矛盾多,难度大。由于建设中每一个开发项目都是临时组建拆迁机构,在拆迁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征迁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等工程完工,机构解散,人去楼空后,相关责任人员相互推托责任,导致产生的遗留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而被征迁群众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在求决无门的情况下,不得已选择上访。上级按“属地管理”原则将这些问题交基层部门协调处理,我们认为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对群众反映的此类问题,大都是当时职能部门或政府的行政所为,因一些项目机构是从各个单位临时抽调的人员,我们不是当事人,不了解事情真实情况,有时甚至是连了解情况都不知道要去找哪个部门。既无权去问责事发责任单位,也无能去解决群众诉求,更无力去组织协调处理。所以,我们除了不断的接劝返,就是不断的组织人员和力量按政府交办要求做稳控工作。由于不能直接答复上访群众,也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我们的稳控工作不仅日益乏力,也引发上访人对我们的对抗情绪,导致上访人屡屡越级上访现象的发生。如辖区内双江街居民蒋某,以反映2006年火车站广场扩建拆迁时对其补偿安臵不合理为由而长期上访不息,按“属地管理”原则,我办成立了专门的包案稳控责任班子,先后赴省、京接劝返其5次7人次,主动向拆迁部门汇报会同协调6次以上,上门与蒋某谈心劝解10余次,但由于蒋某的诉求非我办职能权属所能答复和解决,所以,在我办反复的劝解和稳控多次后,由于问题的不能解决,已引起蒋某对我办工作人员的强烈反感,现蒋某已扬言:“既然我的问题你们解决不了,我不会再听你们的劝解,我要拆迁部门直接和我接触”。今年1-6月份,辖区内因征地拆迁、土地确权等历史问题已引发了5起18人次的赴省、进京越级访。

2、多串联群访。

拆迁安臵工作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拆迁户因共同的利益诉求,为达到共同的目的,极易捆绑成团、串联上访,如火车站广场扩建中的遗留问题已由去年的3起个访发展到今年的5人串联群访。其次是交通路西侧开发后二、三排门面业主的集访,“环北东路”开发时引发的光文社区八、九组150余名村民的集访,娄新高速拆迁户的赴省集访。今年以来,辖区内已发生了3起规模大的集访。

3、重复上访多。

所有这些遗留问题,由于时间跨度长,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调查、协调、处理过程,且往往会出现在调查中因客观原因而延误了处理进度;个别上访户私欲心太强,漫天要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服协调;因问题牵涉的范围广、复杂性强、难度大,有关部门一年半载难以处理到位等情况。在问题处理过程中,一些上访群众认为政府是在拖延、敷衍,而产生不满和对抗情绪,不断重复上访。今年以来,辖区内共发生了8起120人次的重复访。其中本级重复访有2起50人次,赴市级重复访有2起50余人次,赴京越级重复访有4起20人次。

二、征地拆迁引发不稳定因素的成因分析

1、补偿标准不够统一。存在同一个地段、同一区块因户籍不同,补偿标准不一样。其次是因个别工作人员存在执法不公,打“人情牌”的现象,相同条件的拆迁户补偿标准不一致,面积测算标准不一样,造成群众互相攀比,如西郊株六复线移民户之一张某某,反映与他同等区域,拆迁面积比他家要少的其他移民户的补偿要比他高。由此质疑拆迁方少付了他拆迁补偿款,以此为由而上访,至今难以息访。同时,由于拆迁标准是由政府统一制定,群众普遍反映补偿标准过低,对补偿标准不太认可。

2、行政行为不规范。一是存在政府拆迁部门过于追求征地拆迁效率而忽视程序的正当性和透明性,当拆迁方和被拆迁人在不能及时达成协议时,拆迁方为赶进度而发生随意表态、“强制拆迁”等现象,由此引起被拆迁群众的不满而上访。如今年1月份,光文社区八、九组村名联名到市政府集访,反映2006年“环北东路”修建时,拆迁部门在征地拆迁前没有将征地用途、面积和范围向群众公示,征地审批程序不合法,存在少批多征,先征后批的情况;而且将已征的公益用地用做了商业开发,触犯了群众的利益,拆迁时承诺无房户的宅基地安臵问题至今没有落实,已征的统征地至今闲臵五年等。交通路西侧二、三排门面业主集访反映的也是政府原承诺的前后通道和商业街的规划未落实到位。二是有关管理部门全局观念不强,对一些重点户有畏难情况,不敢管,不想管,使问题久拖不决,引发上访。如辖区内1994年光蓝路开发时,由于没有及时依法处理好移民户李某的安臵问题,致使李某领取了拆迁预付款后又违约不履行拆迁义务,导致光蓝路的开发工作中断。此后到2003年,政府将光蓝路更名为环北西路,另建拆迁机构,继续开发工作,时隔10年后,李某的房屋才按原协议约定拆除,同一个拆迁主体,先后经历两个时期,两个不同的拆迁机构,致使李某在拆迁补偿安臵上层层加码,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关部门多次协调无果后,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导致该问题至今8年了仍未处理好,引发李某不断上访。

3、政策法规与现实存在滞后现象。随着城镇拆迁总量的增大,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房价节节攀升。而相应的政策法规却未能依据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存在拆迁标准与实际的房地产价格脱节。当前,群众上访的焦点就是拆迁补偿标准与现有市场物价差距太大,反映政府部门低价征收,高价卖出,导致被拆迁群众因感觉利益失衡而上访。如2006年“环北东路”修建时,实施的仍是娄发[2003]29号拆迁补偿标准,但被拆迁居民参与政府利益分配的愿望十分强烈。据了解,我市现行的拆迁补偿标准仍是娄市[2008]3号文件,对比2008年的建房工价为70-80元/天,现在是100-120元/天为例,群众重新建房的物价成本显然要高出很多,由此也引发移民户要求政府补偿建房物价差。同时,在征地拆迁方面有些规定没有完全依照上级相关规定来执行,与上面政策有不符之处,而随着群众法制意识的不断加强,维权意识也越来越浓,由此也引发群众的诸多诉求。

4、失地农民缺乏社会保障。被拆迁农民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一些年龄大、文化低、无技能的拆迁户难以找到工作,由于实行一次性货币补偿安臵,久而久之,这部分人生活出现困难,却又得不到帮扶或救济,“坐吃山空”后,又只好回过头来找政府。如不久前,新新社区西郊居委会100余户失地农民代表到政府及相关部门联名上书,反映顺鑫公司转产后他们失业,要求政府重新安臵就业。近两年,辖区内因娄新高速公路和污水治理工程的建设,已产生失地农民20余

户,但这部分农民的社会保障目前没有及时跟进。

5、部分群众思想观念滞后。个别拆迁户为了追求安臵利益最大化,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拒不按合同履行拆迁协议,因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不断上访。如株六复线中的个别拆迁户,领取了拆迁安臵费后,以安臵补偿不合理为由不如期腾出老房,一直居住至今,还要求安臵新的地基。其次是个别上访户对政策一知半解,总以为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提出问题层层加码,又听不得半点解释,三番五次的重复上访,牵涉领导精力,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如火车站广场扩建拆迁问题而引发的老上访户蒋某,动不动就越级进京上访、告“洋状”。

四、关于做好征地拆迁稳定工作的对策建议

征地拆迁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一项政策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始终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处理征地拆迁稳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又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定团结大好局面。

1、进一步规范征地拆迁行为,建立和实行征地拆迁维稳风险评估制度,预防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和完善规范、科学的拆迁风险评估体系,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结构等因素,对被拆迁房屋的房地产市场价格进行公开评定估算,将评估结果作为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协商被拆迁房屋的补偿金额的依据。在实施征拆工作前,向群众公开拆迁许可证、审批程序、拆迁管理收费标准以及拆迁投诉渠道。将征地用途、面积和范围告知群众,使征地拆迁补偿安臵工作臵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让群众充分了解拆迁政策,既能理解和支持城镇建设,又能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建设项目意见书增加信访维稳事项评估的内容,对可能引发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充分估计,并提出处臵意见和措施,及时处理征地拆迁群众信访,防止出现老的征迁问题没处理好,又出现新的拆迁信访问题。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稳定风险问题进行预警评估,事先对周边的人文环境、社情、民意等作详细了解,通过公告、听证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研究分析可能出现的维稳信访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变事后被动处理为事前主动预警评估。三是组织专门力量,对拆迁项目包括有历史遗留问题的拆迁项目、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拆迁项目集中进行排查,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上访的拆迁项目重点排查,力争从最基层和源头上发现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和隐患,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对排查出的问题和隐患,拆迁主管部门要主动与维稳等部门沟通情况,逐一分析原因,研究化解对策,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2、以人为本,逐步健全和完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扶持、统筹发展四位一体的征地拆迁安臵格局,解决拆迁户的后顾之忧。农民失地后今后生活靠什么?怎样实现自主就业是被拆迁农民最关心、担忧的两大问题,也是政府做好拆迁安臵工作的两个关键,所以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加大财政、银行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和开发商的作用,通过土地开发利用,盘活土地资源,多方位筹集资金,为失地农民拓展更多的就业渠道。要逐步完善“三条保障”线,一是推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引导失地农民参加社保,便于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二是探索建立学历教育、医疗、丧葬和其他特殊补助机制,并逐步提高标准;三是推行生产就业发展保障机制,创建“失地农民人力资源数据库”,长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失地待业青年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建立就业扶持机制,支持失地农民创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加大力度,妥善处臵拆迁遗留问题。事关征地无小事,利关农民大如天,为使“土地征得下,群众迁得出,房屋拆得掉,生活有保障。”拆迁安臵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处理难度大,群众反映强烈,此类问题久拖不决,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要制定稳定工作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拆迁群体性事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依法妥善处理。在处理问题之前,要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对遗留问题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及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针对遗留问题的不同情况,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制定解决遗留问题的实施方案,落实配套措施,实行目标管理,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实施,逐一化解。对当前存在的遗留问题,要本着既尊重事实,又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妥善处理。建议成立由市政府领导挂帅的征地拆迁遗留问题处理领导小组,由涉及到的相关单位、部门为成员单位,共同来协调处理这些存在的遗留问题,以确保所有遗留问题的妥善处理,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尽量予以解决,对提出不合理要求,且无理重复上访的,按照市里有关信访案件包案处理的有关规定,确定为无理上访,坚决予以打击处理。

下载浅析农村技校生就业不稳定因素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农村技校生就业不稳定因素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技校生就业心态与解决方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技校生就业心态与解决方案 作者:王广娅 李冉 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04期 虽然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技工院校学生的总体就业率仍能达到......

    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姓名:邢焕非 学号:1112143139 班级:经济1104 指导老师:曹俊杰 学院:商学院 学校:山东理工大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 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

    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不稳定因素、原因与对策

    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不稳定因素、原因与对策 当前,全镇上下正在着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快发展步伐,但随着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换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价值观念、道德素......

    神经内科护理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与安全对策

    神经内科护理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与安全对策 [摘要]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组成。神经内科的疾病种类主要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脱髓鞘性疾病,脊髓、脑血管疾病,运动障碍......

    城市管理工作中不稳定因素

    内江市市中区城市管理工作局 城市管理工作中不稳定因素调研报告 当前,我区正处于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关键时期,,维护城市社会稳定成为我区创建进程的首要......

    不稳定因素排查情况报告

    壤塘县宗科乡依冬村与炉霍县宗麦乡双玛村 草场边界不稳定因素排查情况汇报为了确保我乡边界稳定,农牧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县政法委的安排部......

    不稳定因素排查小结

    不稳定因素排查小结 为切实做好社区稳定工作,现将近期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 领导重视,措施到位。 现在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时期,抓好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

    不稳定因素排查工作方案

    千斤初中 不稳定因素排查工作方案 根据教育局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如下工作要求,指定本活动方案。 一、深入学习,统一认识 组织开展学校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工作是做好学校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