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龙退耕还林调查统计表及兑现报告
天龙退耕还林调查统计表
天龙镇林业站2010年12月10日
天龙镇关于退耕还林钱粮兑现
报告
县退耕办:
经镇人民政府组织对全镇退耕还林小班地块进行检查,果树长势良好,茶叶补植补种完毕,同意对双硐村退耕地1、2小班的黄家坟和弃土场;天龙村退耕地3、4、5、6、7、8、9、10、11小班的水井坡、黄家坟、母猪山、黄家坟对面、大坡、观众园、背荫坡、背荫坡、长地坡;新华村退耕地489小班龙潭波。共计12个小班604亩的面积进行兑现。
特此报告
平坝县天龙镇林业站
2010年12月10日
第二篇:退耕还林情况调查
芜湖市退耕还林情况调查报告
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我市在芜湖、南陵、繁昌三县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7.7万亩(其中坡耕地造林10.15万亩, 荒山荒地造林7.55万亩)。为了及时总结前一阶段退耕还林工作,研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工作指导,确保退耕还林扎实、稳妥、健康地进行,市、县林业部门对退耕还林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成立调查组织。为提高调查工作的质量,市及各工程县均成立了调查组织,并明确专人负责,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工作。
二、制订调查方法。各县结合春季造林自查工作,根据调查的内容,深入基层,对退耕农户进行摸排,逐乡(镇)、逐村、逐户摸清情况。为保证调查结果的正确和真实,市林业局制订了详细的调查方法,并对参加调查的有关人员进行了培训。
三、明确调查内容。
(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进展及取得的成效。根据总体规划方案,市及各县积极努力,抢抓造林有利时机,退耕还林工作总体进展良好。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工程区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7.7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退耕地还林面积10.1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7.5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任务 1 安排分散、前期工作不到位、种苗准备不够充分等。
(二)退耕还林工程区水土保持效果监测情况。退耕还林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的步伐,同时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农民盲目耕作,破坏自然植被的传统习惯,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贡献。各地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把退耕还林任务优先集中安排在江河源头及大江大河两岸、湖泊水库周围、25度以上陡坡耕地、重点景区等生态地位重要地区,确保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在短期内有较大改善。同时,通过退耕还林工作大力带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建立新机制,明确荒山荒地植树造林的行为主体及其权益和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加快荒山荒地造林步伐。各地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选择树种。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坚持绿起来为第一目标,重点发展耐旱树种,对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退耕还林对耕地减少、粮食生产的影响。根据规划,我市的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绝大多数是安排在坡耕地上,这些地类,原多为林业用地,退耕前种植的基本上是一些经济植物,水源和地力的限制,经济效益低下。由于不具备生产粮食的条件,退耕还林后对粮食生产没有太大的影响。
(四)“五个结合”的落实情况。根据调查,我市认真落实了除生态移民外的四个结合,各地对退耕还林认识较高,把退耕还林看作是调整农业结构、加强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 途径。
1、把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口粮田,各地认真搞好规划,进一步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原则上保证退耕农户人均耕地不少于1亩,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努力引导和帮助退耕农户创造新的增收门路,使他们有购买口粮所需的收入。
2、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保护林草植被。从实际出发,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沼气池建设。采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
3、发展后续产业是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的保障,加强后续产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各地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业,积极发展林竹产业、中药材产业、观光旅游业等。要多渠道增加对退耕农户发展后续产业的资金扶持,并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4、加大封山育林和舍饲圈养力度,保护生态环境。推广舍饲圈养经验,解决好饲草料基地灌溉设施建设,逐步改传变传统放牧方式,在退耕还林工程区全面实现封山育林。
(五)粮食补助办法调整后的反映。粮食补助办法调整后,各级林业、财政部门广大退耕农户持欢迎的态度,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降低了工作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粮食补助到期后生计没有保障的退耕农户情况。退耕还林粮款补助、经济林果生产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还腾出 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副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拓宽了增收渠道,退耕农户的生活更有了保障。严格地说,粮食补助到期后对退耕农户生计,没有根本的影响。
(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措施及建议。⑴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认真落实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政策,取信于民,退耕还林所造林木,按有关政策规定被确认为公益林的,在钱粮补助期满后逐步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助范围;属于商品林的,允许农民依法合理采伐。⑵要抓住“林权是核心,给粮(钱)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这几个关键环节,确保退耕还林取得成功。这就要求必须确保农户享有退耕土地和荒山荒地上种植的林木所有权,并依法履行土地用途变更手续。⑶各级、各部门领导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退耕还林政策落到实处,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⑷要尽可能处理好部门与部门的关系,在重大问题上多沟通协调,争取理解、认同和支持。要通过各种途径使社会各界对退耕还林有更加直观、准确、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扩大退耕还林工作的正面影响。⑸要高度重视后续发展问题。退耕还林的后续发展问题,关乎退耕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生态建设的大局,要从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开始超前考虑。根据近几年的经验,生态经济型的退耕还林模式效益十分明显,各地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积累,而且积极性很高,林业部门要注意进一步总结和组织推广。⑹要进一步规范管理,坚持依法行政。要把政策落实到位,认真贯彻《退耕还林条例》。加强档案管理和林权证发放工作。规范管理工作,提高工程质量。要加强检查监督,加大案件督办、查处力度要处理好宏观和微观、当前和长远、投入和产出、数量和质量、一般和重点、积极和稳妥、权利和责任等关系。要研究乔灌草结合、林下植被配置、个别地区发展不平衡、严格检查验收、完善政策等问题。
第三篇:退耕还林调查汇报
4月10日,按照县上关于对退耕地区和困难退耕农户摸底排查会议的安排,同时全面了解全镇困难退耕地区和困难退耕农户有关情况,找准造成退耕农户困难的深层次因素,从而为拟定解决困难退耕农户长远之计的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我镇党委、政府迅速响应,立即开展针对涉及的9个退耕还林的村进行摸底排查,现将本次工作活动情况做以下汇报: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镇上为了将这次排查摸底工作落到实处,不走过场,成立了瓜坡镇《困难退耕地区和困难退耕农户摸底排查》工作组,组长由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王仲斌担任,成员分别由各包村组长及各村会计担任,具体办公由林业站负责,层层落实责任,为这次摸底排查工作起到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严把三关、如实精确
对本次困难退耕地区和困难退耕农户进行摸底排查要严把三关,即:口粮田不足标准2亩的;家庭收入低于人均年均纯收入2500元的;必须是退耕还林户的。
对实施这次摸底调查工作的各村会计召开专题工作培训会,对于表格的如何填写、数据的的划分进行逐项培训,确保此次工作顺利完成。
并要求各村会计全面了解掌握摸排内容。本次摸排工作时间短任务大,涉及内容广泛,要求工作人员全面了解掌握
1表中所要填写的各项指标,实事求是填报,做到真实准确无误,确保摸排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夯实责任,强化合作
困难退耕地区和困难退耕农户摸底排查工作实行镇政府责任制,为此镇政府要求镇林业站为主体实施部门,民政、水利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层层落实责任,强化部门合作,从而确保本次调查任务的如期全面完成。
四、行动迅速、确保时限
本次排查工作涉及的9个村、工作量大、任务重、时间紧、要求在4月19日前完成,以村为单位上报镇林业站,对不能按时完成此项工作任务的各村书记、主任及责任人视为行政不作为的具体表现。
通过以上的多措并举,使我镇的这次摸排工作如期顺利完成,这次调查工作涉及9个村
1、总户数户,其中基本口粮不达标的户数是户,困难退耕农户户数为户,家庭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的户数户。
属于扶贫对象的户数户,属于低保户数户,困难退耕农户人数户,2、其中属于经济困难主要原因:
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户,因病致贫户,缺乏致富技能户,3、口粮田不足的主要原因: 缺乏造地资源户,现有土地改造困难户,4、当前急需帮扶的措施: 建设口粮田户,移民搬迁户,配置能源设施户,提供技能培训户,扶持后续产业户,其中养殖
3户,种植户。
第四篇:河南省退耕还林奖励资金兑现工作实施办法
河南省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兑现工作 实施办法
来源: 河南省林业厅
文号:
时间: 2009-11-16 02:56
浏览 1257人次
河南省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
兑现工作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管理,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兑现给退耕农户,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4‟34号)、《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339号)、《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还林阶段验收办法》和《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验收技术操作细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补助资金是指国家财政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退耕农户所给予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和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第三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负责退耕还林工程补助资金兑现工作。
第四条 各级财政、林业部门应通过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加强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同时,公开咨询电话,为退耕农户提供退耕还林政策服务。
第二章 补助标准与年限
第五条 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标准为:黄河和海河流域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资金140元,长江和淮河流域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资金210元;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20元。
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标准为:黄河和海河流域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长江和淮河流域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现金,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
第六条 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限:退耕地还林后,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
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限:自原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满次年起算,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
第三章 检查验收
第七条 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实行县级自查、省级复查、国家核查三级检查验收制度。县级自查为全查,即逐小班、逐户检查全部当年退耕地还林完成面积、历年退耕地还林保存面积;省级复查、国家核查均为抽查。县级自查结果作为县级财政部门资金报账的依据,省级复查结果作为省级财政部门对县级财政部门报账情况予以认定的依据,国家核查结果是国家财政部确定我省执行报账的依据。
第八条 退耕还林原补助政策到期后,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力量,逐年对原补助政策期满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期满次年进行全面阶段验收。
第九条 县级自查结果是省级复查和国家核查的基础,也是发放补助资金的依据。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辖区当年实施的退耕地还林和补助期内历年实施的退耕地还林进行全面自查,并于每年9月底前将自查结果上报省辖市林业主管部门,同时将自查合格的退耕户兑现底册报同级财政部门。
第十条 对自查中不合格的农户,暂不兑现补助资金,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对其下达整改通知单,待整改完善达到合格标准后,再予兑现。整改通知单应于当年9月底下达到户,整改情况检查应于次年4月底完成。
第十一条 省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按照省林业厅有关规定,组织有关工程县开展自查工作,并于每年10月15日前以省辖市为单位将县级自查结果汇总上报省林业厅,同时抄送同级财政部门。
第十二条 省林业厅根据县级自查结果,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省级复查,并将复查结果上报国家林业主管部门,作为国家核查的依据。
第四章 资金管理与兑现
第十三条 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实行财政专帐核算(其中粮食补助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资金拨付按照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省财政厅根据财政部下达的预算和省林业厅提供的退耕还林应兑付面积,将补助资金通过省辖市财政部门下达到县级财政部门(省管县补助资金由省级财政部门直接下达到有关县市财政部门)。
第十五条 县级财政部门根据同级林业主管部门提供的当年验收合格的退耕户兑现底册,组织乡(镇)财政所以村、组为单位进行张榜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随后,县级财政部门将经过公示无异议的补助资金拨付到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由金融部门按照兑现底册,将补助资金以“一卡(折)通”的形式,及时、足额打入存折。同时,乡镇财政部门通过发放退耕还林补助资金通知书或利用广播、电视及报纸等媒体形式,通知退耕农户到指定地点领取补助资金。资金打入存折即视同补助资金发放到位,每年的12月31日前完成补助资金兑现工作。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各级财政、林业部门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补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十七条 对违反资金使用规定,截留、挪用、虚报冒领或造成资金损失的单位和个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有关省辖市、县(市、区)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操作细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商林业厅负责解释。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我县退耕还林监测调查情况分析报告
xx县统计局高度重视国家八部委联合布置开展的退耕还林监测调查工作,严格按照全区退耕还林监测调查工作会议精神,按时完成2007退耕还林监测调查工作。
一、退耕还林监测调查组织实施工作情况
1、严格按照调查方案抽选调查村、调查户。按自治区调查总队要求抽选了11个调查村,120个调查户(其中75户为
国家点调查户)。
2、深入调查村,严格选配辅助调查员。在调查户中选出有文化、责任心强、熟悉当地情况、有一定威望的调查户做辅助调查员。
3、对调查户进行记帐培训。把抽中的调查户户主召集到辅助调查员家中进行记帐培训,详细讲解了现金帐和实物帐的记帐方法和要求。
二、退耕还林工程情况
初步统计,全县有14个乡镇,149个村、居民委员会,总户数73936户,总人口284504人。目前所有村、居民委员会都开展了退耕还林工程。其中,退耕还林总户数41660户,总人口160307人。行政区域土地面积24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10351公顷,林地面积152309.2公顷。xx县自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面积为15533公顷,其中:荒山荒地造林6867公顷。按林种分:生态林为15493公顷,经济林为40公顷。退耕还林工程资金全部为中央专项补助,2007年止,全县退耕还林累计完成投资16738万元,其中,粮食等实物折成现金10361万元。全县退耕还林农户统一在银行办理专用存折,由财政直接汇入补助金额。退耕还林补助230元/亩,其中,每亩补助稻谷300斤,折款210元,管护费20元/亩。
xx县被列入2001年全国退耕还林试点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对退耕还林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退耕还林工程办公室。全县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气候、土壤等特征,因地制宜,选择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树种进行造林,大力营造混交林,探索了一套比较好的生态经济相结合的退耕还林模式。土山区主要树种有板栗、八角、油茶、杉木、松木等,主要模式为板栗+油茶、八角+油茶混交等水土保持林类型;石山区主要造林树种有喜树、香椿、桃树、李树等,主要的造林模式有喜树+桃、喜树+李、香椿+桃、香椿+李混交等的复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类型。这些模式既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生态效益显著,同时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退耕户基本情况分析
从收入情况看:据120户退耕还林调查户调查资料反映,2007年人均纯收入2085.68元,比农村住户调查纯收入低11.25元。这两项纯收入基本一致,这是因为xx县所有村、居民委员会都开展了退耕还林工程。
(一)2007退耕还林农户期内现金收入人均2280.70元。
1、工资性收入人均788.75元,占现金收入的34.58%。其中,外出从业的得到收入人均445.39元,占人均工资性收入的56.47%,退耕农户因为耕地少了,更多的劳动力从农田解放出来,得以外出务工。
2、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均1070.83元。主要来自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人均838.22元,占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78.28%,其中:第一产业又以畜牧业收入最高,人均659.88元,占第一产业收入的78.72%。主要原因有:
1、在引进浙江花神丝绸公司后,xx县制定了桑蚕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桑蚕业,蚕茧价格市场稳定,提高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
2、猪肉、家禽价格上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种植业人均收入98.14元,林业人均收入78.17元,渔业人均收入2.03元。第二产业现金收入人均74.06元,第三产业现金收入人均158.55元
3、财产性现金收入人均23.96元。
4、转移性现金收入人均397.16元。其中退耕还林补助收入人均175.40元,占转移性现金收入的44.16%。
(二)2007退耕还林农户期内现金支出人均1988.58元。
1、退耕还林农户家庭生产性经营现金支出人均425.65元。其中第一产业支出最高,人均支出337.12元,占家庭生产性经营现金支出的79.20%,种植业生产支出人均128.76元;林业生产支出人均3.38元(退耕林地支出人均为0);牧业生产支出人均204.22元;渔业生产支出人均0.31元。
从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结构看,种植业、牧业等生产费用较大,而林业、渔业的生产费用较少。
种植业生产支出较多的原因是农资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牧业生产支出较多也是因为牧业生产资料成本高,牧业生产成本增加,林业生产费用支出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