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兴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2:4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破解兴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破解兴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

第一篇:破解兴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

破解兴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

兴文县人事局课题组

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的未就业480万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加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就业问题研究专家指出,大学生的失业率超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空前压力。就广大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高校毕业生来说,他们渐渐体会到了这种“毕业就失业”的残酷现实。如何认识和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从兴文的实际情况看,目前接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能力还比较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以理性解决。

一、兴文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现状

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结合部,总面积1373平方公里,总人口45.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0万人。全县底子薄、基础弱,县内工企业规模不大,农业经济占有较大比重,第三产业欠发达,属四川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全县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由于本身区域经济条件所限,能提供给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不多,每年除招聘一定数量的教师、医务人员作补充外,其余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也很少。2007年至2009年,全县共接收1000余名高校毕业生。通过公招或人才市场推荐等方式就业的有900余名,占高校毕业生的90%。这些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在教育部门工作的有560余名,在卫生部门工作的有100余名,其它部门工作的140余名;通过人才市场推荐等方式到县内外企业、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公司等用人单位的有100余名。目前还有近100名高校毕业生未实现相对固定就业。从求职人才专业分布情况看,近年来,到人才市场求职的师范类、计算机、文科类等专业的毕业生较

多,化工、建筑、财会、工程造价、设计等急需专业的人才较少。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比较平稳,但总体趋势也在下降,其余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主要是异地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单位性质方面,以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居多,其中以招考招聘形式进入教师队伍系统人数又占了绝大多数。

二、困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一)高校毕业生自身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首要的是难在择业观念上没有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具体表现为:一是就高不就低。一些高校毕业生,抱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想法,一心攀高,向往工资高、福利好、环境好的单位。二是就公不就私。不少毕业生的思想上仍然很保守,对民营、私营企业抱有成见,非行政、事业坚决不去。三是就工不就农。去基层农村等条件艰苦的地方就业,不少高校毕业生仍然存在畏难情绪。有的大学生在基层就业后,对自身期望值过高,对工作环境过于理想化,思想准备不足,难以找到开展工作的切入点、融入社会的突破口,面对艰苦环境,心理落差较大。其次是高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基本的就业竞争能力。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许多高校毕业生虽然逐渐降低了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开始萌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就业机会。但事实上降低期望值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许多高校毕业生社会知识和实用技能严重缺乏,已经成为目前用人单位、社会、家长和学生共同面对并希望迈过去的“槛”。

(二)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的增长缓慢不相适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自l999年起连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后,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均有了空前大幅度的增长,仅2008年就比2001年高校毕业生增加440余万。以兴文县为例,今年在兴文县报到就业的毕业生约有320人,据初步统计,全县机关和事业单位招收毕业生的岗位280

个左右。仅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岗位就缺口40个左右,加上未就业的往届生、外地来兴就业的毕业生等,能提供的岗位数相对于待业人数更是偏少。其次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企业倒闭、停产,大量工人下岗,大量农民工返乡,各个地区同样也受到了影响,导致对毕业生的吸收量大大减少,整个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三)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行业结构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向主要依次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打工(短期)、自主创业、在家休养、考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学科就业形势良好,而文科和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较难,社会就业要求与毕业生供应矛盾明显。

(四)大学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调整不相适应。比如从学生的教学模式和培养质量上看,一般偏重于学科标准、知识灌输、静态评价,而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使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学科设置上来看,更多追逐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不同学校而专业趋同现象十分明显,产出与需求比例失调,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五)现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工作模式与就业工作本身所要求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不相适应。据了解,目前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就没有系统接受过就业指导、职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培训指导。由此带来的最大困难,是毕业生对自己就业没有明确目标定位和行为方向,存在盲目盲从倾向,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懂得如何推销自己。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仍是企业。但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地沟通渠道,企业的增人数量、用人标准、用人的选择条件不能完全在有效地时间内传递给毕业生。而作为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就业单位的渠道主要来自于各级各类招聘会,然而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整合,教育、就业部门基本各自为政,相互沟通的较少,就业

信息和市场服务功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至于网络应聘和网上求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缺乏开发和利用,客观上不能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要求。

(六)是很多用人单位观念脱离实际,不能正确地看待高校毕业生。主要表现为一是用人需求“求高不求低”,一提接受毕业生,就要求必须是本科生,而且有的单位还要求是优秀大学生等,有的在其他方面要求又高,如外表、性别、身高、视力等,条件较为严格。二是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差,招聘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和经费进行培训,因此,许多企业要求招聘进来的人能够立即上岗使用,招工时都提出招收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大学生。

三、破解兴文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社会传统就业观念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服务职能,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思路、新方法,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健全服务体系,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善于整合政府资源,灵活运用就业政策。一是要整合国家、省、市、县政府的政策资源。首先,要大力宣传各级政府在促进就业创业方面相关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既要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更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好政策。其次,要抓住当前政府全力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的有利时机,争取多方面支持,出台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第三,根据兴文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就业岗位,加大高校毕业生考录工作的组织力度,补充和培养编制内专业技术人才。二是要整合政府的财政资源。资金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瓶颈,当前要在充分利用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专项贴息资金的同时,尽快筹备成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和创业担保公司,力所能及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资金

支持。在此基础上,要借助政府促进就业的各类专项资金在前期资助、担保、贴息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民间金融投资和银行贷款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要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支持,联合金融机构开发倾向于创业毕业生的金融优惠政策,推出更贴近创业毕业生的融资业务。要紧紧抓住当前政府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措施的时机,积极创造条件为中小企业发展和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二)充分整合企业资源,拓展就业空间。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首先,要注重整合企业的岗位资源,引导、支持企业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当前,如果将政府设立的企业发展奖励基金与企业新增吸纳就业人员数量相挂钩,这样既可以促进新增就业,又可以扶持企业发展,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子。其次,要注重整合企业项目资源,为高校毕业生创业群体提供极具操作性、风险非常低的创业项目,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三是要注重整合企业智力资源,组织优秀的创业者及创业专家深入高校毕业生当中,为他们讲述创业经历、传授创业经验,提高毕业生创业积极性。四是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组织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其它公益性组织积极申报县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及时向社会公布见习岗位。当前,特别要注重发挥好“基地”在吸纳毕业生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技能和提高毕业生创业愿望方面的作用,在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创业积累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创造条件的基础上,为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搭建好平台。

(三)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农村工作。兴文县是农业大县,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下,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远未尽人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设新农村的人才太少。目前,虽然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从社会整体看,大学生对到农村创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热情。因此,我们要通过“三支一扶”计划、“一

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项目工程,积极发挥宣传舆论导向作用,积极营造全民支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光荣的舆论环境,努力把高校毕业生打造成一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

(四)搭建就业平台,着力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配对”服务。目前兴文有一个人才服务市场,由于受人力和服务资源的限制,人才服务市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就业信息相对阻塞和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因此,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必须加快人才市场的建设步伐,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使政府的导向、企业的需求和毕业生的所求有一个直接的沟通渠道。并要建立完善人才数据库、用人单位数据库,能够引导高校毕业生向县外发达地区异地择业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适当时候还须办好人才交流会和各种招聘专场洽谈会,并加快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充分利用信息渠道推进毕业生实现就业。

(五)整合媒体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当今社会是一个“注意力”社会、“眼球”社会,媒体宣传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形成强大的媒体宣传攻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又要重视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在宣传的内容上,既要重视宣传工作成绩,又要重视宣传就业创业的相关就业政策、就业工作、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创业典型,进而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认清目前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正确择业观,增强竞争意识,正确定位,调整心态,提高职业技能,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和创业项目。同时,要注重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努力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环境,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社会舆论氛围。

第二篇: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

如何破解就业难的问题

据了解,中国2003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其中学生700万人、退役军人和农转非占300万人,全国失业人口1400万,新增和失业人数总计2400万人。另外,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的估计,2002年离乡离土的农民工约为9460万,离土不离乡的约为1.3亿人,加起来农村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约有2亿多人。再加上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很多的工厂倒闭,大量的劳动力闲置。使的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的突出。

就业难的主要人群有大学生,农民工,下岗职工,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变成了政府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难题。第一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一定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两个体系: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和成人高等教育体系。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实际上引导大家走上了一条路:就是上高中、考大学当本科生、研究生进而做博士生。这一条道虽然培养了众多研究型、应用型的人才,却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千差万别的需要,特别是岗位性、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导致了目前大学生“过剩”、蓝领技术工作要从国外进口的现状。现在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都相类似,在专业的设置上不能紧跟市场的需求,比如眼下很热门的会展经济、体育经济,需要大量专业对口的就业者,但是我们的高校根本就没有专门设置过这样的专业以满足市场的要求.要让毕业生们转变就业观念,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制定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政策,同时要积极研究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培养“供销对路”的新型人才,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终办法。第二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首先应尽快立法废除现行的户籍制度,取消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依法确认农民工平等劳动者的合法身份;其次,强化劳动监察执法职能,严厉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和不按《企业最低工资规定》支付工资的行为;第三,建筑领域应认真遵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关于《切实解决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用人单位必须以法定货币形式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第四,劳动监察部门应制定《农民工的举报和投诉办法》,规定举报和投诉的管辖、解决问题的专设机构、解决问题的期限等问题,为农民工的举报和投诉提供便利;第五,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应该将农民工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案件作为一项法律援助的重要内容,应为农民工追讨工资的诉讼提供法律援助。第三解决下岗职工就业问题;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在提供实用技能培训、小额资金贷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加大力度;企业对他们也不能存在着“甩包袱”的想法,要积极帮助他们拓宽就业门路;而下岗人员自身也要调整好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挖掘自身潜能,争取尽快重新融入社会。只有三者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就业问题是个关乎民生的大事,是能否稳定社会安定繁荣的一个基本保障。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以及出谋划策。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应当如何应对就业难

高校毕业生应当如何应对就业难?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应对当前的就业困难,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不仅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帮助,更需要广大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自觉转变择业观念,切实提高就业能力,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人生的这次挑战。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时代变了,我们的观念也得变。如果还一味地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还死守着自己预想的工资、待遇底线不松口,那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无所获。面对现实,不能过于理想化,应该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观念,先在社会上立住脚,通过踏实工作和优异表现,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树立“先工作、后工资”的观念,客观评价自己,低姿态求职择业,适当放低薪酬要求;树立“重事业、轻地域”的观念,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自主创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主创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效的就业方式,也是高校毕业生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高校毕业生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精力旺盛有激情,在高科技、智力服务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当前,我们经济运行正在出现积极变化,经济总体将长期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市场商机无限。只要准确把握自身特点,充分运用各级政府制定的扶持政策,找准创业的“落脚点”,不畏艰险,奋力拼搏,高校毕业生就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练好“内功”,增强就业能力和本领。“有实力才有魅力”,目前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素质与能力的竞争。完善的自身知识储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是走向职场的必备条件。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刻苦学习、努力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找单位进行专业或非专业的学习,增加社会经历,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形成诚实守信、吃口耐劳、团结互助、勇于创新等良好的个人品质。在具体择业过程中,还应掌握一些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比如,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招聘会等各种渠道,充分地了解就业市场的各种信息,把握好一切就业机会。注意及时掌握和了解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并认真研究这些政策的细节,充分利用好这些政策。此外,应尽早抢占就业先机,不要观望游移,有比较合适的岗位,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尽快确定求职意向,尽早签约,以免错过时机。

成长需要磨砺,青春不畏挑战。就业,是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也是人生的一次大考。帮助他们实现青春理想和人生价值,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一起来努力,让年轻的翅膀在风雨中更加坚强,越飞越高,带着自信的微笑去拥抱自己的天空。

第四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如何解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何解决?

2009年3月3日,广东省肇庆高等专科学校召开2009年毕业生人才供需见面会,我去参加了这次毕业生现场人才供需见面会,招聘一些医、护、药、技等专业的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在招聘会上,我体会到现在毕业生所学的专业选择得不够好的话,就算是学历高一层次就业也会成问题,因此考生在报考时选择的专业在毕业后是否可以安排就业也是很关键的。就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就业选择过程中既有挑战也有新的机遇。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敢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持健康的心理,以积极的态度使自己逐渐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扩招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扩招同就业难之间确实存在关系,中国大学生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与其他国家相比,有13亿人口基数的我国高教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像美国就在70%以上。所以把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算在“扩招”身上,是不合理的。

二、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许多应届毕业生不断的抱怨:“企业用歧视的眼光在看待应届大学生。”对此,有企业家表示,倒不是排斥所有的应届毕业生,只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部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不敢恭维。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如中专生和大专生敬业;再者,有少数大学生受不得委屈,他们害怕挑战和压力,一旦受挫就缺乏自信,怨天尤人。确实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事实上,整体素质好的学生找份好的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三、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而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当今是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的现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扩展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专科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虽然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

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当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观念问题。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但是,城市再大,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

五、大学生的就业关键在于寻求机遇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该如何从自身入手,寻求突围之道?关键在于寻求机遇,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昔日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了今天的“大众教育”。“精英教育”模式下,那种大学生就等同于体面的职业、较高的收入、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的传统观念早已不合时宜。但这种传统的就业观念仍束缚着一些大学生头脑,很多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工作。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除要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外,更重要的是在困境中寻找机遇,变“危”为“机”,要通过自身努力去寻找就业机会。

六、一次择业不等于终生就业

现代社会,职业变更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选择将会越来越少,人才流动和再就业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第一次就业不理想,还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择业的机会。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毕业后需要经过职业调整,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适合做什么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结合。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要知道,毕业后的择业只是一个初次选择,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还是有很多机会。就一般情况而言,大学生就业首先面临的是自我生存问题,几年以后面临的则是职业发展问题,若干年后才需要解决就业的稳定问题。基层存有广阔就业空间

大学生上了十几年学,最缺的就是对实际社会生活的认知和在基层的锻炼。大学毕业生没有必要惧怕到农村、到社区、到基层去锻炼,反而可以把这些看作是自己人生道路上一个宝贵的机会,摆正心态,适当降低预期,勇于到基层去锻炼、创业。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和乡镇农村都急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它们提供的就业空间非常广阔。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缺陷: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内容上单调、无针对性

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指导内容常限定于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完成就业率指标。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于是,现实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出现了工作临时应付,指导内容肤浅、泛化,指导效用差,观念教育缺失等情况。

二、缺乏专业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人员缺乏,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专职指导人员数量较少,不少指导人员自身已经承担了高校的其他学生工作。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二是专业机构缺乏,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那么,面对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市场,与市场不相匹配的非专业化指导的效果是不好的。

三、存在开环封闭性

就业指导应当是一个系统化的职业指导、培训、咨询与信息反馈网络。首先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没有与公共就业机构建立必要的信息交流制度,没有与治安管理部门建立起危险预警机制、危机共同处理机制,高校和不同地区招聘会的组织者也未能建立紧密的联系。这种封闭的、分割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跨地区就业是不符的。其次,高校未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学生求职材料证明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诚信危机,给毕业生就业带来消极影响。最后,商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供需基地”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够,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

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

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第五篇: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新思考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新思考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完全是由高校扩招造成的。就业难问题的实质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转变难的根源,主要是因为我国社会为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及区域差距。毕业生的就业力低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是:改变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国家在制度上采取保障措施;高等学校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学校要准确定位,办出特色。

关键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06-0148-0

2从1999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规模扩招的时期,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大规模增加。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1万人[1]。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新的视角去剖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以期对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所裨益。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剖析

1.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完全是由高校扩招造成的1999年,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伟大工程,此后几年高等教育规模每年都在扩张,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在人们为有更多青年人可接受高等教育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被就业问题所困扰。这就使得在高等教育的入口处,人们在呼吁高校要扩招,应为更多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在高等教育的出口处,又在批评高校扩招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其中之一就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我们应如何看待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难之间的关系呢?在数量众多的毕业生中,确实有一部分人没有找到工作,确切地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表象上来看,这些毕业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似乎是因为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太多了,从而导致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理性地进行分析,则发现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高校扩招简单地联系在一起是不严肃的,也是不公平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高校还是保持1999年以前的招生规模,那么现在每年得益于扩招而进入高校就读的一大批学生,就无法接受高等教育,那样他们的就业状况难道就会好吗?高等教育能为社会培养更为专门的技术和管理精英,同时也能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一道理早已被证明。可以肯定地说,学生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熏陶和磨炼,无论是他们在初次就业还是再就业时,都比没有上大学有更多的优势。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由高校扩招造成的,而应理性地去认识这个问题。

2.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

高校在扩招以前,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高校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和包当干部的就业政策。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渐增加,这种包分配的就业体系被打破了,而人们的就业观念还一时无法彻底改变。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曾指出:“解决选择性待业问题,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精英教育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国家包分配、包当干部以及„人上人‟的优越感;另一方面,要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上,制定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西部的政策。基层、农村、西部是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可以充分实现自我价值。”[2]这些年来,国家虽出台了一些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到西部去的政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毕业生通向农村、通向西部的进程依然很缓慢。

由复旦大学完成的“上海大学生择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成果显示:85.46%的大学生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地区;选择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外的沿海开放城市的大学生约占调查人数的一半,比例达46.51%,愿意把内陆省会城市作为理想就业地域的学生比例占20.44%,而愿意到西部开发城市(西安、成都、重庆)的学生只占10.39%。同时该研究还表明,城乡差异是影响大学生择业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愿意到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城市或农村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只占调查人数的5.7%[3]。因此,只要转变—下就业观念,调整一下就业心态,就业难问题就能解决。但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为什么还没有转变昵?

3.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难的根源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为什么难以转变呢?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社会为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则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及区域差距。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则被远远抛在后面。“作为工业化产物的西方都市是经济中枢,与内地经济是密切联系、相互发展的,但中国城市却不是从内地经济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只是把农村的财富吸纳到城市,并不促进农村的发展”[4]。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人口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中国的农村却“享受”着比城市低得多的待遇。比如,在基础教育问题上,无论学校的硬件还是软件条件,城市都要高于农村,城市家庭的子女上大学的机会也更多。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即便是城市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也远远高于农村家庭的子女[5]。同时,在制度层面上,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人们也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比如,北京户口的考生就比其他地方的考生上大学的机会要高得多。即使从农村考出去的大学生也基本上无人愿意回到农村去工作,因为他们当初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是脱离农村,脱离贫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城市化倾向,导致农村陷入更加严重的文化贫困和经济贫困。而农村的贫困反过来又导致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工作,再加上一些制度方面的因素,导致毕业生就业的城市化倾向难以改变。

4.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力低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在大学毕业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他们的实战能力欠缺,动手能力不太强,即就业力低。很多大学生尽管获取了很多证书,而一旦进入实际的操作层面,便不知从何下手。而且很多毕业生的期望值太高,上手慢,频繁跳槽。因此,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也不是很满意的。近年来,有关本科生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如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高等方面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高职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与以下因素有关:在学校方面,实行了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符合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办学有特色且注重品牌效应;在学生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到了工作岗位适应能力比较强,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准确,且对工作单位的要求比较合理。其中,后者对保证高就业率尤为重要。所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毕业生、高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模式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现有的具体条件,尽可能从高校内部和外部共同来解决问题。

1.改变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

大学毕业生要深刻地认识到,基层、农村、边远地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到那些地方去就业,虽然将会面临很多挑战,但同时也有很多机会。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择业的难度加大,与其“蜗居”在那里,不如找一块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广阔天地。毕业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待就业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好高骛远。可喜的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发生了一些改变。他们不再盲目把高待遇作为择业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一项面向上海市20所高校1300多名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的“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首次求职时愿降低薪酬标准[6]。不过要想实现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到西部去工作的观念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种转变需要一定的制度保证。

2.国家应在制度上采取保障措施

国家的制度安排包括国家优惠政策的落实,以及给毕业生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等。在制度上可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对于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可以把他们的户口留在某一个城市,将来他们的子女参加高考时可从该城市报考。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对子女上大学难的后顾之忧。其他还可从多个方面着手来保证毕业生能够主动去基层工作。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些做法应该是较好的选择。因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工作人数的不断增加,除了可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从而为提高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水平、居民素质做出贡献。

3.高等学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生就业状况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息息相关的。首先,高校的专业设置要符合快速变化的市场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与就业市场挂钩;其次,在人才培养上要实行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实践环节,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社会实习和实践的机会。

4.高等学校要准确定位,办出特色

对高校进行分类与定位虽已取得广泛认同,但现实中,很多高校依然在追求规模宏大、学科齐全、盲目升格以及追求综合性等,因而创新与特色不明显。而各个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求得生存,很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勇于创新,明确定位,办出特色,树立品牌。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专业特色、培养模式特色、学生管理特色等等,最终达到培养特色人才的目标。同时,高校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学校要专门成立就业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配备得力人员,专门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全过程、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而且学校还要与企业建立联系,一方面,实行订单式培养,以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学生量体裁衣,推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另一方面,学校定期举行大型招聘会,为学生开通就业的绿色通道。通过这些举措,既为毕业生找到就业门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能为企业解决应届毕业生上岗难的问题。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出现的新问题及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积极采取对策。相信在政府、社会、高校以及毕业生等多方努力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将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611万,就业形势严峻

[EB/OL].[2009-03—10]..[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和政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1(6).[3]钱瑶,胡君辰,吴小云.影响上海大学生择业意愿的环境因素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8(3).[4]费孝通.中国绅士[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王香丽.广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研究——以广东几所高校的调查为例[J].高教探索,2005(3).[6]李升兴.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9).[7]金融危机下多数学生首次求职愿降低薪酬标准[N].教育文摘周报,2009-02-18.

下载破解兴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破解兴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

    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正文】谭敏涛题记:之前,有文章发出:“进不了公检法,法律学生才去当律师吗?”的呐喊,时隔半年之后,又到新一届的法学学生毕业之际,媒体刊发出“法学毕业生就业率......

    就《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新思考》读后感

    就《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新思考》读后感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完全是由高校扩招造成的。就业难问题的实质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析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由于我市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而且资源型企业占比很大,科技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严重缺少,生产的产品科技......

    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若干宏观思考(含5篇)

    转自论文部落范文发表论文 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若干宏观思考 作者:王芬 摘 要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持续多年,虽然政府和高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至今尚未根本解决。......

    毕业生就业难(精选5篇)

    7.7万毕业研究生创新高 市人社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自2010年后,就未再举办本专科毕业生或毕业研究生的专场大型招聘会。对于恢复举办大型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求职三部曲 对于在目前就业坏境中出于相对弱势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求职过程的关键就是在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的基础上,再从企业招聘方的角度出发,适......

    高校毕业生就业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听取关于侨务工作的汇报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

    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破解的路径选择

    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破解的路径选择 朱洪斌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要充分认识解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