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存在哪些问题,探求原因,对高校改革有什么启示????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2 12:4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就业存在哪些问题,探求原因,对高校改革有什么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就业存在哪些问题,探求原因,对高校改革有什么启示????》。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存在哪些问题,探求原因,对高校改革有什么启示????

大学生就业存在哪些问题,探求原因,对高校改革有什么启示????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国内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对于实用性强的技术岗位招聘,很对单位在通过与学生的面试交谈中反映,高校的部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陈旧,无法与单位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2.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形式单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是按照学科、专业划分的学历教育,而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在质量和数量上严重不足,导致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要不相符。

3.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尽管随着就业问题的出现,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的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逐步开展起来,各高校和政府部门相继建立了相应的机构或组织。但是,活动的形式、内容还不够多样和规范,信息不充分,渠道不够畅通。

4.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出表现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人,而急需人才的地区和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

5.缺乏高效灵活的用工体制。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其最终的结果是限制了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同时也使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

对高校改革的启示:

首先,尝试“4+1”人才培养模式。即“4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育+1年职业技能培训”,就可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高等学校可以根据毕业生选定的就业意向,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的技能培养,改善目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

其次,建立高校就业预测系统。它需要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对就业市场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将触角向社会纵横渗透,并注意那些为学校所遗忘、所忽略的空白市场地带,同时积极探索寻找市场规律,建立高校就业预测系统,对就业前景进行有效预测,同时建立就业培训基地,这样才能紧贴市场需求变化,多方面开辟就业渠道,切实提升就业率,同时能随时把握市场脉搏,使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真正适应社会实际。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名牌效应

首先,名校与一般院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名校学生给予自己就读学校的牌子,基于自己心理优势和面子问题,许多人有傲气甚至霸气,期望值很高,缺乏“下嫁”心态,就业理性也不够。一般院校学生自感没有明显优势,甚至于有些自卑,期望值较低,就业选择更趋务实,主要差别体现在对地区选择、工资要求、行业选择、工种选择和跳槽选择等方面。

用人单位方面:厚“名牌”轻“一般”

近年来,受人才高消费的影响,一些地方和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学历和“出身”,动辄非名牌大学生面谈,“宁要名牌大学的草,不要一般院校的苗”。在他们的心目中,名牌大学生代表高水平、高质量。同样的专业,同样的学历,是否来自名校,情况就大不一样,甚至有天渊之别。在一些人看来,凡是名校的学生能力必然强,因为他们享受较好的教学条件,有好的学习气氛,他们再进入高校时的基础就好,因此这些出身于名门的“望族”发展潜力就比较大,那么将来为单位带来的收益就大。1而对一般院校的本科生十分冷淡,对专科生、高职生更是不屑一顾。

很多大学生为了投身名牌不惜复读一次两次,有的选择进大学再考名校,选择考研的道路,还有的花费人力物力进行高考移民„„对名牌院校的追捧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

贫困大学生是中国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交不起学杂费,生活费也很低,按现在一般标准每月生活费低于150元。其中月生活费低于9-元者为特困生。他们主要来源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城市低收入者家庭、城市中体制外无技能家庭和残疾人或长期患病者家庭。贫困生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呢?早在1994年9月3日,《改革时报》便以《大学上得起吗?》为题发表文章。该文开头便惊呼:“大学的门槛越来越高了。”作者举出湖北、南京两地先后有女生因无力缴纳学费而服毒自杀的惨剧,以此向全社会发出令人心颤的警告。

贫困大学生不光生活成问题,心理问题也很值得关注。他们在特定环境成长,以往的生活模式已经形成了心理定势,一旦进入新环境,并且遭遇挫折后,就会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起心理素质的缺陷变会表现出来。如性格内向、沉郁压抑、过于自卑、不善与人交往等心理特征在贫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些因素与青春期大学生内在矛盾一旦交织在一起并且激化,就会导致他们心理失衡,这也是贫困大学生心理疾病高于其他大学生的其他原因之一。

那么贫困大学生就业状况是怎么样的呢?贫困生上学难,就业又遇到困难。高校大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再苦不能苦求职,再穷不能穷包装。”大学生求职包装越精美,各种费用连年看涨,过高的求职成本不单单给许多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有的毕业生甚至为了求职面试去整容,这些费用带来的经济压力对于大学生,尤其贫困大学生来说都是不堪重负的,而对于这个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来说,考研更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梦里水乡”。

第三,女大学生——传统歧视的延续

为什么说女大学生是一个边缘化的就业群体呢?首先,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在大学生找工作这个问题上仍然有所体现。台湾学者李美枝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性别角色的刻板形象,认为一个典型的男性形象是刚强、独立、胆大、冒险、智慧、理性,而刻板印象中女性则是温柔、内向、仔细、体贴、情感细腻、胆小、依赖。不仅如此,男女职业刻板印象中在某些方面也设立了规范,他鼓励男性走出家庭,从事社会性的劳动,赋予男性从事可以尽力发挥1 谢维和、王洪才著:《从分配到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第216页,第218页。

他们才能的职业,而规定女星必须为家庭服务,并以此为天职。

而现在的女性,我们这里特指女大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她们和男生一样进入了高等院校进行深造。她们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他们热切希望毕业后和男生一样走向社会,报效祖国。但他们又是女性,妇女就业的种种问题必然在他们身上有所反映。

有学者在2002年5月22日至28日对天津南开大学98级本科毕业生及99级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在被问到“在应聘过程中你是否曾因性别、身高、容貌等原因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这个问题时,回答“有的”占总体的19.2%,其中女生因以上原因遭拒绝的共有82人,占女生总数的31.3%,男生有42人,占男生总数的10.9%,即,男生中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因为身高等原因遭到拒绝,而女生则每3个人中就会有一个因为自己的容貌或者性别遭到拒绝。2

社会上的偏见和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在考研和就业中做选择时,不少人选择了牵着,于是形成了女本科生就业难就考硕士,女硕士生就业难就考博士,女博士就业更难这样一个怪圈。

第四,高学历崇拜症

近年来,我国的高学历崇拜症愈演愈烈,许多用人单位为学历是瞻,已经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学历高”的地步了。几年前,中专生、专科生还能从容就业,现在他们连招聘会的大门也难以迈进;二本科生的就业道路也坎坷了许多。

“高学历崇拜症”的传染性是极强的,教育领域,特别恨死高校时中感染区,表现的特别明显。一流大学强调教师博士化,没有博士学位根本不能迈过这座高门槛,三四流高校在引进教师时也强调博士优先,特殊专业可招硕士,本科生免谈。也就是说,没有博士学位,要进入高校从事教学难度越来愈大,而已在高校工作的教师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样,许多高等院校的老师成为考博热的一股最重要的力量。这个问题不止存在在教育领域。如今世界第一考——中国高考都取消了各种条条框框比如年龄,结婚限制等,司法考试却提高了考试门槛,非本科毕业不得报考,有的人尽管拿到了本科文凭,但有关部门认为不“正宗”,还是不得参加考试,就算通过了,也难获得“通行证”。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那么考研到底是致力于学术还是逃避就业竞争?考上了研究生的学子,你研究的是什么?

《文艺争鸣》杂志曾刊登过两位学者的文章,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水平太低,上海学者许纪霖说:“我做了将近20年的大学教师,现在的博士研究生,只相当于过去的硕士生;现在的硕士生相当于过去的本科生。”

第五,应试教育

提到中国的教育,不得不提应试教育这个定性。应试教育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来指导学校教育工作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升学考试进行,是一种淘汰选拔教育。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小学生、中学生乃至大学生,创新能力缺失,每天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拿大学生来说,应试教育最典型的就是四六级和计算机考试,专业反倒排在这两位之下,而考研,说白了就是考英语和政治,这两门课程都是以考“背功”见长。

应试教育不光带来创新能力缺失,更是能够导致思维能力退化,中国的教育历来就忽视传授和训练新的思维方法,更不讲究思维方法的科学性。大学阶段,本该是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可是在应试教育中,在题海战术中,大学生更善于背诵而不善于思维。

传统应试教育造成的另一个恶果是知识面狭窄。在中小学阶段,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引下,学生在学校里学的,在课外做作业练得,许多都是简单的重复,学生知道的就是课本上拿点东西,死记硬背得来的,稍微时间长一点就都忘了,进入大学,我国本科教育的2 王小波,《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实证分析》,2002年第9期。

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上,专业设置是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对应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文科学生对理科知识一窍不通,理工科学生对文科知识知之甚少,就是这一制度造成的恶果。

第六,大学生就业失信

大学生就业失信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的就业包装。就业包装必须注重实效,表里如一,比如精致的简历、求职信,适当的衣着,优雅的贪图和礼貌待人来衬托自己的修养,学识,这都是可以的。但是我们的毕业生很多都错误理解了包装,有的甚至去哄骗用人单位,各种华而不实的包装纷纷出笼,有的还故意贬低自己,以博取同情,比如“从小父母双亡”,“在冷眼中顽强成长”,这种效果非但不理想,还会被用人单位视作“煽情”。更有人致力于拍写真集,在衣着打扮上费工夫,记过丧失了真实的自我,反而引起用人单位的反感。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报告 胡解旺

从非配到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 谢维和 王洪才

第三篇:我国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

我国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就不免成为一项较为紧迫的话题。虽然现在社会的保障体系有所提升,但是我国的残疾人就业仍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残疾人就业不仅牵涉到就业的工作,而且还涉及残疾人本身的心理问题。

关 键 词:残疾人;就业;心理;权益

一、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

残疾人劳动就业是残疾人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解决残疾人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残疾人就业存在不少问题,就研究者所提到的情况来看,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1.残疾人就业率低残疾人就业率与国内就业总体水平存在着的较大差距,这种社会现状影响了残疾人社会参与,更谈不上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我国一直存在着残疾人就业率低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就有钱鹏江、许琳等专家学者指出了残疾人就业率较低的问题。近10年中有十几篇研究文献中比较一致地确认了该问题。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城镇不在业的残疾人比例较高,占到60%以上。张建伟等在调查数据中推算出我国目前尚有858万达到就业年龄、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没有就业,而且每年还将新增残疾人劳动力30万人左右。即使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省,残疾人就业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很不适应,与广大残疾人的需求和期望还有较大差距。

2.残疾人就业岗位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残疾人就业层次低。我国残疾劳动者处于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残疾人口主要分布在一些操作简单、收入低微的行业。赵燕平调查发现,九成以上的在业残疾人在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用人单位在招用残疾人时,80%的岗位所开出的工资是当前最低标准工资。不仅如此,钱鹏江研究发现,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的平均工资不到社会平均水平的40%,许多地方残疾人工资甚至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一些企业似乎忘记了残疾人也应当执行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导致少数残疾人的收入与低保线接近,失去了参加社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残疾人就业岗位结构不合理。罗秋月等研究发现,残疾人劳动就业的主要行业比较单一的,特别是对于某些类别的残疾人更是局限于一到几个行业,例如,盲人所从事的职业主要局限于盲人保健按摩,由于劳动力市场所容纳的劳动力有限,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残疾人的就业面,不利于广大残疾人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干,就业岗位结构与健全人差异大。

3.残疾人就业的风险大

已经就业的残疾人随时都可能失业。卿石松等研究发现,残疾人就业劳动关系不稳定,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甚至不签劳动合同,随意解雇残疾劳动力。他们的工作稳定性往往不如健全人,当企业裁减人员时,他们可能首先失去工作。陈珍等研究发现,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期限短,再失业风险大。很多残疾人在一个岗位上的时间平均不足5年,即使是就业机会较多的肢体残疾人,也不容易连续就业,听力残疾人更换岗位的频率则更高。

残疾人在岗位上的劳动权益不能得到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参保率低,城镇16岁及以上残疾人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社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27·87%、36·83%、1·11%、1·35%。有些企业不严格执行有关劳动的政策法规,对残疾人提前退休、残疾妇女特殊劳动保护、流动残疾人员就业保护等存在不足,而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维权能力较弱导致残疾人的劳动权益受到损害。

残疾人隐性失业现象较多。卿石松指出,在国家按比例就业政策的要求下出现了“挂靠式”就业现象,即有的用人单位每月发给残疾人几百元的“悬空上班”工资而不用工作,这种名义上的就业事实上是失业。

4.残疾人就业地区差异明显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对陕西、河南、山东、浙江、江苏、上海的残疾人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发现我国残疾人就业水平存在地区差异,残疾人就业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同构性;就业结构也有地区差异,在经济较发达的江浙地区,福利企业集中就业比重较大,在按比例就业推行困难的地区,个体就业比例较大;在浙江,残疾人就业初步呈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二、残疾人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残疾人就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综合影响,就研究者提到的影响因素来看,导致残疾人就业困难的原因有下列3个方面。

1.残疾人就业社会条件障碍

社会歧视是影响残疾人就业的观念障碍。当前社会仍然有很多人将残疾视为二等公民,在观念上歧视残疾人。许多单位深受旧残疾人观的影响,顽固地认为残疾人素质低,能力差,在招聘过程中设置歧视条款,提高残疾人的准入门槛,把残疾人拒于门外,人为增加残疾人就业的难度。对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歧视同样发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素质的残疾人人才身上。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也受到歧视。不少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充满曲折,社会歧视如影相随。残疾妇女在残疾和性别的双重歧视下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承担着更大的就业风险。残疾人就业过程中,歧视和不尊重现象被某些传统“道义”认为是公正的。周林刚将残疾人在就业领域受到歧视归纳为3种类型,即行业顾客的个人偏见导致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对残疾人教育的歧视会导致雇佣的歧视、工资的歧视;统计性歧视。

社会排斥是影响残疾人就业的行为障碍。社会排斥是指社会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社会政策及制度安排等原因而被推至社会结构的边缘地位的机制和过程,它是造成社会弱势群体的根源。社会排斥非常典型地发生在残疾人就业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对于残疾人的排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正是在制度排斥、观念排斥、教育排斥等多重社会排斥的叠加作用下,构建了残疾人恶劣的就业环境,导致残疾人长期处于就业市场的边缘。

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不够完善成为残疾人就业的制度障碍。当前我国初步形成了残疾人就业政策支持体系,但是我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就业支持政策不够完善。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不够合理。我国对福利企业的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对兴办福利企业投资主体和经营范围限制较多,影响残疾人集中就业发展。②分散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容易导致残疾人隐性失业。现有按比例分散就业政策不仅导致了所谓的“挂靠”就业现象,按比例就业成了按比例“救济”,有企业交钱也不接受残疾人就业,按比例就业成了按比例“收钱”。

社会市场化的进程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样也造成了残疾人就业的岗位障碍。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不仅没有充分考虑残疾人就业的需求,提供充分的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导致岗位要求的提高,客观上拉大了与残疾人就业能力的距离,影响了残疾人就业。此外,全社会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也造成残疾人的失业率远

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因为“强势群体”就业需求都有很大缺口,更不用说在就业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的残疾人“弱势群体”。

2.残疾人本身就业能力障碍

人力资本低下造成了残疾人就业能力障碍。根据人力资本论,受教育和培训的程度越高,人力资本越大。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残疾人教育排斥导致残疾人人力资本严重不足。第二次残疾人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全国残疾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残疾人为9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残疾人为406万人,初中程度的残疾人为1248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残疾人为2642万人。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3951万人,文盲率为43·29%。从调查数据来看,我国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明显比正常人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残疾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也不能适应竞争机制下的就业需求。由于缺少社会承认的技术,或掌握的不是劳动力市场中真正需要的技术,会导致残疾人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只是很一般的、单调的、低水平的、不稳定的和没有前途的。有相当比例的文盲、半文盲缺乏适应工作需要的劳动技能,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因此残疾人作为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弱势群体”,不仅工资低,与劳动力流动无缘,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就业机会很少。

3.残疾人就业信息障碍

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残疾人就业信息障碍。当前存在着残疾人就业渠道单一,就业市场建设滞后等问题。由于目前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人单力薄,服务缺位,残疾人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渠道不畅。这种就业信息障碍导致我国的各种社会机构不能为残疾人提供充分的就业服务,不能够使残疾人获取充分的就业信息,从而给残疾人就业又增加了难度。

三、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的重构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城镇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在当前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是各种社会条件客观上设置了残疾人就业的种种障碍,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残疾人要实现充分就业,须由“适应”向“支持”转换,建立一个强大的生态化支持系统。因此,研究者就如何重构城镇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对策。

1.构建支持性人文环境

依法保护残疾人劳动就业的权利。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存在着对残疾人就业的歧视,有些国家进行了反歧视专项立法。我国应该积极贯彻《残疾人权利公约》,保护残疾人平等就业权。对没有履行相应义务、侵害残疾人劳动权的用人单位,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和处罚。加强对侵权行为的司法监督,对各种侵权行为进行司法干预,对违法行为进行相应的法律制裁。

给残疾人就业以舆论和道义的支持。全社会要实现从人道主义向人道主义与公民权利并行的理念转变,树立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和新的劳动就业观,树立残疾人自强形象和助残典型,形成全社会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就业的社会风气,为残疾人营造充满关爱的人文环境。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改变人们对残疾人的扭曲的刻板印象,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发自内心的接纳他们,不再排斥他们。当然,在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中,政府有能力也应该承担主导力量的角色。政府不仅对宣传平等意识、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责任,同时也必须身体力行,作为劳动力市场中一个最大的雇主,应该带头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得歧视残疾人和最大限度的雇用合格的残疾劳动者。

根据残疾人就业需要,完善残疾人具体就业政策,逐步建立符合残疾人就业需要的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应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对弱势群体救助的办法,通过引导、鼓励、减免税费、建立财政补贴基金等经济手段,刺激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灵活就业,增加对残疾人就业各环节的支持。在制订和调整对福利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方面,针对福利企业不同的经营性质、经营规模和经营情况,制定比较精细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公平”原则,从而实现政府促进残疾人就业制度的优化。

虽然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导致岗位要求的提高,客观上拉大残疾人就业愿望与实际能力的距离,但是可以通过开拓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劳动市场,开发残疾人劳动资源来增加残疾人就业的机会。要加强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留置,适当鼓励企业生产岗位的专向留置,重视特殊匹配性岗位的开发培训。福利企业应在平等环境下对社会开放,允许公有制福利企业实行转让、出租和承包,取消对福利企业的行业限制,充分利用第三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增加残疾人就业岗位,调整就业结构。

2.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

对残疾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而提高人力资本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是教育和培训。一方面要加大对残疾人教育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扩大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全面提高劳动素质和就业能力,为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创造准备性条件。另一方面要形成教育、培训和就业相结合的机制。不仅要根据残疾人的状况进行专门的教育和就业培训,使他们获得参加现代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技能。还要以残疾人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就业前培训。以职业要求为落脚点,加强在职培训。总之,我们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不同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做好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其市场就业竞争力,使其成为用人单位的可用之才。

3.构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体系

残疾人获取充分的就业信息有利于增加残疾人选择职业的机会。我们应该建立残疾人劳动服务网络,把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工作联系起来,把劳动部门从劳务市场获得的供求信息与各级残联组织的残疾人培训信息档案联网。残疾人经过考核取证后,输入各级残联组织的信息库,建立档案与劳务市场供求信息联网沟通,打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隔离,将残疾人就业市场纳入社会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当中,建立起统一、高效、有序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因势利导、因人荐策、因需择业的个性化职业指导,实现“各尽其能”、“人尽其才”,促进残疾人就业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四、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的分析与展望

许多专家学者利用掌握的各种相关文献就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在不同层面上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制定和完善原有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但是笔者认为,在现有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是从国家、社会关系和市场化3个视角进行的研究。

国家视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现有研究多从国家扶持残疾人就业政策,如通过对现有福利企业政策、按比例就业政策等存在问题的分析得出如何使构建合理的政策支持体系保障残疾人平等实现就业权。对残疾人就业的未来走向,多强调国家政策对于保障残疾人就

业的制度惯性。

从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对残疾人就业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残疾人与企业关系的研究,如残疾人进入就业岗位后,企业是如何逃避责任,歧视和排斥残疾人造成残疾人“隐性”失业等问题。从市场化的视角出发对残疾人与我国社会经济日益市场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指出了由于残疾人人力资本低下,他们不能够适应市场化带来的劳动力岗位变化以及作为市场中介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不够完善导致的信息障碍影响了残疾人就业。现有的这些研究暗含着市场化与残疾人就业之间一种较为悲观的态度,认为残疾人落后于时代发展的现状,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这3个视角的共性就是都强调了外部环境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基本上得出我国当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并不是由残疾人本身的残疾所造成的,而是社会建构所导致,因此强调政府和社会,给残疾人就业提供特别的支持。而当前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是,制定了那么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实际上残疾人就业的问题依然持续地存在,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阻碍残疾人就业呢?笔者认为,为使研究结论更加全面而科学,未来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3个视角展开或者加强研究。

1.“自下而上”的残疾人个体行动研究需要加强研究残疾人个体因素如何影响残疾人自身就业同样重要,因为我们认识残疾经历了从个体模型向社会模型的转变,但是当前我们应该反思社会模型的不足。实际上新残疾人观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局面是政府、社会及残疾人双向的责任。残疾人要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创造自己、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因此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需要社会支持,更加需要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在研究残疾人就业问题中,也应该重视研究残疾人自身如何实现全面发展,增加就业竞争能力。

2.社会关系视角研究有待拓展

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需要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如残疾人就业与企业的关系,残疾人就业与残联组织的关系,残疾人就业与各种社会媒体和民间组织力量的关系,残疾人就业与家庭的关系等等。在研究残疾人就业与企业的关系的时候,除了指出企业对残疾人就业的歧视和排斥现象外,还需要认真分析企业排斥残疾人就业的深层次的原因,找到排斥的根源,才能把病从根子上治好。当前,缺乏各级残联组织、各种媒体和民间组织力量在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并帮助残疾人获得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研究残疾人家庭、亲友、同乡等关系网络在残疾人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过程中如何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具有现实意义。

3.优势视角的研究需要展开

优势视角研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与残疾人就业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展开。应该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兴的行业不仅提高了对残疾人就业能力的要求,同时也可能提供更加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徐芳等研究发现,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服务方式的转型,作为生产性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呼叫中心产业也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得到快速的发展,其独特的工作特性在吸纳残疾人就业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她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那就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研究者要通过研究要善于发现适合残疾人就业的新兴行业,从而引导国家和社会作出积极的回应,不断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此外,由于残疾是按照生理属性划分的特殊群体,因此在这一群体中会有不同类别的残疾,而不同类别的残疾会给残疾人就业带来的问题不尽相同,通过研究不同类别残疾的身心特点和就业能力状况有利于寻找和开发新的就业

岗位,因此今后研究残疾人就业问题的可以更多地开展不同类别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研究,从而使研究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钟越.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J].社会工作研究,1994(2):6-11.[2]钱鹏江.残疾人就业之现状[J].中国残疾人,2004(7):33-34.[3]许琳.陕西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50-53.

第四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从 1999开始, 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规模扩招的时期, 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大规模增加。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 909万人。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及概况

建国初期1949年的高等学校毕业生为2.1万,到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毕业生为16.5万,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834万,毕业生人数是建国时的397倍,是恢复高考起始时的50倍。从1998年开始,中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就逐年增长,从1998年的82.98万直线上涨到2021年的909万,在这短短的二十三年的时间里涨了10倍,并还在保持增长的趋势!同时在线高等教育的录取率已经达到了81%,比1998年翻了一倍多,比刚恢复高考时的录取率翻了十五倍。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行业竞争现状及投资盈利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十年前,这个数字仅为约600万。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

“"

2011-2021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分析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874万人,2021届大学毕业生预计将达到909万人。由于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可抗力地将毕业生就业难度推向顶峰,据调查2020年应届毕业生入职率未达到20%,也意味着2021年将会有更多的2020年应届毕业生加入到找工作的队伍当中,2021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将会更加艰难。

通过调查,2021应届毕业生当中,56.9%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加入就业大军,较去年收缩18.9个百分点;毕业后在国内继续学习的应届生占比9.5%,较去年的6.6%也有明显提升。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及对人才要求提高,是驱动专科、本科生继续深造的动力。数据显示,企业招聘应届生的学历门槛逐年提高,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职位数占比由2019年第一季度的17.6%,上升至2021年第一季度的29.8%。加之在部分雇主的认知中,硕士学历逐渐成为“标配”,因此专科生与本科生为自己“镀金”的意向也更加强烈。数据显示,超过10%的专科生表示将在“国内继续学习”,9.5%的本科生也选择继续深造,高于硕士生4.3%的比例。企业需求变化,也让硕士学历进入单位的比例增高,据调查,硕士学历进入单位的比例较本科学历高出近20%。

”“

在2021届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人员中,有27%在一线城市,73%在新一线城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就业人员比28%,本科学历人员占就业人员比64%,专科学历人员占就业人员比8%;从近日来从公布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选择就业人员中截止目前只有34%的人员找到工作,66%的毕业生还在寻找工作中,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尤其是财经类、政法类院校的就业率比往年明显下降。

”“

三、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面向5762名全国各级在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大学生认为现在就业难,超八成希望找对口专业工作,超三成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超四成对就业保持期待态度,超四成希望毕业后到省会城市发展。国企成首选就业方向,工资待遇、发展空间、同事相处氛围成就业主要看重条件,近四成希望月薪5000-8000元,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成就业主要困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

(一)就业地域选择问题

地域因素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公司近期通过网络问卷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在线调查。从期望就业城市来看,一线、新一线城市及部分省会城市成为毕业生首要选择。具体来看,期望去北京、广州、成都、上海、深圳、杭州、南京、西安、重庆、郑州等城市就业的学生比例最高,这些城市的知名企业数量及就业机会较多,同时人才竞争也相对激烈。另外,一些二线城市,例如石家庄、沈阳、太原、南宁、长春、呼和浩特、南昌等,这些城市以省会城市为主,近年来发展迅速,也逐渐成为毕业生期望就业的首选之地。

”“

尽管其他城市的不少用人单位企业开出较好条件,希望吸引人才,但是对学子来说,吸引力仍不够强。一些外地学生在一线城市就读,毕业后大都希望在本地找工作,而不是回原籍。当地学生则更不愿意去外地工作。这与待遇,生活环境,个人发展有很大关系。通常不发达地区的人无论进城打工还是求学,都是把其看做脱离原有环境的跳板。都希望在发达地区生活工作,这也无可厚非。然而,国家的发展需要年轻人去创业,这也是责任担当和使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西部地区,偏远地区的学生不愿意回家乡工作也是原因之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策的调整。给内地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待遇,改善地区间差异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

(二)高校毕业生择业问题

大学生普遍感觉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原因是在就业形势方面。近期虽持续好转,但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依然存在,就业岗位存在一定程度缩减。毕业时就业通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去国企还是民企,是进互联网行业还是去金融行业,又或者选择考公务员,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选择。不过,疫情之后,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更加偏向求稳。

其中45%的毕业生选择公务员或事业单位、32%的毕业生选择国企,6%的毕业生选择三支一扶,只有15%的毕业生选择私企及自主创业,还有2%的毕业生暂时未规划。由此可见参加公考进入国家公务事业单位及进入国企成为了高校毕业生的首选。

但从2016年至2020年国考近七年的招考数据来看,国考报名总人数呈现出上升趋势,而招考人数却比较平稳整体来看,平均岗位竞争比在40:1左右,竞争激烈。2021年各省省考招录总人数为152,358人,报名人数为5,371,491人,较于2020年招录人数相比,招录人数同比下跌6.3%,减少招录人数10,264人;相较之下,报名人数2021年则是增长近24万人!同比上涨4.6%。相比高校毕业生人数来说也只是捉襟见肘,竞争十分激烈。

”“

”“

(三)职业技能与职位不匹配问题

当前,多数企业在招聘时一般会更倾向于具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然而对于一些较少参与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而言,缺乏工作经验也成了毕业求职时的困扰之一。中国青年网的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中令人困扰的事情”这个问题时,76.29%的受访大学生选择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其次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和缺乏社会关系,分别占比62.76%和59.15%。

”“

据了解,企业的校招通常是面向在校的大三或大四学生,人力资源在面试时也会更加关注求职者是否有相关的实习经历。一名中小企业的人事表示,尽管近些年在校招中遇到不少“完全小白型”的毕业生,但也有许多毕业生在校期间就曾在多家企业实习,相比之下,企业会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历或者有校园实践经历的学生。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会偏向招收专业对口的求职者,但如果是行政或者销售岗就没有相应的专业要求。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在毕业前都有就业指导,但不少学校就业指导局限于如何制作简历和签署就业协议等具体事务,一些老师照本宣科,课程脱离求职、工作实际,不能提供有效就业指导,甚至就业指导的相关工作是由辅导员兼任,专业化程度明显不足。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建议

(一)正确树立大学生就业观念

正确树立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不正确及好高鸯远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将正确的职业理想与务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的就业观;树立基层就业的就业观;树立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才是最好的职业的就业观;具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创业的思想准备的就业观。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要依据职业生涯目标规划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社会实践,循序渐进,为实现理想做积极的准备。同时,要阶段性的进行自我分析和未来职业分析。科学的分析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从而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

(二)强化政府部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职能

1、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辅助完善就业市场体系的形成及健康发展。各级政府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改善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合理的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发布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优化人才的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经济落后区域,在那里安家落户。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就业,锻炼成才。

2、各级地方政府还可以建立针对应届毕业生及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障系统和培训机制。大学生是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对于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失业保障系统,社会稳定得以维护,人力资源得以充分的重新配置和优化,体现了国家“和谐社会”的政策宗旨。

3、对人才市场上的失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加强就业与再就业指导,最大可能的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竞争力。引导扶持创业创新,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服务国家战略,开拓就业岗位,将创业培训向校园延伸,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倾斜创业服务资源,支持毕业生个体经营、非全日制就业和平台就业。

(三)加大高校生就业能力培养

目前高校学科知识结构陈旧不符合当前市场的需求,所以应当合理的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及市场的改变,调整办学方式方法,增加毕业生就业的筹码。要发挥高等教育人才“蓄水池”作用,适度扩大研究生、专升本招录规模,把升学扩招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统筹推进,着力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从入学开始就循序渐进的展开就业指导工作,不要把就业指导变成仅仅针对毕业生的招聘指导,要逐步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及规划,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提高高校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学校和社会的运行规则却有很大不同。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因而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注重社会及生存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沉着、冷静的应对所遇到的所有挑战,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一切困难,在毕业后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增加社会实践,从实质上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通过实践,他们可以真正的面对自身的优点和不足,真实地感受到就业环境及形势的转变,有利于他们重新定位与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缩短走入社会后的适应期。

无论面对多么严峻的就业形势及经济状况在校大学生通过高校及全社会的帮助,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目标及规划,未雨绸缪,在能力和心理上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可以预见,高校毕业生作为未来中国的巨大劳动力资源,将成为一支有活力的生力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就业领域单一。

2014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虽报名门槛抬高、基层艰苦岗位增多,但仍吸引了全国141万名大学生报考,“国考”竞争比达64:1。都知道考“国考”就像买彩票一样,即便那么难,但是每年都有好多大学生挤这条“独木桥”。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求稳定的心理,他们往往对工作时间固定、双休日稳定、工作压力较少、工作环境舒适等一些岗位比较“上心”,所以找工作时挑肥拣瘦,更多的愿意去党政机关、大公司、科研单位、大型企业,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

• •

2、就业地区集中。

在我国沿海城市及北京、上海等地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城市企业多、机会多、薪酬高,文化氛围浓,成为大学生毕业首选的理想就业地。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到上海、北京和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中小城市,扎堆“北上广”,加剧了这些发达城市的人才过剩和大学生就业难。

• •

3、就业期望偏高。

有的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单位”,但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一部分看重稳定职业和理想环境及较高报酬的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选择单位不切实际,放弃多次选择机会,一味等待观望,甚至不惜主动待业,就业愿望过于理想化,不愿去基层单位和第一线,对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苦脏累的工作,更是不屑一顾。

• •

4、就业稳定性差。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人平均5年至少更换一次工作。而在高学历人群,这种现象更为凸显。2014年6月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34%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4%,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3%。中国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跳槽偏高不下,2010届为69%,2009届为71%,2008届为71%。

下载大学生就业存在哪些问题,探求原因,对高校改革有什么启示????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就业存在哪些问题,探求原因,对高校改革有什么启示????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议我国高校定位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浅议我国高校定位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摘要:高校定位影响高校自身的发展,影响国家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进而影响国家的发展。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定位还存在诸多问题。上......

    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志愿理论研究 2010-02-24 19:09:31 阅读152 评论0字号:大中小(一)高校志愿服务没有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更多......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却不大。可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将日益......

    落实创业就业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关于对当前我县创业就业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特别是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对解决当前就业困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对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

    对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思考 大纲 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背景、意义和目标 (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背景和意义 1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背景 2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意义 (二)高校财......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生活影响 在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往往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这些孩子聚在一个集体里,会出现人际交往不良的现象......

    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透析

    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透析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面临这一状况,各市各相关部门不断 及时地开阔新的思路,出台有利有力政策,大大缓解了因......

    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透析

    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透析 摘要: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大学扩招等形势的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浮出水面。文章从经济环境、企业、高校、个人这几方面分析和廓清了大学生就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