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doc

时间:2019-05-12 02:2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doc》。

第一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作者:黄 伟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1期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是学校开展学生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是搞好各项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是有效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也是未来社会后备干部人才的基础。我们应该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从巩固执政党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高度,认真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

[关键词]高校 学生干部 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黄伟(1969-),男,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重庆 400067)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7-0046-02

一、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挑战

1.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随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化、大众化的改革方向越来越明朗,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教育”。在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的同时,其综合素质反而逐步下降了,加之师资力量不足,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给学校建设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带来了较大的障碍,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大大落后于扩招的速度,以致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出现了断层现象。

2.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与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不协调。目前很多高校都凭借社会力量兴办了一批跨学校的大型后勤设施,由于是企业出资,拥有自主产权和经营权,因而与高校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及较强的经济联系。而一些学校也不断扩建新校区,修建新的学生公寓,有的甚至出现同一学院各年级的学生分别在不同的校区上课和生活的现象。学生住宿地点的多样性,使得学校只能通过传统的集中开会、张贴通知的管理方式来传达文件信息、布置任务及开展工作,其效果往往得不到保证。加之公寓式住宿本身导致多样性群体的自发形成,学生的自发性活动越来越活跃,学生社交对象越来越广泛,活动场所越来越分散,这些新情况都与传统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不协调,极不利于学生干部各项工作的开展。

3.来自高校毕业分配方面的压力。目前大学生就业分配已逐步由国家统包统分过渡到个人自主择业,这种就业制度的改革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就业途径和机遇;另一方面,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也对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学生干部在就业时的优势不如从前,有的同学一进校就确立了考研目标,还有的热衷于考各种证件,上各种课外辅导班,希望自己能拥有更多的技能。而很多同学在过度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却严重忽视了其他素质的培养。许多学生不愿担任学生干部或即使担任了也是重技能轻能力,放松对自己思想修养和人格塑造方面的培养,表现出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担任一段时间就失去工作热情,有的应付了事,有的干脆辞职。

4.社会多元化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学生干部开展工作带来了困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化的不断完善,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受教育的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环境、生活背景及经济状况的差别,致使学生之间的行为模式、兴趣爱好千差万别。特别是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社会新矛盾的不断出现,党内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良风气等,使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多样化,也给传统管理体系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少人对现实生活产生了种种不满情绪,加之在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渗透下,学生的信仰、价值观不再单纯,一些学生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现象所迷惑。面对这样一种新形势,学生干部的号召力不断下降,各项活动的开展越来越艰难,这些都是对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严峻考验。

(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影响

1.教育管理工作表面化。在校、院、班学生工作管理的每个层面,都要涉及十余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全校凡涉及学生的各个部门工作最后的落脚点都要落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上,“千条线一根针”,现行的工作体系,工作内容的庞杂,导致学生管理者难免每天陷于事务堆,疲于应付,因此,很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一些重要问题和棘手问题一抓到底,也很难有精力研究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工作规律、经验教训、思想动态等问题,从而使管理表面化,对学生干部队伍疏于高效规范的管理,严重影响着学生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育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不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任务重,而管理队伍力量又不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然面临着“缺漏补漏”“缺样补样”的状况,政工队伍指导的学生明显增多,致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加之管理方式行政化,对学生干部使用多培养少等情况,未能真正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去认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性质、目标和任务,而往往停留于解决局部问题、完成单项工作任务和应付工作检查的状态,无法与新形势下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相适应。

3.学生教育管理者的业务水平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网络在校园的迅速发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该突出全面性、层次性和现代性。这就要求学生教育管理者具有更广泛的管理知识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由于对学生教育管理者缺乏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导致其工作责任心、事业心不强,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信息闭塞,送学生管理者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很少,导致其业务水平未能跟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要求,也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三)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面临自身因素的挑战

1.对自身认识不足,期望值过高。不少学生干部对自身缺乏全面的认识,对学生干部角色认识错位。在工作和生活中,以“干部”自居,与同学相处表现出“高人一等”,有时甚至凌驾于老师之上。随意指挥他人的现象常有出现,工作中缺乏群众基础。学生干部大都希望通过担任学生干部来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有的学生干部在做工作时,虽有满腔热情和良好的工作愿望,却往往因自身工作经验不足,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思想上准备不充分,认为自己只要是想集体、同学所想,出发点是善意的,同学们就一定会响应、会支持,或因不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或因工作内容、活动形式与同学们的思想实际、性格特点不符,致使同学们产生抵触情绪,参与积极性不高,结果达不到预先设想的期望,在追求完美工作中受挫。

2.自尊心强,抗挫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大都经历单纯、成长顺利,没经历困难与挫折的锻炼,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挫折能力不强。在学生工作中许多时候需要反复向同学们讲明原因、晓之以理时,一些学生干部缺乏应有的耐心,尤其是在得不到同学们理解、发生误会时,便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强烈的损伤,感到委屈和有失脸面;有的学生干部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总拉不下面子、放不下架子去面对事实,而是自暴自弃、情绪消极,与自尊心强相对应地表现出极度的自卑;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和造成严重后果时,老师和学生还批评不得,批评稍稍尖锐些,就宣布退出,以“撂挑子”相威胁,缺乏应有的责任心。

3.功利思想严重,缺乏奉献精神。绝大多数担任学生干部者的动机是端正的,希望通过担任学生干部热心为同学服务,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但也有少数学生干部只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讲实际,更讲实惠,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趋势日益突出。有的将做学生干部作为捞取荣誉和利益的手段,作为找到一个好工作的砝码。

4.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处理不当。一些学生干部过分热衷于社会活动,而对学习不感兴趣,出现虽工作积极性高、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但学习出现多门不及格,甚至到了退学的边缘;还有些学生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不能合理地分配学习、工作的时间,结果只能是学习、工作都做不好,也因此失去了评优、推荐、加入党组织等机会。

5.原则性不强,干部威信打折扣。部分学生干部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只要求自己不做坏事、错事,但对学生中的不良倾向不予制止,不敢批评,知情不报,缺乏应有的正气,缺乏对党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个别学生干部利用小小的职权,拉帮结派,吃吃喝喝,结交酒肉朋友,利用不正当手段解决入党、竞选,用义气代替原则;有的干部对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同学的违纪行为采取宽容,甚至为其站岗放哨,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缺乏起码的是非观念;更有极个别学生干部,将自己混同于一般学生,不能严于律己,并且带头

参与考试舞弊、打架斗殴等违纪违法活动。这些现象的蔓延,将严重影响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也必然影响学生干部自身的威信。

6.个人表现欲强,缺乏团队精神。个别学生干部个人表现欲望强烈,缺乏与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没有大局观念。合作意志淡薄,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他们在工作中要么搞“个人承包制”,要么袖手旁观、隔岸观火。有的学生干部看不得周围的干部工作能力比自己强,在背后搞名堂,甚至拉帮结派。由于缺乏整体的团队精神,各个部门间各自为政,不能形成整体的合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干部队伍工作的成效。

7.工作能力不强,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干部以前没有主动、独立工作的经验,长期在老师的安排、布置和扶植下工作,造成有的工作经验缺乏,不懂得工作的艺术和方法,工作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有的领导布置什么就干什么,缺乏主观能动性,工作没有活力;甚至有的干部只当“干部”不做实事,缺乏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忽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管理

1.重使用轻培养。学生干部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力量,在学校的各项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而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干部的使用,充分发挥他们在校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干部也能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但学校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监督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学生干部经过一定程序选拔出来以后,缺乏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的培训,导致一些学生干部理论基础薄弱,不懂得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无法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大多数学生干部仅凭感觉或以前的经验来开展工作,以至于他们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才能适应工作,这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效果。

2.重选拔轻管理。在高校组织选拔学生干部时,宣传、报名、面试、审查、试用等各个环节做得非常扎实认真,对优秀人才也是竞相争抢,老师和高年级学生干部都很重视这项工作。但在学生干部的组织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上却重视不够或采取措施不力。高校大都没有制定出具体易行的学生干部工作条例和奖惩措施,无法量化学生干部的工作成绩,导致学生干部内部出现“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等不良行为和想法。评优工作也大多是由随意性较大的选举来完成,这在客观上导致学生干部干劲不足,容易相互推卸责任,还常常引发学生干部之间的矛盾及不良竞争,削弱了学生干部队伍整体的战斗力,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而且也影响了其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3.重工作轻研究。学校在学生干部工作任务的布置和分配方面非常重视,但不少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对学校发展、稳定工作所起的重要作用。学校及院系领导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不够,缺乏服务意识,思想观念上仍然仅仅将学生视做管理教育的对象,将学生干部视做管理学生的工具和手段,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没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没有

科学的方法做前提,没有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规律、目标、任务等的系统认识,使得许多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临时性”和“应急性”,也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活动。

(二)学生干部队伍忽视自身学习和提高

1.忽视政治学习。高校学生干部中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倾向,认为作为学生干部,理论学习、政治素质提高是软任务,最重要的是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工作任务,这是硬任务。他们往往不能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一些经典原著,不肯多花时间看一些理论性强的文章,不愿学习和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因而也就无法理解其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干部队伍中存在思想浮躁、目光短浅、只注重近期利益、忽视科学理论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和学生干部的个人成长。

2.忽视优良品质的修炼。有的学生干部认为,只要能力强,热心工作就可以担任学生干部,至于思想品行怎样则不做严格要求。也有的学生干部认为,在校期间,社会工作能力培养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应抓住当干部的机会好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致使一些学生干部非常注重工作能力的锻炼,不管是什么工作,也不管是职责内的还是职责外的,都乐于奔波,有些学生干部甚至发展到不能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工作能力的锻炼和思想品行修养的关系,把对工作能力的锻炼提高到非常突出的地位,忽视了思想品行的重要性,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干部应有的形象和感召力。

3.忽视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些学生干部错误地认为工作能力的锻炼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特别是在择业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忽视专业学习,而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工作上,个别学生干部甚至上课时也思考工作问题,或者为了工作而逃课,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程的学习,考试成绩往往不理想,甚至挂“红灯”。

4.忽视自身定位的认识。部分学生干部思想上“干部意识”过强,角色定位不准。有的学生干部认为当干部是能力和关系的体现,能当干部说明自己不错,在同学面前摆架子,拿腔拿调,长此以往与同学形同陌路,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干部纪律观念被特殊化,优越感过多而自律性不强,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更不能以干部身份带动广大同学开展工作。有的干部尤其是校级学生会主要干部,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不能正确看待与一般老师间的关系,个别干部在工作交往中对老师不尊重、不尊敬,有时还顶撞甚至谩骂老师。如此种种,是因为学生干部对自身的定位不准,认识不清造成的。

5.忽视工作方法的改进。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学生干部经常是主次不分,效率低下,表面看来忙忙碌碌,热情很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甚至引起同学们的非议,这都是因为缺乏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还有不少学生干部凭想当然工作,存在幼稚、偏激倾向,以致工作被动;也有的学生干部缺乏谦虚求实的态度,干部与干部之间不买账,相互不交流不帮助,互不接受意见和建议;有的主要干部不民主,制订重要工作计划一人或少数几人说了算,缺乏民主作风,其他干部意见大,分化了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赵新龙.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华北工业学院学报,2003

(4).[2]吴文山.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面面观[J].绥化学院学报,2005(3).[3]李华.试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J].武邑大学学报,2005(4).[4]汪建华.对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5]谭家玲.科学培养全面发展 打造高素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EB/OL].,2007-12-20.

第二篇: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既是受教育被管理的对象,也是学校教育管理中最基层组织的具体实施者,是学校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力量。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学校顺利开展学生工作的根本保证。所以建设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任务非常重要。本文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从学生工作的本质出发,谈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怎样建设,从哪些方面建设。

关键词:学生干部选拔制度规章制度部门文化

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自控力和主动性。他们毕业后即将面对就业压力,所以在大学期间掌握一定的领导管理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很重要,同时,他们的积极性也很高,所以,高校里面开展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很有必要,也很受同学们的欢迎。高校学生干部既是受教育被管理的对象,也是学校教育管理中最基层组织的具体实施者,是学校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在学校教育管理、学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起着一般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本文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从学生干部工作的本质出发,谈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怎样建设,从哪些方面建设。

1.明确学生干部的本质 学生干部的本质工作是:为老师解忧,为同学服务,努力提高自己。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更是自愿为同学服务的积极分子。学生干部是学校各部门、老师和广大同学的桥梁纽带。学生干部应该及时的将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正常的渠道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对于极个别同学的无理要求要给予及时的劝告,要理解学校和老师的难处,真正能够争取同学们的正当利益。另外,学生干部不只是负责上传下大的工作,要学会做工作,要去想怎么把工作做好,而不是做完。帮助老师做好学生工作,努力为同学们服务。另外,学生干部的前提还是学生,所以,学习是学生干部的根本。学习不只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各项能力的提高。要建设出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必须要让学生干部们知道自己的本质。

2.制定合理的选拔制度

选拔原则1.总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品质对于学生干部来说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学生干部,除了要有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习成绩以及其他才能以外,更要具备诚实可信的高尚品行,尤其我们是实行“德育教育”的今天。2.主要原则:各种人才区分对待,但不失大局,具体列来有如下五个:(1)政治信仰要坚定正确,拥护中国共产党;(2)集体观念要鲜明突出,有强烈的责任感;

(3)服务意识要主动强烈,拥有务实的态度;(4)综合素质要发展全面,学习成绩要突出;(5)创新精神要不囿常规,工作创新事半功倍。

选拔方法 1.对主要学生干部:对于主要学生干部,在能力方面应更看重组织管理能力和处理突发事情能力,可以让其具体负责一个事情,从中考验其能力; 2,对一般学生干部:对于一般的学生干部,应更看重其工作积极性,能力可以锻炼,但是对待工作的态度却没有办法锻炼,可以安排一些琐碎的、麻烦的事情,从中观察其对待工作的态度。

3.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学生干部没有工资,没有名誉。学生干部们完全靠着自己对学生工作的热爱和对部门的热爱,从事着学生工作。这份热爱不牢靠,当有一天这份热爱不在了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退部的事情。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所以,一个健全的,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有必要。对于学生干部队伍的管理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约束制度、奖励制度。

①约束机制大部分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学习、工作中都能起到带头表率作用。但是大学生群体思想的特殊性在于其处于成长阶段,比较容易出现波动,比如,骄傲自大、纪录松散等现象。因此,需要一定的约束监督机制,包括评估机制、选举投票机制、监督和罢免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首先,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详细的规章制度;其次,在学生干部上任前,对其进行系统的规章制度培训;最后,在学生干部在职期间,应该及时听取群众意见,了解学生干部的工作动态。若出现触犯规章制度,则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处罚,绝不姑息。

②奖励机制激励是学生干部成长的需要,对工作成绩的肯定,能够让学生干部更加有工作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主要的奖励机制:评优评奖,根据学生干部的工作表现对其进行评比;分派新任务、提供进修等方式;运用肯定、认同等心理上的鼓励。引导学生干部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4.培养良好的部门文化

学生干部是以部门作为载体的,形成良好的部门的文化,对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部门文化,应该具有:

①人尽其才,每个学生干部都有其特定的才能,但每个干部也有其缺点,让每一个学生干部都能发挥其才能,避免其缺点,这就是人尽其才。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部门应该开展一些活动,让每个学生干部都参与,在活动中发现每个学生干部的优缺点;然后在以后的活动中有针对性的安排工作,锻炼其缺点,发扬其优点。做到人尽其才。

②培养部门荣誉感,人都有攀比心,培养部门荣誉感,能够正确利用这种攀比心,增加部门凝聚力,能够更好的做好学生工作。在平时工作中,应时刻强调部门是一个大家庭,引导部门成员将他们的个人荣誉与部门荣誉挂钩。还应更具部门的特点,形成一个或两个特色活动,让后将特色活动做大做强。要让每个部门成员以部门为荣。

第三篇:高校学生干部的成因和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干部的成因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干部的成因

(一)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态度,及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从价值取向角度来看大学生成为学生干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生成为学生干部是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大学生工作的骨干,是业余的社会工作者。担任学生干部从事一定的社会工作,在服务集体与他人中锻炼、培养、改造、提高自己和战士才华,是大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为一名高校的学生干部,拥有着三个“特殊的身份”,需要我们能够在不同的时候将自己的定位找到。首先,是作为“学生”的定位。在定位为“学生”的时候,我们的定位指导思想就是学习,所以这时候就不要过多的强调自己是一名“学生干部”。其次,是作为“学生干部”的定位。学生干部不仅是部门的主心骨和成员的引导者、教育者,同时也是团学组织文化的缔造者。作为一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肩负着部门楷模的角色,是部门思想、形象的主导者和教育培养着。最后,是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角色定位。大学是社会给我们一个投身社会现实残酷竞争的缓冲地带,在这一时期的我们,为了能够更好地迎接社会现实激烈而残酷的生存竞争挑战,作为学生干部的我们就应该主动地、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运用作为一名成年人所应该具有的思维去解决和看待遇到的问题。

2、大学生成为学生干部是服务社会的需要

社会需要人才,反之人才需要服务社会,通过成为学生干部后得到锻炼和培养,把能力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干部的优势也就得以在服务社会中得到体现。

3、大学生成为学生干部是积极表现的需要

大学生刚刚迈入大学校园,对于新的环境、新的人际交往都充满憧憬和向往,刚刚走出紧张而繁重的高中生活的学子们在相对宽松的大学校园里,很希望自己能够崭露头角,能够吸引别人的目光。

4、大学生成为学生干部是实际利益的需要

从个人利益和人的发展角度出发,大学生成为学生干部是学生实现大学生涯价值的

最有效途径。可以说,学生干部在大学中得到的充分锻炼,将为以后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家庭社会引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的引导对大学生选择成为学生干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承的影响作用。目前在这方面三者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首先,家庭在人生价值观教育方面与学校所倡导的人生价值观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偏差。其次,我国现实社会多元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会降低学校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效力,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对社会本身价值的认同,进而导致他们再价值取向上的满然和困惑。再次,学校教育亦存在偏差,以往学校教育内容空洞抽象,不足以使人信服,并且教学方式落后,缺乏吸引力。

(三)就业压力的影响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元化,更加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人际交往等综合性素质。同时,做学生干部能够掌握或者知道比一般同学更多的资源。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背景下,成为一名学生干部可以说从另一个层面上加重了就业的砝码,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高校学生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热情阶段性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干部体系中最成熟、最稳定的群体,富有朝气,思想先进,创新能力强,有理想目标和前进方向,工作热情十分高涨。但是大学生干部的工作人情却也存在阶段性,这种明显的阶段性也造成了大学生学生干部的分化,这种阶段性问题也成为了大学生干部现存问题中亟待解决的。大学生干部热情分为四个阶段,激情期、焦灼期、成熟期、冷淡期。

激情期:大学一年级,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干部特点工作干劲足,工作热情非常高,但工作方法和经验略显不足。

焦灼期:大学二年级,在这一阶段,学生干部经历了一年的工作洗礼,工作热情仍然很高,但是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干部由于工作正处于新老交替中,造成这一阶段的学生情绪焦灼,工作状态和热情起伏不定。

成熟期:大学三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干部已经十分成熟,能够担当组织协调和计划活动等工作,这个阶段学生干部组织能力提高,但是工作热情锐减,课业加重也是工

作热情锐减的原因之一,所以学生干部这个阶段的工作热情相对前两个时期要降低很多,但工作状态区域稳定。

冷淡期:大学四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干部已经面临就业或考研等人生关口,已经无暇顾及学生工作,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基本已经消磨殆尽。

(二)价值功利化

功利主义就是把追求和现实人的幸福和利益看作是最根本的目的,把趋利避害当做人生的基本目的和一切行为的归宿。功利心态在某种程度上会起到激励作用,但是功利心态在高校学生干部中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说,其影响是消极的。

大学生干部的功利思想严重。就像社会中发生在某些位高权重的领导身上的腐败现象一样,学生干部队伍中也有一些看中的是作为学生干部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而把学生干部的工作目标与职责置之不顾。大学生干部功利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动机上的功利化倾向

动机是意识主导机能,主体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内在原因,动机决定目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机,从大学生成为学生干部的成因上看,大学生对学生干部角色的追求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希望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增强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更快适应人才市场的竞争,找到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

(2)希望担任学生干部以满足个人的成就感,他们认为学生干部是大学校园令人瞩目的一批活跃分子,是令人羡慕的群体,当选学生干部多多少少是件“光荣”的事,况且拥有很大的指使普通同学的“权利”;

(3)希望担任学生干部后更好地完善自己,更快地解决“入党”问题,评到各种先进,他们认为学生干部有着“特殊化”的身份,比普通同学更利于赢得老师的“青睐”;

(4)认为当学生干部能为学校建设、为同学服务尽一份力。

可见学生干部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得到领导、老师、同学的肯定,得到学校的各种荣誉、激励,然而奉献和服务意识不强。

2、价值观上的利己主义心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化了竞争意识,也强化了讲实惠的思想,社会大变革的各种思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思想活跃、对社会生活反应敏感的学生干部群体,这与我们所倡导的“讲理想、讲奉献”,以社会利益为重,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追求较高精神境界 的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动力上的实用主义思想

大部分学生干部把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找个报酬高、发展前景好的工作岗位作为自己学习工作的最大动力,比较注重个人的发展,缺乏一种为党、为社会奋发学习、励精图治的远大抱负。有的学生认为当学生干部有利于自己入党、有利于就业,他们把做学生干部当做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和途径;有的学生希望通过做学生干部扩大交往范围,广泛建立各种联系,对自己有用的就主动接近,频于交往,对自己无用的,则能避就避,躲避不了,也只是勉强应付,交往中带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还有的学生干部认为学生干部的工作应该是有偿服务,这充分表明了当前部分学生干部对国家意识、民族意识、集体观念的淡化,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倾向比较严重。

(三)作风官僚化

作为大学生中的佼佼者的学生干部,一般比同龄人更显得成熟,有较强的变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干部肩负服务同学、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大部分学生干部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优异的学习成绩,成为广大同学的楷模、表率。而所谓“官僚化”,是指个别学生干部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异化为一个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搞形式主义、为官而官的特殊群体。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权利欲望强

学生干部要求上进,希望能在为同学们服务中锻炼自己,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所建树,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对权力过分热衷就背离了做为学生干部的宗旨。有的同学在入学伊始,就为自己定下了明确的目标,要做到学院或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或部长,并为之努力。但是有些同学并没有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热心为同学服务赢得同学的认可,而表现为拉帮结派、请客送礼、搞关系走后门,以便为自己谋得一职或在选举中取胜,或和辅导员套近乎,博得老师、领导的欢心,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

2、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一些学生组织、学生干部在组织活动时,喜欢轰轰烈烈、海报满天飞,但忽略了活动的本质,从而导致活动场面热热闹闹,活动无内涵、不精彩,同学参与度不高。

3、眼眶朝上,脱离普通同学

一些学生干部每日奔波于活动、老师、上级领导,忙忙碌碌,唯独与同学打交道的

少。在同学们眼里,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成了一群有很大优越感的孤独群体。

高校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其素质的高低、作风的优劣对于当代大学生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甚至对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影响。

(四)学习敷衍化

只重工作,忽视学业。一些学生干部只意识到作为学生干部的身份,而忽略了自己也是普通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学习是自己最大的任务,将自己精力绝大部分投入到了学生活动的开展中去,废寝忘食、尽职尽责,学生工作做的有声有色,但学习成绩却很一般,有的甚至极差。青年从中学到大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过程。由于自身素质的差异,许多青年人在进入大学后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学习上的不适应。一方面是没有把专业学习放在首位。他们认为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而忽略了业务素质特别是思维素质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另一方面不能正确处理专业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关系。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他们想到的首先是专业学习为社会工作让路,从而落下了步子。

这种学习的敷衍性直接导致了学生干部工作虽强但是学习很弱的矛盾。由于时间分配不合理,再加上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导致对所学专业疲于应付,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甚至部分学生干部还存在重修的现象,大大影响了其在同学中的威信。部分学生干部为了及时完成工作任务,不惜旷课,间接导致学生干部对学业没有太多热情,工作做得很好,可学习成绩却是很不满意,需要时间去培养对学习热情的时候,却去做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一部分学生干部怕生硬的拒绝会得罪别的学生干部和老师,很想找些委婉的理由,而别的学生干部总会说服自己,最终没有得到委婉拒绝。所以虽然每次都要去做事情,但心理却非常反感厌恶。

第四篇: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志愿理论研究 2010-02-24 19:09:31 阅读152 评论0字号:大中小

(一)高校志愿服务没有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

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更多的是依赖学校团组织的力量,缺乏自主参与意识。除了由校团组织发起的集中性大型活动能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外,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同样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民间草根组织却似乎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还有,许多大学生志愿者是为了奖励而参加服务活动。由于学校对于志愿者在评优等方面都采取了一定的奖励措施,这使得许多学生都为此而加入志愿者组织。但他们对于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许多大学生志愿者都是“为加分而开展活动,为加分而参与活动”。

(二)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缺乏稳定性,服务领域狭窄,而且服务过于注重形式。

1、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随着入校时间的增加而锐减,退出或隐性退出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大部分成员是一、二年级的学生,熟悉工作又有一定经验的骨干一到高年级因为考研和就业的压力,往往退出或积极性不高,使工作出现断层。

2、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大多是在学校团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活动的,在校内,主要组织校志愿者服务队,参加校内外的重大活动,如接待来宾、接待新同学、组织义务督查队、参与校园文明建设、开展一助一活动,结对子、献爱心送温暖等。在搞好校内服务的同时,走上社会,开展一些扶贫募捐、助残帮困、义务就诊、法律咨询等,但总体来说,形式较为单一,服务领域较为狭窄。

3、高校志愿服务行动大多停留在承担突击任务的层面,流于形式,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三月里来,四月走”的单调形象。大学生志愿者的行动往往赶时髦,走形式,喜欢组织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上街头,开展短时期轰轰烈烈的活动,对一些需要长期服务或默默无闻的项目则不愿去组织和参加。

(三)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经费不足。

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的经费一般都主要由团委拨款,有些组织还通过拉赞助,或是缴纳会费获得经费。但是拉赞助不容易,而团委给予的经费也有限,因此许多高校的志愿者组织都感到经费不足,致使许多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志愿者,很想参与服务活动,但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负担起一定的交通费、联络费用等,只能很少参与活动,这就制约了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

(四)高校志愿服务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1、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其本身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护,有的志愿者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有的志愿者人身安全受到侵犯,如在某博览会旅游导游服务中,一些野导游由于忌恨志愿服务导游“抢”了自己的饭碗,竟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谩骂和殴打。[2]正是由于政策保障的缺失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大学生志愿者的经济乃至生命和安全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致使志愿者“流汗又流泪甚至流血”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2、缺乏激励机制和动力机制。高校志愿者尚缺乏一套专门的志愿者评定机制,还没有一个较统一的评定标准。主要的方式为“敲章”认证法,参与者都可以顺利地得到印章。工作服务的态度和质量往往被忽略,尤其对那些“走形式、没实效”的志愿者未予批评教育。某些高校开展志愿者评优评先活动,但学生对“优秀志愿者”这样的称号不是特别珍惜,学校也没有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表彰;再者,志愿活动与就业不挂钩,从毕业生的就业推荐表未见一份志愿者服务证书,学校也未将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做为考核学生干部和选拔优秀学生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学生手册和学校相关的规定中未对志愿者的地位做明确陈述。

(五)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存在问题

1、没有形成浓烈的宣传氛围。在很多高校,对志愿服务的宣传不到位,活动一来,校园内轰轰烈烈,横幅、海报、传单满天飞,口号唱响校园每个角落,讲座应接不瑕,但也仅限于“三五”学雷锋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国际志愿者日的到来。活动一完,志愿服务的宣传悄无声息,销声匿迹。

2、存在着虚假宣传。某些高校的志愿者组织为了宣传自身形象,创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把一年前的服务活动拿到学雷锋活动月来夸大宣传,甚至把其他组

织开展的活动也列入他们的活动宣传中。更有甚者,制造虚假服务时间、数据,夸大自身的服务情况,以获得一些优秀奖状或荣誉。虚假宣传直接导致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主义,对活动的质量与内容则不屑一顾。

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提升志愿服务理念,加强志愿服务光荣的舆论营造。

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活动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也是高校必须坚守的价值底线。在高校应当通过培育丰富志愿理念,倡导主流价值的手段,引导志愿者在坚持固有的志愿精神的前提下,寻求志愿服务理念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要不断深化这种理念,促进志愿服务理念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为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强大的动力,使其内化为大学生志愿者长期自觉的行动。应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和团内及其他社会资源,形成宣传声势,提高宣传实效。通过举办事迹报告会、理论研讨会、图片展、演唱会、摄影、征文比赛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为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大学生志愿行动的渗透力。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应立足校园,面向社会,面向国际。不应仅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社会公益服务等开展,而应向国外志愿活动一样,把志愿服务扩展到学龄前儿童日托、老人日托、学龄前儿童课余活动、保护妇女、移民难民安臵、社会义举、民权、社会正义、文化和艺术、社区开发、卫生和医院等拓展。同时,应鼓励高校青年志愿者走出国门,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迎接更大的挑战和机会。[3]

(三)拓宽筹资渠道,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经费。

随着志愿者活动的推进和深化,其所需的多种资源单靠某一个方面的力量难以得到切实解决,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渠道地寻求支援。

1、与企业建立合作。这在部分地方性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已经得到了证明,比如将志愿者服务站贯以企业的名称,企业则提供服务站运转所需的资金设备等资源。

2、志愿服务项目可采取免费与适当收费相结合。志愿服务毕竟不等同于完全的免费服务、义务服务,基本的工本费、适当的服务费是可以收取的,这也是为了使活动长期更好地开展下去而采取的必要做法。

3、积极争取学校、学院(系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保证开展志愿服务必要的工作经费。

4、建立志愿服务基金。通过政府拨款、社会和企业赞助、个人捐赠、开展义卖活动等筹集基金会的资金。

(四)大力加强培训,推进高校志愿服务的专业化。

高校志愿服务机构与其他学生社团不同,要求必须具有一些特定的技能才能保证志愿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是重要的而且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志愿者培训应包括:

1、志愿服务机构管理人才的培训。“好的管理者,才是好的服务者”。志愿服务机构管理人员的能力高低是一个机构能否良好发展的关键部分,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这个机构的发展速度。志愿服务机构既是一个社团,它要求有制度化的管理,同时还要求管理者本身就应该是一名最称职的志愿者,要有爱心、有热情,而且还要有方法,能做到人性化的管理。

2、志愿服务的基本常识和基本理论的培训。内容包括志愿者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主旨精神,世界范围内志愿者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及其背景,当代中国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发展状况,国际志愿服务的发展形式及经验借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经验介绍等。

3、志愿服务的特定技能培训[4]。特定服务技能指的是特定服务过程中所要求掌握的能力。内容应包括:文明礼仪知识、中国文化知识、各国文化知识、奥运相关知识、外语知识技能、助残常识、医疗知识、管理知识培训等。K~

(五)完善工作机制,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志愿服务事业的系统化、规范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用制度保障工作,是提高志愿服务效率和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志愿者服务规范化的具体要求。

1、加强青年志愿者的注册认证机制。认真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注册管理办法,以每学年学校社团招新期间,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注册志愿者制度。以各院系志愿者服务中心作为注册单位,向提

出志愿者注册申请并符合条件的个人发放志愿服务手册,手册包含志愿者基本信息、学期注册、志愿服务认证、组织大型活动记录等内容。采用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对人员进行管理,不但便于统计每学期志愿者的确切数目,也确保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经历有准确凭证,每个人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能够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对志愿者的服务也是一种肯定和认同。

2、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考核奖励制度。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档案,每学期考核一次,并归入个人档案。被评为“优或良”的青年志愿者可作为推优对象和其它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被评为“差”的青年志愿者,要求在限期内改正,否则取消会员资格,并收回服务卡。另外学校可通过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来体现学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鼓励和支持,例如为长期服务的学生志愿者提高学分,在社会工作奖中分出一定名额来给从事公益事业的学生,为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志愿者设立专项奖学金。

3、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5]。时间储蓄制度把提供志愿服务与优先享受志愿服务结合起来,为志愿者设立志愿服务的“特殊帐户”,把志愿者参加服务的时间(与服务质量、实效挂钩)记录储存起来,在志愿者自身需要社会提供帮助的时候提取出来,优先得到相应时间的志愿服务。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志愿者从事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4、完善志愿者接力机制。“志愿者服务寿命短”、“志愿者流失严重”这是所有高校志愿者组织的通病,这严重影响到志愿服务工作的正常发展。所以应尽量避免因换届而导致的经验空白、前后两届的工作风格差异过大。特别是一些已开展多年的、有一定特色的项目,要将积累下来的经验一届一届的传递下去,将这些项目向品牌化、社会化的目标发展。完善志愿者接力机制,有助于将前辈积累下来的经验、文化、理念转化为班子工作的导航灯。

(五)借助信息化平台,优化志愿者管理服务手段。

信息化体系建设依靠现代计算机设备和网络平台,是提高志愿者工作质效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志愿者工作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1、应该加强志愿者信息化办公模块建设。通过信息化办公模块的建设,尽可能简化对志愿者的管理程序和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程序,实现志愿者在线注册、认证和项目申请,并建立电子资源库,实现组织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网上操作。

2、不断尝试网络短信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使用手机网络短信平台等方式,根据不同群体志愿者的特点,进行沟通和协调,实现方便快捷的服务和管理,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3、信息化队伍的建设也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组织管理人员的网络化办公能力;另一方面广泛吸纳有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志愿者参加到组织管理工作中,组建一支稳定的信息化队伍,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思路需要进一步地明确和拓展。志愿者工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期地积累、思考、规划和落实。这就更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工作人员能够勇挑重担、迎难而上,更好地把握定位、明确思路、坚定信心、稳健步伐,对志愿者工作进行长期规划,引导、促进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的行列,从而为全国志愿者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长远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党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党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分析3篇

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篇一

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年来,嘉荫县虽然在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农村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素质较高,作风扎实,是一支靠得住、过得硬的队伍,但是用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结构不合理,缺乏干事创业的朝气。

现有农民党员中存在着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数量偏少的“三偏“现象。据20xx年年底统计,全县农村共有党员1150人,其中35岁以下的372人,仅占32.35%;农民党员平均年龄为46.87岁,55岁以上农民党员285人。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的660人,占57.39%。从数量上看,农民党员仅占全县党员总数的28.94%,而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比例就显得更低了,仅为2.77%。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存在,使农民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党性观念淡薄,政治素质不高。

主要反映在:(1)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农民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动摇了,不管“主义“,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义,而信奉宗尚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政治信仰荡然无存。(2)思想道德滑坡。个别农民党员在脑子里完全淡忘

了党员意识,基本上成了“党员不像党员“,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3)责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忘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丧失了以强村富民为己任的责任感,只要照顾,不履行党员义务,行动上的先进性日益减退,甚至在执行政策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坏影响。(4)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个别农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讲价钱,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三是“双带“能力差,缺乏致富本领。

不少农民党员与农村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想问题、做事情习惯于老一套,满足于“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贫守穷;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有的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0%左右,相当一部分党员仍处于不前不后状态,甚至有的还是“扶贫“对象。有些偏僻的山区小村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

四是优秀青年数量少,后备资源短缺。

从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不高,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热情更为锐减,一些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情况更差。就全县的情况看,农民要求入党的形势也不容乐观,有下滑的趋势。部分村达不到小村5名、大村10名入党积极分子要求,发展青年农民党员选人难的情况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要求入党人数减少的状况,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党员队伍的质量和活力。另外发展不太平衡,分布尤显不均。党员发展普遍存在城郊农村好于边远山区,强村好于弱村,在一些“老、少、边、山、穷“的地区,几乎成了党员发展的“沼泽地“。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的因素。

一是历史原因所致。据统计,全县农民党员中,“文革“前入党的有227名,占20%,而现在这批党员正趋于高龄化。解放后至“文革“前这一时期,发展党员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间入党,则过分强调思想挂帅,政治领先,“知识越多越反动“,“越穷越革命“,致使这一时期入党的农民党员年龄老化和文化低有着明显“先天不足“的历史痕迹。

二是大量人才外流。

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守业务农,不少农村基层领导反映,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外流严重,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投亲靠友挂出去一批,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民党员队伍结构的改善。三是集体经济薄弱。这些地方的党组织由于缺乏经济实力,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致使不少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大为减退。

四是不良风气的影响。

个别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讲实惠,不讲政治,想赚钱,不想入党,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极心态,认为“入党吃亏“,“入党无用“,“入党不自由“等。五是发展党员优化结构的影响。在农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入党积极分子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中部分优秀积极分子受发展党员优化结构的影响,形成长期列为积极分子不能发展局面,申请退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人员占有相当比例。

(二)组织管理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偏差。

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农村以农为主,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均迎刃而解,从而重农轻党,对农民党员的工作很少过问,无暇顾及。二是教育和管理滞后。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地方无论是对农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对普通群众的教育引导,普遍存在层次不分、方式方法单调、内容缺乏针对性的状况。

在教育对象的层次上,男女老少、亦工亦农亦商“一锅煮“。在方式方法上,习惯于“集中上大课,开大会听报告“,读读报纸,念念文件,或者套用听课——讨论——总结“老三步曲“。在内容上,大都是“统一食谱“,千篇一律,不因人、因时、因需施教,出现供求不对路,学用脱节。管理上对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研究制订新的、分层分类的管理措施十分欠缺,比如:对流动农民党员、老党员、中青年党员、贫困党员等不同类型的党员管理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使管理流于形式。三是个别人为设阻。

一些村党组织负责人私心杂念重,嫉贤妒能,故意压制人才,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不愿发展年轻有为的农民入党,有意设置重重障碍,采取“拖、卡、压“等手段,将优秀青年农民拒之门外。如保兴乡共荣村要发展一名优秀青年农民入党,但支部开会总是通不过,也提不出不能的发展原因。这种人为设“卡“,堵塞了农民党员队伍的源头,制约了整个队伍的优化。

(三)党员自身的因素。

一些农民党员放松或忽视理论知识和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有的认为,农民天生就是种田打工,学习既学不来粮食,又学不来经济,更学不饱肚子,视学习无用。有的自知文化水平低,但又认为年龄大,“修成庙来和尚老了“。有的对学农业科技知识还有点兴趣,而对政治理论根本打不起精神,长期“失学“。据调查,相当部分农民党员不知道“三个代表“是什么,分不清楚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区别。由于不重视学习,致使农民党员队伍“低、老、少、缺“的状况普遍存在,即“觉悟低、观念老、知识少、技术缺“,面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步履维艰,甚至行为失范。

三、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针对农民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改进队伍状况已刻不容缓。从当前的情况看,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

第一,改善结构,建立健全严格的吐故纳新机制。严格党员入口关,拓宽视野和渠道,把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吸收到党内来。制定规划,通过开展农民党员中专学历培训、绿色证书培训、高中文化补习,利用挥职教中心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参加自学考试等方式解决农民党员文化偏低问题。同时,强化年底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不走形式,对不合格的党员,及时作出严肃的处置,疏通出口将其淘汰出党,使农民党员队伍始终保持肌体健康。

第二,提高素质,加强农民党员的学习教育。教育要突出重点,讲求方法,注重实效。教育内容上,着力解决好部分农民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薄、愚味落后、信奉封建迷信等问题;着力解决好一些农民党员政策法律水平低、应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功差、缺乏致富能力和本领问题。要丰富学习教育载体,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完善党员学习日制度,使农民党员学习制度化;二是利用党校阵地,大规模、分期、分批地对农民党员进行轮训;三是发挥党员电化教育作用,购进、制作实用技术片,把好的实用技术片送到农民手中。

建立党员电教科技示范点,通过辐射周边,带动农民致富、快富;四是延身教育载体到互联网,精选党课、实用技术资料挂到党建网上,农民党员可足不出户上网浏览、查询、下载所需信息。建立农村现代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视频专栏,使农民党员网上观看实用技术片,不断提高农民党员致富本领;五是强化“科普之冬“活动和科技“三下乡“活动,不断为农民党员送科技,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使农民党员不断提高科技致富能力。第三,激励与约束手段并举,塑造农民党员的新形象。在激励方面,建立奉献与报酬相一致的激励机制。

努力提高农民党员的政治地位,积极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给予老党员和贫困党员更多的帮助和关怀。约束方面,要建立以制度约束为基础、管理约束为重点、监督约束为保障的约束机制。要明确“两级组织、三个责任人“的职责,即明确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和乡镇党委书记、组织委员和村支书在党员队伍建设中的职责;建立定期督查考核制度,并纳入党建“三进一“工程目标考核中,实行每半年对乡镇党委党员队伍建设工作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作为评定乡镇党委、组织委员和支部书记是否称职的主要依据。

第四,构筑党支部坚强的堡垒,增强优化农民党员队伍结构的原动力。一要建设一个好的支部班子;二要充分发挥农民党员的模范作用;三要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第五,建设高素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入党积极分子数量下降问题。一是强力实施党建带团建工作。基层党组织要经常指导同级团组织开展工作,对广大青年团员进行党的知识启蒙教育,吸引优秀青年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靠拢。

尤其是农村党组织要紧密联系农村青年的思想实际,利用党员活动阵地,集中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二是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积极分子在农村工作中的典型示范和引路作用,在工作中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进行培养锻炼,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党的先进性,加强对党的宗旨、党员标准的认识。三是各基层党组织要针对农村党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状况,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把35岁以下一线青年农民作为教育培训重点,当作振兴经济的战略措施来抓,开展教育培训。同时党组织要指派素质高、熟悉党务工作的党员与他们结对子,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他们靠近党组织,特别要主动与致富能手,专业大户交朋友,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思想,帮助他们早日加入党组织,壮大农村“双带“党员队伍。

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篇二

几年来,通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的实施,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巩固,基层组织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创业带富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服务意识不强,社会管理方式落后,服务民生手段不多,服务成效不明显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1.村级组织社会管理方式落后,服务意识不强。随着农村党建工作形势和任务的不断调整,农村基层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方式的不断变化,部分村级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服务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服务新模式,使之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一是强化服务群众意识。

发挥好乡(镇)党委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不断巩固村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堡垒地位,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选好配强村“两委“干部,特别是选好村“两委“负责人,逐步实现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由松散型、数量型向服务型、质量型转变。二是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按照建设一支顺民心、集民意、带民富的高素质村级干部队伍的目标,提高党务、村务公开质量,加强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健全和完善服务广大群众制度,实现基层组织服务群众规范化、常态化和亲情化。三是有效解决民生问题。要以转变服务群众工作态度、方式和方法为切入点,通过基层干部素质不断提升,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服务意识,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政策理解不透、致富信息不灵、致富技能贫乏等难题。

2.通过“三项工程“的实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得到有效提升,但任然存在结构不优、“双带“能力不强等问题。目前,全县村党组织书记年龄结构偏高,文化结构偏低的问题。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6.9岁,45岁以上的占60.01%,而35岁以下只有16人,占总数的6.8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村党组织书记只占20.6%。全县“项目支书“虽然已达221名,占总数的94.8%,但大多数创业项目规模比较小,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仍需加强。

为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建设,一是立足当地,发展培养年轻有为的村“两委“成员,积极为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把他们锻炼成为村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一支中坚力量。二是大力推行学历教育,坚持教育培训,提高村级党组织书记的整体素质。有计划地进行党性教育和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能力,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三是要把农村科技致富能手、返乡务工经商人员、种养大户、入党积极分子、退伍军人、知识青年广泛纳入入党组织,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力量,为村党组织书记岗位提供更多的合适人选。

3.农村党员队伍中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全县一万多名农村党员中,36岁以上党员占77.5%

;35岁以下占22.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占17.59%;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党员占总数的56.2%。要有效提升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发展教育党员工作机制,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工作做法,保证党员队伍的培养质量,使农村党的组织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是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源头工程“来抓。

重点在35岁以下,有文化、有经济头脑、有上进心、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行业协会负责人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非党村组干部、后备干部、退伍军人和农村妇女中发展党员,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三是加强农村党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各级党组织要建立相关培训制度,以县委党校、青年农民学校、涉农中职班等机构为主要阵地,常年制、连续性举办集中培训、骨干培训,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党员干部自助学习能力,切实提高农村党员队伍文化教育水平和科技致富能力。

4.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目前,我县建制村共有村级后备干部1130多人,平均每村近5名。但普遍存在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人才、致富能人少,缺少发挥作用平台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抓好村级后备干部的推选、培养、管理和使用等几个重点环节。一是强化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每年筛选部分优秀农村青年进行培训,夯实后备干部理论功底。同时,由乡(镇)村领导、驻村干部担任后备干部培养人,通过言传身教,帮其尽快提高。

二是放手压担。

合理设置村“两委“负责人助理岗位、村级管理岗位,或尝试让村后备干部到乡(镇)企事业机关短期学习,对后备人才进行实践锻炼,增强其参加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主动性与责任心。三是健全和完善后备人才库。村级党组织每半年根据班子建设状况和拟任职位要求,对后备干部表现情况进行考察,并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年终工作述职内容之一。同时,考察材料送乡(镇)党委备案,进一步完善村干部后备人才储备体系。四是完善后备人才使用制度。乡(镇)党委在提拔村干部人选时必须坚持在后备干部中产生,及时启用成熟的后备人才,提高后备人才的上岗率,努力实现后备干部使用的高效益。

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篇三

共产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细胞,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性工作。几年来,全党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性教育、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及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使广大党员普遍受到了一次次理想信念的再教育,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得到提高,党建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然而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党员队伍管理教育存在两个“难适应“问题

1、教育水平难适应。一是教育方式单调,通常是开个会、讲个课、读文件、念报纸,缺乏吸引力,党员人到心不到,学习教育流于形式;二是教育内容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党员的思想实际要求差别较大,很多是就理论谈理论,教育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三是教育对象不分层次,只管硬输硬灌的“大呼隆“式、“赶鸭子式“的低效或无效教育,方法简单,效果差。

2、管理水平难适应。一是习惯于粗放管理,仅仅停滞在浅层次的管理上,对管理中出现的随意性、草率性和盲目性,见怪不怪,往往凭经验,简单地看开了多少会,发展了多少党员,开展了多少活动,建立了多少本、薄、册。二是党务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党务干部存在着“抓经济实惠多、抓党务麻烦多“的心态,出现管理地位不明找准位臵难,应付差事做好工作难,人心不稳提高素质难的现象,加上党建经费投入不足,先进的管理硬件不配套,运行机制跟不上,党员教育管理显得力不从心。

二、党员队伍思想状况存有“四个化“倾向

一是理想信念弱化。

主要表现在:有些党员没能把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放到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正确位臵上去看待,个人主义严重,对个人有利的事抢着干,对有困难的事等等看,对有风险的事躲和让;有的党员正义感和责任感明显消退,对身边发生的一些违法违纪的行为漠然视之,不敢大胆批评指正。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深层次矛盾加剧,有些党员感到迷茫、困惑和难以适应,工作处事往往随大流,追求没目标,努力没方向。

二是服务意识淡化。

缺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工作不深入、不具体,与群众的感情疏远。有的党员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对群众的事情漠不关心,臵之不理或敷衍了事;有的丢弃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工作浮在表面,有时下基层也是蜻蜓点水,雾里看花,很少与群众面对面座谈,对群众的冷暖知之甚少;有的党员群众观念不强,想最多的是个人如何发家致富,没有处理好先富与共同致富的关系,凡事为个人着想,不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

三是纪律观念退化。

有的党员不能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不愿接受组织约束,游离于组织之外,我行我素,党员不象党员;有的党员只要权利,不要义务,不做党组织分配交给的任务,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及时按标准缴纳党费;有的甚至违法违纪,造成不良影响。

四是进取精神软化。

集中表现为缺乏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有的党员发展欲望不强,精神不振作,思路不开阔,工作按部就班,缺乏干事创业的气魄、胆识和谋略;有的党员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保守思想,创业精神不足,工作萎靡不振,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干;有的党员信心不足,一味强调客观困难、落后有因,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向上缴,缺乏克服困难、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和干劲;有的党员观念陈旧落后,按老眼光看事,按老经验管事,按老规矩办事,怕负责任,怕担风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敢闯、敢冒、敢试的勇气和魄力。

三、不同类型党员存在各自不同的薄弱环节

农村党员:突出表现为带创能力不强,因循守旧,小农意识浓厚。一些农村党员贪图小利,有时小恩小惠就能改变他们的政治立场。农村老党员中多数文化程度较低,思想僵化,常用老眼光看新问题,许多人还是需要救助的贫特困党员,发挥不了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党员村干部中有的私心杂念较为严重,想小家的多,顾大家的少,在群众中威信不高。

机关党员:总体素质明显好于农村党员,但仍存在衙门习气、作风飘浮、工作拖拉等问题。有的遇事互相推诿扯皮,一些该办的事找碴推拖,一些急需办的事不能及时办理,影响了工作的进展;一些非领导职务尤其是年过四十的党员干部,觉得提拔升迁无望,工作应付了事,得过且过;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不能正视职务的调整,工作带有情绪,不能很好履行职责;有的党员滥用手中权力,腐化堕落,以身试法,损坏了党员的形象。

非公组织党员:大部分受业主影响很大,作用发挥有限;有的组织观念不强,思想消极,认为现在的党员与非党员一个样,都是为老板打工,只是老板的雇工,体现不出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还有一大部分特别是在台资企业就业的党员怕暴露党员身份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想、不愿公开党员身份。

社区党员:大多为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复员转业军人党员。这类党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离退休党员、复员转业军人党员在转入社区后,先锋模范作用减退,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党员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组织观念淡薄,党员意识、宗旨意识不强;有的下岗失业党员不能正确看待改革与发展,满腹牢骚怨气,对党组织的活动漠不关心。

流动党员:一部分是从农村进城务工的党员,到了城市未找到党组织,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处于失控状态;另一部分是外出务工的党员,这些党员基本上未过组织生活,也不向组织报告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使他们游离于组织之外。

离退休党员:大部分认为只要听党的话、不说落后的话、不干不该干的事,就符合党员标准,存在着“离职离岗、思想下岗“的现象;极个别偏激看问题,发牢骚、讲怪话。一些退休安臵在农村的党员,存在着年老不怕组织处分的思想,加上视野的局限性,往往以偏概全看问题,在群众中散布有损党和政府形象的言论,忘记了自己党员的身份。

四、党员队伍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偏差。一些党组织对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在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把党建工作当作软指标,多抓少抓关系不大,往往用完成业务工作来代替党建工作。一些领导干部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对支部工作不关心不支持,不主动带头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在党员中造成不好的影响。一些农村党支部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只停留在“发展经济能带头,遵纪守法不犯罪,计划生育不违反“的低标准上,降低了政治性的要求,新党员入党后又不注意跟踪教育管理,造成农村党员整体素质下降。

2、社会因素影响。一是市场经济负面冲击,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剧烈震荡,竞争机制的推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很容易使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价值取向异化、社会行为失范。二是对市场理论建设相对滞后,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准备不足,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模糊认识研究不够,对社会上流传的错误观点反击不力,造成党员认识模糊、思想困惑。

3、管理监督不严。一是从严管理力度不够,党员的监督乏力。有的党组织怕麻烦、怕得罪人,常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按标准处臵不合格党员,党员出口不畅。有的党组织找不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党员管理和中心工作形成“两张皮“,有的党务干部找不准管理症结,拿不出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党组织自身建设不到位,号召力不强。有的党支部活动不正常,制度不健全,缺乏活力和向心力。有的党支部就活动抓活动,对党员的实际生活困难解决、关心不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党员的积极性。

4、党员学习不够。部分党员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是领导的事,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坐不住、学不进,万不得已参加学习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的党员满足现状,不求新知,知识水平和能力难于适应本职工作的要求,不能有效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有的党员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面前,失去了原则,滋生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有的甚至腐化蜕变违法违纪。

下载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研究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的特点,从人才培养、制度完善、职业前途等方面提出辅导员队伍建设......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思想不够解放,比较保守。主要是思想问题,认识有误,老是认为自己年龄偏大,体力精力不足,还闹腾什么,不如按部就班的上班下班好,别出大的问题就行了,所以认识不够......

    关于纪律作风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关于纪律作风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范文三篇纪律作风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篇1自开展坚持纪律作风整顿教育活动以来,我严格按照支队纪律作风整顿教育活动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强作风......

    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霍雪莲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51) 摘 要:辅导员队伍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实现德育目标、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分析专题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分析 摘要: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指出当前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

    促进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的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

    新形势下民主党派队伍建设问题探讨

    新形势下民主党派干部队伍建设的探讨 杨徽财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泉州;362000)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认真分析新形势下民主党派干......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干部队伍建设浅议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干部队伍建设浅议 张正武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摘 要:高校是民主党派组织相对集中的地方,汇聚着一大批民主党派人士,因而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