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合作学习方法之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
合作合作学习方法之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
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student’s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简称STAD)是1978年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开发出来的。它是学生团队学习诸多方法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也是最容易实施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小组中只需按照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进度进行学习,没有复杂的活动。
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顾名思义,就是以小组的成就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奖励,这正是体现了学生团队的关键概念之一——小组奖励。在STAD中,无论是判断目标的实现还是给予奖励,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所有成员都达标,小组才算成功,才能获得奖励;小组奖励是属于整个小组的,而不是属于某个人,更不会出现有人多、有人少的情况。在这样的奖励机制下,大家由关心自己的成功而关心小组的成功,由关心小组的成功而关心其他每个成员的成功;大家相互支持和鼓励,赞扬为小组成功努力学习的行为。STAD也强调个人责任,这体现在每个人首先要自己努力学习,同时还要帮助其他人,即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其他组员负责。进行小测验时,学生不能接受其他组员的帮助,而独立完成测验,证明自己经过合作学习达到的水平,这也体现出个人责任。为体现成功机会人人均等,STAD采用了特殊的进步分的记分方式,使得无论基础好坏的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都能为小组作出平等的贡献,这是激励所有能力水平的学生都努力学习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该合作学习方法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差异之一。
一般而言,STAD由以下五个步骤组成。
(1)全班授课——教师介绍教材内容。
(2)分组学习——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性别、社会背景、认知风格等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学生在小组中以相互帮助、指导的形式一起学习或练习材料。
(3)实施测验和小组反思——每个学生都独立地完成小测验,在完成测验后及时反思小组合作学习的(4)记分——
(5)小组表扬——
第二篇:读书笔记(合作学习方法之小组游戏竞赛法)
合作学习方法之小组游戏竞赛法
小组游戏竞赛法(team-game-tournament,简称TGT)由德弗里斯和爱德华兹1980年所创。经研究证实,该合作学习的方式适用于小学和中学数学、历史、语文、外语等多个科目的学习。TGT模式也强调小组奖励、个人责任和成功机会人人均等,并且其进行小组奖励的方法与STAD相似,但TGT体现个人责任和成功机会人人均等的方式独具匠心。它让不同小组中水平相近的人在一起进行竞赛,以竞赛名次换取小组积分。在这种机制下,无论基础好或差的组员,只要努力,都有可能从水平相近的人中脱颖而出,为小组挣得最高的加分。这种竞赛机制充分体现了成功机会人人均等的思想,可以有效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机。个人责任则体现在个体必须独立地进行竞争,不能得到其他组员的帮助。
该模式主要由全班教学、小组学习、游戏竞赛、记分和奖励五个环节组成,通常一周或一个单元结束时进行一场游戏竞赛。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读书笔记
小组合作读书笔记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引”。
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性,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小组合作读书笔记二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不能为了用而用,在课堂学习中过多运用或随意性使用,效果将会适得其反。使用小组合作学习遵循“能用则用,有用则用”的原则,追求实效,宁缺毋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明确指出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不至于盲目探究。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应用于二度音乐创作、器乐演奏、音乐探究活动等各个方面。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当难易适中,使学生保持热情,又能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提高。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来确定合作学习的形式,如:同桌二人合作、小组合作、大组合作或自由结合合作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必须为音乐教学内容服务,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安排小组合作的目的、任务、流程。
小组合作读书笔记三
-----小组合作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
恰当地使用小组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带动与激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小组合作摆脱了传统教学课堂中死板的传授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表现在对小组合作成绩的评价方面,而教师的
这种评价事实上只是小组合作教学评价的一个方面,评价还包括学生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几 方面,不断完善了学生自主认识与自主组织能力。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团体表现情况给予必要的精神奖励 或者物质奖励,如“最佳表演奖”、“最佳编导奖”等,不断激发学生团体合作与合作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创新型发展。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运用的心得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运用的心得体会
棋盘中小
罗文静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
四、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第五篇:成就小组合作的秘诀
成就小组合作的秘诀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信息技术学科有着天然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在近几年的调研中,笔者发现不少信息技术教师无法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自身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正确认识,二是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做法的科学指导,三是教师缺乏处理小组合作过程中不和谐事件的智慧。随着新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也在积极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对策。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应如何正确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成就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科学认识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启示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涉及多个领域,本文笔者仅选取其中四种对信息技术教师正确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有帮助的理论加以阐述。
(1)社会互赖理论
约翰逊兄弟提出的社会互赖理论认为:社会互赖的结构方式决定着个体的互动方式,依次也决定着活动结构。积极互赖(合作)产生积极互动,个体之间相互鼓励和促进彼此的学习;消极互赖(竞争)通常产生反向互动,个体之间相互妨碍彼此取得成绩的努力;在没有互赖(个人努力)存在的情境下,会出现无互动现象,即个体之间没有相互影响,彼此独立作业。据此,约翰逊兄弟明确指出课堂中存在着合作、竞争与个人单干三种目标结构,并由此构成三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在合作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个人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群体其他成员目标的实现,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的合作相联系;在竞争目标结构下,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目标的实现是负相关,若某一成员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其他成员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个人单干目标结构下,个人目标的实现不影响他人目标的实现。社会互赖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学习时,依靠团结的力量能把有着相关利益关系的人聚在一起。即学生帮助小组中其他成员学习不完全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考虑,而是因为他们相互关心并希望大家都获得成功。共同的目标和相互间的依赖可以为每个人增加动力。
(2)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主要研究学生活动的奖励或目标结构。道奇曾界定了三种目标结构:合作性结构、竞争性结构和个体性结构。合作性目标结构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因此,要达到他们个人的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帮助他们的成员做任何有助于小组成功的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同伴去尽最大的努力。当学生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起活动时,在合作性奖励结构下,他们学习的努力有助于同伴的成功。学生们在学习上会因此而相互鼓励,强化彼此在学业上的努力,并且能形成有利于学业成绩的规范。动机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课堂教学应建立起“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这种共同体可以通过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分工、角色分配与扮演、团体奖励和认可来建立。小组成员之间形成“荣辱与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
(3)选择理论
哥拉斯的选择理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校中,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等。选择理论认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而是他“不愿学习”。选择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教学必须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自尊感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
(4)教学工学理论
教学工学理论认为,影响课堂学习质量及心理气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任务结构、奖励结构和权威结构。其中,任务结构包括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奖励结构一方面是指运用何种方式来强化学习行为的结果,一方面是指人际间奖励的互赖性。合作学习是合作的奖励结构,因为一个学生的成功同时可以帮助别人成功,合作学习利用这一正性的互赖关系来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权威结构是指在课堂这一社会系统中,教师或学生控制教学活动的程度。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通常是由教师个人以奖惩和分数来控制学生的学习及各种行为表现;合作学习则不同,它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内在动机及同伴的激励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去努力进行学习,最大程度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教学工学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合作学习改变了课堂上的任务结构、奖励结构和权威结构——合作学习首先将任务结构中的教学方式方法从传统意义上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拓展为各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向交流;其次,合作学习还将分组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确定下来,分组的观念一改以往能力分组中所强调的同质性,而是主张将小组成员按学业成绩、能力水平、个性特征、性别比例、家庭社会背景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形成一个微型的合作性异质学习团体;在奖励结构中,合作学习把以往表面上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却鼓励人际竞争的奖励形式改变为面向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性奖励,而这种奖励结构的改变正是合作教学赖以提高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
上述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基础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小组合作学习成功实施的原因:小组有明确的目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共同的目标和相互间的依赖可以为每个人增加动力;小组成员之间是利益的共同体,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每个人都有归属感和自尊感的需要,学生通过参加小组活动,更易因强烈的归属感而觉得学习是有意义的,更愿意投身学习中;面向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性奖励更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发展的潜能。
2、开展小组合作应做的准备(1)成立合作小组
合作小组成立宜早不宜迟,因为小组合作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渐入佳境。一般在接手新班的第一节课教师就必须以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一次信息技术基础的问卷调查,以便了解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
根据本地区电脑室的建设情况,合作小组一般由前后或左右4位学生组成,这种分组方式的优点是学生自然入座,自然搭配,学生心理不存在对分组的排斥心理。对于个别基础一致的小组(如学生的基础都特别好或都是零起点),教师就必须根据问卷调查的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位置调整,尽量保证学生能力水平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推选小组长并进行培训
在推选小组长之前,教师应先明确小组长的权利与义务。小组长的权利包括命名小组、根据组员的实际情况为组员指派工作、推荐优秀组员等。小组长可以固定,也可以由组员轮流担任。
小组长的任命一般采用学生自荐、小组推选及教师聘用三种方式结合。任命的优先原则是先由学生自荐,无人自荐的小组再启动集体推选,实在推选不出小组长的情况下则暂时由教师聘用小组长。
各小组长产生之后,教师应对小组长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小组管理的意义、小组长的职责、如何激发组员的合作热情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根据各小组的合作实情,不定时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培训的主题及人员视实际情况灵活选定。
(3)进行预合作,增强归属感
小组成立、小组长确定之后,教师还应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合作前的培训,培训的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清楚具备合作能力的重要性,明确分工与合作的关系,明确与同伴合作时应注意的事项,特别是让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荣辱与共及评价的方式。然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项合作项目让学生学习合作,进行合作热身。如:在学习《信息及其特征》中的“信息的特征”时,由于信息的特征较多,若由学生逐个研究,在有限的时间内,难免轻描淡写。教师可通过分组组织学生学习的方式来进行高效教学,并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建立起“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先由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组分别学习相应的信息的某个特征;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网站资源分类研究网站上给出的该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案例,自主思考对该应用的设想;在以上自主学习与思考的基础上,各小组进行组内讨论,推选出本组成员中最具创意的应用方案及方案陈述人;各小组轮流发言与全班同学分享研究成果,全班同学聆听各组发言并评选出最具创意的小组及合作精神最佳的小组;教师最后总结点评各组的合作情况及发言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评价,学生不仅能高效掌握相关知识,小组合作的相关理念也得以深入他们的心灵。
二、成就小组合作的秘诀
科学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的不二法宝,做好合作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有了以上的保障,小组合作学习还需要运用好如下的秘诀:
1、民主、自由的课堂是培养合作学习“主人”的最佳阵地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具体表现是“大家的事大家做,大家谈,大家想”,以发挥各人和集体的创造力。小组合作学习需要的正是这种人人是“主人”的课堂,因为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因不用担心被讽刺或嘲笑而放心地说和做,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想才是自由的,思想的自由才能点燃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与创意。
2、情境交融的任务是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武器
“任务”是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的载体。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不是所有的学习都需要合作,也不是所有的合作都有实效。适合合作学习的任务往往是那些在有限学习时间内个人容易顾此失彼的学习内容(如:因特网上各种常见信息发布方式的特点、计算机病毒的特点等),还有任务较复杂的内容(如:旅行计划的制作、电子小报的制作、数字故事的制作、网站的制作等),另外,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也适合合作(如:信息的概念、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等)。
教师在遴选出适合合作的任务之后,还必须设置好任务合作的情感激发点,笔者认为最好的情感激发点是围绕学生的生活情景提出任务。如:在学生学习了文本信息、表格信息及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之后,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份作业。作业可以是Word文档,也可以是PPT;作业必须以学生生活中的某个真实事件为主题,自主收集数据,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揭示数据背后的“秘密”。由于作业的主题开放、形式不限,且来自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合作热情高涨,下课时间及晚自修,常能见到各小组的成员在同学中采访、收集数据。高中生阅读习惯与学业成绩的关系、高中生挚爱图书大调查、性格与歌曲类型、零食与体重的关系、高中生视力情况大调查、零用钱跑向何方等均成了学生作品的主题。学生们在分工收集、统计、分析、表达数据的过程中,由于全情投入,合作效果超乎笔者的预期,每个班都出现多个好作品以致最佳作品难以决断的喜人情况。
3、荣辱与共是决定小组合作默契程度的背后推手
动机理论告诉我们,当课堂教学建立起“利益共同体”的关系时,学生在学习上就会相互鼓励,强化彼此在学业上的努力,并且能形成有利于学业成绩的规范。特别是那些原本不在乎个人表现的学生,一旦融入群体中,便极力捍卫团队荣誉,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小组的意义重大,这是由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决定的。当课堂教学建立起“利益共同体”时,学生帮助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学生评价学生便能实现。为了让小组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扮演、团体奖励和认可等加以培养。特别是在教学语言的使用上,教师特别要注意交流的基本单位不再是个人,而是小组。如:在提问时,教师可以指定某个小组来回答,被指定的小组则可以自主选派发言人,对于发言人所陈述的答案,组内成员还可以及时补充;对于该小组的回答情况,教师必须给予中肯的评价;如果教师要给发言人加分,则小组成员也有权利享受集体加分的奖励。如此的团队问答、奖励及认可,对于培养学生荣辱与共的意识大有裨益。
4、合作性奖励评价是小组合作持续开展的不竭动力
教学工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奖励结构中,合作学习把以往表面上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却鼓励人际竞争的奖励形式改变为面向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性奖励,而这种奖励结构的改变正是合作教学赖以提高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面向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性奖励,其奥秘就在于评价对象及内容的设定上。合作性奖励面向的评价对象是小组,每个组员都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小组的荣誉就是每个人的荣誉,小组的进步就是每个人的进步。合作性奖励面向的评价内容包括小组合作的默契程度、小组成员参与学习的积极状态、小组成员的学习效果、小组成员的进步幅度、小组合作的精彩程度等。其中,小组成员进步幅度主要用于检查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是否受到帮助,当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取得进步时,小组长和小组将获得加分的奖励。通过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激励,每个人就能品味到风雨同舟的美好心情,因为每个人都能为小组争得荣誉,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中提出这样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通往上述教育理想的有效途径。然而,成功的小组合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长期用智慧引领学生去打造和经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过程的最好写照。只有当小组互助学习形成风气,高效课堂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