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招之不来”现象分析①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招之不来”现象分析①
作者:李小伟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
摘 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高速的发展为机械制造业的复苏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加上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型的成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进校招聘的企业数量也节节攀升,然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到岗率却不高,招之不来现象十分严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低效性成为当前高校当前就业工作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上岗就业低效有业不就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243-02
今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各地方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呈现了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就业持续增加的良性状态。全国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强力复苏。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和就业岗位形成一种供需两旺的局面。然而即使出现这种有利状况,高职毕业生上岗率却成下降状态。“有业不就”现象十分突出。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实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低效性现状分析
当前大部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是科学的良性的,大学生通过网络、社会、学校的就业指导等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基本上对当前的就业状况都有了相当的了解。并且相当一部分都有着正确的就业观。但当企业来校招聘,录用结果公布并通知学生以后,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报到率却并不理想。以安徽某职业院校为例,该校自九月中旬启动就业以来,大批企业陆续来校招聘,短短一个多月,企业累计录用毕业生1500多人次,而到企业报到上岗的却不足900人,上岗率仅为60%左右。尽管如此,大量企业仍然强烈要求进校招聘。有业不就的矛盾极大的影响着学校的就业工作和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笔者分析如下。
1.1 国家经济的复苏和稳定持续的发展对学生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国家整体经济形势和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才的需求状况。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9.9%,这是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尽管与上年同期比有所回落,但这个速度仍然快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特别是这个速度是在国民经济遭遇一系列重大的自然灾害和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取得的,更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十分强劲。伴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与持续高速增长,机械制造业对于劳动力需
求旺盛。基于对国家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都表现出以微薄之力为国家的发展做更大贡献的热情导致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并通过不同方式为自己选择一条适合的道路,有的选择继续教育,有的则选择毕业后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于是不愁就业和不急就业的想法在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心中蔓延。更是对招聘企业挑三拣四,迟迟不到岗工作。造成“企业有人招不到,学生有业不急就”的尴尬局面。
1.2 期望值过高对学生就业取向产生影响
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根据调查:我国应届高职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还有一小部分认定月薪低于1000的坚决不干,说明我们的学生之中有主动不就业的潜在意愿。
1.3 社会压力过大对学生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由于高校扩招的影响,毕业生数量增多,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就大了,因而变得非常挑剔。用人单位为减少成本,增加竞争力,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据了解,企业愿意给大专毕业生的开的最低工资只有800元,本科毕业生也就是1200元。现在的大学生上学的成本是很高的,全国大学包括高职专科一年的平均费用约1万元,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服装和课外书等。学生家庭支付或学生本人打工挣钱都很不容易。学生参加工作后,有的要还银行助学贷款或给付出学费的家庭一些回馈,这都是必须的支出,都要挣较多的钱来应付。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工作后还有住房问题、婚姻问题需要解决,都需要很大的开支。因此,社会现实的压力促使学生“要高价”。不达标准不上岗,上岗难自然赴岗率就低。
1.4 高校就业部门的“推荐就业的好意”给学生就业选择造成错觉
由于用人单位的数量巨大,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高校就业部门加大了企业引进力度,招聘会过于频繁,就业岗位富足,这就给广大毕业生造成一种错觉:招聘会天天有,何必急于这一时,先看看再说,后面或许还有更好的。这样一来,必然滋长学生轻浮、自大和懒惰的情绪。导致学生在接到招聘会信息之后也只是到现场“走马观花,匆匆走一遭”。即使在企业用工缺口较大的情况下被录用也会爽约失信。企业来校招聘录用员工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1.5 家庭观念落后给学生就业选择造成干扰
现在的应届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且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不需要子女挣钱顾家怕累坏孩子甚至连孩子的以后的生活也都安排妥当,叫自己的孩子到一线去工作更是于心不忍;加上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所崇尚的“精英情结”深深地束缚住了人们的观念。什么“万般皆
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光耀门楣”等等,这样的单向思维一旦形成上大学是成为社会精英的充分条件这样的认识时,人们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加上今后人口呈现下降并趋稳的态势,使得升学生源不足,专升本计划的的扩大更是让广大家长看到成为精英的希望。导致本该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大好光景却让孩子赋闲在家等待毕业,或只求一纸文凭足矣。这样以来就业的低效性就在所难免了。
1.6自由职业者数量增多瓜分了部分用工份额
时代的进步为人的自由自我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个性的张扬和自我意识的膨胀让广大80末或90后的新生代毕业生想“走自己的路”,他们不满意受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希望展现自己活出自己真我的风采。而且他们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根本没有做任何的打算,想当然的认为与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找不到稳定正式的工作不如追求理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于是相当数量的学生跟风做淘宝,做拍拍,做阿里巴巴。这样一部分学生的分流是本来就紧张的供应市场变得更加狭小。
1.7 大学生的从众、跟风和盲目心理对大学生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大多数毕业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甚至受他人思想和言行的影响,盲目的跟风,随大流,在关系自己职业生涯的选择中丧失自我,人为地取消决定自己人生命运的决定权。造成有业不就,你去我去大家去,你闪我闪一起闪的不良现象。
1.8 企业用工制度的不合理阻碍毕业生赴岗的步伐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这些都是造成毕业生即使被录用也不愿到公司上岗报到的原因。
1.9 过分强调工作专业对口促使毕业生对众多岗位不感兴趣
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注重所学即所用,对自己不熟悉的行业领域或专业要求无所适从,感觉隔行如隔山,如若从事陌生的工种,自己则可能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时间和成本去适应,改变或放弃自己三年所学着实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样一来部分毕业生就会频繁选择用人单位,多方选择之后仍无法落实就业单位,就业效率当然提不上来。高职院校解决毕业生就业低效性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 加强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指导和教育
从我国高等教育从国家整体需要看,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提高就业报到率和就业质量,要让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并端正就业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要从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组织现场招聘会、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就业管理、技巧传授、信息发布等方面向改变大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价值观念方面转变。而且这种思想教育要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真正做到量变到质变厚积而薄发。只有这样,等真正到就业推荐阶段才能提高就业报到率。
2.2 强化校企交流,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工作环境
学校和企业之间要加强联系和沟通,在关系学生生产生活学习的客观环境和硬件方面,如工资待遇、用工制度、劳动合同、培训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做足功课。学校、企业和毕业生三者达到一致或平衡,企业所提供的条件满足了毕业生的入职标准和要求,就业报到率就能得到保障。
2.3 高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的方针,从源头上把好招聘企业质量关
由于国家整体经济的强劲复苏,大量的企业遭遇用工荒,学校对众多的用人单位无所适从,为了保障毕业生的权益和切身利益,高校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的方针,把好用人单位质量关,对于提升空间大、发展前景广、科技含量高、待遇条件好、社会评价良、资金雄厚有实力的企业要大力引进,其他特色企业可依情筛选引进。现如今高校已经不再采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统招统分”的就业模式,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个性要求也使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不需要学校给予推荐工作,这种情况下狠抓就业质量和就业优势成为当今高校就业工作的必然要求。
2.4 高校就业部门要调整好就业策略,做到就业推荐的持续有效
高校要采用正确的就业推荐策略,集中扎堆的企业来校招聘会给毕业生造成一种“不愁没工作,只要我愿意”的错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也会随之泛滥,因此高校就业安排可以考虑到专业特色、校园设施和学生个性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做到张弛有度,循序渐进。学生也会根据来校招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社会人才市场的状况来调整自己的就业选择,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实效性。
2.5 从源头抓起,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纳入专业课课程体系
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立体的指导体系。组建有分管领导挂帅,招生、就业、心理咨询、教务、学生管理等部门协同一体的职业指导小组。入校前的招生阶段开展对考生和家长的专业内容,就业方向和未来趋势的职业指导工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进校后学校可根据企业的需求标准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程安排、就业指导和教育管理;按照专业课的课程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和代化教学手段,就业招聘模拟活动等形式,促进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状况的理解,以提高实际就业的实效性。
2.6 完善信息发布平台,避免信息不对称对毕业生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往往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种不对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难以掌握高校毕业生的完全信息。由于毕业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产品和知识产品形态的特殊性,因此需求方不可能向了解其他产品一样简单地掌握其产品特性。二是求职大学生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不清楚用人单位承诺的可信度等等。就业部门在发布就业信息是往往仅局限于公布企业的招聘简章,具体的企业的产品情况、个人发展空间、往届生的评价等等更是无从知晓。在双方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状况下让学生仓促决定自己的命运去向显然不够现实。强行推动必然引起就业市场秩序混乱,进而影响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因此毕业生对就业信息掌握的越彻底越全面越能保证良好的就业效果。
2.7 加强毕业生的诚信就业和心态教育,促使毕业生尽快上岗
诚实守信是人们为人处世的起码要求。当代大学生更应自觉继承这种优秀传统并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学校要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阐明的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教育学生。让广大毕业生知道被企业录用是企业对自己的认可,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的发展成长之中去,而不是失信毁约。到企业后工作后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跳槽,更不能人云亦云互相攀比,要以一个平和的心态认真看待自己的处境,扎实工作积累经验提升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心态摆正了就业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2.8 鼓励毕业生自主就业自谋职业,参与社会竞争
相对于大多数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来说,自主就业自谋职业甚至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来说更能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到社会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通过社会的历练来检验自己的成色,也只有经过一番挫折和失败的洗礼之后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校推荐就业的可贵,反过来也能够提高高校推荐就业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效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的价值观,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要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机制、转变工作方法。建立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就业指导长效机制,提高为毕业生择业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振元.全过程与全方位就业指导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J].职教论坛,2001.[3] 温云峰,石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05.
[4] 陈江.高职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5):22.
第二篇: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对其就业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提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对应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是社会的焦点、难点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3/5,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就业质量如何,事关政府公信力及和谐校园建设。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律,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本人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供同仁参考。
制定对策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环境因素系统分析,加以组合,可以得出一系列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可供选择的对策。
对策一:依靠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①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订单式”培养的深度与广度。由于竞争激烈,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需要学校为之培养“量身定做的专业人才”,因此,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②树立理性就业观。要拥有阶段性就业的理念,即不要想通过一次就业就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应是分阶段从低级向高级理想岗位迈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薪,要在日常工作中学会忍耐和积累,要在职场中获胜,必要的经验储备是必不可少的。③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强化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专业技能应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家本领,而这种技能的获取主要来自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是否具有时代价值,是否能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影响很大,俄新社观察家奥莉加·索博列夫斯卡娅尖锐地提出:“如果全国紧缺高级技工,而与此同时高达60%的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高等教育的意义何在?”面对时代的“日新月异”和就业形势的“风起云涌”,高职院校必须审时度势,根据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加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时效性与前瞻性。
对策二:利用优势回避、转换、削弱甚至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①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普通高校偏重理论教学,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发挥这种优势,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②以过硬的职业技能弥补学历的不足,以能力对抗学历。“技术和技能是职校生的看家本领。”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技能训练,以消除在学历上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威胁。③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以创业促进就业。创业不分学历的高低,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抛开文凭弱势,利用自身技术技能的优势和吃苦耐劳的品性,独立创业或合伙创业。
对策三:是利用外部机会弥补、改善内部条件的不足和基础的薄弱:①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而许多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心想进大公司、大企业,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调整就业心态,不放弃进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的机会。②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育,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个性修养弥补文化素质的不足。当今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非技能、非学识性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实际上包含了工作态度评价和工作能力评价两个方面,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要顺应当今企业文化的发展潮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养成诚实的品性、踏实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这些职业技能之外的因素也能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成功就业。③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竞争面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学历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一时无法改变,但可以利用一些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职业技能这一契机,进行多种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较多的职业资格证书。多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多一份就业竞争的筹码,也就多一线就业成功的机会。
对策四:通过克服劣势减轻威胁,寻求突破,应对不利因素的影响:①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知名度。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的几种因素是:工作能力、学历、专业、学校的知名度和地位。学校的知名度是隐性的就业筹码,能为毕业生“镀金”。②完善高职院校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据调查发现,与2008年相比,2009年毕业生通过“网络招聘”求职成功的比例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通过“招聘会”求职的成功率则下降了5个百分点。这表明网络在求职招聘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应大力构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上联盟,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促进部门、行业、高职院校等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查询就业服务信息。③利用各种人脉关系,为自己的就业“搭桥铺路”。人脉关系包括血缘关系以及亲戚、伴侣、同学、朋友、同事、邻居等各种关系。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利用人脉关系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甚至直接找到工作岗位。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指出:“我所认识的全世界所有成功者最重要的特征是‘创造人脉,维护人脉’。”有人说,21世纪的成功哲学是:20%专业能力+40%观念想法+40%人脉=100%成功。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就能使人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这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弥补内部劣势、减少外部威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尚不能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综合判断。然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是动态的,因此,必须审时度势,适时调整策略,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杨金土。中国职教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2]蒋建华,赵学敏。2005教育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69。
[3]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6。
[4]晓方。毕业生求职手段呈现多元化趋势[J]。成才与就业。2006。(281—282)。贴。
第三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_SWOT分析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SWOT分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职毕业生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同时外部环境也给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机遇与威胁。
一、优势因素分析
1.毕业生符合社会需求。高职院校注重与行业联系紧密,及时了解当前和一段时期内行业的人才状况和人才需求,并且围绕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设置、教学安排、毕业实践。
2.专业技能优势。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大都选用既有教学经验,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授课。
3.高职院校普遍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基于职业准入制度而形成的。在就业市场中,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往往体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而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前就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书。如我们会计专业毕业前基本获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
二、劣势因素分析
1.学历层次劣势。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已不再像以往那样起决定性作用,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接受的是什么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
2.专业知识劣势。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大学生其学制较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制长;同时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如本科院校侧重专业理论,而高职院校则侧重于专业技能;
3.学习能力、可挖掘潜力等劣势。专业技术技能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想取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必须具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
三、机会分析
1.国家政策的扶持。
2.学校指导就业。为帮助毕业生提高自身的就业力,各地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在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观、择业技巧、择业心
理和创业指导等多方面为毕业生服务。
3.实习基地。为了使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社会、企业的需求接轨,高职院校除了建立一批先进和颇具特色的试验室和实训场所外,还有相对稳定、能满足教学需要并签有长期合作协议的校外实习基地。
4.职业培训和升学考试为高职学生的“弱势文凭”增加筹码。为了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开展与专业有关的技能培训,鼓励学生“一人多证,一专多能”,参加“3+1”自考本科和“3+2”专科升本科考试。
四、威胁分析
1.就业形势严峻,供需矛盾突出。自 1999 年扩招以来,每年的毕业生人数成倍增长,成型的大企业、大公司屈指可数,这种企业吸纳人才的渠道还未真正形成,严重影响了就业;此外,毕业生还承受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三峰叠加”的压力。
2.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加重了其就业难度。一是就业期望值过高;二是实际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三是就业观念保守、陈旧,还适应不了改革后的就业方式;四是积极响应国家“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政策的毕业生还不多。
3.专业技能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在职前即已受到了大量的职业技能训练,在校期间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就业竞争中的有力优势,然而这些优势正逐渐得到普通高校的重视,许多普通高校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等途径弥补其学生专业技术方面的欠缺,对高职毕业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五、结论与建议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后,人才观念正与国际接轨,大学生这个曾经的金字招牌正在失去光泽,高职院校也正逐渐成为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基地,需要冷静分析其毕业生的优劣势,客观评价各种外在环境因素,更新观念,理性择业、就业和创业。例如从以往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金融专科毕业生,针对弱势文凭,可将求职岗位定位于对学历文凭要求较低的工作岗位,如出纳等。对学校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上述原因,可按实训主导型课程进行改革,增强实训教学的比重。
第四篇: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高琰
(北京城市学院中关村学部 北京100081)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的形成原因,提出了突破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851(2004)-02-0055-0
4近两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专科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去年全国共有 212万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其中专科毕业生为108万,相较于2002年的72.7万,多出了将近35万。今年是我国高等院校扩招后的第二届毕业生毕业的高峰期,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为280万,比去年增加32%。这对今年的就业市场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将会持续存在。
一、当前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形成原因
造成目前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责任的主体上来讲,有社会和企业方面的原因,有教育机构方面的原因,有毕业生自身的原因,还有政府方面的原因;从责任的属性上来讲,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总之,造成目前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需要从深层次分析、了解和把握。
(一)政府的政策导向力度不够,体制改革措施不到位
根据今年是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高峰年的实际情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包括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区,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毕业生可以来去自由,户口保留原籍,为自主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服务等等,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与社会所抱的期望值还有相当的差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存在着重宣传轻措施,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要以利益导向为主,宣传导向为辅,目前政府给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创业条件仍然十分有限,广大毕业生眼中的到西部就业和创业的希望和前景依然模糊,采取的措施依然无法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另外,政府机构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公务员选拔与任用机制﹑人才流动和利益分配机制,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缓慢,使得大量有能力的毕业生难有用武之地。
(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偏高的情况,在择业时喜欢到大城市,喜欢到一些热门行业就业,喜欢选择到国家机关当公务员,喜欢从事白领职业。而最需要大学毕业生的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村地区,以及按所有制性质划分的中小型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急需高级人才的地方和部门,毕业生却不愿意去。从思想和心态上来讲,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急于工作、急于赚钱,追求高回报的急功近利思想,而没有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事业发展做科学、全面、理性的思考,没有磨练意志、提高技能、汲取经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这也影响了毕业生建立正确的择业取向。再加上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量的专科层次的人才,使得这一档次的人才过剩,特别是某些热门的专业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情况。另外,企业等用人方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高职教育还难于满足这种要求,造成供需两方面在需求结构上的矛盾。
(三)社会认知观念保守,企业价值取向偏狭
中国有着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等级社会观念根深蒂固,官本位、地域观念和终身职业制观念也严重。人的身份和地位观念往往左右着职业选择的去向,忽视一些当代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在这种背景下,生产者、劳动者总是处于从属的、低下的位置。由此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心理和思想意识中长期存在鄙薄技术工人、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这种思想长期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求学取向、就业取向。在一个以学历、文凭决定人的身份,以身份决定人的地位的社会里,多数大学毕业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当技术工人的。另一方面,来自企业的影响则是企业在用人价值取向上的偏狭。企业在用人方面存在攀比、虚荣心理,喜欢不计成本地用高学历人才,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鉴别,执迷于“高学历情结”。
(四)高职院校不“职业”,技术人才欠技能
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高职院校在办学及学生培养方面,往往表现的并不“职业”。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及办学风格上不由自主地往传统教育模式方向靠,教学活动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里通过面授方式实现,教学课程设置大多数仍然是老面孔,缺乏新意,不能反映该学科当前发展的最新内容。担任教学工作的教职人员绝大多数属于“学院派”,重理论轻技能,重讲授轻实战,重传统轻创新,这些都使得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无法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以培养技术人才为最高诉求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各用人单位的要求,到用人单位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培养。毕业生在学校接受的技能训练要么远远不够,要么就是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得毕业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胜任本职工作,这给供需双方造成了很大的矛盾。
二、突破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分析
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解决此一问题需要用系统的方法,从多方面寻求对策。
(一)打破就业价值取向方面的认知壁垒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的价值取向上要作出根本性的调整。传统意义上的“蓝领”与“白领”之分已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领域的变化特征。职业领域的划分已从两极化趋向序列化、多元化,“蓝领”与“白领”之间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中间出现了大量诸如“灰领”,“金领”等职业型态。从工作内涵来说,各职业型态之间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一方面,每一个体的职业生涯是呈阶段性分布的。一般初入职场的人,大多数都是从事较低层次、“蓝领”工作性质明显的职业,经过一定阶段的磨练后,才转入较高层次、具“白领”特性的职业行当。不断涌现的新型职业和个人职业生涯的阶段性特征为广大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在求职时定位合适,心态端正,认识到位,遵循职场生涯的发展规律,就会求有所获,干有所成。
(二)探索建立高职学生培养的新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虽然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掌握实践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现实中的培养模式仍然偏向于学历教育。从课程设置、师资构成、教学特色、管理机制、培养标准、教育资源配置等各个环节来说,都带有浓重的学历教育色彩。由于培养的学生在学历上无法和公办院校的本科、研究生相比;在实践技能上又无法达到教育培养的目标,使得高职教育偏离了主方向,丧失了主战场。高职院校毕业生应突出强调自己的技能性、实操性,彰显自己的卖点:经历过什么样的实践锻炼,具有什么样的技能特长,持有何种专业技能证书,一旦上岗能够马上胜任工作等。有鉴于此,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应该和这种需求特征相适应。首先,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力度,改变以往以注重传授课本知识为主转为侧重训练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课堂内教学为主转为以课堂外训练为主的培训机制;师资结构改变以学院理论派为主体的教授群体为以社会实践派为主体的实战团队;高职院校今后应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用于学生技能训练的机构和设施方面,将课堂变为实战演练场,使学生变为实习者。其次,高职院校应和企业建立起广泛的协作机制。高职院校自身资源有限,无法提供大量用于实战训练的场所和设施,学生苦于缺乏实战锻炼的机会。而另一方面企业则是一个理想的实训舞台,具有得天独厚的应用技术和资源优势。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和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协作关系,联合培养高职学生。在校学生的相当部分教学活动可以安排到工厂车间里去,把问题从课堂带到车间,再从车间带回课堂,实现学习过程的动态循环,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密切连接在一起。同时,企业也解决了用人之需。
(三)寻找走出就业“困境”的突破口——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度
广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的同时,如果能够获得一种或多种相应专业或跨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将会使自己在择业时处于一种非常有利的地位。职业资格证书是基于职业准入制度而形成的,在国际上,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的佼佼者。在德国有279个行业普遍采用行业准入制度,从业人员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在我国,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才战略规划的需要出发,政府开始重视并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去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实施《200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的文件,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当前,高职教育中,学历与职业资格并重这一趋势已然形成。在就业市场中,不管是已经实行准入制度的行业,还是没有实行的行业,用人单位都开始关注学生是否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而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往往都体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及时地在教学安排中引入有关职业资格培训的课程,让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能够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落实双证书制度或多证书制度。
(四)具体对策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定位时,要把着眼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跟着市场走”。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认清最具潜力的就业领域,如服务行业中的中低端,制造业,这些领域涉及范围广,人才需求量大,是就业机会最大的领域,这是市场自身发展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客观反映。广大高职毕业生应及时分析,把握这种趋势,更好地调整就业取向,实现顺利就业。
2“跟着政策走”。针对高等教育扩招后出现的毕业生就业人数高峰现象,国家出台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就业的优惠政策,为广大高职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新舞台。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基层也是人才迈向成功的起点,只有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高职人才才有希望获得成功。广大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创业条件虽然艰苦,但容易出成绩,容易取得成功。广大高职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失为一种富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3“跟着梦想走”。在一个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的社会中,人们追求成功的路径日益多元化;在一个崇尚财富创造的时代,自主创业日益成为人们致富的首选。当代大学生富有激情,充满朝气,追求财富,崇尚成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高职院校毕业生经过在校期间的技能训练和毕业前的创业特训以后,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为激情人生谱写一曲异样的精彩乐章,不失为一种进步。国家积极提倡并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开办条件,税收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自主创业在大学毕业生中日益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希望在这条道路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4“跟着老师走”。高职毕业生无论从学历层次还是技能熟练程度来讲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最可行的途径就是继续深造。但是,为了避免走传统学历教育培养模式的老路,应改变在学校培养为在企业培养,参照在企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做法,利用高职院校的学位授予资格和企业具备训练培养的技术和条件,联合培养社会企业急需的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当前我国正在致力于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而影响这一战略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缺乏大量熟练的高级技工。高职毕业生的继续教育将是解决这一瓶颈的有效途径。
除了以上各项对策以外,还可以采取诸如通过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引进先进国家成功的办学理念和经验;高职教育实行技能分级制;工作式培养模式等等。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有效对策,我国高职教育必将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
第五篇: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案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案例分析
作者:吴明慧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7期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新的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求职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求职就业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转折点,不仅是如何找到用人单位,而且涉及到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将很难顺利、快速地就业。下面将对两则求职案例进行分析,分析当时求职失败的原因,以对即将迈入社会的毕业生有所启示。
[关键词]毕业生 求职 案例 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184-01案例一
小常,在校期间一直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学习认真刻苦,多次获得奖学金。第一次去一个外资企业面试,也不知道要准备哪些东西,就迷迷糊糊去了,结果可想而知,失败了。当他真正有点紧张的时候,是发现班级的多数学生基本有单位落实了。一周后一家单位通知他去进行面试。在面试的前一天,把专业书拿出来看了看,背了一些概念性的知识。面试的时候,回答问题也是吞吞吐吐的,有些问题根本无从下手,不知怎么回答。过了一个星期,同学收到了被录取的好消息,而他又失败了,他开始慌了,感觉前途一片黑暗。而后他就一个人奔波于南京的各种招聘会,但都没有他想要的工作,要么是学历达不到,要么是不对口的,心里很是着急,也不知道向谁倾诉,只好一个人默默承受。当他找到工作的时候,其他同学已经工作近五个月了。
分析:
小常求职失败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作为一个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没有及时做好自己的求职材料,面试是求职成功的必经之路,一份好的求职材料将是照亮这条道路的指明灯,撰写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求职材料是成功的第一步。求职材料的准备,是我们任何一位求职的学生需要认真准备的。其次,小常每次面试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于即将面试的单位不做任何了解,这也是我们很多同学当前情况下面试的通病,当然肯定都会以失败告终。认真对待每次面试,通过面试不仅能考核一个人的业务水平,而且可以直观地了解应试者的应变能力等情况,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减少了招聘过程中的很多环节,所以参加面试的同学一定要事前做好认真的准备。第三,基础知识的储备不够,不是到面试前再把专业课的书拿出来看。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普通学校的优势所在,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目的性也不明确。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虽
然说小常最后也找到了工作,但是长期的求职失败,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暂时的失利,应当正确对待,不要耿耿于怀,更不要感到心理压力和不平衡。案例二
小荣,在校期间担任班长,工作认真负责,学习认真刻苦。希望找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工作地点在南京,其他地方的单位一律不考虑。校园第一次招聘会她有参加,多是电子和销售行业的,她的理想是从事本专业工作,因此此次招聘会上她未投一份简历。此后一段时间,学校又举行了好几场招聘会,她都有去,但每次都乘兴而去,败兴而回,原因很简单:很多单位他们更乐于招聘身强力壮的男生,要么给予她的答复就是“他们不招女生。”她所选择专业并没有性别的限制,但在就业时用人单位往往只招聘男生。之后的时间里,小荣是在四处参加招聘会,散发简历度过的,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过程。最后经历了多次的面试小荣也最终找到一份工作。
分析:
小荣本身很优秀,为何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首先,小荣要求找一份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但是对于化工专业,用人单位更希望招到的是进入一线的员工,而女生有些特殊的工作无法胜任,如经常出差,体力活等。这时我们不要一味在专业对口的工作上死缠烂打,要选择到需要女生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我们需要调整我们的就业期望值,如果暂时找不到十分理想的职业。不妨先就业、后择业,先解决生存问题,等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再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不能盲目的参加面试,面试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求职材料应根据不同的面试单位进行修改,另外还需要储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目前很多学生都抱有这样的心态,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只要课程能通过就好,但是面对面试官提出的专业问题,却回答不出来,这时候的他们就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专业课,这也是现在求职过程中,许多同学忽视的一个方面。最后,小荣没有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一味强调自己的专业以及工作地点,这使很多同学像小荣一样错过了很好的就业机会,我们应当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对于薪水,环境、福利、发展条件、待遇等要有个合理的量化。
上面分析的两则案例,很多高职院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遇到,但是很多同学并不能引以为戒,下面我将给在求职过程中的同学们一些建议:
1.正确的认识自我。高职院的学生选择职业前要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薪资的期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做一个正确的定位,不要高估和低估自己,树立从一线工作的理念,后面再慢慢积累经验。
2.树立良好的就业观。高职院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当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要过分追求薪资待遇。若暂时不能满足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不妨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这也是当前高职院学生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的一个好的选择。
3.保持良好的心态。高职院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曲折、面试失败,学会迎接拒绝,然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的面试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