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有新招(推荐)
怎样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昨日,在四川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的组织下,全省21个市(州)的人才中心、省内13所高校就业处负责人齐聚西南石油学院,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据了解,四川各大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13万人。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昨日分析,造成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毕业生人数增长过快,社会就业压力大,就业人数多于岗位接纳能力;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建设和市场化人才配置不到位;人才培养的支持体系不科学;学生个人条件的不适应,“高不成,低不就”错过就业机会;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差,知识面过窄,使得“无业可就,有业不就”的局面出现。
“我们愿意与省内各高校加强联系,争取建立长远的合作关系。”成都市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主任助理薛驰说,目前,成都市人才中心已经准备了不少的大型双选会,给不少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就业信息,他们还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程等活动,希望能与各大高校一起,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四川省人才交流中心主任杨进则建议,应加强各市(州)人才中心与高校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作为学校代表,四川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荣建国认为,要改变高校就业的疲软现状,就需要学校和人事部门建立长效的就业机制。西南石油学院学工部部长廖苏华则提出,需要人事、教育、高校三方建立规范、畅通的就业机制,以双选市场为主,各市(州)的中小型企业以及各地市场为辅;贯通高校和人事部门的需求信息,共同搭建就业平台;同时,学习外国以及沿海的人才配给制等先进经验,运作四川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实习生何立记者赖永强
来源:华西都市报
第二篇:西安: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今年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学生将比去年增加近3万人。省发改委、省人事厅、省教育厅日前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0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进我省大学生就业工作。
2005年,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将共有毕业生152312人,比2004年增加27402人,增幅达21.94%。其中研究生11180人,比2004年增加1668人,增幅达17.54%;本科生66978人,比2004年减少1114人,下降了1.64%;高职高专生74154人,比2004年增加26848人,增幅达56.75%。《意见》要求,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积极推进有关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疏通和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完善并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新增就业岗位,优先录用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各级党政机关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要坚持“凡进必考”。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管理和技术人员,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择优录用。要做好乡镇不在编人员的清理工作和不合格中小学教师的清退工作,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创造条件。支持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扩大消化增量毕业生的空间和渠道。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后续服务力度,引导支持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要实施税费减免和小额贷款的做法,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以灵活方式就业的毕业生要关心、支持和尽可能予以帮助。引导毕业生通过市场竞争和多元化渠道实现就业。(顾荣)
来源:西安日报
第三篇:通过培养温州企业家精神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通过培养温州企业家精神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培养温州企业家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路径选择。本文通过总结温州企业家精神的特点,分析了培养高校大学生温州企业家精神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培养高校大学生温州企业家精神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温州企业家精神;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7-0036―03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是各级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人才供需矛盾相对突出,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是急需人才领域招不到人,从而显示出大学生就业难。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较2008年相比多出了52万。而当前正值全球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有企业用人方面的,也有人才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方面的,但最关键的还是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培养温州企业家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从而解决高校就业问题。
一、温州企业家精神的特点
温州人有很强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温州经济活跃的核心是温州人的活跃。温州的自然条件较差,正是温州人造就了温州经济,而温州人精神便是温州人的灵魂。不同地区的人,很难真正体会和理解“温州人精神”。温州人非常勤劳,也很能吃苦,尤其敢想敢干,具备很强的经商意识和市场观念。因此,这种精神造就了一批企业家,依靠企业家精神造就了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从而形成了温州经济。温州企业家精神的特点是:信念、执着、冒险、创新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二、培养高校大学生温州企业家精神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招聘单位及岗位大量“缩水”,大学生就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据《新京报》有关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1522个调查样本中,目前已签约学生仅为4.6%,近半(49.5%)的学生还没找到工作,有14.9%的学生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值得关注的是还有27.4%的学生不想马上就业,这一类也可归并入没找到工作的行列,由此可见,近八成在校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还没有着落。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创业就成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对策。创业不仅可解决学生个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
(二)可行性分析
温州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力是世界性的。它不仅对在温州就读的大学生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全国的大学生也有间接的影响。根据对2007届温州地区毕业生就业观的调查,在毕业生就业首选单位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包括政府、学校、医院等)和民营企业平分秋色,分别占39.11%和36.31%,选择国有企业和自己创业或其他只占14.80%和10.34%。另外,对于是否愿意到温州中小企业工作的问题,有67.89%的毕业生选择愿意,仅有19.44%选择不愿意,另外12.68%的毕业生选择不知道。而据《新京报》有关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44.2%的受访学生表示毕业后的择业方向是事业单位,26.5%的学生选择国有单位,青睐外资企业的学生只有18%,而选择民企和私企的学生最少,只有11.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温州地区的大学生和全国其它地区的大学生相比,把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择业单位之一,非常具有温州特色,这与温州的民营经济相当发达有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在温州生活了三、四年之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意识、就业观念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他们开始喜欢这个城市,受温州企业家精神的吸引,他们也想尝试着当当“老板”。虽然在温州本地培养学生的温州企业家精神,比在其它地方更有土壤,但大学生是一个最能接受新思想的群体,他们几乎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潜在需要。而创业是自我实现的最佳方式,从需要层次的角度来分析,就业的需要只是生存和归属层面的需要,不是需要的最高境界。当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创业环境等条件成熟时,开创某项事业,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才是实现人生价值,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最高形式。所以温州企业家或创业精神不仅对温州高校的学生有影响,而且对其它区域的高校的学生也很有吸引力。
三、培养高校大学生温州企业家精神的对策
就业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仅仅只是我们学生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先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而影响到家庭直到整个社会。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就业观念,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在校大学生温州企业家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教会学生主动或自主创业,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胆量、勇气和开拓精神,培养学生务实的就业观念。
(一)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
首先,不能靠竞争现岗,要创造新岗。要大学生明确自己今后的就业意向,要选择竞争现岗就业为主,还是要选择自己创造新岗为主,这关系到就业的导向教育。大学生不能是现代社会现有工作岗位的挤占者,不能坐享其成,抢占社会有限的就业机会,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和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让更多的人就业。其次,不能靠岗位维持,要靠岗位创新。许多大学毕业生即使找到了工作岗位,因为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仅仅是简单地在岗维持,不能为单位创造出更好的局面和工作业绩而丢失就业机会,要学生放弃一找到工作就意味着一劳永逸的念头,而要树立起找到工作仅是创新开始的职业工作意识。再次,不能仅靠岗位就业,根本出路在自主创业。大学生是生产力主体性要素中属于最具发展潜力和后劲的一部分,应该是社会未来先进生产力的物质承担的主体力量,其关键在于大学生毕业后能否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冒险的就业意识
有学者曾指出,“大学生就应有体面的工作,从这点上看,我们的教育体制虽然前脚踏人市场经济,但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因此,对高校毕业生要进一步加强引导,转变观念,培养大学生创新、冒险的就业意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都可以成为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一要开展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二要转变传统观念,营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创业成才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宣传各地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全社会积极转变就业观、成才观。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新情况、新趋势要有正确的分析和引导,不要在舆论上热炒。
前不久,北大高材生甘当猪肉王,研究生竞争小区居委会,被不少媒体都渲染成大材小用,其实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创新的、冒险的就业意识的体现。三是开设活动课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大到创业计划大赛,小到提出一个“新点子”,都应纳入创业教育范畴。带领学生组织好社会调查,从中发现、挖掘新的“点子”;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与科技文化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和智力优势。
(三)培养大学生不怕吃苦和越挫越勇的就业意识
根据调查,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比较能吃苦的,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只是把能够吃苦放在嘴边,真要做点苦差事,就有抱怨了,而且我们很多学生的家长也无法忍受自己的子女过得太“苦”。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大学生不怕吃苦的就业意识,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勤俭节约与必要的生活改善方面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适当提高消费水平是必然的,勤俭节约不是要过苦日子。但是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铺张浪费,不仅不符合国情,而且容易使人玩物丧志,失去开拓进取的动力。其次,是在校园内外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通过实践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钱来之不易”,目前,我们高校基本上只能给一些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因此,我们可以组织有关勤工俭学的演讲活动,鼓励一些贫困生代表参加演讲,让所有的同学都感同身受,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育效果。最后,可以用温州人发家致富的典型事迹去激发学生艰苦创业的热情。另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越挫越勇的就业意识。主要是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既能看到自身的优劣、扬长补短,更能毫不畏惧地迎接任何困难与挑战,既要有卓越的胆识,又要有坚强的意志,豁达的胸襟,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变得垂头丧气,要真正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深刻内涵,要学习“从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的精神,要坚定信念,敢于承认错误,只要知错能改,不断进步就可以。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平时的教书育人中,不能只以成绩的好坏论英雄,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即使学生表现得不好,也要多加鼓励,并指出问题所在,告知学生只要相比有进步就行。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就算遇到挫折,也能很快的总结、调整自己,重拾信心。短暂的失业并不可怕,实际上失业是为绝大部分人口带来了一个“找到新工作”的需要,只要学生有这些精神作为支撑,他们就不会绝望,就一定能找到一份工作。
(四)培养大学生务实、合作的就业意识
大多数企业把诚信、团队合作精神等放在用人标准的重要位置。然而,由于不少毕业生在应聘中美化个人简历及实际工作中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的表现,削弱了用人单位招收应届毕业生的热情。解决就业难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需要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培养大学生务实、合作的就业意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不能关门办学,而应让学生到企业、公司中去、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各行各业上班族的现实情况,为务实就业做足准备。二是对有创业愿望和意向的大学生,要引导他们科学地制定创业计划,大胆进行创业实践。美国国家独立企业联盟调查研究表明:2/3的企业家来自拥有企业的家庭,原因是他们能够获得有关企业的感性认识和创办企业的意识。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有关创业的体验,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业意识。经过创业实践活动,同学们的能力得到提高,知道怎么样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知道怎样与客户打交道,怎样引导客户想法,使客户满意,社会活动能力得到加强。
第四篇:为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
以效劳为宗旨
浙江省金华商业学校
金华商业技工学校
第一期
2021年9月
为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我校于2009年6月16日下午和8月23日下午,由招实习处联合实践部举办了两次校园招聘会,两次招聘会中共有五十余家单位到校,其中不乏东晶电子股份、银泰百货、北斗电子科技等著名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一千余个,当场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的近三百人。
两次招聘会中,学生都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与积极性,到场学生都踊跃与用人单位互动,单位负责人也热情的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整个过程有序而活泼,直至招聘会结束仍有很多学生围在用人单位负责人身旁咨询。
校园招聘会的召开,为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交流,我校毕业生更深刻的认识到就业形势。不少学生反映,希望学校以后多举办此类招聘会。除召开招聘会外,实习处还还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并将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公布在校园网中,供学生查阅,为我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岗位选择,帮助毕业生积极就业,顺利就业!
实习处开展多种形式实习教育
误区一:眼高手低、频繁跳槽
不少同学一毕业就想找份待遇优厚的工作,存在眼高手低现象。企业的开展需要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但对于刚出校门没有社会经验的中职毕业生来说,必须从最底层做起,可很多学生不愿意到企业基层去工作,自视很高,只要有更好的薪水待遇马上跳槽,这让用人单位害怕聘用应届中专毕业生。
误区二:轻视体力劳动
轻视体力劳动及对高薪的追求使就业渠道变窄,很多同学不愿意到基层,尤其不愿意倒流水线上工作,嫌工作太累太脏;有的同学嫌企业工资太低。事实上,高薪舒适而又稳定的工作是不存在的,付出才有回报。
误区三:一步到位思想
一次到位思想严重,总想经过一次分配就能找到适宜的工作,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能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是第一位的,任何层次的毕业生,都要先在社会上立足才能求得开展。
为了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一定的求职技巧,实习处于6月分批次在全校实习班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分批次进行实习教育,从如何求职、如何填写简历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深化教育;邀请了金阳光餐饮效劳公司创办者为学生进行讲座,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创业意识;开展模拟招聘活动,让学生进行招聘演练。
义乌人本集团十足食品【诚聘】
员工
数名
待遇:包住,提供10天培训
工资:实习期1100元/月,转正1100-1600元/月
金华今日大酒店【诚聘】
VIP效劳员
6-7名
要求:身高160cm以上,相貌较好
待遇:包工作餐,住单位宿舍
工资:实习培训期2个月1000元/月
转正后1500元/月
第五篇:依托机构优势拓宽就业渠道
依托机构优势拓宽就业渠道
甘肃省临夏师范学校
临夏师范学校建校于1940年,占地面积117亩,在校学生1360人,教职工182人。在近七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为临夏地区经济社会培养师资和各类人才16000余名。2005年学校被评为省级重点中专。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大中专招生政策的宏观调整、国家行业准入制度的变化和地区就业政策的改变,临夏州取消了对中师毕业生的统招统分,导致我校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截止目前,仅历年积累你的中师毕业生待业人数多达2300多人,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校招生任务的完成。2003年以来,省上划拨给我校的中师招生计划逐年缩减,面对我校严峻的招生就业形势,如何调整办学思路、改革办学模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
2005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我校的生存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摆脱我校在办学中面临的困境,学校积极调整办学思路,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探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带动招生、促进学校发展的新途径。
我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和基本成熟阶段。
2006年我校积极与广州人力资源公司、南京恒业人力资源公司联系,寻求学生就业门路,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未能达成共识。同年,“甘肃——天津中职教育洽谈会”在兰州召开,我校与天津南开职业中专、1天津民族职专、天津南洋工业学校签订协议,联合办学,招收“1+2”模式计算机应用、机械制造等专业学生,拉开了“校校合作”的序幕。2007年,学校利用甘肃省教育厅职成处和省职教中心搭建的“甘肃——山东职业教育洽谈会”平台,又与青岛化工技术学校、重庆万州工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招收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及仪表自动化、汽车制造与维修等专业学生,进一步扩大联合办学的规模(重庆万州工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安排在珠三角地区企业中实习就业),形成了中职、高职、工学结合并存的办学格局。
为了切实解决我校中师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为毕业生寻求一条就业的新途径,2006年我校与北京中华商科学校联合开办“3+1”办学模式,2006——2008年从高年级中师学生中选拔品学兼优的近200名学生分三批到北京实习就业,绝大多数学生被安排在北京地区幼儿园、幼教中心、休闲体育场馆、计算机公司、中国民生银行、出版社等单位就业。通过三年多的合作,我们感到在北京就业,环境较好,但工资待遇相对偏低,绝大多数学生工资每月在900元左右。由于报酬低,学生不安心岗位工作,流动较大,就业巩固率低。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先后输送到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学生由于语言环境、饮食习惯、工资报酬、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学生适应困难,思想不稳定,家长意见较多,未能打开就业的新局面,给我校发展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正当我们处于困境的时候,省职教中心给我们提供了学生到苏州工业园区实训就业的新信息。我校多次与省职教中心协商,经省职教
中心牵线搭桥并提供多种方便,学校派专人赴苏州工业园区相关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反复比较,我们感到省职教中心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直属的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具有很强的公信力,并且在苏州工业园区设有专门管理学生就业的办事处,便于处理解决学生就业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实地考察中我们了解到苏州工业园区无论在工作环境、劳动监督、用工规范、工资保障、薪资待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为此我们把苏州工业园区确定为我校中师毕业生就业和“订单式”职业教育的基地。2007年底,学校在高年级中师生中大力宣传省职教中心的就业指导职能和苏州工业园区就业的各种优势,并组织学生报名。为了切实做好此项工作,省职教中心领导多次亲临我校给学生作专题报告,解答各种问题,消除各种疑虑,并指导学生面试工作,严把质量关。2008年元月份,我校首次选送的近60名中师学生到苏州工业园区实训就业,省职教中心派专人协同我校护送学生赴苏,协助处理有关事务,省职教中心领导亲自到火车站送行。通过近半年的实训就业,学生思想稳定,巩固率高,薪资待遇好,在苏学生反馈的就业信息使在校的同学深受鼓舞,纷纷要求赴苏实训就业。2008年7月,学校进一步向学生宣传在苏州工业园区就业事宜,组织学生报名,在总结首批赴苏学生实训就业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所学专业和苏州工业园区相关企业用人岗位要求的差异,与省职教中心协商,并在省职教中心的指导下,对报名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赴苏前培训,开设了普通话交际、公共礼仪、电子电器应用、就业心理指导、就业法律法规常识、计算机技术等课程,为学生赴苏实训就
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尤其是省职教中心针对我校民族地区学生特点,千方百计、竭尽全力在苏州工业园区联系适合少数民族学生饮食习惯的企业,安排实训就业,为我校少数民族学生赴苏解除了后顾之忧。经过认真面试,严格培训,第二批我们选送的80余名中师学生于2008年7月16日赴苏实训就业。前后两批学生赴苏后,省职教中心驻苏州办事处充分准备,精心组织,多方协调,及时妥善的安置了所以学生,对因个人原因不适合的企业和岗位办事处及时进行了调换安置。办事处认真负责的处理了实训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有关部门及时协调,保护学生在企业实训就业中的合法权益。关心每一位实训学生,在春节和国庆节期间办事处领导和工作人员创造条件,与学生联欢,共度佳节,给身处异乡学生以人文关怀。现在学生思想稳定,安心工作,而我校的职业教育也已进入基本成熟阶段。
我校原是一所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2008年省上不再下达师范类招生计划,学校面临转型。省职教中心及时给予指导与协调,按照市场需求,协助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审批招生计划,开设了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外设维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幼儿与艺术教育等非师范类专业,使学校的转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多年的职业教育探索实践中,我们深刻的认识到:
一是要加大就业宣传,转变就业观念。近几年来,各地各级政府劳务部门组织农村富裕人员外出打工,开展劳务输出活动。在学生异地就业中,部分学生和家长将中职生异地就业与劳务输出混为一谈,给中职生异地就业带来了一定困难。我们在就业工作中向学生和家长
充分说明劳务输出和中职生就业的区别。劳务输出者从事的岗位,往往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劳动报酬低、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高,而中职生就业是在进行充分的岗前技能培训的基础上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工作相对稳定,报酬较高,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宣传使学生进一步转变了就业观念,对实训和就业充满信心。
二是要强化岗前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通过近几年我校学生实训就业的实践,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扎实有效的岗前培训,是学生尽快适应就业岗位、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保证。岗前培训不仅仅是劳动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诚信意识、人际交往、遵章守纪教育。凡参加了岗前培训的学生,在实训就业岗位大多数都能爱岗敬业,责任意识强,适应岗位快,深受用人单位的喜欢。
三是要健全管理机构,强化监督管理。过去我校在学生就业中,由于客观原因,缺乏专门的异地管理机构和人员,学生管理、劳资纠纷、履行就业协议等方面难以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在苏州工业园区就业实践中,由于省职教中心在苏州设立了办事处,办事处对工业园区基本情况熟悉,信息渠道多,联系企业面广,同时对生源地学生的文化背景、心理特点、生活习俗能准确把握,能与就业学生所在学校及时沟通,从而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管理,解决了就业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收到了良好的管理效能。
四是要注重人文关怀,解决实际困难。甘肃学生到南方就业,由
于饮食习俗的差异往往带来生活上的困难。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活习俗与就业地差异较大,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安心就业、安心工作。我校赴苏州实训就业的学生中少数民族居多,苏州办事处充分考虑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经常深入宿舍,嘘寒问暖,排忧解难,并想方设法让企业尊重学生的民族信仰和饮食习惯,在生活等多方面提供方便,使这些学生消除了后顾之忧,安心岗位工作。
五是规范用工是巩固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在学生实训就业中,我们感到到苏州工业园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政府对企业的监督有力,企业用工规范,大部分企业能保障职员的合法权益,劳资纠纷少,学生就业巩固率较高,家长反映良好。
六是省职教中心在学生就业指导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省职教中心作为省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与社会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有本质的区别,代表政府部门开展中职就业指导工作,以服务为宗旨,自觉维护学校权益,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拓就业渠道,它能及时掌握和落实国家就业政策,了解和传递就业信息,在中职学生就业中具有其他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
甘肃省临夏师范学校
二00八年十一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