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处于心理活动不稳定的时期,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会使部分心理不良的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者则会引发精神、神经疾病。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关报道已不鲜见,据杭州市科委组织的对农村、城市不同类型的七所学校的2961名大、中学生进行为期三年的心理障碍追踪调查研究发现:初中生为13.6%,高中生18.29%,大学生为25.39%。说明心理障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湖南医科大学对872名大学生的调查,其中有21──35%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①另外,据国家教委的有关调查表明,全国有20.23%的[1]高锦泉.大学生心理障碍初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
[2] 王勇,宋艳春.大学生心理卫生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丹东师专学报.2000(01)[3] 谭举先,郦亚.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征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1988(01)[1] 白亮.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06(03)[2] 成静.校园文化建设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4] 李虹,林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J].体育科技.2007(04)[5] 鞠晓英.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李燕辉,李辉.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J].云南电大学报.2008(01)[7] 邓冰,熊敏,朱焱,张碧昌.贵州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贵州医药.200[8] 秦昌宏.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成因浅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4)[9] 覃殿益,韦克平.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7(06)3(07)科学版).2002(S2)
第二篇: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张智昱 张华东 杨丹江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其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家庭和大学生个体不良的人格倾向,此外,大学生群体所处的特殊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独特的发展任务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大学生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越来越突出的趋势,很多研究都报告了很高的比例,突出表现在抑郁、焦虑、强迫、自信缺乏和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其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从环境来看,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和家庭。从大学生个体来看,其心理问题往往与他们不良的人格倾向有很大关系,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应对方式、自我概念、归因方式、社会比较方式、社会支持以及人际关系等。此外,大学生群体所处的特殊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独特的发展任务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心理困扰El益加剧,心理疾患发病率随之上升,这几乎是一切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都难以避免的现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转型期社会的剧变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造成适应困难。
1.社会转型,价值多元
对价值的追寻是人类长期以来孜孜以求而又备受困扰的一件事。社会转型期间,一方面,旧的标准或规范已经失效,新的规范或标准一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存在着规范缺失;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日益开放所带来的多元化,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安全感;此外现阶段存在的一系列诸如贫富分化加剧、金钱至上、道德失范等问题,这一切都会对大学生们产生冲击,需要他们去回答,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们的适应困难。
2.高校扩招,收费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收费并轨体制的实行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青年学生有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学费大幅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剧增。据中国扶贫基金会对4省区20所高校的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经济困难比例约为200/0,特困生比例为8%。农、林、师范类学校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超过30‰特困生比例超过15%。走进大学校园的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要面对所有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还要克服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困难。以往凭借学习成绩的优异而支撑起来的自尊在评价更加多元化的大学校园里遭到了挑战。经济上的拮据导致了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上的窘迫感、交往中的自卑感、对家人的愧疚感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感。很多研究表明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学生。经济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3.社会竞争,就业困难
随着人才培养和就业制度改革中引入竞争机制,大学生感受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毕业分配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社会机构改革、下岗人数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社会向大学生们提出了日益苛刻的用人标准,为了在剧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们在学习、考证和参加各种兼职等实践活动之间疲于奔命,压力陡增。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基础,家庭生活环境各种因素中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等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家庭气氛
家庭中父母之间、亲子之间的言语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这种长期的影响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累效应。父母关系不良、经常吵架甚至相互敌视、家庭气氛紧张,尤其是父母离异,往往会使子女形成冷漠、孤癖、自卑、多疑等不良性格特征,这些不良人格特征会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私、敌视心理和道德方面的缺点。与父母关系较查或很少与父母联系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忧虑。
2.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从不同方面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否定的、消极的、拒绝的等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层面的负面影响;而肯定的、积极的等教养方式则对子女的个性特征、社会交往、自我评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大学生群体心理因素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正处于心理延缓偿付期,为建立自我同一性而进行的自我探索活动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面临着独特的心理冲突。
1.心理延缓偿付期
所谓心理延缓偿付期的意思是:从年龄和生理上讲,绝大多数大学生已是成年人,既然是成年人,相对应地,就应当承担成年人的义务,但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间,鉴于此,社会合法地延缓他们承担责任的时间。即便如此,还是会对大学生产生很大影响,突出的表现就是成人身份与经济社会地位的不匹配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心理冲突。
2.对自我同一性的追寻 自我同一性是指大学生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也即是回答“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去回答它,并借此做出种种尝试性的选择,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大学生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我已经是什么”、“我想成为什么”和“我应该成为什么”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往往是和困惑,甚至痛苦联系在一起的。
四.个体心理因素
从个体心理的角度,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他们不良的人格倾向有很密切的关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不良的人格倾向或与人格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应对方式、自我概念、归因方式、社会比较方式,社会支持以及人际关系等。
1.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自我防御机制,是指大学生在面临压力与冲突时内心产生的一种摆脱烦恼、减轻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适应倾向,主要有推诿、压抑、否认、合理化、幻想、退避等方式,心理调节机制,是指大学生在面临压力情境时采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调适行为,主要有调整心态、调整情绪、调整认知和总结经验等方式,外部疏导机制,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时借助于外部力量和外在手段以减轻内心焦虑的行为方式和手段,主要有转移、宣泄,倾诉求助等方式。从应对效果的角度来看,可以分成积极的应对方式、消极的应对方式和中间型的应对方式。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其消极的、不成熟的应对关系有显著的相关。
2.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意指大学生对自己人格的认知,是大学生感受和理解自己各个层面的方式。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可能是正确的、积极的,也可能是偏倚的、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影响大学生现实的行为方式和对过去经验的解释,而且影响大学生对未来的期望。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探索的关键期,由于自身发展的不成熟,他们的自我概念往往和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焦虑、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的根源往往与他们偏倚的、消极的自我概念显著相关。
3.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是大学生对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韦纳的研究表明,每一维度对动机和情绪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在稳定维度上,如果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在控制性维度上,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则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大学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往往与他们在归因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动机偏差有密切关系。
4.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是大学生将自己的个性品质、观点和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它使大学生产生新的自我知觉、自身处境知觉及生活质量知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和对未来的期望,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在社会比较方面的总体消极特征较为明显,或者在社会比较的控制感方面的外控程度、易比性上的对社会比较的依赖程度、体验性方面的自我怀疑等负性情绪强度、突出性上的偏执程度较高,属于“消极的社会比较组”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那些在社会比较方面总体上具有相对积极的特征,或者在社会比较的控制感方面具有适宜程度的内外控特点,在易比性方面对社会比较能够灵活运用,在体验性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自信,在突出性上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选择社会比较的对象、事件和看待比较的结果,属于“积极的社会比较组”的大学生。刻板的社会比较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5.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以大学生(被支持者)为核心,由大学生和他人(支持者)通过支持行为所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它包括三个维度:客观支持(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独立于大学生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主观支持(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是大学生在社会中受到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大学生的主观体验密切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使用社会支持的多少)。社会支持在心理健康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在于其对身心健康的增进及维护。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结果,获得客观支持较多、主观上对获得的支持较满意、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高的大学生能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差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差。
6.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必然会碰到、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之一。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而来。大学生无法避免的人际关系会使他们产生各种心身症状,终止这种关系,症状则立即消失。就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如果处理不好,也会成为持久而顽固地困扰他们日常生活的因素。可见人际关系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始终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就是同学关系。存在人际关系问题的大学生,往往同学关系不好。同学关系中有一种非常特殊、也十分容易出现障碍的是同室关系。有研究表明,引发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的原因中有35%涉及同室关系。此外恋爱也是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强.社会转型期我国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干预【J】.理论与现代化,2003,(6). 【2】谢言梅.家庭教养方式及其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大理学院学报.2006,5(11).【3】【美】Erikson,F.H.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
【5】张华东.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实证研究: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2004.
【6】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2005. 【7】揿阳丹.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3,(3).
【8】李宏翰.赵崇莲.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1).
【9】陈青萍.大学生宿舍生活心理适应障碍及其干预措施【J】冲国学校卫生.2002,(23).
第三篇: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我见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心理健康教育旨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障碍和冲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行之有效地教育模式尤为重要。
[主题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尤为显得主要。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受传统教育、宗教、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校期间,出现心理障碍的机率相对较大。因此,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较大的推进和加强 ,但是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对新形 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对象、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1.研究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有利于民族地区以及全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是体现一定的思想理念,有助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思路,它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它的形成是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序向有序,从经验化向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已开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课程化、个别化、医学化、形式化、德育化等倾向,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将面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革命的挑战,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才能适应高度开放、价值观念多元、国际文化环境以及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生活,因此,必须全面理解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创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协同整合的心理教育体系,形成多种教育方式径的沟通与衔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创新。
2.从原理层面研究民族教育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解决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与特殊性问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益加剧, 这种高强度、高竞争、高压力的社会生活,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感到不堪重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来越突出,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育势在必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以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探寻多元文化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以及民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和有效途径,凸现多元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民族性、区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特色。与国内非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形成一个整体,为构建全国性的和谐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证的依据
3.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往的研究较多是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少有研究。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已有成果大多数偏重于整体性的概括研究,缺乏对具体模式的微观研究。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立足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探索适合多元文化背景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但在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是不容乐观的。
1、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的不稳定 ,使其心理失衡和茫然。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 ,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 ,“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 ,老师表扬 ,家长夸奖 ,同学羡慕 ,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 ,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到了大学 ,有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 ,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 ,自尊心受到挫伤 ,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 ,信心下降 ,意志消沉 ,缺乏进取心。同时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 ,更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 ,畏缩不前、悲观失望 ,以致怀疑自己 ,贬斥自己 ,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 ,容易形成抑郁型人格 ,严重的甚至导致退学、自杀等。
2、人际关系障碍。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差 ,知识结构单一 ,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和技能 ,自卑感特别严重 ,不敢与人交际 ,担心自己不会说话 ,恐怕被人看不起 ,从而造成心理封闭 ,备感孤独、寂寞 ,甚至形成分裂性格。有些大学生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 ,自我封闭;另一方面 ,又迫切希望社交 ,得到友谊 ,显示自己的力量 ,这对于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学生必然产生难以消除的矛盾。环境的变化 ,社会思潮的影响 ,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 ,又会加深这一矛盾。
3、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其心理处于不稳定期。与其他大学生比 ,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来自偏远的山区 ,跨入大学远离熟悉的环境 ,走向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陌生的环境 ,往往感到孤立无援 ,在这一个过程中潜藏着大量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他们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 ,有时会自我否定 ,自我拒绝。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新的环境 ,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 ,会产生失意、压抑、焦虑 ,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
4、生活上的挫折。一些偶然的因素 ,更容易带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挫折感 ,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 ,诸如失恋、失去朋友、经济困难等。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1、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 ,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专业咨询工作。针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臵散的现状,将高校的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协同整合,使其有序、有效地发挥作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臵上,可以成立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并在指导中心下分设学校心理咨询、年级心理教育和班级心理辅导三个分支性的专业职能部门,从而形成层次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系统,在这种层次性的组织管理机制中,学校将依据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性质,实行分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其中,大量共性的、一般的心理健康问题将放到基层(班级或年级中)去解决,而少数个别的、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则由专业的学校心理咨 询员(或称学校心理学家)在学校的层面上进行处理,这种层次性的协同合作的组织管理机制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以系统优化,它既提高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又保证了其在处理特殊问题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这样的管理机制还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员参与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课程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课程化,要求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创建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编写一流教材。从本土化开始,逐步走向统一化。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掌握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编写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此基础上建设省级统编教材,之后建设国家统编教材,制定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测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和课程化,是一个由今天的多样化向统一化发展的过程。由多样化向统一化的发展,可以规范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者的个体素质,使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专业化,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朝着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这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世界先进教育水平接轨并同步发展的保证。在教学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并联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 ,充分挖掘并利用学科课程及其教学中的潜在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多方面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意识的正确引导和人格教育 ,传授心理卫生知识 ,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 ,保持心理平衡 ,促进心理健康。使大学生丰富这方面的知识 ,正确认识自 己 ,增强自我心理调剂能力。
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一种团结、向上、文明、创新的学习氛围。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它对大学生具有多重的教育功能,其中心理教育功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在新的世纪,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增强校园文化心理教育功能,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新任务。校园精神氛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有科学家认为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 ,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培养积极向上、乐观、和睦、轻松的群体气氛 ,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天赋与才华 ,增强竞争意识 ,奋发进取;在广泛的结伴、交际和合作中 ,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 ,培养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心理 ,从而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素质。
4、立足学校宣传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学校可以把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作为宣传各种卫生保健知识的阵地,积极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可以举办专题讲座,请有关专家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就某一专题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经常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健康宣传活动,亦可收到异曲同工之功效。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增强各族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也应该经常性地组织一些集体形式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 ,创造机会让 学生多接触社会 ,增强各民族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了解国情 ,了解社会 ,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5、结合高校教学实际,帮助大学新生挖掘潜能,学会学习。帮助大学新生挖掘潜能,学会学习,这是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教师要明确告诉新生,与中学相比,大学阶段的学习至少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在学习任务上,由为了继续升学或就业变为培养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二是在学习内容上,由多科性的普遍教育, 变为有一定方向的专业教育;三是在学习方法上,由主要靠老师教授变为主要靠学生自己学习。为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端正学习动机,提高成就欲望,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科学安排学习计划和生活作息,掌握适合自己的思维学习方法。同时,要帮助大学生学会调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学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篇:士-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原因分析
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原因探析
涂阳军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宿舍在大学生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也备受重视,本文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开放式问卷并结合访谈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进行了调查,深入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了营造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原因
1.研究背景
教室-饭堂-宿舍三点一线的主要生活模式中,宿舍成为大学生大学活动最主要的生活单位。[1](p249)它承载着睡觉、休息、娱乐、沟通交流等各种功能,能满足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宿舍生活中近距离的人际接触产生复杂的宿舍内部人际关系,它影响着大学生宿舍生活的质量,成为与大学生学业关系及生活中其它关系并列的第三大重要关系类型。[2](p325-326)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其人际支持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及整个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探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以往的研究大多只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进行描述而没有详细论及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因此无法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干预与指导。[3](p557)本文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并结合个别访谈详述了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并对此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提出了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2.研究方法
2.1对象:湖北某学院学生共310人,其中二年级2个班共102人,三年级4个班共208人,其中男生44人,女生266人。
2.2工具:采用自编的宿舍人际关系开放式问卷,问卷包括以下三个问题:
(1)请写出你不喜欢的宿舍行为或事情,或不能容忍的舍友的某些习惯和性格特点?
(2)每个宿舍或多或少都会些小摩擦,同时也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请写出发生在你身上一些值得回忆的美好宿舍往事或现时发生的宿舍事件。
(3)写完后请同学们反思:你觉得处理好宿舍关系最重要的是什么?
问卷还包括回答问题时的二点要求:(1)宿舍生活各不相同,同一宿舍中各人的看法也不一样,请写出你对上述三个问题的真实想法;(2)写得越详细越生动越具体越好,最好能举出宿舍生活中的实例。
以被试的回答是否与宿舍、与上述问题有关为标准,发现回收的问卷中无效问卷共11份。
2.3研究程序
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将开放式问卷与答题纸一起发放给被试,然后对各问题的大意及回答要求进行说明和解释。隔两周之后再将其全部问卷收回,待得出分析结果后约谈了其中30名学生,男女各半,以确证分析结果内容的真实性并询问是否另有补充的内容。
分析过程中以上述三个问题为三个主要维度:(1)宿舍生活中摩擦发生的原因;(2)宿舍生活中令人难忘的往事;(3)如何处理好宿舍关系。并根据被试回答的内容再将其进行细分。
3.结果与分析
3.1宿舍生活中摩擦发生的原因
宿舍生活中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客观原因、生活细节、人际竞争、人格特质。
(1)客观原因
与高中相比,宿舍同学往往来自不同的地方、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和饮食习惯。家庭经济背景、爱好与兴趣及价值观也各不相同。混合宿舍中不同年级、专业及班级的同学也有不同的作息时间。语言与饮食习惯的不同导致同宿舍同学间沟通交流的方式及时空间受到限制,混合宿舍中不同的作息时间也容易产生交叉的干扰,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家庭经济背景及价值观能引起宿舍内部的人际“分裂”。
(2)生活细节
宿舍生活中太近距离的接触导致生活中很平常的细节也能引发矛盾,宿舍生活中最不能容忍的生活细节有很多。[4](p142-145)详见表1。
表1最不容忍的宿舍生活细节
1有人不讲个人卫生
3有人不打扫寝室卫生
5休息时间有人打接电话
7休息时间有人开灯
9有人晚归
11休息时间有人讲话
13关于水电费宿舍内部有分歧
15室友曾因使用洗漱间闹过小矛盾
16室友不经我的允许就使用我的以下东西
睡坐我的床用我的柜子
穿错袜子、拖鞋用我的桌子
用我的电脑占用晒衣服的地方
占用电话占用插头
用我打的(烧的)开水
以上生活细节主要影响到宿舍整体的卫生状况,影响到大家的休息,影响到舍友间经济利益等各方面,近距离的人际接触突显出良好生活细节的重要性,不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顾已而不考虑他人感受,不尊重别人的人往往得不到宿舍同学的认同而会遇到宿舍人际交往的困难。
(3)人际竞争
宿舍同学间面临着多方面的人际竞争。如竞选班干、系干,申请入党及奖、助学金,申请勤工助学岗位,考试竞争(主要表现在宿舍同学间不共享考试信息)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竞争成为大学生活的方式之一,它培养了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并为以后的社会竞争作好了准备,尽管竞争已为许多学生所认同,也并不必然带来宿舍人际关系的恶化,但如果竞争中存在明显能感知到的不公平,则会引发宿舍内部长久的不和谐。
(4)人格特质
舍友间性格不合并不一定导致摩擦,但有些人格特质却是大家都难以接受的,并经常导致冲突。[5](p473-475)如自私不顾而他人的感受,懒惰、养尊处优,“大小姐”脾气,妒忌,喜攀比,背后闲话,小气、斤斤计较,勾心斗角,情绪冲动,瞧不起人,玩笑过头伤自尊等。2有人脚臭 4有人打鼾 6开关灯、风扇意见不一致 8开水龙头声音大 10有人留寝 12叫人开门不应、有人出去不关门 14室友借钱及其它东西不还
这些人格特质以为已而不为人、为已而伤害人为典型特征,它们起到了负向的人际交往功能,具有这样人格特质的人难以建立起亲密的宿舍关系,并会破坏已建立的宿舍关系。
最后,宿舍危机事件失窃会打破原有的相互间信任关系,让彼此心理不安并有所猜疑,不管失窃为外盗还是内盗,这都让宿舍人际关系朦上一层难以拭去的阴影。
3.2宿舍生活中令人难忘的往事
宿舍生活摩擦发生的原因主要反映宿舍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它成为考查宿舍人际关系不好的重要指标,而难忘往事这一维度恰与此相反,它主要反映宿舍人际关系好的表现,成为考查宿舍人际关系好的重要指标。因为宿舍生活中难忘往事的多少,往往能间接反映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难忘的往事越多,印象越深刻,宿舍内部的人际关系也越好。难忘往事包括共同参与活动、分享喜与悲及宿舍活动三个方面。
(1)共同参与活动。宿舍同学一起参加的活动主要有:舞会、K歌、逛街、烧烤、煮东西吃,自习、吃饭,家乡特产共享,共同参加运动,共同完成作业,共同搞宿舍卫生等。
(2)宿舍活动。晚上卧谈,共同谈论各自以前的生活及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特长表演,如表演方言,宿舍偶发的幽默场景等。
(3)分享喜与悲。宿舍生活中最高兴的事是生日的惊喜,最感动的事是生病时得到舍友的悉心照料,最有意思的事是宿舍介绍相亲,其次是共同的奖励(如宿舍得奖等),共同的爱好,考试时得到舍友的帮助,考试、恋爱失败时得到舍友的鼓励与安慰等。
除以上三点外,良好的宿舍关系还表现在:每人都有一个亲切的“外号”以供宿舍内部同学使用,宿舍内部往往按年龄等因素有大小排序等。
共同参与活动增加了宿舍内部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宿舍活动营造了生动活泼、温馨可人的“家”的气氛,增加了宿舍内部的凝聚力,而分享喜与悲则增强了相互间亲密感,增加了宿舍人际交流的深度,在分享喜与悲中相互感觉到被溶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3.3如何处理好宿舍关系
处理好宿舍关系涉及人格品质、人际交往原则及人际交往能力与技巧三大方面。
(1)人格品质。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有:宽容、坦诚,大度,容忍,尊重,关心、帮助。
(2)人际交往原则。相互了解、理解,积极沟通,求同存异,换位思考。
(3)技巧与能力。不压抑避免宿舍内部的矛盾,而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努力提高解决宿舍问题的能力。努力发现对方的优点及特长,注意说话表达的方式等交流沟通中技巧运用。
4.讨论与总结
各种因素往往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宿舍内部的人际关系。借用舍友东西是件很平常的事,但如果有人斤斤计较则矛盾产生;宿舍中有人打呼噜一点也不奇怪,但如果有人习惯安静环境中才能睡着则会有冲突。主观的人格特质因素与竞争等客观因素,或与生活细节因素发生作用则会对宿舍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在产生摩擦的这些原因中,影响宿舍人际关系中的客观因素、竞争及生活细节往往具有诱发作用,它们不能单独而需结合由先前生活经历所形成的人格特质、价值观等才能对宿舍人际产生影响,这些人格特质与不同的价值观往往成为这许多原因中的核心因素。
尽管难忘往事各异,但究其本质而言,它们都反映宿舍内部畅通的交流沟通,这些沟通既可以是活动中简单的共同参与,也可以是危及发生时的相互关心与帮助,更可以是情感上的分享。这许多不同类型的交流沟通增强了宿舍同学间的亲密感与依赖感,成为宿舍关系
良好的重要反映指标。
要处理好宿舍关系,单有良好的人格品质是不够的,还必需有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还必需有处理并解决宿舍内部矛盾的能力,也必须在人际交往中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拥有良好的宿舍关系。
5.对策与建议
本部分内容主要针对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作为宿舍的一员,大学生们该如何营造宿舍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方面,学生所在的学校应采取那些措施。
就宿舍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有如下对策与建议。
(1)认清自已身上妨碍宿舍关系的人格特点并加以克服,在宿舍生活中努力加以改正。宿舍生活中自私、懒惰、养尊处优、“大小姐”脾气、妒忌、背后闲话、小气等人格特点深为大家所不忍,但宽容、坦诚,大度,容忍,尊重,关心、帮助等人格特点却为大家所欢迎,因此,每位同学都应认清自己身上的具有负作用的人格特点,加以改正并努力塑造上述受欢迎的特点,这一点在独生子女及没有或很少有宿舍生活经验的大学生身上尤为重要。
(2)努力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并不断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不能回避、压抑宿舍内部的矛盾,而应该正视并解决它们,解决问题过程中要非常注意所用的技巧,解决矛盾的想法只有结合有效的沟通交流技巧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否则将会弄巧成拙。
(3)提高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元认知及反思、反省能力。认清影响宿舍人际关系好坏的关键性因素,才能对宿舍生活中未知的矛盾冲突有所防范,当矛盾冲突发生时,也能做冷静思考并寻求积极解决的方式。
就学校而言,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需采取更多的措施。
(1)突出宿舍的重要地位,积极开展各项以宿舍为单位的活动。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大部分矛盾及欢乐的所在地,加强学生处理宿舍人际关系的教育,能培养学生处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宿舍人际氛围。
(2)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高校学生工作中,以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或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的层级管理体制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工作,其工作职责范围主要体现在班风、学风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但学生宿舍生活事务却只简单留给了宿舍管理员,但现时的宿舍管理员职责范围并无涉及对大学生宿舍人际方面的教育与辅导,而宿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无法真正做到有效开展大学生宿舍生活方面的辅导,这就令得大学生大学的宿舍生活管理处于一种几近“真空”的状态。这要求我们将宿舍管理人员纳入学生工作队伍中,努力提高其整体的专业素质,并根据少而精的原则为各宿舍配备具有宿舍教辅经验的专业专职人员。
(3)健全宿舍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学生宿舍管理向内部自治方向发展。我们可以借鉴香港及新加坡等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经验,健全我国高校宿舍管理中的各项制度,探寻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向自治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徐光兴著.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 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诊断[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 刘欣.不同宿舍人际关系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2006(6).[4] 杨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池州师专学报[J],2005(6).[5] 毛小玲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特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2005(7).Research on Reasons of Influenc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University Students’ Dormitory
Tu Yangjun
(School of Psychology,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
Abstract: Dormitory plays a special role in all university students’ life, which mak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dormitory to be more important and concerned.Firstly, investigates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dormitory making use of interview and opening-questionnaire adapted by the author.Then deeply discusses reasons of influencing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Finally, gives some strategies and advice about how to construct excell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dormitory.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dormitory;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reasons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成员:陈燕贤、陈真娇、林冬明、张钰霞
学号:10115021004、10115021005、10115021030、10115021046
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社会化、国际化的今天,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应对和调整大学生的心理成为当今高校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高校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心理现状、解决方法(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
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各种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现今,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特定的社会角色,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 康的标准可总结如下:
1、有基本的自我安全感;
2、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1、环境、角度的变化引发心理冲突
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能力处理学习、生活、人际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据调查,80%的学生以前在家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其次,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这是新生入学适应的第一步,也是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其次需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在不同环境下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及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并认识到优、缺点是每个人都有的,应当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而不应因为缺点的存在就自卑或自暴自弃。
2、学习压力造成的焦虑心理
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伴之而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适度的焦虑水平及必要的觉醒和紧张对人的学习、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干扰正常思维,从而妨碍学习。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帮助他们消除学习障碍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而适度的学习标准,确立适合的抱负水平,避免由于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过度焦虑。另外应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良好的学习措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对于已经存在焦虑心理的学生,则要通过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进行排除。
3、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现代化家电的普及,计划生育带来的城市家庭兄弟、姐妹概念淡化、邻里交往缺乏,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他们不善于交际。另外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对于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首先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此外要加强个性修养,战胜自卑、羞怯,纠正虚伪自私等不良个性特征。再次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交际原则和技巧,以便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确保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4、爱情引起的情绪困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机能已经成熟,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但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及学习和生活。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性交往的不适,性冲动的困扰及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
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不宜提倡,但也不可压制,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异性交往,培养他们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正确对待自己和恋人,在因恋爱而发生情绪困扰时,应及时进行情绪疏通,使消极情绪得以合理渲泄,以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维护心理健康。
5、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压力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以一些不正当的渠道渲泄出来,如乱砸东西,酗酒打架,消极厌世等。因此,对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进行职业辅导,帮助他们调整择业心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进行职业辅导,首先应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包括对自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如智力、兴趣、态度、气质、能力等)的认识,这方面可以借助于一些心理测验工具,诸如《气质调查量表》等来进行。其次要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基本情况。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职业。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学习基本的求职技巧,以便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能发挥优势,表现出自己的真才实学来推销自我。最后还应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求职中的挫折,调整心态,不断努力寻找机会。
终上所述: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