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向心力典型习题
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习题上海在北纬31°,求上海所在处物体绕地轴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是多大?(设地球半R=6400km,cos31°=0.86)
2、在光滑杆上穿着两个小球m1、m2,且m1=2m2,用细线把两小球连接起来,当架匀速 转动时,两小球刚好能与杆保持无相对滑动,此时两小球到转轴的距离r1:r2之比为:()
A、1:1B、1:2C、2:1D、1:
23、一个大轮通过皮带拉着小轮转动,皮带和两轮之间无滑动,大轮的半径是小轮的2倍,大轮上的一点S离转动轴的距离是半径的1/3,当大轮边缘上P点的向心加速度是12m/s2 时,大轮上的S点和小轮边缘上的Q点的向心加速度多大?小球做圆锥摆时细绳长L,与竖直方向成θ角,求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ω。
5、一端固定在光滑水平面上O点的细线,A、B、C各处依次系着质量相同的小球A、B、C。现将它们排成一直线,并使细线拉直,让它们在光滑的桌面上绕O点做圆周运动,如果增大转速,细线OA、AB、BC三段线中哪一段先断掉?
6、如图:质量均为m的A、B两物体用细绳跨过固定在圆盘中央的光滑的定滑轮,物体A与转盘摩擦系数为μ,为使A与盘保持相对静止,则转
盘ω的取值为多少?(A物离盘中心距离为R)
7、如图:物体与圆筒壁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圆筒的半径为R,若要物体不滑
下,圆筒转动的角速度至少为多少?
8、在转盘的边缘固定有一竖直杆,在杆的端点用长为L的细线悬挂一小球,当转盘旋转稳定后,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θ,则小球的线速度大小
为多少,转动周期为多少?(R已知)
9、一个内壁光滑的圆锥筒的轴线垂直与水平面,圆锥筒固定不动,有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A和B紧贴着内壁分别在图中所示的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则
()
A、球A的线速度必定大于球B的线速度。
B、球A的角速度必定小于球B的角速度。
C、球A的运动周期必定大于球B的角速度
D、球A对筒壁的压力必定大于球B对筒壁的压力。
10、在光滑的圆锥顶端用长为L的细绳悬有一质量为m的小球,圆锥的顶角为
2θ,当圆锥和球一起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时,球紧压锥面,此时绳的张力 为多少?若要小球离开锥面,则小球的角速度至少为多少?
11:如图中小球用长为L的细绳悬与O点,使之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当小球通过最 低点时的速率为V1,在最高点的速率为V2,则:
①、小球在最低点,最高点的细绳张力大小分别为多少?
②、要使小球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球在达到最高点的速度大小至少应为多少? ③、如果图中的细绳变为轻杆,则上列两种情况怎样?
答案:
1、a=2.9×10-2m/s22、D3、as=4m/s2,aQ=24m/s24、ω=(g/Lsinθ)1/
25、OA先断
6、 g(1-μ)/R]1/2≤ω≤[g(1+μ)/R]1/
27、ω=(g/μR)1/
28、V=[g(R+Lsinθ)tanθ]1/2,T=2pi[(R+lsinθ)/gtanθ]1/
29、ABC10、ω=(g/Lcosθ)1/
211、①、T低=mg+mv2/ LT高=mv2/L-mg
②、v=(gl)1/
2③、T低=mg+mv2/ LT高=mv2/L – mgv=0
第二篇:高中生物典型习题
高中生物典型习题
1、正常温度条件下(25℃左右)发育的果蝇,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即便是纯合长翅品种(VV)的果蝇幼虫,在35℃温度条件下培养,长成的成体果蝇却表现为残翅,这种现象叫“表型模拟”。
(1)这种模拟的表现性状能否遗传?为什么?
(2)现有一只残翅果蝇,如何判断它是否属于纯合残翅(vv)还是“表型模拟”?请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结果分析。
方法步骤:
结果分析
30.(22分)回答下列有关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问题。
材料1科学家通过对绿色植物转换CO2的研究得到: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绿色植物对外界CO2的转换为定值;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CO2来自于外界与呼吸作用两方面。现用红外测量仪在恒温不同光照下测得如下的数据。(已测得呼吸作用释放CO2为0.6umol/h,且6分子
26126(1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当光照强度为1K lux时,实际光合量都为0.1umol。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光照强度为2K lux时,植物对外界CO2转换率为___________。设外界CO2浓度为5.4 umol/h,则该条件下绿色植物的实际光合量为_________________ umol/h。
材料2绿色植物的代谢度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矿质元素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下图表示水稻叶片中氮、磷含量与光合速率的关
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知水稻叶片氮、磷含量与光
合速率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氮是植物从土壤中大量吸收的一种元素,土壤每年因此要损失大量氮元素。作物通常从土壤获得氮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生物固氮,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曲线是矿质元素磷的吸收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4)下列有关各元素参与生物代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马铃薯植株缺K,将会造成其产量下降B.Mg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子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C.由Fe参与组成的血红蛋白,是内环境的成分之一
D.P是组成磷脂、ATP、NADPH及核糖等多种化合物的组成元素
29.(9分)
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物质A是 ______(C3化合物、C5化合物)
(2)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A的低,原因是_______;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浓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将比B的________(低、高)。
(4)CO2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CO2浓度为1%时的_______(高、低),其原因_______。
第三篇:不等式典型习题
1.若关于x的不等式x-1≤a有四个非负整数解,a的取值范围是
2.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xa0的整数解共有5个,则a的取值范围是.32x1
3.若不等式(3a-2)x+2<3的解集是x<2,那么xab4.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的解集为3≤x<5,则a,b.2xa2b1
5.若不等式组4ax0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
xa50
6.若不等式组
1x2 有解,则k的取值范围是.xk
第四篇:向心力说课稿(本站推荐)
向心力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向心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1、首先是教材分析。向心力是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二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探讨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原因,让学生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向心力,本节内容是本章乃至必修2整本教材的重要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继学习天体运动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接着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但是,高一学生思维水平有限,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理解产生圆周运动的条件具有一定的困难。
3、所以,根据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
首先,在知识与技能上,学生要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掌握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并应用向心力公式,另外还要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相关公式。
其次,在过程与方法上,希望学生能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懂得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希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领悟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向心力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而难点在于让学生真正理解向心力概念的物理涵义。
4、根据以上的分析,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和分组实验法,而学生的学法是实验探究、观察、分析讨论以及归纳总结。
5、下面我将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我的教学流程将分为新课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这四个环节。
首先是新课导入。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圆周运动的例子,例如转动的风扇、旋转木马、摩天轮,水流星等等,引导学生回忆起之前学习的圆周运动知识,让学生观察圆周运动的特征并思考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是什么,怎样才能满足这些条件,由此正式进入新课讲授。
通过复习回顾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推导,让学生发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这个合力使得物体运动方向不断改变,合力方向虽然不断改变,但是总是指向圆心,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理解它是由合外力提供,而不是物体所受到的其中一个力,并且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作用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大小。
接着,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向心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由此引出本节课需要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主题:探究向心力的大小。老师引导学生亲身实验,利用圆珠笔杆、细线、小物块等自制的实验器材来进行实验,把细线穿在圆珠笔杆中,细线一端拴住小物块,另一端用手拉住,用力转动小物块,让小物块做圆周运动,而手的拉力提供向心力,由此利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物体质量、圆周运动半径、角速度来探究向心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圆周运动半径、角速度的关系,老师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最后引导学生归纳
2总结出实验的结论,并且给出由精确实验得出的定量关系式F=mwr。再引导学生根据角速度和
2线速度的关系推导出向心力的另一条公式F=mv/r。
2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向心力的公式,推导出加速度公式a=wr2和a=v/2,由此引入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最后,在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后,老师通过书本中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应用向心力的相关公式,加深对圆周运动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再布臵相关的课后作业,最后结束课堂。
6、以上就是我对向心力这节课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聆听。
第五篇:《向心力》说课稿
《向心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新老教材比较
老教材是从日常现象观察、猜测向心力会与什么因素有关,然后运用控制变量法(利用向心力演示仪)得出向心力的表达式,再根据牛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加速度表达式,对向心加速度表达式an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总体思路是由向心力这个本质到向心加速度这个现象。
新教材的设计思路正好相反,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教材先从生活,生产中很多圆周运动的现象得出速度方向变化必须要有加速度,在通过数学推导(体现极限思想)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再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推导出向心力的表达式。教材到这儿本可以结束,但是新教材,通过圆锥摆实验粗略验证了向心力表达式(以前是向心力演示仪),这个验证实验起到了一举三得的作用:①验证了向心力表达式的正确性 ②验证了向心加速度表达式的正确性 ③验证了匀速圆周运动是由合外力提供向心力。向心力不是具体的力,可以是某一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甚至是每个力的分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
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的曲线运动,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在处理一般曲线运动时也采用微分思想
2.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圆周运动与抛体运动都是很重要的曲线运动,为了学习《向心力》前面已有很多知识铺垫,如:曲线运动的方向、条件、描述圆周运动的概念及物理量,包括向心加速度。这是前,那么后呢?学好本节可以为本章应用部分及万有引力知识做必要准备,所以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乃至本册的重要内容。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向心力概念,知道向心力是效果力;
2.掌握向心力的表达式,会计算简单情景中的向心力。
2.过程与方法。1.体验向心力的存在,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理解向心力表达式,进一步体会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提高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体会实验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探究的重点与难点
1.本节教学重点:
①圆锥摆实验的探究过程。②牛顿第二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在前面学习抛体运动的基础上,有学习圆周运动,让学生了解牛顿运动定律不仅适用于直线运动,同样适用于曲线运动,让学生体会牛顿力学的魅力。③明确1.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来源;2.向心力的确定方法与公式。2.教学难点:
①圆锥摆实验及有关物理量的测量(难就难在你不敢去尝试,我准备了这个演示实验,预先我也测了一下,结果还可以,误差很小,我觉得即使误差大,也要去尝试,做比不做好,让学生体会验证实验过程)。麻烦可能会出在⑴怎样点悬 ⑵怎样保证做圆周运动 ⑶怎样测高度
②1.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来源;2.圆锥摆实验及相关物理量的测量。
四、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活动约占课时2/5。课堂气氛将较活跃。能真正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五、教学流程(时间安排贯穿其中)1.导入新课(3分钟)创造学习圆周运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引入新课的知道思想。举例和展示生活、生产中、体育比赛中的一些圆周运动的例子,如我在课件里就安排了几段动画。如:①双人滑冰的动画 ②轻绳牵好小球在光滑冰面上做圆周运动等,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他们的共同特征。让学生思考圆周运动的条件,以及怎样满足哪些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教学的轨迹。2.新课教学(30分钟)
(1)受力分析及规律总结向心力(8分钟)
课件展示几个圆周运动实例,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发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总指向圆心,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理解向心力是做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是按效果力命名的,再引导根据牛二定律及所学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推导出向心力的表达式。到这儿会有疑问向心加速度本身数学推导得出,再推出向心力这两个公式可靠吗?有没有办法验证?
(2)进入圆锥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及实验验证(本部分既重也难,时间15-18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实验,课件展示问题(原理、器材、需测数据表格)时间2-3分钟可以讨论,好了以后学生汇报(照阅读提纲)学生汇报,教师点评、分析可不测r、m(通过投影片)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与学生共同参与演示实验(测长度、可以老师测,学生帮助,与学生一起数圈)采集好数据后,当场进行计算。改变高度,再做一次,学生讨论评估实验误差。有无改进办法。
再介绍几个典型的圆周运动,如物理跟转盘一起转动,(3)解决问题及课堂拓展(8-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向心力的特点及规律,得出向心力的公式,通过课本的习题进行巩固练习所学知识点达到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3)课堂小结(2分钟)
(4)本--和教学实施都落实了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启发导学”的新教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本--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亲身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人人参与,亲身体验探究过程,活跃学生思维,并在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教师结合演示实验,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库”的教学课件,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5)作业布置 P22 1-5。(b)尝试 课本P22“做一做”实验,可以当场尝试,如就地取材,塑料胶带或线牵小球做圆周运动。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