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第四单元测评卷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评卷
姓名计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尴尬腌臜许诺拙病 B、阿谀贿赂桑梓带挈 C、豢养噩耗巾帼绰号D、倔强诅咒应酬行事
2、下面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招徕无动于衷慷慨激昂盘缠 B、聒噪不言而喻泰然处之消遣 C、老态龙钟首当其冲茅塞顿开忌讳 D、拙拙逼人耿耿于怀富丽堂皇带挈
3、依据解释写出相应词语(3分)(1)、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2)、不用说就可以明白。()(3)、形容对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
4、写出下列人物出自哪部文学作品,作者是谁。(4分)
鲁达:《》关羽:《》林黛玉:《》范进:《》
5、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这一情节看,鲁达是不是个“法盲”?为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4分)
6、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火攻曹操,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缺能把大火吹向曹操军营的东风”的故事演化而来的。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一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人物和故事:
7、在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某省一位选手的艺术素质考核(说出四位作者姓名)和音乐摹唱(两个乐句),都是一半对一,一半错。两位评委分别给她作了简短的评语。艺术素质评委(Y先生)说:“遗憾,正好中国的错一个,外国的错一个。”音乐摹唱的评委(T先生)说:“你真聪明,把和声相同的地方都唱对了。”请据此回答问题。(8分)
(1)、对歌手的评价,两位评委的评语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4分)相同之处:不同之处:(2)、如果Y评委的话改为鼓励性的,还可以怎么说?(4分)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2分)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8、文段分四层写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过程。第一层写,第二层写三层写第四层写。
9、范进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用的虽是效果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生活的真实,即“中举发疯”是当时生活中“会有的实情”;另一方面是艺术的真实,即作者运用和相结合的描写方法,使人物穷形尽相,跃然纸上。(3分)
10、分段写范进疯癫,刻画出一个为判了对知识分子的毒害。(2分)
11、范进“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的心理是2分)
12、范进言语中的“好了”“好”的言外之意是(2分)
13、文中范进发疯后,老太太和胡氏的表情和语言各有不同。写老太他是“,胡氏则显得比较克制;老太太的话侧重于,胡氏的话考虑的则是。
14、文段刻画范进用了正面描写,刻画众人用的是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3分)
15、你从邻居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18分)
八月的阳光
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日日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俩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兄弟俩遂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齐用欢笑发泄出。
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
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了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
八月的乡村,最富裕的是阳光,而最贫穷的是金钱。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
父子仨人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读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
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复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班主任和校长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当地政府给想想办法。当父亲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仰面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
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言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里蠕动着,发不出声音。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齐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
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
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
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跪在地上:“哥!”泪水夺眶而出。
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了南方打工。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八月的阳光压在18岁少年小夏那瘦小的身上,很沉很沉。
八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那泡沫似的尘土上一行行深深的脚印……
16、阅读全文,结合小夏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每处4字以内,4分)
17、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4分)
18、“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19、从全篇看,标题“八月的阳光”,除了指八月的烈日以外,还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三、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传说有一种很小的鸟,可以跨越大洋,能够连续飞行几万里。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飞落在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它就站在那截树枝上捕鱼,困了它就在那截树枝上睡觉。
小鸟的智慧让我们敬佩,小鸟的简单让我们羡慕,小鸟的勇气使我们惊叹。请从“智慧”“简单”“勇气”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作文。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评卷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单元测评卷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A、使中国承担了巨额战争赔款
B、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C、使中国门户被打开
D、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下列不属于《南京条约》的内容是()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赔偿白银二亿两
C、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更多的好处”是()A、割占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B、俄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C、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D、割占巴尔喀什湖地区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的态度是()
A、保持中立
B、从中调停
C、充当帮凶
D、同时出兵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放火烧毁北京圆明园的西方侵略者是()A、英国侵略军
B、英法联军
C、八国联军
D、英美联军
6、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当时改名为()A、建康
B、建业
C、天京
D、集庆
7、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是()
A、洪秀全病逝
B、天京陷落
C、安庆陷落
D、李秀成变节 8、19世纪70年代,收复新疆地区的清军将领是()A、李鸿章
B、左宗棠
C、曾国藩
D、曾纪泽
9、中日《马关条约》除割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外,还割让()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广州
10、《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这主要是指()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C、清政府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1、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表述最确切的是()
A、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B、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C、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2、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13、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军备落后
B、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C、清政府的闭关锁国
D、清政府的军事组织不力
14、英国两次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为打开中国大门、夺取中国市场
B、将大量鸦片卖给中国
C、为侵占中国的领土
D、勒索大量赔款
15、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A、扩大侵华规模
B、增开通商口岸
C、在中国自由传教
D、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3)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指出三则材料分别是哪三个条约的内容?各与什么战争有关?
(2)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两个条约的主要异同点。(通过签定背景、内容、影响进行比较)
(3)写出材料三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
三、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1)——————————;(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厦门、——、宁波、——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请回答:
(1)请将上述材料的内容补充完整。(2)上述材料出自哪一文件?何时签订?
(3)上述材料出现是哪次战争引起的?发动这次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材料中最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条款是什么?
(4)文件内容说明中国丧失了哪两大主权?文件的签订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四、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1)材料中的口号出自哪一次运动?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时间是什么?中心地点在哪里?运动的先锋是谁?起决定作用的阶层是什么?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2)材料中的“国贼”是指谁?
(3)我们应该学习青年学生的一种什么精神?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材料二: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
(1)材料一中的党的奋斗目标是在————会议上制定的,本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本次会议通过其他的内容:——————;——————————。
(2)材料二中的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哪次会议上制定的?此纲领的制定有何意义?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革命靠军阀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1)文中的“起义”指什么起义?发生于哪一年?
(2)起义领导人有哪几位?
五、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材料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中国近代史上哪次运动?
(2)该运动的性质是怎样的?上述材料中的哪句话能体现这一性质?
(3)材料二中的要求是如何达到的?
(4)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2、读毛泽东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请回答:
(1)这是毛泽东为中国革命的什么壮举而作?
(2)导致红军“远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毛泽东在诗中提出的艰难险阻是什么?
(4)为什么“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选择题
答案
1-5 DBCCB
6-10 CBBCC
11-15 BCBAD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
; 〈〈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
同
1、背景:清政府战败、妥协的产物
2、内容:都有割地、赔款、通商口岸
3、影响:都丧失了主权
异
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时中国主权完整,〈〈马关条约〉〉签订时中国 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内容:〈〈南京条约〉〉有关税权 〈〈马关条约〉〉规定在华设厂
3、影响:〈〈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3)〈〈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材料解析题
(1)割香港岛给英国;广州;福州;上海。(2)〈〈南京条约〉〉1842年
(3)鸦片战争。英国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场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4)领土主权和关税主权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材料分析题
1、(1)、五四爱国运动;法国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1919年;北京和上海;青年学生;无产阶级;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曹汝霖等人
(3)忧国忧民、正义、勇敢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上海;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和中央局书记。
(2)中共二大会议上;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2)周恩来,贺龙,朱德
五、材料解析题
1、(1)五四运动(2)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体现这运动性质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3)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接受学生请求。(4)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2、(1)毛泽东为长征而作。
(2)中共党内的“左”倾错误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3)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艰难险阻有: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高耸入云的大雪山,通过杳无人烟的草地。
(4)这是因为: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第三篇:八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测练题.
八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测练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公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因为有了公平,才有利于人们稳定持续地进行
B.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C.有了公平,个人才可能满足自己合理期望,才能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D.公平是得到自己想得的,尽可能少地分担自己该做的2、如何理解公平?怎样维护社会公平?当我们思索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对社会()
①多一份深沉的情怀②多一份神圣的责任③多了一份权利④多了一份义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某销售公司业绩原本不错,但由于员工工资发放执行“高台阶、低差距”原则,个别推销能力强的人觉得多干不拿吃了亏,于是跳槽另谋高就。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A.跳槽的人金钱观念太重,不利于人类发展
B.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
C.只有存在收入差别,才能使人们安居乐业
D.我们不能只讲金钱,而不讲奉献
4、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①增强权利意识②寻求解决途径③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④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我们应当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因为()
A.公平是绝对的,但判断公平与否,受个人思维方式的制约
B.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事情太多了
C.公平总是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公平是相对的D.为了合作就要牺牲公平
6、社会生活中,免不了要进行(),才会更持久、更长远。
A.以谦让为基础的合作B.只付出,不获取的合作
C.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D.只收获,不付出的合作
7、公平与否的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制约。当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应该怎么办?()
A.调整思维方式,客观对待B.抱怨社会
C.忍气吞声D.听之任之
8、一般来说,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
①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②不偏袒某个人或哪一方③在社会合作中每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④在社会合作中分担自己该做的,得到自己该得的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9、邓强仗着他学过武术,经常恃强凌弱。这天放学,他又用语言伤害吴辉,如果你碰巧遇到这事,你会()
①联合几位同学和邓强比试比试②指出邓强的行为不当③找一个时间和邓强
单打独斗④和吴辉一道走,然后把这事告诉老师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②
10、初二学生张平在回家路上,看见无业人员王某等三人拦劫本校学生刘某要钱,遂上前制止,没有奏效反而遭到王某等人围攻。张平看他们人多势众,就假装胆怯躲开了,然后迅速到附近的商店用电话打“110”报警。警察很快赶到,抓获王某等人。对张平的行为认识正确的是()
A.张平上前制止是错误的,报警是正确的B.张平的行为是一种欺软怕硬的行为
C.张平的行为是勇敢的,也是机智的D.表明他胆小怕事
11、正义和正义制度是面向全球社会成员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作为社会成员,我们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在()
A.维护正义B.捍卫公平C.反对歧视D.不允许有特权存在12、见到不公平的现象采取什么态度和行为,反映出我们的精神境界。遇到以下情况,你应该怎么做()
A.同学请你吸烟——吸一根玩玩也无妨
B.商贩向你推销盗版光盘1元一张——便宜,买
C.见同学逃课打游戏机——告诉老师
D.有人抢你的钱——给!才一二元钱,不值得报案
13、河南下岗女工李秀英在2004年5月到10月间,先后50多次暗访豆腐加工作坊,收集到一批豆腐加工作坊用有毒化学原料加工豆腐的证据。根据她提供的线索,当地工商部门捣毁了100多家“黑心豆腐”窝点。李秀英因此获得了2005年“3•15贡献奖”。李秀英的行为是()
A.维护正义的行为,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
B.侵犯了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
C.不允许特权,反对歧视,遵守规则和程序的行为
D.为社会制定制度、规则,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的行为14、2004年5月30日,泉州市区12路公交车乘务员因提醒乘客注意扒手,遭到5名扒手殴打致伤,当时公交车挤满了乘客,却无一人伸手相助。乘客的行为是()
A.保护自己应有的做法B.懦夫、自私的表现
C.维护自己利益的表现D.正常反应,无可指责
15、在南方某地正面临着“民工荒”,原因是许多农民工因工作条件恶劣,报酬太低而纷纷辞职,结果造成许多工厂开工不足,影响经济的发展,这说明()①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②农民工不如以前那样吃苦耐劳③只有公平才能保证稳定持久的工作④农民工不可能获得公平待遇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6、小学升初中时,小明因为家庭困难,只能就近入学,而一些成绩并没有小明好的同学却因为有父母的资助,去了重点中学。小明觉得这真不公。对此事的正确想法是()
A.自己奋斗,没有用,不如有个好爸爸
B.我要加倍努力,在差一些的学校里也一样能考上好大学
C.在差学校读书,我根本就没有希望
D.我恨死那些有钱人了
二、多项选择题
1、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因为公平()
A.能使人稳定、持久地进行合作
B.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C.人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
D.避免出现一些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人人都追求社会公平
2、通过下列哪些途径,可以增强我们的公平意识()
A.遇到不公平现象,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智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
B.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C.加强道德修养,做道德高尚的人
D.积极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
3、在人才市场上一个应聘的年轻人对记者说:我知道现在找工作难,但好机会也很多。不少单位公开招聘,大家可以凭自己的实力去竞争。实在不行,我还可以到别的城市去试试,反正我有才艺,走到哪儿都不怕。这说明了()
A.当今社会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B.有了手艺,到哪儿都不怕,都有饭吃
C.当今社会能为人们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
D.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
4、有一段时间,全国各地的商品价格大战硝烟四起:10元钱一台的彩电、1元钱一个的电饭煲,1角钱1斤的鸡蛋„„各种各样的降价销售、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层出不穷,对此我们应()
A.理智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B.为创造公平的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C.积极踊跃去购买这些产品D.告诉商家、厂家这是不公平竞争
5、在我们身边,有时会发生一些不公平的事情,面对这些事情,你的正确做法是()
A.增强权利意识,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正当权利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用合法手段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D.寻找机会,伺机报复
6、下列属于不公平的做法是()
A.老师对成绩好的同学的作文批改很详细,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文批改很马虎
B.母亲对外婆很热情,对奶奶不冷不热
C.小飞选可可当班长,没有选好友兵兵
D.小双违反纪律却让小华受罚
7、下面四个同学在学完“我们维护正义”一课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有()
A.正义感是一种良好的品质,需要我们从小培养和塑造
B.如果谁对我不仁,我就对谁不义
C.现在我们还小,正义的事情还是等到长大以后再说吧
D.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8、2005年8月15日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人们观看抗日影片、唱抗日歌曲、悼念抗日英烈。但在日本,仍有一些人还在参拜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企图否认抗日战争的正义
性。对于这件事情,你同意下列哪些说法()
A.战争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他们的做法可以原谅
B.这些人的做法是缺乏正义感的表现
C.我们要行动起来,抗议这种行为
D.日本人要对他们的非正义行为负责任
9、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A.会对正义行为表现出赞赏和崇敬之情
B.会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
C.会乐于把对正义的崇敬之情付诸行动
D.面对非正义行为,会采取行动来维护正义10、20世纪末,党和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就是为了加快我国西部地区的建设,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促进全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A.是通过制度的调节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
B.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
C.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D.是通过正义造福每个社会成员
三、问答题
1、材料一新闻背景: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19日讲话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协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材料二资料链接:霞映警花别样红:2004年4月17日,河南省登封市万人空巷,送别他们心中的好公安局长任长霞。
任长霞在21年的从警生涯中,把一颗赤诚之心全部奉献给了公安事业,经历了一次次善与恶、正与邪、情与法、生与死的针锋较量和严峻考验。特别是在担任登封市公安局长的3年多来,她疾恶如仇,忧民疾苦,顶住压力,不畏恐吓,连续端掉了5个涉黑犯罪团伙,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女包公”、“任青天”。任长霞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
4月14日晚,任长霞在为侦破一起刑事案件由郑州返回登封的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牺牲。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1)一般来说,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是什么?
(2)你在成长中,自己或家人遇到过什么不公平?当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学习了《我们崇尚公平》之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任长霞为什么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包包公”、“任青天”?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做有正义感的?
2、2006年4月25日,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明办关于在全省开展向丛飞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丛飞同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者、传播者,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杰出典范,是在广东这片改革开放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时代楷模。通知号召,要弘扬“丛飞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价值追求,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高尚品德,甘于清贫、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是“丛飞精神”的深刻内涵。
(1)请你查一查,哪些人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并选取一位,说说他感动你的原因。
(2)我们周围也有许多的行为感动着我们,请你谈谈他们的事迹。(任选一题)
第四篇:高中同步单元滚动测评卷三
高中同步单元滚动测评卷三 滚动内容十第二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基础知识(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芙蓉(rónɡ)俗韵(yùn)羁鸟(jī)...B.后檐(yán)暧暧(ài)墟里(xū)...C.樊笼(fán)呦呦(yōu)契阔(qiâ)...D.三匝(zā)吐哺(bǔ)拾掇(chuò)...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祈祷 喧响 急燥 殒身不恤 B.倾圮 踟蹰 屠戳 察颜观色 C.寂寞 诅咒 给予 山青水秀 D.诬蔑 蜕变 缔造 骇人听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蹴而就载人飞天。....B.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C.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D.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以来,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得到初步遏止,但是部分大中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B.自世界文坛殿堂级之作《百年孤独》问世40多年来,曾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余华、莫言等知名作家都称曾受其深刻影响。
C.针对舆论反映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植入广告过度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指出,能否打击盗版是降低电影制作成本、避免广告过度植入的有效途径。
D.本月底,李敖将携全家赴浙江博物馆观看包括明年将在台北合璧的《富春山居图》在内的馆内展品,然后乘船游览西湖,观看“印象西湖”。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生苦短,我们不能任由烦恼淹没快乐。。。只要心明净了,就会快乐起来。①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学会操纵自己的内心 ②心是烦恼的根源 ③让它向着有阳光、有灯光的一面 ④亦是快乐的根源 ⑤不能一生都活在与烦恼的牵缠中 ⑥我们无法像佛一样除尽烦恼,超脱生死,达到涅槃
A.③①⑥⑤②④ B.⑤②①③④⑥ C.③①④②⑥⑤ D.⑤②④⑥①③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离骚》,它们分别开创我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C.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它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语气词“兮”字。
D.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日趋成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都很好的继承了“风”“骚”的传统。
二、社科类阅读(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2012~2013安徽泗县二中期中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糖体,白天配糖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糖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在夜晚配糖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7.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8.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B.达尔文提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9.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三、阅读理解(共4小题,共35分)
(2012~2013山东聊城一中月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铁公鸡施粥 刘源
光绪三年,淮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济源偏北有—铁牛镇也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铁牛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悭吝,比铁公鸡还抠,大伙儿私下里称铁牛镇为“铁公鸡镇”。灾民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周家忽然传出消息:周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铁牛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周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周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铁牛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周老爷子吝啬持家,.周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周家放出规矩:“领粥时,必须说‘周老爷真慷慨,周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周家大门磕个头„„”—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周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 “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一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 “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人彳艮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周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周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婆娑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然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周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周老爷子做了件蠢事。周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周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周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周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朝周老爷子讨说法,周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 “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周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品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铁牛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铁牛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周老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大家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这年周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打,所以我恨透了讨饭。”周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绐铁牛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周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周家孩子不孝,但周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妤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相继败亡。
10.小说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11.小说中的周老爷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9分)
12.小说在塑造周老爷子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主要的两种进行简要赏析。(4分)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10分)()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周老爷子开粥棚救济,但是他规定,领粥要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B.小儿子在文中两次出场,衬托了周老爷子的心狠无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和内容。C.水灾过后,周老爷子名声很快变得臭不可闻,而他的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周家为老爷子办的丧事非常寒酸,正是这爱财如命的传统让周家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子孙兴盛。
E.这篇小说显示了作者对“持家”“行善”等的思考,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耐人寻味。
四、语言表达(共4小题,共20分)
14.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出欧洲有关国家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四点内在原因。(每点不超过8个字)(5分)
欧洲许多国家国民经济更多依赖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随着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日渐深入,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社会福利、失业救济等方面逐渐向发达国家看齐,导致政府巨额的预算赤字。2008年美国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对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这些国家逐渐失去继续借贷的资本。加上欧元区国家实行统一发行货币政策,每个成员国无权使用货币政策,通过新发债务弥补赤字。于是,主权债务危机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15.仿照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5分)
对酒当歌,酒,被三滴泉水不停润泽,朦胧中任岁月穿越了时空,依然能看到智者对酒当歌时的潇洒。酒,让人于热烈、奔放与豪情中,回味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诗人的顾影自怜;回味着“酒酣胸胆尚开张”时文士的豪兴僚傲气;____________ _______; „„如今,古时的佳酿已无处可寻,而佳酿制成的诗句,倒是历久弥香,愈发芳醇。
16.下面是两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它的下联(平仄不论)。(5分)上联:读书须眼界开阔 下联: 上联:学海无边辛勤可渡 下联: 17.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6个字)(5分)
(2012年11月01日 人民网)本报讯(记者叶洲)针对各地暴露出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昨天,卫生部、国家药监局、教育部发出通知,决定联合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通知要求,各地要对各级各类学校食堂、校内食品小卖部、饮食店、食品超市、学校自备供水及二次供水等进行全面检查,并要特别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重点检查。检查重点包括:食堂、食品小卖部、饮食店等领取食品卫生许可证情况;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情况;相关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落实情况等。
第五篇:八年级第四单元教案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3.掌握本文的词语。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酬(chou2)和 铁箍(gu1)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环境:树林、山坡、花。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四)讨论第五段。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 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2.解释下列词语。门楣:门框上的横木。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 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吆喝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2.结构安排独特。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小钹(bo1)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 方面对“吆喝”的了解。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二)理清文章思路。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 饽”。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春酒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gou3 qi3)门槛(kan3)过瘾(yin3)凑(cou4)齐
酬(chou2)谢 煨炖(wei1 dun4)两颊(jja2)家醅(pei1)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二、导人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子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学习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t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 家乡浓浓的感情。
例如:
①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②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④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⑤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⑥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五、拓展训练
(一)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于是,他们的诗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宿建德江>)这两句写的是羁旅之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更是道出了苏轼对相隔一 方弟弟的思念,也给了天下人最诚挚的祝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二)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萧乾<枣核>(三)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
六、小结
本文体现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点。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琦君的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如行云流水。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俗世奇人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擅长(shan4)绰号(chuo4)刷浆(jiang)难堪(kan1)一瞅(chou3)发怔(zheng4)褒贬(bao1)怵(chu4)抠(kou1)戳(chuo1)瓢(piao2)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 什么不同。)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民间采风”的设计与实施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农村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
1、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
2、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
3、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4、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风土乡情小组拍摄制作“李万乡村风情”录相片。
(二)成果展示:
主持人导入:近期,我们走村串巷,流连于乡村的田野风光,穿行于古老而优秀的民间文化之中,开展了“民间采风”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今天,各个小队来进行成果展示和活动汇报。1.妙手加工,独放异彩
由民间故事收集小组介绍收集整理“李万乡村民间故事”的情况。小主编(学生a): 介绍小队组建过程、收集整理及制作手抄报的整个过程。小编辑(学生b):给大家讲二至三个自己收集整理的优秀的民间故事。小美编(学生c): 介绍手抄报整体设计及艺术加工。小主编(学生d):介绍收集民间故事的经验和感受。每篇习作都各有特色,各有魅力,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不同的审美观和创造性。古老的传说,经过我们的妙手加工,焕发了时代的色彩。
2、谚语警句,寓理其中
由“谚语警句”小组汇报收集“谚语警句格言”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情况。学生:我们实地考察,我们网上搜索。组长介绍收集资料的方法、组员简要汇报各自收集的内容以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谚语警句或采集中最感动的一件事;全组制定电子演示文稿,展示制作成员。
3、剪刀生花,美化生活
民间剪纸艺术欣赏组出示成果展示版,并当场演示简单的剪纸工艺。
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4、乡村风情,乐而忘返
乡村风情小组介绍“李万乡村风情”录相片的制作情况。小制片人(学生A): 介绍小队组建过程及外景拍摄活动情况。小摄影师(学生B): 播放中解说自拍的李万风光景点录相“李万乡村风情”。小导游(学生C): 出示展板 ; 介绍展板上的景点照片及特点。
焦作山水美不胜收,云台山水天下独绝。焦作近几年的山水旅游让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变得更靓更丽,也让焦作人的生活更美更甜。不必说奇妙无比的神农山,美仑美奂的青天河;不必说奇绝险峻的青龙峡谷,也不必说走向世界的云台山水„„来到小小的李万乡村,领略一番这里的乡村风情,也会让你流恋忘返。位于塔南路腰部地带的李万乡,在创建山水旅游城市中,借助她特有地理和区位优势,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江南水乡。这时有鱼米水乡的阵阵蛙鸣,也有碧波万顷映日荷塘,陶渊明笔下的良田美池在这里不再是幻想,飘然欲仙的花之君子更让心驰神往,一个又一个美丽而古老的传说 故事久久难以忘怀„„ 主持人:走出三味书屋,来到生活的百草园,我们发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是一棵永远不老的常青树,这棵树上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精华,这棵常青树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时代之水去浇灌„„ 有关资料:
1、李万乡村民间故事手抄小报;
2、民间剪纸作品图片;
3、“谚语警句”电子演示文稿;
4、“李万乡村风情”录相照片。活动收获
学生感悟1:我发现,我成功,我创造,我快乐
第一次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充满了这么多的文化和艺术,第一次感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美丽,想想灵泉陂那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仍声如洪钟地给我们讲述灵泉的传说,灵泉寺的来历,灵泉寺蕴育的历史和文化,真让人感动。再想想,我们为了让这个美丽的故事,我们几易其稿,将故事讲给父母听,讲给老人听,直到人人满意为止。我们编印的手抄报获得全校师生的认可,其间流下了多少心血和泪水,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史娟)
学生感悟2: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
看到中央电视台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总幻想将来自己也能走进中央电视台。这次我们拍摄的10分钟的镜头,10个人整整用了两周时间,其间矛盾、困惑、泪水,真的是爱恨交织。制作电视节目,最重要的是合作,难怪中央电视台经常播放这个广告: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张豆)
收获3:采风如同蜜蜂酿蜜,不仅要付出辛劳,而且要付出智慧。工作是辛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
收获4:整理材料不仅训练表达力,还培养了想象力; 收获5:蕴于生活中的美要我们亲自去挖掘。教师手记:
一、课前引导:
农村的民间文化的蕴藏量是很丰富的,许许多多的山岭、河流、古建筑、历史人物都附着美妙的传说,饱经风霜的老人普普通通的话语里却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农村那美丽的田园风光一直为文人所称颂,民风民俗乡音乡情是历代不朽的绝唱;那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茫的谚语警句经久不衰,今天,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农家子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让我们一起到民间去采风。
二、实施指导:
通过课前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之后,学生能自主结合然后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采风计划是取得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可以给出学生一些范例,或让学生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指导每一个小组都制定出一个详细、周密、针对性强而又有创意的采风计划。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分组分类指导。可以重点指导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的学生强化耳听心记能力,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判断能力。有的学生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民间故事听起来津津有味,写出的却干瘪枯燥。这时要引导学生合理布局谋篇、选词造句,让学生展开联想的双翅,作出合乎情理的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谚语警句格言难于收集,教师和学生一起不厌其烦、不耻下问地探访“能人”可以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避免半途而废。真正从艺术的角度鉴赏剪纸艺术,可能一时学生无从下手。引导学生归类、比较后学生会豁然开朗。
摄制小组最吸人注目,难度也最大。他们按计划跑了整整两天,拍了很多镜头,回去一看,却无从下手,结果一切又从头作起。家用摄像机无法剪裁,必须周密地计划好摄制的每一个景点、路线、角度、时间,然后再配上恰当的解说。
三、课后感悟
一个乡村会有多少民间文化?学生带着好奇与疑惑到民间采风,他们在名不见经传的剪纸艺人精湛的技艺面前叹为观止,他们面对那些大字不识几个却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出一串一串优美动听的故事的老人面前全身心地折服,进而深深地爱上了民间文化。一张散发着墨香的小报,一幅剪纸艺术展版,一个简单的电子演示文稿,学生平生第一次像电视工作者那样选景、拍摄、解说„„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索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民间采风活动实现了综合性语文学习生活化的目标。学生或独立整理一个美丽的传说,或合作编辑一张小报,从被动走向了主动,由个体转向了合作,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这样,突破农村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是农村的语文教育一次新的革命。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在活动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创设大学校、大课堂、大学科的大语文教育环境,走大语文教育之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