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建设 用百倍努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劳务产业工作(共五则)

时间:2019-05-12 12:4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党的建设 用百倍努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劳务产业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党的建设 用百倍努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劳务产业工作》。

第一篇:加强党的建设 用百倍努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劳务产业工作

加强党的建设 用百倍努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劳务产

业工作

信息来源:解放思想发布人:未知发布日期:2008-08-14浏览次数:108次

永宁县劳动就业服务局 何绍彬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国之策。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做好就业工作的要求,扩大就业和充分就业,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当前群众关注的热点、政府重视的焦点、就业部门工作的难点。如何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和劳务产业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加强党的建设,用党的理论统领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推动城乡统筹就业和素质就业,构建就业长效机制;今年以来我局把加强党的建设同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并把做好“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职业介绍、城乡各类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一项重要内容,倾满腔热情,集多方经验,不断拓展思路,狠抓落实,有力的推动了就业再就业工作与党建工作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抓党建促就业,推进劳动就业工作新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既是经济、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群众的利益是具体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通过就业,一个人才能获得收入、安居乐业、实现价值,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也是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深化改革、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当前,就业问题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重大挑战,只有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才能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许多愿望和目标都将无法实现。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之所以紧迫,是因为这项工作一拖延,就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业工作不能拖延,再就业工作更拖不起。每年全县新增劳动力2000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300人,登记失业人员近700人。三项合计,全县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3000人。同时,还有30000人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所以,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不能拖、不能靠、不能等。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之所以具有长期性,是因为这项工作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彻底

解决的,它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力在逐渐减弱;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必然伴随着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迁,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企业减员增效、职工下岗分流,数以万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都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要用党建理论统领劳动就业工作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让发展成果由人民来共享,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即人的素质和就业能力的不断提高。坚持以人为本的就业理念,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是谋生的手段,职业是实现人的愿望的载体,统筹城乡就业,服务好各种群体对就业愿望的实现,满足人的多样性就业需求,提供就业培训、就业援助、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咨询。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为了人民与党的根本宗旨相融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民生活富裕相切入”。

用党的建设统领劳动就业工作,必须把服务大局、服务城乡就业群体、服务基层做为就业工作的根本宗旨。首先,要自觉服从县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把就业工作放到大局中去认识、思考、把握、安排,其次,就业在服务大局的过程中要本着一切为了群众就业,就业与增收做为就业部门的长期宗旨,始终把宣传、组织、促进就业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用党的建设统领劳动就业工作,必须始终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成事,作为就业工作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就业工作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维护就业群体的合法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困难群体的冷暖记挂在心,积极协助政府落实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保证就业群体与共享地方发展发展成果结合起来,诚心诚意办实事,竭尽全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通过就业部门真诚、周到、人性化的服务,把党的好政策送到人民群众手中。

用党的建设统领劳动就业工作,必须把就业工作与《就业法》的落实,《劳动合同法》的执行有机结合起来,把营造和谐稳定、互利双赢的劳动关系作为就业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坚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推动劳动合同的签订,努力提高维权质量和服务质量。

三、发挥全县劳动保障服务体系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是确保全县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发挥作用的基础,对开展劳动保障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发布、技能培训、各类基础报表、基础台帐、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作用,统筹城乡就业,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做好农村失地农民劳动保障,劳动就业信息发布和开展职业介绍,促进就业再就业与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发挥全县劳动保障服务体系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认真做好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工作,加快发展劳务产业,是统筹城乡就业再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是城乡失地农民、富佘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现实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实民生,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就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促进就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切实把加快建设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做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措施落实,做到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六到位”即机构健全、场所固定、人员稳定、经费到位、制度完善、工作常态,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劳务产业工作开展。其次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服务设施,提高一线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稳定队伍。加大培训力度,定期对一线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全方位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用足三心,激活三情,用百倍努力实现劳动就业工作新局面

始终坚持把学习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更新知识结构,创新工作理念,提高工作效能,加强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修改完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各项制度能上墙则上墙,能公开则公开。以制度为保证,健全监督机制。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制度,切实做到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每件事情从大局出发,从细节做起。对各项工作实行“四个”动态化管理:即安排布置动态化、日常检查动态化、工作任务进度报告动态化、考核评比动态化,各项工作都制定了年度计划,切实做到有安排,有检查,有评比考核,严格执行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有关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失业保险、培训申请、鉴定申报、档案管理、社保接续等公共就业服务流程,并推行“四个统一”即:统一标志、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统一制度。

强化政府做好公共就业服务的职责,政府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就业援助工程顺利实施。

我们与望远工业园管委会、全县各企业及银川高新技术开发区、宁东基地等区内外有关企业和劳务输出基地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广泛收集和发布劳动就业信息。与永宁电视台合作创办了永宁“就业之窗”专栏,利用永宁政府公众网、张贴公告、开办用工公示栏等手段,广泛宣传就业用工信息,努力让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力全部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主动向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通报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向县委、政府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接受领导监督,争取领导的支持。

抓好四项培训。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和创业培训、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劳务经纪人培训。

不折不扣地认真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抓住《劳动就业促进法》正始实施的机遇,广泛宣传各项劳动就业法律法规和政策,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政策精神和内容。

积极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和转作风、抓落实、鼓干劲、促发展活动以及讲党性、重品德、做表率活动,把机关作风整顿贯穿于工作的始终,以整顿机关学风、纪律作风和工作作风为重点,以开展多种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建立讲学习,讲正气,讲政治,廉洁高效机关队伍,塑造永宁就业服务局良好形象为目标,进一步细化岗位分工责任制,切实按照抓重点,促全局,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多务实少务虚,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努力消除懒惰、涣散、拖拉、浮燥、守旧现象。监督和教育干部职工,努力克服四平八稳,满足现状,不求进取,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旧观念,旧思想,努力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实干意识。大力弘扬争创一流,锐意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营造风清气顺,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争先进位的工作氛围。领导班子带头以身作则,带头改进作风,带头苦干实干,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树好榜样,当好表率。积极开展比学习,看素质,比工作,看业绩,比作风,看形象活动,努力做到“四个消除”,即严肃工作纪律,坚决消除迟到、早退、误事现象;严肃工作计划,早安排,早落实,坚决消除虎头蛇尾现象;严格执行县委、政府的决定,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坚决消除“慢半拍”或阳奉阴违现象;坚决消除欺上瞒下现象,自觉养成办事认真,作风正派的良好习惯。制定了干部考核实施细则,建立机关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干部职工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用心抓落实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篇:关于《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

关于《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

各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地税局、国税局、市商业银行各支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等6部门关于大力推进下岗失业人员组织起来就业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4]27号)以及我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合就[2004]15号)(以下简称意见),现将实施细则明确如下:

一、关于对街道社区服务型、商贸型企业、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组织起来合伙经营企业的扶持政策

2003年10月1日以后建立并经认定的由3名以上(含3名)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自愿组织起来,通过合伙创办服务型、商贸型、加工型小型企业,或从事其他合伙经营实现再就业,免收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等一切行政性收费;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优先提供小额贷款。同时其实际吸纳、安置本市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一年以上的,按人数给予一次性补助。

(一)申请合伙经营享受税、费优惠政策,须持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合伙经营协议书;

3、合伙经营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4、一年以上期限的劳动合同;

5、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名册及《再就业优惠证》(如系协保人员,须在备注栏内注明);

6、企业在银行开设的基本帐户。

市劳动保障局对符合认定条件的颁发《组织起来就业实体认定书》,凭《组织起来就业实体认定书》,国税、地税、工商、财政、劳动、建委等部门按规定落实有关优惠政策。

(二)申请吸纳人员补助须持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3、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的名册及《再就业优惠证》(如系协保人员,须在备注栏中注明);

4、与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或下岗失业人员合伙经营的协议;

5、工资支付凭证(工资表);

6、在银行开设的基本帐户。

申请此类就业补助资金,企业或合伙经营的组织首先应持《组织起来就业实体认定书》,向区劳动保障局提出申请,由区劳动保障局初审汇总后,按季报市劳动保障局,市劳动保障局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无误后,转市财政部门。市财政部门核定后15个工作日内将一次性补助资金直接划入企业的基本帐户。

二、关于百帮就业服务中心的扶持政策

(一)各区应在6月底前,将名称统一为“××区百帮就业服务中心”,并完成相关管理职责的调整。百帮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在6月底前全部按要求办理聘用手续,并按照各区政府已核定的单位性质享受相应待遇。

(二)百帮创业园区应以吸纳进入园区的百帮组织为主;对孵化成功、搬出园区经营暂有困难的,允许短时租用场地,但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年。

(三)各区百帮就业服务中心中的非正规就业组织,每孵化成功1户正式注册的企业,按其规模状况,对百帮就业服务中心奖励5000~10000元。其中注册规模在5人以下的奖励5000元,5人至10人的奖励8000元,10人以上的奖励10000元。

各区百帮就业服务中心按季向市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奖励资金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孵化成功企业的原《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证书》原件;

3、新注册企业的《营业执照》副本;

4、国税、地税的《税务登记证》;

5、企业职工花名册;

6、会计报表或相关财务资料;

7、区百帮就业服务中心在银行开立的基本帐户及帐号。

(四)各区百帮就业服务中心当年吸纳新增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按吸纳的人数,每半年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按每吸纳1名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奖励500元的标准,一次性予以奖励。申请奖励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证书》原件;

3、当年吸纳的下岗失业人员名单及《再就业优惠证》(如为协保人员,须在备注栏中注明);

4、区百帮就业服务中心在银行开立的基本帐户及帐号。

此类补助资金,市劳动保障局在收到申请的15个工作日内,审核无误后,转市财政部门,市财政部门核定后15个工作日内将就业补助资金直接汇入相关单位的基本帐户。

(五)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未注册前两年,可申请享受国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市、区两级财政从再就业资金中予以补助优惠政策时,需按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证书》原件;

3、国税缴税凭证;

4、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在银行开设的帐户及帐号。

(六)已正式注册的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申请享受注册后一年国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市、区两级财政从再就业资金中予以补助优惠政策时,需按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原《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证书》及《营业执照》;

3、国税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

4、国税缴税凭证;

5、企业在银行开设的帐户。

申请税收地方留成补助资金时,百帮就业服务中心或孵化成功的企业可向区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区劳动保障部门在7个工作日内审核无误后,转区财政部门,区财政部门核定后在7个工作日内将区财政承担部分的就业补助资金划入相关单位的基本帐户,同时报市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市财政部门据此在7个工作日内将市财政承担部分的就业补助资金划入相关单位的基本帐户。

(七)对2003年10月1日后进入百帮就业服务中心创业或进入各街道开辟的再就业一条街(下岗失业人员经营户不少于全部经营户80%)自谋职业的持证下岗失业人员,自创办之日起,1年内减半缴纳房租和水电费,3年内免缴物管费、卫生费、治安费和环保费等。

申请此类资金补助时,各百帮就业服务中心或街道需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百帮就业服务中心或街道证明;

3、管理服务机构与各经营户签订的经营协议书;

4、经营户本人的《再就业优惠证》;

5、收费凭证;

6、百帮就业服务中心或街道在银行开设的帐户。

以上减免的各项费用由区、街道财政承担。市里将根据各再就业园(区、街)的有关费用减免情况和工作实绩给予资金补助。

(八)2003年10月1日以后成立的非正规就业组织,安置的本市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按规定给予劳动合同期限一致的社会保险补贴,其中“4050”人员同时给予相应期限岗位补贴。

申请社保补贴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非正规劳动组织》证书(原件);

3、吸纳的下岗失业人员花名册及《再就业优惠证》(协保人员需在备注栏注明);

4、社保缴纳凭证;

5、非正规就业组织在银行开设的帐户。

各区百帮就业服务中心按季度汇总,初审后报市劳动保障局,市劳动保障局在收到申请的15个工作日内审核无误后,转市财政部门,市财政部门核定后15个工作日内将就业补助资金直接汇入相关单位的基本帐户。

岗位补贴的申请按我市出台的公益性岗位补贴申领程序的规定办理。

三、关于“社区帮扶万名4050人员就业项目工程”的扶持政策

各街道成立的劳务型服务公司,必须将本辖区内所有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未就业 “4050”人员全部吸纳,其中本人明确提出无就业愿望、不与劳务型服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的,根据《合肥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发放管理办法》(合政办[2003]20号)的规定,可由街道收回《再就业优惠证》并交还发证单位;本人提出已在别处就业(包括已在公益性岗位上岗的“4050”持证人员)、不与劳务型服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的,街道须在其《再就业优惠证》就业状况栏内予以注明,并及时统计在已就业的“4050”人员中。

街道新办的劳务型服务公司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2]208号文件和财税[2003]192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

从事“社区帮扶万名4050人员就业项目工程”的街道(镇)劳务型服务公司,每吸纳1名本辖区内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并签定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与失业人员)或劳务协议(与协保人员)的,可获得1000元/人一次性补贴,并享受公益性岗位相关政策。(劳动合同、劳务协议一式叁份,各区劳动保障局及合同、协议签订双方各执一份,合同、协议范本附后)

(一)劳务型服务公司吸纳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申请一次性补贴,各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可持以下材料向市劳动保障部门申请:

1、申请报告;

2、吸纳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花名册及《再就业优惠证》(如为协保人员,须在备注栏中注明);

3、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

4、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在银行开设的帐户。

(二)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首次向市劳动保障部门申请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时,需持以下材料:

1、申请补贴资金报告;

2、吸纳的“4050”人员花名册及《再就业优惠证》(如系协保人员,须在备注栏中注明);

3、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

4、公益性岗位资金申报表(三家抬);

5、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在银行开设的帐户。

再次申请时,需持上月工资发放凭证和当月《资金申请表》。

(三)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介绍其他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至用人单位就业的,可按规定享受职业介绍补贴;劳务型服务公司吸纳安置本辖区内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中的原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可申请享受社会保险补贴;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吸纳安置本辖区内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需进行培训的,可委托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具体按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关于转发〈安徽省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制度的通知》(合财社[2003]287号)执行。

以上各项就业补助申请,市劳动保障局在收到申请的15个工作日内审核无误后转市财政部门,市财政部门核定后15个工作日内将就业补助资金拨付至各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的帐户。

四、关于小额贷款扶持政策

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从事的项目属于微利项目的,由中央财政据实全额贴息。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从2004年1月1日起,对属于非微利项目的由市财政据实全额贴息。

经办银行按季度向财政部门申请贴息资金,具体按合肥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合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转发〈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微利项目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合财社[2003]288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办理。

(一)每季度结息日后7个工作日内,经办银行将贴息资金申请材料报送担保机构核对。主要报送以下材料:

1、贴息资金申请表和贴息贷款明细表(表样附后);

2、贷款计收利息清单;

3、借款人《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

4、贷款合同复印件;

5、贷款发放凭单等。

(二)担保机构收到贴息资金申请表和明细表后,在7个工作日内对贴息项目、贷款金额、期限、利率等进行核对,出具意见。

(三)经办银行向区财政部门据实报告贴息发生额度,经区财政部门初审后,报送市财政部门。

(四)市财政部门收到经办银行的贴息资金申请材料后进行审核,对于微利项目的7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属于非微利项目的10个工作日内将贴息资金拨付经办银行。

(五)经办银行向专员办报送微利项目贴息资金申请材料,主要包括:

1、贴息资金申请表和明细表;

2、贷款计收利息清单;

3、市财政部门的审核意见;

4、担保机构的核对意见;

5、上一季度财政拨付贴息资金收款凭单复印件等有关材料。

五、关于建立、完善信用体系问题

各级小额贷款担保机构,要会同承贷商业银行、街道、社区进一步建立、完善个人诚信记录,及时将小额贷款还款情况通报市财政、劳动等相关部门,对恶意偷逃贷款的要及时与街道、社区通报,共同做好追款工作。

六、关于资金管理

“就业补助资金”是政府设立的专项补助资金,各单位、企业的再就业补贴、补助等均需从“就业补助资金”中支出。因此,严禁骗取、挪用“就业补助资金”。对于虚报冒领“就业补助资金”的,除追回全部资金外,情节严重的将给予严肃处理。

附:劳动合同、劳务协议范本

小额贷款贴息资金申请表

合肥市劳动保障局 合肥市财政局

合肥市地税局 合肥市国税局

合肥市商业银行

二○○四年五月三十日

第三篇:南麻镇全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南麻镇全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紧扣农民致富增收目标,全镇1-8月份实现就业再就业544人,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840人。一是完善机制推动。建立实行了农村富裕劳力、外出务工人员、技术特长人员、用工信息“四本台账”动态化管理制度,并推行了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社保关系接续等“一站式”服务工作机制,推动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教育培训促动。进一步完善了以成教中心为主体、村(居)远程教育和农民夜校、文化大院为培训辅助的镇、村两级就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订单式、意向式、联合式等劳动技能培训活动13期,促进和提升了劳动力就业竞争力。三是开发岗位拉动。通过抓招商引项目,开创就业岗位,并依托居家城、大观园等经济发展平台开发个体私营业、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卫生清扫等公益性就业岗位,拓宽了劳动力就业渠道,先后有200余人受益并实现再就业。1

第四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1402

【发布文号】赣府发[2001]32号 【发布日期】2001-10-29 【生效日期】2001-10-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赣府发〔2001〕32号2001年10月29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当前,我省正处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以及新成长劳动力的增加,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多渠道扩大就业,既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各级政府要从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在继续重点做好“两个确保”的同时,围绕着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加快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工作之间的互相融合,尽快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格局,形成就业促进保障、保障支持就业的格局,形成市场主导、政府督导、各方协力、齐抓共管促进就业的工作格局,进一步缓解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带来的人员分流的压力,平稳渡过下岗职工出中心的高峰期。现将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下岗职工出中心

从2002年1月1日起,各地不再新建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企业新的减员原则上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由企业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凡所在企业参加了失业保险并依法足额缴费的,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对仍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按照进中心三年协议期满出中心的总体要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有情操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下岗职工出中心。凡协议期满的下岗职工,从协议期满的次月起,再就业服务中心不再发给基本生活费,停止代缴社会保险费,并可采取以下方式出中心。

内部退养。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下岗职工,可实行企业内部退养。“内退”后继续由企业发给基本生活费,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到法定退休年龄再办理退休手续。

随企业改革出中心。国有企业在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改制过程中,应将下岗职工与其他职工同等对待,对到转制后的企业工作的职工,转制后的企业应与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对愿意自谋职业的职工,应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按规定领取安置费或支付经济补偿金,并继续参加社会保险。国有企业关闭、破产时应将下岗职工与其他职工统筹考虑,并按照规定领取安置费或支付经济补偿金,继续接续社会保险。

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关系(以下简称“协保”)。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并签订协议、不符合内退条件、1956年6月30日以前出生的男性和1961年6月30日以前出生的女性下岗职工,按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与原用人单位、再就业服务中心签订“协保”协议。“协保”期限为签约的下岗职工现有年龄至法定退休日止。“协保”人员的社会保险费交纳,以各设区市上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养老保险按16%缴费,医疗保险按5.5%缴费,失业保险按1%缴费。“协保”人员不再享受失业保险,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按现行规定执行。三项社会保险费用在“协保”协议生效时,一次性缴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费用由企业承担。企业资金确有困难的,通过资产抵押、资产变现等办法解决,或由其资产管理部门帮助解决。对少数特别困难的企业,各级政府可从促进就业资金中给予适当帮助。对于特别困难无力一次缴纳“协保”费用的企业,劳动保障部门可与企业签订分期缴纳协议,原则上一年缴纳一次,但不享受社会保险费率优惠。“协保”人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再就业。由原用人单位招用的,必须解除“协保”协议和原劳动合同,重新签订劳动合同。一次性缴纳了社会保险费的“协保”人员,自谋职业或在新的用人单位重新就业后,可以免交社会保险费,也可以补交社会保险费差额。“协保”人员提出解除“协保”协议,在解除协议时一并解除劳动关系,不享受经济补偿;解除“协保”协议后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并实行市场就业。

依法解除劳动关系。对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自主创业半年以上的下岗职工,与新用人单位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半年以上的下岗职工,不符合“内退”和“协保”条件协议期满的下岗职工,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下岗职工,可按有关规定办理出中心和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的手续。对三年协议期未满、自愿提前出中心的下岗职工,可将尚未领取的基本生活费一次性发给本人,并办理出中心、解除劳动关系的手续。上述人员解除劳动关系后,由企业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未实现再就业的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极少数无资产变现、资金确有困难的企业,其资产管理部门又无力调剂的,经同级政府批准,可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中给予适当补贴。

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对愿意自谋职业的下岗职工或其他人员,可以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所属的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机构寄存档案,进行劳动保障事务代理。

要广泛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以协议期满将出中心或已出中心但再就业困难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为服务对象,通过上门指导、贴近服务、专项扶持、接续社会保险等援助措施,使他们在再就业、接续社会保险和保障基本生活等方面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服务,为下岗职工平稳出中心和实现再就业创造条件。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开展上门咨询和政策援助、职业指导援助、就业信息和岗位援助、技能培训援助、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援助、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援助、基本生活保障援助、特困群体援助。要通过实施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帮助下岗、“协保”和失业人员选择社会需求量大且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专业进行培训,经鉴定合格,并在以后半年内实现了就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到本人户口所在地的劳动保障部门报销培训费。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承担再就业援助行动的主要责任;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要落实促进就业的资金;工商、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对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创业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工会要将援助行动纳入“送温暖工程”,对再就业困难人员进行重点帮助;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年志愿者上门服务活动;妇联开展巾帼社区创业带头人活动,多形式帮助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尤其是妇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二、二、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促进非正规就业

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是指组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通过开展市政市容保洁、保绿、保安、保养服务,家政、配送和各类代办服务,家电维修、车辆管理和为企事业单位临时性、突击性用工提供的劳务等服务经营项目,帮助其获得一定的收入和基本社会保障的社会劳动组织。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以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形式组织起来,自己寻找经营服务项目,经营活动进入社区就业服务载体并接受其管理,从业人员中下岗失业人员占60%以上的劳动组织;另一种是由政府根据安置就业困难人员需要,帮助建立的非盈利性社会劳动组织,包括社区公益性劳动组织、培训实习和劳务输出的基地等。

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由同级再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颁发全省统一的《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证书》。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免收税费。工商、税务部门免费为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办理开办手续,三年内免费办理年检手续;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中下岗失业人员占60%以上的、从事上述社区居民服务的,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三年内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免交各项行政性收费,税务部门要为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提供地方税务发票。

小额贷款担保。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和非正规就业人员,凭《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证书》,可到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再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可用促进就业资金提供小额贷款担保。

社会保险优惠。在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中从业的“协保”以外人员,三年内以各设区市上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养老保险按16%缴纳,医疗保险按5.5%缴纳,失业保险按1%缴纳。以后年份按统一规定的缴费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由社区服务载体负责代收代缴。

综合性商业保险。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从业人员可参加指定保险公司的非正规就业人员综合保险,享受每年不超过2万元的财物损失理赔和人身伤害理赔。参保第一年的保费由促进就业资金支付,第二年的保费由促进就业资金支付50%、参保人支付50%,以后年份的保费由参保人自理。

三、三、大力开展社区就业工作,积极发展社区就业服务载体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是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市建设和基层建设的重要内容。紧密结合城市和社区建设的需要,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就业的重要渠道。为了推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完善城市就业服务网络,要逐步在设区市的市区建立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和社区就业服务载体。

要加快建立以社区为依托,以实施再就业工程为目的,以吸收和安置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的社区就业工作网络。各设区市市区的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是区劳动保障部门在街道的服务机构;服务中心以社区为服务范围,集岗位开发、职业指导、就业培训、特困安置和社会保障功能于一体,直接面对街道、社区群众,提供各类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其主要任务是: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协调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掌握社区就业信息,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提供求职登记、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项服务,负责社区范围内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为适应社区服务业和各种非正规就业形式的发展,城市街道要建立社区就业服务载体,为本社区的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提供信息、项目开发咨询、财务代理等中介服务;为非正规就业人员提供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费的代收代缴服务。

四、四、实行政府保护性就业,建立就业困难群体的托底机制

设区市及所辖区政府要采取政府购买工作岗位的办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建立市、区、街道三级困难对象就业托底机制。劳动者的聘用和报酬由用人单位自主决定,政府按核定的实际安置的就业困难人数给予其适当的补贴。就业困难人员是指: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0周岁以上;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就业愿望迫切、愿意无条件服从社区有关部门安置,非本人主观原因仍在失业的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由设区市劳动保障部门核定。

为更好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各地要积极发展公益性劳动组织,开发公益性和社区服务就业岗位。公益性劳动组织的认定范围由各设区市劳动保障部门确定,可享受非正规劳动组织的各项优惠政策。公益性劳动组织必须安置本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和接纳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推荐的就业困难人员,经设区市劳动保障、财政部门核定,可从促进就业资金中给予每人每月一定数额的岗位补贴,具体补贴标准由设区市人民政府确定。要鼓励各类社会经济组织开发适宜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项目。凡创造一个岗位吸收一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签订两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可从促进就业资金中给予1000元--1500元的补助,具体数额由设区市政府确定。就业困难人员占用人单位职工总数50%以上的,可享受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优惠政策。

五、五、多方筹集促进就业资金,加大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投入

(一)促进就业资金来源。

1.失业保险基金上年收入用于按国家政策规定支付失业保险待遇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社会筹集部分之外的剩余资金。

2.从当年各级财政安排和社会筹集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

3.按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各级财政安排的就业经费(包括再就业补助费和城镇就业补助费)。

4.社会各界捐赠。

(二)促进就业资金开支范围。

1.开发公益性劳动岗位的补贴。

2.下岗职工“协保”的补贴。

3.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安置补贴。

4.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的费用。

5.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费用。

6.劳动力市场建设和运行费用。

7.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业务经费。

8.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社区就业服务载体的工作人员、业务经费的补贴。

9.为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从业人员提供综合性商业保险的补贴。

10.经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后,确需开支的其他费用。

(三)促进就业资金的管理。

促进就业资金由各级再就业领导小组管理。促进就业资金的使用,由各级再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预算,报同级再就业领导小组批准。促进再就业资金存入各级财政部门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促进就业资金财政专户”,实行专户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同级商业银行开设促进就业资金支出专户,财政部门应根据同级再就业领导小组批准的预算,及时、足额地将资金拨入支出专户。促进就业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建立促进就业资金的财会、统计、审计制度,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使用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失业保险基金构成的促进就业资金,需经省再就业领导小组批准。

(四)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管理。

各级政府要加大社会保险基金扩面征缴力度。凡纳入失业保险基金征缴范围的用人单位和人员,都应按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财政供款事业单位缴纳失业保险所需经费,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14号)执行。降低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加养老保险的“门槛”,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可在不低于设区市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60%和不高于300%的区间由参保者自行选择,缴费比例由现行的20%降到18%;对已参保企业改制后分流出来置换了身份的职工,在未再就业前缴费基数和比例也可按上述办法执行。要加大市县政府养老保险工作的责任,形成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机制。

六、六、加强人力资源基地建设,加快劳务输出产业化步伐

认真落实省委关于“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积极引导城镇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大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劳务输出的力度。

扩大劳务输出,提高我省劳务输出的整体规模和效益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劳务输出产业化发展步伐,实行劳务输出的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和一体化服务。各地要依托现有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职业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劳务输出人员的职业培训,积极探索以省内培训、省外就业的方式扩大劳务输出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劳务输出管理体制,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政府管理劳务输出的职能部门,要切实做好劳务输出的规划、管理工作,制订和完善有关政策。凡外出务工人员在输出地或输入地缴纳了社会保险费的,输出地劳动保障部门可为其计算工龄和缴费年限,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积极开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把组织外出就业与鼓励回乡创业结合起来,有关部门要为返乡创业提供信用担保、信息咨询、技术支持、管理服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

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建立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形成有效的工作制度、工作机制和工作网络。要把创造就业岗位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制订工作目标,列为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引导企业挖掘增加就业岗位的潜力和控制就业岗位减少,积极组织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和社区服务岗位,为群众提供各类就业服务。要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投入,加大失业保险基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对促进就业的支持力度。要建立市、区、街道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和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把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淮北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又上新台阶 (就业做法总结用)

安徽省淮北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又上新台阶

稿件来源:中安在线发布日期:2018-06-27字体大小:【大】【中】【小】

据淮北新闻网报道,近年来,淮北市不断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通过深入推进创业富民工程,全面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建设等举措,使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又上新台阶。2018年上半年,淮北市新增就业274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8%以内,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10399人,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全面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出台了《淮北市创业专项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以贴息、补贴、奖励、风险补偿等方式,用于创业培训、创业基地建设、贷款贴息、创业就业补贴等。市工商、税务等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优惠政策,推广“一站式”“一条龙”服务,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有效促进了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鼓励更多的劳动者去创业,更多的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而带动大量人员就业。

坚持服务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为服务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统一拟订专项招聘服务方案,开展专项用工服务,基本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市人力资源市场设立了用工洽谈、职业指导、创业服务等16个服务窗口,按照“天天有岗位、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市场”的要求,组织开展了“2018年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大型系列专场招聘活动,为继续用工的企业搭建供需平台。

实施创业富民工程,带动就业。为积极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强创业(实训)孵化基地建设,市劳动就业管理局联合师范大学建立创业模拟实训基地,进行了创业实训模式、创业实训资源平台和技术支持、演练创业实训技术和方法等培训,促进大学生创业。并在淮北各媒体、专版广泛宣传创业典型,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热情、干事创业的激情,努力营造崇尚创业的良好氛围。全市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创业带动就业的成效进一步放大。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稳定就业。掌握一定技能,是实现就业、相对稳定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的基础条件。淮北市紧密结合6大重点产业发展、企业用工需要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综合运用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组织社会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目前,全市拥有技工院校2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31所,依托大型企业、职业院校建立实训基地16个。培训专业以中、短期培训为主,涉及矿山机电、采掘技术、纺织、汽车驾驶、计算机、车工、焊工等几十个职业(工种),基本涵盖了淮北市主要产业需要。深入开展了以企业职工培训为重点,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程。鼓励企业尤其是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组织待岗人员开展技能培训,稳定职工队伍。

完善就业服务网络,保障就业。加强对经营性就业服务机构管理,提高市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管理服务水平。目前,全市18个乡镇、15个街道、181个社区、276个行政村均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各行政村设立兼职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员,将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向农民覆盖,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形成城乡一体、上下贯通、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就业服务网络。

落实就业实名制,助推就业。建立健全登记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流动人员等基础台账和数据库。进一步强化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提高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抓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专业化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对县区就业实名制工作开展情况督促检查,确保全市就业实名制工作扎实稳步推进。(王守明 马密 王彦芝)

下载加强党的建设 用百倍努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劳务产业工作(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党的建设 用百倍努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劳务产业工作(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