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乌蒙山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宜宾屏山

时间:2019-05-12 12:5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乌蒙山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宜宾屏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乌蒙山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宜宾屏山》。

第一篇:国家乌蒙山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宜宾屏山

国家乌蒙山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宜宾屏山近日,从国家旅游局乌蒙山片区旅游规划编制课题组获悉,屏山旅游5大板块纳入《乌蒙山片区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

一是龙华古镇、书楼马湖古镇纳入知名旅游古镇建设项目;二是屏山镇纳入旅游小镇建设项目;三是清平彝族风情体验乡、屏山镇茶文化旅游村、书楼风情旅游村、新安生态休闲旅游村和龙华历史文化村纳入特色旅游乡村建设项目;四是老君山文化生态旅游区、金沙江森林洞穴温泉度假区和向家坝库区水上运动旅游区纳入国家4A、5A级重点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五是结合金沙江航运设施建设和金沙江高峡平湖电站旅游走廊建设,培育打造连接成都—乐山—犍为—沐川(或宜宾—水富)—屏山—绥江—雷波—永善—金阳—巧家—布托—宁南—会东—禄劝—武定—昆明(或元谋—攀枝花)的跨区域金沙江峡谷电站旅游精品线路。《乌蒙山片区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是在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战略背景下,按照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有关精神和要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旅游建设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推进旅游开发建设,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以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开发的专项旅游规划,对指导屏山旅游开发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着力打造生态旅游深度开发展示县具有科学指导意义。勇先创景视点:用旅游的发展激活本地产业的发展,从而启动富民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旅游扶贫。

第二篇:屏山中心校发展规划方案

屏山中心校发展规划方案

(2014--2017年)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结合校情、师情、生情以及地域实情,沐课改之风,走内涵发展之路,进一步践行、完善符合自身实际的具有生命力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和发展策略,不断丰富其内涵,打造特色鲜明、和谐向上的品牌学校。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发展规划方案。

一、学校基本现状分析

泗县屏山镇中心学校位于泗县北十公里处的风景秀丽的屏山西北角下,104国道东侧,毗邻泗许高速,交通便利。学校始建于1953年,占地面积17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86平方米,现有21个教学班,45名教师,800多名学生。

自建校以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县前茅,是全县初等教育阶段中的教育教学管理窗口学校,以优秀的教育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本科学历26人,专科学历24人,省级教坛新星1人,省优秀教师2人,市级教坛新星3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18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一支政治过关、业务过硬、勇于创新、具有先进理念和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师队伍,已成为解屏山中心校向更高层次攀登的强有力的基础,成为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多年来,学校以“创建精品名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课外阅读”为主要办学特色。自07年9月,在县教育局领导的启发下,学校以“蒙养玉成,必作于细”为核心理念,坚持“唯实求真,日进有恒”的学校精神,以“注重养成教育,促进内涵发展;创建书香校园,实现人文和谐”为办学策略,不断加大书香校园创建力度,引领全校师生积极践行“阅读生活化、学习终生化”的学习理念,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人文和谐、书香浓郁的现代化特色学校。

小学阶段是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塑造健康、活泼、全面发展、艺术个性突出的孩子是屏山中心校全体师生的不懈追求的目标。学校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学校有专职的高素质的音体美老师队伍团队,他们团结奋进,锐意进取,与时俱进。辛勤的汗水缔结出了丰硕的艺术成果,每年一度的艺术月节目展演活动,是我校师生展示个性才艺的广阔舞台。2012年学校排练的舞蹈《好想,好想„„》和课本剧《成长变奏曲》分获市艺术月节目展演一、二等奖;2013年辅导的课本剧《彩蝶飘飘》和群舞《新华报童》在参加市级艺术月节目选拔中,表现抢眼,脱颖而出,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的赞誉和认可。

“把学校建成整洁、大气、优美、富有人文性的校园环境”,是学校校园规划理念。校园布局紧凑有致,校园内四季如春,绿树成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走廊等阵地,展示师生的优秀作品,宣传校内外重要新闻和好人好事,悬挂名人名言和行为习惯标语,使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文化园地,今年又建成了校园独有“古井文化亭”,从而让今日的屏山中心校正以优雅温馨的校园环境,独特别致的魅力风采展示于世人面前。

先进的教育思想,超前的办学理念和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保证了办学水平的稳步提高。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宿州市“花园式学校”、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示范学校”、安徽省“家教名校”、宿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宿州市“农村示范学校”。

二、学校问题诊断及原因探究。

1、敬业精神受到冲击。目前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教师待遇偏低,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低下,教师的敬业精神受到多种因素的冲击,大部分教师仅仅把教书育人作为养家糊口、管吃管穿的一门普通的谋生职业,没有把千古基业的教育作为自己毕生追求和奉献的事业来敬畏,工作得过且过,水波不兴,不过无功,但求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吃苦、奉献精神有待于提高,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教育还待加强。

2、素质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推进。在当今时代,选拔人才机制仍然依靠考试,分数决定学生的命运,所有一般家长、社会评价一所学校的尺度主要是看升学率及统考成绩,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主要是看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考试成绩好的教师就是好教师、优秀教师、先进教师„„学生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于是学校对教学结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了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从而教学过程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性。即使谈到教育,也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展开的,好像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为了一个好的分数,出现了教师不顾疲劳的加班加点,抢占学生的休息时间,于是学生的课时、作业多了,活动、睡眠时间少了,考试分数多了,学生身心不健康因素也多起来了。以牺牲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代价,而换取眼前的效益,而这恰恰是与“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为家庭的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负责”作为学校办学的宗旨相违背的。与此同时,在教学中,上级考什么,学校教什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只停留于课程表编排上,重智育,轻德育,艺体课程、活动类课程、环境类课程开不全、开不足,严重影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3、学校现代化教育设备急需添置,水平急需提高。能够运用软件进行教学课件制作的老师不多,教师办公室没有电脑,给电子备课带来阻碍。学校除了必须具备的教室和办公室、图书阅览室外,没有实验室,更不用提什么多媒体教室、电脑室、语音室、音乐室、美术室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得不到应用的推广和应用。

4、执行制度时以偏概全,缺乏整体性。学校的指导虽然比较全面,但在执行过程中,学校往往热衷于抓“签到”一些显现的管理,对学校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管理制度关注甚少,影响了制度的有效性。执行过程有很大的随意性,许多制度长期处于“休眠”的状态,管理者处理事务时往往绕过制度自行一套。“人可以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的无用论”极大地挫伤了制度遵守者的心。

通过现状分析,不难看出:尽管学校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但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在优势,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创造学校新的辉煌,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队伍素质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能力。形成一支顾大局、识大体、团结协作、务实奉献、敢想敢干、开拓创新,有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干部队伍。领导班子成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服务,树好形象,起好表率,上好课。要团结务实,真抓实干。讲求工作方法,在工作中做到思想上有活力、方法上有创新、管理上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掘学校的内在潜力,争创更大的教育教学业绩。

(2)坚持制度管理。不断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实行目标

管理、全员管理和质量管理,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奖惩到位,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3)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观和学生观。开展“讲师德、讲责任、比能力、看业绩”活动,增强事业心,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增强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改革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力争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杜绝“不见业务讲资格”、“谈工作时‘我不会’,荣誉待遇时‘我不如谁’”的丑恶现象,杜绝‘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平等策略,全面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4)教育广大教师要热爱学校、尊重同事、热爱学生,对工作、对生活、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教育学生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对待后进生,耐心细致地引导和教育,不侮辱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留惩罚性作业、不驱赶后进生、不让任何一个后进生辍学。

2、强化学校教学的科学、规范、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学校要定期对教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成绩考核等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全面掌握教学情况。学校每月对教师教学检查指导不少于1次。检查教师备课和作业批改情况时,应涉及所有年级和作业种类,检查要有记录(写清时间、地点、人员等)、有分析、有小结,并及时通报检查结果,提出指导意见。

(2)强化教师教学日常行为规范。

教师教学设计坚持以个人钻研为主,内容全面,格式规范,过程清楚。加强集体研究,集体备课应有研讨记录,有自备、集备、复备的过程,执教者在复备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将修改意见和教后记汇总后交给备课组长,形成新的教学设计,存入学校档案,以利于滚动使用。教师备课应适当超前,不得使用旧教学设计或以参考资料代替教学设计,不备课不得上课。提倡教师候课。教师课堂教学要努力做到目标明确,师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延,确保学生课课有得。要认真研究“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自制或从网上下载,但需根据学生实际修改和具备教学设计要素的完整性。

抓好作业布置和批改。按照“轻负担、高质量”的要求,减少机械重复训练,提高训练效果。作业要力求形式多样,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践性作业,作业量要适中,防止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教师批改作业要及时,运用等级加鼓励性语言相结合的方法,提倡面批,并抓好反馈和矫正。

切实做好教学“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工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抓好培优扶困工作。辅导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有记录,要确定辅导对象、时间、过程、方法等,对学有余力或具有某种特长的学生应加强指导和培养,要努力促进他们个性特长的发展。充分重视扶困工作,及时地利用课堂、课后时间为学困生查漏补缺、跟踪反馈、适时激励。培优扶困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校要把培优扶困工作纳入教师考核与绩效考核之中。

(4)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提高学习质量。要充分认识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主体意识。要特别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5)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实施多形式、全覆盖的全员培训计划,深入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市培计划”,通过专题培训、专家报告、重点课品评、“师徒结对”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文化业务水平。各校要不断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加强教研交流。以建立集体备课制为抓手,扎实开展好各类校本教研活动。集体备课采取分年级、分学科的形式,每两周至少开展1次。认真做好集体备课活动的组织管理,要求有记录,杜绝分头备课现象。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研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学校坚持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校内教学评优与观摩研讨活动。

(6)认真抓好家校联系工作。进一步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使用好《家校联系手册》。坚持开展每学期一次的面向家长、社会的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积极接受家长与社会的监督,赢得家长、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7)认真做好教学质量监测工作。开展教学质量监测工作是落实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需要,根据实际,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学业掌握情况进行及时跟踪监测,以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端正办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分析调研制度。教学质量监测结束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对教学质量现状给予实事求是地评价,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有关要素进行客观、准确分析,引导教师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9)严格按照省教育厅《教学管理规范》要求制定学校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间活动安排表,并上墙,接受监督;开齐、开足、上好新课程要求的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随意调整课程难度和教学进度;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确保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8小时,不占用节假日集体上课、补课,按照新课程标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减轻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和自信,形成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学习态度。强化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师成长,推动学校科学可持续发展。

3、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整合德育资源,规范师生行为,全方位、细致地落实好学生的常规管理,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增强班主任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以评选 “优秀班主任”为契机,弘扬先进,发挥优秀班主任的示范、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少先队、学生会的德育功能,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作用,在教学中让每个教师肩负起德育工作任务,让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重视行为养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行为规范教育,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开展好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活动。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班会、主题教育、班级公约等,强化教育训练,注重细节,特别是抓好学生的就餐、集队、课间操、午间管理和课间行为规范等,切实培养学生 “讲仪表、讲礼貌、讲勤奋、讲孝道、讲公德”文明素养。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每月一主题,对学生进行感恩、奉献、友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向上的心态,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注意抓好学困生和贫困生的心理辅导;特别关注单亲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注意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

(4)严格执行体育和卫生工作两个“条例”,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加大艺术科技等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工作抓提升。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杜绝体育课“放鸭子”的现象;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全面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工作,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开展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专项体育比赛,推动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卫生工作抓细致。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加强校园环境卫生建设,提高学生卫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加强食品卫生、防疫、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橱窗、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做好预防近视,预防传染病等卫生健康方面的工作,定期对全体学生进行体检。

艺术工作抓形成。通过组织学生绘画、书法比赛,提高学生美术素养;通过校园广播、班级每周一歌、六一文艺汇演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4、强化教育科研,提升教师专业素质。(1)明确工作思路,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

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确定“依法治校、科研强校、名师立校、品牌兴校”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重点”的教学管理工作思路和“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校本培训为重点,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名师引路、合作提高”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旨在引导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同时,在教师群体中强化六种意识:全局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学习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

(2)制定发展规划,引导教师确立自我发展目标

明确的发展目标,是催人奋进的不竭动力。没有远大志向、没有人生追求的教师,也不会成为优秀的教师。因此,学校鼓励教师成名成家,支持教师敢冒尖、创名牌、推好课。同时,学校针对教师年龄、学识、能力的特点,分层提出培训目标,形成“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的培养梯次,成立教师成长俱乐部,明确相应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强化过程管理,实行个案追踪,让教师的内驱力和学校提供的成长平台形成合力,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争取五年内培养市级学科带头人一名,县级学科带头人二至三人。(3)确定研究课题,带领教师在研究中求发展

课题研究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的探究活动,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与专家的近距离互动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理论上的支持,而且可以得到业务上的具体指导,从而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因此,学校将积极落实将积极进行科研课题立项、研究,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培养“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工作习惯,通过课题研究这个载体,促使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4)铺路搭桥,在实践中锤炼教师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为了促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学校将不惜重金、不遗余力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搭建支持平台,让更多的教师在学校发展中展示自己的人生智慧,实现人生价值和美好理想。努力实现“通过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师生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5、完善学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根据学校实际物质条件,依托社会各种积极力量,不断提升学校物质文化的质量,丰富其内涵,建设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营造学习型校园。学校开源节流,利用多种方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争取达到24班规模,完成学校食堂、厕所改造;加强建设数字校园,添置相关信息技术装备,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实现班班通、室室通,使教育资源库更丰富、实用性更强、校园网与师生、家长、社会的交互性更强;大力建好学校图书馆,提高图书质量,力争学生图书达到人均30册,为创建书香校园作保障;继续实施专用教室改造工程,每年添置一定量的文体设备,实验器材,教学仪器和教学资料,全面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到2016年各项配备希望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达到省级标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新的三年,屏山中心校将乘势而上,争创办学一流佳绩,力争到2017年成为宿州市农村示范小学,为屏山初等教育再谱辉煌篇章!

第三篇:旅游重点项目汇报

旅游重点项目的基本情况

为力促我区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力争达到“游山到张家界,游水到大通湖”的理想目标,今年以来,我区把旅游具体项目开发要作为全市旅游开发重点项目来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点旅游项目情况

1、环湖公路风光带建设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大通湖区位于湖南省益阳市,拥有大湖水域面积83平方公里,为湖南省面积最大、保存最完美的内陆湖泊。项目区内湿地自然风貌保持完好,生态环境指标优良,鱼、鸟类和水生植物资源丰富,有经济鱼类109种,水生植物86种,是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美食、娱乐、科考的最佳去处。项目区S202省级公路依境而过,傍湖而建的“锦大渔村”为“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服务区(点)”,集渔村美食、庄园别墅、会议接待、特色垂钓、捕鱼体验、大湖观光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生态度假渔村;“百味鱼馆”为“湖南省三星级乡村旅游服务区(点)”和益阳十大特色农家乐之一,文化底蕴深厚;

项目的内容总投资为9200万元。其中:大堤回填土方及硬化5000万元,配套设施建设4200万元。

2、洞庭湿地生态旅游区建设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区十年来,大通湖区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具有滨湖特色的生态旅游区也初现雏形。大通湖生 1

态旅游区是东洞庭世界级湿地资源保护区的核心景区之一,是环洞庭湖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湿地原始生态保持完好,鸟类和水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12.4万亩的大通湖是湖南省最大的内陆风景养殖湖,素称“三湘第一湖”,土地资源丰富且集中连片,农业规模化经营成效显著,已建成6万亩速生杨、6万亩优质稻、4万亩甘蔗、10万头牛羊等成片种养基地,因此,建立一个生态旅游区已成必然。项目内容:该项目总投资20亿元,按湿地生态旅游区内的景区(点)的分布,拟以东洞庭苇场为核心,构筑“一片一带一线”的旅游开发建设格局;“一片”指以东洞庭苇场为中心,联合周边的苇场成片地开发;“一带”指以东洞庭苇场为中心形成的水上活动基地;“一线”指以舵杆洲风电场形成的苇海观光旅游线。

在大通湖作为东洞庭世界级湿地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之一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好区内湿地原始生态、鸟类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大力发展滨湖特色生态旅游,依托一湖清水的生态资源优势,夯实基础,优化休闲环境,为人们提供亲水、运动、时尚的休闲生活平台,奋力把大通湖建设成为环洞庭湖湖泊旅游核心区。

3、以美食为主线,打造大通湖区天然污染的绿色食品大品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缓慢。一方面,由于区小财力单薄,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大,通往景

区的公路都较差。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景区建设投入大、回报慢,筹资压力大,景区建设开发进度慢于预期。

二是旅游产品单一,整体对外推介乏力。目前,我区还未形成一个真正比较成熟的景区。对外宣传主要依靠单个景区单打独斗,缺乏全区统一的营销定位、主题和战略。

三是配套产业滞后,产业带动能力不强。“游、购、娱、食、住、行”六要素配套不足,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住宿接待场所少、档次低,三星级以上挂牌酒店尚无一家。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套餐和风味小吃、文艺节目、民俗风情、人文底蕴、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等还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挖掘,更没有形成规模和市场。全区还没有形成大旅游的格局,相关产业对旅游发展支撑不够,旅游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区域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还不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景区。进一步树立全区大景区理念,强化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加快配套,促进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星级农家旅馆,积极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充分挖掘山珍、民俗和贡鱼等资源,加快开发地方风味小吃和旅游套餐。充分挖掘和包装土特产品和绿色食品资源,大力引进旅游纪念品和旅游食品生产厂

家。充分挖掘和包装农垦文化等人文底蕴,加快旅游文化研究,编创地方特色文艺节目。

3、加快建设,改善硬件设施。加快城区规划建设,把城区打造成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大型旅游集散地。

第四篇:上高县旅游发展规划

上高县旅游发展规划

近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以“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为目的的生态旅游逐渐升温。上高县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是切实可行的。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资源状况

生态旅游是以森林为依托,开展森林浴、避暑、烧烤、漂流、宿营、探险等旅游形式。上高县九峰森林公园、七宝山、南港水库都具备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九峰山以雄奇著称,现以探明有开发价值的景点近30余处,园内动植资源丰富,茂林修竹,古松飞泉,石林岩洞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绝佳境地;七宝山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0%,有大量溶洞和石林群;南港水库湖光山色,景色宜人,泛舟湖上,犹如置身仙境。

上高县旅游资源丰富,除了九峰森林公园、七宝山景区、南港水库外还有镜山公园、蒙山银矿遗址、“三朝侍御”牌楼、狮子垴遗址、唐代瓷窑遗址、大观塔、“上高会战”遗址、五世同堂石坊、蒙山圣济寺、观澜阁塔、李正华旧居、梅沙桥、九峰崇福寺、葫芦洞、孔庙、王纲墓、普济桥、苑新桥、田心革命烈士纪念碑、莲花洞遗址、鹭鸶岭遗址、院山村遗址、堆峰隋代墓群、唐荆王墓、上高农民摄影、上高科技工业园、上高农业科技示范园等。

2、生态环境状况

上高县内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植物种类共有2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有80科237属452种;地带性植被的基本类型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竹林,灌丛,草丛等。境内林业用地面积1044769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1.64%;木业蓄积量为1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2.3%。上高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5℃;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5.2℃。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9.2℃,极端最低气温-9.8℃,极端最高气温40.4℃;年平均雨量约1650毫米,年均日照1700小时,年均无霜期为260天左右。

3、景区开发状况

上高县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开发进程缓慢。到目前为止,只有九峰森林公园的开发有所进展。县旅游管理局于2006年委托宁波远见旅游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九峰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概念性规划》,并于2006年3月20日通过政府审批。九峰森林公园总体形象定位为“礼佛静地、养生公园”,为集养生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乐、探险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高品质、综合性旅游区。规划范围西起天潭水库,南至多石坑,东接王竹村,北界村里,以九峰林场为核心地,规划总面积为20平方公里,划分为“两条景观廊道+五大功能分区”的格局,两条景观廊道为:观光廊道(景区的西北入口——天潭水库)和流通廊道(湾头庵——罗布塘、湾头庵——天潭水库);五大功能分区为:禅宗文化区、休闲度假养生区、健身探险区、康复养生区、后续发展区。规划期限为2006年——2015年,其中近期2006年——2008年,中期2009年——2012年,远期2013年——2015年。规划任务为依托九峰现有的资源,在设计中融入养生的全新理念,有针对性的开发旅游项目,完善景区的旅游接待功能,开发出科学的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使九峰森林公园远期游客量达到30万人次,把九峰森林公园打造成一个结构完善、功能齐全的“AAA”级旅游区。

4、旅游行业发展状况

(1)、旅行社

上高县从2003年10月到2007年12月,先后成立了上高星光旅行社、上高华夏旅行社、上高青年旅行社、上高环球旅行社、上高春秋旅行社五家国内旅行社。这些旅行社每年组织游客外出旅游,取得了经济效益。

(2)、旅游星级饭店

上高宾馆,1999年10月被宜春市星级饭店评定领导小组评为二星级饭店;上高龙华大酒店,2001年12月被评为二星级饭店;上高名典商旅酒店,2007年12月被江西省星级饭店评定领导小组评为三星级饭店。

(二)发展条件

1、环境

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发展旅游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对我县旅游业快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际上来看,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产业规模最大和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目前世界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10-15%,而且这种发展势头仍在不断增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前景十分广阔。从国家产业政策来看,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是国家鼓励扶持的重要产业。从长三角区域旅游需求来看,该区域旅游需求总量大、频率高、个体消费能力强。从我省来看,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我省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均比去年增长20%以上,“红色之魂、绿色之美、古色之特”的旅游精粹已经强力推向市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旅游形象品牌唱响了中华,走向了世界。从我市旅游业发展来看,2007年,宜春市打响了旅游升温战,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呈现了强劲发展的势头。

2、区位

上高县位于江西中部,东距省会南昌112公里,北离世界名山庐山260公里,西离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宜春市98公里,距长沙183公里,320国道横贯境内71公里,沪瑞高速公路擦肩而过,与浙赣线相连的上(上高)新(新余)铁路直达县城,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公路、铁路构成连接全国的交通大动脉,是庐山、井冈山、韶山旅游网络中心。

3、资源

上高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属吴国管辖,秦时属九江郡,东汉置上蔡县,后几经更名,南唐时易名为上高,数千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在这片13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绽放出炫目的光彩。被誉为赣中“小庐山”的九峰山,记载着佛教曹洞宗的发端和盛衰,列为全国十大抗日会战之一的“上高会战”,见证了抗日将士的铮铮风骨,还有滥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民摄影,更被誉为艺林中的一朵奇葩。此外,泗溪的农民版画、敖山的农民书法、塔下的妇女剪纸、芦洲的民间乐器、田心的“三八影社”等农民文化创作活动都响誉省内外。

3、城市规模扩大

近几年来,上高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城规模日益扩大。政府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思路,坚持把城市化作为县域经济的一大战略来抓,采取政府启动、招商引资、土地置换、民间融资等办法,多渠道筹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代,取得了显著效果。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县城建城区面积达12.4平方公里,人口12.8万。县城规划区面积2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39%,人均绿地面积25.3平方米,建成镜山公园、街心花园、沿江休闲公园、街头绿地等,现状建成区内共有城市绿地面积为335.0ha,人均绿地公共面积6.52m2/人,绿地率为28.8%。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了499.8ha,绿化覆盖率32.9%。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市

民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环境显著改观。

4、经济快速发展

2007年,上高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聚焦工业园、决战双百亿、建设新农村、加速奔小康”的总体部署,群策群力,开拓进取,取得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新胜利,基本完成了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各项预期目标。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34850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年初预期的101.7%,三次产业比由2006年的24.8:45.8:29.4调整为21:50.1:28.9;完成财政总收入37776.6万元,增长29.2%,占年初预期的107.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093.8万元,增长31.1%,占年初预期的111.1%;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1550万元,增长37.0%,占年初预期的101.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640万元,增长18.5%,占年初预期的102.2%,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631元,增长12.8%,占年初预期的103.8%。

但同时,我县旅游业发展也存在旅游资金投入不足,尚未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社会参与意识薄弱等一些制约因素。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规划为先导、创新为动力、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内涵为基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和企业经营相结合”的模式,着力打造“禅宗文化”、“民族精神文化”和“绿色生态”旅游品牌,科学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使我县旅游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的旅游经济优势,不断提高旅游业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战略性支柱产业。

(四)预期目标

2008——2009年夯实基础,制定《上高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上高县旅游业投资优惠办法》,启动景区(点)各项旅游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好九峰旅游景区和镜山公园;2010——2011年壮大规模,对景区精心包装整合,推出品牌;2012年开始接待旅游团队,把上高打造成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力争在2008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24万,国内旅游收入1.2亿元,入境游客人数560人,旅游外汇收入30万美元。在此基础上每年递增5——10%,即接待境外旅游人数年均递增5%,旅游外汇收入年均递增8%,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年均递增8%,国内旅游收入年均递增10%。

(五)规划目标

1、制定《上高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发展优惠政策。鼓励各方力量参与投资开发旅游,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围绕农林生态系统、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生态旅游,重点开发九峰景区。按照《九峰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概念性规划》中所规划的内容,建造生态氧吧、避暑山庄、竹林休闲吧、养生农庄等生态旅馆和生态饭店。完善景区基础设施,申报国家A级景区。

2、发展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以农民或私营业主为主体,以土地、庭院、堰塘、果园、农场、经济作物等形式的乡野风光和特色为吸引力,突出“绿色农业,乡村文化”,让旅游者通过认识农耕文化,体验农事操作,接触农村习俗,品尝农家美食、采摘鲜美果实,分享收获喜悦。

3、在目前我县5家国内旅行社的基础上,引进一家国际旅行社。

4、在目前我县2家二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的基础上,再增加两到三家三星级饭店。

5、对我县传统“三辣”食品以及特色生态食品进行包装、宣传。对传统手工艺品、上

高农民摄影、上高剪纸、上高版画进行全方位包装促销,使其成为特色旅游商品。

上高县旅游管理局2008年4月20日

第五篇: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二○○六年四月

目 录

前言…………………………………………………………………………………………………1 第一部分 旅游发展条件分析.........................................................................................................3

一、突出的区位与交通优势...................................................................................................3

二、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3 第二部分 规划总则.........................................................................................................................5

一、规划的范围和时限...........................................................................................................5

二、规划依据...........................................................................................................................5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6 第三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7

一、规划思路...........................................................................................................................7

二、发展目标...........................................................................................................................7

三、总体布局...........................................................................................................................7

四、景观特色塑造...................................................................................................................8 第四部分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规划.................................................................................................8

一.旅游产品存在问题...........................................................................................................8

二、旅游产品战略...................................................................................................................9

三、特色旅游产品策划.......................................................................................................10 第五部分 农民农村建设规划.......................................................................................................11

一、农民农村建设与旅游效能发挥.....................................................................................11

二、农民农村建设要求.........................................................................................................12

三、农民农村旅游开发要点.................................................................................................12 第六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实施建议...............................................................................................13

前 言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就开始了乡村旅游,现已形成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而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融合自然的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便应运而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逐步成为游客最多、人气最旺、条件最方便的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成为一个品牌,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必然。乡村旅游现已成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载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转移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其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有益尝试和实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提到全党面前,既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近年来 农村旅游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 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总的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需进一步规划、整合、建设和发展。为了促进 农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努力探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新路子,特编制《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一、突出的区位与交通优势

黄河三角洲是渤海湾与莱州湾、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会点,也是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重要枢纽。从黄河三角洲2.65万平方公里的陆域空间及900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来看,东营市处在黄河三角洲的中心位置。两“翼”的左侧为潍坊市的寿光市、昌邑市和滨海开发区,烟台市的莱州市;右侧为滨州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和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

二、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一)优良的生态环境

区内基本由陆上三角洲平原和水下三角洲平原构成,潮间浅滩地貌类型主要有:潮上带、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陆上地面高程在1.5-2.5m之间,自然坡降为1/8000到1/12000之间,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沿岸水浅、滩宽、地势平坦,沉积物以粉砂和淤泥质粉砂为主,加上水体有机质含量较为丰富,是比较理想的海洋农牧化基地; 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受亚欧大陆和西太平洋共同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12.80℃,台风袭击的能量较弱,雾天极少,无霜期长达206天,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光能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平均日照时数1717.24h。

(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1.黄河口湿地:黄河口湿地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世界最大的湿地。渔业办事处境内湿地面积广阔,景观独特,是休闲、度假、旅 游的绝佳场所。近年来,随着河口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平均接待游客30万人次,呈现良好势头。项目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在保持生态的基础上,精心开辟旅游线路,打造旅游胜地,提升旅游业水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预计年收入可达1亿元。

2.温泉疗养度假区:主要依托 办事处温泉资源开发建设温泉度假村、绿色农业生态观光园以及多处自然游览项目,建成集疗养、休闲、度假及特色观光游览为一体的疗养度假区。项目规划面积为150亩,包括温泉洗浴场、温泉康体中心、温泉度假中心别墅群、游乐设施、绿色生态观光园等。同时配套建设区内道路支线及步行观光路,配套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垃圾处理及购物、娱乐、餐饮、休憩等设施。建设“滨海湿地温泉康复疗养中心”能使更多的人受益奇妙的自然医学,在远离城市喧哗、自然环境幽静的生态地区建立康复疗养院,让大病初愈和身心疲惫的亚健康人群在大自然中享受诸如空气浴、森林浴、温泉浴、水疗、泥疗、沙疗等各种自然疗法,享用音乐、幽默、果蔬等治疗方法后,得到调整和恢复,焕然一新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3.蟹园农家乐:蟹园农家乐占地30亩,院中树木葱茏,“红瓦青砖”掩映在绿色丛中,十分的美丽。在蟹园农家乐吃黄河口大闸蟹,原汁原味,野趣盎然。“一腹金相玉质,两螯明月秋红”。黄河口大闸蟹味之独特,无人不晓。

4.赶海拾贝渔家乐:广大游客从 渔港乘上游船一路东行,游海域、观海景、吃海鲜、捡蛤拾贝感受别样滨海风情,忘记红尘的羁绊,抛却世俗的烦恼;摒弃生活的负荷,远离城市的喧嚣;一起观赏河海交汇的壮景,体验赶海拾贝的乐趣,感受浓郁的渔家风情!游客们在海滩上赤踝拎篓,带领家人和同伴逐波踏浪,踩蛤挖贝,尽情享受回归大自然的乐趣。随后,吹着海风、观着海景、伴着渔家人的朴实,在小渔船上吃一顿地道的渔家饭,让你吃得开心、舒心。这一兜兜蛤 4 蜊和地道的渔家饭让很多游客不虚此行,无论是湿地红毯的绚烂、河海交汇的神奇还是新生土地的无限生机都令人乐而忘返,大家表示有机会还会再来。为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办事处积极开发“渔家乐”项目。“渔家乐”渔船由最初的2艘,发展到现在的60艘。接待游客由最初的100人次发展到现在每年接待2万余人次。“渔家乐”旅游的开展,为 渔民人均增收300多元,为当地渔民转产增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5.其他旅游特色:在这里还可以体验到独特的河海交汇、芦花飞雪、红色地毯等独特的传统地域文化和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蛤、黄河刀鱼、虾酱等当地的民族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 规划总则

一、规划的范围和时限

(一)规划范围

农村涉及的乡村旅游景点,规划面积约30000亩。

(二)规划的时限 2006年─2015年。

二、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2、《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3、《城市规划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

4、《东营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5、《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深刻领会和执行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根据胡锦涛同志总结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议》还指出,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二)贯彻执行东营市委、市政府制定的“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战略思想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相继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东营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前沿城市,东营是山东省唯一全部纳入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黄蓝两大战略在东营交汇叠加,赋予了我们重要战略地位。东营市委、市政府清醒地看到,目前东营的经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等与东营所处的战略地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东营市委、市政府提出坚定的工作思路,即“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战略思想,在黄三角地区率先发展,在山东半岛地区率先发展、在环渤海地区率先发展。

(三)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用活各种旅游资本,发挥巨大的旅游效能,获得最佳的经济产出,并且让农民成为旅游开发的主要受益者。

(四)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中,实施农业安民、旅游富民策略。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东营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同时,渔业生态环境也不断得到改善。

第三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一、规划思路

抓住 “2006乡村旅游主题年”的有利契机,坚持“以乡村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绿色为主体”,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品牌效应,同时,要注重三个结合,即: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紧密结合——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扩大农民受益面、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

二、发展目标

 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实现城乡建设和人文生态的共容互动;  实现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城市化。

三、总体布局

根据 农村地形地貌趋势、乡村旅游资源特征及分布,结合规划 主体构想,将 农村旅游发展定位为“一中心、一养殖、一湿地、一温泉”的形体结构。

“一中心”— 渔业办事处

“一养殖”—全国规模最大的单片滩涂养殖区 “一湿地”—黄河口湿地

“一温泉”—黄河口温泉疗养度假区

四、景观特色塑造

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和景观特征,将 农村旅游景观特色划分为4个类型:

一、人文特色景观:主要包括服务接待区特色建筑群、乡土民俗文化景观和体验农家生活的人文景观等。

二、湿地特色景观:以黄河口湿地为主体,形成芦花飞雪、红地毯等国内罕见的景观。

三、河海交汇景观:以黄河和渤海相交汇的特有区位优势,形成独特的河海交汇景观。

四、万亩养殖景观:以10万亩淡水养殖区和20万亩海水养殖区构成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单片滩涂养殖区景观,成为 农村的独特标志。

第四部分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一.旅游产品存在问题

农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处于起步阶段,距全市旅游业总体发展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 了旅游商品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全市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其主要表现在:

 品种单一,关联性差,新产品系列开发能力弱。

 未形成规模效应,企业规模小,对旅游商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包装等力度不够。

 销售手段落后、分散且未形成大市场;销售网络建设力度不够,缺乏销售风格体系及形成大市场的载体。

 资本投入缺乏,政策扶持不配套,缺乏相应的奖励优惠政策及融资投资机制。

二、旅游产品战略

(一)特色产品战略

1、体现地域环境特色。

2、开发农业观光产品。

3、以乡土民俗文化取胜。

4、基本旅游产品与专项旅游产品相结合。

(二)品牌战略

1、后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开发。

2、精品意识,符合潮流。

3、区域协调,优势互补。

4、开发新、奇、异、趣产品。

(三)建立多层次营销网络

旅游营销具有多种渠道和不同的形式,应注重多渠道的开通。根据遂宁市的区位、经济条件、产品特色、市场需求状况,渠道策略以 9 直接销售为主,间接销售为辅。同时,着力于多层次营销网络的建立和形成,全面形成直接营销渠道和间接营销渠道的结合。

三、特色旅游产品策划

(一)旅游产品开发方向

根据本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禀赋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富有地方和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建立和完善旅游商品开发和销售体系,引导旅游产品向系列化、参与化和精品化发展。 水产类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 加大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及包装力度。 建立相应的旅游产品体系。 建立健全旅游产品销售体系。

 建立合理的产品开发机制,提供政策咨询。

(二)特色策划旅游产品

1、四季形象特征

春天——旷——红色地毯,芦花飞雪 夏天——爽——清凉世界,河海交汇 秋天——收——万亩养殖,蟹参丰收 冬天——暖——温泉沐浴,篝火晚会

2、专项旅游产品系列开发

对 农村专项旅游产品进行系列化、参与性与特色化开发,深度挖掘,丰富内容强化感受。

 水产蟹参产品系列开发  民俗风情产品系列开发  特色旅游商品开发

3、旅游产品开发的注意事项  利用节庆活动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 加强对导游的培训,特别是对 农村人文历史的讲授。 组建旅游公司进行土地的统征统建,保证规划意图实现,防止各自为政,乱征乱建。

 开展各具特色的专项主题旅游,如采卤制盐等。 引入文化团体和科研单位,提升文化品味和科技含量。 重视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挖掘和创新。

 编制旅游区的详细规划,指导开发建设,防止破坏性建设。

第五部分 农民农村建设规划

一、农民农村建设与旅游效能发挥

以建设新农村、新民居为切入点,对 农村现有村落和农民住房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改造,将其建成基础设施完善、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功能较为齐全、以旅游接待为主的服务型农村。以农村新民居为平台,大力发展乡村观光休闲旅游业,使之成为城市居民休闲、体验、观光、度假的胜地,做到:一个村落一种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旅游服务多功能,形成“城市沿线皆景观,村村风貌有特点,家家户户有亮点,特色农业成景点”的现代城乡生产生活新模式,实现新农村建设中旅游富民的发展目标。

二、农民农村建设要求

1、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避免城乡一样化。新农村,依然是农村,首先在功能上要具备农民生产与生活的特质,其次,在建筑风格和布局上要保持自然村落的格局,形成与城市、城镇较大的反差,在环境上对城市居民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一定要避免农民农村建设布局的城镇化。

2、农民农村(或中心村)要建设成为生态农村、文明农村、旅游农村。

3、新农村的公共设施,既满足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也能够利用其发挥旅游服务效能。

4、通过“五改”,把过去的卫生死角、视觉死角彻底清理,营造卫生、整洁的农民新居环境。

三、农民农村旅游开发要点

第一,选好试点是关键。

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资源整合”的原则,优先选择开发条件好、特色突出、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片区作为试点,试点成功后,再陆续进行第二期、第三期建设,不断扩大接待服务规模。

第二,强调特色,规划先行。

新民居建设,一要有体现乡村风格,符合地域文化特点和现代时尚,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一村一品;二要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三要充分考虑发挥旅游效能,满足游客的各方面需求,保证他们来得方便、吃得可口、住得舒适、玩得尽兴。在建设上要保证水、电、12 气、路、有线电视、网络和电信村村通,村村户户达到高质量的接待标准。

新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竹林、果林、绿树掩映,其建筑格局为两层以内的别墅式独立院落,每户面积120-200平方米,具有浓郁的乡村特点,能够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又适合旅游接待。

为确保各个村的规划设计达到上述要求,其规划设计必须统一经过 农村管理机构组织专家严格评审,通过后付再诸实施。

第三,政府扶持,多元融资。

由于多数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在资金的解决上,主要采取政府扶持和农民出资相结合的方式。政府负责试点村的各项规划设计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和各项服务管理费。农户房屋建设费,由农户承担,包括农户直接出资和贷款解决。贷款由农户逐年以经营收益还本付息。

第四,严格用地,集约利用。

新农村建设原则上在原村址进行,以保持村落的自然格局和风貌,需要占用新址的,要经过规划、土地等部门的严格把关和审批,使用新宅基地的,原来的旧宅基地收归村集体所有。农村占地总量一般不得超过原村庄的占地总量。

第五,规范标准,统一建设。

各个农民农村的建设标准依靠规划来统一,严格按照执行。同时,为了保证民居建设的风格和质量,同时也降低投资成本,可以将建设施工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确定施工企业,使房屋建设费用更趋公平合理。

第六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实施建议

一、制定农家乐、乡村旅游国家标准,使乡村旅游规范发展。

二、加大人力资源的培训力度,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下载国家乌蒙山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宜宾屏山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乌蒙山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宜宾屏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清徐县旅游发展规划

    清徐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和全国四大葡萄名产地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故里和晋商发祥地之一,有“文化名城、醋都葡乡”的美誉。2500多年的历......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国家旅游局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0-11-08 【生效日期】2000-11-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

    南平市旅游发展规划(精选)

    南平市全面建设、提升现代旅游质量与水准,朝绿色生态之都和国际旅游度假城市目标迈进。把南平市建设成为对接「长三角」,辐射内陆作用明显,增强生态资源优势。 南平居于福建省......

    潞城市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已被列为山西省“十一五”时期四大新型支柱产业之一。作为长治市唯一的县级市,潞城有着悠远深邃的骄人历史和辉煌厚重的灿烂文化,殷商时即设微子......

    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总结

    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总结一年来,我镇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立足张庄镇实际,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突出乡镇休闲文化旅游特色,努力打造旅游特色村,切实抓好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完成......

    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第四、五次全体会议精神和**政府“十一五”期间实施旅游主题年活动方案的总体安排,**区**生态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和恒大......

    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按照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第四、五次全体会议精神和**政府“十一五”期间实施旅游主题年活动方案的总体安排,**区**生态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和恒大•金......

    嘉兴市旅游重点项目策划(本站推荐)

    嘉兴市旅游重点项目策划第一节重点项目策划总论一、旅游重点项目策划的理念 项目策划是旅游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依据旅游市场的需求(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和旅游地的资源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