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角的认识
总课时数:第13课时上课时间:2012年9月27日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⒉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射线和角的关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木条做的角。
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1.复习线段:还会画线段吗?它有什么特点?
巡视。对个别人进行指导,回忆画法,画出线段
交流。(画法特点)
2.认识射线
情景引入,出示主题图。
香港的夜景美吗?美在哪儿?
各有各的说法,会有学生说出灯光的。
指出: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是射线(板:射线)
射线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借助前面的线段示范(不作语言描述)(观察)
试画(不注意示范的画法会各异)
交流画法
结合学生画图情况说明: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讨论:现在你们认为该怎样画射线?
长
讨论交流射线的特点生活中还有那些是射线? 交流。再画射线,体会无限延
二、自主探究
擦去线段两端的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
提问:大家有什么发现?
还是一条直的线、没有了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答案组合)
说明: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巡视学生画直线)
画直线,交流并体验无限延长。
三、精讲点拔
比较: 线段、射线和直线有哪些特点?
结合回答板书(可设计成表格式)。讨论交流。
4.练习(判断)
想想做做1 小黑板出示第一题
明确题意,独立完成。交流并说明理由。
5.认识关系
谁能说说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修订本: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此处学生可能较难回答出来)
6.讨论并交流异同点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画线游戏)
①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②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③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射线,看看能画几条?独立画线
互相交流,汇报情况。结合教师讲解明确:
(1)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也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2)过两点只可以画出一条直线。
生活中常常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你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交流各自掌握的情况
7.完成想一想 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连接两点的线段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四、运用提升
1.角的组成独立画一画 你好能从一点画出两条射线吗? 画一画,看一看画成的是什么图形?
交流:画成的是一个角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角是怎样组成的图形?你能画出跟刚才不一样的角吗?
角的两边可以延长吗?能画多长?为什么?角的大小改变了吗?
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并交流。画不同方向的角。
结合所画角体会角的两边无限延长,角的大小不变。
2.角的记法和读法
为了方便书写,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角
举例 “∠1”,读作“角一”
练写角的符号并练读
指“∠1”的顶点和边
3.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第三题,指名读题,理解题意、数一数。
交流。完成“想想做做”
五、达标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书练习
板书设计:
认真观察第17页“想一想”插图,中间一条线最短。线段射线直线 角∠1读作角一
第二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本站推荐)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角的度量(2)
总课时数:第15课时 上课时间:2012年9月29日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进一点掌握量角的方法,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⒉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教学难点: 度量位置“变式”的角 教学准备:量 角 器 课 型:练习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复习旧知
量角的工具是什么?(量角器)量角器中心一点叫什么?(中心)它有几圈刻度?
有两圈刻度(内圈和外圈)
怎样量一个角?(两重合一看数)具体阐述、小黑板出示(指名量角)观察板演同学的度量方法以及读数方法、交流
二、自主探究 第4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仔细观察这几个角,它们的位置一样吗?不同位置的角,我们应该怎样来量?(位置不一样)
看量角器上的刻度,交流角度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有一条边与外圈0刻度重合,就看外圈的刻度,反之„„)指出:不论角的位置如何,量角时都要注意“两重合,一看数”,注意要分清是看外圈的刻度还是内圈的刻度。
第5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模仿量出几个角的度数并交流,指名回答。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刻度? 图1:看外圈刻度;
图2.图3内圈刻度 为什么要这样摆放量角器?
三、精讲点拔
第6题
下面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正确吗?
观察,判断,互相交流。
交流判断结果:
只有图4的方法是正确的 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结合两重合一看数回答。请大家用正确的方法再量一次
操作,互相检查。第7题 指名读题
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仔细观察图,交流观察结果。请量出图中每个角的度数(巡视)
操作,交流,错的订正。
四、运用提升
集体读题,明确要求。
图1三角形
图2正方形
图3五边形
图4六边形 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请量一量图中每个角的度数
讨论交流(依据:两重合一看数)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用量角器量角,指名口答(60° 90° 108° 120°)你有什么发现(主要应该是角的情况)(引导初步感知三角形内角和)
四、课堂评价、拓展延伸。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达标作业 第9题
出示队旗图,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交流:估计一下图中的三个角各有多少度?估计并填表格 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验证一下自己估计的对不对? 分别量三个角并填表
比较估计与测量结果 交流 完成思考题 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按要求画一画,数一数,填表格 看表格,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直线数=1+2+„+(n-1)] 观察分析表格,交流发现: 如:3个点,有(1+2)条直线你知道吗?
组织交流
量角
量角器 两重合,一看数
(角或边的情况,内角和的情况等等,只要是正确的,均可以)
用量角器,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
第三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课 题: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⑴
总课时数:第20课时上课时间:2012年10月18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P30-31,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例题插图。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1.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
⑶16乘5的积是多少?⑷6和8相乘得多少?
2.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
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板书:5×3+20
学生试算提问:你是怎么算的?
2.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三、精讲点拔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交流展示: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四、运用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让学生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提问:在计算这样的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⑴比较:每组中两题有什么是不同的?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⑵提醒: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六、达标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5×3+20=35(元)
第四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五课时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角的分类和画角⑵
总课时数:第17课时上课时间:2012年10月10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角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角线、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
教学准备: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复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画射线、直线
独立按要求画出各条线
从线段怎样得到射线?从线段怎样得到直线?射线能量出长度吗?直线呢?
(线段一端无限延长…两端无限延长…射线和直线都不能量出长度,因为它们是无限长的)
第1题,指名汇报,交流、讨论。
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讨论交流。
第2题,巡视,指导。(注意4个点的不同情况),独立完成。复习角的认识
第3题
怎样的图形叫做角?你认识了哪些角,能举例说说吗?交流自己对角的认识
举例认识的角
能把学过的角按照大小顺序排一排吗?
周角—平角—直角—钝角—锐角
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周角交流各种角的角度范围。
第4题,指名汇报,观察,小组交流。
小结:分针从12起转动不满15分,形成的角是锐角;转动15分,形成直角;转动30分形成平角;转动1小时形成周角。
二、自主探究
第5题
示范折纸过程,同法折纸。
指名汇报,填写∠1.∠2.∠3的度数
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
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三、精讲点拔
第6.7题
第8题
巡视方位的填写,填写出8个方向。
巡视,北和西北的夹角是多少度?
量出北和西北的夹角(45°)
组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不量说出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
同桌合作、量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交流)
四、运用提升
第10题
思考题
集体汇报,小组交流(说明理由)
你知道吗?
自学,交流。说明题意,集体交流,分小组活动,尽量拼出不同度数的角,集体交流,独立完成,交流后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达标作业
P27第9题
板书设计:
画角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第一单元测量
备课日期:2012年8月18日
授课日期:2012年9月2日
课时:第一单元
课题:毫米的认识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2、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