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路径选择-基于劳动需求角度Microsoft Word 文档
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路径选择——基于劳动需求的视角
1.用人力资源积累代替货币资本的积累,是解决高经济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战略选择。发展和扶持劳动密集程度高,资本密集程度低的产业将是产业政策的重点之一。面对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稀缺的资本资源,在工业化发展路线中应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程度高,资本密集程度和技术能力适中的产业。
2.用全质性科技创新来建立新兴行业开发全新产品,来促进经济就业协调增长,要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执行。全质性科技创新是指根据人类的新需求,结合现有科技在新领域开拓新行业的科技创新。全质性科技创新开拓新兴产业,生产全新产品,可吸纳剩余劳动力。此外,全质性科技创新使社会分工从纵向及横向深入发展,大量容纳剩余的劳动力,协调总体经济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3.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最大,发展第三产业是现阶段实现充分就业的主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低就业增长率的有效途径。4.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参与国际分工拓广就业空间是发挥我国资源优势的基本方式。李嘉图的相对成本学说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个学说,我国应该生产和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来拓广中国的就业空间,改善就业结构,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带动我国轻工业和纺织工业以及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发展。5.国际劳务输出是中国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6.兴办公共事业增加就业岗位是降低失业率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国有资本从一些竞争性的领域中退出来,投资兴办公共事业。即节约了资本又增加了就业岗位,尽可能地让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的结合,使社会的扩大再生产得以实现,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促进经济与就业协调发展。
第二篇: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路径的典型调查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路径的典型调查 合肥学院电子系09级电气信息类专业 姓名 叶宝华学号0905071016合肥学院电子系09级电气信息类专业 姓名 王冰学号0905071010 合肥学院电子系09级电气信息类专业 姓名 周飞学号0905071011 摘要:
自从迈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就业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开始广泛的收集资料,并试着去找份工作,以求自己能更清楚的了解当今的毕业生就业情况。通过短暂的工作,我对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如何做、帮助等。
正文:
一. 大学生总的就业形势现在怎样了
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2009年毕业生总数611万人,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2010年毕业生总数将达到652万,整体形势稳中有降,即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就业专家预测,2010届大学生的就业率估计会比2009届更加难看。
专通过调研发现,即便是最保守的估计,还是至少有40%的2009届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调查就业率要比官方公布的68%低不少。
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届和往届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一共有710万人。今年650万-700万的2010应届毕业生,加上2009届300多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2010年大学生就业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史无前例的千万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与机遇共存。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比农民工还要差,高校在扩招,这是一个事实,大学生在不断地增加,总而言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与机遇共存。
二. 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自身应如何做
其实不管哪一年的就业形势都不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你要知道现在的问题的找工作不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才难!
我假期在一家塑料加工厂打工,这是我自己找的工厂,那里环境吵杂,机器的吵杂声不绝,整个厂房里弥漫着刺鼻的塑料味。而我的工作极其简单,就是包装薄膜,然而工作时间极长,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中午只有二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及吃饭。经过这次打工我发现其实工作并不是不好找,只是好坏,而且找一份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更难。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就算名牌学校的毕业生也很难找到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何况那些广大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呢。
所以高校毕业生应解放思想,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强化刻苦奋斗的精神,正视现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比如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志愿投身西部的大学生给予了不少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到西部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空间,刚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知识结构新,有想法,有胆量,有魄力,不妨去西部大展身手,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人身价值。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应该首先把自己的位置摆放正确,自己只是刚踏入社会的新人,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在为人处世上要谦虚,要对自己应聘单位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你所竞争的岗位和你的专业是否联系紧密,如果联系不紧密你就必须查找资料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因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都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找一份让自己满意,又让用人单位花力气培养的工作已经基本不太符合现在的现实了。所以大学生应该先选择就业,就算自己找到的工作不能满足自己,但在工作岗位上学到的东西是学习时学不到的,就业后再择业将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让自己在社会的火炉中锻炼,这样经过锻炼后才能是一个真正合格的人才。
然而毕业大学生要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关键。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自身交际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等,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就业不如创业有前途 就业是收入稳定 但是没什么大的光景 想有大改变的 还是需要来创业。主创业,给自己当老板对应届大学生来说也可以另辟一片天地。现在很多高校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政府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也在更新观念,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如江苏省有关文件就规定“各级政府要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方便和市场机会,扶持毕业生创
业。毕业生领办或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按有关规定享受财政优惠政策。对毕业生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按规定减免营业税、所得税。”所以说自主创业也将成为今后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之一。
三. 高校为毕业生提供了哪帮助?
高校要主动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学校应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采取大小型招聘会相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双向选择”活动,使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毕业生的供需信息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之间及时有效地传递和交流,为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方便。
针对毕业生的求职心态,高校要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观念,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多些务实,少些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强化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四. 国家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哪些政策?
为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从体制上、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进一步疏通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是目前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为青年就业创业立法
任何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依赖于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西方国家大力推行青年就业保障计划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制定和完善青年就业法案。从立法的角度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这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在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的毕业生中,农学和医学学生的就业形势最严峻。农科四分之一专业的学生存在就业危机(就业率低于30%),仅有10%的学生就业供需平衡,而农学、医学专业的人才又恰恰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最急需的。因此,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前晋职(定级)、给予较高额度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工作期满自由流动等,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
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45.5%为灵活就业岗位。灵活就业是未来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对有意建立经济实体、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政府和高校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帮助大学生找到启动自主创业的“第一桶金”,如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共同合作设立了“上海市全国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资金”,总金额达到了1500万元。
如此同时,我国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
为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国家还必须尽快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或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武汉市人事局在武汉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学校和专业,围绕大学生就业率、就业缺口率和就业质量三个统计指标,运用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起能综合反映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系列指数模型,从而提供了及时、完整、准确和具有前瞻性的就业信息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同时,国家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以不实之词、虚假信息吸引参展单位和学生的招聘会主办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对各类毕业生招聘会予以引导、规范,改善招聘会的软硬件环境,提高招聘会质量。毕业生们呼唤针对市场细分的、小型的、建立常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暂未就业的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方便。去年4月,北京市建立了为大中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常设市场,深受毕业生的欢迎,一批暂未就业的大学生就在这里找到了工作。
结论:
通过这次实践,我学会了在利用网络来收集资料,明白了当今就业的严重形势,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深刻的体会的找一份好工作的不容易。懂得了今后要好好把所学与实际联系起来。感谢校领导及辅导员的敦敦教诲,给予我们这次做社会实践调查的机会。这是我第一次写,难免有不足之处。
第三篇: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路径的典型调查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路径的典型调查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力量之源,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几乎每一个人都要面临“怎样找工作”的问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一项严峻的国情。
关键词:关注的焦点切身利益严峻的国情如何
就业现状
2010年6月9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热门职业 职场遇冷》,以下是节目实录: 一年一度的高考今天结束,就在数百万考生憧憬着大学生活的时候,几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命运同样值得关注。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630万人,比上年增加近20万,创下历史新高。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一项严峻的国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两次重大变革,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模式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几年来,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青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缓解了适龄青年的升学压力,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化,因此当代大学生是很幸运的,他们面临的是百年以来最好的机遇,但在历史机遇的同时,当代大学生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个大学生都将面对越来越快的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竞争压力。随着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社会上的竞争也随之加大;加之大学的花费数额巨大,那能够毕业后立即就业也成为了他们和社会密切关注的话题。“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这句话已不是今天才有的。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于是,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元化。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是国家计划分配,而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实现由国家统包统分到毕业生通过就业市场自主择业的转变过程中,我国高校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时近几年高校教育大发展以来,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高校毕业生为30万;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288万人,截止2004年9月1日,全国、普通应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大73%,比2003年同期增加3个儿百分点,但仍还有48万毕业生未找到工作。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338万人,创历史高峰,就业工作将面临更大挑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教育部从有关省市和高校初步了解到的毕业生需求情况看,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长5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从地区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西部不足20%;从学历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
另外,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一是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一些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三是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五是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以及东部一些中心城市限制人口政策的出台。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研究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对于以后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可以借鉴的,使他们去寻找更多形式的就业途径。同时,也可以用这些途径进行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式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毫无疑问,这些事件不仅影响到总体就业状况,也必然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然而,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
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①考取公务员。近年来,各大高校扩大生源,增加招生力度。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伴随而来的是工作压力,就业难度骤增。公务员考试,作为除考研外的另一大学毕业生的热门去向,也随之成为人们所日益关注的话题。② 校园招聘会,大型企业会来学校开招聘宣讲会。
③ 校园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公告。
④ 网上专业的招聘网站。
⑤ 熟人介绍。
⑥ 学校推荐。
⑦ 志愿者。国家正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
结论: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
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致谢:感谢为此提供帮助的老师及同学。
参考文献:
1、陈艳;;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李新生;;构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体系[J];湖湘论坛;2006年
02期
3、聂永江;;高校校友就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江苏高教;2007
年01期
第四篇:第十章 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对策
第十章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协调就业供求的对策
第二节增加就业岗位的对策
第三节拓宽就业出路的对策
第四节调控就业格局的对策
第五节强化就业管理的对策
第一节协调就业供求的对策
一、协调就业供求的对策(考纲1领会*书P300页*政府协调就业供求的对策内容)
1.调控人力资源数量
A.努力控制人口增长。
B.强化人力资源宏观规划。
C.应对人力资源老化局面。
2.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A.大力增加人力投资。
B.进一步强化国民教育。
C.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D.强化技能人才的培养。
E.强化就业后继续教育。“学习——工作循环”是极为必要的。
第二节增加就业岗位的对策
一、增加就业岗位的对策(考纲3领会*书P303页*增加就业岗位的对策)
1.大力调动社会消费需求
A.发掘消费市场潜力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是扩大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岗位的根本原则是调动社会消费需求。
B.增加社会现实消费力的措施(考纲2识记*书P304页*增加社会现实消费力的措施)
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增强消费者信心(保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强化社会保障,建立起比较全面的社会安全网、降低教育、医疗、住房费用,大幅度减轻不合理的生活负担、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
分析储户结构及其消费意向。
采取多种调动消费的措施。
降低利息(目的是刺激消费和减轻企业信贷负担)。
C.扩大农村市场。
2.发掘就业岗位的潜力(考纲4领会*书P305页*挖掘就业岗位潜力的措施)
A.寻找经济增长点
B.确定就业增长点
C.挖掘各个产业的就业潜力
大力寻找和培育增长性行业,发掘优势产业、朝阳产业的潜力,扩大对有生命力的行业的投入。
D.促进劳动——技术密集型经济
3.开发国际性就业岗位:
努力扩大产品出口。
努力扩大劳务出口。
进一步引进外资。吸引外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重要措施。
A.加大公共设施投资,改善基础设施状况。
B.努力提高政府办事效能。
C.进一步健全外商在华投资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
第三节拓宽就业出路的对策
一、拓宽就业出路和对策(考纲5应用*书P310页*拓宽就业出路的对策)
1.调动各主体的就业动力(考纲6领会*书P310页*调动就业主体的就业动力理论)
A.政府方面:政府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中的作用是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B.企业方面:是配置人力资源、实现雇佣的主体,在解决富余职工出路方面有一定办法。政策的着眼点应当是促使企业在不影响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增加就业和促使企业产生吸纳失业下岗人员就业的内在动力。
C.个人方面:“下岗职工”是其中的主体和关键。要针对下岗职工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但基本原则是强化其动力意识,发挥其资源效能。
D.社会方面:工青妇组织、慈善机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企业以及热心人士。大力研究和努力发挥非营利性组织在从事公益事业、扶助困难群体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2.扩大国有企业的合理就业吸纳力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应当解决好以下问题:
A.区分企业的“生死”前景和经营不善的责任
B.正确认识和发挥企业在就业中的作用
C.彻底转换企业的运转机制
支持优势企业扩大就业的行为。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积极措施。
D.促进企业家队伍的形成企业
3.大力开拓多种就业渠道
A.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大的特点是不花费政府的资源,不增加国家财政开支而自动吸纳就业。
B.大力扶植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组织。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一种“双效益”的企业,是劳动就业组织,具有大批量安置低素质失业人员和企业富余下岗人员就业的独特作用,也可以说它们是“促进就业”型的企业。
C.促进用人单位的多种灵活就业方式。实行核心员工、合同员工和临时工的 “三工并存”的雇佣模式。
D.鼓励非正规部门就业。
4.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路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经济良好发展的直接反映,是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应当进一步做好,采取的对策:
A.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B.增强农民进城就业的能力。
C.全面推进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
D.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E.实施农村就业服务“建站工程”。
F.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引导。
5.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A.调节好大学毕业生的供求关系。
B.加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是社会竞争和双向选择。净化就业的市场环境,做到公开竞争、公平竞争和依法就业。
C.深化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D.强化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E.强化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教育指导。包括职业知识教育、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
第四节调控就业格局的对策
一、调控就业格局的对策(考纲7领会*书P325页*调控就业格局的对策)
1.建立失业的社会安全网
A.全面实行失业保险制度。我国实行的是城镇用人单位和就业者双方缴费的保险制度,享受者必须是缴费者。
B.尽快达到社会保险“全覆盖”。
C.解决社会保障兑现与经济补偿问题。
D.建设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
2.完善政府就业服务与市场塑造
A.从经济上保证国家财政的经费投入。
B.从管理上解决机构建设和人员素质问题。
C.从法制上解决劳动市场的运作秩序问题。
D.从体制上解决劳动、人事部门的行政分割问题。包括政府管理、资金投入、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分割问题。
第五节强化就业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就业管理的对策:
1.建立国家劳动就业委员会
A.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任务
B.劳动就业管理机构
2.强化就业统计监测
A.进行就业的全方位监测
B.建立就业统计监测机构
提出了包括失业预警体系在内的“监督调控系统”,把其作为我国市场就业体制的“支持体系”之一。
C.保证就业统计监测的质量
3.加强失业风险监测
A.正确认识失业风险
B.把握失业风险状态
C.失业风险应对措施。“风险初现、风险积累、风险严重和风险加剧”的不同级别,对不同级别采取强度不同的应变处理措施。
4.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第五篇: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合时代:银行业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分阶段逐步推进。
规划并实施合理的区位布局。成熟市场竞争相对激烈但监管制度健全,可避免一些风险性因素;新兴市场发展空间较大但不稳定,风险相对较大。我国银行业短期可考虑以中资企业走出去聚集的亚太、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作为海外网络布局的重点区域,长期要逐步实现全球覆盖、建立良好的全球网络。
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式。银行业国际化有自设机构、联合、代理、合资、参股及收购等多种发展方式。我国银行业应充分考虑海外各市场的不同特点及法规。一般而言,银行机构海外扩张的初期,可优先考虑采取联合、代理、合资及参股等方式,中后期可采用自设网点或收购当地机构。
采取清晰的管理模式。纵观国际一流银行海外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区域管理与条线管理两种模式一直并存并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客户维护和业务拓展方面,条线管理模式具有较好的作用;在监管应对、集中管理等方面,区域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发展中,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一般而言,可考虑两种模式并存,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以某一种模式为主的管理模式。无论何种模式,均应以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管理为原则,以服务客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目标。
建立坚实的客户基础。我国银行业在海外客户常以中资企业为主,因中资企业在海外拓展,有强劲的金融服务需求,有本国银行在当地服务会更有亲切感,资金出入与汇兑也较为便利。另外,个人业务方面,可锁定华人为主要客户群,华人时常活动的国家和地区都是海外发展的重点区域。之后,再以渐进式的发展致力于本地化经营,银行应以国际企业为发展方向,试图在全球市场都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成为国际化的金融体系,经营本地市场,使本地客户数量及营业收入均增加。
有效的风险防控。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时期,各国金融监管也处于改革和调整中,商业银行海外发展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在推进初期,更应注重风险管理:一是国别风险。应尽量选择政治稳定、风险较低的国家。二是市场风险。目前世界各国开放程度更高,利率、汇率波动幅度较大,作为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更要高度重视利率、汇率、商品等市场风险要素,注意降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带来的市场风险。三是文化风险。对于长期服务本土、相对封闭的国内银行而言,“走出去”过程中的文化融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应充分了解当地资讯和市场走势,入乡随俗,确定适合的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