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研究.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研究
作者:叶海玲 沈陈敏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02期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从全员、专业、全程、平台、制度五大工程着手,构建一套“找准问题、解决问题”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就业体系,实现旅游学生、院校、产业的和谐互动。
[关键词]高职 旅游专业 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问题 构建
[作者简介]叶海玲(1970-),女,浙江临海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沈陈敏(1983-),女,宁波鄞州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助教,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浙江宁波3151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3-0092-02
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其中,旅游专业毕业生人数预计突破25000人,旅游教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激化了就业竞争。虽然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由于旅游行业劳动密集、用工量大,在旅游行业长期存在“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和“旅游产业用工荒”的矛盾,旅游专业毕业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并存的矛盾。同时,存在“就业对口率低”“就业率低”“一次就业流失率高”“旅游毕业生不符合旅游行业单位用工要求”等种种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供需错位”问题。要解决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是要改革创新一套适应市场需求、迎合行业发展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根据PBL即问题式学习理论(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来学习、研究现有的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问题是PBL模式的起点和核心,所以,找到现有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基础。
一、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执行主体狭小、不清、缺乏专业性,严重阻碍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效果。对于该执行主体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就业职能部门的教职工、从事就业指导的旅游专业教师和就业课程教师、与学校就业有着紧密联系的企业和社会及家长。现有高职旅游专业院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人员仅局限在就业职能部门的教职工这个层面,没有拓展到第二、第三层面。
第一层面,属于教辅岗位层面,仅仅包括学校、学院直接负责就业工作的领导、学校招生就业部门的教职工以及二级学院的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由于高职院校有限的人员配
备和工作的繁忙,不具备专职性,不具备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体系观念、工作能力和精力,容易把就业工作锁定在提高“就业协议书签约率”的突击战上。
第二层面,属于教师岗位层面,现有的高职旅游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师,在传授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课程氛围中,很少开展融会贯通的职业启蒙、就业引导教育,这跟教师缺乏就业指导意识、缺乏岗位实践经历、不熟悉职业发展、不了解人才市场是有直接关系的。另外,虽然已开设类似“职业生涯规划”的公共基础课程,但由于学生人数庞大、师资力量薄弱,轻易地让辅导员或者就业职能部门的职工担任教师,这些工作人员虽有一线工作经验,但是缺乏教学经验和精力,缺乏专业的培训,上课有“赶鸭子上架”之嫌,导致就业指导课程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
一、教学走过场的现象。
第三层面,属于校外互动层面,包括旅游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学生家长,现有高职旅游院校很少有把这个层面的人纳到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执行主体层面。但是实践发现,旅游企业是实现就业的最终输入口,旅游行业相关部门和社会单位是疏通就业渠道的连接器,学生家长则是最大程度利用好每个毕业生个体的就业资源的指导员,他们对于促进就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缺乏调研,脱离实际需求,导致就业指导与服务流于形式。局限在大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二阶段的应聘求职技能讲座、大三毕业阶段的签订就业协议书指导这三项内容,属于获取就业机会后的就业指导。根据调查,学生最需要的首先是如何获得就业机会的指导与帮助,这要求建立旅游行业就业信息平台,引进旅游行业单位组织开展旅游人才招聘会。学生还关注就业政策法规对就业的导向性指导、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指导。
3.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进程和层次缺乏战略性,导致就业指导与服务停留在“点”上。就业指导停留于灌输应聘技巧、指导离校就业、催促尽快就业的“点状”层面,甚至有的只是在毕业前才开展就业指导,忽视了对学生长期的职业素养培养、职业能力锻炼、职业心理调适、就业竞争力提高等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面状”层面。
4.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载体缺乏创新,缺少与学习、校园活动、实践、实习融会贯通,导致各项工作的目标意义不一致,不能达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的合力。现有载体往往局限在公共基础课程、就业指导讲座、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院校二级的就业职能部门四方面,忽视了专业教师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实践及毕业实习这些重要载体,导致教学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的实际人才需求脱节,校园文化活动与职业素养养成脱节,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运用脱节,实习与提高职业能力、实现就业目标脱节,没有从实质上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
5.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制度缺失,产生“木桶效应”。“木桶效应”理论是说,只要水桶有一块板是短板,那么水是不可能满的。这同样适用于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如果“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制度”这块板是短的,整个体系这个“木桶”的水是不可能满的,效果没有保障。现有的就业体系缺乏有效的考核奖励制度,调动不起整体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缺乏有效的培训体系,专业化水平低下;
缺乏有进度、有目标、有层次的进程规范,导致就业工作可有可无、星星点点;学校、学生、企业、政府这些载体间缺乏互动机制,导致实现就业工作的推力不强。
二、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重新构建
我们要在找到问题的基础上,从全员工程、专业工程、全程工程、平台工程、制度工程五个方面着手,重新构建一套“找准问题、解决问题”的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1.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全员工程”。“全员工程”就是解决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由什么人来抓”的问题。这个问题包含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内容:狭义的“全员工程”指的是校内全体教职工全员动员,也就是执行主体是些什么岗位的教职工,要建立什么样的工作组织队伍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改变就业职能部门、辅导员、班主任单枪匹马干就业的现状,把专业教师纳入教学环节的就业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专职化,把搞校园文化活动的团学党建工作者的工作中心转到职业、就业这条战线上来。广义的“全员工程”指的是除了校内教职工全员动员外,还要把校外的学生家长、旅游企业动员到队伍中来。在市场经济社会,就业竞争力来自自身能力素质和社会家庭资源,把校外的学生家长引入就业体系中来,对于督促学生就业、引导学生就业具有现实性、时代性。在毕业实习期间,要致信家长,让家长了解子女的实习情况,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动员家长调动社会资源,引导、指导、协助学生实现就业。从而形成有机结合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全员工程”的三个层面:也就是院、系、班三级就业职能部门的教职工,从事就业指导的旅游专业教师和就业课程教师,与学校就业有着紧密联系的企业、社会和家长。
2.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专业工程”。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业工作者首先必须是个“渔夫”,这必然要求加强课程改革、提高就业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实现就业指导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专职化。多数高职旅游院校的教师是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学校工作,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专业岗位从业经验与实践能力。“专业工程”就是解决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从什么内容来抓”的问题。这个问题包含三方面内容:
其一,就业指导者与服务者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化水平,如何转变观念、掌握技能。在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发生“供需错位”的现状下,更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具备洞察就业形势、培养职业素质、具备就业指导技能的就业工作者。这迫切要求建立专业化培训和职业岗位挂职锻炼机制。
其二,开展指导与服务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真正需求的就业指导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要体现专业化。要建立调研机制,联系实际,给毕业生真正需要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有的放矢。特别要加大旅游行业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推进“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思路,提高旅游人才招聘会达成的就业意向率,重视就业政策法规指导、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指导。
其三,根据学生不同的就业意向、就业资源、就业机会,开展专业的、有区别的、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由于毕业生对旅游行业就业期望不高,调查学生的就业意向就显得尤为重要。要
引导学生利用好自身的就业资源,包括能力素质资源、家庭和社会环境资源等。要重视就业机会多、就业期望高的毕业生,避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问题。要重视就业机会少、就业心态低落的毕业生,开展就业援助,采取特殊措施,帮助其实现就业。
3.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全程工程”。“全程工程”就是解决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在什么时候来抓”的问题。这个问题包含两个层面:
其一,从进程的战略性角度来说,在大一到大三的不同阶段,如何开展就业工作。大一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公共基础课程,让学生熟悉、热爱专业,安排好大学三年的学习目标;大二开展班、系、校三个层面的以职业素养养成、就业指导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技能比赛、文艺演出、专题讲座等形式;大三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心理调适、就业形势分析、就业状况交流、就业信息公布等工作。
其二,从层次的战略性角度来说,要“变点为面”,让教学、校园活动、实践、实习各个层面全面铺开,都渗透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4.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平台工程”。“平台工程”就是解决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用什么方式来抓”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四维”平台来解决:
其一,建立“教室、实验室教学”平台,把就业指导纳入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与实验室实践技能教学,融入教师的职业启蒙、就业引导,并把这项工作作为评教的重要指标。
其二,建立“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平台,挖掘专业特色,创新品牌活动,通过技能比拼、技能展示、职场模拟等形式,增强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职业、就业的联系。
其三,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理顺“订单式”合作培养的教学、实习、就业环节,促进学生在合作企业实现“充分实习、提前就业”。要改变“重形式、轻实效”的观念,通过教学改革、职业技能标准化、实习集中管理等方式,努力适应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
其四,建立“社会互动”平台,加强政府对旅游专业就业的引导,主动承担起为毕业生跑人才市场、挖就业信息、找职业岗位的责任,建立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和专场招聘会平台,鼓励学生投身旅游行业服务第一线,投身乡村旅游创业开发,以全面拓展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
5.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制度工程”。“制度工程”就是解决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靠什么保障来抓”的问题。这个问题要围绕全员、专业、全程、平台四项工程来设置相应的制度,形成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机制,具体而言:
其一,要落实“全员工程”制度。也就是管理好就业工作队伍的制度,要职责明确,赏罚分明,提高执行力,调动积极性和能动性。要建立《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职责》,明确并细化学院领导、就业工作直接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专任专业教师的就业指导职责,建立院、系、班三级责任机制,让人人都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从而自觉安排好就业工作,使这项工作“润物细无声”,生根发芽。要建立《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考核奖励制度》,让就业工作作为评价院、系、班,评价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重要指标,让就业工作成效作为学校评价二级学院年度总体工作的重要指标,转压力为动力。
其二,要落实“专业工程”制度。也就是要建立《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人员培训制度》,提高执行主体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就业指导效果;要建立《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调研制度》,从调研的第一手材料来得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需求,及时调整工作内容和重点;要建立《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个性化制度》,保障具有不同就业意向、就业资源、就业机会的毕业生都能得到专业的、有区别、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有效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援助、就业咨询、就业心理调适。
其三,要落实“全程工程”制度。也就是要建立《就业指导与服务进程和层次规划》,在时间、内容、责任人等方面进行细化规定,作为各个层面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者的日常就业工作的指导手册和行为标准。
其四,要落实“平台工程”制度。也就是要建立《就业指导与服务平台细则》,明确“教室、实验室教学”“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校企合作”“社会互动”四维平台的运作机制,形成教学、文化活动、企业、社会政府的促进就业的互动机制。要建立《就业指导与服务平台信息反馈、评价制度》,调查各个平台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对毕业生的作用,调查毕业生初次就业后的职业发展状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和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2-2007)[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2008.[2]卿云波.构建“六位一体”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理论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9).[3]卢国良.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4).[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Z].2009-01-19.[5]司艳宇.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9(12).[6]席明.创新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7(7).
第二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研究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问题依然很多,特别是教学方法滞后,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严重地影响着我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使之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旅游企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改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成为提高旅游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方法现状
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旅游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旅游教学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教学方法滞后等现象。很多院校基本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上,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旅游企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这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是要求学生熟练地完成课后练习题并通过等级考试? 还是引导他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答案不言自明。那么,如何授人以渔? 目前的现状是:经过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起来的学生非常习惯于教师对知识定论式的讲授,缺乏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缺乏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未必都能听得进去。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教育部出台的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职高专的教育一定要摆脱传统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跳出“学科本位”的误区,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主线,构建适合高职发展规律和旅游业自身特点的“能力本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因此,改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成为迅速提高我国旅游教学水平,提高旅游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基本原则
1.先进性原则。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软件,还原真实的职业情景,模拟真实的职业任务和流程,让学生了解企业工作环境,感受职业工作氛围,加深职业体验。
借助网络平台建设师生互动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全程指导、跟踪、管理、监督,实现师生全程互动、资源共享。
2.能力本位原则。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实现从“传授知识、教师主体”转变为“培养技能、学生主体”。
3.一体化原则。按照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原则,教学中不存在完整的、单独的的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是按照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补充“适度、够用” 的知识,将知识、理论、实践融于一体;将教学做融于一体。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教学方法上,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与学并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配合,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教学中要采用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角色互换法。根据不同课程及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旅游管理大部分的专业课和某些基础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针对某些课程中的某些教学环节,师生角色可以互换,教师将有关教学内容事先布置清楚,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教学”,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发挥情况,随机应变提出一些问题,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是课堂形式上的主导,教师则是幕后总导演。
2.情景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是在现有的校内教学中模拟规定情景,将学生与教师置身于虚拟情景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如“导游业务”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等辅助性教学手段,使学生面对相关画面进行景点、景区讲解;同时,学校与教师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教学现场置换到真实的旅游工作环境中,按职业标准,由企业一线技术能手或专家现场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有利于调动自身潜能。
3.项目教学法。按照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先由教师按职业能力模块细分为若干个项目,然后将每个项目分给学生个人或小组,以规定时间或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任务,达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在项目教学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项目设计师及教练。师生在教学中充分互动,通过反复的教与练,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与理论的接受者,而是在一步步的思索探究、主动实践中理解理论,运用知识,熟练技能,形成能力。
当然,项目的选取非常重要。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选择难度适合的项目,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需要让学生有多种的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来应用所学习的知识,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资源。
4.问题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对有关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问题,通过讲解和讨论加以解答,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加强了教学过程中启发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思维。问题教学法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学到的知识深刻难忘,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生动的、典型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实例入手,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从而把学生引到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上来,让学生的思维紧跟问题的发展去想象,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浅谈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浅谈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关键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价值取向培养层次和类型
论文摘要:分析了涉外旅游专业的特色-涉外性和地方性;阐述了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要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价值取向;表明了该专业的培养层次属于高等教育,同时指出该专业的教育类型为职业技术教育;最后总结出高职涉外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我省国际旅行社、涉外饭店等旅游企业管理、服务基层岗位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涉外性职业技术型专门人才。
开展高职教育,先要对其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分析专门人才需求的归结,又是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开端。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途径也就不明确,质量评估也就无从实现,培养的人才是否能符合社会需求标准也就无从谈起。涉外旅游专业是我院在2002年才开设的高职专业,才毕业一届学生。为了让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更有针对性,有必要对其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本文拟从专业特色、价值取向、培养层次和类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探讨高职涉外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涉外旅游专业的特色
(一)涉外性
涉外旅游专业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涉外性,是为国际旅行社、星级酒店的涉外岗位(群)设置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很快,逐步形成了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三驾马车齐奔的局面。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发展,需要大批旅游业务熟练又懂外语的工作人员来充实旅行社和酒店的涉外服务和管理岗位,特别是使用范围最广的懂英语的旅游专门人才。但目前情况是,从事国内旅游的人员队伍发展较快,能够从事涉外旅游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人员队伍发展严重滞后。以导游员队伍建设为例,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截止到2004年11月30日,全国共有持证(IC卡)导游员215,523名。从总的数量上讲,这个队伍已经是比较庞大了,而且每年还在以数万人的速度增长。但是,语种导游员队伍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特别是适用范围最广的英语导游员,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国际游客的需求。从山东省来讲,截止到2004年11月30日,我省共有持证导游人员15,096人,其中英语导游人员只有291人,不到导游员总数的2%。如今全国兴起导游考试热,山东省也是这样,全省37所高等院校、36所中等院校的旅游专业的学生加上社会青年每年参加导游考试的人数突破10000人,而其中参加英语导游考试的人数很少,大约不到200人,能考取英语导游资格证书的大约为40人。而能考取中文导游资格证书的每年在4000人左右。酒店服务和管理岗位人员的培养也和导游人员相类似,涉外服务岗位人员素质不高、语言不过关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为了发展我省涉外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旅游 英语”是本专业需要强调的课程结构,涉外性是最重要的特色。
(二)地方性
地方性是许多高职专业着力打造的特色,涉外旅游专业也强调这一特色。因为,从各地的经济结构来讲,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等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岗位结构应是不一样的;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来说,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能力结构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高职院校的高等职业教
育必须研究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岗位(群)实际能力问题,而绝不能搞全国“统一标准”。从我国各地职教院校当前生源的地区分布状况来看,绝大部分都是本地生源,它已经从根本上有别于早些年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情况。因此,我们的职教院校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把地方性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特色之一,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应该说,不同地区的高职培养目标是有所不同的,不同时期的高职培养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只要是能够代表当地高水平的岗位能力,就可以确定为同期当地高职所应达到的岗位能力。我省从所处区域来讲,属于沿海较发达省市,但同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相比,其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要落后一筹的,另外,我省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也是和其他省市不同。因此,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目标要充分考虑到我省的实际情况,培养符合旅游业发展的专门技术人才。在这里,本人有两个观点需要特别强调:一是高职的培养目标中的地方特色是相对的、动态的,呈不断上移之趋势;二是不要把这种地方特色看作学校特色。
总结以上两大特色,涉外旅游专业是着重培养既懂英语又懂旅游的,能同时用英语和汉语向国内外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符合山东省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
二、涉外旅游专业的价值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社会性。它需要面向社会,依靠社会力量,开放式办学,同时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提供服务。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向市场,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涉外旅游专业的价值取向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在涉外旅游专业职业岗位(群)的确定上,要深入旅游行业、旅游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论证。不能根据学院现有条件来办“超社会职业教育”,而是要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群)来创办“社会职业教育”。
其次,在岗位能力的定位上,以旅游企业等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岗位能力为本位。旅游企业等用人单位提出用人要求和标准,学院根据要求和标准进行资源配置,教师是专门人才的“制造者”,生产出的“产品”合不合格,最终必须由旅游企业等用人单位来检验和评价。就以上两点,笔者曾经作过相关调查。象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岗位、旅行社产品与推广岗位、涉外饭店的前厅接待岗位、境外营销等岗位需求缺口较大,能力要求较高。除了必备的旅游知识和技能外,更需要与境外客户沟通的语言能力。一个不懂英语的旅游服务人员是很难把涉外旅游服务和管理工作做好的。2008年我省的青岛市还要与北京合作承办奥运会。根据“山东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预计,2008年青岛市海外游客将达到79.53万人次。庞大的入境游客数量对我省的旅游接待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国际旅行社导游和涉外酒店的前厅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岗位缺口很大,为迎接奥运会应加紧进行涉外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
第三,在岗位能力的培养上,按照模块设置涉外旅游专业岗位能力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体系;重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既懂涉外旅游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改革传统教学内容,抓好地方特色旅游教材建设;加大旅游实训、实验设备投入,改善原有教学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改革“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四,在岗位能力的衔接上,涉外旅游专业在岗位能力定位时,应恰当地估计中职生源已具备的岗位能力、升入高职时所应达到的岗位能力,要使相互间较好地衔接起来。对于普通高中升入高职的学生,需要先补充中职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要造成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脱节。
第五,在岗位能力的认定上,涉外旅游专业一般依靠考取适合当地使用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等级证书作为外部表现形式,以旅游企业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客户满意度为标准进行考核。根据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持证上岗的要求以及山东省的实际情况,涉外旅游专业学生毕业时要获得导游员资格证书和饭店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其能力认定要打破“一次认定,终身受益”的不合理现象,能适应岗位能力不断提高需要,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使高职涉外旅游专业的岗位能力始终代表当时当地的高水平岗位能力。
三、涉外旅游专业的培养层次和类型
(一)高等教育
涉外旅游专业属于高等教育,“高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但这种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我们知道,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一般分为二类四型:一是科研类,含学术型和工程型;二是职业类,含技术型和技能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类人才,教育类型是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是相对于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也就是中职以后的教育。涉外旅游专业就是属于这种类型。虽然在生源方面有可能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但在培养时应先进行转换教育,补充中职所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最终和中职生源一起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等性”基准。而普通高等专科教育也具有“高等性”,是相对于其在普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也就是普通高中以后升入专科学校的教育,是普通本科的“压缩式”科研类教育,它和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不同。
(二)职业技术教育
涉外旅游专业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性”是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为此,在对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进行理解时必须避免以下几大误区。
第一,不要职业、专业不分。职业是以能力完成好某一项具体工作来界定的,是谋生的手段。专业是以学业分类及某一具体类别所包涵的内容来界定的,是某一特定的领域。可见,职业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某一种谋生手段,专业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研究和应用某一学科知识的方法。因此,职业和专业不是一回事。涉外旅游专业这种“职业性”就体现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完成学习后能到涉外的旅游企业工作,并用所学的知识的技能作为谋生的手段,为客户服务。
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3COME文档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第二,不要使职业脱离岗位。职业教育应当围绕着“上岗”、“就业”来培养。也就是说,应以某一职业岗位(群)为依据,职业定向到具体的岗位(群),以该岗位的“必需”、“够用”理论知识为度来构建岗位能力框图,需要开设哪些课程?教授到什么深度?均由岗位能力决定。它强调的是岗位能力的培养,因而专业口径窄,要用什么就讲什么,要用多少就讲多少是其必然的选择。其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既会动嘴,也会动手,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岗位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可是,现在的一些职业院校对此却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
有的只是将教学计划名称改了,而其实质内容和普通专科教育没有任何变化。涉外旅游专业要避免这种职业脱离岗位的情况,我们不但要了解涉外旅游专业各岗位对理论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还要研究不断发展的情况,使该职业教育一直和岗位需求保持同步发展。
第三,不能简单地认为高职就是大专文化水平中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这种简单的组合,表面上看似集中了大专、中职的长处,显示高职的优越性,可实质上却是把高职的岗位能力混同于中职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把高职的文化水平等同于大专的文化水平。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在文化水平上,高职比不上专科;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上,高职比不上中职。涉外旅游专业的生源有可能比较复杂,有高中、中职、技校毕业生,但培养的最终类型都是技术型专门人才。技术型职业教育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接受技术型职业教育之前,一般应接受过技能型职业教育。那些进入高职前没有进行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学生,先要进行转换教育,在基本达到中职所具备理论知识和水平后再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种技术型人才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在职业资格能力方面属于中级或以上水平。
四、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的涉外性、地方性专业特色、社会性的价值取向、高等性的培养层次以及职业性的培养类型,并结合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涉外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我省国际旅行社、涉外饭店等旅游企业管理、服务基层岗位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涉外性职业技术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时,应当获得导游资格证书和饭店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可以胜任当地国际旅行社的中英文导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以及客户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涉外饭店担任前厅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酒店公关、营销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伟民.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A].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迈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2] 陈优生,华强.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六个层面的特色[A].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迈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3] 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4] 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3).
第四篇:浅议对应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管理
浅议对应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管理
陆学勤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重庆,虎溪大学城,401331)
内容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要求在高职教育中必须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管理。这一难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笔者对此也进行了思考。本文参考部分就业指导文献资料,结合笔者在职教一线的工作经历,总结了毕业学年中在就业指导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
前言
2009年6月底,09届毕业生开始陆续办理离校手续,正式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截止2009年6月30日,以我院工商管理系为例就业率超过89.3%,这是对就业工作的充分的肯定。笔者在08~09学年结合在职教一线的工作经历,参考部分就业指导和毕业生管理方面的文献资料,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与管理进行了初步思考。
一、高职毕业学年就业指导与管理的现状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发展历程不足十年,但都普遍意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现已纷纷对高职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以传统的理论指导、专题讲座最为常见。在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方面,许多学校,尤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不仅成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建立了相关工作制度,而且还编写完成包含本校就业、创业实例的指导教材。师资队伍相对固定,专职与兼职就业指导教师的学历、专业、经历不尽相同。
信息技术在就业指导中的应用日益普及。根据网络调查,高职院校目前基本都已经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部分院校已充分认识到就业信息网的作用,利用网络在学生、学院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信息化桥梁。
高职教育非常重视实习、实践教学,在这方面很多高职院校采用了2+1教育模式,即前两年在校学习技能,开设实验课、实践课,毕业学年学生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技能,累积实作经验,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密不可分的。毕业学年除了顶岗实习外,高职学院同样重视规范毕业设计、毕业报告等理论考核。无论是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报告,亦或是就业指导与管理,都是提升高职教育水平、提高高职生就业质量的具体举措。
二、毕业生就业指导与管理的问题
概述高职就业指导与管理现状,对于取得的成绩值得欣慰,但其中存在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更需要深思。笔者主要就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初步思考,简析如下。
(一)高职就业指导认识出现偏差。
高职院校虽然意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对其认识尚未到位。例如:毕业学年就业指导的目标、就业指导中的管理、就业指导和服务职能之间的关系……对这些问题认识不足,势必使就业指导工作事倍功半,影响就业指导的质量,制约就业工作的开展。
部分高职院校一般以落实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为终极目标,缺少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体系。这不利于发现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方式,不利于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普遍看重就业率,不重视就业指导的过程,忽略就业指导的具体内涵。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势必影响了“结果”的质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用人单位和学校的长期合作关系。
(二)毕业学年中的就业指导,重指导,轻交流。
很多学生回顾毕业学年的经历,都谈到:老师说的、书上讲的,这些道理他们都明白,也不反对,只是希望学校、企业、社会能适当从他们的角度替他们想想?这折射出学校现在采用的群体性就业指导涵盖面过宽,往往忽视毕业生的个体差异。同时说明这种就业指导方式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多元化学生的需要,不能消除学生接受指导时的浮躁心理。
对于希望毕业前落实就业岗位的应届毕业生来说都经历:未知(憧憬)——压力(恐慌)——顺应(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做了就业指导工作,但实际发挥的作用却不尽人意,主要是缺乏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动态。虽然高职学院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多年,但仍然偏重作未就业学生思想动员工作,强调学生树立“先择业,后就业”的观念,忽视了学生未就业背后的实情。学校对刚就业或正顶岗实习学生的关心更加不够,也没有进一步搞好跟踪调查和专业指导。这些属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头戏,落实起来工作量大、难度高、障碍重重。笔者认为:如果没有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企业基层现状,结合当前就业形势,那么就业指导工作只能算是流于形式,徒有虚名。
(三)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不成熟,缺乏必要的激励制度。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队伍一般由专职和兼职两部分人员组成,从数量上看已基本能满足要求,但其专业化水平却不够。没有接受系统、全面的训练,只是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或相近专业背景开展工作。同时,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在整支队伍中所占比例很少,工作量巨大,无暇顾及专业知识的钻研;而兼职人员则更愿意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主要工作上。
建立稳定、专业、细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需要指导教师安心就业现状研究,热心接受毕业生就业咨询,细心协助好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教师们承载着千钧重量不能单凭他们的事业心、上进心来维持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缺失,是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中需要尽快完善的部分。
(四)传统方式获取用人信息难以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变化
近年毕业学年期末考试结束,校园内毕业生已人去楼空。企业到校招聘人才,面试室里带上简历的学生寥寥无几。等到六月底领取毕业证书时,学校又爆发式出现未就业学生的局面。用人信息传递途径不畅是原因之一。从对毕业生管理层面上讲,另外一个原因是:应届毕业生流动性强,传统获取用人信息渠道难以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变化。
(五)对于高职毕业生遭遇就业“时间差”,学院作为不够。
为了确保高校毕业生最后一年的学习质量,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部规定,每年11月20日之前用人单位不得到高校招聘毕业生。但由于企业要为来年的项目发展及年终末位淘汰后的人员补充做准备,选人旺季大都在九、十月份。而高职毕业生要通过“双证书”(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中的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和实践考试,完成毕业论文,往往要到12月底。因此在企业用人和毕业
生求职之间出现了一个“时间差”。部分毕业生还会因为不能按企业要求的时间到岗而失去一次难得的就业机会。
应届高职毕业生既要扮演学校里的好学生,给自己大学生活划上全满的句号,企业又要求他们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调整校企之间的时间差,需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共同关注,替企业着想,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有所作为、有所调整。
(六)顶岗实习中的管理问题。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中提高技能,并实现在实习企业直接就业。尽管定岗实习对促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但期间的教学和管理容易产生一系列困难,这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前不久有一个报纸刊登了《顶岗实习为什么半途而废》的文章,28个学生,顶岗实习了不到一半的时间,就走了。当然有很多原因,其中管理上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重视。特别是外部环境从教室、实训室到了企业、工厂,走上具体的工作岗位后学生角色转变能否到位,身心是否能快速适应等是定岗实习中比较常见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不是什么难根治的顽症,相信只要管理到位,再做适当的思想工作,难题就可以一一化解。
三、对应届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与管理的建议
(一)明确就业指导在就业工作的地位,建设有特色的就业指导体系。
职业教育渗透着实用精神,特别注重直接为社会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我国的高职教育高速发展的十年也围绕着“就业”这个中心思想不断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重视就业率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不表示就重视就业工作,更不能说明毕业生在社会中的价值。就业指导是高职教育体系必不可少又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它的重要地位应由扎实、有效的实际指导行动与高质、丰硕的指导成果予以巩固和发展。笔者认为:其核心是需要建设具有学院特色的就业指导体系。
(二)长期性、持续性跟踪调查应届毕业生,及时做好信息反馈与沟通管理。
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就业指导不仅包括面试技巧和心理辅导,还应该指导学生强化专业技能技法、处理职场人际关系、宣传劳动政策法规、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就业指导不会是一触而就的工作,不需要朝三暮四的心态,不鼓励立竿见影的效果。它应该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好比长江推舟勇向前。这需要专人长期坚持在就业指导第一线。一是跟踪调查在企业实习或已就业的学生,掌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二是做好相关信息收集与整理,及时反馈学校;三是专人负责在此期间的就业指导,与学生做好沟通交流。(至于如何落实跟踪调查,可作为高职教育课题来研究,此处不便详述。)
(三)倾力打造职业(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就业指导师资紧缺,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学生职业发展整体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建设一支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已经迫在眉睫,且势在必行。笔者建议:首先明确就业指导工作内容,根据内容落实人员配备。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从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转型;应当从单一化向立体化转型,这是递进关系,包括教育、活动、学科建设;注重本地化与国际化的转化、学习、吸收、借鉴。
无论是掌控就业工作全局的就业处,还是设有二级学院制度的系部,亦或是因工学结合思想应运而生的校企合作处,都应该积极主动投身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多方交流与协作。如何使我们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从非职业化向职业化再向专
业化方向发展,打造一流的职业(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先要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现有师资。辅导员、专业教师、部门职员以及各级领导都是就业指导队伍的潜在资源。
(四)营销理念下的就业指导与管理技巧
高职院校如仍然抱着传统的就业理念联系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管理就业流程,必然难以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变化。面临紧张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市场人才需求作出迅速反应,想出相应对策。
人不等同于产品,但毕业生寻求用人单位的过程,其实质与产品的营销活动是非常相似的。毕业生提供的“产品”是自己专业技术与能力,而顾客就是用人单位。就业指导教师可以借鉴营销理念,以市场营销管理为土壤,从市场需求入手,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市场营销环境、竞争对手、市场竞争条件。然后以实现目标市场顾客群达到满意状态的条件,进行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和做好市场定位。不同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分为“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重点指导处于“买方市场”的毕业生,要重视心理疏导与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五)重新认识就业指导与管理的对象。
高职已经不再是差学生的集中营,里面有很多好的学生,有很多愿意学技能的学生在往高职走。面临高等教育扩招、金融危机等新时期外部环境,厚德强能高职生受到的欢迎程度要比本科生高。那么要把握契机,重新认识高职学生,抓内涵建设,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就业指导与管理的目标才能明确,方式才具针对性,效果才会显著。
结束语
以上对应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论述还不够准确与全面,提出的建议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讨,希望从事高职教育的专家与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杜月菊,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15).[2]方索琴,从市场营销角度看大学生就业[J],当代经理人,2006,(21).[3]周强,曲世卓,加强毕业实习过程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8).
第五篇:高职辅导员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浅析刍议高职辅导员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给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作为与学生联系紧密的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学生职业梦想的启发者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谋者,也是帮助学生解决求职就业困惑和问题的最理想人员。辅导员应在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做好:就业形势信息与毕业生整体分析,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开展毕业生个性化教育指导。整合有效资源,作好毕业生的推荐工作。
近年来,在中国普通高校扩招形势的推动下,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速极其迅猛。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559万人,到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长52万人,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作为与学生联系紧密的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学生职业梦想的启发者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谋者,也是帮助学生解决求职就业困惑和问题的最理想人员。辅导员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是帮助他们顺利走向社会,实现就业的关键,只有把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实做细,高职学生三年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完整地实现。只有准确地分析学生整体的情况.掌握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信息.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明确就业方向,辅导员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一、掌握当前就业形势信息,分析毕业生整体情况
2009年中国经济受国际国内环境不确定因素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为此,充分了解就业实际形势,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了解就业市场的具体情况,如当年招收人才的趋势。各地对各类型人才的需求量等等,这些信息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起着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的基础性作用:二是了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动态,掌握他们对职业目标的期待等等,及时分类并提供有效就业信息指导。例如,通过个别谈话、与家长交流等形式,了解毕业生的家庭情况和对就业的认识、期望等等。并根据获取的信息和每个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对他们进行大致的分类.诸如分出继续专升本的学生、工作已有安排方向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需迅速就业的学生等等各种不同类型。
辅导员对高职毕业生整体情况的把握,应包括准确分析掌握毕业生职业兴趣、职业意识、专业素养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等等,通过深入细致的资料收集整理,准确地分析毕业生面临就业时自身所具有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指导毕业生扬长避短.顺利走上能够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岗位。在社会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的劣势是学历偏低,综合竞争力不强。他们的优势是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踏实肯于,适应力强。可塑性大。通过细致的分析、掌握以上信息.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是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关键。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全方位、全程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索创新高效就业指导途径
高职辅导员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并不传播技术知识和培养劳动技能,而主要是帮助学生增强职业意识,了解社会需要,了解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服务学生就业,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笔者认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长远的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全方位、全程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索创新高效就业指导途径。论文
1.抓好入学教育工作,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在做好新生入学阶段的入学教育工作中,指派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情况以及就业前景,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帮助学生在入学初期就开始做好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地安排好今后三年的大学生活。
高职辅导员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让学生明晰两点,所学专业是否有长远的就业前景,所学专业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在毕业生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科学的择业观念,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拟订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等等,为毕业生成才和实现就业提供创新高效的就业指导途径。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把“红土精神”作为职业精神主线,实施分阶段职业教育,首就对大一新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时通过一系列讲座等形式辅助教学。如举办了“助你创业”培训班、《职场应聘6层递进全攻略》、《如何找到好工作》等讲座。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通过系统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学习,毕业生在学有所成的前提下,参加工作并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学院2003—2008年的毕业生各类就业率及满意度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辅导员切实有效地在毕业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能创新高效地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就能实现毕业生高就业率增长,成果显著(见表1)。
2.加强‘‘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树立正确的择业现
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以“两课”和“职业道德和创业就业指导课”为依托,以职业指导专题讲座为补充,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开展常规指导。在不同的时期适时开展职业指导专题讲座,主要包含专业发展方向、实践技能提升、自身素质修养、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与面试技巧、个人形象与礼仪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用人需求和就业形势,合理制定求职期望和战略,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不断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修正职业规划,做好实习前的技能储备和心理准备,引导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3.开展技能竞赛,增强就业竞争力
据统计,在高校毕业生的总数不断增加的今天,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缺口还是相当大的。高职毕业生只有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与技术实践能力,才能弥补学历上的不足。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开展相关专业技能练兵,引导学生按照职业需求来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竞赛来强化专业理论、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强化专业技能资格认证,通过举办所学专业的相关认证培训和考试,促进毕业生顺利获得“两证”,即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提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通过开展模拟面试活动,让毕业生体验求职面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帮助学生成功应对面试,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高职辅导员应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注重开展个性化辅导
由于各方面原因.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往往出现盲目就业或逃避就业现象。这些原因当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学生对就业缺乏足够的准备和正确的认识。只有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前提下,再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及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给与学生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就业的困惑和茫然。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又顺应社会要求的工作岗位。
1.个性化就业辅导与传统就业指导的不同
个性化就业辅导是建立在传统就业指导基础上,对个体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细致的、系统的全过程的指导,是传统就业指导的延续和补充。传统的就业指导一般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相关行业介绍、简历撰写、求知技巧等内容。有些高校还安排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管理等课程,一般以讲课等形式传授给学生。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指导只能使学生对就业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当具体到求职过程时,大多数学生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随时随地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
2.个性化就业辅导是一种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就业指导
高职辅导员对毕业生进行个性化就业辅导。要融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在经过几年的学习生活后,在知识储备、实践技能、社交能力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然而,面对陌生的社会,面对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在就业中难免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如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失落感、渴望竞争与害怕失败的矛盾、从众心理太重、缺乏奋斗精神等。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适,排除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事实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就业中起着保障和促进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迅速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环境.尽早融入社会,进入新的社会角色。
同时,高职辅导员可以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了解每个毕业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熟悉他们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测验技术和心理咨询方法的运用,因人而异地开展个性化指导。
3.高职辅导员应准确找到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
高职辅导员在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应把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客观的择业观和对学生心理上的指导。这样辅导员不仅可以很好地把就业指导作为思政教育的切人点.而且可以让思政教育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方向和理论支柱。通过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
力。强化大学生择业意识,培养就业素质等等,最终帮助毕业生端正思想心态,准确定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红土精神”贯穿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加强品德教育、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既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又具备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让毕业生能就业,会就业、适应岗位群需要,促进了毕业生立足闽西、投身海西经济区建设,确保了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就业工作得到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整合各方有效资源,形成“合力”。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
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成效好坏,教育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整合各方有效资源,形成“合力”,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又是该指标完成的一个直接途径。
1.变被动为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做到“五个结合”
要把高职毕业生推荐出去,首先得有用人的单位和市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院系两级就业指导组织,直接由院系领导挂帅,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联系各个专业对口单位,由辅导员把毕业生介绍给他们,观念从“等米下锅”改变为“找米下锅”,做到“五个结合”:用人单位岗位与学生专业对口相结合;用人单位招聘要求与学生个人能力素质相结合:用人单位岗位道德要求与学生思政修养水平相结合;用人单位岗位承诺与学生诚信记录相结合;用人单位合同签订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签订相结合等。
在操作层面上,一是加强与校友联系,动员社会各界为学生就业创造机会。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始终重视校友的联系,无论是在校庆期间,还是在平时的业务往来中,师生们加强与校友的沟通与联系,特别是在推荐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注重发挥校友的作用,多方提供就业信息,收到了显著效果。二是老师借公出、会议等各种机会.不失时机地为毕业生进行宣传。在出差过程中有意识地推荐毕业生。向单位介绍学院概况和学生情况,给单位留下深刻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巧借社会实践东风,暗伏就业之笔。一年一度的学生社会实践也是一次绝好的就业机会。学院将社会实践与学生生产实习相结合.带领学生到以往来学院招收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去参加实践,通过与用人单位的直接接触,使单位与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为将来学生就业做好铺垫。
2.成立就业指导中心.专门做好高职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
随着就业市场的逐步发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由过去的计划分配转向了通过各类就业市场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但由于现处于改革的过程中,学生还不可能完全脱离学校而走向市场。为此,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引进具备职业指导师资格的辅导员,尝试参与人才劳务中介工作,为毕业生创造供需直接见面、双向选择的机会,使毕业生在校内就有机会选择职业岗位。同时,从政策上允许用人单位直接来校选择毕业生,提供就业供需双方直接沟通的平台,促进了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的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不断加强与福建省及地方就业机构联系.通过多方渠道积极筹措.开拓毕业生就业新途径,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毕业生注册福建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公共网及网络应聘等,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服务海西。建设美好家园。通过多年的努力,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多次在福建省高校就业指导评估工作中,获得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综上所述,切实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使更多的毕业生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使学校圆满地完成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使辅导员从事的高职学生思政管理工作划上圆满的句号。从另一方面讲,成功的、高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品牌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