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史记》中理想人物[推荐]
盛晓涵
浅谈《史记》中理想人物
在《史记》选读中可以看到第一篇就是司马迁的其人其事,司马迁采用汉初学者常用的问答形式,以问答结构全篇,一方面使问题显豁、醒目,另一方面也使论说集中、明晰,行文生动活泼,增强了可读性。例如“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司马迁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阐述了孔子为何而作《春秋》,还强调孔子作《春秋》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行为,“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司马迁对孔子作《春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实际上是在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同时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而《史记》的要旨,在于忠于史实,褒贬古今。
在《屈原列传》中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表现了屈原的一生与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
在这篇文章中,其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在很多篇文章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写人物传记,除了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表示自己的意见,而是把自己的意见寓于叙事之中。《屈原列传》与《伯夷列传》等篇确实另一种写法,这就是夹叙夹议,这是最明显的,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在议论部分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即大赞《离骚》。
暂不说《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更是精心设计,独具匠心的艺术虚构和安排,但就其开头间叙了一些事实,写至“王怒而疏屈平”,立即写出大段议论来,评价《离骚》写作的缘由,《离骚》的体制及其艺术价值。就是写到“屈平既嫉之”以下数句,也是概括《离骚》大意。最后提到宋玉等人,文采可称,而人品不及,正所以证明《离骚》为千古绝唱。在仔细看看篇中历叙怀王的愚昧,大段文字,中间只以“屈平既绌”、“屈平既疏”相关照,便觉这些也可以说是表明《离骚》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所以可以看出这一篇,是屈原的传记,也可以说是《离骚》的序言,这里也渗透着司马迁的浓重的感情色彩,一个虚拟的自我。而者也正是源于他对作者与作品关系的正确理解。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对怀王的昏聩无能直接进行了评价,予以强烈谴责,也间接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第三部分,采用寓议于叙的手法,显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写,一方面是他有强烈的感情要借题抒发,另一方面也是有关屈原本身的资料太少的缘故,或者可以说汉代以前的史料没有任何关于屈原其人其事的记载,包括楚国和秦齐各国的史料,屈原皆不见半点踪影。
文章尽管议论抒情的方式不同,但都突出了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爱国与正直。这也不正是司马迁本人所具有的性格特征吗?
想必大家对负荆请罪、渑池之会都很熟悉,司马迁也对其二人作了一篇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通过描写人物去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他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一文一武的历史人物。在《史记》选读中只节选了部分,作者通过选取的三件典型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欢,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廉颇的勇于改过,高度赞扬了二人的爱国精神。文章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在写蔺相如的时候,没有写他一生的事迹,只选择了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段来写,写蔺相如的一生或显得累赘,选择三个充分表现他的性格特征的片段也足以看出他的为人,他的品格,他的精神。这三个片段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司马迁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负荆请罪”,写他对内的顾全大局,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写廉颇,则只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
司马迁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蔺相
如这个历史人物是在秦国威胁利诱赵国,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又在秦国朝廷上与秦王面对面紧张而尖锐的斗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处理与廉颇的矛盾时,是那样的谦让,似乎是在逃避,却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对待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从中我们能清楚地、全面地认识蔺相如这个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
这篇传记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是: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在这篇文章中,在对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对话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如蔺相如劝缪贤不要逃亡,蔺相如建议赵王答应秦王以璧易城的对话,分析厉害,提出对策,不由得人信服。蔺相如在秦国朝廷项秦王说的话,有时语气平和,恭敬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怒而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并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权、有勇有谋,有勇有智、能言善辩的外交家。这不由地让我想起周恩来,他与不同国家参加的会议,走路的姿势,显现出来的气魄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动作,每个眼神,每个用词都体现出一个外交家的对待某事的态度,对待某事的重视程度。为廉颇的对话在选段中只有三处,他在渑池之会前与赵王分别的一段话,表现他很有政治头脑。在“负荆请罪”事件中,他先前说的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正是由于廉颇的这一性格特点,到后来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就更突出了他的坦率与真诚。“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是多么的坦诚,多么的可爱。
在《李将军列传》中也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其的热爱赞美之情。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这篇传记就是司马迁为汉朝名将李广作的传记倾注了他深厚的热爱赞美之情。文章围绕李广精于骑射、用于作战、仁爱士卒等特点,刻画了李广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也对李广坎坷的一生尤其是他悲惨的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排挤并残害李广的封建帝王和权贵们表现了极大的愤慨,对汉代的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利的批判。
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写李广戍边抗击匈奴,突出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任右北平太守的经历,赞扬了他治军的方略和热爱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司马迁生动地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一代名将的形象,同时又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并揭露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薄情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这篇文章展示了作者在人物传记方面的杰出才能。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马迁最擅长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是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如文中写李广智胜敌人:李广打仗不仅勇猛,而且颇有“心计”,而且常以智胜敌。他为上郡太守时,一次追击敌之射雕者,追至纵深数十里之外,三个射雕者被生擒一,杀二。但发现匈奴有数千骑,李广只有百骑。敌众我寡,如跑,必被追杀,全军覆没;如留,则可麻痹敌人,让敌人以为他们是诱敌之师,比不敢击。果然,匈奴中李广之计,不敢袭击,引兵而去。李广亦于次日平旦之时,归其大军。这充分表现了李广的智慧谋略过人。又如,文章采用典型事例和细节写李广的箭术与热爱士卒。他箭术精湛,力大无穷。一次,将石头误当成老虎,竟将箭射入石头之中,可见其力之大。他为人清廉,热爱士卒。他将赏赐及俸禄均分给士卒,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他不善言辞,常在地上画起行军的阵势与他人一同做游戏。他带兵总是吃苦在前,如行军途中喝水,士兵没有喝到水,他绝不走进水边。他对待士兵宽和,不苛刻,因此能得到士兵的拥护。他射箭,一定要在离敌人几十步内才射,百发百中。这些都突出了李广的军事才能及热爱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
全文没有雕琢的词语,也少有激昂慷慨的议论。但在那看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和作者独有的评价。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刎”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美、同情,以至悲愤和心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第二篇:史记人物
轩辕天子 网开一面 囊血射天 酒肉池林 左支右绌 焚书坑儒 指鹿为马 拔山扛鼎 先发制人 破釜沉舟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沐猴而冠 霸王别姬 四面楚歌
无颜见江东父老 一败涂地 约法三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运筹帷幄 高屋建瓴 卧薪尝胆 鸟尽弓藏 一狐之腋 招摇过市 韦编三绝 鸿鹄之志 积毁销骨 毛遂自荐 脱颖而出 歃血为盟 因人成事 一言九鼎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怒发冲冠 刎颈之交 胶柱鼓瑟 纸上谈兵
一字千金 奇货可居 图穷匕见 背水一战 肝脑涂地 多多益善 鸡鸣狗盗 狡兔三窟
目录 1 本纪 1.1 五帝 1.2 夏朝 1.3 商朝 1.4 西周 1.5 东周 1.6 秦国 1.7 秦朝 1.8 西楚 1.9 西汉 2 世家 2.1 吴国 2.2 齐国 2.3 鲁国 2.4 燕国 2.5 管、蔡 2.6 曹国 2.7 陈国 2.8 杞国 2.9 卫国 2.10 宋国 2.11 晋国 2.12 楚国 2.13 越国 2.14 郑国 2.15 赵国 2.16 魏国 2.17 韩国 2.18 田齐 2.19 孔子 2.20 陈涉 2.21 外戚 2.22 楚元王 2.23 荆燕 2.24 齐悼惠王 2.25 萧相国 2.26 曹相国 2.27 留侯 2.28 陈丞相 2.29 绛侯周勃 2.30 梁孝王 2.31 五宗 2.32 三王 3 列传
3.1 仲尼弟子 3.2 刺客 3.3 循吏 3.4 儒林 3.5 酷吏 3.6 游侠 3.7 佞幸 3.8 滑稽 3.9 日者 3.10 货殖 4 其他 5 参见
开钥匙的锁
11位粉丝
2楼
本纪
五帝
黄帝 颛顼 喾 尧 舜
夏朝
禹 启 太康 中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履癸
商朝
成汤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帝辛
开钥匙的锁
11位粉丝
3楼
西周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 周康王姬钊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满 周共王姬繄扈 周懿王姬囏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 周厉王姬胡 周宣王姬静
周幽王姬宫湦(姬宫涅)
东周周平王姬宜臼 周桓王姬林 周庄王姬佗 周厘王姬胡齐 周惠王姬阆
周襄王姬郑 周顷王姬壬臣 周匡王姬班 周定王姬瑜 周简王姬夷 周灵王姬泄心 周景王姬贵 周悼王姬猛
周敬王姬丐(姬匄)周元王姬仁 周定王姬介 周哀王姬去疾 周思王姬叔 周考王姬嵬 周威烈王姬午 周安王姬骄 周烈王姬喜 周显王姬扁 周慎靓王姬定 周赧王姬延
2007-8-14 00:12 回复
开钥匙的锁
11位粉丝
4楼
秦国
秦嬴 秦侯 公伯 秦仲 秦庄公 嬴世父 秦襄公 秦文公 秦宁公 出子 秦武公 秦德公 秦宣公 秦成公
秦缪公嬴任好 秦康公嬴罃 秦共公嬴貑 秦桓公
秦景公嬴后伯车 秦哀公 秦惠公 秦悼公 秦厉共公 秦躁公 秦怀公 秦灵公
秦简公嬴悼子 秦惠公 秦出公 秦献公
秦孝公嬴渠梁 秦惠文君嬴驷 秦武王嬴荡
秦昭襄王嬴则(嬴稷)秦孝文王嬴柱 秦庄襄王嬴子楚
开钥匙的锁
11位粉丝
5楼
秦朝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 秦王嬴子婴
西楚
项羽
西汉
汉高祖刘邦 吕太后吕雉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开钥匙的锁
11位粉丝
6楼
世家
吴国
太伯 仲雍 季简 叔达 周章 熊遂 柯相 强鸠夷 余桥疑吾 柯卢 周繇 屈羽 夷吾 禽处 转 颇高 句卑 去齐 寿梦 诸樊 季札 余祭 余眛 吴王僚 阖庐 夫差 齐国
参见齐国君主关于姜齐国君的部分 鲁国
周公旦
其余鲁国君主请参见鲁国君主列表 开钥匙的锁
11位粉丝
7楼
燕国
召公姬奭 燕惠侯 燕厘侯 燕顷侯 燕哀侯 燕郑侯 燕缪侯 燕宣侯 燕桓侯 燕庄公 燕襄公 燕桓公 燕宣公 燕昭公 燕武公 燕文公 燕懿公 燕惠公 燕悼公 燕共公 燕平公 燕简公 燕献公 燕孝公 燕成公
2010-4-26 20:54 回复
110.254.135.* 燕闵公 燕厘公 燕桓公 燕文公 燕易王 燕王姬哙 燕昭王姬职 燕惠王 燕武成王 燕孝王 燕王姬喜
管、蔡
管叔鲜
关于蔡国君主请参见蔡国君主列表
曹国
请参见曹国君主列表
60楼 陈国
请参见陈国君主列表
杞国
请参见杞国君主列表
卫国
请参见卫国君主列表
宋国
请参见宋国君主列表
晋国
请参见晋国君主
楚国
请参见楚国君主与大夫列表关于楚国君主的部分
越国
请参见越国君主列表
郑国
请参见郑国君主列表
开钥匙的锁
11位粉丝
8楼
赵国
季胜 孟增 衡父 造父 奄父 叔带 赵夙 共孟 赵衰 赵盾 赵朔
赵文子赵武
赵景叔 赵简子赵鞅 赵襄子赵毋恤 赵献侯赵浣 赵桓子 赵烈侯赵籍 赵武公 赵敬侯赵章 赵成侯赵种 赵肃侯
赵武灵王赵雍 赵惠文王赵何 赵孝成王赵丹 赵悼襄王赵偃 赵幽缪王赵迁
魏国
毕公高 毕万 魏武子 魏悼子 魏昭子魏绛 魏嬴
魏献子魏荼 魏侈
魏桓子魏驹
关于魏国君主请参见魏国君主列表
韩国
韩武子 韩献子韩厥 韩宣子韩起
韩贞子(韩平子)韩须 韩简子韩不信 韩庄子韩庚 韩康子韩虎 韩武子韩启章
关于韩国君主请参见韩国君主列表
开钥匙的锁
11位粉丝
9楼
田齐
陈完 田稚孟夷 田闵孟庄 田文子田须无 田桓子田无宇 田厘子田乞 田成子田常
田襄子田盘(田塈)田庄子田白
关于田齐君主请参见田齐君主列表和齐国君主关于田齐国君的部分
孔子
孔子 孔鲤 孔伋。
。
孔子慎。孔鲋。孔子襄。
孔安国
陈涉
陈涉 吴广
外戚
孝惠皇后 薄太后
窦太后
王太后 卫皇后 王夫人 李夫人 幸夫人 邢夫人 钩弋夫人 2010-4-26 20:54 回复
110.254.135.*
楚元王
楚元王刘交
刘戊
楚文王刘礼
楚节王刘纯赵王刘遂
荆燕
荆王刘贾 燕王刘泽
刘定国
开钥匙的锁
11位粉丝
10楼
齐悼惠王
齐悼惠王刘肥 齐哀王刘襄
61楼
城阳景王刘章 济北王刘兴居 济南王刘辟光 菑川王刘贤 胶西王刘昂 胶东王刘雄渠 齐孝王刘将闾
齐厉王刘次景
萧相国
文终侯萧何
曹相国
平阳懿侯曹参平阳静侯曹窋
留侯
留文成侯张良
陈丞相
献侯陈平
绛侯
绛武侯周勃 绛条侯周亚夫
梁孝王
梁孝王刘武
梁平王刘襄
开钥匙的锁
11位粉丝
11楼
五宗
河间献王刘德 临江闵王刘荣 鲁共王刘余 江都易王刘非 胶西于王刘端 赵王刘彭祖 中山靖王刘胜 长沙定王刘发 胶东康王刘寄 常山宪王刘舜
三王
齐王刘闳 燕王刘旦 广陵王刘胥 开钥匙的锁
11位粉丝
12楼
列传
伯夷 叔齐 管仲 晏婴 老子 庄子 申不害 韩非 司马穰苴 孙武 孙膑 吴起 伍子胥 商鞅 苏秦 苏代 张仪 陈轸 犀首 樗里子 甘茂。甘罗 穰侯 白起 王翦。王贲。王离 孟子 驺忌 驺衍 淳于髡 慎到 荀卿 公孙龙 李悝 墨翟 孟尝君平原君 虞卿 信陵君 春申君 范睢 蔡泽 乐羊 乐毅 乐闲。乐乘 廉颇 蔺相如 赵奢。赵括 李牧 田单 君王后 鲁仲连 邹阳 屈原 贾生 吕不韦 嫪毐 李斯。李由 赵高 蒙骜。蒙恬。蒙毅 张耳 陈余 张敖。张偃 魏咎 魏豹 彭越 黥布 韩信 韩王信 卢绾 田儋 田荣 田横 樊哙 郦商。郦寄 夏侯婴 灌婴 张苍 周苛 周昌 任敖 申屠嘉 郦食其 陆贾
平原君朱建
2010-4-26 20:54 回复
110.254.135.* 傅宽 靳歙 周緤 刘敬 叔孙通 季布 季心
62楼 栾布 袁盎 晁错 张释之 冯唐
万石君石奋。石庆 卫绾 直不疑 周文 张叔 田叔。田仁 扁鹊 淳于意 吴王刘濞 窦婴
武安侯田蚡 魏其 灌夫 韩安国 李广
李陵 卫青 霍去病 公孙贺 李息 公孙敖 李沮 李蔡 张次公 苏建 赵信 张骞 赵食其 韩说 郭昌 荀彘 路博德 赵破奴 公孙弘 主父偃 司马相如 淮南厉王刘长 淮南王刘安 刘陵
衡山王刘赐 汲黯 郑当时 太史公
开钥匙的锁
11位粉丝
13楼
仲尼弟子
参见孔子弟子列表
刺客
曹沫 专诸 豫让 聂政 荆轲
循吏
孙叔敖 子产 公仪休 石奢 李离
儒林
申公 辕固生 韩生 伏生 徐生 何以易 董仲舒
酷吏
郅都 宁成 周阳由 赵禹 张汤 义纵 王温舒 尹齐 杨仆 减宣 杜周
游侠
鲁朱家 郭解
佞幸
邓通 赵同 北宫伯子 韩嫣 李延年
滑稽
淳于髡 优孟 优旃
日者
司马季主
货殖
范蠡 白圭 程郑
其他
炎帝 蚩尤 嫘祖 挚 太丁 伊尹 傅说 祖己 妲己 武庚 召公 褒姒 由馀 先轸 季孙行父 向戌 柳下惠 鲁班 文种 鬼谷子 庞涓 杨朱 甘德 李冰 项燕 徐市 嬴扶苏 汉惠帝刘盈
第三篇:史记中的法治人物--李斯
史记中的法治人物--李斯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他极度推崇法家思想,为巩固秦国专制统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李斯性格矛盾多变,既是秦国一统天下平定六国的功臣,也是“沙丘之变”助纣为虐者;既是足智多谋、对时局变化有清晰判断的有谋之士,又是贪慕虚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功利者。本文以其人生经历出发,对李斯的法律思想和影响进行评价。
一、求学成长
李斯二十岁时是上蔡一个郡的小吏,生活稳定安乐,过着牵黄犬逐野兔的生活;一日看到了厕鼠和仓鼠生存状态的巨大区别,深感贫穷之苦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于是决定建功立业,首先拜战国著名大家荀子为师,书中记载为“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他十分赞同荀子的“裸虫三百人最为劣”的人性恶论,认为人需要被严厉惩罚才能被管教,但后期逐渐偏离了荀子主张的礼法结合,一味尊崇法家严刑峻法的主张。荀子说政治清明、德治才能获民心,有民心才能国家昌盛,严刑峻法不是长久之计,不能本末倒置。但李斯对老师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以鼠喻人,已经凸显他注重利益而忽略精神和人格的一面,而后来对老师说的一番话则表明在他的心里,实现功名利禄是人生最大的目标和价值。
二、效力秦国
学成的李斯对当时的时局进行了准确的判断,战国七雄只有西方秦国最有可能一统天下,效力秦国是最明智的选择。于是他先找到秦相吕不韦,吕不韦让他参与编撰《吕氏春秋》,在编书第六年时因才华过人被推荐给嬴政做郎官,李斯见时机已到就向嬴政说了统一六国的计划,正好与嬴政不谋而合。于是积极出谋划策,先后采用间谍离间各国,从韩国开始逐一击破六国,最后帮助秦王一统天下,做了秦国的丞相,实现了从厕鼠到仓鼠的华丽脱变。
这整个过程中发生了两件大事,将李斯矛盾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一件事是针对秦王逐客令李斯写了《谏逐客书》,文笔流畅逻辑清晰,鲁迅评价极高:“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谏逐客书》包含三个层次:
1、驱逐的客人中很多是对秦国忠心耿耿并有才华的贤士
2、秦王喜欢外国的器物,那也应该喜欢外国的人
3、排斥客,将使人才流失到别国壮大了他国力量。这篇文章打动了嬴政使其放弃了逐客的念头,也是秦国变强大的一个关键转正点。第二件事是谋害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著名的法学家,同李斯是师从于荀子的同窗同学,也是李斯很敬佩的朋友,因为文章《孤愤》收到嬴政的极度赏识,但因为阵营不同,同时也忌惮日后韩非子地位超过自己,李斯出计离间韩非同嬴政的关系,最终派人送毒酒毒死了在狱中的韩非子,可见其为私利不顾情谊不择手段。
三、其法律思想对秦国的影响
李斯的帝王之术是拥护迎合君主的权术,主要表现在不多说不外显;在国家制度设计、法律制定方面,李斯为秦国巩固统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奠定了基础。他的主要思想是遵从法家,严刑峻法。新的法律继承了先秦的律令,保持着重刑法的特点,他认为法律是至高的,人性本恶需要重刑来控制;目标是将秦国筹建成一组高速运转的机器,整个机器的主导权握在君主一人手中;实现的手段是通过法令来控制民众,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不能被挑战,必须被百姓严格的遵守和信奉;通过严厉的法令让百姓敬畏法的权威最终达到的对君主的绝对地位的服从,这样的法律根本上是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工具。李斯还主张禁书令、禁止同法家不同的学说,并推动了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对后世传承文化造成严重影响。
其次,基于周分封制度产生诸侯讨伐、战国纷争的局面,李斯建议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录用人才委以重任而非根据血亲关系继承职位,给予皇亲贵族相应的俸禄。因此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周沿袭的血亲制,有利于秦国的巩固和发展。李斯还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为后世发展留下宝贵的经验。总而言之,李斯在秦国统一六国后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制度,都是其法家思想的充分体现,虽然长远来看不利于调动民众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秦国进一步壮大。但是在当时战乱纷纷,时局变化多云的情况下,这样的制度却顺应潮流对维护国家稳定,防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结局
担任丞相后的李斯走上人生巅峰,在宴席上感慨“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此后的李斯开始收敛锋芒,行为处事更加小心翼翼。但是这也不能阻止其悲剧命运的发生。秦王嬴政在去往大儿子扶苏营帐的途中驾崩,立下诏书传位于扶苏,在场的赵高李斯胡亥篡改遗诏,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沙丘之变”史记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赵高和李斯之间的对话,从最初坚决不同意谋反的忠诚,到最后答应帮助篡改遗诏,全因为赵高抓住了李斯的贪慕虚荣的弱点,对安全感的以及对私利的考虑,李斯最终被说服。当挥霍无度的秦二世上台后,大肆修建阿房宫而加大对税负和劳力的征收,当其问李斯如何做时,李斯却因为儿子李由职务的疏忽忌惮二世的惩罚,于是向秦二世谄媚献书说明了督促的好处“严厉的刑法将使得群臣人人自危,自然就不会有反对的声音”本来就严苛的刑法更加变本加厉,一时间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秦国变成一个恐怖的国家。而后因为始终得不到二世的信任加上赵高离间,李斯被诬陷狱中,此时李斯才后悔没有早点劝谏二世,太史公对其评价是早干嘛去了。由于不耐酷刑承认了谋反,被具五刑腰斩灭三族。他临死前感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可谓是史记中的一大悲剧人物。
五、评价
史上文人墨客对李斯的评价褒贬不一,其中以司马迁评价最为客观,总结起来四个字:死得其所。李斯足智多谋审时度势,助他平步青云,但是贪慕虚荣、助纣为虐和不择手段也使得他落得悲惨的下场;他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令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帝国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饮鸩止渴的方式也为秦帝国覆灭埋下隐藏火种,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历史上一位颇具个人色彩的人物。这表明功利主义虽然短期可以使得目标清晰容易实现,但是缺少精神和道德支撑并不能长远的发展,我们需要要学习他审时度势勇于抓住机会的能力,但更要以他的例子作为警钟时刻告诫自己。
六、参考文献:
[1] 史记.李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2] 史记.韩非子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第四篇:史记人物
秦始皇本纪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硝烟四起,群雄逐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历史需要一个人来统一整个华夏大地,使社会稳定下来。于是,赢政出现了,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良,终于统一六国,建立起强大的秦王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虽然仅仅维持了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在我国的历史上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是越来越走向进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记》,进一步了解一下这个集大毁大誉于一身的千古一帝。
这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王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秦国,从襄公被封为诸侯以后,经过二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山东六国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天下统一也已成为大势所趋。秦始皇顺时乘势,奋发努力,终于兼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接着他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健全和巩固新政权。然而,倏忽之间,这个空前强大的封建王朝就被农民起义的汹涌波涛冲毁了。应该说,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由他领导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法令、制度、方针、政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永远不会磨灭的。可惜的是,由于他的骄横残暴,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严刑酷法,接着昏庸的秦二世又在这方面继承了他的衣钵,变本加厉,不仅使他的许多本来可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广大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且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这篇本纪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动为中心,逐年叙写,简中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通篇读来,不仅给人以历史的原貌,还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两代帝王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写秦始皇,首先简要地历数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调兵遣将,乘胜进击,并吞六国的过程,中间穿插记叙了粉碎嫪毐(lào ǎi,烙蔼)吕不韦集团、李斯上书谏逐客、尉缭献计、荆轲行刺等事件。然后依次叙写他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举了诸如议帝号、改历法服色、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陆梁地、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咸阳宫关于学古与师今的一场大辩论、焚书坑儒等等;另一方面又列举了秦始皇不惜巨资派人入海求仙、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随意杀戮无辜等等。通过以上这些,不仅表现了秦始皇的政治、军事才能和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作风,而且也表现了他的愚昧荒诞、暴虐凶残,为了自己生前死后的享受而不惜民力民财的骄奢淫逸。其中有许多典型的事例或通过叙写,或借用他人之口,补写始皇帝之性情,均写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一个杰出君主同时又是凶狠暴君的秦始皇的形象就这样被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来。写秦二世,则施以重墨,着意叙写了在秦始皇逝世之后,他与赵高合谋篡权的详细经过和他的极端残虐、极端腐朽,生动深刻地揭露出一个昏庸暴君和一个阴谋家的丑恶嘴脸。尤其是对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的精雕细刻,曲折惊险,饱含着作者对二世和赵高的深深憎恶。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是越来越走向进步。司马迁以其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把考察秦朝“成败兴坏之纪”的思想贯穿于《秦始皇本纪》全篇,不仅给人们展示了秦始皇这个大誉大毁集于一身的封建帝王的一生,而且一直在探寻着秦朝的统一及灭亡的原因,他在篇末的论赞中大段引述西汉政论家贾谊《过秦论》的内容,并称赞说:“善哉乎贾生之推言之也!”所谓“过秦”,就是批评秦的过失。《过秦论》是一篇气势磅礴、很有感染力的政论文,它把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对我们认识秦朝的历史有一定参考意义。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地历数秦始皇在前代打下的基础上,逐个吞并六国的经过。
第二部分,叙述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举了诸如议帝号、改历法服饰、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焚书坑儒。另一方面又列举了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造陵墓和死后的一些情况。(统一六国:南征北讨 统一天下后:定帝号 分郡县、统一度量衡和文字 焚书坑儒 建陵墓)
人物形象:
秦始皇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能够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强起王翦,重用王家父子等)同时又骄奢淫逸,暴虐凶残。(坑杀在赵国时母家仇人,焚书坑儒等)但在历史上,他成功的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长期纷争的混乱局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集中制国家。同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为社会的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来的进步性确实是前无古人的,他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给人们展示了秦始皇这个集大毁大誉于一身的封建帝王的一生。秦始皇的杰出才能和卓越贡献却是不可抹杀的,同时,他的暴政和凶残也是其在历史上难以清洗的污点。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点:
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
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
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项羽少时(1-2)巨鹿之战(3)垓下之围(4-8)史官论赞(9)
一、项羽少时 1.文章开头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明确:贵族出身,过于在乎自己的尊严。“不成”“又不成”“不肯竟学”,胸怀大志。不矛盾,“不肯竟学”说明项羽少时在个人修养上的缺失,“才气过人”说明他有力气,勇猛。对其日后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起了制约作用。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二、巨鹿之战:直接描写,句式简短,节奏急促,写出了势如破竹的气势(所向披靡,无人能挡),而且抓住战士的心理(破釜沉舟),展示了他卓越、非凡的指挥才能。文字虽然不多,但项羽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连续用了三个“无不”、两个“莫敢”极力渲染了项羽的将帅神威。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巨鹿之战的意义。有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降、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三是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驱直入函谷关创造了条件。
三、垓下之围:1.霸王别姬: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皆楚歌,他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他惊慌失措,却又无计可施,只好借酒浇愁。在这时,项羽想到的不是他的天下,不是战争,也不是事业,他想到的是他的宝马和美人的宝马和美人的宝马和美人的宝马和美人,他慷慨悲歌,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这个盖世英雄此时显得过于儿女情长了。
2、东城快战:作为统帅,项羽在这时主张快战,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匹夫之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3.乌江自刎:笑,无奈,苦笑,把被围的原因归结为天亡我,是自负,逃避责任的表现。在这关键时刻,项羽作出的决定是不肯过江东。他想到的是 “荣誉”“尊严”“血性”,他拒绝苟且偷生,他知耻知愧,就是死他也要死得光明磊落。但他所想要保卫的只是他的盖世英名,他的英雄形象而已,他没有做到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倒是显得有些沽名钓誉了。
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2、问: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一定极为动人。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下面这首诗。
赏析: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这是设计的平川,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入敌手。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这首歌的动人,还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其实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这更是设问,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后来,有了传说:有一种美丽的花,那花鲜红鲜红的,那花就叫虞美人。美丽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丽,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电脑的今天,仍有声音。《垓下歌》与美丽的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严肃的一组男女对唱,所以读《垓下歌》不可不读虞姬之歌。附:《红楼梦》中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中有—首《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这是说,项羽、英布、彭越这些所谓的大英雄,全不如一个虞姬。
3、“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4、“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他说的这样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5、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明确: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人物形象:胸怀大志(始皇巡游)、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勇猛善战(巨鹿之战)、儿女情长(项王别姬)、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残暴凶狠,好杀成性(坑杀降卒,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杀义帝)刚愎自用,听信谗言(虽关心士卒,却抑制谋臣,猜忌贤能)目光短浅(西楚霸王)、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鸿门宴)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东城快战)
2、语言特色
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②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
项羽的性格悲剧:勇而无谋
优柔寡断
孤性多疑
残暴成性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悲剧,我们现在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性格决定命运。文本最后一段可以看出,司马迁是这样评价项羽:乘虚而入
独断专行
自矜功伐
不师法古人
不觉悟
自我解脱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夺人。她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悲壮惨烈,气壮山河,英雄无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启示:人生在世,就应该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特别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更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1、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天下多怨天下多怨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名,实失天下心。”
注(吝啬小气、、妇人之仁、失去人心)、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高祖本纪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刘邦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达了刘邦重返故乡的得意之情和安邦定国的迫切心愿。
自古帝王多异相。在史书记载中他们的出生都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和常人不一样。如殷契由母亲吞玄鸟卵而生,周后稷由母亲践“巨人迹”而孕。为什么史书要这样记载呢? 明确:“君权神受”观念,秉承天意来统治管理天下。写史者这样写的目的也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心理,安抚天下百姓的需要。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高祖本纪》中的主人公刘邦的出生有没有这种神秘色彩呢? 明确:“蛟龙俯身”。(“梦与神遇。”„„“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说明刘邦做帝王是上天的旨意,是受命而已,突出刘邦的不凡。
用简要短语(身份特征)概括文章情节:
1、刘邦出生:蛟龙俯身而出世,写出了刘邦的不凡。
2、平民刘邦:好酒及色、不事生产、壮志初现、诈称“贺千万”的无赖之举。
3、将帅刘邦: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
4、帝王刘邦:氾水称帝、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
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第一阶段: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第三阶段:刘邦称帝。
第三部分:(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人物的形象得到充分地展示。在本文中,记叙了刘邦在不同的时间段的活动,请大家结合“阅读与探讨”第3题分组讨论在各个阶段刘邦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特点,用事实加以印证。)
1、有远见卓识。入关不如约称王树威望(以退为进);与民约法三章赢民心。(刘邦取胜之基)
2、智谋超人。突出的表现在军事才能上。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
3、善于用人。在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等战争中,刘邦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善于将将。如垓下之战,使用韩信,充分展示其才干,大败项羽。
4、狡诈无赖。“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5、卑鄙残暴。未央宫戏弄老父亲,“阅读与探讨”的练习3中的“推坠儿女自逃命”及“则幸分我一杯羹”两个故事。
刘邦的性格特点
雄才大略,抱负非凡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不事生产
好酒及色 市井无赖
总结:帝王,天之子也。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都应是人世间的道德准则。但在司马迁的笔下,作为一代帝王刘邦,一个政治家的形象栩栩如生。而在展示一个政治家形象的同时,也写出“平民刘邦”的无赖、“将帅刘邦”的残暴、“帝王刘邦”的卑鄙等性格特征。刘邦被拂去神圣和灵异的光环,还之以凡夫俗子的本相。这就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写法。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从司马迁的身上看到,作为一名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我们从中更能体会到在《报任安书》一文中那种忍辱践志的巨大动力。
写作手法: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阅读这一段落,思考:这一情节在我们以前那篇课文学过?两者区别在哪儿? 明确:《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情节写得非常具体,而且悬念迭生。在《高祖本纪》中,就简单叙述着一情节。总结:这就是互见法。“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
人物形象: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最这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加以塑造的?
1、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如在“将帅刘邦”中,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各自采取的措施,突出刘邦的宽厚仁慈,从而赢得民心,奠定以后胜利的基础。
2、用讽刺的手法臧否历史人物。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一节,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的描摹。
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如赊酒、诈言“贺千万”、观始皇而叹等细节,展示刘邦的性格的各个侧面。
文本分析
(学生自读1-4段)
提问: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
提问: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
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提问: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
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学生朗读5-7段)
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
提问: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 明确:勇于改错,虚心听取意见。提问:“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明确: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提问:对于阻止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提问: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三方面:第一,轻财物而重义气。第二,保障关中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第三,减轻百姓负担。
8-14段
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决策东进,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提问:文中刘邦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第一次是为了争权天下,第二次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性格特点:善识人用人,有胸怀,能容人,知退让。提问:垓下之战刘邦为何能取胜?
明确:
一、以众击寡。
二、韩信运用谋略,阵法战法奇特。
三、四面楚歌,瓦解斗志。提问: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提问: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明确: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15-17段
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提问: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刘邦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项羽不善用人,刚愎自用 18-20段
提问:最后一部分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提问:未央宫里,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说明什么? 明确:刘邦粗俗鄙陋的一面。
提问: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
明确:沛县是刘邦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多年,意味着创业的艰难;虽已“威加海内”,但守业更为不易;回到故乡,触景生情,他怎么能不悲喜交集,感慨悲歌呢?“大风起兮云飞扬”,表面上写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的奋斗历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写实。这一句,既表现了西汉政权的无比强大,又表现了汉天子的非凡威势,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着眼未来,抒发他的愿望和理想,他已敏锐地感觉到,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忧患和人才的缺乏,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回故乡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
陈涉世家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司马迁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明确:“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什么?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
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苟富贵,无相忘。
4、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
“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
5、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6、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第五篇:《史记》中政商人物的命运启示
《史记》中政商人物的命运启示
现代经济中,没有什么技能比学习能力更为重要。从全球来看,学习是对未来收益的高度预测。通过学习,我们会学到一种成长思维模式,即相信通过努力可以完成困难任务,通过商业运作,可以让财富激增,通过德行修养,让自己对家庭、社会做出贡献。学习帮助我们如何运用更缜密的思维模式去实现目标。
导师简介:孙立群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现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吕不韦》《李斯》《范蠡》等人物系列讲座,深受观众喜爱。易中天称赞他的主讲风格是“满腹经纶,胸有成竹,不疾不徐,娓娓道来”。
7月14-15日,博海国济·崇简人文企业家国学班迎来了百家讲坛最受欢迎的主讲人之一——孙立群教授,两天课程中,武大国学班孙教授以《史记》为文本,从政商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梳理了范蠡、李斯、吕不韦、子贡等历史人物命运际遇背后的政治风云和人性特点,他将历史故事和背后的哲思讲得深入浅出,孙教授对待史料旁征博引、如数家珍,他用洪亮的天津普通话,为学员剖析这些政商人物的成败得失为后人带来的启迪和教训,揭示了现实社会运行规律,帮助大家提高历史思辨能力,增加历史智慧和人生智慧,获得学员一致好评。
《史记》塑造我们的大局观
孙教授认为《史记》是一部伟大的、极富魅力的史学名著。他说“读中国书,不读《史记》等于没读中国书“。《史记》是奠定中国史书体例的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叙事简练生动。记事始于传说的黄帝,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包括上下3000年的历史,尤详于战国、秦、汉。全书分为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万600多字。该书以人为中心,描绘了许多人物的事迹,其功过成败,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孙教授认为《史记》的生动性、可读性是史学著作中水平最高的。他提出,司马迁写《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即探索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研究历史的发展和变化。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冯仑、马云、任正非等优秀的企业家都爱读《史记》等历史类书籍。
武汉大学国学班孙教授特别提到,司马迁专心著述《史记》的过程中,惨遭“腐刑”,极度痛苦中,他以先贤激励自己,“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孙教授高度称赞司马迁在逆境中完成《史记》这一历史著作的伟大成就,尤其在精神层面,司马迁给我们许多启示,在人生最痛苦的时刻,在深陷逆境的时候,司马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货殖列传》为中国商人点赞
在中国文化中,重农抑商,十商九奸,投机倒把……等形象是对商人的描述,孙教授告诉大家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篇为商人点赞、为商人叫好的文章,就是司马迁的《货殖列传》。
《货殖列传》记录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富人,连同当时的物产、商业活动、经济活动一一做了描绘。歌颂了春秋至战国一批著名大货殖家:范蠡、子贡、白圭、卓氏、巴寡妇等这些商人典范,孙教授指出这是第一部为商人树碑立传的史书。司马迁在文章中将市场和商业的道理说得极透。首先是承认人的欲望,认为这不可压抑,一个社会的贫富差别是客观存在的,鼓励人们劳动致富。求富,理所当然。“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其次说明社会需要因势利导。“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两千多年以前,司马迁就给人们规划了致富的道路,“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同时对利润、分工等都有极精辟的论述,“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也讨论商业伦理和精神,从范蠡说到 “富好行其德”的观念。从地域之差别引出商业的必要,提出商业竞争中的无常,“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 这些理念是和今天的市场经济等非常接近的思考。孙教授认为司马迁对人性的深入理解、对商业的深入把握都值得在做企业家细细体会。
孙教授在《货殖列传》中选出了富豪排行榜:
先秦富豪排行榜
范蠡,中国古代富豪第一人。对商业精通。发财致富。富好行其德。
儒商子贡
孔子最优秀的学生,在《货殖列传》里列在第二。中国的第一个儒商。喜欢过富足、体面的生活。传载:“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粥财于曹鲁之间。”“七十之徒,赐最为饶益。”子贡能言善辩,善于经营,喜欢过排场生活,他经商不单是为了发财致富,而与政治目的相联系。他所到之处,结交名流,到处宣传他的老师孔子,他是孔子周游列国经济上的支持者。“待价而沽”就是讲的子贡,司马迁评价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就是贱则买进,贵则卖出,掌握时机,从中转易。子贡做珠宝生意最成功,多年来,他积累了很多经验,他时刻把握市场行情的变化时机,处处立于主动有利的位置,所以笔笔交易有盈无亏。子贡是很早提出理解商品价值的人。
博海国济武汉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崇简人文教育中心特别推出。
精明的商人——白圭
战国商圣级别的商人,他对市场观察非常细致,认为经商如孙吴用兵。审时度势,对经商时机把握恰到好处,靠贱买贵卖获取利润。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商理念。他把道德观念融入经商,不唯利是图,应当有“智、勇、仁、强”四种秉性,具备姜尚、伊尹的智慧、计谋。这一经营准则,直到今天仍为商界广为运用和提倡。他很低调,不怨天尤人,代表中国商人的正面形象。
多面手猗顿——畜牧起家
山西人。猗顿向范蠡求教如何致富,范蠡教他养殖畜牧。为当时晋商一带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乌氏倮畜牧
少数民族首领。经商发展畜牧,乌氏倮“比封君”是秦始皇对他的优待。
巴(蜀)寡妇清
巴寡妇清是四川重庆人,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她与秦始皇关系非常好,为富能仁,秦始皇封她为“贞妇”,诏她进宫,给以公卿王侯的礼遇。巴寡妇被奉为代表重庆地区巴国、巴郡时期工商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人物。
解读商圣范蠡
自从武汉国学培训孙教授在央视讲解范蠡之后,社会各界对范蠡的关注越来越热。“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是对范蠡的最高评价。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范蠡精神,确实值得企业家们学习和效仿。孙教授认为春秋战国是最活跃的时代,中国有老子、孔子,世界范围内,同时期出现了释迦摩尼、苏格拉底等大师级人物,这是个群星闪耀的时代。范蠡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司马迁把最好的赞美都给了范蠡,评价范蠡“富而好行其德”。
25岁以前,范蠡待在南阳。年轻时代,他是个不循规蹈矩的人,史书记载范蠡的用词,都显示他是个常人眼中的“问题少年”,“被发佯狂不与于世”“一痴一醒,时人尽以狂。”文种慧眼识范蠡,认为“狂夫多贤士,众贱有君子。”范蠡的人生中,文种是个重要人物,他独具慧眼地看出了范蠡的才能,像伯乐一样发现了他。范蠡审时度势,认为吴国已经有伍子胥和孙武辅佐了,不如去更能发挥特长的地方,于是和文种一起投奔越王勾践门下。
范蠡在越国待了42年,越国强大以后,他激流勇退,离开了越国。他敏锐地认识到形势的变化,对越王勾践的为人看得非常透彻。“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喛,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不为名利所扰,范蠡做事非常有计划,有谋略。
孙教授指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亿万富翁就是范蠡,第一个慈善家也是范蠡。范蠡师承计然,计然是老子的弟子。在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尤为可贵。范蠡对治国有着高超的智慧,他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认为治理国家有三件事要注意,国家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这叫持盈,国家将要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这叫定倾,平时治理国家政事要得当,这叫节事。
他在齐地务农,又短暂出仕,后弃官而去,陶地经商。做官,务农,经商……范蠡适应各种角色,样样成功,宠辱不惊,他一生奋斗不止,境界极高。“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孙教授认为,现代中国人尤其需要学习范蠡的这种精神,因为人生不满意处十有八九,遇到坎坷,范蠡精神教育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淡定,成功不唱高调,不讲大话。失败不怨天尤人,永远尽职尽责。
孙教授特别为学员们总结出范蠡精神和他经商的成功之道。
范蠡精神
不断进取,艰苦奋斗
儒道互补,健全人格
脚踏实地,勤谨务实
真诚经商,智慧经商
富而好德,回报社会
范蠡经商成功的秘诀
做事有备,把握时机——范蠡对商机的感悟是超前的。“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范蠡认为经商跟打仗有相似之处,要抓时机,要提早准备,要快。“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之为灾”。
贵出贱取——“贵出如粪土“贵上极则反贱”当商品价格很高的时候要及时售出,高到顶点就是变贱的时候。“贱取如珠玉”。当商品价格跌落到最低点,要像珠玉一样买进。“贱下极则反贵。”当商品的价格贱到底的时候,就会开始往上走了。
待乏积著——“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要合理地储存商品,加速资金周转,保证货物质量。
“三八”价格,薄利多销——“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也。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粮食价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间,农末俱利,农民和商人都可以获利。“逐十一之利”,主张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范蠡的商业理念渗透着人文精神。
富而好行其德——“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志在定立国君的吕不韦
与范蠡不同的是,《史记》中也记述了一些功高显赫却下场悲惨的人物。孙教授以吕不韦的人生经历为例,指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金钱改变历史进程的人,靠金钱进行政治投机,能量极大。他以“一千金”的成本,赢得了“一个国”的收益。孙教授侧重在人性上解读吕不韦,认为他聪明反被聪明误。
《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吕不韦不满足于家有千金,而是弃商从政,追求既富且贵的人生,将人生的赌注放在培养国君身上。《战国策》中记载的吕氏父子对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吕不韦是个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吕不韦问:“耕田之利几倍?”其父答曰:“十倍。”又问:“珠玉之赢几倍?”答曰:“百倍。”又问:“立国家之主赢几倍?”答曰:“无数。”吕不韦在邯郸发现机遇,秦国的公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在赵为“质人”,郁郁不得志,吕不韦发现异人是“此奇货可居!”吕不韦精心设计,敢于冒险,将异人辅佐成了秦国的国君。吕不韦通过“说服异人、邯郸献姬、游说秦国、定立太子,进入政坛”实现目标的“四部曲”,显示了他步步为营,办事周道,想问题全面的特点。吕不韦当上了秦国的相国,封文信侯,实邑河南洛阳十万户。权倾天下。
孙教授总结吕不韦的失败并非因为经商和处理国家政事有误,而是错在处理和赵姬的关系上,一错再错,酿成大祸。纵观吕不韦的一生,他是经商、管理国家的高手;却在情感的小圈子里丧失理性,迷失方向,导致身败名裂,令人深思。
李斯的跌宕人生路
孙教授对李斯的剖析,也是鞭辟入里,让人深思。
李斯出生卑微,“仓鼠一叹”表明了李斯的志向:“人之贤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他在厕所的老鼠和米仓的老鼠上,看出人与老鼠的状态十分相似,就看身处什么地位。李斯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实现三级跳:拜师求艺、入秦、帝国大厦的搭建者。他实现了由舍人——郎——长史——客卿——廷尉——丞相的人生巅峰。然而,李斯的人格非常低劣,为了荣华富贵,他不仅害死同学韩非,还不断迎合秦始皇,策划焚书坑儒,造成了中国文化专制,彻底沦为专制制度的附庸。李斯的后半生,理性丧失,原则丧失,晚节不保,自私低劣,被赵高拉拢、恐吓,沦为小人。面对赵高的政变,屈从赵高,仰天而叹,哭自己的老命没处安放。这种放纵,不但没有自保,还加速了自身的灭亡。72岁的李斯被判死刑,死的非常惨,“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孙教授评价李斯的人生大起大落,既有荣华富贵,又结局悲惨,认为他的人性太黑暗,迎合、屈从、为恶导致了他最后被杀。孙教授指出,李斯的经历对现代人很有启迪性,很多人从普通人一路奋斗到高官显贵,达到人生顶点后就发生异化,与他们在名利上,只知索取、自私自利密切相关。
司马氏与西晋兴亡
课程的最后,孙教授还给学员讲解了司马家族的成功史、西晋政权坍塌的原因。对今天的社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西晋第二次统一了中国,走了51年。这个政权的奠基人就是司马懿,孙教授评价司马懿头脑清楚,不跟曹操闹翻,同时还保有自己的个性,让曹操感觉他“软中有硬”。”司马懿一生很会审时度势,何时出山,何时隐居,为人处事不显山露水,韬光养晦。通过司马家族几代人的努力,司马炎当上了皇帝。司马炎当皇帝的时候很清醒,建立晋国,励精图治,提倡节俭,发展经济。司马炎提出的五条治国原则“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孙教授指出西晋是最有可能进行社会大一统的,可惜最后腐败,上行下效,奢侈挥霍,比富斗宝。皇帝带头卖官捞私财。清谈虚浮之风,社会风气腐化,司马家家风败坏,司马炎培养了个白痴接班人,司马衷。选了贾南风做儿媳,勾心斗角,策划“八王之乱”,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阶级斗争、民族矛盾激化,西晋灭亡后,中国进入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孙教授指出:西晋缺少一个较为稳定、连续统治群体。在中国古代,一个政权能够平稳过度最初五十年至关重要,西晋统治者骄傲自满,陶醉于胜利之中,不思进取,导致政治腐败。唐太宗评价西晋的失败是“居治忘危,则治无常治。”
课程总结
两天时间正值武汉酷暑,武大国学培训孙教授不顾炎热,不断鼓励学员们坚持,带领大家扎实学习,他认真严谨的态度、精彩纷呈的讲解让学员们充分领略到名师风范,赢得了学员们的一次次掌声;对学员们冒着高温,坚持学习的精神,孙教授也给予了高度肯定,他勉励大家刻苦学习、坚持不懈,希望大家以史为鉴,从正反两面看待历史教训经验,不断增长智慧,避开险滩,拨开迷雾,提升社会实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