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高校毕业生有了就业档案 记录择业就业过程
大学生在校四年有学习、心理和诚信档案不少见,临到毕业再建一份就业档案,这在全国尚不多见。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北京高校已开始为毕业生建立就业档案,详细记录其择业、就业过程,促进了就业。
眼下,首都师范大学2400多名本科毕业生全都拥有了自己的就业档案。据了解,该档案一般在学生临近毕业时建立,记录下毕业生的姓名、性别、专业、学历、联系方式、毕业去向、择业就业过程等信息。有了这份档案,就业指导老师就能随时与毕业生联系。据悉,在有的高校,班主任、辅导员还依据就业档案,每月和毕业生谈一次心,帮他们解决遇到的择业、就业问题,并将这些情况记入就业档案中。首师大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说,毕业生有了就业档案后,学校在不定期与毕业生联系的过程中,能及时了解学生就业后的心态、需求,为毕业生提供相应帮助。同时,学校也能从用人单位获得反馈信息,掌握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最新要求,及时调整就业指导方向和工作重点。
据悉,一些学校还把就业档案与毕业生追踪调查结合起来,使“死”档案变成“活”的信息渠道。一些学校就毕业生五年之内的工作情况展开了追踪调查,为分析毕业生就业心态、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提供基本依据。
今年,许多高校在建立就业档案的同时,也将就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等形式,使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在学生入校之初,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发展目标;高年级时,转而侧重就业心理、求职能力、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等方面的指导;临近毕业时,力争做到“一对一”指导,引导毕业生合理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均派专人分几路到全国各地走访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毕业生。同时各校充分发挥供需主渠道作用,加大了校内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选会”的力度,有条件的学校都不止一次举办校级招聘会。
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自今年1月市教委出台《关于做好2005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以来,各高校逐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截止到今年7月7日集中办理就业手续结束,北京地区普通高校149491名毕业生开始走上工作岗位,全员初次就业率达89.30%。(景远)
来源:北京考试报
第二篇:江西赣州:高校建毕业生就业档案 记录就业过程
大学生在校四年有学习、心理和诚信档案不少见,临到毕业再建一份就业档案,这在全国尚不多见。据了解,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等赣州高校已开始为毕业生建立就业档案,详细记录其择业、就业过程,促进了就业。
眼下,赣南师范学院2000多名本科毕业生全都拥有了自己的就业档案。此档案一般在学生临近毕业时建立,记录下毕业生的姓名、性别、专业、学历、联系方式、毕业去向、择业就业过程等信息。有了这份档案,就业指导老师就能随时与毕业生联系。在有的高校,班主任、辅导员还依据就业档案,每月和毕业生谈一次心,帮他们解决遇到的择业、就业问题,并将这些情况记入就业档案中。赣南师院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说,毕业生有了就业档案后,学校在不定期与毕业生联系的过程中,能及时了解学生就业后的心态、需求,为毕业生提供相应帮助。同时,学校也能从用人单位获得反馈信息,掌握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最新要求,及时调整就业指导方向和工作重点。
一些学校还把就业档案与毕业生追踪调查结合起来,使“死”档案变成“活”的信息渠道。一些学校就毕业生五年之内的工作情况展开了追踪调查,为分析毕业生就业心态、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提供基本依据。
今年,许多高校在建立就业档案的同时,也将就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等形式,使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在学生入校之初,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发展目标;高年级时,转而侧重就业心理、求职能力、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等方面的指导;临近毕业时,力争做到“一对一”指导,引导毕业生合理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
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等赣州高校均派专人分几路到全国各地走访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毕业生。同时各校充分发挥供需主渠道作用,加大了校内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选会”的力度,有条件的学校都不止一次举办校级招聘会。(周羽、钟小明)
来源:中国广播网
第三篇:当代艺术毕业生就业择业分析
当代艺术毕业生就业择业分析
随着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的突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而在冷静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之后我们发现:由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供需双方观念不同,导致供求双方供需结构不相称,出现了“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的现象。
(艺术生的就业定位)
艺术生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近几年,就业压力更是加大,造成这种现象的有几方面原因。
首先,学生方面,面对高考压力,许多学生和家长将目光投向了艺考,其中以美术生居多,艺术理论的学生也呈逐年递长的趋势。艺术考试所要求的文化课分数低的优势,吸引着大部分无力考上本科而对本科向往的学生,很多考生和家长没有认真分析的情况下,盲目地以为只要上大学就行,专业无所谓,因此在考前一年甚至几个月仓促拿起画笔开始学习,只为能在考试时多一份保障。而作为学生来说,有些人是为了高考而被迫学习艺术,本身并不喜欢艺术,考上大学之后,才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觉得很无所适从,越学越没劲,有一些人渐渐地放弃自己,沉迷于网络,也有一部分人,在经过思虑之后,决定退学重新考一门自己的学科,这些每天都自怨自弃的学生,当然不可能把精力全部集中到学习上,自然不可能有所作为,在社会上找工作碰壁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他们无形中却扩大了艺术生的队伍,将艺术生的整体水平拉低,俗语说就是“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
而另一方面,艺术生对高校的吸引力也很大,很多高校看准了艺术生这一块肥肉,扩大招生。高校专业设置错位,教育质量下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另外,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一些高校为了填满大学四年课程时间,竟把很多与本专业不相关的课程安排进来,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又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因此教出的学生也难有能适应社会需求的。
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缺失。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在西部地区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平均数为3.1%,而在东部地区平均数为6%,西部地区远
低于东部水平,人才十分紧缺。但大学生在就业时仍会首先考虑沿海和东部地区,统计资料显示,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仍然较少。
大学生不良心态包括焦虑恐慌心理、消极悲观心理、盲目“屈就”心理。调查结果显示40%的大学生认为经济危机会影响就业,28%的大学生认为金融危机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影响。16%的大学生认为会造成大学生经济层面的过多考虑,从而走入经济误区,又有16%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两个渠道并不能保证求职的安全性,带有很多诈骗成分,最怕的就是不但工作没找到,反而别不法份子坑了一笔。因此这两个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用人单位的挑剔.现在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企业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应届本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适应,才能成为胜任那个工作岗位。毕竟刚刚毕业的学生,是一张白纸,除了学校学的很书面的理论知识,哪来到工作经验,又有谁能提供给他们工作经验呢,这不是很矛盾的事情吗?再者,社会上对艺术生的需求本来就少,但是高校对艺术生的输出供大于需,造成市场的严重饱和,造成一些质量好的艺术生也难于找到工作。
大学生缺乏求职技巧.很多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学生本身和学校以及社会的因素共同促成了艺术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
从某一艺术院校九七,九八,九九级某一专业学生共160人毕业情况来看,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考研,另20%的学生在各大电视台或报社任职,还有10%的学生成为老师。剩下的零零散散的在公司或是政府部门任职,这是十年以前,此后的就业形势一年不如一年,尤其近几年就业形势更是不容乐观,据《齐鲁晚报》记者从山东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获得的信息,在对该校2004年5000余名毕业生就业签约情况的统计中,往年招生趋冷的地理等专业,就业率(包括考研)达到80%以上,就业形势相当不错。数学、化学甚至达到90%、96%。与此同时,以往属于招生热门的音乐、体育、美术,就业形势则较为严峻,当时签约率都不超过45%。即使加上一部分个人创业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数量之低仍然令人担忧。
在工资方面,艺术生的投入成本要比一般学生高很多,回报是不是也同样高呢?不见得。
平面:中等城市本科毕业生月收入1000左右,北京1500起~2000,工作1‘2年后稳定3000左右,人员较饱和。较适合女生。
环艺:比平面多500~1000,比较辛苦,需要体力,需要较强的交流能力。动画:北京做2D和3D的,2000起,一般在3000左右,做后期月收入4000左右,适合女生。
如此看来,是不是学艺术真的就是自寻死路呢?也并不见得。
在艺术生就业困难的大形势下,如何让自己更好的就业,成了艺术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其实,艺术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应该看到,与基础学科相比,艺术生平时有更多机会做兼职,所以艺术生在校期间完全可以利用兼职的优势,多培养动手能力,了解社会对艺术生的需求,早为就业铺路。此外,艺术生要注意保留平时的作业或好的作品,这对找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目前的情况看,艺术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进入企业和公司工作。比如设计专业,毕业后一般进入设计公司工作。另外,毕业生完全可以自主创业,而且艺术专业灵活多样的特点决定了比较容易创业。不少艺术毕业生自己注册成立了设计工作室,从事广告牌设计、广告制作等一系列业务,也是就业的渠道之一
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更是重点发展动漫产业,山东省更是力求在几年之内发展为全国的文化大省,在动漫产业方面颁布了许多优惠的政策。这对于艺术生特别是学设计和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只要掌握3D和玛雅就可以混一口饭吃。同时城乡居民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断上升,人们需求更多的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享受,家居的设计也就成了重中之重。装潢,室内设计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
从艺术毕业生本身来说,也存在着问题。艺术生青睐于自由职业,拥有自己的事业。很多艺术生选择了“北漂”、“独自闯荡”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一些时尚类专业的毕业生多会选择自主创业,如一些绘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不愿进入固定单位,而喜欢自主创业或成为自由职业者,这样不仅能自己安排时间,同时也能获得较高收入。音乐表演、舞蹈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些人会组建自己的表演团体或者成立公司。这种工作方式,虽然自由,也令人羡慕,而且某所高校招生办主任李强老师也说“艺术类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同,他们的就业不能定格在有没有和用人单位签约,很多艺术类毕业生选择自己做事,自己工作的方式,其实这也是就业。”但是,真正成名的人不多,大部分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甚至成为啃老一组。
并且现在很多人对艺术类学生多少都有些误解,认为艺术类学生具有其特殊性,一般他们的交际和人际圈相对来说较广,所以看待问题的眼光和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相比之下,他们不容易安于现状。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艺术生也要放下姿态,认认真真的工作。
根据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供学校或同学们参考。
1.大学生自身情况的思考
1)尽早给自己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应该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的指导,而不是等到大三,大四。同时,大学生自身更应把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认真按规划执行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具体的步骤可以有: ①客观认识自我。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通过自我分析,根据优势,推断自己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与机会。找出其中偏差,提高自我。②明确选择方向。大学生要明确自己该选择什么职业方向,这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四项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来定,即选择自己所爱的原则、择己所长的原则、择世所需的原则和择己所利的原则。③规划未来。职业道路选择与自我提升发展计划,必须制定一个详尽的自我发展规划来匹配职业道路选择,使自己提升。面对发展迅速的信息社会,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及社会发展趋势,把理想目标分成若干可操作的小目标,灵活规划。
2)接受客观现实,适当调整就业预期。僧多粥少的情况下,竞争的加剧必然会冲击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大学生必须认清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接受现实,适当调整就业心理预期。
3)全面认识自我,找准求职定位。大学生应该对自我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要客观全面的分析自身能力与职业兴趣,一味地追求“高就”难以实现就业,而盲目“低就”也不利于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
4)增强自身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渊博的知识,灵敏的反应,良好的职业素养。二要培育和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比如过硬的操作能力、出色的口头表达、多学科的复合型知识等。
2.经济形势对就业的思考
1)积极主动,“早”字当先。早预期,早行动。前期预料不足使得不少同学在求职中非常被动。据权威人士预测,金融危机仍在蔓延,远没有停止。这也给来年求职的同学很好的启示,凡事要做好准备,早打算,早行动。
2)提高形势分析能力,注重收集信息。今年的就业机会比往年有所减少,此时,分析形势,收集信息的能力不可或缺。学校论坛,学工网,以及JOB网都有大量的就业信息发布,同学们要学会从这些信息中收集与自己求职相关的内容并加以利用,同时,可以作为判断形势或者直接进行求职的资源。
3.学校培养模式的思考
1)加强实践教学投入,促成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从理论教学转变,要求学校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操作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具体做法上可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校内大力建设实践性团队活动,兴办科技产业,专门工作室等,在校外建立合作教育体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或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2)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真正自主创业的学生极少,2007年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不足1%。除了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知识能力的原因外,学校和政府的工作也有待提高和改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IT行业等新兴产业里,今天学到的兴许明天就会被“刷新”。所以,硕士生贬值了,而一些“没多少文化”的高级技工却炙手可热。博士也在贬值,在很多企业,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薪金呈金字塔倒挂的格局。所以,尽管拿到毕业证书了,你还得不断的学习,才能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说着说着后学历时代就这么来到了。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重新制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
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第四篇:2011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2011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调查报告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2012年3月(与毕业生相关的主要调查结论)
一、2011届北京高校毕业生求职结果与求职期望相符度高,就业质量较高
(一)就业质量
整体来看,2011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地区、就业行业、就业单位类型、薪酬待遇4个维度上,毕业生的求职期望与实际求职结果差距不大;56.5%的被调查者对自己落实的工作表示“满意”或“很满意”,37.9%表示“一般”,仅有5.6%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办学层次越高院校的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其求职满意度越高。
(二)求职期望与求职结果对比
1.地区分布
全体被调查者中,79%的毕业生期望首选在北京就业,其次为东部1(11.4%)、西部2(5.6%)和中部3(4.0%)。最终,70%的被调查者在北京就业,17.1%在东部就业,7.2%和5.7%的被调查者在西部和中部就业。在有效的政策引导下,毕业生实际到京外就业的比例高于期望比例。
北京生源毕业生中,99.7%的被调查者期望首选北京就业,最终落实率为98.9%,两者相差不大。京外生源毕业生中,64.2%的被调查者期望首选北京就业,19.4%首选东部,9.5%和6.9%的被调查者分别首选西部和中部就业。最终,50.1%的京外生源毕业生在京就业,28.4%在东部就业,12.0%和9.5%的京外生源毕业生分别到西部和中部就业。京外生源毕业生,实际到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高于期望到东部就业比例9个百分点。
京外生源中,211高校毕业生、本科生和工学类毕业生到京外工作比例高。
2.单位分布
全体被调查者中,39.5%的毕业生期望首选国企,其次为事业单位(22.9%)、民营企业(12.8%)、外资企业(10.2%)和党政机关(9.8%)。最终,分别有33.1%、20.3%和24.6%的被调查者在国企、事业单位和民企就业,外企和党政机关的落实率为8.9%和
5.6%。民企的最终就业落实率高于毕业生期望11.8%,其他类型单位的就业落实率低于期望,但两者相差不大。1东部,包括天津、上海、辽宁、河北、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和海南10省市,以及港澳台地区。西部,包括重庆、四川、陕西、宁夏、甘肃、内蒙、青海、新疆、西藏、贵州、云南、和广西12省市。3 中部,包括吉林、黑龙江、山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和安徽8省。
3.行业分布
全体被调查者中,期望首选和最终落实的三大行业为:金融业(14.9%,11.1%)、信息产业(11.4%,10.7%)和教育业(9.9%,9.5%),最终落实情况与毕业生期望情况相差不大。
4.薪酬待遇
全体被调查者中,期望起步月薪在3001-4000元间的毕业生最多,为19.9%。其次,16.7%的毕业生期望起步月薪在2501-3000元。从实际月薪来看,被调查者实习期内的平均起步月薪为2342元,实习期后的平均起步月薪为3325元。实际月薪与期望月薪比较接近。
办学层次越高的院校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期望和实际的起步月薪越高。管理、艺术和农/军/医类毕业生的实际起步月薪较低。
5.福利保障
全体被调查者中,约80%的毕业生表示同时享有保险和公积金,仅有4.0%的毕业生表示既无保险,又无公积金。
办学层次越高的院校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获得的福利保障情况越好。农/医/军、社科、工学和理学类毕业生的福利保障情况较好,艺术类毕业生的福利保障情况较差。
6.学科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
47.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较多”或“很多”。工学毕业生认为本学科专业的社会需求度最高,其次为管理学,排在第三位的是农/医/军学科的毕业生,理学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度最低。
7.学科专业与工作岗位的相关程度
53.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相关。农/医/军类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的相关度最高,其次为工学;社科类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的相关度最低。
8.教育层次与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
对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71.6%、56.4%和51.7%的本科生、研究生和专科生认为落实的工作岗位与自己的教育层次相匹配。
专科生中,7.8%的毕业生认为所做的实际工作只需高中水平,40.4%的毕业生认为所做的实际工作需要本科或者研究生的教育水平;研究生中,40.5%的毕业生认为所做的实际工作只需本科教育水平,3.1%的毕业生认为所做的实际工作只需专科或高中教育水平,研究生感觉用人单位学历高消费的情况突出。
二、高校是2011届毕业生落实工作岗位的主要渠道,不同类别毕业
生的求职过程呈现多样性
(一)求职成功渠道
毕业生求职成功率最高的渠道依次为:“校园招聘会”、“各类信息网站”、“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学校老师推荐”、“政府/社会机构组织的招聘会”、“工作实习”和“报纸/杂志获取的招聘信息”。其中,累计44.8%的毕业生是通过包括“校园招聘会”、“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和“老师推荐”在内的学校资源求职成功的,因此,学校渠道是毕业生求职成功的主要渠道。
211高校毕业生主要使用学校和和社会的信息资源,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毕业生更加倾向使用学校和家庭的人脉资源。理学和工学毕业生求职成功主要渠道是校园招聘;文史、社科和管理类的毕业生求职成功主要渠道是各类社会招聘网站;艺术类毕业生求职成功主要渠道是家庭或社会关系,农/医/军类毕业生求职成功主要渠道是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
(二)求职周期与求职花费
54.0%的毕业生所用求职时间为3个月以内,87.2%为半年以内。办学层次越高的院校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求职周期越长。工学毕业生求职周期最短,社科和文史类毕业生求职周期较长。
被调查者总体的平均求职花费为1028元。办学层次越高的院校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平均求职花费越高。社科类毕业生平均求职花费最高,工学毕业生平均花费最低。
(三)简历投递、面试机会与工作机会
全体被调查者在求职过程中,平均投递31份简历,获得8个面试机会和3个工作机会。
211院校毕业生平均投递简历的份数和获得面试的机会最多,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平均投递简历的份数和获得面试的机会最少。研究生平均投递简历的份数和获得面试的机会最多,专科生平均投递简历的份数和获得面试的机会最少。就获得的工作机会而言,不同院校类型的毕业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平均获得的工作机会最多,本科生平均获得的工作机会最少。
不同学科的毕业生相比较,社科类毕业生平均投递简历份数最多,农/医/军类毕业生平均投递简历份数最少;管理类毕业生平均获得的面试机会最多,艺术类毕业生平均获得的面试机会最少;管理类毕业生平均获得的工作机会最多,农/医/军类毕业生平均获得的工作机会最少。
(四)求职价值观
毕业生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晋升机会多”、“福利好”和“职业稳定”。
各类院校与各学历层次的毕业生,都将“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晋升机会多”、“福利好”排进了前5位,所不同的是,211高校毕业生、研究生与本科生,将“符合兴趣爱好”排进前5位,而普通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和专科生,将“职业稳定”排进前5位。
不同学科毕业生相比较,明显的差异是,艺术类毕业生将“学以致用”排在了求职时最看重因素的第4位,除此之外,各学科毕业生的求职价值观差异并不显著。
(五)求职困难
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前5项主要困难依次是:“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缺乏社会关系”、“缺少求职技巧”、“缺乏实习/实践经验”和“缺少求助资源”。其中,“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缺乏社会关系”、“缺少求职技巧”和“缺乏实习/实践经验”是各类院校、各学历层次和所有学科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共同面对的主要困难。
“学历层次低”是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首要困难。社科类毕业生主要困难还包括“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文史类毕业生主要困难还包括“求职目标不清晰”;理学类毕业生主要困难还包括“所学专业不热门”。
(六)能力训练对工作要求的满足程度
毕业生认为在学校所受到的各项能力训练,对工作要求满足程度最高的5项依次是:“团队协作能力”、“自学能力”、“实干与执行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对工作要求满足程度最低的5项依次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领导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2011届北京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较少,“个人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成为大部分自主创业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
(一)创业原因
全体调查样本中有1.7%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关于创业原因,有72.2%4的自主创业毕业生选择“个人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66.7%的自主创业毕业生选择 “有好的创业项目”,另外还分别有59.4%和45.4%的自主创业毕业生选择 “收入好”和“受他人邀请创业”。值得注意的是,仍有36.6%的自主创业毕业生认为,其创业的原因是“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属于最为被动的创业者。
(二)主要困难
“创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够”、“创业团队不成熟”和“缺少足够的创业资金”等困难,是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自主创业原因分析主要是为了解毕业生自主创业动因,非排他性选择。
第五篇:浅谈现阶段大学毕业生择业和就业观念
浅谈现阶段大学毕业生择业和就业观念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打破旧的思想,就不能跳出思想误区,树立新的就业思想。现在,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已经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大学生上大学已不是未来求职的保障,而只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2、敢于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竞争是必然的,逃避竞争、脱离竞争是不现实的。不管你是否愿意去竞争,竞争都会伴你同行。当代大学生,应当勇于竞争,敢于竞争,要在竞争中增加才干,锻炼自己,提高素质,不断增强竞争力,从而学会竞争,把握竞争主动权,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否则你将会在竞争中被时代所淘汰。
3、立足发展。大学毕业生刚离开校门,即将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如何去寻求发展,开拓未来,这是择业中首先遇到问题。这个问题处理的恰当与否,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和发展。正确的做法应该着眼未来,立足发展,也就是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要站的高一点,看的远一点,无论是选择单位还是行业都要不仅仅看当前,还要注重它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对自己的发展更需要从自己所学专业、兴趣、爱好,特别是要从自己的发展趋势、方向去考虑,去定位。
4、勇于创新。现在许多人认为,在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才算是就业,而在合资、合营、股份公司、个体企业中工作不能视为就业,理由是没有保障。这种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和更新,未来很难保证谁终身只干一种职业或在一个单位工作,就业观念要创新,要与时俱进,没有创新的就业观念就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5、“先就业、再择业”。首先要正确把握好择业理想和就业现实、择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看清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都需要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应届大学生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把尽快就业、补上社会实践课作为当务之急,其次才是择业。切莫自我定位过高,或择业期望值偏高而错失良机。
6、面向基层。大学生求职择业,还必须做好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当今大学生要做一番事业,在基层正大有用武之地。这些地方不但是需要人才的地方,也是大学生最容易现实自己的特长,做出成绩的地方。基层是毕业生成才的沃土。诚然,大学生在基层创业是比较艰苦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大学生只有真正深入到基层当中,扎扎实实地工作,肯定会有大收获。
7、自主创业。创业是一种有前提条件的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就业。大学生只有乐于去创业,敢于去创业,在创业的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才会随着创业的发展而增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那么多优势和有利条件,只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在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的过程中,就一定会谱写出新时代大学生创业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