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山水文化课程2014.7.8
走进安徽山水领略徽派文化
——安徽印象山水课程交流材料
安徽省霍邱县姚李镇中心学校张雷
朱永新教授在2013年新教育年会报告中就指出:“研发卓越课程”,是指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价值引领下,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新的整合创造,通过课程的创新使教室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我们现行使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册课本都有关于祖国风景名胜的文章。例如,三年级下册每一组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等。这些课文在带领孩子们认识祖国大好河山,领略其壮丽与雄伟之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谓一举数得。但教科书的文本数量毕竟有限,难以满足孩子们认知需求及了解热情。此外,随着卓越课程建设的深入人心,我们也了解到其他新教育实验区的印象山水课程做得非常成熟。由此受到启发,在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一门关于我们安徽地域风景的课程,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对于家乡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的了解,又能陶治情操,帮助孩子形成良好品质。于是,在高年级组的几位老师商议之后,一拍即合,分工合作搜集相关资源并加以整合,积极打造出了安徽印象山水课程的雏形,继而在年级课程中予以尝试教学。下面就谈谈我校在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一、遍览徽山名水之态,增长学生见识
众所周知,咱们安徽的山水名胜为数不少。作为一种得天独厚的教学资
源,如果能将这些名山名水的风貌、历史文化等呈现在学生眼前,必然是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并感受安徽山水的独特魅力。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走遍这些山水,但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给他们提供了解家乡风景名胜的机会。为了更能直观地给孩子们展示这些山水的优美风姿,我们制作了大量的PPT课件,并配以相关文字资料等。比如,咱们安徽的名山不少,像黄山、天柱山、九华山、齐云山等等。这样,在课堂中,孩子们通过观看,必然对黄山产生直观的感受。当然,搜集这些名山名水的相关资料过程也可以由学生参与完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息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以《走近黄山》这一课为例,我设置了这样一张黄山资料卡,交由学生课前完成。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很有兴趣而且很好地完成相关任务。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在无形中增长了知识。
二、呤诵徽山名水之诗,陶治学生性情,培养良好品质
学生在初步领略安徽山水的美妙风景之后,更重要的是探寻其蕴含的优秀文化。我们走进的每一站山水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必然也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或者是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等。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赞美巢湖时留下的佳句:“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到如今赞美万佛湖的“烟雨朦胧万佛湖,恰是少女浴中出。千帆点点踏歌去,风情岛上赏天竺。”等等。借助于这些优秀的诗作,在班级中开展配乐诗歌朗诵会,孩子们在诵读这些美妙的诗句的同
时,既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发展了语感,又陶治了性情,并最终形成发现美、创造美的品质。例如,作为安徽三大名山之一的天柱山,风光神秀,奇绝瑰丽。李白诗曰:“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清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白居易诗云:“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朱熹感叹:“屹然天一柱,雄镇翰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李庚赞叹:“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跻犹未半,身已在蓬岛。凭虚举鸾鹤,举步烟云绕。天下有奇山,争似此山好。”古人还在《潜阳十景歌》中唱道:“舒台夜月一轮明,乔公故址二佳人;天柱晴雪三分白,酒岛流霞四季春;丹灶苍烟五彩色,山谷流泉六月冰;诗崖漱玉七言律,吴塘晓渡八仙撑;九井西风九天起,石牛古洞十方闻。”等等。从古至今,几乎每一站山水都留下优秀动人的诗篇,孩子们也在每一站山水中诵读穿越,诗意栖居。
三、写绘徽山名水之姿,锻炼学生多种能力。
如果说借助于图片文字资料,可以让学生增长对安徽山水的认识;诵读有关山水的名篇名作,可以陶冶性情,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话。那么,让孩子们尝试去写绘这此山水则有助于锻炼他们的多种能力。“写”意指写作,在暮省日记中写下对山水名胜的认识与感受,在习作中表达对于它们的喜爱之情等等。例如,一位女同学在上完《走进巢湖》这一节后,在暮省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天上午的安徽印象山水课,老师带领我们走进了巢湖。巢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被誉为“皖中明珠”。我知道了巢湖里有一座姥山,当地人又称母山。与姥山岛相伴,还有两座礁岛,称作鞋山。在巢湖的中心,与姥山遥遥相望的还有一座姑山。传说“陷巢州、涨庐州”时期,焦姥的女儿与焦姥一道通知乡邻,女儿先焦姥一步奔走,跑丢了一双鞋子,终又被洪水吞没。后来,鞋子化作一对鞋山,女儿化作姑山,焦姥最终化作姥山。这真是一个凄凉美丽的传说啊!
而“绘”则是指尝试去画一画这些山水的形态。通过手抄报的绘制,既发挥了学生的观察、想象以及创造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写、绘画等各种能力。对于每一站山水,孩子们都会有自己的认识]想法和感受,他们也愿意拿起手中的笔,去书写,去描绘其独特之美。
四、唱响安徽山水之歌,舞出徽风皖韵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咱们安徽的山水也孕育出勤劳而又智慧的人们,他们对于家乡的感情不用多说。或许,唱山歌,跳起舞就是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走进巢湖》时,我们欣赏了由著名作曲家李焕之根据巢湖民歌谱曲的《巢湖好》。这首歌唱出了巢湖的美景,也唱遍了大江南北。而谁能想到,这首名曲的首唱者,恰是土生土长在巢湖边烔炀镇一名普通农妇方金扣。
再者如太平湖,曹勇的《美丽的太平湖》这样唱到: 心不能漂泊,爱等着倾诉,久久盼着你啊,太平湖;
情不再愁苦,人不再孤独,因为有了你啊,太平湖。
你是一汪月亮初一圆到十五,你是一双眼睛藏着深情无数。
想你岁岁年年,爱你朝朝暮暮。
春也有情韵,秋也有风度,多姿就是你啊,太平湖;
喜也会欢笑,悲也会痛哭,多情就是你啊,太平湖。
你是一颗明珠自会风流千古,你是一面明镜映出黄山画图。
想你想得好苦,爱你情到深处。
由此启迪,孩子们也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编排了一些歌舞,以此来表达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如学生在上《走进黄山》这一课时自编自演的《黄山舞》等。孩子们的创作,虽然从艺术角度来说可能不值一提,但从教育的层面来说,显然是非常成功的。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表现形式,符合孩子们个性张扬的需求,也体现了他们善于思考、积极创造的特点。以上谈到的课程的实施只是我校创建卓越课程的一些经验总结。在我校,安徽山水课程还是一门稍显稚嫩的课程,这其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师生们共同努力、互相合作,使其逐渐变为一门成熟的课程。当然,我们还会积极思考,整合资源,开发出更多更好,适应孩子需要的校本卓越课程。正如朱永新所说:“研发卓越课程是新教育的‘天命’。新教育要成为一个‘百年老店’,就必须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卓越
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善起来。”关键是看行动,行动就有收获,知识只有在亲身经历中才能获得。教育在发展,课程也在不断进步。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大担探索,敢于开拓,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创造性,加强卓越课程的开发和研讨,不断提升课程水平,“卓越课程”这棵年轻的大树,就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二篇:安徽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
学 号:
姓 名:王小慧***92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置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丽,物产丰饶。“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山是文化的承载体,除上述两大山脉外,位于池州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潜山古南岳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县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的东西梁山(天门山)、滁州琅琊山、含山褒禅山、蚌埠涂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枞阳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胜迹,都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诗词题咏,真可谓“一山一世界”,为安徽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水相依,安徽省域内水资源丰富,在中国东部五大水系中,安徽就占有三条:淮河、长江、新安江,其中淮河中游段横贯安徽北部,流经省境430公里;长江下游段横贯安徽中南部,流经省境416公里,号称“八百里皖江”;新安江与长江以黄山为分水岭,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流经省境242.3公里。此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安徽中部合肥市,是安徽最大的内湖,水域面积750多平方公里,流域内水系发达,号称“三百六十汊”;南北人工水路通道大运河及其支脉隋唐通济渠在我省宿州、淮北也都有遗存。
在安徽,由于淮河、长江两条大河自西向东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地理板块。淮北平原地势坦荡,为黄淮海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则西高东低,由皖西大别山
脉逶迤而下、丘陵、台地和镶嵌其间的河谷平原错落有致,其中巢湖周边和沿江地区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天然粮仓,属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则是山峦起伏、风光绮丽的皖南山区。这三大块地域,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经济水平、发展状况和居民观念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通常所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并因此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文化板块。它们都是安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安徽文化总体下的亚文化形态。
二、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
在安徽,由于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亚文化板块)的客观存在,对安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以下鲜明的地域文特点:
第一,三大亚文化板块之间差异和趋同共存。
三个亚文化区域在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方言、地方戏曲和信仰方面,都很不相同。就饮食而言,擅长烧炖,讲究火功,并习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的徽州菜肴,就不同于重视以河鲜、家禽为食料,讲究刀工,注意形色,擅长红烧、清蒸和烟熏技艺的沿江菜肴,也与长于烧、炸、熘等技法,具有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特色的沿淮风味不一样。
在学术文化领域,涡淮文化中,主导的是道家思想;徽州文化、皖江文化中,主导的则是儒家文化。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也有所不同,如徽州的皖派朴学,在皖江不仅没有蔚为风气,还曾受到激烈抨击。
第二,在发展中呈现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
安徽的文化重心首先出现在涡淮流域。春秋时代,在涡淮流域就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学术文化,产生了管子的学术思想,开创了先秦诸子学时代。随后产生了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道家思想在淮河流域经过西汉的《淮南子》,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基础。由于长期战乱和灾荒,涡淮流域逐渐不再成为安徽文化的重心。五代、宋初,在老子故里出现的道教学者陈抟和在守颍州时为振兴淮上文化做出很大努力的欧阳修,也未能使涡淮文化重新繁荣。
第三,“通变”成为安徽文化长期延续的重要内在因素。
“通变”精神首先表现于涡淮文化。涡淮流域诞生的道家学说,从老子经文子、庄子到西汉的刘安,不同时期的每个代表人物都既有继承,又有“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发展。
正因为安徽文化贯穿了“通变”精神,涡淮流域的道家文化、徽州地区的新安文化、皖江地区的桐城文派才得以延续数百年之久。
第四,讲经世致用、求“天下和洽”的学术取向。
安徽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求经世致用、向往“天下和洽”。
讲求经世致用、救时之弊,把“治国平天下”作为治学的目标,是中国学术文化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之重要表现。安徽地区在历史上灾害频仍,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人民常常陷于艰难竭蹶之中。对此,历代有责任感的士人往往把修齐治平作为人生目标,关注社会现实,心怀治国理想,企望建立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从而使经世致用的治学原则在历代士人中世代延续,成为文化传统中的主旋律。
安徽学者很重视医、农、天文、历算之学,还对水利、漕政、盐政十分关注,对边疆史地的研究十分重视,充分表现出“务当世之务”的学术取向。正如包世臣所说,他们都把“读先圣之书,通今时之制,究生民之利病,验风土之淳硗”,看作是“吾儒分内事”,并认为研究这些知识,只是为了“有益于世”,而不是为了“干禄”。
三、结语
今天,我们全省上下正在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建设三个强省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省的地域文化特点,知古而鉴今,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浅谈安徽徽菜文化
浅谈安徽徽菜文化
【摘要】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歙县,绩溪的徽帮厨师将它发扬光大。据《歙县志》记载,宋代以来,徽菜在徽州府(今歙县)已成雏形。南宋以来,随着徽商势力的崛起和向外拓展,徽菜日渐名声远扬;明清两代,长江中下游的城镇大都设有徽菜馆。
【关键词】徽菜起源文化特色
从以下八个方面来介绍徽菜文化,内容涵盖徽菜的起源与派系、徽菜的形成、徽菜的制作特色、概说徽菜、徽菜误区、徽菜的代表莱肴、“搜捕”徽州美食、徽菜走出安徽等。
一、起源与派系
徽菜是指徽州菜,它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古徽州)。后来,由于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商业兴起,饮食业发达,徽菜也随之转移到了屯溪,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
徽菜的主要特点: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主要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黄山炖鸽”等上百种。
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徽菜的形成与江南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绿树丛荫、沟壑纵横、气候宜人的徽州自然环境,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徽菜发展的有力物质保障,同时徽州名目繁多的风俗礼仪、时节活动,也有力的促进了徽菜的形成和发展。在绩溪,民间宴席中,县城有六大盘、十碗细点四,岭北有吃四盘、一品锅,岭南有九碗六、十碗八等。
徽州地处山区,历少战乱,自唐宋来中原大批移民南迁徽州一带,聚族而居,建祠修谱,形成严密的宗族制度。各族、派均有自己信仰崇拜的偶像,为祀神礼佛,民间便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食用供品,最典型的莫过于祭祀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华的“赛琼碗”活动了。这一年一度的祭拜活动在集中展示汪氏族人所精心烹制的数百碗供品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代代民间烹饪家。
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末年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实力及影响力位居全国10大商帮之首,其足迹几遍天下,徽菜也伴随着徽商的发展,逐渐声名远扬。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馆。徽州人在全国各地开设徽馆达上千家,仅上海就有140多家,足见其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徽菜经过历代徽厨的辛勤劳动,兼收并蓄,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以就地取材,选料严谨,巧妙用火,功夫独特,擅长烧炖,浓淡适宜,讲究食补,以食补身,注重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而成为雅俗共赏,南北兼宜,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著名菜系。
二、徽菜的形成徽菜来自徽州,离不开徽州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提供的客观条件。因处于两种气候交接地带,雨量较多、气候适中,物产特别丰富。黄山植物就有1470多种,其中不少可以食用。野生动物,栖山而息,徽州是山区,种类就更多。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花茹、蘑菇、平菇、香菇、白木耳、黑木耳、石耳与高山石耳,蕨菜、黄花菜、金针菜、水芹菜,这些过去全都是野外生、野外采。竹笋一项就有十七种,品种有异,吃法不同、切法不同、配料不同。可食野菜与各种花、茎、杆,大量入徽菜谱。就豆腐来讲,有水豆腐、毛豆腐、臭豆腐、观音豆腐、腊八豆腐以及橡子豆腐等。至于野味,徽州野生动物(不包括虫类)有374 种,其中兽类86种、鸟类210种、爬行类52类、两栖类26种。野兔、野鸡、黄麂、黑麂,穿山甲、娃娃鱼,石鸡,狸子、水獭,以致熊、豹、天马。鱼类更是丰富多样,黄山的锦鱼、鱼,原就很稀少。当年还有一种可以飞上树的翼鱼,都是味道为鲜美的珍品。不少珍禽异兽,现已纳入国家保护范围,也还有不少列入食谱如喂养的野鸡、野兔、家养的乌骨鸡,似鸭非鸭的,都保存着浓浓的野味。
由于徽州医学发达,明清两代中有七百多位中医学家有六百多部医著。健身强体食谱的药膳,早就纳入徽菜。如枸杞子炖乌骨鸡、冰糖炖百合、紫苏炒瘦肉、沙炒银杏果等等。
三、徽菜的制作特色
当年的徽菜,由于红烧是一大类,而红烧的“红”,表现在使用酱油上。徽州的酱油是黄豆制成的,保存本色。炒菜用油是自种自榨的菜籽油,并使用大量木材作燃料:有炭火的温炖,有柴禾的急烧,有树块的缓烧,是比较讲究的。传统中的重油、重色、重火功,有徽州的特殊条件。
当徽菜走向全国之后,仍然保持重色:调色之功;重油:调味之功;重火功:调质之功。如老或嫩,硬或软,结或松等。徽菜用火腿调味是传统。制作火腿,在徽州也是普及型的家庭技术。美食家们十分赞赏徽州火腿。只是人们还不了解:“金华火腿在东阳,东阳火腿在徽州”。这一带古属徽州或徽州边缘,是徽商首先到达的地方。李白在金华就留下诗名:“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他年一携手,摇桨入新安(即徽州)。”唐代就从金华想到徽州,一水相连,以后来往就更频繁了。
四、概说徽菜
一个菜系的形成是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徽州历来人文荟萃、文风鼎盛。在以学进仕、以文垂世的指导思想下,“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丞相”、“兄弟翰林”、“四代一品”,都出现在徽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徽州向有“娇儿不娇书,娇书如养猪”的说法。要考官,是要走出徽州的,而徽商是行商,通过各种水道走向江浙、华北与西南以致漂洋过海。十大商帮,徽商居首。以致一批批外地人,一查三代、四代都是“祖籍徽州”。徽州人,“十三在邑”守家园,“十七在外”闯天下。在这种形势下,徽菜,也就作为菜系在全国出现了。
五、徽菜误区
从历史到现实,徽菜都是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江南饮食中的一朵奇葩。然而随着现在安徽省大力推广所谓的泛徽文化,以江淮文化偷换徽州文化之概念。在合肥、淮南等地并面向全国各地打起“徽菜”的招牌。其实这些所谓的“徽菜”都不是八大菜系中的徽菜的真正代表,只是江淮菜系或中原菜系的旁系。真正的徽菜只有徽州地区才有 也只有真正的徽州人才能做出最好的徽菜(徽州:黄山+绩溪+婺源)。在此提醒广大同胞不要被招牌蒙蔽不要支持盗版的徽菜 要品尝真正正宗的徽菜请来江南的徽州!安徽周边地区所谓“徽菜”是江淮菜和山东河南菜湖北菜的杂糅,从未形成菜系。
六、徽菜的代表莱肴
徽菜历史上有五六百个品种,经过挑选巩固和创新,目前确定的有120多个新老品种。其最有代表性的莱肴有:
“火腿炖甲鱼”,以徽州山区特有的“沙地马蹄鳖”为主料,火腿及火腿骨等为佐料。菜成后汤色清醇,肉烂香浓,裙边滑润,无腥味。
“红烧果子狸”,以栖息山中的果子狸为主料,佐以净梨等原料,红烧成菜后,菜色金黄,汤汁稠亮,狸肉细烂浓香,味鲜甜带有微咸,是冬季时菜中的珍品。
“黄山炖鸽”,以鸽子为主料,佐以黄山特产山药,置砂锅中用炭火炖成。其汤色清白,鸽肉酥烂,山药鲜香,原味不失。
“清蒸石鸡”,以山涧石鸡为主料,佐以徽州山区特产香菇。成菜汤清见底,肉嫩味鲜。因盖碗清蒸,原汁原味不散,香郁诱人。
“腌鲜鳜鱼”,以淡盐水腌制的鲜鳜鱼为主料,佐以猪五花肉、山笋等。莱成后入口肉嫩白鲜美,为徽州著名的传统风味。
“香菇盒”,以两只大香菇相合,间夹猪瘦肉等佐料制成。整齐地排列盘中,型色悦目,入口芳香。
“问政山笋”,择著名的歙县问政山竹笋煮后,浇以麻油等佐料制成。笋色玉白,清香脆嫩,鲜甜微酸。
“双爆串飞”,以山鸡和野鸭脯肉为主料,以青豆、鸡蛋清作佐料,用民间特有的方法制成。菜白绿相间,形如麻花,肉鲜嫩,略带葱、姜和花椒香味。
“虎皮毛豆腐”,以屯溪、休宁一带的特产毛豆腐为主料,配以辣椒酱等佐料烧成。呈黄色虎皮条纹,鲜醇爽口,芳香诱人,有开胃作用,是徽州特殊风味菜肴。
“香菇板栗”,以山区特产香菇、板栗制成,呈黄褐色,两色分明,酥香脆嫩,清鲜爽口。
“杨梅丸子”,以肉、蛋和杨梅汁制成,呈玫瑰红色,入口香甜带酸,形、味皆如真杨梅,是徽州的民间菜肴。
“凤炖牡丹”,以整鸡代凤,猪肚切成牡丹花,火腿片作花蕊,用木炭火细炖。成莱造型美观,汤浓如乳,肉烂肥鲜,是体现徽州山乡特色的一道大菜。
“双脆锅巴”,以猪肚头和鸭肫为主料,调以香菇、笋、火腿片,用鸡汤做成汤汁,浇在刚起锅的油炸锅巴上,锅巴酥松中透出清香,其味格外鲜美,俗称“平地一声雷”。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双脆锅巴后赞不绝口。
“徽州圆子”,以生、熟猪肥膘肉和炒米、鸡蛋、白糖为主料,配以蜜枣、青梅、金桔等,炸成金黄色圆子,浇以汤料。圆子外观金黄,表皮酥脆,馅心味甜香浓,是徽州传统风味菜。
此外,还有“蛏干烧肉”、“荷叶粉蒸肉”、“清蒸鹰龟”、“青螺炖鸭”、“方腊鱼”、“当归獐肉”、“一品锅”、“中和汤”等名菜佳肴。
七、“搜捕”徽州美食
徽州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诸多独特的菜肴原料,兼之徽菜特有的烹饪技法,故徽州美食星罗棋布,游 人到此,不可不大开吃戒。现为好食者奉献几道美食:
一曰什锦蕨粉糊。徽州山区特产丰富,勤劳的山民以山养家,便挖出细小的野生蕨,将根洗净捣碎,漂 净成粉。此粉细腻、白净、润滑、清凉,配上干笋、火腿、洋葱花等制成蕨粉糊,是夏季防暑降温之佳品。
二曰毛峰鸡丝羹。将黄山毛峰泡3分钟后,倒去原汁,再泡3分钟捞出。后将鸡丝、笋丝、火腿丝、姜 丝调好味后置入汤锅内,加入100克茶汁,勾米汤欠,淋上蛋清,撒上毛峰拌匀即可。此种风味独特的开胃 羹,历年来倍受食客好评。
三曰小溪涧桃花鳜鱼。山区小涧水少,鹅卵石多。这种在石缝中巡游的小鱼色似卵石,肉质结实、鲜美,以小火慢烧,胶汁极浓。
八、徽菜走出安徽
徽商鼎盛三四百年,徽菜也在全国漫游。作为徽厨之乡的绩溪县,在外开饭馆的有220家,其中如上海颇有“大中国”、“大中华”、“第一春”、“大富贵”、“丹凤楼”,武汉的“大中华”,南京的“别有天”、各地的“同庆楼”,当年苏州以及如山东临清等地,一条街就有数家徽菜馆。眼下的许多特级厨师,都代表当地参加全国烹调表演与比赛。实质上依然打下了徽菜烙印,继承了徽菜传统。像徽商有不少消失在当地一样,徽菜反而名气小了。实际上如同四在徽班进京形成京剧、形成国剧一样,徽菜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已形成一种国菜。领导人家中(包括邓小平家中)、各国使馆中,至今还是以绩溪厨师、以徽菜为主,也是一个证明。
徽菜成型后,已有数千式菜谱,已有专门书籍出版。其中,有许多 色菜如“如意鸡”,就是儿子出门母牵心,“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行程需要,把鸡加佐料油炸之后沥油用竹筒装好。显然,可食时间大大延长;“金丝琥珀蜜枣”:妻子守家,年年摘家中枣子送夫君,盼望“早”归。头次丈夫说:“枣虽大不甜。”妻用糖煮过捎上,丈夫说:“虽甜不能长存。”妻子才想起,精制了“金丝蜜枣”,又甜又可长期保留。可常常记起妻子念夫盼“早”归。蜜枣也作为甜食上了大酒席。这类饮食创新,在徽州还有许许多多。此蜜枣,明末清初传入宣城而称“宣城水东蜜枣”。
徽菜白案中有“喜庆粉糕”、“寿桃米 ”,特别是与日本民食传统接近的糯米豆沙点心。还有出门常用的徽州馃,从不用油烤,易于较长时期保留又脆香可口。这些都有极浓郁的地方特色。
也有人说徽菜面临危机,这个理解是有偏颇的。现在问题是还挖掘的不够,整理提高得不够,宣传得更不够。其中比较困难的,是野味慢慢要变成家味了,已有不少实行家养了。从现代餐饮强调清素、淡雅,强调绿色食品来看,山区菜为主的徽菜,是更具备优势的。徽州(即现在黄山市)一带,可食并有疗效的野菜也有好几十种。
在徽州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现的徽菜,随着形势的发展,更会显示也他的强大生命力。
2009《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安徽徽菜文化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班级:文化产业管理 学生姓名:王子虎
学号:20071106133 指导老师姓名:敖 其
2009年12月06日
第四篇:2011安徽文化新闻
2011年,全省文化战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主线,以建设文化强省、服务安徽崛起为主题,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抓重点带全局,抓发展重惠民,抓改革求创新,安徽文化建设步入全面提速、跨越发展的快车道,为推进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经过多轮评选,2011安徽十大文化新闻日前揭晓。
1.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调研文化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三运分别赴文化单位调研,看望慰问文化系统干部职工。9月2日上午,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实地察看省文化单位,听取省文化厅工作汇报后指出,近年来,我省文化改革亮点纷呈,文化民生大幅改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遗产保护扎实有效,极大地提升了安徽文化的影响力。强调,要不断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理念,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历史跨越。10月8日下午,省长王三运在深入基层文化单位调研,听取省文化单位汇报后指出,当前安徽文化发展势头很好,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前面。安徽这几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名气上升,都离不开文化的力量和影响。强调,文化发展要有战略眼光,文化发展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文化事业主要靠财政保障,文化产业主要靠政策扶持。
2.第四届中国农民歌会激情唱响。第四届中国农民歌会坚持“农味、民生、丰收、喜乐”理念,举办开幕式文艺演出、纪念毛泽东“面向农村”题词60周年座谈会、“三农”峰会、全国农民歌舞邀请赛、全国新农村优秀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新疆皮山县民族歌舞展演、赴小岗村演出以及涉农系列经贸活动等,活动多日、内容多项、展示多点。创作了《歌邀天下》、《金色的种子》、《万世根本》3首歌曲,演出现场采访农业科技专家等,使歌会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来自安徽对口支援地区的新疆、西藏、四川的基层文艺团体深情表达对安徽人民的感恩和敬意。省委书记张宝顺作重要批示:“总结经验,把这个面向广大农民、农村的国家级文化品牌办好,办出特色。”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速提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全国先行。6月28日起,全省88个图书馆、120个文化馆、1389个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全国率先制订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服务标准(试行)。组织开展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全省66个文化馆上等级。投资3.13亿元建设的省民生工程58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竣工。省美术馆建设立项。马鞍山市和铜陵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淮南市“少儿文艺发展”项目分别入选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区、示范项目,入选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组织“百团千场万人”文化下乡演出1320余场,惠及群众700余万人次。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举办展览3747次,组织文艺活动10105次;举办各类培训8912次,培训43.6万人次;指导群众业余文艺团队2998个。
4.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免费开放。9月29日上午,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开馆典礼隆重举行。新馆是加快实施文化强省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工程,是我省又一标志性文化设施,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整体造型体现了四水归堂、五方相连的徽派建筑独特风格。新馆推出1个《安徽文明史》基本陈列以及《徽州古建筑》等4个特色专题陈列。老馆同时对外开放,以《安徽古生物陈列》、《潘玉良美术作品陈列》、安徽近现代史以及建国以来安徽省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展为主要内容。新馆开馆、免费开放,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国庆7天长假,参观人数17万人次,成为省城合肥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窗口、新亮点。5.《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获批实施。4月26日,文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同意实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安徽、婺源)的复函》,通过我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6月1日正式实施。《规划》正式获批实施,标志着保护区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6月3日,省政府新闻办、省文化厅举办《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实施新闻发布会。按照总体规划,认真调研,提出具体推进计划,编制实施方案。启动徽州民歌等5个重点项目保护和新安医学等5个传习基地建设工作,效果明显。
6.第二届中国安徽民俗文化节异彩纷呈。以“拥抱民俗、快乐民众”为主题,11月初在铜陵市举办第二届中国安徽民俗文化节,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以开幕式、大型民俗表演《江淮风情画》和第二届中国(铜陵)江南民间艺术论坛为内容的开幕式板块;以安徽民俗村开园仪式及民俗游艺活动为内容的民俗村板块;以“天工开物”绝技绝活表演、民俗风情长廊汇展等为内容的广场表演板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安徽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7.以动漫为核心的安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编制完成《安徽省动漫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文化部充分肯定。以“新创意·新动漫·新媒体·新欢乐”为主题,9月下旬在芜湖市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共签约55个,签约总额190.2亿元。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省首届“金喜鹊”奖动漫大赛,近1500件作品参赛。与省保监局建立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评比命名第三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个。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带动战略,投资18亿元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庆市五千年文博园开园,总投资40多亿元的宿州神游世界动漫产业园和投资8.9亿元的淮北市洪庄文化创意产业园奠基。安徽歌华鸿坤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8家动漫皖企获国家认定,我省入选企业数并列全国第三。至此我省共有16家动漫企业获国家认定。
8.第三次文物普查全面完成。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全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5005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7185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7820处,另登记消失不可移动文物2134处。做好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阶段的各项工作。加强普查成果的保护和应用,对于新发现文物点,合肥、淮北等市主动提请当地政府及时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垓下大汶口遗址考古继入选2009“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获省政府通报表彰。全省纳入中央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共计89家。黄山市屯溪老街社区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五个(中部地区唯一一个)生态(社区)博物馆建设试点。
9.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整合成立53家演艺公司或集团,积极开拓市场,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探索行业管理新路径,与安徽演艺集团从艺术创作、打造品牌、重要演出、培养人才、对外交流、扶优扶强、沟通交流、长效机制等8个方面初步建立艺术创作演出工作协调机制。厅属事业单位全部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全员聘用、合同管理。2011年5月,我省在全国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电视电话会上率先作经验介绍。
10.全省民营艺术院团蓬勃发展。继续实施扶持民营艺术院团发展的“3311”计划,出台文件,举办培训,打造品牌,评选表彰第三批民营艺术院团“百佳院团”,每团予以3万元奖励。成功举办第二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36个民营杂技院团同台竞技,一展风采。我省民营艺术院团已达1530个,年演出40余万场次,总收入超过6亿元,成为繁荣城乡文化市场的生力军。安徽扶持发展民营艺术院团的措施和经验,被中宣部《宣传工作》和文化部《文化要情》专刊推介。
第五篇:电大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徽州文化浅谈
《安徽地域文化》
------课程报告
学 号 姓 名 班 级
关于对徽州民俗及泗州戏的浅谈
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
徽州地区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水口”。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神圣崇高、肃穆敬畏之情。由于中国位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住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坡阶地上。缓坡阶地上的村落排布呈现阶梯状,从山坡往下看,民居错落有致,构成良好的俯视景观,同时也构成理想的生态景观。
徽州民居围墙一般很高。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女性禁锢的作用。徽州民居都设有天井,它们起着通风透光的功用。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处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枧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意为“财不外流”。在正厅,一般都有供桌,供桌上往往摆着这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两方笔筒状的瓶子,谐音为平、静,近代出现了自鸣钟以后,则将它放在中间。三者合起来,终生平静也。中堂两侧是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些对联道出了徽州的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村落,从形成之初就注重选择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除了通常的良田美宅外,还与周围地势山林等物质构成要素有关。
徽州民居的装饰也极有特色。一个古村落,一条古街道,一栋古民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向人们述说着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历史和所反映的文化。如徽派古建筑,就以它精美的新安雕刻、淡雅的青瓦白墙、变化丰富的马头山墙和大量的楼阁牌坊为特色。徽州大门上建有门罩或门楼。门罩在离大门门框上部少许地方用水磨砖做成向外突出的线角及装饰,顶上覆以瓦檐,复杂的则在下部用水磨砖做成垂花门形式,两旁各置一垂莲柱,中间施横枋两层联系。门栋、门罩、柱础、梁架、窗户、栏杆等部位都有雕刻,这些雕刻虽民间艺人所作,但却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民居的雕刻图案取材广泛,凝聚着徽州人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泗州戏原称“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因为它唱腔优美迷人。叫它“肘鼓子”,多数人以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实都说错了。“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变来的。
早先,在山东有邱、葛、张三位民间艺人,把当地许多动听的民歌、小调和民间乐曲“太平调”、“猎户腔”等揉合成一种新的民间说唱,又分别传说到皖北、鲁南、苏北,后来发展成为受人喜爱的泗州戏,柳琴戏,淮海戏。
单说当年邱门老师邱哥,单枪匹马到安徽泗州一带演唱。由于他嗓音宏亮,唱腔好听,表演传神,再加上相貌英俊,待人随和,很是招人喜爱。他走村串户,上集赶会,许多男女老少跟着瞧、撵着听,直唱得人们魂不附体、忘了寝食。这一天,周家集有个姓周的大户人家为小姐过生曰,请邱哥去“唱堂会”。他在客厅唱,周家老爷起先只准小姐在绣楼上听。哪知,小姐听着听着就下了楼,来到客厅的屏风后面听。由于这位小姐平时爱好抚琴吟诗,所以她一边听、一边就能跟着邱哥唱。大概是 老爷和客人们都听迷了,小姐来了他们也没发现,一会儿唱完了,小姐除重赏他外,还在银包里偷偷夹了一只玲珑剔透的“玉斑鸠”(戴在手指上的玉器)。从此,这位周家姑娘经常和丫鬟一起偷跑出去听戏,还经常把自己的“私房”资助给邱哥添“行头”、“买乐器”,这样一来二往,两个渐渐地蒙生了爱慕之情。在那旧社会,这可是不得了的事啊!周老爷知道此事,狠狠地教训小姐一顿:“你是大家闺秀,金枝玉叶。怎能和一挨门乞讨的‘戏花子’接近呢!还把我的玉器偷给他,我看你的魂被唱戏的拉去喽!”一气之下,命家人连夜把邱哥赶出周家集。邱哥一走,四方谋生,去向不明。周家姑娘在绣楼上茶不思,饭不想,整天整夜地倚着楼窗哼着跟邱哥学的“拉魂腔”,呆呆地看着远方。小姐的心思瞒不过贴身丫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她买通家院,带着小姐从后门逃出家园。她们历尽艰辛,在泗州城附近找到了邱哥,结为百年之好。这位周姑娘聪明好学,不久就能和邱哥同台演唱小生小旦戏了。她那婉转甜润的唱腔。窈窕秀美的身段,惟妙惟肖的表演,一下子轰动了整个泗州。那才真的把听戏的魂都拉去了呢!起先人们还叫不出这叫什么调、什么戏,就直呼演唱这个调的人名字。一传十、十传百,就叫开了听“周姑子调”。后来他们又就地取材,自制一个两根弦的土琵琶,就用那只“玉斑鸠”套在指头上作为弹琵琶的拨片,以后又演变用竹子、牛角料子制成,一直沿袭到现在。
泗州戏有传统大戏八十多个,小戏和折戏六十多种,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故名“怡心调”。男腔粗犷豪放,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结尾处多翻高八度拉腔,明丽泼辣,动人魂魄。其伴奏乐器以土琵琶为主,辅以三弦、笙、二胡、高胡、笛子等,另有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四大件打击乐器。
泗州戏的角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头、小头、丑等几类,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受戏曲程式规范的影响不大,带有明快活泼、质朴爽朗、刚劲泼辣的特点,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演出时有许多独特的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风式、剪子股、仙鹤走、百马大战、抽梁换柱、燕子拨泥、怀中抱月、凤凰双展翅等,演员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
今天泗州戏乐曲已运用电声乐器伴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泗州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除了运用于本剧种伴奏外,还被国内外中西乐队选用,影响颇大。泗州戏的剧目不是很多。尽管统计出的传统大戏有80余出,小戏和折子戏也有60多个。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但经常上演的,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还主要是小戏、折子戏,并且以现代生活小戏为多。在这个意义上,它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也较其它剧种更显密切。
宿州市还有许多民间剧团,是靠事主家和大队包戏的钱,大部分演员都40多岁,但他们唱腔优美生动,一般在泗县,灵璧县,埇桥区的一些县镇演出,像陈若梅、代兵等等一些演员深受观众喜爱,前不久还在元一新天地商业地产奠基仪式上举办持续一周的票友会,在市内反响热烈。
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跃发展,观众逐步减少,演出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泗州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经一系列的努力2006年5月20日,泗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和政府的重视,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宿州人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泗州戏文化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