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做法
历史以来,社会矛盾伴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各个阶段社会矛盾都有其特点和本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时代的主题,对化解矛盾纠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我就**县两河乡化解社会矛盾作简要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齐抓共管落实责任
两河乡辖7个村142个村民小组22214人,国土面积167.33平方公里,乡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四季阴雨绵绵,群众居住分散,加之基础设施欠发达,交通滞后,通讯不畅,化解社会矛盾工作难度较大。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制度,强化工作措施,重点抓好落实。一是党委政府总缆全局,负责对全乡的化解社会矛盾工作进行总体安排,检查督促,考核奖惩;二是乡副科级以上领导按照分管工作和挂钩联系村安排,做到既分工明确,又根据社会矛盾发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适时调整安排处理;三是乡干部包片到组,每名乡干部负责3—4个村民小组,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四是除乡有维稳中心,村有调解委外,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到村民小组,在村民小组中设立调解组,由村民小组长、党员、各级人民代表和退休老干部组成调解组,我乡80%以上的矛盾纠纷都在村民小组中化解,极大地减轻了乡村工作量,并且由群众说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十分及时有效;五是严格考核,建立奖惩机制,乡考核村、村考核村民小组,年度评选化解社会矛盾先进个人30人,奖励资金15000元,乡村干部经济上相对宽裕,主要以精神鼓励和晋级晋职优先为主,村民小组优秀调解员奖励200—600元。考核不合格的,乡村干部给予待岗、停发工资补贴和不予晋级晋职处理,村民小组调解员取消调解资格。
二、强化信息畅通,确保社会矛盾化解及时
针对我乡自然条件差,群众居住分散的特点,我们建立了两项制度:一是信息报告制度,凡是发生大的矛盾纠纷,村组不能及时调成的,必须在12小时之内报到包片乡干部,乡干部在一个工作日内必须到实地调处,不能调成的,必须及时报告挂村领导,如报告不及时引发不良后果的,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二是巡查调制度,结合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工作,领导干部带领乡维稳中心专职人员,定期进村入户了解矛盾纠纷,开展调处工作。乡党委政府专门配备了两辆摩托车作为巡查调解公务用车,深受群众欢迎,群众亲切地称之为调解车。
三、倾注情感,俯身为民
群众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情感工作,干部只有做到身到、心到、情到才能做好工作,化解矛盾工作尤为如此,从具体工作实践证明,一次成功的化解矛盾工作,就是一次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
(一)转变方式,变堵为疏,解决老上访问题。
我乡大竹村民杨时元,2004年一企业落户该村,由于其对企业公路建设和厂房建设占用土地补偿标准觉得太低,从2004年开始长期上访,甚至曾到昭通、昆明、北京上访,乡党委政府多次从上访地将他接回,特别是在全国、省、市“两会”期间,他十分敏感,多在此时期上访,令党委政府工作十分被动。今年在开展维稳工作中,我们认真分析了他上访的原因主要是不了解土地补偿政策,加上他无门路,经济拮据,家庭困难。号准了脉搏,乡党委政府采取了四项工作措施:一是针对其家庭当前经济困难,按政策规定解决了他家2人的农村低保;二是将土地补偿政策复印成册带到其家中,和他共同学习;三是帮助他和儿子联系了昆明一家企业务工,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困难。四是由乡领导与他建立一对一联系机制,随时与他沟通交流。通过几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目前杨时元有了务工门路,家庭收入增加了,心情舒畅了,主动放弃了上访,今年我乡发生了“8·8”洪灾后,他专门从昆明回来参与抢险救灾,并要求乡领导取消已解决给他家的低保指标。
(二)未雨绸缪,从源头上预防可能发生的社会矛盾。
今年8月8日,我乡发生特大洪灾、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农业等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余万元。按照以前惯例,大的灾害发生,由于群众受损严重,生产生活困难,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但今年我乡发生罕见的洪灾后,社会安定,人心稳定,无一例上访。究其原因是:乡党委政府领导未雨绸缪,审时度势,沉着应对,果断处理,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们主要做了四个落实:一是在8月7日暴雨来临之前,组织乡村干部将可能受洪水威胁地段的农户转移到安全地方,做到安全措施落实;二是在暴雨持续不断超出预期时,组织乡村干部冲入雨中,到危险地段挨家挨户叫醒群众,连背带拉,及时撤离受洪水围困群众,做到临危不乱,处置措施落实;三是灾情发生后,及时组织干部深入受灾一线,查灾情,安抚灾民,及时将救灾款物送到群众手中,做到救灾应急措施落实;四是在灾后重建中,每名干部负责2-3户重灾户,与他们同吃同住,为他们送去重建资金、联系贷款、搬运物资,同甘苦共患难,做群众主心骨,做到情感落实。
(三)审时度势,主动介入,及时控制化解矛盾
今年10月7日,我乡一名村医生在医治患者过程中,患者死亡、死者家属认为医疗进程中用药不当引发死亡的,当即将死者尸体抬入村医生家摆放,双方均未找到政府解决,并各自组织亲友,形成对峙
状态,死者家属均扬言要将村医生的子女杀死,一命抵一命。乡党委政府接到村级报告后,认真分析,如果不及时化解,事态将进一步恶化,可能引发群体性流血事件。为此,乡党委政府采取措施,组织干部迅速到事发地点,及时采取处置办法。一是化解对峙状态,通过法律法规宣传和细致的思想工作,及时疏散双方亲友;二是深入死者家中,了解事情过程,抚慰死者家属悲伤心理,稳定情绪;三是在双方意见一致的情况下,及时帮助联系昆明法医准备进行尸体解剖鉴定;四是后来死者家属拒绝尸体鉴定的情况下,迅速组织双方就补偿问题达成协议,及时处理了可能发生的群体性流血事件。
通过预防、处置、化解的多起社会矛盾,工作实践中得出了六条基本经验: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舍得投入、倾力支持是化解社会矛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二是建立制度,落实措施、奖罚分明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三是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充分发挥社会中积极因素参与投入此项工作是基础;四是强化宣传,普及知识。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是保障;五是情感倾注,一心为民,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是做好维稳工作的重点;六是加快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当前的热点难点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因素。
第二篇:督促化解社会矛盾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发展,标志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入。这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实践上对于我们面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严峻挑战,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顺应了民心民意,得到了广泛认同。建设和推动和谐社会是今年两会上的焦点话题,受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普遍关注。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也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最重要的任务和职责就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大及其常委会肩负着重大责任。立法、决定重大事项、监督、选举任免等法定职能的实施,都将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里,结合广安人大工作实践,仅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如何督促化解社会矛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正确认识化解社会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自觉把督促化解社会矛盾摆上人大工作的重要位置督促化解社会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但矛盾得不到正确处理,社会就决不是和谐的。纵观中外历史,政通人和才会国强民盛,社会矛盾激化就会国弱民衰,甚至政权更迭、江山易主。近年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垮台,无不是社会矛盾积累和加剧得不到正确化解的必然结果。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的变革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党的执政能力面临严峻考验。社会各方利益得不到妥善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得不到正确处理,不仅社会和谐只能是空谈,而且还会失去民心,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胡锦涛同志在四中全会上指出,维护稳定工作对党的执政能力既是一个重要标志,又是一个重要考验。为此,我们要树立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实质就是检验党执政能力的理念,充分认识到督促化解社会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自觉按照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提高协调各种关系、化解各种矛盾的能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督促化解社会矛盾是人大职责所在。和谐社会是大多数人的和谐,只有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了发展、实现和维护,社会才是和谐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管理地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代表着的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督促化解社会矛盾,从而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大工作性质和法律地位所决定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人大也只有在调整各方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利益上有所作为,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督促化解社会矛盾是人大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伴随着快速的发展,我们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很多还不尽“和谐”的因素。诸如社会分配不公、城乡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现象凸显、治安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激化,必然影响社会的安定有序。这些矛盾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也给人大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因此,我们要把督促化解社会矛盾摆在人大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督促政府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好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稳定。
二、切实加强对事关发展改革稳定工作的监督,督促化解社会突出矛盾作为一个新建市,广安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政通人和的安定和谐局面。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机制创新、体制改革必然对社会各阶层原有的利益进行调整,也必然要产生新的社会矛盾甚至冲突,带来一些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特别是2004年,广安迎接邓小平100周年诞辰面临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非常艰巨。但是我们经受住了考验,成功迎接了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工作视察,确保了中央和四川省委在广安举行的各项大型纪念活动稳定有序。广安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督促化解社会各类突出矛盾中,亮点频现,实效明显,推动了和谐广安的建设,受到广泛赞誉。——把发展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首要。广安基础差、底子薄,发展经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围绕市委“农业强增收,工业重优势,三产抓旅游”的工作思路,我们着重抓了旅游业工作的监督。一是邓小平故里建设。常委会审议了政府关于邓小平故居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情况的报告,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政府对纪念馆基础配套设施进行了完善,规范了认绿工作,治理了景区水污染,推动邓小平故里建成了国家4A景区,既圆满完成了邓小平同志100周年诞辰的一些重大接待活动,又吸引了国内外、省内外广大游客,掀起了小平故里旅游热。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对旅游法规进行执法检查,审议政府关于旅游工作情况的报告,会同政协进行联合视察,共梳理问题30个,责成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广安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广安旅游经济增势强劲,接待游客54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17.1亿元。——竭力维护城区“无证”住户权益。广安建市之初,百废待兴。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鼓励先发展后规范。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由于规范措施没及时跟上,城市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日益突出。房地产交易市场混乱、管理无序导致“无证”住户增多,买房老百姓权益受到损害就是典型一例。不少城区居民多次到人大上访,要求办理有关证件。常委会将此列入监督重点,两届常委会进行接力监督。
一、二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3次听取政府专题报告,常委会会议2次审议政府关于城区房地产权属登记遗留问题处理情况报告。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复杂,补办房产证、土地证是一项难度很多的工作。面对重重困难,政府认真落实常委会审议意见,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也取得了令人大常委会和广大购房户满意的进展。截止2005年4月,已补办房产登记手续6639户,办理土地使用证1630宗。——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广安城市建设步伐很快,但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同其他地区一样,城市的繁荣与富裕在某种程度上是牺牲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三农”问题已很突出。在了解到部分地方执行退耕还林政策过左,把不少耕地粮田作为荒坡荒地任意占用,农民利益被侵占,粮食安全面临危险等情况后,常委会会议同时听取审议政府关于耕地保护和退耕还林两个专题工作报告,并首次对政府报告进行了满意度测评,结果这两个报告均被否决。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及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对全市耕地利用及基本农田保护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共纠正违背退耕还林政策问题24起,纠正错误兑现粮食12万公斤,补栽树木187万株。——督促整治广告市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虚假、违法的医疗、药品和保健食品等广告在我市呈蔓延和上升趋势,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误导了消费者,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也受到各级人大代表的关注。常委会首次对省直管的驻市单位实施广告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要求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严肃查处医疗、药品、农药等行业的违法广告。有关执法部门立即开展大规模的清理整顿,查处广告违章违法案件94件,强制拆除了一批内容不健康、不规范的户外广告。——督促强力禁毒,打击涉毒违法犯罪。广安,理应是无“毒”的净土。但短时间内,有两个县的禁毒大队长因受贿罪被收监。广安成了毒品交易地下通道,也引发了不少涉毒治安、刑事案件。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常委会旋即听取政府禁毒工作报告并作出审议意见。公安机关迅速动作,先后开展了“遏制毒源”、“集中清查歌舞娱乐场所吸贩新型毒品”等专项行动,共破获毒品案件400余件,有效遏制了我市毒品违法犯罪活动蔓延的势头,保持了社会治安的稳定。——为弱势群体利益鼓与呼。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城市及农村贫困群众等弱势群体是为改革发展付出代价的特殊群体,也是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常委会心系弱势群众,坚持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城市农村群众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进行监督,积极支持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对政府每年承诺为民办理的10件实事进行有力的监督推动。同时,直接参与扶贫济困工作,常委会领导和机关每年各联系1个贫苦村,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帮助制定脱贫规划,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5年来,已经成功帮扶5个贫困村在村级道路、饮用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和发展种养殖业、增加收入等方面取得实效,加快了这些贫困村脱贫致富步伐。
三、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优势,不断提高督促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征程、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由于利益调整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将长期存在。我们要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优势,努力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市的能力,提高监督和促进“一府两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协调运转的能力,提高依法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能力,提高依法履行职权、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能力,从而提高督促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一)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根本保障作用。不公正而导致的社会不和谐,需要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在各种重大问题上,重建社会共识。而人大是综合民意的决策立法机关,法律赋予其广大人民代言人的地位,和谐社会内在地要求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制度保障,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自下而上地形成坚实的民意基础。因而人大的制度建设与改革将有更大的迫切性,尤其是人大及常委会议事、决策方面的制度还需努力,以此规范法定职权的行使,推动“一府两院”乃至整个社会、每个公民树立起牢固的民主法治意识,维护好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人民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保障代表依法执行职务,是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责。要准确了解民意,敏锐反映民情,维护好广大群众根本利益,就必然要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要组织人大代表积极主动走到人民中去,走到弱势群体中去。听取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困难,了解他们的愿望,为维护人民利益而积极荐言献策、提出“含金量”高的议案,同时加大对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的督办力度,督促“一府两院”不断改进工作,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努力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
(三)强化信访工作,充分发挥信访线索作用。人大信访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联系群众的“窗口”和“桥梁”,也是及早发现和了解社会矛盾源头的一个重要渠道。要坚持依法办事和严格按政策办事,把强化信访与人大监督结合起来,狠抓典型信访案件的督办,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处理好问题,积极化解各种矛盾,解决好上访群众的合理诉求,有力地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四)强化群众观念,切实做到行权为民。当前社会各类矛盾,本质上是各种利益的碰撞和冲突。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督促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时候,要把住最根本的一条,那就是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始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人大工作才不会忘本,才不会背弃党的宗旨和人民的愿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会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
第三篇:法律援助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经验做法
法律援助是政府责任。依法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是**市委、市政府提出集中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之一。作为负责法律援助工作的政府部门,2002年以来,**市司法局成功化解了白沟苯中毒事件、容城案件、百余名退休职工索要养老金事件、百名退伍军人上访事件、信阳沉船事件等**170件法律援助案件,接受法律咨询65000余人次,代
写各类法律文书752**余件,为受援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920余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200*年我市被省司法厅评为法律援助先进集体,200**年**县代表我市参加全国法律援助表彰大会,并在会上做典型发言。主要做法:
一、打造队伍,构筑网络,为法律援助工作的扎实开展固本强基
一是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法律援助队伍。严把进人关,将一批素质高、思想好的同志充实到法律援助队伍中来。目前市、县两级法律援助机构共有法律援助工作人员**0名,均为行政编制,全部具有法学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律师资格者22名,占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50%以上。二是努力架构一条便民快捷高效的法律援助网络。为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工作站贴近群众、方便群众的优势,市法律援助中心把法律援助工作站的规范化建设作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工作,目前,工作站规范化建设情况已进入具体落实阶段,取得了初步成效。各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法律援助工作站的规范化建设投入了巨大精力,使工作站在人、财、物方面获得了较大发展,工作开展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充分发挥了工作站贴近群众、方便群众的优势,对解决基层群众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截止目前,全市96个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已受理各类法律援助申请**68余件,处理纠纷****2起。
二、充分发挥法律援助的职能作用,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法治环境
一是围绕热点,为政府解忧。积极介入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参与弱势群体集体上访等案件处理,引导当事人走诉讼解决之路,防止弱势群体矛盾激化,减少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2006年**月21日,**县五女店镇11名外出务工妇女发生沉船事故,除**人获救外,其余7人全部遇难。事故发生后,**县法律援助中心受该县党委政府指派,前往事故发生地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经过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努力,7名遇难者家属每人领到了9万元的人身伤害赔偿款,此事故得到妥善解决。
二是突出焦点,防止矛盾激化。目前,农民索要工程款,改制企业工人索要经济补偿金,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集体劳动争议,坑农害农事件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因为这类案件涉及人数众多,甚至有的已经上访数年,为此,我们一方面慎之又慎,严格依法办事,一方面不畏困难,大胆介入,力争将矛盾引向正当途径解决。**汇通公司77名退休职工向原单位索要养老金案,当时涉及100多名退休职工,时间跨度从1998年**月到2002年**月,100多名老人多次到原单位、区政府、市政府上访,已达四年多的时间,市法律援助中心接待这个案件后,向老人解释问题的症结所在,建议这些老人终止上访,推举代表走诉讼途径解决,并积极帮助他们协调减免诉讼费。2006年底,此案经过两级法院六次审理后,最终77名退休职工胜诉。
三是瞄准难点,维护社会稳定。针对目前群体访、越级访案件逐年增多,信访部门压力大,群众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及时维护,市县两级法律援助中心与信访部门合作,积极参与信访接待,充分发挥了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专业特长,引导上访群众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缩短了纠纷处理时间,有力地安抚了来访群众,减轻了信访部门的压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06年8月21日,长葛市法律援助中心接待了**名自称是修建s**25线的农民工代表,因被拖欠劳动工资,在多次讨要无果的情况下,**0多名农民工一边前去封堵市公路总公司办公楼大门,一边前来援助中心求援。并声称:如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还将组织更多人到**市政府请愿。因事发突然,该中心工作人员立即同2名农民工代表赶往**市公路总公司。他们到达后一边耐心地去做农民工的安抚稳定工作,一边与该公司领导进行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最终为农民工追回工程款62万元,余款80万元于年底结清,使即将激化的矛盾被化解在了萌芽状态,将对社会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限度。仅2005年以来,全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农民工维权案件12**件,涉及人数1000余人次,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157万多元。
三、健全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确保法律援助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先后建立了工作守则、职业道德、来访接待制度、重大复杂案件集体研究制、公开透明工作制、投诉追究制等工作制度,并就法律援助案件管理的关键环节制定了操作性强、符合实际的管理措施。**市法律援助中心针对《法律援助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出现的个别律师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中的违规行为,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法律援助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印发了《**市司法局关于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执业道德和规范法律服务的通知》,要求法律援助工作人员遵守党政纪律,恪守法律,坚持原则,谨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二
是建立监控机制,保证办案质量。为加强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指导、监督,提高办案质量,切实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将法律援助打造成为司法行政工作的亮点,该中心制定了《关于在全市开展法律援助案件旁听、抽查制度暂行办法》。要求各县(市、区)法律援助中心于每月10日前将本月开庭案件报市法律援助中心,由市中心安排专人进行旁听,每月对各中心指派的案件旁听不少于1次。另外,每季度市中心还专门对各县(市、区)援助中心案件卷宗进行抽查,抽查率不低于各地受理案件数量的10%。截止目前,市中心已旁听案件172件,抽查卷宗560余份。通过旁听、抽查制度的落实,对办案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过程、工作态度、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有效提高了办案质量。
三是采取切实措施,扩大援助范围。在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受案范围基础上,将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等人身损害赔偿、因男方过错提起的离婚案件等列入法律援助范围。全市各法律援助机构均开通了农民工、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维权绿色通道。尤其是农民工因索要工资、工伤赔偿等维权案件,不予审查经济条件,直接进入法律援助程序。在民政部门制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将法律援助对象困难标准适当上浮,规定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月,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80元/月的,列入法律援助困难对象范围。同时,又印发了《**市司法局关于为进城就业农民提供法律援助的通知》、《关于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问题的意见》,以保证社会弱势群体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法律援助服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目前我市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别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基层法律援助机构在处理法律援助案件上,一方面有办理的职能,另一方面也有向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以及承担法律援助职责的组织指派案件的职能。但从实际来看,多数县(市区)法律援助中心在受理案件后,自办的多,指派的少。这说明法律援助机构与法律服务机构的沟通太少,工作上有些固步自封,这就大大减少了法律援助案件的承办主体,不利于满足困难群众对法律援助服务的需要。
(二)个别县市对法律援助工作站的规范化建设关注不够。县级法律援助机构作为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的直接主管部门,应当对其机构、队伍建设和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直接指导帮扶。而实际上,个别地方存在法律援助工作站与法律援助中心脱钩,成为一种应付上级检查的空架子,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三)法律援助工作宣传力度仍需加大。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项为老百姓着想的“民心工程”,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大,法律援助工作在基层百姓中的影响不够。进城务工农民由于文化素质较低,他们在自已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缺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意识,更不知求助法律援助机构,而是采取其他非法手段,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市法律援助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基层。然而,一些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对法律援助的宣传存在偏颇,针对基层的宣传较少,怕宣传多了,老百姓找上门来,应接不暇。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越不宣传,老百姓就越不了解法律援助,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也就越困难。
(四)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难度较大。大部分农民工从业素质低,维权意识低,受教育程度低的“三低”现状依然存在。部分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认识不高,不同程度存在着不合理限制、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乱收费、劳动条件差、劳动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在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的过程中,不少案件缺乏必要的合同及证据,或者超过诉讼时效,或者对方当事人去向不明,导致案件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几点建议
(一)全市法律援助工作委员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协调全市的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形成一个以法律规范、制度齐全、网络、经费保障的司法援助体系,加强规范管理,实行标本兼治。
(二)用人单位不依法签订合同,农民工缺乏维权意识,是造成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市建委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对劳动用工合同的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对劳动工资计算方式及支付标准、方式、时间和劳动争议处理等产生纠纷的内容进行更加明确的界定,使合同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维权意识,增加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的培训内容,增设用工现场维权告知牌,设置《农民工维权须知》专栏,积极主动地向农民工宣传、介绍如何维护自身权益的知识。
(四)整合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大专院校法律宣传志愿者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及农业、劳动保障、工会、妇联、残联等部门的作用,密切协作,使农民工的经济维权、法律维权、行政维权、教育和精神维权得到进一步落实。
第四篇: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第一次把和谐社会的内涵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等发展水平还不高。在国内,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加快,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更趋多样,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复杂、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国际上,我国改革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来自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的严峻压力。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办好国内的事情,提高我们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能力,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第一,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和谐胡锦涛同志指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实现经济发展和谐,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努力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一是要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解决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够平衡的状况。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穷困县,80%以上的在中西部地区。从去年全国GDp的比重看,东部占60.5%,中西部占39.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84年为1.7:1,2003年扩大到3.24:1。如果考虑到福利、生产成本支出等因素,实际差距可能为5到6倍。区域和城乡发展失衡,既影响现代化建设全局,又影响社会政治稳定。要搞好统筹兼顾,处理好城乡发展悬殊、区域发展失衡、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的状况,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内外之间的关系,驾驭发展全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实现发展与开放的良性互动。解决地区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一方面,要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并继续发挥优势,带动全国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支持和帮助内地发展,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解决城乡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要重点解决“三农”问题。去年以来,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采取了更有力政策措施,努力解决城乡差距,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明天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五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三年就可以实现,将彻底改变两千多年来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二是要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不够和谐,突出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十五”前三年,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固定资产投资近45亿元;我国每增加一万美元GDp,消耗的能源分别是美国的4.7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每增加一美元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6个在中国。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容易导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在既快又好地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速度与结构的相统一;必须以改善质量为关键,促进速度与质量的相统一;必须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促进速度与效益的相统一,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三是要解决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黄河出现断流、淮河遭污染、云南丽江自然景观遭破坏等等问题,虽然投入了巨额经费进行治理,但收效仍然不大。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表明了中央政府解决好生态环境的决心。第二,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实现社会环境和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强,对我们党和政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否维护和实现好社会公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重要。一是要坚持兼顾公平促进和谐。不公平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受到不公平待遇,大都是要抗争的。如(作者注:此处为一集中上访的例子,集中反映的问题分类及分析)现在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差别扩大,分配不公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不解决收入分配差别过分悬殊的问题,社会矛盾也会越积越多,社会冲突就不可避免。因此,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解决好分配收入不公的问题,创立较为完善合理的三次分配体制。一次分配主要考虑效率,二次分配重点兼顾公平,三次分配进行社会救济。运用体制、机制、政策、税收多种手段,依法保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形成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分配机制。二是要努力创造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现象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出在法治上,有些地方执法人员不能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办案,有的漠视法治,法律意识淡薄。因此,要实现和谐,必须加强法治建设。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不断加强法制宣传,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三是要实现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当前,我国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会存在各种形式的利益纠纷和矛盾,这是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冲突,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由于当前社会上利益差距引起的不满增多,矛盾的冲突时有发生,(作者注:此处为一起成功化解矛盾的例子)由此可见,要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疏导、协调、分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体制机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政治环境和谐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及时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让群众安定和谐地享受发展的成果。不要让人民内部矛盾“滚成雪球”、“聚成火山”,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影响到执政党的基础。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关心群众利益。党的方针和各项工作部署只有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成功。而要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就要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发展和创造政绩的根本目的。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好群众的收入是否增加、退休是否能领到养老金、下岗了能否再就业、孩子能否上得起学、生病了能否看得起病、利益受到侵害能否得到公正处理等等问题,任何一项改革发展措施的制定都考虑到是否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实现了群众的利益,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和拥护我们,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稳定。(作者注:此处为一成功解决突出问题的范例)二是要推进改革发展,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改革发展中,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达到富民、安民的目的。为民,是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谋划发展时,我们要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务实,是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让群众富起来。清廉,就是要在生活、工作中,处处坚持清正廉洁,自觉抵制腐败。只要我们在推进改革中,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才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无私地为群众谋利益,才能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作者注:此处为政府牺牲某些利益,为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三是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对棘手的问题,要采用说服教育、协调沟通的方法,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力求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化解群众的意见和不满,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作者注:此处为联系实际的实例),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群众联系制度,组织好、协调好群众的事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四是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有利统筹各方,广纳群言,兼顾利益;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利于我们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各种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此外,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因此,要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开展各种先进文化培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正解处理、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虽然不是我们哪一个领导、哪一个部门独立能完成的事,但是,如果我们的每一个领导,每一个部门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都能够充分地考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能够考虑到如何以我们的工作去创造和谐音符,而不是相互推诿责任,更不是制造差距、激化矛盾,我们的社会矛盾就会少一些、社会积极因素就会多一些。因此,我认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我们每一个国家公务人员密不可分,我们的国家机关各部门,我们的国家公务员,都应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民才会回归对党对政府的信任,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篇: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第一次把和谐社会的内涵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等发展水平还不高。在国内,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加快,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更趋多样,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复杂、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国际上,我国改革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的严峻压力。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办好国内的事情,提高我们应对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能力,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第一,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和谐胡锦涛同志指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实现经济发展和谐,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努力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二是要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不够和谐,突出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十五”前三年,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固定资产投资近45亿元;我国每增加一万美元GDp,消耗的能源分别是美国的4.7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每增加一美元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6个在中国。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容易导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在既快又好地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速度与结构的相统一;必须以改善质量为关键,促进速度与质量的相统一;必须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促进速度与效益的相统一,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三是要解决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黄河出现断流、淮河遭污染、云南丽江自然景观遭破坏等等问题,虽然投入了巨额经费进行治理,但收效仍然不大。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表明了中央政府解决好生态环境的决心。第二,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实现社会环境和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强,对我们党和政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否维护和实现好社会公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重要。一是要坚持兼顾公平促进和谐。不公平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受到不公平待遇,大都是要抗争的。如(作者注:此处为一集中上访的例子,集中反映的问题分类及分析)现在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差别扩大,分配不公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不解决收入分配差别过分悬殊的问题,社会矛盾也会越积越多,社会冲突就不可避免。因此,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解决好分配收入不公的问题,创立较为完善合理的三次分配体制。一次分配主要考虑效率,二次分配重点兼顾公平,三次分配进行社会救济。运用体制、机制、政策、税收多种手段,依法保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形成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分配机制。二是要努力创造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现象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出在法治上,有些地方执法人员不能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办案,有的漠视法治,法律意识淡薄。因此,要实现和谐,必须加强法治建设。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不断加强法制宣传,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三是要实现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当前,我国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会存在各种形式的利益纠纷和矛盾,这是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冲突,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由于当前社会上利益差距引起的不满增多,矛盾的冲突时有发生,(作者注:此处为一起成功化解矛盾的例子)由此可见,要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疏导、协调、分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体制机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政治环境和谐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及时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让群众安定和谐地享受发展的成果。不要让人民内部矛盾“滚成雪球”、“聚成火山”,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影响到执政党的基础。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关心群众利益。党的方针和各项工作部署只有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成功。而要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就要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发展和创造政绩的根本目的。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好群众的收入是否增加、退休是否能领到养老金、下岗了能否再就业、孩子能否上得起学、生病了能否看得起病、利益受到侵害能否得到公正处理等等问题,任何一项改革发展措施的制定都考虑到是否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实现了群众的利益,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和拥护我们,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稳定。(作者注:此处为一成功解决突出问题的范例)二是要推进改革发展,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改革发展中,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达到富民、安民的目的。为民,是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谋划发展时,我们要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务实,是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让群众富起来。清廉,就是要在生活、工作中,处处坚持清正廉洁,自觉抵制腐败。只要我们在推进改革中,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才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无私地为群众谋利益,才能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作者注:此处为政府牺牲某些利益,为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三是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对棘手的问题,要采用说服教育、协调沟通的方法,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力求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化解群众的意见和不满,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作者注:此处为联系实际的实例),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群众联系制度,组织好、协调好群众的事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四是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有利统筹各方,广纳群言,兼顾利益;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利于我们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各种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此外,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因此,要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开展各种先进文化培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正解处理、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虽然不是我们哪一个领导、哪一个部门独立能完成的事,但是,如果我们的每一个领导,每一个部门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都能够充分地考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能够考虑到如何以我们的工作去创造和谐音符,而不是相互推诿责任,更不是制造差距、激化矛盾,我们的社会矛盾就会少一些、社会积极因素就会多一些。因此,我认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我们每一个国家公务人员密不可分,我们的国家机关各部门,我们的国家公务员,都应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民才会回归对党对政府的信任,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