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会干部依法维权
《工会干部依法维权》试卷
一、填空(每题2分)
1、工会是()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
2、要深刻认识完善在()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是
9、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中国工会的正确发展方向,贯彻“()起来,切实()”的工作方针。
10、职工不仅是()者,而且是国家的()。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
1、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一切从()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也是完善()机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4、完善工会维权机制关键在于抓好()。
5、要努力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大力开展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以“创建()型组织,争做()型职工”活动为载体配合,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加快职工知识化进程。
6、()工是工人阶段队伍的新成员,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对象。
7、维护职工合法()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8、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则是()。
2、宪法规定工人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
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3、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4、职工代表大会每一年举行一次,代表人数不少于三分之二。()
5、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是《劳动法》赋于工会的一次重
要权利和职责,也是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6、基层工会要建立完善困难职工子女助学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做好跟踪帮扶工作,使工会“金秋助学”这个民心工程成为真正的“阳光工程”。()
7、工会是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是国家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
8、基层工会是工会工作最重要的基础,处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第一线,与职工工作生活在一起,对职工的生产生活和思想状况最了解,最有发言权。()
9、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一部分,是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
10、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根本保障。()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入括号内,1-10为单项选择,每题2分)
1、《关于加强协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届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A、十三B、十四C、十五D、十六
2、“完善在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很有必要。要注意总结经验,不断强化职能,更好地为职工服务”。是()在义乌市总工会维权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
A、王兆国B、张俊九C、胡锦涛D、江泽民
3、()收入是职工生活的重要来源,是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的核心。
A、工资B、救济款C、灰色收入D、借款
4、()条件与()环境事关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A、身体、气候B、劳动、生活 C、劳动、工作D、工作、生活
5、各级工会要贯彻()的方针,加强对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的群众监督,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安全检查工作,改善农民工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环境。
A、健康第一,工作为主B、工作策,安全为主 C、安全策,工作为主D、安全策,预防为主
6、建立规范有序(),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A、公正合理,互利共赢B、公开为正,互利共赢 C、公平合理,公开公正D、公正互利,公平双赢
7、基层工会的非专职委员占用生产或者工作时间参加会议或者从事工会工作,每月不超过()工作日,其工资照发,其他待遇不受影响。
A、十个B、五个C、三个D、一个
8、认真落实企事业每天()小时工作制和每周()小时工作制,不得有超时超强度劳动情况的发生。
A、8、40B、7、35C、6、30C、10、40
9、劳模的评选和管理工作应有()负责。A、政府B、党委C、工会D、共青团
10、立足预防重在()力求将群体性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A、接访B、化解C、预测D、填截
11、“1加N”模式,即在一份综合性集体合同上分别()以及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经过平等协商,签订若干项集体合同。
A、工资报酬B、劳动安全 C、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D、保险福利
12、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是()之间,就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政策、协调处理有关劳动关系问题,协商和沟通的一种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
A、国家B、党委C、工人D、雇主
13、工会要督促改制后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及时为职工接续()、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关系。
A、养老B、失业C、医疗D、工伤
14、各基层工会要引导广大职工(),依法规范个人劳动行为,维护自身的劳动权益。
A、知法B、学法C、懂法D、用法
15、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必需的()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A、衣B、食C、住D、支
四、简答(每题5 分)
2011年教育工会干部培训试题
------《工会干部使用手册》
学校:姓名:成绩:
一、填空(每空1分,共18分)
1、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是。
2、工会通过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
3、工会各级组织按照原则建立。
4、基层工会每届任期年或年,到期应及时进行换届选举。
5、外来务工人员只要与用人单位建立了或关系,都应及时吸纳其加入工会。
6、女职工的产假不得少于。
7、按照规定教代会应每年组织召开以上。
8、按照规定:企(事)业单位、机关应按每月工资总额的向工会拨缴经费。
9、工会以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依照和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10、工会的基本职能概括为:维护职能、、、和。
二、选择(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填入括号内。每题3分,共30分)
1、罢免工会主席、副主席不经会员大会全体会员或委员代表大会全体代表()以上通过,不得罢免。
A.1/3B.1/2C.2/32、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关系、明确双方()的协议。
A.劳动、权利与义务B.经济、任务与指标
3、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是()
A.职工与职工B.职工与企业的主管部门C.用人单位与劳动者。
4、教职工代表实行常任制,任期为(),可以连选连任。
A.5-7年B.3-5年C.1-3年。
5、工作日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分别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的工资报酬。
A.100%、150%、200%B.150%、200%、300%
6、会员没有正当理由连续()个月不交纳会费,不参加工会组织生活,经教育拒不改正,应视为自动退会。
A.6个月B.8个月C.12个月。
7、禁止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的未成年人。
A.16周年B.17周年C.18周年。
8、凡国内企事业机关单位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都可以加入工会为会员。
A.体力劳动者B.脑力劳动者C.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9、成立或撤销工会组织,必须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并报()批准。
A.学校领导B.上一级工会C.工会主席
10、妇女的特殊保护是指()
A.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B..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
三、简答(答出要点即可,每题8分,共32分)
1、工会经费的来源有哪些?
2、工会会员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3、《工会章程》中对工会干部的要求是什么?
4、工会组织换届选举的步骤是什么?
四、论述(共20分)
请你谈谈你是如何搞好本单位工会工作的,今后有什么打算?
第二篇:依法维权必胜
依法维权必胜
企业单位军转干部护法维权的宗旨:维护党的威信,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军转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提高军转干部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众所周知,党和国家的转业军官安置管理政策,在企业单位不落或没有完全落实,是不争的事实。所谓“企业单位军转干部问题”,其实质不是在改革中遇到了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更不是所谓“想与公务员攀比”,而是国家和各级党委、政府没有依法履行对转业军官“妥善安置、尊重、优待和保障合法权益”的法定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在所谓改革中,没有依法按政策保障转业军官的合法权益,致使近百万转业军官失去了法律和政策的保护,被非法剥夺法定国家干部身份,丧失了享受与部队职级相应的地方干部(现“公务员”)的政治、生活待遇,被改革成靠解困救济的困难群体。
为维护党的威信,维护涉军法律的尊严,维护转业军官安置管理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定身份和待遇,企业单位转业军官己经上访诉求十数年而不得解决。
各级权力以企业改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借口逃避法定义务,剥夺在企业转业军官的合法权益,不仅损害了计划分配到企业的转业军官的切身利益,而且还亵渎了国家涉军法律,挑战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的转业军官安置管理政策的权威,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政治诚信,从源头上制造了不稳定因素。
我们相信,法大于天。法律是照妖镜、降妖杖,在法治的光天化日之下,一切违法滥权、剥夺企业单位军转干部合法权益的不法之徒,终将无所遁形。
一、涉军法律
1、《军官法》
第三条 军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组成部分。军官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在社会生活中享有与其职责相应的地位和荣誉。国家依法保障军官的合法权益。
第五十一条 军官退出现役后的安置管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法条解读
(1)《军官法》的法律地位
建国后,国家和军队关于军官队伍建设和军官管理工作有一系列法规。其中,《军官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这在军官管理工作的所有法规中,是属于立法等级最高的,代表了国家在军官队伍建设和军官管理上的意志。《军官法》是军官队伍建设和军官管理工作方面最有权威性的基本法规,与其他军官管理法规相比,《军官法》属于上位法,是派生其他各项法规的母法,是制定其他各项法观的直接依据。军官管理其他各种法规都是为了实现《军官法》而制定的,其内容都必须符合《军官法》的原则,都必须与《军官法》的内容保持一致。如果其他法规的内容与《军官法》的规定相抵触,它就不能发生效力,就必须修改或者废除.(2)军官的地位
军官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既关系到军队的形象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军官 的各种权益能不能得到维护、军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能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一般来说,战争条件下,军人尤其是军官容易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拥戴,但和平时期,军人劳动的价值往往难以得到人们的认可,其社会地位也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对军官的社会地位在法律上予以明确规定就显得十分必要。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各种利益主体的确立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如果不对军官的社会地位在法律上作出明确的规定,势必导致军官价值的失落,军官的正当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军官的自尊心及责任感受到伤害。《军官法》第三条对军官地位作出明确的规定,“军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组成部分。”“军官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在社会生活中享有与其职责相应的地位和荣誉。”“国家依法保障军官的合法权益。”这样规定,明确了军官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身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军队干部的一贯政策;明确了军官担负的光荣使命及其地位的特殊性,便于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优待和尊重;使军官的权益有了更明确的法律保障,为确定军官的待遇、退役安置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于更好地维护军官的地位和权益,激发广大军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国防法》
《国防法》第七条 国家和社会尊重、优待军人,保护军人的合法权益,开展各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
第五十九条 军人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第六十一条 国家妥善安置退出现役的军人,为转业军人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保障离休退休军人的生活福利待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安置转业军人,根据其在军队的职务等级、贡献和专长安排工作。接收转业军人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生活福利待遇、教育、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待。
3、《兵役法》
第五十一条 现役军人,革命残废军人,退出现役的军人,革命烈士家属,牺牲、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受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优待。
第五十九条 “军官退出现役后,由国家妥善安置。”
4、《军官法》
军官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在社会生活中享有与其职责相应的地位和荣誉。国家依法保障军官的合法权益。法条解读
(1)何为妥善安置?
法律并没有做出具体规定或解释。根据我们的理解,其含义应该是:批准军官退出现役,是国家行为,不能一退了之;军转干部分配到企业,是政府行为,不能一分了之。所以,政府必须对军转干部切身利益负责,必须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侵害。所谓“妥善安置”,就是全面落实“一个身份、两个待遇”,达到胡总书记所讲的:“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上保证军队转业干部在 社会生活享有应有的政治地位和政治荣誉,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就是军官退出现役后,由国家保证其有稳定的收入、住房、医疗保险等。”
(2)如何体现社会尊重?
要想“受到社会的尊重”,首先要有尊严。受人尊重是有尊严的体现。一个人的尊严从哪里来?尊严来自社会地位、政治荣誉、人格尊严和体面生活。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庄严宣告: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就是说,“更加幸福”是“更有尊严”的前提。想我企业军转干部被无端地剥夺“一个身份、两个待遇”,靠解困救济讨生活,享受“两个平均数”,解困被封顶,何来尊严?早就尊严扫地的人,怎能“受到社会的尊重”?
(3)什么叫优待?
优待者就是待遇从优。什么叫从优?从优者就是待遇高于同等条件人员。可以肯定地说,把企业军转干部享受地方同职级干部政治、生活待遇降为“两个平均数”,对企业退休军转干部解困待遇采取封顶措施的做法,绝不是《兵役法》规定的“优待”。
上述涉军“三法”告诉我们,(1)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是《军官法》授权的、制定退役军官安置管理政策的唯一法定主体,其他任何部门都无权制定或变更有关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政策或待遇规定,也无权解释军转政策。任何部门擅自越权出台的任何有关军转干部政策待遇的文件或其他什么东西,都是违法的、无效的。
(2)上述涉军“三法”是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退役军官安置管理政策的母法。(3)退役军官安置管理政策是“三法”的执行性文件。
(4)依法对退役军官“妥善安置”、“尊重”、“优待”和“保障合法权益”,是国家和县以上人民政府的法定责任及义务。
除上述涉军“三法”外,中央、国发和中央军委所制发有关军转干部安置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均属党内法规和国务院行政法规。
二、身份法定
军官的国家干部身份和待遇,不因退役或退休而丧失。现役军官是国家干部,退役军官仍然是国家干部。
1、法律依据
《军官法》第三条军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组成部分。
2、法规依据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第三条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政策依据
关于军转干部身份有关的政策文件,仅列举以下16件。
(1)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总政治部《关于做好一九七五 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报告》(国发[1975]170号)规定,“军队转业干部分配到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仍属国家干部„„”
(2)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总政治部《关于做好军队干部转业安置工作的报告》(国发[1978]52号)规定,“地方干部和军队干部,都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八亿中国人民紧跟中央领导同志、党中央进行新长征队伍中的骨干。不论在部队服现役还是转业到地方的干部,都是这支骨干力量的部分。”
(3)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颁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服役条例〉的通知》(国发(1978)165号)《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服役条例》(1978年8月18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1978年8月19日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布)
“第二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是指被任命为排长和相当排长以上职务的人员。军队干部是国家干部的组成部分。”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尊重、爱护军队,积极支持军队改革和建设的通知》(中发[1985]17号)规定,“妥善安置军队的转业干部和离休、退休干部。人民解放军的干部,是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宝贵财富。”
(5)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办公室《关于石油部申请30名空军转业干部的复函》(国转字[1985]20号)指出,“军队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6)总政治部、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粮食部、国家劳动总局、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关于贯彻执行中发[1980]3号文件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1980年5月10日 [1980]政联字第6号 民发[1980]33号 [80]公发(治)字91号 [80]财事字155号 [80]粮供联字19号 [80]劳总计字86号 [80]国转字1号)联合行文规定,“改办转业的干部,均为国家干部”。
(7)中发[1985]17号规定,“妥善安置军队的转业干部和离休、退休干部。人民解放军的干部,是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宝贵财富。”
(8)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1969年至1975年期间复转干部集体进京上访的情况和处理问题》(厅发[1983]26号)规定,“复转干部均为国家干部,应统一由人事部门管理„„”
(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关于做好一九九五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995]5号)规定,“对自行就业的转业干部,各级人事部门、军转部门应负责他们的档案管理,保留其干部身份。”
(10)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做好1998年和军队裁减员额期间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中发[1998]7号)规定,“中央认为,军队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厅字[1998]8号规定,“军队干部是 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
(12)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办公室《关于安排到行政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如何计算任现行政职级时间的答复》(国转办字[1998]26号)答复,“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干部的来源之一。”
(1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军队1949年10月1日至1953年12月31日期间入伍的师职干部安置问题的通知〉》(中办厅字[1998]8号)规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对干部离休、退休制度作出了统一规定。军队干部是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在离休、退休时限问题上应按党和国家的统一规定执行。”
(1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等部门<关于认真做好1999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意见的报告>的通知》(中办发[1999]15号)规定,“中央认为,军队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宝贵财富。军队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干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15)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印发<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发[2001]3号)规定,“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
(16)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发[2007]8号)规定,“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
三、待遇法定
1、法律法规依据
《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出现役干部转业地方工作暂行办法》([1965]国国字333号)规定,“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干部,转业到地方后,享受地方同等级别的工资待遇。”
23、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颁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服役条例>的通知》(国发(1978)165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服役条例》(一九七八年八月十八日)第八章第三十六条规定:军队干部转业地方后,“一九五四年一月一日以后入伍的干部,按地方同等级别工资待遇;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入伍的干部,按军队级别工资标准待遇”。
《国防法》规定,“国家妥善安置退出现役的军人„„县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安置转业军人,根据其在军队的职务等级、贡献和专长安排工作。接收转业军人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生活福利、教育、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待。”
《兵役法》规定,“军官退出现役后,由国家妥善安置。”“现役军人,革命残废军人,退出现役的军人,革命烈士家属,牺牲、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受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优待。”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 第三条 „„军队转业干部为国防事业、军队建设作出了牺牲和贡献,应当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优待。
2、政策依据
军转干部不管是否相应安排、降职安排或不安排任何职务,都应享受与地方同职级干部相应的政治、生活待遇。
这部分政策文件现掌握79件,仅列举其中28件。
(1)[1965]国国字333号规定,“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干部,转业到地方后,享受地方同等级别的工资待遇。”
(2)1952年政务院财政部字第180号令规定,“军队转业人员的待遇以不降低其在军队原来享受之待遇为原则。”
(3)国字[1965]333号)规定,“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干部,转业到地方后,享受地方同等级别的工资待遇。”
(4)国发[1975]29号规定,“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后,按地方同等级别工资待遇。”(5)同年129号规定,“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后,按地方同等级别工资待遇。”(6)国办发[1981]3号规定,师、团职转业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不变。
(7)国务院、中央军委[1982]24号规定,“因工作需要没有安排到县级或相当于县级的,应与地方县级或相当县级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基本相同。”
(8)国转办字[1983]2号文件规定,“凡军队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干部,其工资级别一律按国家机关行政级别待遇。”
(9)国务院、中央军委 国发[1983]173号规定,“团职转业干部因实际困难未分配担任县(团)级职务的,应享受县(团)级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10)(中办、国办、军委办)厅发[1983]26号规定,“„„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应同当地干部一视同仁„„”
(11)国转字[1985]20号规定,“军队转业干部的工资待遇应和地方一视同仁。”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中办发[1985]44号规定,“师、团职转业干部职务不能相应安排的,分别享受当地地(市)、县级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13)国发[1985]135号规定,“转业到企业单位的干部,其基本工资应按照转业到当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同一职务(含技术等级)、同一行政级别干部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加上本人军龄津贴之和减去十元(并入基础工资的副食品价格补贴和行政经费节支奖金各五元)的数额确定,不再参加这次企业的工资改革。”
(14)国发[1989]52号规定,“对安排低于相应职务的转业干部,在今后地方调整工资,应与地方调任下级职务、仍享受原职务工资待遇的干部同样对待。”
(15)国务院、中央军委(1989)批转的《关于1989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意见》规定,“为了适应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保持部队的稳定„„原则上仍执行现行的政策规定。”“师、团职转业干部职务安排偏低的,分别享受当地地、县级干部的政治、生 活待遇。”
(16)国务院、中央军委[1990]42号规定,“要把师、团职转业干部作为安置的重点,尽力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和职务”。
“暂时不能相应安排职务的师、团职转业干部,分别享受当地地(市)、县(处)级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17)国转联字[1990]3号,重申了“做好团职转业干部职务安排工作”的意见。
(18)国转联字[1990]4号,重申了国务院、中央军委[1990]42号文件有关职务安排和政治、生活待遇的规定。
(19)国发[1992]34号规定,“转业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其工资以本人1992年4月1日以前在军队的标准工资,按国发[1989]52号文件规定的原则进行套改。”“转业到企业的干部,其工资参照上述办法进行套改。”“暂时未能安排相应职务的师团职干部,享受地(市)或县(处)级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20)国发[1993]36号规定,“继续把师团职转业干部作为安置重点,对符合现行职务安排条件的团职干部,要想方设法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未安排相应职务的师团职转业干部,可分别享受当地地、县级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21)国发[1994]18号规定,“继续把师、团职转业干部作为安置重点,努力解决好他们的工作、职务和生活安排等问题。对任现领导职务满四年的团职转业干部,应仍按[90]国转联字3号文件的规定安排职务。对未安排相应职务的师、团职转业干部,可分别享受当地地、县级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22)国发[1995]19号规定,“分配到企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其工资按照本人原在军队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国衔(文职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军龄工资四项之和80%的数额,就近就高套入所在企业相当职务的工资标准(不含奖金和各种补贴)。”“军队转业干部的津贴、补贴、奖金及其他生活福利待遇,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3)劳部发[1995]126号规定,“新就业的复员军人的工资待遇由用人单位自主确定;分配到企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工资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4)国办发[1996]13号规定,“认真研究工作中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继续执行现行的各项安置政策„„”
(25)国办、军委办发《关于做好1997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意见》规定,“暂未安排相应职务的师、团职转业干部,应分别享受当地地(市)、县级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要切实保障分配到企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
(26)中发[1998]7号规定,“师、团职转业干部未安排相应职务的,分别享受当地地(市)、县级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军队转业干部的工资待遇,仍按国发[1995]19号的规定执行。”“军队转业干部享受与其原军队职务等级相对应的地方同职级干部的医疗待遇。”“对分配到企业的军转干 部,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27)中办发[1999]15号规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军队转业干部到国有企业和基层工作。”“各级组织、人事、军转部门要认真解决好师、团职转业干部的工作职务和待遇问题。”“对暂未安排相应职务的师、团职干部,分别享受当地的地(市)、县(处)级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28)国发[2000]10号规定,“暂未安排相应职务的师、团职军队转业干部,分别享受当地地(厅)、县(处)级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四、退休待遇
退休待遇,是企业军转干部晚年生活与生存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改革的名义下,企业军转干部被剥夺了依法按政策享受国家干部待遇的权利,一律按工人退休,退休待遇畸低,这是企业军转干部被剥夺国家干部身份的直接恶果之一。同时,企业退休军转干部还是“退休双轨制”的受害者。
1、国家政策
(1)总政治部、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粮食部、国家劳动总局、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关于贯彻执行中发[1980]3号文件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1980]政联字第6号、民发[1980]33号、[80]公发(治)字91号、[80]财事字155号、[80]粮供联字19号、[80]劳总计字86号、[80]国转字1号)规定,“改办转业的干部需要退职、退休的,可在改办转业的同时,按地方干部退职、退休的有关规定办理;已按地方规定办理退职、退休的,从一九八0年四月起,按改办后的工资级别计发退职、退休费。”
(2)(中办、国办、军委办)厅发[1983]26号规定,“„„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应同当地干部一视同仁,符合离退休条件的,按国家干部的有关规定办理。”
(3)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总政治部、民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在落实政策中对离开军队的人员工作安置等问题的请示报告》(国发[1980]194号)规定,“过去在部队被错误处理的人员„„丧失工作能力,符合退休条件的,由原处理单位按照干部退休批准权限办理审批手续,移交当地民政部门管理。”
(4)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总政治部、民政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关于贯彻执行国发[1980]194号文件几个具体问题的请示的通知》(国发(1983)145号)规定,“符合离休、退休条件的,由原处理单位以离队时的军队级别,按照地方干部离休、退休的现行规定,确定其工资、生活补贴和退休生活费,办理离休、退休手续(发地方干部离休、退休证件)。”“予以平反纠正的人员,安排工作、离休、退休后,享受地方同等级别的工资待遇,但不补发工资。”
(5)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做好1998年和军队裁减员额期间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中发[1998]7号)规定,“军队转业干部退休时,所任职务等级低于转业时原军队职务等级的,按照其与原军队职务等级相应的地方干部等级办理退休手续,享受相应待遇。”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等部门<关于认真做好1999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意见的报告>的通知》(中办发[1999] 15号)重申,“军队转为干部退休时,所任职务等级低于转业时原军队职务等级的,按照与其原军队职务等级相对应的地方干部职务等级办理退休手续,享受相应待遇。”
(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军队1949年10月1日至1953年12月31日期间入伍的师职干部安置问题的通知〉》(中办厅字[1998]8号)规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对干部离休、退休制度作出了统一规定。军队干部是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在离休、退休时限问题上应按党和国家的统一规定执行。军队1949年10月1日至1953年12月31日期间入伍的师职干部实行离休制度,移交地方政府安置。”
2、地方政策
1998年4月18日,中央下发了中发[1998]7号文件,对军转干部退休待遇问题再次做出了明确规定,各省市又相继出台了落实师、团职军转干部退休待遇的文件。主要内容是按国家干部落实退休待遇。
但是,在原人事部的不正当干预下,地方政府落实政策的依法行政行为被歪曲成“开政策口子”,致使地方政府出台的落实国发[1990]42号和中发[1998]7号文件的政策未能真正贯彻执行。在没有任何解释、说明的情况下,一级省委的文件,说停止执行就停止执行,说作废就作废,如同儿戏一般,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荡然无存,一级党委与政府的诚信亦丧失殆尽。
中共汕头市委组织部《关于营职军转干部退休后享受相应政治、生活待遇问题的通知》(汕组发(2003)4号)规定,按照中央中发(1998)7号文件规定,对我市历年转业的现任职务等级低于转业时原军队职务等级的原营职军转干部退休时,按其转业时原军队职务等级相对应的地方干部等级办理退休手续,即正营职按正科级、副营职按副科级办理退休手续,享受相应的政治、生活待遇。这部分军转干部在退休时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退休手续后,由区县组织部、市直各局以上单位党委(党组)审批,在其退休证上分别给予明确“享受正、副科级政治、生活待遇”。己退休的原营职军转干部,未明确享受转业时原军队职务等级相对应的地方干部等级政治、生活待遇的,应在其退休证上予以明确。”
辽转联字[1991]1号: 师、团职转业干部在地方工作离休、退休后,均按国家离休、退休干部的有关规定享受地(市)、县(处)级离休、退休干部待遇。
豫组通字〔1999〕57号:军队师、团职转业干部退休时,所任职务低于原军队职务等级的,按照与其原军队职务等级相对应的地方干部职务等级办理退休手续,享受相应待遇。
闽军转字[1991]13号:军队师、团转业干部在退(离)休时,所任职务等级低于转业时原军队职务等级的,按照与其原军队职务等级相对应的地方干部职务等级办理退(离)休手续,享受本通知第二条规定的相应待遇。对已办理退(离)休手续的,应按此规定予以重新办理。
冀转字[1990]1号:师、团职转业干部离休、退休后,按国家有关规定分别享受地(市)、县(处)级待遇。
鄂军干字[1990]1号:对1975年以来转业的师、团职转业干部离休、退休,均按地、县级干部 离休、退休后享受的各项待遇同等对待。
沪劳保养发〔1999〕16号:根据中发[1998]7号的有关规定,现对本市机关、事业单位军队转业干部计发离退休金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1998年3月31日前在本市机关、事业单位已办理离退休手续的军队转业干部,可根据中发[1998]7号文的规定,参照在职军转干部工资待遇处理办法,按其转业时的军队职务对应地方职务确定工资并按国家和本市历次工资调整政策增加的工资重新确定计发离休金、养老金的工资基数。
文件解读
该文件虽然只适用上海机关事业单位,但它在时间上明确规定中发[1998]7号适用“1998年3月31日前”办理离退休手续的军队转业干部,用事实揭穿了企转组[2006]1号文件所说的“只适用于1998年至2000年军队裁减员额50万期间的军队转业干部”(即所谓“只管三年”的谎言——《关于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要求按照中发[1998]7号文件落实退休待遇问题的答复口径》(企转组[2006]1号):“中发[1998]7号文件是为确保1998年和军队裁减员额50万期间转业干部安置任务的圆满完成,就有关问题做出的具体规定,只适用于1998年至2000年军队裁减员额50万期间的军队转业干部。”)
五、结束语
由以上涉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可知,闻名国内外的所谓“企业军转干部问题”,是被改革改出来的——以“改革”的名义、用“改革”政策否定军转干部安置管理政策,在“改革”中没有按中发【1998】7号文件规定切实保障军转干部合法权益,其恶果是以“革命”手段剥夺军转干部法定国家干部身份及相应待遇,退休时按工人退休。从法律关系上来说,就是国家(政府)没有忠实履行“妥善安置”、“尊重”、“优待”和“保障合法权益”的法定责任和义务。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就是依法按政策还我法定身份和待遇。
具体说,就是尊重历史,注重现实,历史地承认企业军转干部的国家干部身份,现实地解决企业与党政机关军转干部待遇不平衡问题,把企业军转干部现有待遇提高到与同职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水平。
具体办法就是以原部队职级为依据,比照同职级公务员提高经济待遇,最终实现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军转干部无差别待遇:同职级同待遇同调整,同退休同待遇同调整,同命同价同抚恤。_
2013年12月12日
第三篇:学校依法维权工作方案
学校依法维权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依法维权能力,更好地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围绕“心系职工、服务学生”的工作方向,实施组织维权、法律维权、源头维权、舆论维权、发展维权、救困维权为主要内容的“维权行动”。通过维权活动的实施,向社会尤其是广大职工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重点解决职工权益受到侵害突出问题,力求在全社会营造共同关心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
二、维权的对象:
全校师生
三、维权的内容:
1、教师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
2、改制中教师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问题;
3、教职工人身受到伤害;
4、教职工名誉受到伤害;
5、违反校规校纪的侵权行为;
6、一切不利于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问题;
四、维权的形式
1、通过法律知识讲座和学习等多种形式宣传有关保障师生合法
权益的法律政策。
2、根据有关法律,邀请律师和执法检查机关,对出现的侵犯职工合法权益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五、维权的要求
1、要整合资源,借助力量,形成合力,共同维权。要充分发挥维权协调机制的作用,协调公、检、法、司、劳动、经委、民政等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志愿工作者共同参与,形成合力,联动服务,推动师生的合法权益的问题得到解决和落实。
2、要促进维权长效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制定维权方案。建立维权长效工作机制,保证维权工作持续地开展。
3、要做好职工法律维权服务工作。积极协调配合司法、行政部门及时为受侵害职工提供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4、要切实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着力在“实”上下功夫,努力为职工办一件实事好事,解决一道难题,切实让职工感受到维权日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说话办事。
六、组织领导
成立维权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第四篇:企业工会干部维权现状思考建议
当前,劳动关系矛盾在改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中显得较为突出,在劳动就业、工资分配、劳动保护、劳动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任务比过去更为紧迫和重要。工会一切工作都离不开工会干部。工会干部特别是企业工会干部在履职中,势必与企业行政方就各种争议或矛盾进行交涉、协商。特别对企业克扣职工工资、不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随
意延长劳动时间等严重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现象,工会干部有责任代表职工与企业交涉,要求企业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这使得企业工会干部处于矛盾焦点,其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时有发生。
要从根本上解决之,就必须研究产生问题的复杂原因,采取综合措施。除了完善法律对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的保护条款,加大违法者对工会干部侵权成本之外,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维权环境,解决工会主席实质由企业行政掌握用人自主权的问题;另一方面应打破工会对企业行政依附关系,重新构建工会制度,发挥上级工会组织在企业维权中的作用,建立企业工会干部保护机制。
正本清源:谁对工会主席有用人自主权
作为企业工会主席,具有企业职工和企业职工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双重身份。根本上讲,职工身份不仅是工会主席身份的基础,更是生存基础。为了生存,他得履行作为员工应履行的职责,遵守企业为员工设定的行为规范、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而工会主席身份,又要求他履行相应职责,对企业为员工设定的行为规范及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中的不合法不合理部分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和监督企业改正。
事实上,工会主席在企业的双重身份,意味着与企业形成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和工会关系。这是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法律关系。工会主席作为公司员工,他与企业形成的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而作为工会主席,他与企业所形成的关系是社团法人和企业法人间的工会法律关系。作为公司普通员工,在实际劳动过程中与企业是隶属关系,是被管理和管理关系。而作为企业工会主席,与企业行政是平等关系,企业对工会主席没有行政管理权,只有平等协商、签订及履行集体合同并接受工会监督义务。工会主席角色决定了他应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职责,这较易引起矛盾,企业很可能使用对员工的管理权了结与工会主席的矛盾和由此引发的纠纷。因此,必须对企业行政管理权加以制衡,才能保证工会主席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工会法》就是向工会权利即职工集体劳动权利倾斜的法律,起着对企业权力制衡的作用。
《工会法》第九条规定,“各级工会委员会由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工会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有权撤换或者罢免其所选举的代表或工会委员会组成人员。”
所以,企业若以《劳动法》规定为由解除或终止工会主席劳动合同时,应首先按《工会法》要求看其是否符合罢免工会干部身份的条件,在工会干部身份没有免除之前,企业无权解除和终止其劳动合同。
制度创新:打破企业工会对行政的依附
工会制度创新。如今,职工与企业日益分化为不同利益主体,特别在非公企业,工会自身先天不足,工会和企业的关系一开始就不对等,既不利于工会主席维护职工权益,也不利于其维护自身权益。对职工而言,成立工会实际意义在于由工会代表职工争取权益,而要实现这一点,工会在财务及人事的独立至关重要。可以从行业性工会、区域性工会角度进行结构性变革,建立真正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工会组织系统。
从现实情况看,一些非公企业集中地区,已在探索这一模式。一些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已在一些发达省份和地区建立。由区域性工会和行业性工会与相应雇主组织协商,签订集体合同,避免或减少基层企业工会主席与企业主的直接矛盾,实现保障职工群体权益目的。同时,通过建立街道、乡镇、经济园区及村、居委会一级的“三方协调机制”、“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工作机构,在基层企业工会面临维权难题时,运用以上工作机制给予有效帮助,尽量避免企业工会主席孤军作战。
工会干部管理制度创新。工会干部是同级党委主管,上级工会协管。经济转型后,落实起来很难。非公企业,大部分没有党组织,即使建立党组织,其对人事的领导监督作用也有限,工会干部职务升迁、待遇高低、是否续签合同,也大多是经营者说了算。
因此,以打破工会与行政事实上的依附关系为突破口,逐步推行工会主席职业化社会化,建立上一级工会直接管理基层企业工会干部管理体制,把工会主席任免、考评、薪酬等权力从老板手里转移到工会和职工手中,工会主席才有可能和企业行政站在平等的平台上,理直气壮维权,避免为职工维权时自身权益被侵犯。
当前,条件成熟的区域和行业工会主席可由会员“海选”产生,工会干部由上级基层工会直接管理。尤其中小型非公企业,可进行工会干部职业化和社会化改革。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会工作者,通过上级工会对应聘者政策水平、工会理论、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一系列考核,将合格者纳入工会专职干部人才库,在新建企业组建工会时,从人才库里挑人,以“工会筹建人”身份派往企业。通过工会筹建人做职工和企业老板的工作,企业正式成立工会,在工会成立大会上经过会员民主选举程序将工
会筹建人正式选为该企业工会主席,其工资由上级总工会支付。这样可切断工会主席和企业的依附关系,有利于工会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针对基层工会主席兼职化较普遍、工会作用发挥不充分问题,部分基层工会还试行向大中型非公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直接选派工会主席做法。
派驻干部任职期间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在原单位开支、享受原单位的福利待遇。派驻干部在任职期间有三项主要职责:一是依法建立健全所在企业工会,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培养工会干部后备力量,使非公企业工会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切实履行非公企业工会职责,依法有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升非公企业独立开展工作能力;三是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发动和组织职工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献计献策、建功立业活动,推进非公企业健康发展。
建立上级工会维护基层企业工会主席合法权益机制。首先,建立上级工会保护企业工会干部责任制,明确工会干部权益保护的程序和第一责任人,当企业工会主席权益受到侵害时,上级工会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形成有效的“上级工会代表下级工会”、“上级工会维护下级工会”保护机制,同时,在县以上地方工会设立保护工会干部专项经费,为企业工会干部依法维权提供经济保障。经费来源可从本级工会经费中列支,也可通过其他渠道多方筹集。对因履行职责受到打击报复或不公正待遇及有特殊困难的企业工会干部,上级工会应提供保护和帮助,必要时应与政府有关部门一起依法干预,直到问题解决。上级工会要积极与企业工会及行政协商,在本级经费留成中给予企业工会干部适当补贴。
第二,由上级工会代行企业工会部分职能。在目前企业劳动关系双方力量不对等情况下,由上一级工会代行企业工会部分职能有必要。企业工会主要承担涉及到日常劳动竞赛、职工生活福利和文体活动方面工作,涉及维护职工权益内容,如果企业出现阻挠工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拒绝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或工资等专项协议,妨碍企业工会依法参加安全事故及其他侵犯职工合法权益问题的调查处理时,上级工会应代行企业工会组织维护职责。
这样有利于上级工会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职工群众服务工作主旨得到具体的体现和落实,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工会干部自身权益的保护。
第五篇:努力提升工会干部“组织能力”确保“切实维权”
努力提升工会干部“组织能力”确保
“切实维权”
努力提升工会干部“组织能力”确保“切实维权”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和“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的提出,不仅正确反映了中国工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且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总书记同志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目前这已成为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学习贯彻以推动工作的重要实践活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运行多方面与国际的接轨,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多样化的社会关系新形态日益明
显;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结构、身份特征、社会定位等由此都在发生和即将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也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工会工作产生诸多影响。因此,为确保“切实维权”,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努力提升工会的“组织力”,这是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的需要。什么是工会组织的组织力?简而言之,就是组织工人阶级群众有力、有效地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能力,从本局现阶段看,至少有五个方面内容,即服从服务于供电局工作大局的能力,组织职工、动员职工、依靠职工和服务职工的能力,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构建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能力,工会自身适应变革、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客观来讲,“组织起来”,或者说有了工会组织不等于就有了组织力。事实上,已经存在的工会组织在“扩大覆盖面”的时候,其组织力的强弱决定“组织起来”的成效。“组织起来”本身并不
是目的,“切实维权”,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从而增强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统一,发挥工人阶级队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才是目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一方面,本局工会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不可避免地受到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如省、市、县只要有政府,就有总工会;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够,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容易忽视工会机构的作用,削减工会工作人员。因此,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深刻变化加快改革创新工会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步伐,是工会组织增强提高组织力所必须的选择。如何才能提高工会的组织力?或者说影响决定工会组织力的相关因素有哪些?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的领导是加强工会有组织力的前提。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坚持并不断深化、不断改善党对工会的领导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根本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保证,在面对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企业开展同业对标工作的机遇、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国家法律确立并保障工会的社会法律地位和运行机制,规范工会组织维权的法律依据和程序,规定职工群众享有的法定权益,从而为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供了一个法律运行环境和法律保障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会组织的壮大和组织体制、运行机制的不断改革创新是工会组织力大或小、强或弱的核心。中国工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全国性工会组织,但仍旧有劳动者没有加入工会组织,如何吸纳更多职工参加工会组织并能参加正常活动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大、人数多,更需要组织体
制、运行机制的不断改革创新,更需要有强大组织力的推动。就目前本局工会的现状来看,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改革创新对增强增大工会的组织力显得至关重要。为此应主要做好三项工作:首先是要在重庆市电力工会领导下,应按照新时期的工作重点开展工作;其次,要根据新的局工会建设目标任务,在划分工作职能上突出重点,不同层级的工会应突出不同的职责;另外工会干部队伍建设要跟上去,这是工会组织力的最终实现条件。没有与工会组织功能、工会工作目标任务相适应的工会干部队伍,增强工会组织力只能是一句空话。使工会干部队伍建设逐步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工会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改革创新,实际上就是工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改革问题。根据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重庆市电力工会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建设目标,即要把
工会组织建设成为密切党与职工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建设成为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群众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民团体;建设成为组织职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渠道;建设成为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大学校;建设成为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职工权益的积极力量。要实现这些建设目标任务,惟有不断改革创新工会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此,一是要树立企业工会是中国工会工作的着力点和基础的认识,工会内部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企业工会内部,也要精干领导机关,把基层工会做强;二是对企业工会的组织机构设置和工作人员配备一定要有分类、分层的指导性规范;三是按照制定和颁布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仅对于建立和谐的社会非常重要,实际上也应当是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能与《公司法》、《企
业党组织工作条例》相结合,对于促进和保证企业工会规范化建设,增强企业工会组织力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具体落实到基层工会,就是要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只要我们做到准确理解,认真落实,努力提升工会的组织力,本局工会组织就一定能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工会组织就一定能够为电力体制深化改革和企业同业对标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切实维护职工权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