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工业结构分析及其结构调整对策
四川工业结构分析及其结构调整对策
摘要:认识四川省的工业结构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2011年为考察期,以全国为参考系数,选取四川38个工业行业的相关数据,采用区位熵分析方法,对四川省各工业行业的区位熵以及行业结构、竞争力以及全省工业总产值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四川省工业结构层次较低,优势行业的总体效益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②创新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方式粗放,信息化水平不高,全省工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国内外工业发展趋势提出了调整和优化四川工业结构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工业结构;区位熵分析;经济发展;四川省
1引言
工业兴则国家兴,工业的发展代表一个市、省乃至一个国家的强劲,因此研究工业结构及其调整对策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杨旺舟等[1]、李巨辉等[2]学者也较早研究了云南省、郴州的工业结构。四川的工业是中国内陆工业区的缩影。从整个西部来看,四川省的工业实力最雄厚。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水能资源为四川的工业奠定了基础,强大的人力优势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和市场需求的新变化,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工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目前,四川省的工业产业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同时还面临着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综合要素成本高等多方面的挑战。根据“十二五”时期,四川省的工业发展指导思想:统筹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因此,从四川省工业内部结构,工业专业化程度,分析工业结构特点和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调整工业结构的对策和建议,对促进四川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
2.1 区位熵研究方法
区位熵(Location Quotient)又称专门化率,是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的常用指标。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它是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的。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区位熵计算公式如下[3]:
LQ=di
in
i1iDini1i
式中:Qi为区域i部门对于高层次区域的区位熵;(部门产值、di为某区域i部门的有关指标
i就业人数等);D为高层次区域i部门的有关指标;n为某类产业的部门数量。当某区域某
一产业区位熵Q的值大于1,表明该产业专门化水平较高,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反之,表明该产业专门化水平较低,不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
3数据来源和数据分析
3.1研究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2011年为考察年份,以全国为上级区域(参照区域),选取四川和全国38个工业大类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4-5]。,具体分类如表1所示,其中计算LQ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四川统计年鉴》,本文以规模以上工业大类为研究基础来解析四川省的工业结构。
表1 四川省工业大类的区位熵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工业大类行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其他采矿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
LQ 1.303 0.879 1.426 1.5899 2.452 0 1.537 1.121
4.439 0.836 0.683 0.336 1.021 0.854 2.101 1.144 1.333
编号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工业大类行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
LQ 0.971 1.676 0.673 0.79998 1.530 1.029 0.639 0.905 1.052 1.121 0.666 0.520 0.895 0.282 0.318 0.512 0.970的复制 和供应业19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692 0.377
38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471 1.80
5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四川统计年鉴》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得出
3.2 数据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共有18个。其中煤炭开采业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等行业专业化程度高。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总体效益不高。采矿业中主要以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原材料采掘为主,虽然这几项的专门水平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这种工业形势为典型的粗放型工业,它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威胁了人们的健康。除了上述行业外,其他行业区位熵较低,新兴技术发展滞后,结构矛盾突出。
4工业特点及其存在问题
4.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工业化水平仍滞后。目前全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而四川仍尚处在中期向后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大部分行业规模小,专业水平低,竞争力弱,具有全国意义的优势产业少。“十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跨4个千亿元台阶,增长23.5%,国模以上工业升至全国8位。但重型结构特征明显,重工业比重达67.8%。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发展日益受到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约束。4.2工业结构层次低,新兴制造业和高新工业发展滞后,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区位熵不足1,专业水平低。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大多数都是依靠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优势行业产业链条短,重化工业对能源、原材料依存度高。高投入、粗加工、低附加值、科技含量小的产业所占比重大,将会制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4.3工业耗能高于全国。2011年四川单位工业增加值耗能为1.84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高出0.19吨标准煤/万元。同时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全国的比重也相当大。全省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4.4竞争力弱。近年来,虽然四川工业发展较快,但提升四川工业竞争力仍然存在大量问题,主要是四川还没有形成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近一半的产业属于增长滞后型;四川主要工业部门对发展资源的集聚能力不足,在全国的竞争力不足,规模不高或提升缓慢;同时四川工业企业规模不足,也缺乏有世界影响的企业和企业群体。
4.5从四川省区位熵分析中可以看出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具有一定的优势。四川可以在这些产业中继续发展,提高总体效益,带动工业发展。
5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策
5.1四川省应该抓住西部大开发,以及国家钢铁、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十二五[6]的机遇,巩固和提升传统优势行业,加快发展特色轻工业,适度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群,逐步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并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体系。以四川丰富的矿产资源把四川建成发展特色资源的煤炭开采业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家具制造业等支柱产业群,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四川工业步入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轻重工业比例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得到缓解,总量快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2巩固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综合考虑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立足不同区域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区域产业布局优化,推动区域间产业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协调发展。根据四川钒钛磁铁矿的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发展,提高发展水平,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开发高档次,高技术含量的钒钛钢铁产品。依托川东北、川南等地常规天然气和页岩气资源,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打造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建设西部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并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减排。并立足川南产业、资源优势,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和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装备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西部重要的油气化工基地、能源工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和饮料食品产业基地,形成全省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5.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也是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目前,四川工业结构中,传统工业占有较大比重,从区位熵中可以看出有色金属等传统采选业和水电供应业所占比重较大,四川省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水电资源优势,以开放和技术创新为抓手,在壮大普通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品规模的同时,全力发展高性能有色金属新材料,实现产业产品升级,努力打造中国西部的稀有金属工业强省和水电冶炼一体化有色金属产品生产大省。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低品位难选矿采选、金属冶炼、不锈钢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瓶颈,提升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行业准入管理,积极推广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艺,大力淘汰落后产品与产能,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产业产品链的延伸和产品结构升级。
5.4推动轻工业的发展并依托高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目前,四川工业和结构中,传统工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耗能高,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的压力大。而轻工业关联度高,污染小,耗能少,资金需求量较少。此外,对重点传统产业,要大力实施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政府引导,着力研发产业成长中的关键技术,使之迅速产业化。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要通过技术创新,装备先进设备,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从根本上提高四川重点产业竞争力。
5.5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化发展,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结构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方针,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运用结构调整、新技术推广、政策引导、法规强制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
参考文献:
[1] 杨旺舟,董锁成,武友德等.云南省工业结构及其调整和优化对策[J],经济地理.2009.9 [2] 市工业科,李巨辉.郴州工业结构现状及调整的对策研究[J],地理研究.2011.[3] 崔功豪,魏清泉,等.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4—75.[4] 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6]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四川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EB/OL].,2011-12-28/2013-12-01
第二篇:全市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及结构调整会议落实情况汇报
全市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及结构调整工作会议后,我县参加会议的同志认真学习了连市长、慕市长、宋主任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作了全面汇报。具体工作中,紧紧围绕会议的贯彻落实,“明确一个目标,开好两个会,集中抓好六项工作”。
“明确一个目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确保完成56亿元,增长34%,力争增长40%;工业增加值确保完成15.8亿元,增长35%,力争增长40%;销售收入确保完成61亿元,增长31%,力争增长35%;实现利税确保完成4.7亿元,增长35%,力争增长38%;工业技术改造投入确保完成12亿元,增长33%,力争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确保完成19.5亿元,增长15%,力争增长20%;年内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0个,确保阜丰公司销售收入过12亿元,16处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确保阜丰公司利税突破3亿元,10处企业利税突破千万元。
“开好两个会”:一是开好经济专线工作会(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议,汇报会议精神,研究下一步工作思路。初步定于近期组织城市经济专线、经济管理部门及部分执法部门与乡镇党委书记去威海、胶南、平邑、费县等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讨论,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和结构调整重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全县经济工作在上新台阶。二是召开全县经济工作半年总结会议,进一步落实全市会议精神,全面总结1—7月份的工作,分析形势,落实任务,量化指标,竭尽全力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抓好六项工作”:
一、加强园区建设,打造发展平台。工业园区是项目投资、结构调整的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下一步园区工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搞好规划,合理布局。改变过去“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局面,积极引导各类项目向园区聚集。大力实施乡镇、经济主管部门千万元项目入园工程,集中开展项目攻坚月活动。二是完善机制,搞好服务。近一步完善、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园区污水处理等相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加园区承载力,同时要搞好园区服务,对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使入园企业享受到零收费管理、零距离接触、零差距办事、零障碍发展的优质服务。对入园项目审批实行一条龙服务,限时办结。通过完善机制和优化环境吸引更多更好的项目入园。三是引导园区企业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发展,在项目如园方面要有所取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即:对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不单独提供土地和厂房,可提供标准厂房,对违反产业导向特别是高污染、高效、低效益的企业不予提供土地。对外资企业特别是世界大企业、县外大型名优企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对行业发展起龙头带动作用的项目优先提供土地。
二、加快培植壮大“三个一批”,做大作强莒南工业。一是培植一批大公司、大集团,增强其对全县经济的支撑作用。通过招商引资、政策倾斜、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发展一批骨干企业。力争年底新增规模企业37个;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的企业3个,过亿元的16个;利税过亿元的3个,过1000万元的10个。重点培植阜丰、春园、绿润、宇达、供电、达尔特、凤凰纺织等利税过1000万元的骨干企业,形成强有力的骨干群体。培植一批支柱产业,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围绕生物发酵、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造纸、建材等重点行业,发展主导产品和配套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特色企业群,加快产业集聚。三是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形成品牌优势。“十一五”期间,要着力实施名牌战略。莒南现有“(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福瑞、宇达、玉皇、路克士”四个山东省名牌产品,“宇达、玉皇、升华”三个山东省著名商标,“金胜、玉芽”两个国家绿色食品和“玉皇”一个“全国免检产品”荣誉称号。今后要大力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品牌认定,争取到2010年,全县拥有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山东名牌达到10个,山东省著名商标达到10个以上。
三、加快结构调整,全面推进技术进步。一是坚持大中小并举,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继续扶持阜丰、绿润、春园、宇达四个集团化企业,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力争在“十一五”末,阜丰公司年销售收入达30亿元,春园、绿润公司过20亿元;努力培植达尔特公司、庞疃纸业公司、莒南制约厂等利税过500万元的中等规模企业;围绕农副产品加工、磨料磨具、泡化碱、石雕石刻、柳编加工等行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培植产业龙头,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规模企业群体。二是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并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发挥传统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实现集簇式发展,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围绕产品做文章,形成连片发展的局面。突出抓好生物发酵、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纺织服装、建材等主导产业链,加大投入,着力提升产业链中关键环节的生产技术水平,拉长做大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以生物技术及制药、新材料、新能源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经济主管部门要努力为产学研联合牵线搭桥,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联系渠道,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洽谈会,支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企业对关键技术、共性问题组织技术攻关。四是支持鼓励企业,建设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企业技术开发的激励机制,对企业开发的高新技术创新成果,给予税收优惠。围绕阜丰公司、鲁光锆业公司等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培植一批高新技术支柱行业,企业和产品。
四、深化企业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加快制药厂等未改制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步伐,实现产权多元化,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激发企业体制活力。二是继续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在完成庆丰公司、印刷厂、塑料厂破产终结工作的基础上,年底力争实现化肥厂、连峰巾被公司、凯伟公司、中汇公司等几处企业的资产拍卖。三是积极推进阜丰公司、绿润公司海外上市工作,同时选取2-3个企业作为下一步上市资源进行培育。四是推进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改变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粗放式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五是认真细致的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企业改革,为我县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
五、加大资金投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为保持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大投入:一是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融资主渠道作用。通过制定实施重点中小企业评估认定制度,建立重点企业、项目精品库,集中资金,重点扶持。继续开好银企合作洽谈会。力争下半年再搞一次银企合作活动,促进项目与资金的对接,提高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继续加大对商业银行向重点企业注入资金到位的考核力度,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二是积极推动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大力培植上市资源,加强培训指导,积极推动企业在境外上市,力争到2010年,我县上市公司达到5家。三是积极扩大民间融资。加强对民间资本的产业政策指导,规范投资行为,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保要求的民间投资项目,都给予支持。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县里确定的34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力争百谷塑料、宏远包装、兴牧兽药、畅安润滑油、三泰木业项目于8月份完工投产;确保庞疃纸业公司高档板纸、浙江胜达有机燃料、山东龙盛农牧公司饲料、金鼎食品、阜丰公司黄原胶扩建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六、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我县各经济部门、企业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电视会议的精神,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按照企业、园区、县城3个层次,开展试点与示范,推进循环发展。以资源消耗企业如阜丰公司为重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对规模小、消耗高、污染严重、效益差的企业,分期分批关停并转。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工业园区,合理规划园区资源流和能源流,研究入园企业的产业链接关系,争取把工业园培育成循环经济型示范园区。
第三篇: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淮南市潘集区农业为例
范恒亮
(安徽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0)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要求和相当长时间内的艰巨任务。本文对淮南市潘集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土地流转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With the agricultural of the Panji District of Huainan as an exampleFan Henglia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Huainan, Anhui 232000)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ural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has become the urgent request of developing the rural economy and the enormity of the task is quite a long time.In this paper, in Panji District of Huainan ,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are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 agricultural;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system innovation;land circulation 0引言
长期以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潘集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工作。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可喜成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领域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引发的弊端开始显现,影响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确保农业和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是实现,必须要有一个现代的高效农业产业结构与之相适应,现代化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一国整体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潘集国进入工业化进程中后期阶段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已经是当前及2013后一个时期内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艰巨任务。因此,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迫在眉睫,并且任重而道远。
1潘集区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1.1 潘集区农业资源丰富
潘集区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北部,面积60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是淮南国土面积最大的区,区辖11个乡镇、街道,人口44万。是“五彩”淮南中的一朵靓丽奇葩。潘集是一个资源大区、能源新区。潘集是能源富集地,境内原煤探明储量37亿吨,是安徽乃至全国第一煤电大区、能源新区,境内有七大煤矿、三大电厂。潘集是一个农业大区、富
1饶之区。境内沃野平畴,物产丰富,五谷丰登,俗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全区耕地45万亩,建立了优质粮、精细菜、养殖业、豆制品四大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化水平逐年提升。潘集是一个发展大区、活力之区。区委、区政府正以推动科学发展、加速潘集崛起为主题,以“2345”提升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开放兴区、民营富区、统筹建区、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加速潘集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资源大区向工业强区、城市郊区向北部新区的转变,建设淮南煤电化三大基地的“主战场”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1.2 处于塌陷区土地较多
目前沉陷水面有8000多亩。塌陷区地面高程在海拔18.6-22.5之间,田集街道塌陷区主要位于泥河以北,重点涉及转塘、杨集、潘庄、秦庄、李圩、刘龙六个社区。已修复塌陷区土地利用是中心区水面养殖,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外缘坡地种植粮、菜、果、林和发展畜牧业,传统的修复方法使得塌陷区系统结构未尽优化,恢复效益提升迟缓。1.3 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潘集区制定了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见表1。先后实施了丰收计划、沃土计划、星火计划、种子工程、菜篮子工程等,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已建成10万亩优质粮基地、4万亩蔬菜基地、5万亩水产养殖基地、50万只蛋鸡饲养基地、全省最大年产1200万袋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平牧公司已成为“全市十大龙头企业”,其产品被省农委命名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佳益米业公司生产的优质大米和小杂粮被省粮食局及粮食行业协会授予“全省放心粮油”称号,被省农委命名为“无公害农产品”。淮南市农业大区潘集区认真开展农业抗雪救灾和春季生产科技服务工作,保障了潘集区及全市的生产自救恢复。
表1潘集区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表
1.4 区政府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大提升
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意见。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扩面。2013年,区政府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民生工程,加以推进。区财政拿出100万元以奖代补,鼓励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年力争完成63400万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同时,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力争完成4万亩的土地流转。二是现代农业发展提质。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特别是要加强与安农大、省科院的产学研合作,利用科技优势,把对接的27个项目,做强做深做大,做成潘集区现代农业的品牌,形成潘集
区的现代农业模式。三是龙头企业培育升级。瞄准市级、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目标,充分发挥潘集区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一批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创1—2个省级龙头企业,扶持2个以上农业主导产业,培育2个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争创2个市级以上农业示范小区、5个以上农产品品牌。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结构调整不平衡
结构调整的不平衡是普遍现象, 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品结构不平衡, 农产品大路货多, 精品, 名品少;原始或简单加工的粗产品多, 精深加工品少, 出现同一种粮食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奇怪现象。二是产业结构不平衡, 农民就业仍然过于集中在农业, 导致农业经营规模小, 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严重滞后, 收入增长受到极大限制。更为突出的是, 迄今为止,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只是在数量关系上做文章,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往往只局限于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 尤其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仍然在年复一年地发展低质大路货品种, 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农业产业结构雷同的趋向日益加重。2.2 现行政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
首先是价格政策。优质不能优价, 是各地农业结构调整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特别是粮食
价格, 目前没有完善测量的标准及手段, 做不到优质优价, 从而影响了粮食结构调整。其次是信贷政策,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必要的资金投入必不可缺, 由于信贷抵押制度及其严格的审批标准制度实施以来, 通过乡镇企业获取资金的难度越来越大。第三是目标考核政策, 目前有的地方在结构调整中, 有意识的将某种产业、产品总量增减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 搞强迫命令, 侵犯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2.3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潘集区土地流转处于自发阶段,缺少有效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缺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流转信息不畅,思想上不够重视,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大部分土地流转没有经发包方批准,也没有报乡镇(街道)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备案,土地流转自发性、随意性、分散性和盲目性很大。流转协议也是五花八门,以口头协议为主,书面协议很少,双方的权责利没有明确约定;有的即使形成协议,但内容也过于简单,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协议纠纷。
2.4 农民不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需要
当前我国农业还处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产业经营当中, 农民既是生产者, 又是产业的经营者, 我国的家庭经营还是一种小农式的分散经营, 农户的投资能力弱, 经营规模小, 经营方式落后, 不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需要。在结构调整中, 农户不仅对资金投人负担不起, 对新技术把握不住, 而且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信息,最终造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严重脱节。解决这一问题根本途径就是加快发展中介组织。中介组织不仅可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而且能够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有效地带给农民, 还能够解决单个农户资金不足、经营规模小的问题, 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3推进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3.1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创新
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在市场引导下自发进行, 是一个遵循市场“自然秩序”的过程。但由于当前潘集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在“经济转型”背景下进行的缺少市场制度支持的产业“赶超”过程。长期的计划经济和城市、工业倾斜战略造成的经济、社会
“二元结构”和条块分割的农业管理体制与“以粮为纲”理念下的农业产业政策, 以及政府过高经济职能造成的对经济增长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潘集国农业是弱质的基础产业, 农民是弱势的市场主体, 农业和农民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能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体“残缺”,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落入“锁定”状态的陷阱。这正是农业产业政策屡不奏效, 农业产业结构表现出强烈刚性的原因。“路径依赖”理论证明, 解除锁定状态, 走出陷阱关键在于起点和路径选择正确的制度创新。
为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创新,潘集区架河镇改变以往思路,以“百果园”探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出三步走战略。一是“葡萄园”先行先试,科技助力占领市场高地。经过前期土质分析及品种测试,该镇帮扶杨集村种植能手流转土地90余亩用于葡萄栽植,配备农技人员全程跟踪,提供技术培训、农残检测、信息服务、政策咨询等全方位服务。采用新型栽培模式,培育出优质葡萄粒大甘甜,在2013年9月上市时以每斤高出市场价20%的价格依然被抢购一空,成功占领潘集市场高地,葡萄园创收近350万元。该镇积极扶持懂技术、会经营的种植户为标杆户,着眼于科技帮扶,辐射周边农户,共同探索农产品转型、质量升级、农产品推介;二是“流转园”善行善试,政府红利化作润农春雨。该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向大户集中,2013年完成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22%。该镇争取更多产业扶持政策,加强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销售渠道等方面的融合,扩大畜禽规模化发展,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2家,搭建平台创建西瓜交易市场。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安排出专项资金30万元,以奖代补,取得了明显效果;三是“采摘园”厚积薄发,产业延伸链条枝繁叶茂。为充分挖掘农业产业潜力,引导产业链由一产向三产延伸,该镇计划以西瓜、酥瓜、葡萄等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同当地旅行社的对接与合作,发掘和开拓瓜果采摘游路线3条,并结合架河沿淮武庙等村小河鲜农家乐饭店、“三洼一湖”特色垂钓,大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3.2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结构调整涉及方方面面, 必须强化政府的调控职能, 保证其健康发展。从目前情况看, 应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评价体系和农业生产质量监督体系, 推进优质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制定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 为实现农产品专业化生产提供良好的政策保护;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在融资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 努力发展二、三产业;建立中介组织, 发挥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功能, 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2013年9月潘集区召开全区秋收秋种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区农林局局长宣读了潘政办[2012]76号《关于印发潘集区2012-2013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要开拓创新,扎实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二要迅速行动,确保完成秋收秋种工作,三要突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四要加强领导,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3.3 坚持以市场导向为驱使,构建合理的农产品购销体系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要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流向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指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且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
对此,潘集区架河镇力冲“销售洼地”助农产品出“深闺”。一是培树“订单农业”。发动辖区内13个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积极走出去跑市场找项目,把订单领进门,积极寻求与省、市知名食品企业对接,给农户吃下销售“定心丸”;二是夯实“政府调节”。指派专业人员分析市场利弊,合理调节大小年,指导应季栽种品种及规模,避免扎堆上市,实现收益最大
化。在大力发展西瓜、酥瓜种植的同时调整每季1-2个新品种、促进农产品多元化发展,带动全镇形成规模种植和销售;三是牵线“销售能手”。农业部门利用活跃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上的经纪人具有信息灵通、熟悉市场、市场应变力强、善于把握商机的特点,加强与其联系,建立“农产品经营能手库”,目前库中共有36人且在不断更新增加中。合作社及时推介该镇农产品,扩大销售覆盖面,提升架河农产品知名度,双向互动成功实现了小产业与大市场的成功对接;四是探路“网络团购”。该镇立足农村产业调整,挖掘农产品销售新途径,着力提升主要农产品西瓜、酥瓜的深加工率,探寻深加工率高的新品种,拟发展杨集自酿葡萄酒等特色产业链,谋求良好的品牌效应,为日后招商引资及农业产业纵向发展积聚力量。3.4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科技创新是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技术支持,推动农村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且能够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潘集区将规范潘集酥瓜设施栽培生产技术,提高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水平,增强潘集酥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酥瓜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为下一步申报潘集酥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打下了基础。目前,潘集区酥瓜种植面积已达15000亩,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酥瓜生产专业村及生产基地,酥瓜栽培时间从12月到8月,上市时间从4月底到11月初,每亩效益6000余元,酥瓜种植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另外,从2012年开始,潘集区高湖村开始试种富锌稻,效果良好,2013年,高湖村把富锌稻种植扩大到70余亩,通过富锌种子育苗,并施用富锌肥,即便在2013年夏季特殊的高温环境中,秋季富锌稻仍然获得了让人满意的产量。从前期检测结果看,富锌稻米产品高出普通稻米1倍以上的锌含量。水稻的产量也比平常高出有300斤左右。以当前价格计算,富锌米的市场价格达到每公斤15元,生产效益良好,种植户也都可以增收。目前收割的富锌粳稻属晚稻品种,达到150天的生长期,而一般的水稻生长期只在130至140天,生长期的延长,富锌粳稻的滋味更好,营养也更丰富,更受到市场欢迎。3.5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构建农业产业化区域格局
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支持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
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对于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较多、增收效果显著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适当奖励;对于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并能切实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进行重奖,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2013年潘集区高皇镇“连线成片”构建农业产业化区域格局。一是沿淮一线蔬菜产业带,蔬菜种植增加至1万亩,重点建设安台、段湾为中心的韭菜、西红柿专业村;二是沿泥河一线水产养殖,充分利用水产资源,发展养殖水面0.5万亩,重点打造赵岗、苏咀水产养殖专业村;三是中间片蔬菜基地建设,力争面积增加至1.6万亩,建设大集萝卜专业村、孙岗莴笋专业村,龙窝、民主叶菜类专业村。在各村成立蔬菜专业组织,初步形成以协会、合作社为主导、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新模式和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新格局,培育2-3个较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打造淮南“小寿光”。
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过去单一的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农产品结构和质量问题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明显上升,并且表现出农产品需求多样化的特点。面对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迫切要求农业生产从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向适应优质化、多样化的消
费需求转变,从追求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但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低,农业整体素质不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不可避免地对农业带来了压力和冲击,特别是单门独户的小农生产极不利于市场竞争,低层次的产业化经营也会使地方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只有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才能把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提高农民收入,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作者简介:范恒亮(1988—),男,安徽阜阳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机械过程控制。
参考文献
[1] 王平,李正功,李正汉.潘集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21).[2] 李友华.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6.[3] 张浩亮.农村“80后”人口外出的流向及动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2(5).[4] 汪晓畅.衡阳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5] 洪卫华,徐勇,朱玉清,朱训泳.六合区竹镇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3(4).
第四篇:关于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
关于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为推进我市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引导投资方向,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工业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壮大支柱产业,促进产业集聚,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最终消费品和终高端产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产业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原材料加工和制造业基地。
二、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环保产业、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培育具有我市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集聚。以天泰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为龙头,研究开发ppS产品;以石晶光电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电子信息材料产业;以白云实业有限公司为依托,促进生物农药产业化;以煤炭高压开关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培育和发展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行业。做大做强中原特钢的限动芯棒、铸管模、煤炭高压有限公司、远东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智能化电器以及精密成型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鑫源陶瓷材料有限公司、兄弟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电子陶瓷用高级氧化铝粉体材料和超级细微粉。
2、壮大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在发展壮大我市能源、冶金、化工和建材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进行产品深加工,拉长产品链条,真正将济源的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是: 以豫光集团为龙头,发展铅锌合金、电池和矿灯及其它产品深加工,形成铅产业链(冶炼-合金-电池、矿灯、电动车等),锌产业链(冶炼-合金、电镀等)和酸产业链(冶炼-制酸-化肥及其它合成产品)。以煤焦化-焦油深加工产业链发展煤化工工业,以豫港焦化为龙头,大力发展捣固焦、炭黑、甲醇、粗苯等煤化工产品; 以恒通化工和豫源化电为依托,积极发展合成树脂和新型聚脂材料及树脂粉深加工(塑钢门窗、塑料管材、塑料合成革、塑料板材、塑料薄膜和日用塑料制品等)。
3、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将铅锌、钢铁、化工和电力行业作为循环经济的重点行业。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改末端治理为生产全过程控制。实现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过程的转变。将煤气转化为化工产品,将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将硫酸转化为化肥,将粉煤灰转化为建材,使传统产业结构向低消耗、轻污染、高素质的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我市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以冶金、石化、化工、电力、有色、建材、轻工等资源消耗行业为重点开展清洁生产,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削减,创建一批清洁生产企业; 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大力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实现废水零排放,创建一批节水型企业; 在冶金、化工、煤炭、电力、建材等企业引入关键链接技术,开发利用企业的废弃物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网,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和废物排放量最小化,创建一批资源(能源)节约型企业。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我市工业现状,对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导向目录确定如下(附后)。
三、实施工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1、拓宽筹措资金的渠道,使结构调整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一是政府加大对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结构调整贷款贴息资金和中小企业担保资金额度,以此吸引和带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对工业结构调整的投入。二是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和民间投资机构发起组织各类投融资机构,努力扩大利用民间资金投向结构调整。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外地、国外资金参与我市的结构调整。
2、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避免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既要抓住机遇新上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够明显改变我市结构现状、提高我市产品、产业层次的项目,也要淘汰压缩一批没有市场、产品加工层次低、不具备竞争能力的落后生产力。下决心关闭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和不符合安全生产的企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严格把关,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再度发生。
3、认真开展好工业结构调整年活动。~年为济源市工业结构调整年。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工业结构调整的研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和重点,加大市场调研与分析,一切从我市实际出发,积极研究如何依托骨干企业、成长性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力量和资源促进结构调整,要转变作风,加强协调与服务,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好有关配套政策,使工业结构调整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4、搞好工业结构调整示范工程,以促进全市工业结构调整顺利实施。为了便于投资者在我市进行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市政府拟在统筹安排全市工业结构布局的同时,规划一块规模适度的工业结构调整示范区,由政府投资对示范区进行水通、电通、路通,同时要加大示范区的保护力度,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利益,吸引更多人在我市投资,不断加快我市结构调整步伐。
5、工业结构调整优惠政策 对符合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导向目录的新建、扩建或技改项目除享受我市原有的政策外,均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1)、经省以上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期满后,仍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按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2)、产品出口企业,按规定减免所得税期满后,凡当年企业产品出口值达到企业产品产值70%以上,可按现行税率五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3)、投资额在1000万元-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土地出让金按实际征缴的40%奖励企业;投资额在5000万元-1亿元以上的项目土地出让金按实际征缴额的45%奖励企业。(4)、对在我市投资的经省以上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奖励,视项目的投资额度、技术含量、贡献大小分别给与10-100万元的奖励,最高奖金额不超过100万元。
四、其它
1、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2、奖励资金由受益财政负担;
3、本意见由市工业经济发展服务局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
济源市工业结构调整导向目录
1、纳米二氧化硅系列产品;
2、生物杀虫剂;
3、高品质石英晶体材料;
4、高技术陶瓷技术开发;
5、平板玻璃深加工技术开发;
6、优质塑钢门窗及年产万吨以上塑料管材生产线;
7、农用塑料节水器材和多层薄膜生产;
8、保温板、大口径塑料管材(直径0.5米以上)防渗土工膜、降解塑料、医用塑料等新型塑料产品的开发及制造;
9、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及新型建筑密封材料、新型环保型磨擦与密封材料;
10、冬凌草系列产品开发;
11、煤焦油深加工;
12、异形钢系列产品开发;
13、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技术开发;
14、优质磷复肥、钾肥及各种专用复混肥生产;
15、水利发电; 16、60万千瓦以上发电站建设;
17、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用于干法水泥生产。
18、三废治理及废弃物综合利用;
19、工业零排放示范工程与清洁生产技术开发 20、其它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新产品、新技术。
第五篇:贵州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考[推荐]
贵州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调研组
贵州日报20030401第7版
贵州的工业发展至今,成就斐然。2001年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30.8%,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而工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带动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九五”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工业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坚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在发展特色经济中调整结构,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一是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明显加强,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特色食品、生物制药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逐渐成为我省工业经济新的亮点;三是传统工业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支撑作用仍十分明显;四是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五是技术改造进一步增强;六是市场经济多元化主体逐步形成。总的说来,呈现的特点是:结构变动的强度不断增加,结构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结构趋同现象逐步缓解。结构转换能力有所提高,主要工业行业构成格局发生变化。电力、黑色冶金、有色冶金、饮料、非金属矿物制品、医药等行业的比重上升,烟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橡胶制品等行业的比重下降。
应该看到,我省工业结构虽然经过一段时间调整,正逐渐趋于优化,但是问题仍然突出。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战线过长,这是多年积累下来深层次问题。我省国有经济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一倍,而体制灵活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省发展还不十分活跃,实力也比较弱。国有企业涉足的领域非常广,几乎涵盖所有行业大类。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历史造成的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使企业经济效益状况不佳,亏损面偏高。一些企业长期亏损,已严重资不抵债,一些企业已失去生存能力。在制度改革、内部经营机制转换上,国企改革进展也不是十分理想。一些改制或组建的公司并没有真正实现规范化的公司运作,法人治理结构并没有真正建立。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分配机制、管理机制、决策机制等都没有真正有效建立和按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许多国有企业依旧沿用计划经济下的行政管理方式;产业链短,原始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如煤炭产品主要是原煤、炼焦用洗精煤和动力煤等,原煤洗选加工只占18%左右,洁净煤配煤、水煤浆、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层气开采等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尚待起步。我省是全国重要的铝业生产基地,但却基本没有深加工能力。大多数产业仍停留在生产初级产品阶段,一方面大量输出原材料,另一方面又大量引进设备和精深加工产品,造成价值的双重流失,不仅严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多数地区难于摆脱贫困局面;行业内部及行业之间关联度小,产品配套程度低。面对“西电东送”的历史机遇,我省普通机械、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相关行业能生产配套产品的极少,错过了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过分依赖重工业的发展,造成自我积累缓慢,影响结构调整的投入。长期以来,由于三线建设的基础和偏重贵州的矿产资源优势,我省工业投资呈明显的重工化倾向,对于尚处于半工业化的省份来说,明显的重工化恰恰有悖于工业化发展顺序。历年的统计资料表明,重工业相对轻工业而言是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对环境破坏大的行业,大量资金投入所带来的是工业的低效益。以2001年为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利税
9.29元,其中轻工业32.24元,重工业5.03元,重工业实现的利税仅是轻工业的15.6%,如果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轻重工业结构比不是现有的15.66:84.33,而是50:50,则工业提供的利税总额将在现有94.3亿元的基础上多出69.33亿元,增长73.5%。再从工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看,我省重工业提供一个就业机会,需要投入9.68万元资金,而轻工业提供一个就业机会,仅需要投入4.65万元资金,如果将现有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轻重工业结构比调整到50:50,那工业将会多提供24万个就业机会。同样,投资如过分偏向重工业,投资回报率过低,不仅影响产业本身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而且减少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影响了贵州的工业化进程和地区脱贫致
富的进程,并且会加速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另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进步对结构调整的作用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结构调整缺乏整体统一的布局,投资环境亟待改善;人才严重不足;工业污染源没有得到根本治理等等,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在现阶段,我省工业结构调整面临许多新的历史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加入wTO,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速发展期等,都对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带来了诸多有利条件。贵州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应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贵州的比较优势,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品,培育优势产业,壮大优势企业,为贵州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和跨越式发展打好基础。遵循的基本原则,应是比较优势原则、市场导向原则、企业主体原则、科技进步原则、充分就业原则、开放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基本思路应是:在产业结构上,优化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在产品结构上,开拓市场、培育名牌产品,开发终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发掘资源、生产特色产品;在企业组织结构上,产权多元化.实现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重组联合,优胜劣汰、提高国有经济整体素质,组建企业集团、提高市场竞争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工业经济活力,发展中小企业、推进企业分工协作;在区域结构上,以黔中产业带为基础,以贵阳为中心,建设好贵阳一遵义、贵阳一安顺一六盘水、贵阳一凯里、都匀等三大工业经济走廊。为了贯彻这一思路,要采取“抓好两头,带动中间”的战略。“抓好两头”即一是重点提升基础原材料和能源工业,使磷化工业、有色金属、煤炭工业、电力工业成为贵州工业发展的强大支撑产业,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两烟一酒”支柱产业;二是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成为我省新兴的支柱产业。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借助基础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的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全省工业结构升级。“带动中间”就是带动机械制造业和特色食品加工业的振兴和发展。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和发展地方民族工业,初步建立以基础工业、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为依托、特色产业为骨干、地方民族工业为配套的工业新体系。目标应是:到2010年,争取六大支柱工业(磷、有色、煤炭、电力、电子、生物制药)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标志性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市场占有率磷化工产品比现在提高20至30个百分点,有色、煤炭、电力、电子元器件、生物制药等提高10至20个百分点以上;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组建5至6个大型企业集团,有2至3家企业集团跻身全国乃至世界500强,形成以大企业为骨干、多种所有制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群体。为此,要努力提高工业经济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并始终把它作为贵州工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指标来抓;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并保持在60%以下;使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亏损面明显下降,并保持在30%以下;提高工业产销率,并保持在95%以上;提高资本市场中工业资产比重,采取企业上市、增资配股、增发新股、国家股减持等手段,提高工业优势资产在上市公司的集中度;提高人力资源的投入水平,同时保持劳动力总量的基本动态平衡。
美国经济学家、世界银行前副行长钱纳里等通过二战后数十个国家发展经验的实证研究,引申出“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的重要论断。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是伴随着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或者说是通过高增长主导产业的更替来实现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实践也证明,结构调整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动力之一。我省近几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也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高增长主导产业的转换密切相关。高增长主导产业的选择须考虑多方面因素。从需求方面看,主导产业的发展应与消费结构演进的方向相一致,因而具有足以拉动其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从供给方面看,主导产业应具备较大的产业规模,技术进步速度快,与上下游产业关联程度高,能有力地带动其他产
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带动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正确选择今后若干年内既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又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要求相适应的主导产业,是关系我省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我们认为,未来10年,我省应把以下高增长主导产业作为重点来发展。
这就是:煤炭工业、以铝及铝加工为重点的有色金属工业、冶金行业、建材行业、磷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两烟”工业、酿酒行业、电力行业、生物制药行业、机械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特色食品工业。
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应是:发展精深加工,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关联度,延长工业产业链;抓住机遇,打造“贵州制造”品牌;实施大企业战略,打造贵州工业经济的领头羊;全面搞活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为了使结构调整措施落实到位,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优惠的政策支持。这就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建立新型投融资体制,实施增量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资产重组,实施存量结构调整;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各种类型人才;积极争取国家鼓励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到位,如争取与广西等省区一样,享受对铝和铝加工实行所得税从33%降到15%的优惠政策,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争取降低行业进入的资质标准,用国家社保基金解决军工企业破产单位的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