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关建议措施[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3:0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关建议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关建议措施》。

第一篇:关于加快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关建议措施

加快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是龙头。要在做好山区人口、资源、环境状况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各镇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制订长远发展规划。当前,重点是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四个方面,制定和实施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此为抓手带动全面发展。

一、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山区发

展大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山区发展的关键。只有基础设施完善了,才能提高山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带动辐射。近年来,我市北部山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五通”,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是道路交通主骨架尚未形成,缺乏高等级公路,镇际主干道由于疏于管护,路况较差,综合运输能力低;农村电网改造滞后,不少高、低压电线变压设备残旧,安全隐患较大。为此,建议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加快北部山区道路交通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推进道路交通网建设。加大力度推进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在北部山区形成“两横一纵”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加强对现有公路的扩建改造和养护管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协调解决好收费站的撤并搬迁问题;适当提高补助标准,逐步帮助有条件的自然村建设硬底化村道。通过道路交通网的建设与优化,把北部山区纳入中心城区及周边主要城市的“1小时经济圈”内,为山区承接发达地区幅射,增强市场吸引力,加快发展创造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

(二)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协调省有关部门将我市北部山区农村电网列为广东电网公司农网改造项目,给予资金、技术支持,改善电网结构,降低电网损耗;建立市、区(县级市)两级农村电力建设专项资金,对新型小型变电站、电网扩容等农村电力设施建设改造项目给予补贴或贴息贷款,解决供电能力不足问题,确保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要。

二、进一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减轻山区发展的人口压力

我市北部山区七镇人口总计3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占92。近两年,各镇坚决贯彻有关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建立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举办二、三产业就业技能培训班,并加强推荐就业服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明显加快。但这项工作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镇级财力有限,培训经费缺口较大;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接受培训的能力较差;转移就业人员多数从事劳动强度较大、工资待遇较低的工种,由于主、客观因素,“回流”的情况时有发生,稳定性较差;三是受户籍、住房、教育、社保等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镇、进城安居严重滞后于转移就业。为进一步促进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议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促进农村人口向镇区和中心村集聚。在继续重点扶持良口中心镇建设的同时,适当扩大对其他六个山区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镇域、镇区的规划编制和修编,加快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推行在较大范围内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置换政策,鼓励通过土地整理来置换农村宅基地,解决镇区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农村低保、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适当向镇区、中心村倾斜,引导山区散居农民向镇区、中心村集聚。

(二)继续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结合教育强区(市)、教育强镇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山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等级学校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贯彻落实免收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政策,扩大市扶贫中技班就读名额,让更多山区农户子女受到较好的教育,走出农村,减少新的富余劳动力产生。

(三)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继续扶持完善镇级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并将就业服务网络向行政村延伸;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提高转移就业率。在培训方向上,除继续加强与一般服务业、工业企业的联系外,要重点注意结合山区旅游项目的建设,适时组织项目建设区农民开展旅游服务的相关技能培训,使当地农民能胜任项目开发创造的岗位,实现就地转移就业。

三、加快发展旅游,促进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将山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旅游是主要的载体。近年随着我市经济梯度发展战略的推进,市民生态意识的加强,北部山区旅游开发环境得到改善,招商引资步伐加快,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整体上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旅游业总收入占当地GDP比例还较低,资源开发、精品建设任重道远。下一步,建议在坚持政府营造旅游大环境,以企业投入建设和经营为主的原则下,重点推进以下四个旅游区的建设,打造生态、休闲、人文景观旅游精品,以点带面,梯次实施,加快山区旅游业发展。

(一)温泉养生谷旅游区。该项目由土地开发中心投资12.8亿元进行前期开发,较好地解决了山区旅游

资源开发的资金“瓶颈”问题。下一步要在进一步完善规划的基础上,注意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人为本,妥善做好农民搬迁安置工作。重点是搞好1300亩安置区及其餐饮、购物等商业功能的开发建设。同时对安置区周边一定区域进行规划控制,为今后引进其他景区开发建设的农户搬迁预留空间。二是加强部门协作,共同推进旅游区建设。林业部门根据规划

要求,分期分批对区内山林进行林相改造,营造优美的森林景观;水利部门优先考虑区内流溪河段的堤岸建设;交通部门做好105国道的改道方案论证、规划以及街东高速公路出入口的规划建设工作。三是加强与周边景区的联动,形成“众星拱月”的旅游网络。以旅游区为中心直径30公里范围内,集中分布自然景区,人文景点,以及有机蔬菜基地、万亩中草药种植基地(规划中)等生态农业园区,旅游门类比较齐全,可参照韶关等地的做法,对于观光景点逐步实现统一门票制,策划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各景区(点)的联动发展。

(二)**风景名胜区。该风景名胜区引进民间资本建设4家五星级度假酒店和“温泉城”的做法,有效解决了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可以为我市山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探索一条新路子。下一步重点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区内基础设施和区内山峰、奇石、瀑布、水库、客家民居、清代古街、百年水车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开拓思路,创新体制,探索建立科学、有效、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景区(点)运营机制,加强旅游管理,提高经营效益;通过举办“国际登山旅游节”等活动,加强宣传推广,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文化旅游区。何仙姑家庙及相关道教文化是我市难得的人文旅游资源。该旅游区开发建设的重点是在稳步推进何仙姑家庙的扩建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八仙文化、道教文化的内涵,提高其文化品味;以家庙为核心,整合区内古藤、塔楼、报德祠等旅游资源以及冬瓜基地、千亩鱼塘等生态农业资源,发挥规模效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畲族村等的互联互动,形成增城北部山区三镇“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民族风情”三位一体的中高档旅游区域。

(四)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是主要旅游资源,目前尚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下一步,重点是按照建设生态旅游区的思路,尽快启动总体规划,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突出自然野趣和森林保健等功能;借鉴风景名胜区的经验,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开发建设步伐。

四、加强基地化、企业化、特色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北部山区七镇共有农田约21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既是我市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区域,又是我市近郊蔬菜、畜牧转移的重要承接地。目前,北部山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产品有迟菜心、冬瓜、粉葛、丝苗米、凉粉草等。近年虽有农业龙头企业进入山区建设生产基地,但山区农业经营方式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较低。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加快山区农业的发展。

(一)大力推进农田标准化改造。北部山区已进行农田标准化改造的有49400亩,仅占农田总面积的23。考虑到目前山区剩余未改造的多为百亩连片农田,可适当放宽优先建设的标准到300亩以上,以进一步加强山区标准化农田改造。

(二)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重点扶持娃娃鱼、白榄,凉粉草,头菜,迟菜心、冬瓜,反季节蔬菜、荔枝,三华李、青梅、杨梅、枇杷和反季节蔬菜、中草药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同时,结合农业标准化工作,全面开展山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适当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

(三)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到山区发展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农业龙头企业进山区发展,可采取先稳步推进山区耕地使用权合理、有序流转,形成适度规模后,再由政府扶持龙头企业进行农田标准化改造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以避免农田标准化改造后因农户惜租或过度抬高地租,导致龙头企业无法进行规模生产的现象。同时,制定更加优惠的贴息贷款、税收、财政扶持政策,吸引农业龙头企业进入山区发展。

(四)加大科技兴农力度。进一步完善山区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以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为主要依托,开展冬瓜、荔枝、三华李、青梅等山区特色农产品新品种、贮藏、加工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第二篇:关于加快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关建议措施

加快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是龙头。要在做好山区人口、资源、环境状况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各镇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制订长远发展规划。当前,重点是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四个方面,制定和实施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此为抓手带动全面发展。

一、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山区发展大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山区发展的关键。只有基础设施完善了,才能提高山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带动辐射。近年来,我市北部山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五通”,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是道路交通主骨架尚未形成,缺乏高等级公路,镇际主干道由于疏于管护,路况较差,综合运输能力低;农村电网改造滞后,不少高、低压电线变压设备残旧,安全隐患较大。为此,建议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加快北部山区道路交通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推进道路交通网建设。加大力度推进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在北部山区形成“两横一纵”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加强对现有公路的扩建改造和养护管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协调解决好收费站的撤并搬迁问题;适当提高补助标准,逐步帮助有条件的自然村建设硬底化村道。通过道路交通网的建设与优化,把北部山区纳入中心城区及周边主要城市的“1小时经济圈”内,为山区承接发达地区幅射,增强市场吸引力,加快发展创造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

(二)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协调省有关部门将我市北部山区农村电网列为广东电网公司农网改造项目,给予资金、技术支持,改善电网结构,降低电网损耗;建立市、区(县级市)两级农村电力建设专项资金,对新型小型变电站、电网扩容等农村电力设施建设改造项目给予补贴或贴息贷款,解决供电能力不足问题,确保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要。

二、进一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减轻山区发展的人口压力

我市北部山区七镇人口总计3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占92%。近两年,各镇坚决贯彻有关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建立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举办二、三产业就业技能培训班,并加强推荐就业服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明显加快。但这项工作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镇级财力有限,培训经费缺口较大;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接受培训的能力较差;转移就业人员多数从事劳动强度较大、工资待遇较低的工种,由于主、客观因素,“回流”的情况时有发生,稳定性较差;三是受户籍、住房、教育、社保等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镇、进城安居严重滞后于转移就业。为进一步促进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议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促进农村人口向镇区和中心村集聚。在继续重点扶持良口中心镇建设的同时,适当扩大对其他六个山区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镇域、镇区的规划编制和修编,加快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推行在较大范围内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置换政策,鼓励通过土地整理来置换农村宅基地,解决镇区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农村低保、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适当向镇区、中心村倾斜,引导山区散居农民向镇区、中心村集聚。

(二)继续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结合教育强区(市)、教育强镇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山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等级学校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贯彻落实免收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政策,扩大市扶贫中技班就读名额,让更多山区农户子女受到较好的教育,走出农村,减少新的富余劳动力产生。

(三)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继续扶持完善镇级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并将就业服务网络向行政村延伸;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提高转移就业率。在培训方向上,除继续加强与一般服务业、工业企业的联系外,要重点注意结合山区旅游项目的建设,适时组织项目建设区农民开展旅游服务的相关技能培训,使当地农民能胜任项目开发创造的岗位,实现就地转移就业。

三、加快发展旅游,促进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将山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旅游是主要的载体。近年随着我市经济梯度发展战略的推进,市民生态意识的加强,北部山区旅游开发环境得到改善,招商引资步伐加快,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整体上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旅游业总收入占当地GDp比例还较低,资源开发、精品建设任重道远。下一步,建议在坚持政府营造旅游大环境,以企业投入建设和经营为主的原则下,重点推进以下四个旅游区的建设,打造生态、休闲、人文景观旅游精品,以点带面,梯次实施,加快山区旅游业发展。

(一)温泉养生谷旅游区。该项目由土地开发中心投资12.8亿元进行前期开发,较好地解决了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瓶颈”问题。下一步要在进一步完善规划的基础上,注意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人为本,妥善做好农民搬迁安置工作。重点是搞好1300亩安置区及其餐饮、购物等商业功能的开发建设。同时对安置区周边一定区域进行规划控制,为今后引进其他景区开发建设的农户搬迁预留空间。二是加强部门协作,共同推进旅游区建设。林业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分期分批对区内山林进行林相改造,营造优美的森林景观;水利部门优先考虑区内流溪河段的堤岸建设;交通部门做好105国道的改道方案论证、规划以及街东高速公路出入口的规划建设工作。

第三篇: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

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温家宝总理在××年《政

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我国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不利于国内需求的稳定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良性循环。要通过不断努力,逐步改变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状况。”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消费率和投资率增长不相协调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严重障碍,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加以解决。本文尝试从财政体制角度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字:公共财政协调发展

一、消费和投资增长不协调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年以来,为了有效扩大国内需求,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年,我国的增长速度分别为、、、、和,××年月份同比增长了。××年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已表明,我国经济已经结束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调整恢复期,正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但伴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近年来我国投资需求的增长持续快于消费需求的增长。

首先,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做比较见图。××年,前者的增长速度分别为、、、、和,后者为、、、、和,除了年前者比后者低个百分点之外,其余年份均高出后者不少,特别是××年,前者竟比后者高出了个百分点。××年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前者比后者高个百分点。

其次,以投资率或资本形成率和消费率或最终消费率做比较。我国年的投资率为,此后连续四年下降,年下降到,年起重又开始上升,××年上升到,××年进一步上升到而××年世界平均投资率只有,超过了上一轮经济过热时期的峰值比出现经济过热的年和年还分别高出和个百分点,说明年以来,我国投资率已经表现出了上升的势头;与之相对应,消费率由年的连续四年上升到年的,年重又开始下降,××年下降到××年又进一步下降到,这是自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率的历史最低点见图,说明年以来,我国消费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同时,从国际比较来看,目前我国投资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水平;而消费率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见表。

表××年我国投资率,消费事的国际比较

中国世界平低收入中等收高收入菲律宾印度尼泰国

均水平国家入国家国家西亚

投资率

消费率

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是××年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即人均在美元左右。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相关资料。

再次,以总投资和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做比较。我国总投资对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已由年的上升到了××年的;与此对应,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却逐年下降,由年的下降到了××年的。

应该说,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不协调的状况,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造成投资效率的低下。如果投资率不断攀升而消费率持续走低,这将意味着投资效率越来越低,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效投资。目前我国投资效果系数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年该系数为,到××年降至左右,即每元固定资产投资所提供的增加额越来越少:投资贡献率又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由年的升至××年的,即每增加元所需要的投资增量越来越多。二造成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投资和消费的双轮驱动。如果消费率持续走低,必将加剧消费与投资比例失调的状况,就会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造成大量生产能力过剩,供求失衡。据调查,目前全国余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有半数不足。企业库存大量积压,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对就业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最终有可能形成“消费不足——产成品库存增加——资金回收障碍——扩大再生产困难——失业增加——收入下降——消费不足”的恶性循环。三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以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为前提,但消费率偏低制约了服务消费迅速发展。××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分别为、和,第一、二产业的比重比全球平均水平分别高出约和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比全球平均水平低近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

口的比重为比“西方七国集团”的平均比重低个百分点。四影响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因此不能仅仅看增长速度,还要看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随之全面提升;不仅要看生存性消费,还要看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是否同步得到扩展。消费率偏低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程度还很有限。

二、公共财政建设的滞后是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财政体制根源

一直观而言,居民消费需求偏低是影响我国总体消费需求偏低的主要原因,而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消费倾向和消费观念

从目前我国的消费需求来看,居民消费占左右,政府消费在左右。政府消费占的,与年美国、澳大利亚和韩国相比,比重明显偏高。所以说,居民消费需求偏低是影响我国总体消费需求偏低的主要因素。而影响居民消费率偏低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率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率。—年,我国平均每年增长,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增长了和,与的增幅相比,分别低了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二居民消费倾向递减,即期消费意愿不强。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年之后,城市居民消费进入了大规模的耐用消费品普及时期,全国居民消费倾向非常之高,年和年都一度超过了。年开始,城乡居民消费倾向连续下降,年城镇消费倾向为,农村为,到××年已分别降至和见表。三传统消费观念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受传统消费心理、消费习俗和消费观念的影响,人们强调节俭,注重储蓄,崇尚“收支相抵,略有节余”,忌讳“寅吃卯粮”,因而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逐渐降低。

表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变化××年

年份

城镇居民

消费倾向

农村居民

消费倾向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等相关網站数据计算而得。

二从根本上看,我国“投资高、消费低”的经济运行现状是由我国财政职能的缺位造成的,或者说,是我国公共财政制度供给短缺的必然后果

公共财政实质上是市场经济财政。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只能是公共财政。尽管我国现在已经初步构建起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但体制转轨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财政职能缺位的问题还很严重。

财政职能的缺位与否,只能以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为标准,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只能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如果政府不积极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则是财政职能缺位的表现。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主要体现为建设性财政,政府不仅负责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介入竞争性私人产品领域。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政府职能范围的调整,财政职能由建设性财政转为公共财政,政府介入私人产品领域的程度不断降低,表现在自年以来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见表,年这一比例是,××年已降到,降幅超过。但是,政府在退出一部分微观经济领域的同时,并没有加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

表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表提供基本公共产品财政支出及其比例“一五”“九五”

财政支出基本公共产品基本公共产品支出

总额亿元支出亿元所占比例%

“一五”时期

“二五”时期

“三五”时期

“四五”时期

“五五”时期

“六五”时期

“七五”时期

“八五”时期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表反映的是中国自“一五”计划至年,政府用于文教、科学、卫生、社会保障,国防、行政、地质勘探和农林水利等基本公共产品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除“八五”计划时期和“九五”计划前期以外,我国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产品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并没有大的变化,这一比例基本都在以下,近年来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年竟比年下降了近个百分点。反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公共产品支出比重大都在以上。我国公共产品支出中的一个大项是行政管理费支出这一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年突破了,年突破了见表。如果不考虑行政管理费的因素,则公共产品支出比重近几年只有左右。这说明,我国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存在缺位现象,公共财政建设的步伐应当进一步加快。下面按公共产品的类别进行具体分析:

表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义务教育问题。首先,财政对教育整体投入严重不足。××年和××年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当年的比重分别是和,远低于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的目标,距离国际一般水平更有很大差距。据统计,国际平均教育投入占的比例为,其中,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为。从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我国年这一比重达到,××年下降为,已经低于我国规定的的目标,与国际上发展中国家比较属于较低水平,如韩国年为泰国年为,墨西哥年为。其次,从整体的教育支出比例来看,我国财政用于义务教育的支出也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仅占全国教育经费的。而年各国对初、中等教育的投入占公共教育投入的比重为,印度,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韩国、菲律宾,美国,瑞典,英国。再次,我国城镇义务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例失衡。以年财政部数据为例,当年我国农村接受义务教育学生有亿,占当年全国接受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全国义务教育投入的比重仅为。最后,现行义务教育财政投入责任主体不合理。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是世纪年代以来建立起来的一种以分散管理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其主要内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由县乡地方政府负责筹集提供;上级政府主要是省级政府除了在业务上进行管理和指导外,只对中、小学教育提供少量的专项补助。事实也确实如此,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的义务教育经费由乡镇负担,左右由县财政负担,省里负担,中央财政负担很少,不足。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央财政和州省等高层次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负有主要责任,一般来自政府的公共经费占义务教育投资总额的。我国现行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在中央财政严重缺位的情况下,很难满足广大农民对义务教育的需求。因为我国县级以下财政自给率不高,年县级财政自给率总体水平仅为,而大部分的县财政自给率不足;另外,世纪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县级财政赤字面一度高达以上,有的省份甚至高达以上。何况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来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源的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被取消,这就使县乡财政原本捉襟见肘的局面雪上加霜。

第四篇: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

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温家宝总理在××年《政

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我国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不利于国内需求的稳定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良性循环。要通过不断努力,逐步改变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状况。”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消费率和投资率增长不相协调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严重障碍,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加以解决。本文尝试从财政体制角度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字:公共财政协调发展

公共卫生问题。一是政府在公共卫生提供上的责任缺失。表现在,首先,我国公共卫生总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年为,年为,比发达国家普遍低很多,如:美国年为,德国年为,英国年为,法国年为;其次,从国际比较来看,年我国人均卫生支出在世界个国家中居第位,仍属低下水平;再次,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过低,—年一直徘徊在左右见表;最后,政府在纯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供给严重不足。据统计,国家拨款的用于医疗,只有用于公共卫生项目。卫生部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家对卫生防疫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的财政拨款不足计划的。二是存在财政支出责任的下移问题。根据有关研究,在过去年中,从支出结构上看,中央政府仅占卫生预算支出的,其他均为地方政府支出,而在地方政府,县乡共支出了预算的。表明我国的基层地方政府是公共卫生的支出主体,而中央和省级政府并没有承担公共卫生支出的主要职责。三是公共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的严重不平衡。据卫生部统计,年政府卫生投入亿元,大部分用在城市,用在农村的只有亿元,仅占。新华社××年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约占我国总人口的农村人口仅享用不到/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根据《世界卫生报告》统计的数据,在被统计的个国家或地区中,按整体健康水平或人均公共卫生资源拥有量中国排在位,但按公共财政的公正适应性或公共卫生资源在城乡居民之间分配和使用的公平程度,中国却排在了位,这一评价是对中国城乡居民不平等地享用公共卫生服务这一基本公共品的一个标示。

表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

资料来源:××年《中国卫生统计摘要》。

表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问题。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也是现代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世纪年代以来,我国以养老、失业、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改革正在全国加快进行。但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以养老保险为例,近年来,国有企业已实现基本覆盖,城镇集体企业覆盖率为,但其他类型企业仅为,很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没有参加养老社会保险统筹;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据统计这一“空账”规模,年为多亿元,年为多亿元,年为多亿元,年为多亿元;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规模巨大,据有关学者以年,年、年和年为四个历史时点对国有企业进行匡算的结果,养老保险历史债务规模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养老保险替代率过高,年全国参保职工的月人均缴费工资为元,参保的离退休人员人均离退休费元,养老金替代率高达;等等。这些问题在财政支出上则表现为:我国财政用于福利保障性的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过低。这一比重从年以来一直徘徊在—之间见表,如果将我国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障资金计算在内,这一比重就会升到左右,以××年为例,达到了;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在—左右,发展中国家也都占到左右,可见,我国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准的。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部分在财政预算收支之外,这说明国家财政在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上处于局外缺位的不正常状态,有待改革理顺关系。

“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与我国以农补工的政策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民取多予少,资源从农村大量流向城市。据统计,仅改革后的年的年间,政府就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取得了大约亿元收入。“三农”问题中的农业是基础产业,属于准公共产品的领域,其中,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大江大河治理等

属于纯公共产品;“三农”问题中的农民和农村问题则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公共财政应该大力发挥作用的领域。

我国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徘徊不前,义务教育负担沉重,医疗保障严重缺失。据统计,—年的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高达,而从××年的年中,这一增长率陡降到左右,其中最低年份的增长率仅为。另据统计,农民直接负担了/左右的义务教育费用,如果再加上各种间接费用,这一负担率甚至达到了/。此外,年的数据显示,的村民所享受的普通医疗服务由于经济原因逐年下降,很大一部分人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退出必需的医疗服务,形成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年月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我国中西部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记载,××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元,农村居民的平均住院费用元,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尚包括实物收入的情况下,可以说,农村居民如果生了大病,农民一年的现金收入尚不能支付住一次院的费用。第二,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力度较弱。国际上一般用生产者补贴等值(来测度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力度。指标表示政府从每元农业生产者价值中抽取或补贴的资源数量:正值表示补贴,负值表示抽取,零值表示平衡。据综合测算,世纪年代,我国农业领域净转出资金资源年均在亿元以上,基本上都是负值。与此相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都给予强劲的支持和保护,基本上是正值。据提供的资料,年发达国家平均为,发展中国家平均为,而我国则为。第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上问题在财政支出上则表现为: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最高的年份是年,为—左右,改革开放以来逐年下降,到年已不足。另有资料表明,如果按照协议计算口径,—年,我国农业支持总量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和,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也低于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

收入分配问题。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型,左右的人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据国家统计局收入分配课题组的调查研究显示,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了,超过了的国际警戒线,表明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又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年为:,年达到:,××年为:;如果按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计算,有人估计目前差距为:—:。而城镇居民内部也由于行业和阶层的不同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以温州市为例,在一般私营企业中,企业主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倍;在具有百万资产以上的私营企业中,企业主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倍。收入分配不平衡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也正是公共财政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

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约为;若再加上多万尚未找到工作的下岗职工,则城镇总的失业率超过;若再把没有登记的失业者统计在内,可以推算出自前我国的城镇失业率接近。另从劳动部科研所课题组提供的有关数据来看,我国约有亿的隐形失业者,约占就业总量的。此外,据专家估计,我国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约亿,表明农村的就业压力比城市更大。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和本身无法解决的,所以政府就有责任和义务解决高失业率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一起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公开化的失业和迅速增长的失业率必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及时干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政府对竞争性私人产品领域的介入程度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三农”问题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严重不足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充分就业等方面干预力度相当不够。由此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就业问题和“三农”问题等都导致居民预期可支配收入降低;另一方面,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制等的不完善,加大了制度转轨过程中居民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消费倾向递减,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居民的消费需求降低,结果是整体消费率逐年下降。综合来看,我国经济出现“高投资、低消费”的状态,就不足为怪了。所以说,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滞后是导致我国目前消费与投资需求增长不协调的财政体制根源。

三、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取向之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的不协调,或者说是,“高投资,低消费”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前面分析可知,消费与投资需求增长不协调问题的财政体制根源在于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滞后。因此,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具体来说,就要财政从市场可以解决好的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转而承担起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调节收入差距、促进充分就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扭转“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现状,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现实财力来讲,我国税收连续几年的超额增长为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间。年、××年、××年和××年前三季度,我国税收增长幅度分别为、、和,远高于同期的增长速度。、和。应该说,目前是加快我国公共财政建设步伐的良机。

一明确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维系一个民族基本文化和精神素质的教育活动,是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的;每一个适龄儿童,无论其种族、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享有接受法定年限义务教育的权利。我国已签署的《世界人权宣言》中也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当如此。”理论上,义务教育这种纯公共产品都应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免费举办,强制国民消费。而我国目前实行分散管理的教育投资体制,义务教育投资主要由县乡地方政府财政提供,在这种体制下,那些经济不发达、贫困落后地区的地方财政本已是“赤字财政”、“吃饭财政”,很难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足额拨付。

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经验,笔者早在年就提出了我国应该建立相对集中的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的思路,即义务教育的投资应由中央或省政府与基层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中央或省政府应在整个义务教育投资中承担相当的义务和比重,这一比重至少应达到,其中,省级政府,中央政府,其余的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对于西部地区和贫困省份,中央财政要加大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以保证全国各地区义务教育水平的均等化。

二加大中央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支出力度。

我国目前公共卫生领域存在一个“真空地带”:省级以上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而县乡财政无力投入,结果造成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公共卫生供给总量与居民公共卫生需求之间相距甚远,结构上除妇幼保健和预防接种外,疾病控制、健康促进、营养干预、康复服务、卫生监督和环境卫生等均极为薄弱。所以,应该改变以基层地方政府为主安排公共卫生资源的制度设计,恢复公共卫生作为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性质,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公共卫生支出中承担的份额。在支出结构上,要加大预防保健支出的比重,增强卫生防疫系统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为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

要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西部不发达地区等财政困难区域的转移支付,以保障公共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使全国居民都能享有条件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另外,中央财政还要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项目给予补助。对于社会特殊群体的医疗服务,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补贴。在补贴方式上,建议大力发展以社区和乡为中心的基层医疗机构,把医疗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用在对初级的、基层医疗机构的补贴上,为低收入的群体提供医疗方面的实物补贴援助。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存在巨大的缺口,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巨额的历史债务;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在由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转轨的过程中,透支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基金,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解决社保基金缺口问题,例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建立稳定的财政拨款机制;通过国有股减持、资产置换、土地拍卖等方式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补偿养老金的不足;通过征收特种消费税、遗产税或划拨部分个人所得税等方式筹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通过发行特种国债、彩票等方式筹集资金;由政府发放认可养老债券,解决养老保险历史债务;等等。此外,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均衡企业负担,降低征收成本,应在条件成熟时尽早开征社会保障税。另外,应在总结辽宁等地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全国社会保障法制体系建设,增强居民对社会保障的信心,弱化消费方面的谨慎性预期心理;应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编制社会保障预算。目前中央财政迫切要做的一是建立健全“三条保障线”制度,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统一的覆盖所有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为,比年下降了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个百分点。—××年,农村居民消费率平均为,低于城镇居民个百分点。这说明,当前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是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政府对农业和农民实行多予少取的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一方面大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着力减轻农民负担,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增加对农业投入的内容包括:扩大对农村地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筹资方式除了预算内列支外,还应该继续加大国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此外,还可以借鉴美国伊利诺伊州马克亨利县的经验,规定地方政府征收的土地出让金大部分要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科学研究、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财政支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民大病医疗统筹;根据当地最低生活水准和政府财力,建立相应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直补方式给粮食主产区农民增加收入;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提高补贴,间接给予保险支持;等等。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税费改革的财政补贴性支出;加快取消农业税的步伐,比如,争取在三年内实现;实行城乡统一的税制。

五加大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内部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导致社会动荡,影响、甚至阻碍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不是市场的功能,必须依靠政府来加以解决。在调整初次分配政策的基础上,政府应该加大公共财政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政府既可以通过税收介入的分配过程,如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特别消费税、遗产税与赠与税等,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集中到政府手中,也可通过转移支付将从高收入者那里征集的收入,再分配给那些需要救济的低收入者。现阶段,政府应该大力推进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步伐,充分发挥其“杀富济贫”的作用;同时,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地区的收入转移支付力度,设立最低工资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收支预期,从而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平均消费倾向,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

六充分运用财政政策解决就业问题

为降低失业率,促进就业,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对策,财政政策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政策手段之一。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来刺激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的发展,间接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第二,通过增加就业支出,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对于后者,许多国家都通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直接开发就业岗位。如英国政府—××年实施的亿英镑的“五年促进就业计划”,××年德国政府开始实施的亿欧元的“东部促进就业之桥”计划,年韩国政府实施的亿韩元的“积极的创造工作岗位计划”,年新加坡政府制定的亿新元的“国家促进就业计划”以及年日本制定的亿日元的“促进就业补充预算”等。具体支出方式主要包括:对雇佣特殊群体的雇主提供工资补贴和培训补贴;由国家出资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失业者提供培训和就业服务;对特殊群体直接提供就业津贴和培训补贴;由政府出面通过举办环保、绿化、社区服务,文物修缮、基础设施维护等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岗位;等等。

我国在目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应借鉴各国普遍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做法,不断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充分发挥其在减少失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具体说来,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吸收下岗失业人员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二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担保、财政投融资等财政政策手段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鼓励独立创业,创造就业岗位;三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转移农村过剩的大量劳动力;四要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所有的城乡失业者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五要由中央财政拨专款成立“再就业基金”,对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实行工资补贴和培训补贴,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企业;六要由政府定期举办环保、绿化、基础设施维护等公共工程,为下岗失业者提供工作岗位,增加收入。

第五篇:关于加快山区农民下山转移步伐几点建议

5月上旬,我到××乡建林村开展蹲点调研。建林村地处紧水滩水库北岸,共有村民92户342人(其中紧水滩水库移民50人),山林13000 亩,生态公益林6000多亩,人均耕地0.93地处紧水滩水库北岸,2007年人均收入为4000元,下山转移15户40多人。

通过实地走访,我发现大部分村民要求下山转移的愿望非常强

烈。的确,下山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以保护库区的环境,更好地开发利用山林、土地等资源。但目前单靠政府力量还是不够的。一方面是政府扶持的资金有限,不可能解决该村全部的困难,另一方面是居住分散,地处库区、山区,基础建设投入大,且共享率低。因此必须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加快下山转移步伐。

一是要加大对群众下山转移的工作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有转移愿望而一时未能转移群众的思想工作,维护库区的稳定;另一方面政府要整合各种资源,通过多方面筹集资金,提高对下山转移群众的资金的补助标准,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下山转移扶持力度,尽量使更多的群众实现转移。同时在转移的方式上要采取梯度转移,将有条件、有能力的群众直接转移进城,经济条件差的根据群众意愿转移到中心镇、中心村。

二是要加大对群众发展生产的扶持力度。从根网本上来说就是要优化该村群众的生产条件,加快他们的增收步伐,实现经济积累,为下山转移打下经济基础。要充分利用好当前国家对移民和困难群众的优惠政策,加大对群众生产开发扶持资金的投入,帮助他们拓宽就业门路,使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尽快得到改善。

三是要加大对中心镇、中心村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整合资金重点扶持中心镇、中心村基础生活设施的建设,以良好的人居环境来吸引群众下山梯度转移,同时减少已列入下山转移规划的移民村、点的基础设施投入,节省更多的资金用于下山转移工作,以此来促进群众的转移。

四是要加大对已转移群众的后续帮扶工作。在深化后续扶持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下山转移小区后续配套建设和物业,使建成的下山转移小区成为小康家园。要通过整合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全面实行下山转移群众培训制度,建立培训网络。减免培训费等。鼓励下山群众离土转岗,努力突破下山转移农民原有的农村保障框架,统筹农村社会保障,健全以养老、医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下山转移群众由土地保障转向社会保障,真正使这部分群众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

下载关于加快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关建议措施[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关建议措施[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精选合集)

    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09年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一年。08年残奥会的召开,使残疾人工作进入更多的视野,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残疾人事业它......

    论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作者:周燕玲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2期 [摘 要]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必须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

    做好政协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做好政协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党领导的人民政治协商组......

    关于加快我市山区绿化的调查与建议

    关于加快我市山区绿化的调查与建议山区绿化作为我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发展循环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体现我市后发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

    关于加快我市山区绿化的调查与建议

    山区绿化作为我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发展循环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体现我市后发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日,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对我市的山区......

    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这次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我委将认真贯......

    规范农村土地开发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规范农村土地开发利用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前言: 土地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要素,实现农村土地的规范开发利用,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长沙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情况简析

    长沙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情况简析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7-04-12 10:35:2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口问题是关系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