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见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1:1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见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见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见与思考

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见与思考

作者:宋礼孝

为了积极探索宁陕县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跳出“就农民论农民,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思维定式,重抓“五项统筹工作”。即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工农经济、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城乡保障、统筹乡镇协调发展,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统筹城乡规划,科学合理建设新农村

宁陕县城区发展日新月异,职工住宅宽敞漂亮,但是,由于前几年城区建设规划滞后,出现了住房布局无序、土地浪费的现象。为了科学合理推进城区规划上档次、上水平,开展高标准、高起点修订和细化城区建设规划。在县城建设上,主要是启动“五个一”工程,这就是新辅中心广场至公路段一条街道,改造县城供水一套管网,整修一批背街小巷,规范一处农贸市场,亮化美化城区一段河。在农村建设规划上,全面启动城乡一体化规化,重抓村镇建设,按照集镇示范村、农村示范村、农村整治村三个不同类型全面规划。集镇示范村实行两户联建,提倡建设多层住宅,以节约土地;农村示范村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六化”要求实施;农村整治村按照“环境整洁、村貌美化、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要求,因地制宜开展整治。县上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乡镇按照1:1或者1:1.5配套实施。

二、统筹工农经济发展,打造坚强后盾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经济后盾。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以工业为核心,城镇化为载体,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互进。

一是大力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努力实现矿产、水电开发的新突破,充分利用我县铁、矾、钼等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水电开发上,对池河、旬河、汶水河水力资源,按梯级开发思路,对外组织推介,广泛开展招商。通过加大精神激励、政策激励和服务激励,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形成投资、创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坚持工业重点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加强农村主导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和群团组织的作用,采取科技承包、能人带动、大户示范、培育基地等办法,大力推行支部+协会的模式,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形成网络健全、运转灵活、指导到位的有效服务体系。在全县重点培育10个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即抓好金川镇、城关镇两镇的板栗综合科管示范基地、城关镇双孢菇栽培示范基地、旬阳镇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汤坪镇渔湾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绞股兰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城关及汤坪规范化养猪示范基地、筒车湾镇土鸡林下规模放养示范基地、旬阳坝镇猪苓半野生栽培示范基地、汤坪镇青龙村棚菇栽培示范基地和袋料黑木耳良种高产栽培示范基地,为农民多渠道增收创造条件。按照“效益优先,区域特色,示范辐射,龙头带动”的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农业结构。2005年“食(绿色食品)、药(山地药材)、游(生态旅游)”三大主导产业都要有新的突破。重点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无公害基地建设以及科技兴农的扶持,通过政策激励,加强服务,充分调动农业龙头企业技改积极性。积极鼓励和帮助县内农业企业、专业大户走出去,到县外建基地、设窗口。促进农产品生产和原料收购基地建设,走共同致富之路。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融合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把加大“三农”投入,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作为一个突出重点来抓,为农民办好事、实事。进一步加快路、电、信建设步伐、以提高县乡公路通行能力为目标,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大力实施改造提高工程。今年力争开工建设关铁油路,建成柴四路九贯沟桥、四树坪

桥、新五路小沟桥、新场桥、黄丰路石桥沟桥;改造42座便民桥;抓好通村公路普修,确保公路畅通率达95%以上,力争通过三、四年的努力,全县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目标,下决心解决群众特别是高山群众的行路难问题。启动县城输变电站建设,积极争取城区电网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不断提高供电质量。在人口密集移动通信盲区,新建一批移动和联通基站。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在县城建设上,主要是启动“五个一”工程,这就是新辅中心广场至公路段一条街道,改造县城供水一套管网,整修一批背街小巷,规范一处农贸市场,亮化美化城区一段河。在集镇建设上,重点抓好江口、皇冠、汤坪、筒车湾等集镇街道硬化、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绿化美化等方面的完善配套。

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体社会求助体系。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进一步落实农村低保政策,逐步提高五保户生活补助标准,全面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妥善处理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障制度并轨工作,加大促进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力度。重视解决残疾人的生产生活问题,倡导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建立经常性的社会救助机制。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重点实施惠及农民群众的五大保障制度建设:一是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对全县各类建设项目新征土地失地人员,实行一次性缴足15年养老保险费和一次性支付安置补助费相结合的安置办法。二是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保障制度。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生活来源为准迁条件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职业介绍、就业服务等方面城乡同步和统一。三是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以农民大病统筹为主,政府推动、个人参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每年花10元就可以参加合作医疗,全年最高可报销8000元。四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困难群众温饱无忧,对不符合低保的特困老人和已纳入低保仍较困难的老年人实行救助。五是建立下岗失业职工社保制度。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分享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五、统筹乡镇协调发展,加大欠发达乡镇的扶持

为了加大对欠发达乡镇、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县级领导联系经济薄弱乡镇和结对帮扶制度。增加县财政对经济薄弱乡镇、村的扶持,继续落实县级部门对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制度。同时,为进一步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政策措施以简介的形式印发到每个农户,把党的惠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从今年开始全县免征农业税。重点围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按照“发展、创新、稳定、为民”的总要求,扎实开展“招商突破年”、“环境建设年”、“素质提高年”三大活动。使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共享现代文明和基本社会福利与保障的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使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发展一体化。继续主攻“食、药、游”三大产业,努力实现矿产水电、生态旅游、绿色食品三大突破,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全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六、几点建议

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必须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市场的手段,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分类指导,统筹发展,整体推进。

1.加快城镇化步伐,发展本地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我县是农业县,农民达到小康,全县才能达到小康,但解决农民问题,必将跳出农村。在保持原有小城

镇数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小城镇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加速推进和完成工业化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问题。农民就地就业,离家不离土,农闲可做工、农忙可种地,做工有收入,中的有收获。这样做工种地两不误,即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捉进了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

2.做好劳务输出这一富民工程

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加快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兴产业。力争全年完成劳务输出万人以上。根据我县农民文化水平低,知识技能差的现状,建议:一是加强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以培养专业技能,适应能力及创业精神为重点,把劳动技能、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培训结合起来,因人施教,因岗施教,各有则重,经过培训的合格人员及时发给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带正输出,持证上岗。二是部门结合,通力协作,积极为务工农民创造条件,各职能部门要加强综合协调,为劳务输出搞好服务。

3.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真正变成市场竞争的主体。一是要大力推广“公司+农户”的基本模式。现在突出问题是,公司少,农户多,“小马拉大车”,起不到带头作用。因此,要采取措施,积极扶持农村“能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二是要努力提高各类农产品专业协会的水平。要摸清底子,采取措施,帮助协会提高层次、完善功能、加强管理,使之真正成为带领农民创市场的有效组织。三是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4.加强土地合理流转,确保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农地使用权流转速度加快,要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确保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地进行。一是要严格控制征地规模,完善征地制度,改革征地办法。二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由租用企业每年付给农民租金或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法,将土地作为股份入股企业,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三是由农民自己开发。在土地流转时留有一定的面积,由农民在土地上建设市场,自主经营。四是留出征地款一部分,用于农民社会保障。总之,根据各地情况,采取多种办法,千方百计保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稳定农村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作者系:中共宁陕县委农工部副主任科员

第二篇: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制定了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大背景之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势在必行。国发〔2009〕3号文件,专门针对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制定了若干意见,提出“实施„一圈两翼‟开发战略”,彭水作为重庆市的一个贫困县,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方针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就彭水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而言,以工促农具有非常大的艰巨性。自改革开放以来,彭水经济一直是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如今,彭水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弱。近年来,彭水工业发展迅速、增长明显,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彭水经济总体水平仍保持增长的势头。据《彭水县规模以上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显示,2009年彭水工业经济运行势态良好:除原煤生产同比下降2.7%之外,发电量、水泥、供电、复烤片烟、食用植物油和钡盐产品都呈增长的势态。尽管如此,也不能说明彭水工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一方面表明彭水经济发展的空间大,同时也表明彭水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制约工业发展的因素较多,比如有规模的企业太少,大唐公司一只独秀,支撑着彭水工业的总量;特别是流动

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是一直制约彭水工业发展的瓶颈。

彭水的农业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彭水农村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全县现有耕地9.20万公顷,水域0.44万公顷,草地3.12万公顷,林业用地18.80万公顷。从气候特征来看,彭水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7.50℃,常年平均降雨量1104.20毫米,总的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集中。这些条件有利农业的发展。然而由于资金的缺乏、农业科技成分含量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不合理,耕地和林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5.58%,园地占农用地2.45%,牧草地占农用地的0.78%,这种农用地结构过

于单一,不利于全县农业的综合发展。

彭水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的成果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城乡发展特点,政府领导各部门积极推进城乡经济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业稳步发展、农业发展迅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改革措施方面。根据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彭水政府各部门协同,为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构建新的基层党组织。为了适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彭水县政府、各乡镇部门建立新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确立主要负责人、专职干部队伍。并且通过选派机关干部到基层、吸引杰出人才回乡创业、大学生考村官等途径,为基层党组织组建了一批后备之才,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保证了充实的人才队伍。二是户籍改革。这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是关系到彭水千百万农民幸福生活的工程,是县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确保转户居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三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从耕地、林地和宅基地入手。林地方面,推进木材砍伐管理改革,确立采伐指标,办砍伐证的审批环节简化;同时创新木材经营模式,实行家庭与企业联合经营,走合作化道路,农民与公司按比例分成。宅基地方面,严格执行一个农户一个住宅的制度,通过政府补贴,清理闲置农宅,为建设新农村做好“清洁卫生”。耕地方面,推动土地流转,规范地、系统地、高效地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使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农民创造财

产、为农民增收。

(二)资金筹措方面。在彭水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资金的筹措是多方面的:向上级争取资金、招商引资、向银行贷款、人民投资等等。流动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彭水经济发展的瓶颈。彭水县属于财政补贴区,上级的财政拨款是个大项。彭水政府从中央给重庆的一百多项优惠政策中,梳理出九十几个对彭水的优惠政策,向上级争资近亿元。其次是招商引

资。近年来,彭水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参加中国第一届“西旅会”,引资3亿元;参加渝洽会,签定引资项目23个,涉及资金24亿元。再次是银行贷款。2010年3月4日,彭水自治县举行“农发行重庆分行与彭水自治县人民政府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金融服务计划签约仪式”。彭水共获农发行重庆市分行授信彭水自治县人民政府54.35亿元。其中近期重点建设项目6个,分别为农村公路建设、森林工程建设、龙虎水库、职教中心建设、摩围山风

景区、土地整理项目,授信资金达13.1亿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一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设通畅工程300公里、通达工程300公里,乡镇通畅率提高到90%,行政村通达率提高到65%。二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目前已建成4万亩烟水配套设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7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三是推进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完成“一池三改”3000户。四是加强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全县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五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1万亩。六是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完成农机

具推广300台,机耕23万亩,机插0.4万亩,机收0.1万亩。

(四)产业发展方面。几年来,彭水工业稳步增长,农业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彭水工业对全县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0%,拉动全县GDP7.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亿元,同比增长29.3%,完成全县目标任务的103.8%;完成工业增加值16.6亿元,同比增长28.7%,完成全县目标任务的103.7%,实现营业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25.9%。农业经济发展势态较好。通过抓好传统根基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政府引导农民万元增收,彭水农业取得了阶段性发展。一是强化传统主导产业:2008年,粮食产量29.05万吨,同比增长3.9%;油菜产量1.61万吨,同比增长14.0%。;收购烤烟28.03万担,比上年增加42.9%;出栏肉猪52.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1.1%。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2008年建成商品蔬菜基地3.8万亩。12个乡镇、38个村建成了魔芋基地,发展魔芋种子繁育基地1100亩,种植商品魔芋基地1.6万亩,实现产值1400万元。

彭水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项改革措施有效推行,制约彭水经济发展的融资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有序推进,工业与农业得到较快地发展。可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彭水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工农业经济还有很大的挖

掘空间,各项措施有待强化,经验与教训有待总结。

加快彭水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彭水工业与农业基础薄弱,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面临挑战。但同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多层次地把政策向西部倾斜;并借助“中央一号文件”与“国发 [2009]3号”文件的东风,这个渝东南地区的贫困县又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加上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空间大的优势,彭水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有据可依、有路可行的。现就对加快彭水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

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两个角色定位

农民为主角,政府为导角。这两者的关系不可颠倒,意义重大。农民是主角,提高其文化素质是发展的第一步;政府为导角,就要利用其职能为农民服务,发挥其引导作用和主导

作用。针对这两个角色定位,谈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抓教育,提高主角文化素质。农民作为发展农业经济、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决定农村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根据彭水经济发展的现状,普及高中教育还有很大的难度。2001年,全县高中入学率仅仅为13.36%,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高中入学率逐年提高。另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较小。针对彭水教育落后的现状,彭水县教委围绕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为主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施重庆南开中学与彭水第一中学“捆绑发展”;县职教中心与重庆交通大学协商,构建“统筹城乡职业

教育发展试点办学基地”;统筹城乡师资培养培训,对学校校级干部和中层干部进行集中培训;面向全国招录大学生毕业生、引进特殊人才和选派大学生共391名等等。提高彭水人民的文化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彭水县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适应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要求。重抓中职教育,成为快速提高彭水人口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彭水县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加大了中职教育工作的力度。县教委创新招生思路,将应届初中毕业生、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辍学生及复转军人、返乡农村青年等纳入招生范畴。并鼓励职业学校与初中学校合作,采用初三提前分流的作法,按照学校引导、学生自愿、家长同意的原则,把初三学贫困生或潜在的流失生单独编入职业教育班。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教育担负着重任。政策铺路,教育应当先。彭水教委提出了很好的方案,应当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使一系列教育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为彭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打下坚

实的基础。

2.发挥导角的引导作用。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搞活农业经济示范区。由于大山的隔阻,历史以来的小农经济意识,彭水县农民把自给自足当作终极的追求。他们没有能力把农业产业化,甚至连这样的念头都不敢起。政府须发挥其导角的作用,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增强改革意识。政府的引导,不能单靠开一个会,发一个宣传册子,给一本理论书籍,要通过政府牵头,引进有经验的企业或是激励当地有创业热情的杰出人才,就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身边建立农业经济示范区。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保障力度,不搞形式主义,全力投入工作,细化措施,切实为百姓作想。让农业经济示范区建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大一个,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引领作用。目前,彭水政府已经对建立农业经济示范区有了不少的构想。建设6个蔬菜科技示范园区,每个示范园各1000亩,共6000亩。构想需要胆识与创新,实现需要切实可行的措施。政府有效地领导,农民必然会有序地跟进。对于彭水县来说,农业经济示范区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让其开花结果,这是一个重大的工程、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工程,政府各部门须引起高度地重视。

3.发挥导角的主导作用。政府对于发展农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在于从政策上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彭水农业经济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它还是一个“初生婴儿”,显得弱不禁风,需要政府从资金上扶持,从政策给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民生、亲民富民的政策举措,受到全市人民群众的拥护。其内容涉及15个政策大项、163个政策文件、400余个政策项目、1100余项具体政策条款。彭水县政府已经成立专家小组,对这些惠农强农政策进行解读,梳理出对彭水有利的政策,具体落到实处,让老百姓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一是施行补贴政策,二是施行奖励政策,三是

实行技术帮扶,四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优惠。

过去常讲“走出去,天地宽”,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成为打工仔。现在我们应该说“走回来,天地宽”,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农民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规划了崭新的蓝图。但是,政府的惠农政策还需要不断地强化,工作还需要不断地深入。不可以一蹴而就,惠民政策不是诱饵,“钓”住农民之后就置之不理;更不可以搞表面文章,有规划、有政策,却没有或少有实际行动。农民的创业之路,初见雏形,道路还很坎坷、前路还不够明朗。政府发挥导角的作用,要给农民鼓励、给农民支持、给农民保障。在创业的路上,政府是大后方,要大力

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其铺路、为其掌灯。

(二)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资源要素的合理有效配置,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效仿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政策手段对农业经济长达几十年的剥夺。大量的农业资源廉价流入城市:廉价的农产品、廉价的劳动力等等。于是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拉大,工业与农业发展失衡。为了让城乡协调发展,通过政府调控,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大力整合农村内部资源,分析地区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因地制宜,在城乡的经济融合中自立自强。

1.彭水县资源要素分析。自然资源是彭水所有资源中的主体部分。全县现有耕地9.20万公顷,水域0.44万公顷,草地3.12万公顷,林业用地18.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7.3%,活立木蓄积量达242万立方米以上。有终年不断流、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0条,流长359.70公里。全县水资源总量481.48亿立方米;野生动物103种,鱼类69种,饲养畜禽品种13个。有煤、萤石、重晶石、大理石、高钙石灰石、盐、铁、钾、铜及部分稀有金属等矿产,其中煤总储量2.60亿吨;从人力资源来看,较为贫乏。彭水县人口以体力劳动为主,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口比重小。对于开发现代工业与农业经济而言,彭水人力资源是相对落后的;从信息资源的层面看,彭水县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都比较落后。但是彭水的油桐产量居全国第一,素有“油桐之乡”的美称。同时旅游资源蕴含丰富:有郁山盐丹文化、鞍子庙寨、乌江画廊、阿依河风景区、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特别是彭水近几年对第三产业的大力开发,使鞍子庙寨、乌江画廊、阿依河风景区声名远播;至于资本,对彭水来说,这是一个资源的大缺口。资金问题一直制约着彭水经济的发展,许多项目都是因为资金不能落实,导致迟迟拖延开发时间,甚至放弃开发;从社会资源的层面讲,有两方面优势。一是彭水属于“一圈两翼”区域,拥有政策优势;二是彭水县处于渝东南交通枢纽的重要位置,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319线以及乌江航线为彭水提供交通便利,与兄弟县、其它省市的联系紧密。

2.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十七大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非常重视资源向农村流动。针对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症结,彭水县政府必须强化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措施,切实做好“资源三下乡”:资金下乡、文化下乡、人才下乡。第一项资金下乡,一方面要政府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补贴力度,落实各项惠农资金。另一方面是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一步步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通过政府职能,让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为发展农业进一步增加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政府出面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第二项,文化下乡。一方面向村或居委分发图书,建设图书管,让老百姓用读书来替代打牌赌博,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充分利用好电视的媒介作用,家电下乡,让电视先进门。用电视打开老百姓瞭望外界的窗口,让其了解社会发展的形势,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让文化关怀弱势群——这是文化下乡最本质的意义。在中国,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都遭受到歧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村因为经济力量的薄弱,社会主流文化向城市、向小资阶层靠拢,农村越来越被边缘化。文化下乡,就是要通过政府的舆论宣传、亲民政策的引领,把更多的目光吸引到农村来。文化艺术的创作,要积极关注农民的生活,传达他们内心深处的哀鸣、创作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品。对于彭水文化下乡而言,要大力培养县文联队伍,让他们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不要在斗室里面写一些矫情的文字:去听老百姓讲他们自己的故事,带去通俗易懂的、老百姓能欣赏的艺术品。在与老百姓的频繁交流中,不仅能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还能给老百姓精神安慰、文化熏陶。第三项人才下乡。这方面,彭水县作出了一些成绩。比如说选派干部到基层,考村官,支教等等。但是彭水一些政策措施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每年从乡镇借调、考调老师进城以支持县城发展的举措,有悖于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理念。教育是发展之本,惠农政策本应加大教育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某的乡镇,教育渐渐走上快速发展的正轨,成绩喜人,因为一批批地抽调教师进城,导致学校人才资源缺乏,教学实力不断减弱,恢复元气需要几年的时间。这样一来,乡镇倒成了培养人才的摇篮,城市对农村人才资源的剥夺仍在继续。其实,彭水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换一种人才奖励机制,改变乡镇教师把进城当作个人价值实现的思想。上级部门应该关心下级工作人员的疾苦,加大奖励力度、扩大奖励范围,一步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农村。

3.整合农村内部资源。挖掘村落或社区的内部资源,并达到各种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建设新农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新农村不是政府的新农村,不是企业家的新农村,而是老百姓

自己的新农村。正如前面谈到的,农民才是建设发展的主体。如果农村的发展单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人才支援、文化支援,农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农村的内部资源没有充分合理的利用起来——农民成为“吃自来食的娃娃鱼”,那么新农村建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农村是不可能发展的。彭水县整合农村内部资源,依然从三方面入手:经济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彭水县农村所有资源中,经济是最重要的部分,其来源分为:农业资源的转化和民间资金的筹集。彭水县农业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只是待挖掘而已。政府的财政倾斜,要紧跟农业资源向经济资本的转化这一过程,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技术上的扶持是不可少的。政府对农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政府激活了农业资源高效地向经济资本的转化,那么农村经济就能蓬勃发展。所以农业资源是农村经济资源的基础,是一个大项,要引起高度重视。近几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少部分农村人口已经走向了富裕。在农村,这批人相对来说拥有较为丰厚的资本。怎样让这笔资金投入农村经济建设,是政府值得思考的问题。彭水政府在这方面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对外出务工人员实施“回引”工程。比如成功人士肖仕斌回乡创业就是一个例子。他投资1300万元修建太原乡政府综合楼和移民街,能解决3000名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对于“回引”工程,政府要加强保障措施,竭力让返乡的成功人士在当地创业谋到实惠,才能吸引更多的成功人士返乡,“回引”工程才有生命力。文化资源的整合方面,要注意一个问题,既要发扬黔中文化的独特性,又要对文化批判性地继承。因为区域的差异,在新农村建设上不能照搬其它地区的模式、全国各地一个样是绝对不可行的。要结合彭水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农村。同时对那些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习俗持批判的态度。比如彭水农村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鬼神观念以及部分文人心中的把贫穷当诗意、把落后当淳朴的思想都是亟待转变的。由于彭水两山夹一沟的地理特点,多年来靠体力劳动推动农业的发展。这铸造了彭水人豪爽,粗犷、勤劳的性格特点。在新农村建设中,这些美好的品格是值得发扬的。同时,以体力主导的农村,也形成了严重的男权思想,从骨子里面对女性的轻视,严重阻碍了现代经济建设中人才的合理利用;文化素质偏低导致的迷信思想,把丰收寄托了鬼神,不利于发展现代科技农业;部分文化人消极思想作祟,安于现状,降低了人民经济建设的热情等等一系列不良文化是需要排斥的、摒弃的。对于人才资源的整合,要充分挖掘当地人才,不可舍近求远。以其人治其地,本身就蕴含科学的因素。当地杰出人才与政府的支援型人才相结合,外来经

验与本土行情相结合,共同探讨一条发展与改革的道路。

(三)以城“代”乡促发展

这里的“以城„代‟乡”就是要用城市化建设的理念建设农村。放眼整个中国,“看城市像欧洲,看农村像非洲”,更不必说彭水城乡的差距了。用城市化建设的理念建设农村,首先就是要提升乡村形象,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新农村;其次要让农民享受城市人同等的政策待遇,拆掉户籍门槛,加快“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速度;再次是

要给农村一个现代化的灵魂,发展农业经济,提升其软实力。

1.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速度。此项工作难度极大,必须先因地制宜地规划,方能集中有效地建设。两山夹一沟,是彭水的特殊地貌。针对这个地理特点,实施高山大移民政策,农民汇集于平坝居住。生活区域择优并集中化,有三个优势。第一,有利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第二,有利于政府管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人群集中方能经济地、集中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第三,有利于农民之间的交流特别是经济往来,发展农村商业贸易。彭水政府提出的“高山生态,半山生产,平坝生活”的理念结合了彭水的实际,是非常科学的。但是要把这个科学的理念落到实处,也是一个有难度的工作。从长远看,高山大移民,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基础,是建设新农村走的第一步。这一步必须走好,走坚实,政府方能大力把资金向农村建

设投入。

这几年,彭水政府为了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开发劳动力资源,大力就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是经验的总结。电视能到的地方,政府的信息就能到;汽车能到的地方,政府的管理才能到。在县域内加大公路建设的力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尽快做到村村通路;另一方面要提高公路的质量,不要把公路修来放牛。2008年,彭水已经实现乡镇公路油化和硬化,完成了“两小时彭水”的任务。到目前为止,村级公路的硬化才正在起步,政府须加大力度,努力为百姓完成通达工程。水乃生命之源,加快农村水里设施建设刻不容缓。按照彭水政府的规划,2010年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问题,着力构建基本农田灌溉保障体系。对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彭水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建设的监管力度,不能让水利设施成为空架子,不少地方出现水库无水可装或者是装不住水的现象。政府大力地争资立项搞惠民工程,还需加大监管力度,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在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能源利用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走进彭水的农村,发现成群结对上山砍柴的现象没有了,绝大多数家庭由过去的烧柴做饭转变成用电用气做饭。特别是电力,已成为农村生活的主要能源。电饭煲、电磁炉、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一系列家电进入家家户户,加快电力设施建设同样刻不容缓。只要政府做好彭水县高山大移民、合理规划农民居住环境之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便会高效有序地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会落到实处,贫穷落后的农村面貌必将焕然一新。

2.加快“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深化户籍改革,让农村人享受城市户籍的优待。《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文件指出:“当前,现行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提出了“五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惠及民生;二是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三是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四是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乡资源;五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提升,繁荣农村经济。自愿有偿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则之一。当农民具备向城市户籍转变的基础之后,户籍改革才可能实现。地方政府一定要遵守该原则,不能为了图政绩而用行政手段,带强迫性地让农民接受户籍转变。否则,将有一大堆后患,直接导致的应该现象就是成批的城市流浪者。因为户籍转变的基础是经济实力。部分农民已经具备城市生活的能力,并且多年在城市谋生,而因为农村户籍享受不到城市户籍的优待,对他们而言,户籍改革已成为逼在眼前的需要。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文件精神,户籍改革利于缩小城乡之间差异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彭水政府当深化户籍改革前期工作:加大改革的宣传力度、乡镇各部门配合拟定改

革受惠的农户数额,为推进户籍改革做好充分准备、打下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还需要要为农民增收,提升其经济实力。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然、健康转变是农转非的最终目标。政府加大万元增收工程力度,因地制宜,引导农民改变农业经营模式:生产片区化,提高生产效率;农业产业化,实行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产业结构链。生产片区化,必须要有种植大户的出现、龙头企业的出现。而种植大户与龙头企业出现的前提是农村土地流转,产权改革。通过政府牵头,科学规划,挖掘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片区农业,是摆在彭水县人民面前的一个大课题。因为农业片区化是开发产业链的基础。现代经济学家郎咸平说,现代经济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原材料生产、产品加工、广告宣传、现代物流、批发和零售,各个环节都挂满了经济价值。彭水县政府各部门须把目光放远、认识提高,把开发农村产业链作为帮助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加大资金与人才的投放力度,农村产业链的开发成功,必将激活彭水县僵化的农业经济;农村产业链蓬勃、规模化发展,必将把彭水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强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工作重心在于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农业强县的目标实现之后,彭水县城乡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便指日可待了。

第三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思考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广东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东省的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因而,促进和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寻求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和谐广东的客观要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应该包括四个层次。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发展目标,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目标群的集合,即是一个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发展观念上。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观念将得到彻底转变,城乡发展得到同样重视,由以往偏重城市的发展转向城市与农村并重,工业与农业并举,使城乡发展首先能够在发展观念上实现有机的融合和对接,不再区分谁主谁次、谁重谁轻。

工作机制上。系统梳理涉农部门面向农村的职能,对缺位的工作职能进行补充和延伸,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疏通职能延伸的工作渠道,健全职能延伸的工作体系。在城乡衔接、对接、融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上下工夫,建立健全和完善城乡无缝对接、有效衔接、相互融合的工作机制,逐渐打破城乡分割、城乡分立的工作体系,实现城市与农村工作的有机协调。财政投入上。转变以往的理财观念和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扩大涉农资金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强度。

主要发展指标上。例如,使农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社保水平、医保水平等指标基本向城市居民看齐,力争使城乡发展差距比保持在合理的空间,并不断向国际公认的1.5:1的水平看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判断标准

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说已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可以从经济发展、村镇建设、生活水平、文明程度四个方面来衡量。统筹城乡发展虽然是一个动态、长期的发展目标,但城乡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说已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需要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或标志,这个标准或标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经济发展。通过农民自身经营或参与产业化经营,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农村生产和经营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化,以工业化的理念组织农业生产,以商品化的理念经营农产品。

村镇建设。村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卫生建设有较大改观,力争使城乡规划全覆盖到各村镇,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村镇科学、有序建设,大幅度提高村镇建设水平。

生活水平。虽然城市和农村作为不同的地域单元依然存在,但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农民家庭收支、居住条件、消费水平基本接近或向城市居民水平靠拢。

文明程度。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民素质有较大提升,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文明建设有极大提高的同时,努力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水平。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

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使城市和农村在规划上实现“无缝对接”。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转变发展观念,树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理念和思想。勇于打破城乡分割、城乡分立的发展局面,使城市与农村有机地融合在规划理念的设计中,彼此不再区分谁主谁次、谁轻谁重、谁先谁后。从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使城市和农村在规划上实现“无缝对接”。以“全域广东”的理念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基础作用。整体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努力构建城市与农村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致力于打破城乡界限,实行城乡一体的规划设计,从土地利用到产业布局,从社会事业发展到生态环境建设,都由城市延伸、拓展、细化到每个镇村,实现规划的全覆盖。

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实现园区互动。制定城乡一体的工业布局规划,重点整合镇、村分散的工业开发区,按照区域和园区性质,重新调整、归并为工业集中发展区,发挥园区的集约效应;为更好地发挥我省国家级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实现园区之间的互动,即国家级开发区因为土地和劳动力等因素要在异地扩大产能的话,最好在东西两翼或山区县的其他小工业开发区或集聚区内重新配置资源,实现以大开发区带动和促进中小工业集聚区的发展。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倡导和树立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商业化的手段经营农产品。按照工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思路来经营和组织农业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市场经营主体,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将传统农业改造、提升为现代农业。

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坚持以水环境治理、污染治理、农田整理、村庄整治、农村绿化为重点,推进新一轮村庄整治建设;加强农村河涌整治,保护水体安全,把河涌建设成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景观带。加强农村新型

社区建设。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农村新型社区,引导农民尽量往中心镇、中心村集中;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流转补偿和有偿退出机制,通过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创新农村宅基地供应方式;因地制宜地分别采取拆迁新建、整理改建、环境整治、迁村移民等模式,整治旧宅基地。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把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来抓,努力缓解农村学校师资紧缺问题;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体系,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城乡教师交流、城乡学校“结对子”工程。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合理确定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使城乡青少年得到质量比较均衡的基础教育;制定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任教的工资、职称评定、待遇等优惠政策;关心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进一步扩大低收入家庭子女免费就学的范围。

统筹城乡卫生服务进一步加大城市卫生支援农村镇村卫生的工作力度。动员和组织更多的城市医院与农村镇村卫生院结成对子开展定点帮扶,以城市医院和镇卫生院签订协议的形式明确任务,突出技术帮扶为主,以派技术骨干挂职、定期派医疗队指导、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医疗行政管理等形式给予帮扶,不断增强镇村卫生院(站)的服务能力。加大投入,提高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和保健水平。加强镇村医院软硬件建设。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全面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实施就业培训,把对农民就业管理与培训纳入劳动培训体系中,使农民获得必要的劳动技能培训;统一城乡就业登记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性规定,为促进农民就业创造良好条件。降低创业基金门槛,鼓励城市近郊农民兴办集体经济或观光农业、餐饮服务、文化休闲事业,利用地方山水特色,打造特色旅游。在鼓励农民兴办农家乐餐饮服务、文化休闲等产业中,政府要提供低息的小额贷款,支持农民创业。

(作者均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第四篇: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一)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提升都市区和城市群功能。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建设,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杭、甬、温三大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杭州要充分发挥科教文化和休闲旅游等综合优势,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宁波要发挥产业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推动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和能源原材料基地,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温州要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建设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国家重要枢纽港和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成为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城市。金华—义乌要发挥特色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优势,聚合发展主轴线,建设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推动浙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带动浙西南乃至周边地区的发展。

做强省域中心城市。加快省域中心城市人口、要素和产业集聚,增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优化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把区域中心城市培育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大城市,形成城市集群化发展的格局。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市培育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湖州要发挥临湖和生态优势,加快南太湖区域综合开发和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嘉兴要发挥近沪和临湖、沿湾优势,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打造运河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绍兴要发挥历史文化和产业优势,建设长三角先进的工贸基地,打造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宜居城市。衢州要发挥对内开放门户和区域性交通枢纽作用,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舟山要发挥海洋和港口资源优势,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打造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和群岛型花园城市。台州要发挥民营经济和沿海港口优势,建设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民营经济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打造长三角南翼节点城市。丽水要发挥生态优势,建设绿色农产品、特色制造业基地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浙西南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提高县城集聚能力。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及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县城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和功能集成,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进一步加强县(市)政府的社会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提高县城集聚和辐射能力,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培育中心镇和小城市。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度发展的原则,分类引导和培育现代小城市、都市卫星城、专业特色镇和综合小城镇。突出中心镇的片区中心作用,引导周边乡镇组团式发展,促进中心镇的人口集聚、空间拓展、产业转型,提升中心镇生产、流通和生活的综合功能。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全面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成一批管理水平高、集聚能力强、服务功能全的现代小城市。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集约节约利用城市土地,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加快建设省域城际轨道网络和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整治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推进“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全面推行“数字城管”和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健全城市公共服务。弘扬独具特色的城市人文精神,不断提高市民素质。

(二)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增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大力发展乡村精品农业,推进特色专业村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

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构建农村生态人居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按照生产要素集中、人居环境优良的要求,培育建设2500个左右的中心村。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连线成片村庄整治建设,力争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和

绿化等整治建设覆盖全省村庄。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对规划保留、尚未整治的10000个左右一般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保护文化特色村。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提高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水平。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乡镇、中心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支持供销社、信用社等机构在中心村建立网点,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农村地区延伸服务,加快“千村千社便民工程”建设。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广电惠民工程,继续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广电站和邮政所建设。全省绝大多数农民能够就近享受到文化、体育、卫生、培训、幼教、养老、通讯、邮政、气象等基本公共服务。

(三)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引导人口、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省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农业条件较好的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经济地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

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加快制定实施分类指导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等政策。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逐年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等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实行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按领域安排的投资要符合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修改完善现行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实行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标准。

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按照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节能减排和城市化等实行综合评价。生态经济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要突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要全面评价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

(四)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山区特色优势产业。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山区资源,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和低碳环保产业。深入实施“兴林富民”工程,加快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林分升值改造和林业产业化,建设富裕的生态屏障。积极发展乡村生态工业和来料加工业,大力发展森林、观光、运动、休闲、养生、民俗等乡村旅游,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门路。加快建设“山上浙江”,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加大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新一轮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力度,加快欠发达地区交通、水利、能源、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欠发达地区创业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小县大城”战略,促进人口“内聚外迁”,加快生态城镇建设。重点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海岛地区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支持景宁加快建设成为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

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和结对帮扶工程。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进一步完善山海协作机制,加快建设山海协作共建园区,深入开展发达地区市、县、乡对欠发达地区的三级对口合作帮扶,提高结对合作帮扶成效。重点支持对口欠发达地区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设施条件。鼓励引导产业合理转移,合作共建生态产业园区。继续办好“义博会”山海协作专区,积极利用重大展会等各种平台支持欠发达地区开拓市场。

第五篇: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以县域经济为抓手,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此,必须把握以下原则: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根本途径;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基本手段;坚持以党和政府为统筹主体。统筹城乡发展不仅需要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更需要构建新的制度框架。具体讲,重点要构建“五个体系”。一要构建适度倾斜的收入分配体系;二要构建联动互促的产业发展体系;三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体系;四要构建公正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五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

——选自省委副书记陶武先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牟绪珩(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统筹城乡发展要解决现实问题。一是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同时对土地征用制度进行改革,保护农民的权益。二是重视解决负担不公的问题,减少城乡差别,维护社会公平。三是重视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认真清理拖欠农民工资,加强生产安全保护。四是县域经济要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对这些企业要给予更多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

杜光辉(南充市市长):统筹城乡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南充市70%以上人口是农民,“三农”问题不解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受影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要大力构建县域经济的产业支撑体系,认真研究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务开发,要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多元推进,实现城乡互动。

吴果行(省交通厅厅长):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结合我们自身的工作,交通厅将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增加农村公路的投入,2004年拟增加到5.25亿元,是2002年的10倍;二是继续做好“绿色通道”的工作,让农副产品免费快捷通行;三是拟在2004年补助农村建设小码头320个;四是新建农村车站241个;五是拟对边远乡村班车进行扶持,新增通乡班车120个,新增通村班车1668个。

谢维勤(省财政厅副厅长):统筹城乡发展要深化农村发展,今年中央出台许多改革措施,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当前一是要落实好粮食直补的政策,二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尽快把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

黄忠鑫(省供销社主任):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讲农业,而是要从城乡结合上创新发展思路。要发展小城镇,推进工业化,促进城市经济拉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要逐步走专业化,规模化路子,发展带状经济、块状经济;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带领千家万户农民闯市场。张胜明(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要把食品工业作为城乡经济共同的支撑点和结合点,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建议恢复省政府饮料食品领导小组,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使食品工业成为一大优势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统筹区域经济建设全面小康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之间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和有序竞争的合力,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我们统筹区域发展,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二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三是必须切实加强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又要扶持发展滞后

地区加快发展。在具体路径选择上,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壮大区域发展中心,注重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区域开放合作力度。

——选自省委副书记、副省长蒋巨峰在研究班上的讲稿《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杨安明(巴中市委书记):实现巴中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要整合资源:针对“老少边穷”现状,坚持区域发展;打开门户,积极建设秦巴协作区;确立抓手,大力发展城镇办企业、绿化经济、旅游经济三大经济。二要整合力量:抓民办职教,提高劳动力素质;引进人才,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优秀管理者,解决带头人的问题。三要解决突出问题:如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老区工作难度大等问题,要认真思考、深入探讨、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大力促进巴中的经济发展。

于伟(乐山市委书记):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县产业结构趋同,毫无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如何发展区域经济一直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就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姜保山(省民政厅厅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突出地方特点,注意保持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在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等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

单晨光(省地税局局长):区域发展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区域发展的核心是市场,市场的核心是资本,受趋利原则的影响,资本都向利润高的地方流动。因此,区域发展关键是找准自己的特点、特色,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快发展。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关系。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偏低,仍然是我省基本省情;人多耕地少是我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突出的矛盾;自然资源分布不协调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我省人与资源的矛盾;生态环境脆弱,人与环境矛盾依然尖锐;环境污染的问题仍较严重,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从我省目前省情出发,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生态建设;必须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选自副省长陈文光在研究班上的讲稿《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杨国安(省科技厅厅长):现在有的地方只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不注重控制人口、不注意保护自然和环境。现在很多问题属世界性的问题,如大气污染、冰川雪线上升等,需要世界各国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作为科技工作者来说,我们既要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更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寻求新的能源替代品,保护好自然,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王在银(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要把发展经济、控制人口增长率、保护环境、资源合理配置一起抓,统筹协调发展。人口增长率不能有效控制,人均GDP也难以增长提高。在新时期,应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要从人口安全的高度,以人为本,依法办事,改进工作方法,改善计划生育工作条件。从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人口就业、出生人口性别比和防治性病、艾滋病等问题方面加强研究探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李向志(达州市市长):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我们欠发达地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达州首先有个发展不足的问题,与省内很多地方比,是落后态势。要按照“五个统筹”,做到科学发展,面临很多问题。要做到合理开发,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首先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也希望对欠发达地区要分类指导,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支持力度。

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发展提供新动力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不拘泥某种模式,坚持“适应就是最好的”、“没有模式就是模式”的理念,把大开发与大开放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住入世、西部大开发和国外资本及沿海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主动出击,加强与国内外的全面交流与合作。在工作中,要注重抓好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是抓好扩大内需与增加外需的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努力扩大国内外需求;二是抓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三是抓好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结合,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四是抓好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加强我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选自副省长黄小祥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葛红林(成都市市长):结合成都实际,我们感到对外开放不够,表现为国际化、市场化不够,成都与杭州、南昌比差距就较大。我们不能跟西部城市比,要和发达地区比。因此,我们在内部要经常讲差距,这样才有紧迫感。政府部门不能单纯讲GDP,而要更注重财政收入、经济质量。成都市通过引进INTEL公司的实践,对于我们树立政府形象、推进转变观念、适应国际规则、锻炼队伍,提高服务和竞争水平,都是一种考验和提升。

唐利民(省招商局局长):要通过制定目标,明确责任,认真考核,注重实效,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执行力,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四川产业门类齐全,应完善各项政策,使之配套,以进一步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的效益。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改善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企业在市场中主体作用。

王宋达(省侨联主席):扩大对外开放要进行科学规划,确定重点,明确方向,提出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为了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带动我省优势产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建议举办培训班,邀请境外人士来川讲课,增强企业走出去的信心。秦琳(省对外友协会长):在对外开放中,对外友协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搞好劳务输出和智力引进;建立中介组织为外资、外商了解四川,适应中国市场提供服务;积极主动为四川企业开辟国外市场牵线搭桥,为四川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是一个系统的战略目标,又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进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用新的发展理念调整经济社会关系,用全新的机制整合经济社会资源,用改革开放的方法解决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用统一的规划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用配套的政策法规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用雄厚的产业基础支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要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夯实发展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发展重点,解决好社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突破发展难点,解决好影响社会稳定的迫切问题;把握发展关键,强化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增强发展动力,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选自副省长王怀臣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李亚平(省发改委副主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不协调的必然选择,必须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强化政府公开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搞好统筹兼顾,科学制定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切实解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宋玉鹏(省作协党组书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有明确的针对性,就是社会发展滞后

于经济发展,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就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政府投入的增长机制;要加快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破除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要完善政策法规,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谢明道(省卫生厅厅长):从卫生事业看,我省存在卫生资源总量不够、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不足、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大力抓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等方面工作。

杨启泉(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现在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集中反映在“投入不足、发展滞后”上。这样,导致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文化事业体系及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各项社会事业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因此,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统筹经济社会的当务之急,长远之计。

邓剑(省移民办主任):四川人口多、农民多、下岗职工多,就业问题突出。必须下更大的力气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纳入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纳入目标考核。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以改革为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实现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省工业发展要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强力推进“三个转变”,以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开放为手段,科技进步为先导,结构调整为主线,资源整合为重点,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提高市场化的配置效率,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高效低耗、竞争力强的工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快我省工业发展,首先要搞好我省工业化战略目标和规划的制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积极推进技术进步;着力培育大公司、大集团;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园区经济,培育产业集群;着力开发人才资源;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选自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甘道明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四川国企改革与工业发展》

席义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农业资源相当丰富,但我省还没有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应该加大力度,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发挥优势,带动农民致富。

杨志文(副省长):四川人力资源成本较低,但目前国外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转移到了沿海,到内地的不多,因为劳动力是可动的,而区位优势是不可动的,相反有许多IT企业转移到了四川,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此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能一刀切,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对于四川特有资源,我们要扩大规模,要着力提升产品结构,优化优势企业,政府要在投资上注意政策导向,促进优势企业发展。

颜家瑾(省委副秘书长):要以发展为主题,以整合资源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创新,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工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物质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黄学玖(绵阳市委书记):加快四川工业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立全党抓工业的理念,这是四川工业发展的出路。工业不兴,农业产业化也带动不起来。二

是破除工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研究执政方式,明确党委管什么、政府管什么、企业做什么。三是树立诚信观念,诚信不好,就会影响投资环境的改善,影响工业的发展。

谭力(广安市委书记):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工业,研究工业问题必须从各地的比较优势出发。就四川而言既要抓工业企业的发展,又要抓农产品加工企业。抓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途径。现在的“公司加农户”模式,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利益机制,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效果还不明显。

解洪(宜宾市委书记):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的前提下,地方和企业新投资首先要选好产业。那些破坏环境和生态、高排污的产业坚决不能搞。不能为了本地经济发展,让一些西迁的高排污产业到本地建厂。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产业投资的指导,让地方和企业搞好选项投资。要制定严格的排污标准,加强排污监督、检查。同时,要建立有效的防污染补偿机制。

树立正确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提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并不是说我们过去对干部政绩上的要求和看法是错误的。它的意义在于: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应该具有与党的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调整和完善。正确的政绩观,应该是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政绩。正确的政绩观不是简单的对干部考核指标的增减,更重要的是政府职能、执政方式、发展思路和思想方法的转变。正确政绩观的本质是对人民利益的态度,因此,必须从执政为民的立场去创造政绩;正确政绩观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和保证,因此,必须按全面发展的要求去创造政绩;国家的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又包括制度建设,因此,必须注重在基本制度的建设上创造政绩;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既关系自身也关系执政,因此,必须坚持在党的建设方面创造政绩。

——选自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魏宏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几个问题》王恒丰(省政协副主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见物不见人。在工作中,上面要有正确导向,不能说出了问题就是下面的。在考核政绩上,至少要有四个方面的指标:一是GDP,二是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三是就业率,四是生活质量指标。政府应把就业作为重中之重。

陈华江(省纪委副书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把干部的考核与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一方面不搞形象工程,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树立典型来推进工作;关键是要反对那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在导向上,既要强调发展快,又要强调科学地发展;要加强纪律,对不落实科学发展观,破坏环境,遗害子孙的要坚决查处。

唐坚(自贡市委书记):在发展思想上,要注意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转变;在发展道路上,要注意重点性和全面性的关系;在发展战略上,要注意非均衡性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发展模式上,要注意梯度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

侯雄飞(雅安市委书记):领导干部作风不正是腐败,坚持错误的发展观,牺牲环境、破坏生态的只图一时的发展,也是一种腐败。只讲GDP不行,不讲GDP更不行。解决“三农”问题,根本是扩大城镇经济规模,减少农业人口规模。

邓新民(遂宁市委书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把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到执政理念、思想作风和工作之中,贯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个方面,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益,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下载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见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见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期间,委员们特别关注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2007-12-12 14:29:4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2)文章标......

    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隋维钧 盟委提出,要加快推动城乡发展由二元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这是盟委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加快转......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编者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期间,委员们特别关注我市城乡统......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编者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期间,委员们特别关注我市城乡统......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目录 第一篇: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第二篇: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第三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四篇:统筹城乡......

    统筹城乡中人口的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中人口的协调发展【摘要】:论文选题以城乡人口协调发展为背景,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五个统筹”,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为中心,探究城乡......

    某某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思考

    **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思考 (201*年*月)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