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司法所工作创新的一点思考
对司法所工作创新的一点思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基层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的基础,是司法行政工作在基层的延伸,担负着司法行政建设的重任,工作有无创新,关系到司法行政建设的成败。当然,基层司法所工作的创新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除思想认识、精神状态、物质基础等因素以外,如何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推进工作创新,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盯着问题做工作,是司法所工作创新的重要切入点。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问题的单位是不存在的。一个单位的领导纵然有天大的本事,其单位也仍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况且,一个单位抓工作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要敢于正视问题,破除讲问题砸“牌子”,亮家丑丢“面子”,揭短处失“位子”的思想,查找问题不仅标准要高,而且在查找问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工作中究竟哪项比较薄弱,哪个方面比较薄弱,哪个人员比较薄弱,问题到底在哪里,应有分析和思考。尤其在成绩面前,不能只从一个角度、一个方向去看,以偏盖全。要善于从成绩中看到问题,能够从小中见大,抓住“苗头”。问题大多是通过具体的、多样的、繁杂的现象反映出来的,开始总是萌芽状的、潜在的,这就要求作为领导者能够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抓准问题。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求对所有的问题都要这样,但对这样几个问题是不应疏忽的:一是关乎司法所全局的倾向性问题。比如经验主义至上的问题,我们知道经验是对一个时间段,一个时期工作的积累和升华,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但如果犯经验主义至上的错误,任何事情,任何问题总是靠经验,那是难以创新的,此时的经验反而会成为我们工作路上的绊脚石。就拿当前在全市展开的为服务新农村建设而设立的村级法律服务室而言,有的同志可能会凭经验想当然的认为,不就是将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弄在一起搞吗?这有什么新鲜的。其实,组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就是一种尝试。虽然说,当前的村级法律服务室是乡镇法律服务所向农村的进一步延伸,但,不结合各村的群众基础、人员素质、领导意向,不能对法律服务室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认识,凭以往的经验来办,就可能走弯路,更谈不上工作创新的问题。二是关乎司法所根本性、长远性建设的问题。如何认识当前司法所建设中从“求生存”向“求发展”转变的问题?如何认识当前司法所建设中从“探索型”向“规范型”转变的问题?如何认识当前司法所建设中从“经验型管理”向“知识型管理”转变的问题?是抓住当前司法所根本性、长远性建设问题的关键所在。为什么要提出这三个问题呢?从目前通州区所有司法所的建设情况而言,生存问题已基本解决,无论从经费、车辆、人员等保障方面,应该说已经基本满足了当前办公的需求。因此,我们就应把工作重心放在“求发展”上。如何求发展呢?职能作用的发挥是求发展的核心,扩大工作的影响面是求发展的方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是求发展的着力点。如何向“规范型”转变呢?司法所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应是向规范型转变的基点。正如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有制度作保障,就可以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如何向“知识型管理”转变呢?善于将当代先进的管理理论应用于我们工作的实践,是向“知识型管理”转变的一个切入点。从“木桶理论”到“墨非定律”,这些先进的管理理论都凝结着全人类管理的智慧和精华,善于运用和尝试,就可以使我们慢慢走出“经验型管理”的老套路。三是关乎司法所当前建设的潜在性问题。比如人才梯次建设中的“传、帮、带”问题;工作感情与个人感情的处理问题。这些问题看似不大,如果认识不到位,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一个单位的建设和发展。“传、帮、带”问题是一个所的工作作风、工作理念的延续问题,“传、帮、带”工作做好了,一个单位的人才建设问题就算成功了一半儿。工作感情与个人感情是一对孪生兄弟,对一个单位来讲,工作感情是基础,个人感情是前提。没有良好的工作友谊,谈
不上个人感情的深厚;反过来,没有互谅、互让的个人感情,工作感情也会变了味儿。说到底,工作感情与个人感情处理的好坏,看似无关紧要,但对一个单位的团结来说,是尤为关键的。这些问题需要一个所的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要有深刻的认识,并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对待,将其当作工作的突破口,这样工作就会有所创新。
善于在深知上情、熟知下情、真知“行”情的结合点上做工作,是司法所工作创新的重要途径。
创新是挑战性的工作,是在新的观念支配下,运用新的方法,开启新的途径,实现新的目标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一个司法所在工作中要实现创新的目的,须深知上情、熟知下情、真知“行”情,在三者结合点上下功夫。因为,上级的文件指示精神是我们工作创新的依据,下面辖区内的实际情况是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文件指示精神的依托,“行”情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了解面上某项工作的进程和质量。当前,影响这三者结合的主要表现:一是有的同志把照搬上级文件指示精神是对上级尊重、执行指示不折不扣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看上去执行上级文件指示精神“不走样”,实际上是“走了神”。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盲目的表面上完全无异议的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的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的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因此,执行上级文件指示精神关键是与本单位情况相结合,否则不可能有创新。二是上级指示“满”与下级执行“难”的问题。也许有些同志认为现在上级的文件指示不仅多,而且非常具体,“照此办理”就行了。这里需要明确,创新要有主动权,要有时间和空间,要有自己的思路和特色。如果一说落实上级文件指示就干扰本单位工作的整体思路,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就不可能创新。三是吸取别人经验与提高创新质量的问题。虽然各司法所的建设情况不尽相同,但有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避免或少走弯路。牛顿说自己能够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每个人、每个集体的成功都免不了要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也是一种学习和提高。
善于把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新的工作思路,是创新的关键所在。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搞好调查研究是我们工作有的放矢的出发点,将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工作思路是调研工作的落脚点。如何做好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应把握几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搞清司法所建设的外部环境、内在要求和工作对象的新变化,形成工作的预见性思路。比如,当国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时,要及时研究它对我们单位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当一项有关政法系统工作的改革措施出台时,要及时研究它对我们单位可能提出哪些新要求;当一部新的法律、法规颁布后,要及时研究它对我们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法律素质建设有什么新标准;当社会矛盾呈现新特点、新趋势时,要及时研究它可能给单位人员素质的提高带来的新问题,等等。一般来说,新的形势和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又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它为一个单位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但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二是着眼于对司法所整体建设更有效的指导,形成工作的可操作性思路。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解情况,就要对本所各项工作分门别类,实施单个的具体的指导,克服盲目瞎抓的现象。要在一个时期内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并能巩固住,就是一种进步。三是在求真求新的着力点上,形成工作的科学性思路。我们讲科学思路,就是要有科学头脑,在研究分析具体事物的诸矛盾中,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新办法。比如,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大量的新型的、跨区域、跨行业的矛盾纠纷,如何建立区域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整合各方资源,创建“和谐通州”、“平安通州”。是否可以借鉴其它地方的一些做法,“走出去,请进来”,为我所用。面对农村法制宣传的“盲点”,如何解决宣传方法单
一、宣传力量单一,运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让法律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创新,我们可能要经受失败的痛苦;没有创新,我们可能永远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篇:对工作创新的一点思考
对工作创新的一点思考
●汪延明
江泽民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的领导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缺乏创新精神。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部队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工作有无创新,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工作进程,关系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领导干部工作创新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除思想认识、精神状态等因素外,如何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推进工作创新,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盯着问题做工作,是领导干部工作创新的重要切入点。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问题的单位是不存在的。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纵然有天大的本事,其单位也仍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况且,领导干部抓工作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要敢于正视问题,破除讲问题砸“牌子”,亮家丑丢“面子”,揭短处失“位子”的思想,查找问题不仅标准高,而且要求严,态度实,敢较真。再就是查找问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工作中究竟哪项比较薄弱,哪个单位比较薄弱,问题到底在哪里,应有分析和思考。尤其在成绩面前,不能只从一个角度、一个方向去看,以偏概全。要善于从成绩中看到问题,能够小中见大,抓住“苗头”。问题大多是通过具体的、多样的、繁杂的现象反映出来的,开始总是萌芽状的、潜在的,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能够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抓准问题。当然,作为领导干部,不可能对部队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及时发现、紧紧盯着,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但领导干部至少对这样几个问题不应疏忽:一是关乎全局的倾向性问题;二是关乎部队根本性、长远性建设的问题;三是关乎部队当前建设的潜在性问题。对这些方面的问题需要以政治责任感来对待,并将其当作工作的突破口,这样工作就会有所创新。
善于在深知上情、熟知下情、真知“行”情的结合点上做工作,是领导干部工作创新的重要途径。创新是挑战性的工作,是在新的观念支配下,运用新的方法,开启新的途径,实现新的目标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实现创新的目的,须深知上情、熟知下情、真知“行”情,在三者结合点上下功夫。因为,上级的指示精神是我们工作创新的依据,下面的情况是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的依托,“行”情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了解面上某项工作的进程和质量。当前,影响这三者结合的主要表现:一是有的同志把照搬照抄上级指示与对待上级态度划等号,认为照搬上级精神是对上级尊重、执行指示不折不扣的体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看上去执行上级指示“不走样”,实际上是“走了神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的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的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因此,执行上级指示关键是与本单位情况相结合,否则不可能有创新。二是上级指示“满”与下级执行“难”的问题。目下,基层有些同志反映现在上级的指示不仅多,而且非常具体,“照此办理”就行了。这里需要明确,创新要有主动权,要有时间和空间,要有自己的思路和特色。如果一说落实上级指示就干扰本单位工作的整体思路,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就不可能创新。三是吸取别人经验与提高创新质量的问题。虽然各单位情况不尽相同,但有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避免或少走弯路。牛顿说自己能够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每个人、每个集体的成功都免不了要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善于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工作思路,是领导干部工作创新的关键所在。江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将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工作思路,应把握几个重要环节:一是搞清部队建设的外部环境、内在要求和工作对象的新变化,形成工作的预见性思路。比如,当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要及时研究它对国内、尤其是军队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当国家重大改革措施出台时,要及时研究它对军队可能提出哪些新要求;当社会上出现某种思潮时,要及时研究它对军队带来的新问题,等等。这方面有些领导干部缺乏正确认识,在分析新的形势和环境的影响时,看不到它的双重性特点,只讲消极的、不讲积极的,只讲负面的、不讲正面的,只“堵”不 “疏”。一般说来,新的形势和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又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它为部队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但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二是着眼于对部队实施更有效的指导,形成工作的可操作性思路。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情况,就要对部队分门别类,实施单个的具体的指导,克服上下一般粗、盲目瞎抓、越位代抓而造成的忙乱现象。部队问题是多方面的,不同单位也不尽同,笔者以为,在一个时期内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并能巩固住,就是一种进步。三是在求真求新的着力点上,形成工作的科学性思路。我们讲科学思路,就要有科学头脑,在研究分析具体事物的诸矛盾中,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新办法。比如一些单位政治工作薄弱,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地方一些单位的做法,实行政治干部授课资格认定制度,就是说注重在机制上解决问题。还要多用科学手段。好的工作思路需要借助好的手段,比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为官兵所青睐,借助于这些载体进行工作创新,必然会取得更佳效果。
第三篇:关于街道司法所工作的思考
关于街道司法所工作的思考
一、司法所机构人员现状和主要管理办法
司法所是区司法局在街道的派出机构,实行区司法局和街道党工委双重管理,以司法局为主的管理体制。但由于司法所驻在街道办,一切日常管理和工作任务安排全权按街道安排开展工作,工作上自主安排的机会少,为此,又形成“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二、当前基层司法所管理中凸显的几个问题
通过近年的努力,司法所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管理方法和措施得到了加强,但从司法所实际运行的效果和发挥的作用来看,整体情况较好,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编缺员的情况依然存在。
司法助理员属政法专项编制,按照司法部“司法所应当由3名以上人员组成”的要求,人员缺编缺员的问题相当突出,即使按每所最低2人的标准。虽然采取了有的司法所采取兼职司法助理员作为补充,也只是权宜之计,“兼职”二字决定了其性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司法行政职能不强、体制不顺、待遇不高等因素,加上同公、检、法等其他政法部门相比,在政治待遇的落实上,工作经费的保障上具有明显的反差,大大挫伤了司法助理员的工作积极性,一旦有机会,就想离开司法助理员岗位,这使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潜在人才危机。如果不从根本上去解决,基层司法行政队伍缺编缺员的问题将长期存在,从而就会制约和影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缺钱缺物的情况依然突出。
在领导重视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人民调解工作也实行了“个案补贴”,但司法所开展工作的经费却难以落实,司法所的各项经费保障与新形势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制约了司法所的整体发展。随着社区矫正、大调解等工作职能的强化,工作经费缺口将进一步增大。司法行政部门同公、检、法各部门一样,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是国家的政法部门。然而同其他政法部门相比,司法行政的经费却大打折扣,不可同日而语。由于司法行政的职能弱,没有什么收费职能,其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三)缺位缺权的情况依然严重。
司法行政部门在政法系统中位不高,权不重、职能弱,近几年来,在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矛盾纠纷日益突出,维稳任务压力倍增,司法行政部门职能有所彰显,但“弱势群体”的问题依然存在。司法系统几乎没有什么决定权、审批权、强制力,而决定权、审批权、强制力代表着威信,威信则关系到该系统的社会地位。作为政法队伍,司法系统常常处于尴尬境地,司法助理员在执行任务中,遭围攻辱骂、遭挨打致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工作受到严重阻碍,“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司法助理员显得无奈、无力,很大程度影响了司法所职能发挥。
三、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司法所管理的几点建议。
街道司法助理员是基层司法行政队伍中的主要力量,他们有着“熟悉民情,懂得法律,身处基层”的特有优势,是居民通向法治的重要桥梁,是送法到基层的通道,是普法依法治理的载体,是化解民间纠纷的调节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因此加强基层司法所队伍建设,必须要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从根本上解决司法职能不强、体制不顺、经费不足等问题。
(一)落实待遇,增强队伍凝聚力。
1、政治待遇要进一步落实。认真落实基层司法助理员职级待遇,激发司法助理员奋发向上的活力。
2、工作环境要进一步改善。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加大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投入,力争司法所要达到规范化司法所的达标要求,保证必要的办公条件和经费,给街道司法助理员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实行片区联动,整合现有资源
现阶段司法所人员较少,街道司法所只有专职司法助理员1人,加上各项建设又在大规模推进,处于攻坚跨越的关键时期,各类矛盾纠纷纷繁复杂,各司法所单打独斗往往力不从心,矛盾纠纷不能得到有效化解。针对这一现实矛盾,整合资源成为司法所创新工作的必然要求,主要利于法制宣传、安帮和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应对和调处群体性纠纷、疑难纠纷和突发性事件,变“单兵作战”为“集中兵力”,保证社会稳定和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加强素质教育,提高队伍战斗力。
提高司法行政队伍素质,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永恒主题,司法助理员队伍建设不在一朝一夕,而在长抓不懈。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素质教育、法律知识教育、业务技能教育和知识更新教育,不断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助理员队伍。大胆启用和培养年轻同志,敢挑重任。牢固树立“以有为争有位”的思想,坚定“大有作为”的理想信念,坚持在社会管理中“柔性”治理的定位,与公安派出所、法律事务所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主动融入社区,服务居民,用工作成效彰显司法所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让司法行政在新的时期有新的贡献,有新的亮点,以此提高自身在街道的工作威信和在群众中的认知度、公信度,并以此带动司法所的其他工作,自身也能体现人生价值,在基层锻炼成长,成就事业,为一个街道、一个区域的发展稳定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增加行政职能,树立队伍权威。
强化区级司法行政职能为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对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职能强化了,其凝聚力,向心力也自然有所增强,司法行政这支队伍必然相对稳定,既促进了司法行政工作的飞跃发展,又体现新时期政法队伍建设的要求。
第四篇:对县级人大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对县级人大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创新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也是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机制,是推动地方人大工作的重要动力,人大工作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形势的需要,更好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如何提升人大创新工作,值得我们人大工作者深入思考。
1.彰显创新意识。创新是人大工作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人大工作的创新,不是对法律、程序的背离,而是更好地探求贯彻落实之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是在宪法和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内的创新,而法律和程序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人大工作中要消除无所谓创新、不能创新的认识障碍,从而树立需要创新、能够创新的主动创新意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持和完善,不乏创新,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也不乏创新,有创新愿望,才能发展,在人大工作中积极创新,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增强人大工作活力和促进人大工作发展的重要方法。
2.做好创新准备。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创新人大工作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组成人员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人大工作创新的力度,也决定了人大各项工作开拓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不断发展的速度。因此,创新人大工作,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要努力从传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自己。要面对人大工作的现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在思想认识上要破除“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到站论”,鼓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创业劲;破除“多栽花、少栽刺”的“留路论”,鼓足“坚持原则,敢于监督”的叫真劲;破除“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安逸论”,鼓足“敢冒敢闯”的创新劲;破除“年过五十不学习,有点经验能办事”的“经验论”,鼓足“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劲;破除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的“满足论”,鼓足“创一流、攀高峰”的拼搏劲。时代呼唤人大工作创新,是历史的必然,创新人大工作,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理应成为创新的模范,人人都要做好创新人大工作的思想准备。
3.弘扬创新精神。人大工作能不能创新,能不能在创新问题上取得更多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工作者,尤其是人大党组成员有没有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的能力。没有强烈的进取心、责任感,没有创新的精神,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人大机关更需要在实践中把创新作为一种优良作风来发扬光大,将创新融入自己的思想行为,使之成为人大代表、人大工作者的重要素质。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据客观规律,不断研究新情况、学习新知识、寻找新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创造出体现人大特点、发挥人大优势的新方法、新途径,才能切实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才能把人大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
4.提升创新能力。创新人大工作仅有愿望和精神是不够的,人大工作要创新,就要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在学习前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扬弃旧义,探求新知”,提出新见解的能力,就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能力。新时期任务异常艰巨,人大工作的创新应是对客观规律的新遵循,对实践经验的新概括,对新事物、新问题的科学思考。创新能力必须在“实”事中求“是”,必须广泛而深入地接触客观事物,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并经过去粗取精的分析综合,能动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提高创新能力,还必须刻苦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如果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法律知之甚少,在创新上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只有强化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知识贮备,才能为人大工作的创新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
5.投身创新实践。创新不是脱离实际的照猫画虎和一厢情愿的凭空想象。只有深入实际,才能了解真实情况,才能在实践中发现新特点、探索新规律、形成新认识、找到新答案、指导工作。如果视察、调查仅仅是听听汇报,做做样子,走走过场,那么所提的建议和意见只能是闭门造车、隔靴搔痒,人大工作就无法创新。要用创新人大工作的社会实践增强创新的勇气,投身到创新的实践中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6.坚持创新为民。“人大干的,都是百姓盼的!”人大工作的创新要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紧贴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紧紧放在人大工作的聚焦点上,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带有浓厚的感情、真诚的意愿、谦虚的态度,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广泛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进一步畅通和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把党的主张和意志转变为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主渠道作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把事关群众福祉的事办好。用创新的人大工作模式,解决“鸡毛蒜皮”的群众大事,守护“绿水青山”,解决民生难题,做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这样的创新工作才有意义,这样聚焦人民的方式才能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第五篇:浅谈对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考
浅谈对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考
“创新”,对多年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来说是一个既“易”又“难”的问题。“易”即回过头来看,这些年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创造出了一些党建工作的新路数和新方法,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难”即我们要不停歇地创造再创造,要不断地超越自我。
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我理解,“创新”是现阶段乃至今后党务工作方式方法的灵魂。那么,如何创新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我们必须下功夫去思,下力气去想,下决心去干。
思想理念要创新
更新思想理念是创新的前提。现今,党建工作有两种思想理念严重障碍着工作创新。一是“重业务、轻党建”;二是就党建抓党建。这两种理念的“根基”是“思想解放不到位,理念更新滞缓”。责任和使命要求我们必须从这两种思想理念中跳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党建工作开创新局面开辟坦途。
吉林省广电局党委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提出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中心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组织保障”的工作思路。在党建工作中强调和实施“三贴紧”。
一是贴紧中心。紧紧围绕全局的中心工作开展党建工作。在工作内容上,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来设臵党建工作的内容;在工作
1部署上,与中心工作同步进行;在工作验收上,与中心工作一并考核。例如,2006年结合“十一五”规划的提出,组织开展了“我为十一五发展做贡献”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干事、成事、奉献、创业”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
二是贴紧实际。将党建工作与机关及局直各单位的业务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组织机关具有服务职能的“窗口”处室处长参加省里统一开展的“百名处长评议”活动,推进职能处室认清本部门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有效地进行整改,促进机关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局直各技术单位的党委、总支、支部多年来还一直坚持组织开展“岗位技术竞赛”,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三是贴紧生活。改变“说教式”的教育管理方法,坚持以人为本,贴紧党员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倾注人文情感和人文关怀。通过关心、理解、爱护党员来进行教育和管理,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和亲合力。从2005年起,我们在全局系统组织开展了“党组织关爱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活动,建立了党员一对一的“帮扶点”70多个。为解决贫困职工的生活困难,还对整个系统职工生活状况进行了详实的摸底调查,建立了“吉林省广电局困难职工档案库”,每年年底都对档案记载的困难职工进行走访慰问,给予生活补助和精神安慰。
工作载体要创新
现在从事党务工作的一些同志,总是抱怨党务工作“难”做,创新就更谈不上了。其症结在于对创新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只有全新的内容才是“创新”。其实“创新”是多层次的概念,就从事某项工作而言,内容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叫“创新”;工作方式发生有意义的改变也叫“创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创新之路无处不在。
回顾我局系统这几年的党建工作,局直各级党组织在职言职、在职尽责,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行之有果”的党建工作形式,创建并完善了一些新的工作载体。
1、开展“主旨鲜明”的主题教育。将过去“单纯地”组织学习及“单纯地”开展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性学习与切身体验融为一体,从2003年开始,局直机关党委在全局系统陆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一年一个重点,一年一条主线,全面地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
2、开展“常态化”的创建学习型机关(台、站)活动。把创建学习型机关(台、站),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地全面地抓。截至目前,这项活动在全局系统已坚持了四年。局机关各处室及局直各单位每年都制定学习计划,并把学习情况作为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局直机关党委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组织党员参加“学习论坛”及各种培训班,印发各种学习书目目录,组织动员党员干部撰写学习心得。现在,学理
论、学业务、学法律、学政策的理念已深入党员干部之心,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3、开展“固本强基”的五好党支部创建活动。坚持做强“创建五好党支部”这一有效载体。局直机关党委始终把这一创建活动抓在手上,并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以及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根本举措,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认识,充实内容,培育典型,完善标准。全局系统近三年,累计有36个党支部分别被省直工委、局党组授予“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广电局先进‘党支部'”光荣称号。
4、开展“贴中心、有兴趣”的文体活动。赋予文体活动这一“传统载体”新的命题,以“既为中心工作服务,又为大家兴趣所致”为活动项目的确定标准,使其“出新”、“出彩”,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效力。为了推动全省网络整合的顺利进行,省局以乒乓球为载体,于2007年6月举办了全省广电系统首届职工乒乓球比赛,全省各市州广电局汇聚省城长春,以“欢乐、喜悦”的心情参加了比赛,赛出了友谊,加强了沟通,融恰了感情,为网络整合的进一步推进铺垫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局直机关党委已经把这一载体搭设成为“围绕中心,促进和谐”的宽阔平台,平均一月一次的文化、文艺、体育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
工作机制要创新
党建工作的长久生命力在于建立和完善一套“施之有效”的长效工作机制。
1、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这是最近几年在抓工作落实中建立起来的。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容全面细化,该定性的定性,该量化的量化,分解指标,落实责任。局机关层面,共分解出六大方面34个指标。局直各单位也都根据要求,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年终局机关各支部、局直各单位党委、总支、支部都要对各自贯彻落实责任制的情况进行自检,局直机关党委再做检查、验收。
2、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服务机制。强化党员干部的“民生意识”,在全局系统建立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包括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局长接待日等。还建立了为民办实事制度,一些单位和部门建立健全了服务承诺制、随时办结制、工作督办制等制度,督促和推动党员干部为群众诚心实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3、建立和完善激励党员发挥作用的动力机制。在激励机制中引入竞争,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对以往开展的“争先创优”活动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引导党组织和党员把先进性的要求体现在比学习、比服务、比创新、比贡献、比政绩中。局直机关党委还与人事部门一起建立和完善了党员干部考核、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使优秀党员及党员干部受到激励和鼓励,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在岗位中不断凸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