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文化(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13:0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岭南建筑文化(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岭南建筑文化(本站推荐)》。

第一篇:岭南建筑文化(本站推荐)

岭南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种特殊地区性建筑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是由于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人文哲理思想和民俗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促成的,岭南建筑风格是在发展变化的,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岭南建筑。

从发展历程上看,岭南建筑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有:唐朝“海上丝绸之路”时期以南海神庙为代表,明清时代以陈家祠、西关大屋为代表,鸦片战争以后以沙面、石室教堂等殖民地建筑为代表,清末到民国时期,高层的商业楼宇、钢桁材料的桥梁出现,显示建筑技术向近代化发展。1922年,广州建成岭南第一座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大新公司,高12层50米,1937年建成岭南第一座钢框架高层建筑爱群大酒店,高15层64米多,都是当时称为南方建筑之冠的高层建筑。1929-1936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进行旧城改造,广东建筑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中新河浦别墅群等就很有特点。1994-1996年,深圳地王大厦,高69层,总高度383.95米,实高324.8米,建成时是亚洲第一高楼,现在是深圳第二高楼,也是全国第一个钢结构高层建筑,位居目前世界十大建筑之列。地王观光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中国第一个主题性高层观光旅游景点。地王观光运用了多种高科技手段,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并有多项参与性节目让游客全情投入。这样,游客从参与和娱乐中获得知识,可充分感受到地王观光的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

岭南建筑的基本特色是既保留古制,又融会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同时由于气候湿热,岭南建筑一般都空间开敞,由于四季常绿,在园林营造方面也很有特色,岭南庭园代表作有清晖园、余荫山房、可园和梁园(十二石斋)等等。

岭南建筑文化的特点:(1)为适应气候建筑布局比较开畅明朗,通透玲珑,造型比较轻巧淡素。(2)因岭南地处南大门离中原边远地域,建筑少受传统法制约束,比较求新自由,民俗味比较浓,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常开建筑独特风格之先河。(3)受岭南先哲人文思想的影响,岭南建筑比较务实重利,因地制宜,宜时多变丰富多彩。有海洋文化特色,也有崇山峻岭之文化特色。

第二篇:岭南海洋文化

我的故乡在云浮,这个城市,又被称为石城,位于中国华南西江南岸、是连接广东珠三角和大西南的枢纽,系著名旅游风景名城,全国有名的“石材王国”,素有“硫都”和“石都”之称,有“沙糖桔之乡”的称誉。“城中有山,山中有水,绿树花香,山水相映”是云浮的特色。这个城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东与肇庆市、江门市交界,南与阳江市、茂名市相邻,西与广西梧州市接壤,北临西江,与肇庆市的封开县、德庆县隔江相望。全市位于北纬22°22'~23°19'和东经111°03'~112°31'之间。云浮市管辖云城区、新兴县、郁南县、云安县、罗定市(县级)。总人口261.28万人。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地貌,云浮市地域地质上处于云开山脉隆起带之中部,由褶皱和断裂发育而成,境内峰峦叠嶂,丘陵起伏,形成奇特的岩溶地貌。地势总体西南高东北低。全市最高峰是位于罗定市与信宜市交界的龙须顶,海拔1327米。云浮市的气候也非常宜人,地处亚热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6℃,年平均降水量1518mm,年平均日照1708小时。一年四季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春季阴雨天气多,雨量少;夏季高温多雨,雷暴日数多;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干燥少雨,阳光充足。

既然云浮市的地貌比较多山,云浮也被叫做城中有山,而不得不提的是云浮蟠龙洞被世界洞穴协会誉为“世界三大石花洞之一”;云浮蟠龙洞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云浮市区北部的狮子山中,是一个经历了1.7亿多年逐渐形成的次生溶洞。洞分3层,上为天堂通天洞,下为龙泉地下河,中为九龙长廊。蟠龙洞属喀斯特溶洞,洞内石花高悬,钟乳低垂,石笋石柱如林,石幔、石帐、石盾、石堤应有尽有,奇景叠出,洞体迂回曲折,形若蛟龙,故得名“蟠龙洞”。蟠龙洞属喀斯特溶岩,经历亿万年漫长岁月逐渐形成。洞内游程528米,分三层,上层天堂通天洞,下层龙泉地下河,中层九龙长廊,层层相连,曲折迷人。洞内钟乳千姿百态,石笋石柱如林。处处有景,景景皆奇。类人似物有“神龟朝圣”、“龙母浴池”“天书神笔、”“玉壁雄关”等58景,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而最为奇特的是洞内岩壁上长出的簇簇石花,石花晶莹洁白,剔透玲珑,如银星闪烁熠熠生辉。

云浮市新兴县拥有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的禅宗六祖惠能出生地,而国恩寺始建于公元683年由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开山创建,亦是大师圆寂之所。该寺由半山亭、山门牌坊、金刚殿、大雄空殿、六祖殿、方丈室、两旁回廊有诸天佛殿、禅房、观音堂、六祖纪念堂、五百罗汉堂、报恩塔等建筑物组成,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寺侧有六祖父母坟、龙山碑林、卓锡泉、浴身池、六祖手植千年荔枝树,以及五祖亲传的袈裟衣钵,武则天手书的敕赐“国恩寺"题匾等文物古迹。

至于云浮的饮食文化也颇有特色,例如云浮市新兴县的凉果,新兴凉果生产业启动于80年代中后期继而蓬勃发展、势不可挡,县领导大力倡导农业发展种养业,全县柑桔橙、荔枝、龙眼、青梅等水果种植面积达1.53 万公顷。新兴以青梅为龙头的凉果加工业应运而生。全县兴起了国有、集体、个体的食品加工企业260多家。开发凉果品种达130多个,年加工1万吨,产值3亿多元。新兴县的凉果加工品种发展到几十种,味道从以甘咸为主发展到甜、酸、辣各味俱全,其中话梅皇、果中皇等商标的系列凉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奖、中国博览会金奖,畅销国内外市场。

云浮市郁南县更是广东省沙糖桔重要的产区之一。专家认为,南盛镇是典型的山区镇,群山环抱,贡柑果在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下出落的形靓丽、肉脆化渣、清甜香蜜,是柑桔之中的上品,堪称“广东第一柑”,而南盛沙糖桔色泽桔红鲜亮、果肉爽脆、汁多、无渣,吃之沁心润喉,可称“广东名桔”。

云浮市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其地域在地质上处于云开隆起带云中部,构造复杂,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好,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化集中区之一,是闻名全国的石材之乡,且享有“硫都”的美誉。现已发现的矿种有52种,已探明储量并开采的有23种。其中金属矿种有:金、银、铜、铁、锡、铅、锌、锰等;非金属矿种有:硅线石、白云岩、大理岩、花岗岩、重晶石、滑石、高岭土、石灰石、粘土、砂页岩、钾长石、矿泉水、地热和稀有矿种等。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持证矿山131个。其中,云浮是全国闻名“石材王国”。当地从事石材生产加工已经有400多年历史,产能销量位居全国前列,被誉为“中国三大石材产业基地”之一。境内一条长达50多公里的“百里石材走廊”,在全世界非常罕有,闻名海内外。多年来石材产销量全国第一,品种高居全国首位“十里石材走廊”车水马龙,店铺一家紧挨一家,大大小小的天然石人造石依架而立,蔚为壮观。据介绍,在云浮,经营石材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就有3000多家,年产值达40多亿人民币。

云浮市民对待外来的游客也非常热情,身为一个云浮人,这一点我感到非常骄傲,街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志愿者指导外地到来的游客,为他们解惑,说到云浮的风土人情,一位伟人不得不说,这就是邓发同志,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为了纪念他,政府特意建立了邓发纪念中学和邓发纪念小学,而他的故居就在邓发纪念中学的旁边,他的励志人生经常鼓励着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邓发学子

不过,由于云浮市地处广东的西北部地区,地方大多是农村,经济发展又大多是靠石材和水泥,发展途径单一,而且这样发展下去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大,导致了经济发展的落后,根据资料,云浮市是广东省第二大落后城市,对于这样的囧境,我们年轻一代人要更加努力才能把我们的家乡发展起来

这个被我同学叫做浮云的城市水资源状况令人担忧,它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下游右岸,东经111°03′至112°19′,北纬22°22′至23°06′之间。地处亚热带以南,属南方水网地带、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境内水力资源丰富,西江主干流从西向东在我市北部通过,南江、新兴江从南向北,分别在郁南县南江口和高要市的新江口流入西江。另外,还有黑河、建成河、罗镜河、围底河、泗纶河、集成河、共成河等28条集雨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全市登记在册的中型水库12宗,小(一)型水库49宗、小(二)型水库159宗,总库容23295.19万立方米。浅层地下水总储量17.7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雨量1577毫米,实测年最大降雨为2620.8毫米。河流年均径流总量59.82亿立方米,过境客水2235亿立方米(含西江过境客水2227亿立方米)。因过境客水在我市的利用率很低,实际可供开发利用的径流资源不多。全市78%—83%的降雨集中在4—9月份,由于雨量集中,山区易爆发山洪、丘陵地区涝积易成灾害,夏季台风暴雨破坏性较大,加上境内水土流失严重,河床升高,洪水冲刮力强,路途停留时间短和受西江洪水顶托,往往水灾为患。10月至次年3月的枯水季节降雨少,不少河流甚至出现断流。另外,我市各地降雨分布也不均匀,西南多,东北少,尤其是有些石灰岩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有“十年九旱”之称。加上常年的石材开采,水土流失已经越来越严重,不过开发石材已经成为我们云浮市赖以生活的发展途径,未来实在是令人堪忧

作为一个云浮人,我还是非常推荐到云浮去旅游一下,看一下难得一见的宝石花,浏览一下历史伟人的风采,到六祖慧能的国恩寺那里悟道,品尝一下云浮的小吃,体验一下农村生活,也不失为一个周末或者假期的好去处。这个岭南海洋文化作业就写到这里,老师有兴趣的可以到云浮溜达一下

第三篇:浅谈 岭南建筑与岭南文化

浅谈岭南建筑与岭南文化

我自己在专题研究作业中通过对陈家祠搜集、阅读资料等过程对于岭南建筑和岭南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了解岭南文化和岭南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谈到岭南的建筑,不得不提起陈家祠。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陈家祠堂在1958年修缮后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参观后留有一首五言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1959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是现今广东保存最完好、规划最宏大、工艺最精湛的传统建筑,集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当中更有各种岭南艺术珍品,让人叹为观止。1996年被评为“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被广州市民评选为广州市文化名片。

陈家祠具有如此之高的艺术价值,那么它与岭南文化又有什么关联呢?透过陈家祠我们又能了解到岭南文化对建筑的何种影响?

陈家祠中的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幽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文化艺术之精华。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其中灰塑的使用也是一种体现,它是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由于灰需在现场制作,艺人便可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技艺,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富丽斑斓,充满浓郁的岭南民间文化艺术特色。

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从岭南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来探讨岭南独具风格的建筑文化。

让我们一同来从岭南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岭南独具风格的建筑文化。

1、务实性,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自始自终融合于自然环境中。岭南山多、丘陵多、河流多,城镇和村落多结合地形、河流、道路,山势自由布局,靠山面,交通方便,防御设施完善。城镇格局多为不规则,街道多顺应河流和山丘道路走向,曲直相宜。岭南的古城规划巧妙地把建筑与自然融合,使天、地、人道三合为一。如广州的三山五湖等,把城市园林化、自然化。城中的楼、塔、台、城门高耸入云,与蓝天、青山、绿水相映,形成了岭南城市风貌的独特意境。岭南古代城镇村落选址多依“风水”为据,按“龙”“穴”“砂”“水”的四大要素布局,为求“藏得风水”,山水要洄漩、拱卫、开合得体,注意对景、借景,以人体的阴阳五行来处理各种关系,有较强的整体性。这也是岭南人使城镇村落适应环境的特殊的构思方法,考虑到通风、排水、御寒、向阳、供水、安全、运输等人们的物质需要,也考

虑到生态美、环境美、景观美的精神需要。

2、兼容性,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岭南建筑博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做法;从事航海的岭南人很早就接受外来文化,使在岭南文化氛围之中发展的岭南建筑景观自古就表现出强烈多样化、多元化倾向。古代中原地区汉族在南迁过程中带来中原地区先进文明建筑技术;外出经商衣锦还乡的岭南人不仅带回了商品,还带回了域外建筑多姿多彩的平面组合和外观。再加上岭南地形复杂、民族多,所以民居类型繁多。例如粤中的竹筒屋、明字间、三间两廓,粤东潮汕地区的爬狮、四点金,客家的土楼、围垅屋等。这些民居传统建筑都充分糅合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特色。

近现代岭南建筑受各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影响更深,愈加追寻着岭南人固有的世俗——兼容和多元的文化性格。现代岭南建筑的不拘一格、回归自然的造型,正是岭南建筑不断发展、充实的例证。

3、世俗性,这是岭南建筑注意民间建筑,大众化思想的表现;古建筑设计体现封建礼教的中心思想。在这点上岭南建筑所体现与中国传统建筑是一致的。虽然特殊的地域铸就了独特的岭南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岭南建筑,始终体现着岭南文化特色。封建礼教是岭南古建筑设计的中心思想。中轴对称、方整对称、融合协调是岭南群体建筑布局的主流。村落多以祠堂为中心,按南北主轴,左右对称配置建筑。前有池塘蓄水,后有山林或丘地衬托。村民住宅多为定型化,朴素自然,绕祠堂层层拱卫,并以庭院为核心,建筑绕院环列,由院落组织成巷道,有秩序构成村落,形成了岭南村落的普遍格局。巷道也有主次,纵横有序、网脉清晰。其规划几乎都是血缘宗族之族长根据族谱族规、乡约的宗规组织完成的。

4、创新性,这是岭南建筑的主要特色和根本,一切以创新为主,在创新中求变。当代岭南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港台媒介,西方的先进技术、先进材料和先进的思潮,不断给现代岭南建筑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组成,它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文化特点。从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地区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它是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表达,而不是仅仅为一个建筑体,更是一种“家”的感觉。

第四篇:岭南建筑赏析

建筑设计——岭南建筑探析

岭南建筑设计的基本特色是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讲究风水,突出亲水。以独特的技术、工艺特点独树一帜。

一、岭南建筑历史

岭南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从发展历程上看,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二、岭南建筑风水

岭南建筑设计是风水建筑的健康优选。岭南建筑设计注重骑楼、天井、屏风。有利于遮阳避雨,吸收阳光,可以净化空气,吸纳好的气体,使住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还具有防震、防灾的意识。从岭南建筑的特点来看,客家民居、西关大屋为什么要有天井,一个是通气,取得一线阳光,最关键是如果有火,人在天井处可以逃避、逃生,前面要有水,水可以救火。通过屏风是可以掩盖了室内室外的区别。岭南建筑有骑楼。南方高温多雨,骑楼可以遮阳、可以避雨。

岭南建筑设计的另一个优点是有防患意识和防灾意识,房子有左门、右门,有什么事情发生,有多门出入。房内部有屏风、天井,天井可以采纳阳光、杀菌、净化空气,可以吸纳好气流,避开恶风,冬暖夏凉,坐北向南的房子,北边不开窗,北边的寒风不会吹进来。趟拢门,关而不闭,不会封死,有效地同外界交流。还有天窗的过白处理,风水建筑,里面有一个过白,即在屋子里可以看到天,而现在许多建筑里面是看不到天的,前面高后面低,好的风水进不来,所谓“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不健康的住宅。

三、岭南建筑工艺

岭南建筑工艺注重装饰,有的建筑物本身就是一个雕刻装饰艺术的宝库。广州南越王墓前室的石板顶盖、四壁及二道石门都施以来墨两色的卷云纹图装饰。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岭南建筑饰画。南越王宫署遗址的陶构件上依稀可见到绿、朱颜色的涂饰从广州汉墓出土的明器陶屋亭子、牌坊、华表淋漓尽致地予以装饰,使建筑物的门面陡增华贵之感。对于建筑物内部的重要部位,也通过集中雕饰来强调其地位。如建筑组群中的主体建筑,神龛的装饰,更是集中了装饰的精华,使之光彩夺目。在潮汕地区,梁架被称为“五脏内”,以喻其在建筑内部的重要地位。

其二,装饰题材上不仅广泛采用传统题材,更突出了岭南地方特色。岭南建筑装饰所采用的题材,几乎囊括了传统的民间装饰题材,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渔耕樵读的日常图景、戏曲小说场面、吉祥如意图案、虫鱼麟甲、走兽飞禽、奇花异草、龙凤随队山水胜境、亭台楼阁,甚至名人诗句、名家书法。岭南工匠更善于表现有地方特色的题材,通常较多表现的有岭南佳果:洋桃、番石榴、香蕉、荔枝、芭蕉、桃、李;岭南花木:红棉、茉莉、榕、桂、兰、芷、芙蓉、指甲花、素馨花;岭南风光,诸如潮州八景,就常作为潮州屏风、壁画之内容。

第五篇:岭南武术文化特征

岭南武术文化特征

摘要:从岭南地理位置、环境特征、邻近省份来分析岭南武术文化与岭南地域文化特征的联系,并详细说明岭南武术中的拳种及其由来。

一、岭南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特征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1.1岭南地理位置

岭南文化中的“岭南”,一般指南岭(又称“五岭”)山脉以南,包括今天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地在内的广大地区。[1] 1.2岭南环境特征 1.2.1气候特征

岭南地区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气候上呈现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高温多雨,夏季闷热潮湿,冬季温暖湿润。

1.2.2地貌特征

地貌上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地貌混合存在,其中山地居多、河流众多,形成以珠江为主体的庞大水系,水源丰富。

1.2.3历史特征

在明代后,岭南得到迅速发展,历史上因为战乱等原因,中原人民多次南迁,他们与岭南当地人和谐共处,共同推动岭南文明进程,使岭南文化蕴含着包容同化的文化特征。

1.2.4地理特征 在明清及近代,岭南凭借较长的海岸线与政府政策与外部世界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商业贸易,人员来往都很频繁,当地人思想较为活跃,因此岭南文化中也蕴含了变革求新的文化特征。

2、岭南的这些文化特征使得岭南武术在中国武术中独具一帜。

岭南武术是流传于中国南方北部五岭山脉以南各地方拳种的统称。岭南主要有五大名拳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新会)、莫家拳。

2.1、洪家拳

据史料记载,洪拳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创,洪熙官本为福建漳州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洪拳后来传入广东,包括五行拳(金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土地拳)和十形拳(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等十大象形拳),历代著名高手有洪文定、陆亚彩、觉固禅师,铁桥

三、林福成、黄泰、黄飞鸿、林世荣等。

2.2、刘家拳

相传有三种说法,一是刘生、二是刘一眼、三是刘青山所创的,他们都是湛江人,都姓刘,故名刘家拳。该拳短小精悍,步型稍高,步法灵活多变,含胸蓄气,擅发短劲,出拳后肘微屈。刘家拳以灵为主,短桥短马、功夫硬朗、灵巧敏捷、步走四方、拳打八面。

2.3、蔡家拳

相传是乾隆年间少林僧人蔡九仪(一说蔡展光)所创。该拳流传地区很广,包括湛江、濂江、茂名、化州、吴川、中山、江门等地。蔡家拳以快为主,快速灵巧、敏捷多变、消身借力、因势利导、闪化巧取、以巧取胜、不以力争衡。

2.4、李家拳

相传为少林寺僧人李锡开所创,广东新会李友山在少林五形拳基础上改进所成。李家拳是以长桥大马、偏身偏步、朴实刚劲为主。

2.5、莫家拳

莫家拳被誉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原称“六度阴阳掌”,它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莫家拳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风格,以腿法见称。

还有许多其他拳种同样非岭南原生拳种,属于外来拳种,但它们最终汇聚于岭南,如客家拳多数从外地带进岭南的;梅县的刁家教从江西传来, 岳家教从湖南传来;汕头的南枝拳、佛山的咏春源自福建;昆仑拳来自河南;白眉拳和侠拳从四川传入等等。这些拳传入岭南后有的保持着原来的技术风格, 有的在技术风格方面发生了变化, 形成了具有岭南地域风格的拳派, 这其中当然离不开人文地理环境的熏染。

三、岭南武术与其他省份地域武术的文化交流

3.1岭南武术各流派的本拳种也与福建武术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关联,原因如下: 3.1.1、福建地处我国东南部,其西南和西北大部分与岭南地区相连,境内的泉州、莆田、福清三地的西南更与广东省东部大面积相依,粤东的潮州地区先秦时属于闽越,闽南话与粤东潮汕话颇有相似之处。如此便给城市间人口流动带来便利,也使得两地各方面文化产生潜移默化且水乳交融的变化。

3.1.2、福建南拳运动的内容、特点和风格与岭南传统南拳明显趋同。福建南拳内容属少林拳系,如:罗汉拳、少林三进、少林三十二式、梅花拳等。[2]但其运动的技理、技法却结合了南方的地理地貌、南方人生理心理特点,形成手法变化多、腿法运用少、稳马硬桥、并以发声吐气助长肌肉发力等风格特点。

3.1.3、随着广东南拳,特别是广东竞技南拳整体水平的长期居前,各地方南拳已明显与广东南拳趋同。[3]除了各大国际武术竞技套路是以广东南拳为主体风格创编之外,咏春拳、蔡李佛拳、洪拳等传统南拳也有着经久不衰的市场站有率。

而客家人入越却是岭南武术文化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现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先祖,大多是两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也有部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群落,先后又经过多次搬迁,才相对稳定到粤、闽、赣等山区的三角地带,后有一部分人又迁入广西。[4]相当一部分入主岭南的客家人(特别是中原人)具有军事与武艺技能,加上较高的文化素养使得原本贫瘠落后的岭南当地人们在吸收他们优良知识与技能后,文化素质得到较大的进步,同时两地武学成功的融合促进了岭南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3.2岭南文化中的文化特征促成了岭南传统南拳运动特点和风格的进一步成型与成熟。3.2.1、岭南武术是岭南人生活和实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尽管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法则,但它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总是与人们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岭南文化离不开岭南人的生活和实践。岭南武术早已融入到岭南人日常的生活生产过程中,是人们生活和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已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3.2.2、岭南文化兼收包容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优化了传统岭南武术。历史上的岭南,因远离皇城而且一度被称为荒蛮之地,故被作为流徙之地,但历朝历代发配岭南的“顽民”,或被贬来粤的“罪官”等,都决非等闲之辈,他们中有的身怀高超的武技,有的具有开阔的视野,有的还是文武全才等,他们在岭南安家、乐业,融合在岭南这个大家庭中,活跃了人们的思维观念,推动了南北武术文化的交融,对传统岭南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质的飞跃。

3.2.3、岭南人既保守又创新的性格,最大程度保留了传统南拳的精髓,使传统岭南武术不失传统,又富有现代发展和创新气息。“高、难、美、新”是当今竞技武术发展的主流和方向,许多传统武术都近乎同化和改良走样,但在岭南南拳风格的基础上创编的“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南拳)”[5]还是保留了原有的特色和技术风格,形变而质不变。

四、岭南武术文化中运用的思想基础

4.1贵柔思想奠基了岭南武术的认识基础[6]。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源于荆楚大地的中原文化被认为是岭南文化的母体,中原武术更多是岭南武术的源头和活水,其所受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岭南武术中许多拳派都运用了这一辩证思想体系来解释本门派拳技的技法原理,并将这一技法原理应用在具体练拳的实践过程中,拳着通过不断的体验和尝试,进一步加深对本门派武技的认识和理解。

岭南武术本以刚猛的拳法特点和风格著称,这是主流也是传统,但除此之外,岭南武术也主张柔性内劲的拳技。尽管是同为南拳五大家之首的洪拳,但湛江洪拳相比于广州洪拳,其拳法中柔劲和象形元素明显居多,甚至还滋生出了柔功门。

4.2小结

岭南地域源远流长的民俗武风,气候条件催生的民风特点,战乱催生斗争结义,孔子贵柔和《易经》催生的尚武精神等,造就了民间教门组织活动中心,岭南地域内武术遗迹丰厚,结社繁多,反映出武艺活动在当时已经盛极一时,演练形式已不拘于单纯拳术动作,而且武术器械演练也已发展到较高水平,表明武术技击社会效用已经多样化。武术形态结构也已从单纯为主的演练形式转向多种拳术,器械演练方式并存,充分体现了岭南地域尚武之风已久。

五、岭南武术的核心之地

岭南珠三角腹地的佛山是中国南派武术重镇, 一提到岭南南派武术, 人们便会不自觉的想到一代洪拳大师黄飞鸿、林世荣, 咏春拳宗师梁赞、叶问, 佛山在中国武术史上是占有一席重要地位的, 清末民初佛山名震海内外的名家高手辈出, 人们习武蔚然成风, 成为我国南派武术的中兴之地。

而佛山成为岭南南派武术的中兴之地, 并非源自本地拳种的兴盛, 目前佛山流行的洪拳、咏春拳、蔡李佛拳均非佛山本地拳种, 都是外地流入到佛山, 在佛山扬名, 并从佛山传入香港, 传扬于世界的。相比较其他流派兴盛的地域武术多为一种或几种拳种的发源地, 如中州的少林拳、陈氏太极拳、苌氏武技, 燕赵大地的劈挂、八极拳等。佛山的许多拳种、流派非发源于此, 却在佛山得以盛行、光大, 有的拳种却在其发源地默默无闻, 甚至渐渐消亡, 致使近些年许多门派的海内外弟子只得到佛山来寻根问祖。佛山可谓一座铸炼的武术熔炉, 吸收四方来此的矿铁, 经过在这里的烈火融炼, 变成了光辉奕奕的金子, 它荟萃四方来此的外地武术精华, 经过萃炼得以升华, 并走出佛山, 传播到香港、澳门、东南亚各国及世界。

六、总结

岭南武术文化离不开岭南地域文化背景,正因为包容同化和变革求新等文化特征使得来源于异地的武术文化能够在岭南发扬光大同时形成各自流派特色的岭南风格。

参考文献: [1]地域特征民族本质世界背景_岭南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_郭杰 [2]、[3]岭南武术形成与发展刍论_李朝旭

[4]陆草.中国武术[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5]佛山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_冯娟 [6]岭南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_何云娜

下载岭南建筑文化(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岭南建筑文化(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岭南科技文化艺术节方案(大全)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1岭南校园科技文化节通知各二级学院、部、处、室、馆: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展示我校科技文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展现当代......

    2013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下半年期末考试

    广东开放大学 2013年下半年期末考试各专业《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试题(开卷)1.岭南即指五岭以南,五岭包括越城岭、、萌诸岭、骑田岭和大灰岭。B、都庞岭2.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

    关于岭南剪纸文化的调查问卷

    关于岭南剪纸文化的调查问卷 朋友们,你们了解岭南剪纸文化吗?我们是番禺实验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我们的研学课题是对岭南剪纸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研究调查。希望您能根据您......

    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作业四

    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作业四 (1/20)、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尤以( )表现突出的地方戏曲。(3分) A、武生B、花旦C、丑生D、小生 (2/20)、人们对......

    建筑文化——道教建筑

    建筑文化——道教建筑道教是我国汉民族自已的创立的一种宗教,它的中心思想来自道家,而“道家之源,出于老子”(《魏书释老志》)。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十分活跃,南方有葛洪、陶弘景......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摘 要:建筑是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建筑与文化

    建筑与文化 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古今中外的建筑艺术,无一不是和彼时代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所谓建筑文化,是指通过建筑群体及其周围空间的设计所体现出来的建筑形态、建筑......

    建筑 人生 文化

    建筑 人生 文化 摘 要:建筑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建筑反映的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从建筑里你能解读到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说蕴涵的文化。从一个建筑看世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