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建立乡镇党委工作运行机制
县建立乡镇党委工作运行机制
党委工作运行机制
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结束后,凤冈县根据党委班子配备改革和乡镇级内设机构调整后出现的新情况,按照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发扬民主、科学决策、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新一届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明确职责分工,建立统筹协作机制。针对乡镇党委
班子配备改革后副书记职数减少的实际情况,结合乡镇机关内设机构调整后的职能配置,制订出台领导班子成员岗位责任制,合理调整党委委员的工作分工,进一步明确交叉任职领导的工作职责,努力形成“各负其责、各尽其力”的工作格局。同时,实行层层分工负责制,明确书记负责全面工作,副书记协助书记负责党务工作,委员负责各线工作,做到日常工作定期交流,重大工作集体研究,初步形成了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集体领导机制。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是充分发扬民主,完善议事决策机制。换届结束后,县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指导乡镇制定完善了《镇党委议事规则》,对镇党委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决策议事的范围、程序、环节、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进一步提高了乡镇党委议事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同时,对乡镇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情况进行集中检查,指导着力抓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建设。乡镇都按照有关要求,定期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交流思想、指出不足、增进团结,进一步激发了领导班子成员干事创业的激情。
三是加强作风建设,健全联系服务群众的机制。县委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联系点、调查研究、结对帮扶、信访接待等制度。开展了新提拔领导干部“拜师学艺”活动,一些新任领导干部主动走访乡镇内的优秀村干部、老干部和经济能人,学习基层群众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经济中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履行职责的能力。组织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学先进”活动,以优秀基层干部为榜样,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听取和收集社会各界对乡镇党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思路,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良好风气。好范文版权所有
四是改进监督举措,构建岗位监督机制。举办了换届后乡镇党政一把手执政能力培训班,突出岗位监督方面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履行监督职能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对领导干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规定职责,实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用权行为的监督。健全了干部工作义务监督员制度,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老党员和普通群众代表担任干部工作义务监督员,切实增强对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亲属圈”具体行为的监督。
第二篇:建立依法治校运行机制
梁邱一中建立依法治校运行机制
我校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57人,在职教职工132人,学校规模大,管理任务重,难度大。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党中央依法治国方略为指导,以建立规范高效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为目标,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进程。
一、化法为规,建立制度约束机制
制度化是科学化的基础,实施依法治校,必先推进学校管理制度化。几年来,我校先后制定了80余个规章制度,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提供了依据和保证。
1、在思路上,体现法治性和科学性。由“人治”走向“法治”是依法治理的基本要求。我校在制定规章制度过程中,将克服“人治”现象作为推进学校管理法制化进程的基本出发点,根据《宪法》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专业法律法规的要求,集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经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实施,使学校办学行为逐步实现了由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和学校领导人的意志办学向依靠规章制度办学的转变,奠定了学校管理法制化和科学化的基础。
2、在内容上,体现合法性和全面性。近年来,我校根据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快速推进了建章立制工作。在此项工作中,我们一方面坚持了规章制度的合法性。根据法律法规要求,新建规章制度;根据形势的变化修订规章制度;根据新的法律法规充实和完善规章制度;根据法律法规的变化废止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是坚持了规章制度的全面性。我校规章制度,包含了学校教育教学、教师队伍建设、财务产业管理,安全卫生、考核评估、教育教学奖惩等方方面面,涵盖了学校管理的各项内容,做到了学校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在过程上,体现渐进性和民主性。所谓渐进性,就是根据学校发展的客观实际和阶段性工作重点逐步完善规章制度。如 《关于聘请行风监督员的实施细则》、《教师考核实施办法》等,都是在学校管理日趋规范的条件下逐步建立起来的。所谓民主性,就是制定规章制度,要充分尊重师生的参与权和决定权,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涉及学校发展全局的规章制度,坚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由教代会审议通过;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坚持由教代会审议决定;涉及学生的相关内容,坚持在学生中广泛征求意见后形成决定。
4、在实施上,体现可行性和实效性。我校订立的各类规章制度,均遵循了可操作性原则,既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又符合学校工作实际。在实施规章制度过程中,做到了依规办学,有规必依,违规必究,使各项规章制度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执行。
二、规范管理,建立工作运行机制
科学严格的管理是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保证。我们坚持“四个落实”,做到“四个到位”,保证了依法治校工作的有序开展。
1、坚持“四个落实”。一是组织落实:学校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法制副校长(外聘镇法庭王善伟庭长担任)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法制辅导员为成员的“依法治校工作领导组”暨“法制教育领导组”。二是机构落实:学校依法建立了有效的三级管理系统。即由校长办公会和行政会议组成的决策系统,由学校“一室三处一科”组成的指挥系统和由各年级组形成的执行系统。各级职能清晰,目标明确,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人员落实:科学设定了各种岗位,配齐了“法制教育领导组”领导下的三支工作人员队伍,即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心理咨询顾问、家长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外辅导人员队伍;以政教处、保卫科、团委干部和班主任组成的政工人员队伍和以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课及相关学科教师组成的施教人员队伍,各类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健全。四是责任落实:学校建立了各部门工作职能和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拟定了部门和个人的工作目标,将依法治校工作特别是法制教育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实施范围,和学校其他工作一起落实,形成了既有齐抓共管,又有各司其责的工作格局。
2、做到“四个到位”。首先是认识到位:将法制教育与教职工政治学习有机结合,并纳入教职工继续教育和考核范围。通过组织专题学习、聘请领导和专家作辅导讲座、组织课题研讨、布置自学任务、开展经验交流、组织知识竞赛和学法检测等形式,先后组织教职工系统学习了《宪法》和教育专业法律法规,提高了教职工依法治校的认识和依法执教的水平。其次是经费到位:近年来,我校在经费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普法经费投入,为教职工配发了《“四五”普法读本》、《教师法讲座》等10余种普法学习材料,编发了《学生手册》,收入了有关法律条文和学校纪律规定,作为学生法纪教育校本教材,订阅了《法制日报》、《少年与法》等近十种普法宣教类报刊,向学生家长印发《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学习资料,保证了日常普法宣教活动的经费开支。第三是工作到位:严格实施计划管理,将依法治校工作作为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并纳入学校阶段性工作计划。制定了《“四五”普法规划》,相关部门还专门制定了每学期工作计划,保证了依法治校工作的有序运行;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的真正落实;结合每学年评优选先工作,开展一次工作评估,举行一次经验交流会,表彰一次先进集体和个人,强化了工作激励。第四是资料管理到位:建立了依法治校专项档案,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对普法依法治校的相关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和计算机教学软件资料,进行分类管理,做到记载翔实、装订规范、查阅方便。
三、多管齐下,建立宣传教育机制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师生法制意识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几年来,我们坚持多管齐下,严格措施,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灵活多样的系列教育活动,强化了教育效果。
1、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渗透。坚持将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按规定开设法制教育课,做到了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还通过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课、团队活动、班会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 3 传授;在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里涵盖的法制教育内容,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和法制意识的培养。
2、组织专题报告。每学年新生入学时,我们都要集中一周时间,对学生进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法律规范和学校系列规章制度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各种常规要求。我们还坚持每学期举行1—2次法制报告会,由学校政工干部、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心理咨询员、老干部等为学生作专题报告,使学生受到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高尚的道德引导。
3、开展帮教活动。为了帮助问题学生转化和进步,学校对严重问题学生实行建档跟踪管理,并实施了一系列帮扶措施。一是实施共产党员联系问题学生制度。要求每名共产党员要负责联系并转化一名问题学生;二是实施家访制度。要求教师对建档管理的问题学生必须家访;三是举办法纪教育训练班。将问题学生按8—10人编班,由学校政工干部负责集中教育或组织开展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问题学生转化;四是学生间广泛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使问题学生在榜样的感召下得到进步。
4、举办征文和知识竞赛活动。配合读书、影视教育及各种专题教育活动,开展征文竞赛。举办《危险在你身边》观后感征文活动和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学习新《守则》、新《规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主题征文活动。在各种征文评选中,先后有数百人获奖。还就《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近10部法律法规举办了知识竞赛,并将相关法律法规内容纳入学生期末考试范围,加大了普法的推动力。坚持每年举办一次主题班会竞赛,将有关法律知识的宣教融入班会,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班会上中受到法的熏陶。
四、内外结合,建立支持协作机制
推进依法治校需要校内外相互结合,学校、家庭、社区合作支持,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强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使学校环境更具有艺术性;在校内设置名人雕塑、格言警句、标兵榜等宣传阵地,悬挂“校园之星”图片、征集展示学生“绿化警示语”、“安全警示语”,使校园环境更具有激励作用;建立校史陈列室,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设立黑板报、专刊、文化橱窗、读报栏,开辟“校园说法”专栏,使校园内处处见法;利用校园有线广播和闭路电视系统,自办节目,定期播出法制宣传教育内容。校园环境的规范化建设,形成了浓郁的法制教育氛围。
2、建立法制教育基地。一方面是建立校外法制教育基地。我校先后与相关单位共建,确定校外德育基地,其中,镇司法所、法庭等为法制教育基地;另一方面是建立校内法制教育基地。学校设置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室”,陈列了学校法制教育图片、书刊、学生作品等,配备了录放像设备,作为开展集中教育的固定场所。校内外两个基地的建立,为规范地开展法制教育提供了阵地保证。
3、积极指导家庭教育。坚持利用家长学校,每学期开展1—2次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及时沟通信息;建立家长开放日,广泛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及时推广先进的教子经验;建立“家校联系卡”,架起学校和家庭的桥梁;每年寒、暑假印发《给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对学生假期的学习和生活提出明确要求。家校联系的加强和对家庭教育的系列指导,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一致。
4、努力优化社区教育环境。配合有关部门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校门的安全保卫工作;延伸扩大监管范围,坚持学生上学、放学期间校门外到大街范围内的安全巡视,有效地扼制了校外闲杂人员肇事;协同相关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每年召开一次“三结合”教育座谈会,争取相关部门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使校外教育环境明显改善。
五、尊重主体,建立权益维护机制 全面实施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有利于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集中群众智慧管理学校,有效地推进依法治校进程。
1、建立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各项规章制度,是落实教职工民主管理的重要保证。在推行制度化过程中,我校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教职工代表大会章程》、《校内教师申诉制度》、《校内学生申诉制度》、《校务公开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规范了教职工民主管理的各项工作,保证了教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科学运行。
2、沟通信息渠道。坚持重大事项决策之前,召开听证会、讨论会或进行个别访谈,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定期召开离退休教职工座谈会,邀请离退休教职工代表列席教代会,走访离退休老干部,听取老同志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教职工中开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活动,对好的建议及时采纳;设立“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聘请行风监督员,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建议和监督。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反馈,为学校决策提供了有效咨询和参考。
3、规范教代会。规范教代会工作是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核心内容。我校建有由57人(占教职工总数的28%)组成的教代会,在教代会工作中,做到了组织机构、会议时间、会议组织、会议内容、会议讨论、提案处理、决策实施“七个规范”,将教代会开成了学校的“人代会”。教代会的规范运行,有力地激活了教职工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教职工对学校管理的认同感,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强大动力。
4、推行校务公开。校务公开是实施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载体。近几年,我们大力推行校务公开,做到了“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组织领导的严密性。成立了校务公开领导组,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二是坚持公开内容的全面性。对向内和向外公开的两个方面的内容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三是公开事项的真实性。保持公开内容真实、准确无误;四是公开形式的多样性。采取了召开各种会议、利用常规宣传媒体、建立《校务公开专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五是实施过程的科学性。落实实施公开的责任人,把握好公开的时机,掌握好操作的艺术。
5、满足合理需要。一方面,对教职工给予政治上的关心,思想上的促进,为教职工自我实现搭建广阔的平台,使教职工成就事业的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尽可能提高教职工生活福利待遇,解决教职工的生活困难,为教职工创造温馨幸福的生活和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自觉地把个人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管理。
六、深化改革,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实施依法治校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们通过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了合法、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
1、完善行政监督体系。学校建立了包括教职工民主监督,社会广泛监督和学生参与监督的行政监督体系。教职工对学校行政工作的民主监督,主要是通过召开各种专门会议、校长信箱(书面信箱、电子邮件)等渠道收集信息、民主评议干部等形式来实现;社会的广泛监督主要是通过课改开发日、家长评教、行风监督员监督等形式实施;学生参与监督主要是通过校长信箱、学生评教等形式进行。覆盖无缝的行政监督体系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师德行风建设,促进了依法治校进程。
2、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全面推进中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我校按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实施了以校长负责制、年级主任负责制、岗位目标责任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为内容的改革措施。
3、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我们坚持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推动学校发展。在评价指标上,坚持全面性原则。建立了门类齐全、内容广泛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评价策略上,坚持过程性原则。落实专门人员,作好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为终结性评价提供依据;在评价方法上,坚持综合性原则。做到信息收集渠道多元化,信息收集手段综合化,信息处理合理化;在评价结论上,坚持客观性原则。在评价结果的认定上,坚持全面综合考虑各种评价指标,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将评价结果与部门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最大限度地放大评价的调控作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普法依法治校实践,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师生违法犯罪率为0;学校荣获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等奖励,学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并呈现出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1.3.2
第三篇:如何建立非税收入运行机制初探
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职能的客观要求。近几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在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于规范政府收入分配秩序,从源头上防范腐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改革刚刚起步,管理机制尚未健全,非税收入管
理还不够规范,运行效率偏低。笔者现针对当前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建立科学的非税收入运行机制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当前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乱收费。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搭车收费,对已取消的收费项目继续收取;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对已降低标准的收费项目继续按原标准收取。
2、应收不收。擅自降低收费标准,擅自减免、退费,人情收费,应收不收,造成非税收入的流失,滋生腐败。
3、隐匿收入。不使用规定票据收费,私设小金库,隐藏收入,逃避综合财政预算管理,乱支滥用,挥霍浪费。
二、现行非税收入管理的主要做法及其利弊
一是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即将各项非税收入均纳入部门预算反映。这对规范非税收入的管理起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非税收入不确定因素较多,收入预算数难以确定,准确性不高。目前,通行的做法是以前三年平均数并考虑可预见的增减因素确定。而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往往是只做“减法”,而不做“加法”,以期少收,多得超收奖励。
二是实行收支两条线,即对非税收入实行收支脱钩,收入全额上解、支出统筹安排。该做法有效地治理乱收费现象,保障了行政事业性经费,有效地避免分配不公、贫富不均的现象。但是,由于收支不挂钩,收多收少一个样,执收单位的征收积极不高,不能做到应收尽收。一旦收入下滑,将给财政平衡带来较大压力。
三是实行“票款分离”,即“单位开票,银行代收,实时入库(或专户)”。该办法较好地保证了收入及时解缴入库(或专户),有效地防止了单位滞留收入现象的发生,但是否按规定足额收费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三、建立非税收行运行机制的建议
1、总体构想
按照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体制要求,以建立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支撑,全面清理各项非税收入项目,深化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操作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财政执收主体地位,严格控制减免,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监控有力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
为顺利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改革改革,改革实施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明确财政部门执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虽然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明确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非税收入征收主管机关。”但实际上,执收单位发生多少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应该取得多少非税收入,是否多收或少收,财政部门不清楚。非税收入的减免权也流失在执收单位。财政部门基本上是被动接受资金缴库的结果,对收缴过程没有发挥出有效的监管职能,执收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因此,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要注重发挥财政部门的应有职责,密切跟踪行政审批或服务事项,进一步强化对非税收入收缴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2)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行政审批或服务与非税收入收缴系统一体化。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必须以现代化信息系统为支撑,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但是,从目前各地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系统来看,都仅仅局限于收入缴库方式、缴库的及时性等事中管理、事后监督,而对应该缴多少缺乏事前控制,行政审批或服务管理与非税收入收缴系统脱节。因此,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行政审批或服务与非税收入收缴系统一体化,以解决“应该收多少”的问题,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
(3)借鉴税收监管的经验,加强非税收入收缴的稽查和监督。由于我国非税收入的监管起步早迟,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而税收监管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尽管非税收入的监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但也有许多税收监管的经验值得借鉴,如稽查制度、有奖举报制度等等。引进这些先进的监管方法,将会大大地提高非税收入监管水平,实现应收尽收。
(4)必须准确划分行政事业收费与事业收入,堵塞转移行政事业收费的漏洞。按目前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精神,事业收入并未包含在非税收入之中。因此,如不加强事业收入的管理,尤其是事业收入票据的管理,可能会造成行政事业收费转作事业收入,造成政府非税收入的流失。从事业单位改革方向来看,事业收入使用税务票据更为适宜。
2、具体做法
(1)全面清理整顿收费、基金项目,在省级财政部门建立非税收入项目库,明确收费项目及标准。为减化起见,建议对收费项目、标准适当归并分类。
(2)实行
第四篇:探讨建立监狱工作新的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的办法
山东省监狱管理局里能分局,对外称山东里能集团有限公司。里能公局作为省监狱管理局的派出机构,管理鲁西、邹城、鲁宁、任城、鲁中、菏泽六所监狱;里能集团下属里彦发电、里彦矿业、鲁西矿业、新河矿业、鲁宁发展等8个子公司,留学生论文以及鲁中、菏泽监狱企业。创业之初,我们就积极推进监狱体制改革。经过10年来的改革探索,基本建立了监狱工作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改革历程
里能分局、里能集团是在鲁西监狱和里彦电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建设鲁西监狱和里彦电厂开始,我们就在司法部、省司法厅和省监狱局的领导下,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以发展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监狱管理模式。在监狱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先后进行了四次较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通过实施“四个相对分离”,实现了“监企适度分开”。从1995年鲁西监狱、里彦电厂筹建开始,为了规范鲁西监狱和里彦电厂的关系,我们就根据当时司法部提出的“监企适度分开”的要求,对鲁西监狱和里彦电厂实行了监狱党委领导下的四个相对分离。主要是将监狱和企业从地界上、人员上、财务上、资产上相对分开,从而保证和促进了监狱和企业能够按照各自的规律建设、管理和发展。
第二次是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建立了“五会分工”的管理体制。1999年7月,我们紧紧抓住组建山东里彦能源集团的机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企业产权结构进行了调整,健全了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党委领导下的党委会、狱务会、董事会、监事会、总裁会“五会分工”体制,初步建立起监企分开决策、分开运行的运作机制,进一步规范了监狱和企业的关系。
第三次是通过组建山东里能集团,初步建立了“两分离三保证一强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多监一企”的管理体制。2000年8月和2001年4月,山东省监狱局本着地域相近、产业相连、资产属性相同、优势互补的原则,实施资产重组,先后将邹城监狱企业里彦煤矿、鲁宁监狱企业**农场并入里彦能源集团。2001年4月4日,经山东省经贸委批准,将山东里彦能源集团改制为山东里能集团。由于统领三个监狱刑罚执行职能的管理机构没有到位,里能集团党委代行了对三个监狱的管理职能。为了强化监管改造工作,我们实施了“两分离三保证一强化”改革,即分离三个监狱的经营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保证干警职工的收入和罪犯的生活费用,保证警戒设施费用,保证三个监狱所对应的三个煤矿的生产成本费用,从而保证各监狱能够集中精力,抓好监管改造工作,履行好刑罚执行职能。此次改革初步解决了监狱经费保障问题,进一步理顺了监狱和企业的关系,强化了监狱改造罪犯的功能。第四次也就是当前正在进行的这次改革,主要是里能分局到位后,按照中央关于监狱管理体制改革精神,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监狱和企业的运行机制。第三次改革有两个大的问题没有解决:一是管理三个监狱的行政机构没有到位,出现了企业管监狱的局面;二是为了保持稳定,三个监狱党委成员全部进入集团党委,造成了监狱和企业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兼职过多,管理中存在不顺畅的地方。2003年1月31日《国务院批转〈司法部关于监狱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下发,山东虽没有列入试点,但是文件指出山东属于自费改革的省份,可以按照文件精神积极探索,省厅、省局党委要求里能集团作为全省的试点单位,先行一步,继续推进监狱管理体制改革。2003年6月,司法部批准以原山东省鲁西监狱的鲁西煤矿关押点为基础设置山东省任城监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集团对应四所监狱的局面。为解决里能集团不能统领四所监狱监管改造工作和警务管理工作的问题,2003年8月,山东省编委批准成立山东省监狱管理局里能分局(对外称山东里能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9月8日里能分局正式启动。分局的成立为我们进一步深化监狱体制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里能分局到位后,为了进一步理顺分局和集团的关系,理顺监狱和企业的管理体制,我们以分局到位为契机,按照“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改革要求,积极推进监狱体制改
革。这次改革的任务,主要是在“两分离三保证一强化”的基础上,按照司法部改革精神要求,理顺里能集团和里能分局的关系,理顺监狱和企业的关系,规范监狱和企业的运行机制,推进监狱企业市场化。我们制订了《山东省监狱管理局里能分局、山东里能集团有限公司管理运作实施意见》,把理顺“四个关系”,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作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了监狱体制改革。
理顺“四个关系”,即理顺里能分局和里能集团、里能分局和所属监狱、里能集团和所属企业、所属监狱和监狱企业之间的关系。
1、明确了里能分局和里能集团的职能,理顺分局和集团的关系。里能分局和里能集团分别作为监狱和企业的管理机构,他们之间的职能和相互关系应该首先明确。为此,我们根据省编委《关于设立省监狱管理局里能分局的批复》和省局《关于山东省监狱管理局里能分局管理体制和职能的暂行规定》等文件精神,明确了里能分局和集团公司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分别独立决策、独立运行的原则。里能分局作为省监狱管理局的派出机构,根据授权依法行使对鲁西、邹城、鲁宁和任城等独立运作监狱的管理职能。集团公司根据省局和省国资委的规定,负责集团公司和所属子公司资产经营管理和经济运行工作,承担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按照监企分离的原则,分别设立了分局和集团的组织机构,分局设劳动矫正处,负责监狱劳动改造管理和监狱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协调。根据分局与集团的不同性质,合理划分职能、机构、人员、资产、财务,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起了里能分局、里能集团两套管理体系。两套体系分开运行,独立运作,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密切配合的新的管理体制。
2、明确了里能分局和所属监狱的职能,理顺了里能分局和所属监狱之间的关系。里能分局党委领导四个监狱党委。里能分局对四所监狱的管理职能主要是指导、协调、考核和监督,四个监狱是独立的执法主体,具有和其他监狱一样的职能。按照这个原则,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分局和监狱人事、财务、执法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使里能分局管理、协调四个监狱的关系初步理顺。
3、调整了经营管理机制,理顺了集团和所属企业的关系。为了在监企分开之后,监狱企业能够尽快适应市场竞争机制,推进监狱企业市场化,我们结合实际对集团和所属企业的关系进行了调整。因为分局所属的监狱主要以煤炭生产为主,所以我们成立了山东里能煤业有限公司,作为集团公司下属的利润中心,负责所属监狱煤矿的经营管理,监狱煤矿成为煤业公司的生产车间。对和监狱没有劳务关系的纯社会企业,我们作为利润中心管理,这样集团公司作为投资中心、决策中心和资本运营中心,负责经营管理所属的企业资产,集团公司所属社会企业和专业化公司作为利润中心,负责经营管理,而监狱企业则成为成本中心,更好地实现了监狱经营职能的分离,为监企分离和规范运行创造了条件。
4、明确了监狱和企业的职能,理顺了监狱和企业的关系。能否处理好监狱和企业的关系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这次我们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把监狱的经营职能分离出来,使监狱更好地行使改造罪犯的职能,监狱经营职能交给企业。在具体做法上,我们从实际出发,没有简单地把监狱和企业分成两套班子,而是遵循企业生产过程和罪犯劳动改造过程相统一的原则,把企业的经营职能划给集团公司,但是监狱企业的生产管理仍由监狱承担。在体制设计上,集团公司下设专业化公司,作为利润中心承担监狱企业的经营职能,监狱对应的企业作为成本中心管理。监狱和企业是一个党委,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监狱长负责全面工作,分管生产的政委是经理,重点抓生产和劳动改造,监狱所需生产材料从专业化公司领用,监狱负责生产产量、质量、安全、材料消耗管理,不再承担企业经营利润指标责任和还贷责任,企业负责经营和还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行。
解决好“五个方面”问题:即解决怎样建立监狱经费的保障机制,怎样实现监狱企业的市场化,怎样妥善实现监企人员分开,怎样调动监狱生产的积极性,怎样建立规范运行的长效运
行机制等问题。
1、建立监狱经费内部保障机制。在国家没有按照“全额保障”的要求保障监狱经费的情况下,我们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了内部对监狱经费的保障方式,这种内部保障机制的资金来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靠财政拨款,另一部分是企业转移支付。我们从企业转移支付给监狱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监狱企业返还增值税按照规定比例应用于监狱的部分,上缴里能分局统筹使用;二是监狱劳务费收入,监狱干警组织罪犯为企业生产劳动,企业按照市场价值支付给监狱劳务费,劳务费由里能分局统筹分配。劳务费直接摊入企业成本。里能分局集中上述经费后,对所属监狱的经费实行内部保障,其中监狱干警工资按照人均5万元标准保障,由各监狱根据考核结果二次分配。
2、推进监狱企业的市场化。监企分开之后,必须推进监狱企业市场化,只有把监狱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久,才能保证提供更多的适合罪犯劳动改造的岗位,保证对监狱的经费补充。我们抓住监狱体制改革的机遇,逐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母子公司体制,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一企多监”的格局和以“三个中心”为特征的新的监狱生产管理体制,即“集团公司为企业资产经营和投融资中心,各子公司为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中心,监狱劳动场所作为企业的生产车间,为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中心。同时还建立了监狱企业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为监狱企业创造面向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推进监狱企业的市场化,我们通过转移支付将监狱企业靠优惠政策取得的收益回报给监狱,使监狱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成为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所以监企分开之后,必须转变企业机制,才能把集团做大做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监狱。
3、妥善解决了监企人员分开问题。监企分开中人员分开直接涉及干警切身利益,能否解决好十分关键。在分局和集团这一层,我们坚持按照两个党委,两套班子,分开运作,以保证监狱和企业按照各自的规律运行。在监狱企业这一层,监狱企业是劳动改造罪犯的场所,监狱组织罪犯劳动改造的过程和车间的生产过程是同一过程,二者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坚持上分下不分的原则,没有设企业党委,只是明确了分管生产的政委作为企业生产负责人(矿长、经理),全面负责监狱生产的管理。为了保证监狱权益和确保监狱企业为监狱劳动改造罪犯服务的职能,监狱长进入监狱企业董事会,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但是在经理班子中,尽量使用企业人员,为监企分离后的社会化运行创造条件。对一般人员,我们在分开时,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监狱干警尽可能不在企业岗位工作,确实需要到企业岗位工作的,采取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保留警察身份,按照企业人员管理。
4、建立了监狱生产的激励机制。监狱和企业分开之后,监狱的收入有了统一保障,干警的收入不再和企业的效益挂钩,容易出现强调监狱安全和教育改造,放松生产劳动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认真思考,我们对监狱生产进行了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生产劳动是监狱劳动改造罪犯的必要手段,《监狱法》对此已有明确规定,监狱必须依法组织罪犯劳动,这是监狱本身的职责,不组织罪犯劳动就是违反《监狱法》。在监狱追求的目标和企业追求的目标出现矛盾时,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调动监狱组织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我们认为,现在企业支付给监狱的劳动补偿费标准与社会企业的劳务费相比,明显偏低,监狱干警组织罪犯生产付出劳动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应按照社会企业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包括罪犯的劳动报酬,这些费用不是直接发给干警和罪犯,而是通过劳动改造成果的考核结果分配,这样可以有机处理两个矛盾。为此我们及时进行了调整,把经营职能全部交给集团,生产职能全部交给监狱,监狱按照企业要求组织罪犯劳动,生产所需材料实行领用制,其完成的产品产量、质量、成本消耗、安全等指标作为考核劳动改造罪犯质量的指标,除了国家规定的工资外,提高了劳动补偿费标准。由劳动矫正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励。
5、逐步建立规范运行的长效机制。监狱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全额保障,重点是监企分开、收
支分开,难点是规范运行。里能集团的历次改革,都是坚持体制和机制并进的原则,在改革管理体制的同时,注重对运行机制的配套改革,先后根据监狱管理体制的要求,按照两个规律(监管改造规律和经济规律),相应改革了人事、用工、分配制度,完善了监督约束机制,形成了大政工、大财务、大监督体系,建立了政务透明、程序公开、依法运作、制约有力的一套管理机制。这次改革,我们又先后制定了《山东省监狱管理局里能分局、山东里能集团有限公司管理运作实施意见》、《山东省监狱管理局里能分局党委会议事规则(暂行)》、《山东省监狱管理局里能分局局长、政委办公会议事规则(暂行)》、《山东省监狱管理局里能分局局务会会议制度(暂行)》和《山东里能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会议事规则(暂行)》,《山东里能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会制度(暂行)》等制度。分局各处室、集团各部室,根据所在部门的工作性质、职责范围和职能作用,制定了本部门的运作方案、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同时本着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原则,我们正在组织建立和完善“决策目标体系、执行责任体系、考核监督体系”三个体系和安全长效机制,以形成监企分开后规范运行的长效机制。
二、改革成效
经过四次改革,虽然还没有完全达到司法部确定的改革目标,但是已经按照司法部四句话的改革要求,在国家对监狱全额保障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在内部建立了监狱经费保障机制,里能分局、里能集团的关系基本理顺,分局和集团的职能相对明确,监狱和企业已经分开,收支分开运转正常,适应新型管理体制的制度和运作机制框架初步建立,较好地解决了“一个单位两块牌子,一个人两个职务,两个效益一块拿”的问题,使监狱和企业能够按照各自的规律规范运行,初步建立了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新型监狱体制,保证和促进了监狱和企业发展。我们的改革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新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保证和促进了分局和集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监管改造方面,我们已建成山东最大的罪犯改造基地。监狱工作“三化”建设和管改造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建立了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的监控预防机制,建立了严格依法办事、不法外施刑,又文明管理、不法外施恩的文明执法机制。在全国率先为罪犯办理了刑释短期生活保险,并在此基础上,办理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附加医疗费用保险,形成了完善的保险体系,成立了罪犯服刑指导中心和刑释就业指导中心,启动了“罪犯心理工程”,罪犯改造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监管改造场所的持续安全稳定,杜绝了罪犯脱逃案件和其它重大事故的发生。今年4月,分局接待了出席“监狱与社会”国际研讨会的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位代表,代表们对我们的监狱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英国剑桥大学犯罪研究院高级院士莱京教授表示:“此次访问非常有意义,中国监狱的工作成就非常出色,留学生论文在监狱文化建设和社会化方面的工作对世界其他监狱有很大的启发并值得借鉴”。此外,监狱经济方面,建设起了具有优势产业链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形成了里彦、新河、郓城“三大版块”。监狱经济实现了跳跃式发展,2003年集团进入全国工业企业500强、山东省百强。里能集团现在每年可以为罪犯提供7000余个劳动岗位。分局及企业班子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分局及企业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三共’建设先进单位”、集体一等功、国家一流电力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先后有2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被授予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荣誉称号,1人光荣当选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对于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央领导和上级机关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罗干同志在江西省调研“严打”整治斗争时的讲话中,称赞里能分局既做好了监管改造工作,又办好了企业,是全国的模范监狱。真实再现鲁西监狱创业发展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有座鲁西监狱》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并荣获全国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三、改革体会
(一)必须进一步加快监狱管理体制改革。现行监狱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已经难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监狱企业发展问题更是受到严重制约,体制问题已经影响了监狱执法和监狱企业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监狱体制改革代表了监狱工作的发展方向,是大势所趋,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罗干同志提出希望到2008年全国监狱体制改革大体搞完。我们将进一步加快监狱体制改革步伐。
(二)改革既要符合上级精神,又要紧密联系自身实际。监狱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很多,各监狱的情况千差万别。在具体实施改革的过程当中,总的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改革目标和思路,同时也要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
(三)实行监企分开应坚持行政推动与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监狱体制改革,对各监狱来说,实质上是一次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一方面,监企分开之后,监狱将失去原有的市场经营权、企业资金支配和部分人事管理权。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多数监狱企业的债务、人员负担沉重,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资金紧张,独立面向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因而造成多数监狱对监企分开改革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自上而下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改革将很难付诸实施。但是必须明确,在实施监企分开过程中,不能把监狱企业搞弱、搞垮。
(四)应该对监狱生产进行正确定位。对监狱生产的定位,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作出的“三个为了”的决策,为监狱生产确定了两项职能,一是改造罪犯,二是创造物质财富以提供监狱经费保证监狱的正常运行,这个决策现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监狱生产是劳动改造罪犯的手段,监狱必须依法组织罪犯参加生产劳动,劳动的过程也是矫正的过程,任何时候不能忽视监狱生产的这一职能。但是监狱作为执法主体,不能把监狱生产作为监狱生存的手段,必须把监企合一时期监狱承担的经营职能分离出来,交给监狱企业,由监狱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并为监狱劳动改造罪犯提供必要的场所和保障,对监狱生产的正确定位,是监企分开、规范运行的前提。
(五)要妥善处理好监狱企业管理人员的身份待遇问题。监狱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原有体制框架内进行的改革和调整,是根据监狱工作改革发展的需要,对内部管理资源的重新整合。实行监企分开之后,监狱企业并未立即成为完全市场化的竞争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对到企业工作干警的身份待遇问题应采取稳妥慎重的态度。我们认为,司法部在未出台相应的政策之前,应采取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特殊人才特殊政策。
(六)改革监狱生产组织管理制度,增强监狱生产改造罪犯的功能。一是要确立面向社会改造罪犯的指导思想,在监狱生产管理措施和手段上进行相应调整,使罪犯能够通过参加生产劳动,接受与社会企业相类似的现代管理信息,以增强罪犯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要制定监狱生产立法,建立规范的罪犯劳动管理制度,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规范和保障监狱生产的地位。三是要改进对罪犯劳动改造成果的评估方法。四是加强劳动改造职能部门的建设。结合监狱管理体制改革,自上而下在各级管理机关建立专司劳动改造的内设机构。
四、改革设想
总的思路是,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即司法部确定的“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监狱体制改革目标;做到“两个结合”,即结合监狱布局调整,结合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实施“两个创新”,即工作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三个体系”,即建立决策目标、执行责任、监督考核三个体系;增强“四个能力”,即不断增强维护监狱安全稳定的能力、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能力、依法行刑的能力、驾驭全局、持续发展的能力。达到“一个目的”,即促进分局、集团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目的,健全完善分局和集团分开运行、独立运作、密切配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省局党委关于将鲁中监狱、菏泽监狱两个监狱的执法工作整体划转到里能分局,其生产经营工作整体划转到里能集团的决定,逐步把鲁中、菏泽两所监狱纳入分局、集团监狱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根据监狱布局调整和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两所监狱的监狱体制改革。
第五篇: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
文章标题: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从深层次上说,根本在于通过实践的探索和制度的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动力与平衡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
社会的发展需要动力与平衡两种机制
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和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它有没有通过一定的制度和体制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动力机制,一是平衡机制。动力机制,提供和传输着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能源和能量亦即动力;平衡机制,维护和保持着社会各部分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协调、稳定和平衡。
社会需要动力。在一定的动力作用下,社会的每个成员或群体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从事以生产劳动为主的社会活动,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整个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社会也需要平衡。每个成员或群体都按照一定的规范各处其位,各得其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始终保持有序和稳定的状态。
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没有动力机制,社会就会陷于僵化、停滞状态;没有平衡机制,社会就会杂乱无章。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不仅要看这两大机制是否各自都具有良好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关键是要看这两种机制能否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协调稳定地发挥其总体的功能。
动力机制的社会表现和衡量尺度,主要是效率。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在社会层面,主要表现为有没有活力。作为社会整体,则集中体现在发展上。平衡机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是资源配置的结构比例和财富分配上的公平公正。在人的社会关系上,主要表现为平等。在社会层面,表现为是否和谐。作为社会整体,则集中表现为有序和稳定。效率与公平,是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的一对矛盾,它的背后,其实就是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关系问题。
把动力推动的发展与发展过程中的平衡结合起来
党中央要求我们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精神实质在哪里?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继续坚持发展;一是要做到又快又好地发展。这两方面往深层次说,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动力与平衡的关系。前者是要继续激发动力,焕发活力,从而保持发展的势头;后者则是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各方面的平衡,不要顾此失彼,造成大的失衡。
从前者来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这样那样问题,都需要加以关注,都需要认真解决。但基础,还是要靠发展。只有保持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我们才有更好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才有更大的财力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给予扶持,才能逐步缓解就业人口不断增加的巨大压力,才能处理好涉及利益关系的各种社会矛盾。
所有这一切,都要求社会具有强大的动力和活力,社会的每个部分、每个成员、每个单位都能以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去从事劳动、从事经营、从事创造。如果没有这样的动力和活力,任何发展都不能实现,任何平衡都是没有基础的。
从后者来说,我们要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是只为少数人的发展,不是畸轻畸重的发展,不是竭泽而渔难以持续的发展,不是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发展,而是科学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一句话,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又快又好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尤其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我们需要坚持的发展。
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是要注意社会的平衡,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区域、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做到统筹兼顾,各得其
所。
处理好动力与平衡的关系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就是讲平衡。和谐就是平衡,平衡才能和谐。
但平衡是有不同类型的。在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平衡;而停滞僵化、死气沉沉,也是一种平衡。过去,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讲物质利益,不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一切经济和社会活
动都由政府统一安排。这似乎也平衡了,但社会系统缺乏内在的动力。整个社会缺乏创造的活力,发展的速度受到影响。改革开放后,我们一个突出的做法是放开搞活。其实质,就是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通过物质利益的驱动作用,把人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是形成一种机制,通过市场来使创造的价值得以实现,并获得自己应有的利益。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的运行机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活力大大增加。人们生产、经营、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大大提高。其成就,有目共睹,世所公认。
但当我们致力于建设动力机制的时候,也逐渐发现,现实生活中,平衡机制上的问题又突出地表现出来。比如,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假冒伪劣现象严重,贫富差距、地区差别逐渐拉大,人民内部矛盾更趋复杂等。正是针对这些情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就和谐讲和谐,就和谐建和谐。和谐、平衡,只是社会一个方面的状态。对于一个健康的社会来说,还有动力、活力这更为重要的一面。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要求时,既着眼于保持和谐,又着眼于保持活力,贯穿了活力与和谐相统一的精神。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社会。在这里,缺了动力不行,缺了平衡也不行。
从激发活力来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时,就兼顾了活力的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注重激发社会活力”。要全面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各方面人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胡锦涛总书记还把“充满活力”直接纳入到和谐社会的特征当中。他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
从保持和谐来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五个“统筹”,贯穿其中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等利益关系,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妥善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等。做好了这一切,社会就能呈现出和谐的局面。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不同方面的人们,对改革评价、收入分配、区域差距、效率公平等问题,提出了不同意见。之所以会有这些分歧,其实基本的原因是:一方只注意到动力及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而忽视了平衡和稳定;另一方则只注意到平衡以及现实中的不平衡现象,而忽视了动力和活力。所以,消除分歧的关键,是双方都向对面看一看。只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动力与平衡的关系,思想就比较容易统一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建立和完善动力与平衡相结合的社会运行机制。治国理政,必须始终注意把握动力与平衡两方面的关系。提高执政能力,也必须提高把握这两个方面关系的能力。
《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