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投资的意见
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投资的意见
(新政发〔2011〕17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涨渡湖、龙王咀农场,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十二五”时期,我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共享发展的关键在工业,工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于工业投资。为进一步明确工业投资的目标和重点,完善工业投资体制,优化工业投资环境,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超倍增发展,经研究,现就做好“十二五”时期促进工业投资的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力度
(一)明确工业投资奋斗目标。“十二五”时期,全区工业投资确保完成650亿元,力争突破800亿元,实现进位争先。各街镇场区要按照全区工业投资的总体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措施,落实各自的工业投资目标,尤其要注重抓好2011年及“十二五”时期前3年工业投资目标的落实。
(二)把握工业投资的方向和重点。全区工业投资要以主导产业为重点领域,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攻方向,坚持引进外来投资与促进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并举,着力做强做大钢铁深加工、桥梁与钢结构、机电装备和船舶制造等支柱产业,改造提升电力能源、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和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企业和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三)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各街镇场区要按照“工业强区”战略目标,把发展工业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首位,千方百计扩大工业投资,强力推进工业“倍增计划”的实施,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要依据自身优势,结合产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策划、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走集聚式集约式发展道路,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二、完善组织架构,理顺促进工业投资体制机制
(一)成立区工业投资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区工业投资促进委员会(具体名单附后),负责统筹全区工业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区工业投资
促进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区经信局办公,承担委员会日常工作,负责工业投资的政策研究、目标管理、重大项目协调服务、重要事项检查督办等工作。
(二)明确促进工业投资的责任主体。各街镇场区是促进工业投资和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均要承担区分解下达的工业投资目标任务,特别是阳逻开发区和有工业园区的街镇要承担主要的目标任务。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依法依规履行监管等职能的同时,要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履行好服务工业投资和项目建设的职责。要按照“目标量化、责任细化、考核硬化”的原则,建立全区工业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街镇场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强力推进工业招商引资,做好促进工业投资的项目储备
(一)扎实做好工业项目策划和储备工作。各街镇场区、各部门和单位要切实抓好工业项目策划及前期推进工作,瞄准世界500强、中央企业和国内各行业知名企业,抓紧谋划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项目,形成工业重大项目“策划储备一批、前期推进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梯次推进和持续发展的格局。要围绕主导产业,按照“缺什么、策划什么、招什么”的思路,突出产业链招商,谋划好产业项目。区工业投资促进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建立工业招商项目库,完善区、街项目信息及网络联系机制,及时做好工业项目策划和招商信息收集整理工作,每年入库储备项目的投资总规模要达到下一年度工业投资目标的1.5倍以上。
(二)实施工业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坚持大员上阵,健全区级领导对口联系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区级领导都要领衔挂帅抓工业招商。各街镇场区、各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工业招商引资的第一责任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亲临招商引资第一线,做好工业招商的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工作。区直部门和单位都要参与招商,直接掌握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资产管理等资源的部门要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起带头作用。
(三)加强工业招商机构和队伍建设。将区内招商机构进行整合,有工业园区的街镇均要成立招商机构,强化工业招商引资职责和功能,全方位为外来投资商服务。各街镇场区、各部门和单位要选派年富力强、熟悉
业务、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能吃苦耐劳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招商岗位,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招商骨干队伍。
(四)健全工业招商引资督促考核和奖励机制。对工业招商引资工作实行月调度月通报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全区工业招商引资工作调度会,对各街镇场区、各部门和单位工业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排位通报。落实工业重大项目策划引进的补助奖励政策,阳逻开发区和街镇工业园区每引进一个实际投资额在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上、20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区财政一次性分别给予25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补助奖励;每引进一个实际投资额在50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区财政一次性给予500万元的补助奖励。补助奖励资金在项目正式签约后拨付20%、项目投资完成一半后拨付40%、项目建成投产后拨付40%。要进一步完善工业招商引资奖惩办法,将工业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与各街镇场区、各部门和单位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挂钩。
四、完善工业用地政策,保障工业投资用地需求
(一)优先保障工业项目用地计划。制定出台《新洲区工业用地计划管理办法》,全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50%以上用于工业。实行工业用地计划全区统筹,由区经信局会同区国土规划局按照年度工业项目引进情况,安排年度工业用地计划指标。对符合工业空间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的大项目、好项目,要确保项目用地需求。
(二)加强工业项目供地管理。建立工业用地先行储备制度,多方筹措资金,每年按照不少于年度工业用地总量30%的规模,超前做好工业用地征用转用、收购储备工作,保证工业用地及时供应。建立工业项目用地准入制度,促进项目集约用地、产业集群发展。由区经信局牵头,协调区发展和改革、财政、城乡建设、国土规划、环保、商务旅游、房产等有关部门,按照产业规划、产业政策、投资强度、产出水平、税收收益等要求,组织提出工业项目用地的准入意见和用地规模后,区国土规划部门方可办理供地手续。
五、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大促进工业投资的资金支持力度
(一)支持新引进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对新引进的投资额在2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项目,由区财政按照固定资产实际投入的0.5%
给予项目贴息或补助;单个项目贴息或补助总额原则上控制在500万元以内;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
(二)鼓励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再投资。逐年增加区挖潜改造资金额度,对现有企业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和再投资项目,由区财政按照其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的0.5%,择优给予贴息或补助;单个项目的贴息或补助总额原则上控制在250万元以内;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
六、实行优惠税费政策,降低工业项目投资成本
(一)规范涉企各项收费。工业项目市以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免收。涉及国家和省、市收费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二)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坚决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区税务部门要对企业需要解决的个案政策积极向上级税务部门进行争取。对投资额5亿元以上的工业重大项目,由区人民政府给予企业高管人员奖励和补助,奖励和补助额度按照企业高管人员缴纳个人所得税区级所得部分前5年100%,后3年50%的比例确定。
七、建立项目快速落地机制,强化工业投资服务措施
(一)优化工业项目落地审批流程。实行并联审批和集中审批,将工业项目开工之前的办理事项和审批流程整合为服务咨询、注册、立项、供地、建设5个阶段,规定每个阶段的工作和审批流程。大幅减少行政审批前置条件,除涉及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国家、公共安全之外,可完全由项目建设单位承担责任,或者可在其他环节中解决的事项,一律改为事后监管。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规定办理时限,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时限。对非国有投资项目,不干预其投资工程,包括不强制要求其进行招投标、工程审计和备案、第三方评估等。
(二)推行项目落地审批事项代办制、督办制。在各工业园区内统一建立工业项目代办机构,负责为入驻项目代办各项行政审批事项。固定资产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特事特办,按照“绿色通道”模式办理相关手续,区工业投资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区监察局、区人民政府督查室加强督办检查。
(三)建立“三个一”的项目推进机制。对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项目所在园区工作专班每3天检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办
理项目推进中的有关工作;区工业投资促进委员会办公室每10天召开一次碰头会,及时协调并汇总上报重大工业项目推进情况;区工业投资促进委员会每月组织一次重点项目推进工作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在建项目尽快竣工投产。
八、聚集各种社会资源,营造工业投资良好外部环境
(一)支持工业重大项目产业配套。加强工业重大项目配套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配套产业,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降低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运输、营销成本。电力、天然气和重要工业原材料供应要优先保障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和运营需要;政府采购、重点工程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本地重点企业。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物流、仓储、技术研发、信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重大工业项目的产业配套能力。
(二)支持工业重大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境外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完善工业园区供水、排水、供电、供热、道路、通讯、污水处理、绿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允许相关部门或者机构经区人民政府授权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特许经营和管理。各工业园区要提前做好园区范围内居民房屋拆迁、还建的规划、选址、建设等工作,确保落地工业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三)支持工业项目配套生活设施建设。新引进投资在10亿元以上、需要建设职工宿舍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工业项目,由区人民政府在符合条件的项目周边地区安排配套用地,通过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形式将其纳入保障房范围。教育部门要为工业重点项目投资者子女入学提供方便。交通运输部门要结合工业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延伸和完善公交路线。
(四)进一步优化工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治安环境。区公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和项目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工作,确保工业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五)加大工业投资和项目建设宣传力度。区内新闻媒体要突出主线,弘扬主旋律,积极正面宣传我区促进工业投资的政策和重点项目建设成就;要大力宣传重点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提高投资者社会地位,扩大投资者的社会影响。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一日
第二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间投资的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
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意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我省投融资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民间投资的总量不断增长,领域不断拓宽。发展民间投资,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适应我国加入WTO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我省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就业,繁荣市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的投融资体制新格局;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的精神,为进一步发挥我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优势,现就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放宽投资领域,实行更加开放的投资准入政策
(一)最大限度地开放投资市场,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已向外资开放的领域,要同时向民间资本开放;已打破行业垄断的领域,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预期有回报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要创造条件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对列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第7号令)的28个领域的526种产品、技术、基础设施和服务,除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明令禁止的以外,都要向民间资本开放。
(二)打破行业垄断,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水利、交通、能源、城建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行业
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公益性项目在体现政府投资主导作用的同时,在现阶段要加快吸收民间投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领域,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各级政府可根据实际,建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经营政府投资项目。对经营性项目,要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要求成立项目公司。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参股、联合、联营、并购等方式进入投资公司或项目公司。
(三)创新投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对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公益性项目,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和经营。在政府发挥规划、政策、资金引导作用的同时,要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投入,按观代企业制度运作和管理。对新建的项目,可以通过招投标方式公开选择业主。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可通过实行特许经营权招标方式,选择和变更项目法人。积极探索国际通行的投资或经营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
(四)支持基础设施项目经营权或产权依法转让。对给排水和污水管网、配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公路网等基础设施网络,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作用的同时,可吸收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和经营。对一些有收费来源、独立经营的水库、电厂、水厂等基础设施项目实体,积极实行多元化投资和经营,逐步推行经营权或产权转让。对城市公文,可按“有限放开、国有控股”的原则逐步放开。对没有收费来源的城市道路、绿化养护等,鼓励其通过招投标方式与企业签订经营业绩协议、委托管理合同、服务承包合同等方式确定项目经营权。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和完善对民间投资主体的金融服务
(五)推广多样化信贷支持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实行信贷方式创新,积极开展票据业务、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保全仓库业务、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保付代理业务等.以适应民间投资主体的间接融资需求。对项目资本金到位、运作规
范的民间投资项目,贷款期限可适当延长;贷款总额在25亿元以上的,可优先安排政策性贷款。并提倡以银团贷款形式解决其项目融资。鼓励建立为民间投资项目提供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业务的机构,健全全省 担保体系,探索贷款信用保险,推行各种工程保险和经营保险,分散银行风险。
(六)积极探索多种贷款担保方式。要按照省政府《关于房地 产抵押登记问题的通知》(浙政发„1999‟176号)精神,进一步规范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运作。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以及公交、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允许以建设项目的收益权、收费权及受让后获得的经营权为质押,或以项目资产折价为抵押,进行贷款。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登记制度,确保贷款担保行为的法律效力。
(七)支持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对资本金到位、资金来源明确、运作规范的新建项目企业,允许发行债券,促进企业债券流通,鼓励民营企业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资产重组。支持预期建成后有稳定收益的新建基础设施项目组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上市筹集资金。积极鼓励和支持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通过海外上市,吸收外资入股等形式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同时,要推行新型融资方式,积极组建各种类型的产业投资基金和信托基金,推广融资租赁,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全省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为投资者建立退出机制、并为银行抵押资产变现提供便利。
(八)进一步发展区域性金融机构。以现有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较好的各地城市商业银行、坡市信用社为基础,联合其他有较大实力的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等,通过股权转换、增资扩股、资产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增大民营资本股份,探索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鼓励各地方性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开展跨地区金融业务,构筑适应我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需要的地方金融体系。
三、实施公平合理的配套政策,为民间投资营造宽松的环境
(九)实行平等的财政支持政策。根据项目性质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不论项目主体性质,在安排国债资金、财政贴息资金时一视同仁。对民间资本投入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需政府支持的,鼓励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参股。对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及公益性项目,为保证投资者获得合理的收益,在一定时期内可实行财政资金定额或定项补贴。
(十)实行统一的税费政策。要规范对民间投资者的税费征收、坚决制止对民间投资主体的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民间投资者负担。对民间资本投资国家鼓励类产业的项目,经批准允许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技术开发费用不限比例税前按实列支、土地出让金分期支付。
(十一)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的价格或收费标准。对不列入政府定价目录的项目,应由企业自主定价,对列入政府定价目录的民间投资项目,与政府投资项目一视同仁。在实际操作中、对民间投资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在投产初期可采取一定的价格扶持政策。
(十二)实行平等的用地政策。民间投资项目用地统一纳入各级建设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指标。对经营性项目按照公开、公平原则,通过招投标、拍卖、挂牌等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各项规费的收取与其他各类投资主体一视同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项目集约用地。
(十三)实行同等的保障政策。各有关部门要调整、制定有关政策,使民间投资者在职称评定、户籍管理、子女就学以及因商务和技术交流需要办理出国(境)手续等方面,享有与国有单位人员同等的待遇。
四、注重扶伏扶强,促进民间投安上规模上水平
(十四)推动民间投资集聚发展。要充分发挥各类园区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走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路子。把民间投资与园区建设、优势产业升级和城市化推进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源共享、集约经营,进一步壮大民间投资的规模和实力。
(十五)提高民间投资科技含量。鼓励民间投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各地要重点扶持若干有潜力的民间投资主体,尽快形成一批生产技术先进、产品优势明显、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型民营企业,鼓励民间投资者以技术等生产要素创办企业,按照约定适当扩大其作价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各级政府要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对民间风险、创业投资企业特别是科技型民营企业予以有力的支持,促进科技型民营企业向“专、精、特、优、新”的方向发展。
五、强化服务引导,推动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十六)把发展民间投资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充分认识扩大民间投资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积极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发展。要把民间投资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在确定重点建设项目时,要按照统一标准优选民间投资项目。有关部门要建立定期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民间投资者公布投资政策信息和项目信息;统计部门要改进对民间投资的统计方法,完善指标体系,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民间投资状况。
(十七)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对民间投资项目,政府有关部门主要从产业政策、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公共安全等方面进行审核。凡是符合产业政策、筹资渠道明确、可自行平衡生产和建设条件的项目,均由民间投资主体自主决策,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和登记备案。所有与民间投资项
目有关的政府审批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增加透明度,简化办事手续,实行项目审批公示制和承诺制。各地要创造条件,实施民间投资项目代理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集中办理,提供“一站式”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行网上并联审批。
(十八)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鼓励建立为民间投资者服务的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观有的投资咨询、评估、会计、律师、设计、监理、招投标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建立以法律咨询、技术支持、信用担保、资金融通、产权交易、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投资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者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帮助民间投资者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财会制度和人员培训制度。同时,将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统一纳入全省企业信用查询、发布和评价系统。
(十九)依法规范民间投资,促进其健康发展。各级政府要本着积极引导、热心服务、依法监管的原则,加强对民间投资工作的组织协调,规范管理行为,严格行政执法,切实保护民间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要引导民间投资者自觉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参与公平竞争,倡导合法经营、照章纳税的诚信风尚,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二十)省级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市、区)政府可根据本意见精神研究制定具体措施,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
第三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
鄂政发[2011]63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扩大内需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促进全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抓手,以加快市场主体培育为核心,着力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着力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引导,推动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新的发展优势,促进小企业快速成长和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实现全省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今后5年,要围绕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积极推动全省中小企业在数量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提高,重点培育一批创业型、创新型、外向型、配套型、品牌型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发展速度高于全省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例逐年提高,新创办中小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持续增长;要着力构建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扶持培育一批综合服务机构、创业辅导基地、融资担保机构、人才培训机构、信息服务与管理咨询机构,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形成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省、市、县三级贯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切实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特别是优化中小企业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融资环境,加大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减轻中小企业负担,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发展
(三)加大对小型和微型企业扶持力度。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各地要高度重视小型和微型企业的发展,加强分类指导,通过落实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切实加大扶持力度。
(四)鼓励全民自主创业。积极落实扶持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降低创业门槛,放宽创业领域,广开创业渠道,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社会群体,创办各类中小企业。鼓励留学归国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各类技术发明人等高素质人才自主创办科技企业,走新型创业发展之路。
(五)放宽创业经营条件。放宽创业主体资格、出资期限、出资方式、经营场所登记等条件。有合法主体资格证明的人员和组织,均可申办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经济实体和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创业人员的出资期限可适当放宽,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均可以用作对公司的出资;不涉及前置审批事项的企业在办理住所登记时,无法提交房屋产权证明的,可以只提交房屋租赁合同或使用证明;放宽企业名称反映行业的限制,简化企业名称登记程序。
(六)广泛开展创业辅导。对自主创业人员首次创办企业的,免费提供信息咨询,为其证照办理、行政审批和开业等事项提供指导和服务。积极组织和整合行业专家、职业咨询师、优秀企业家等各类人才资源,为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辅导,努力构建创业辅导培育机制。
(七)加强创业基地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积极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有计划地建造标准厂房,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微型企业孵化园。政府投资建设的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微型企业孵化园,实行低价租赁或政府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创业成本。
(八)培育创业投资主体。加强对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加快推进创业投资主体培育,以国家组织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为契机,充分发挥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政策性引导作用,综合运用阶段参股、风险补偿、项目跟投、风险补助、投资保障等手段,支持省内外各类创业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及其他民间资本在鄂创办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类企业,引导各类创投资本投向中小企业。
(九)拓宽中小企业发展领域。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鼓励支持中小企业、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业等法律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大力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向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积极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形式的洽谈会、展销会、博览会,加大产品和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对组织参加境内外大型展销活动的中小企业和展会服务机构,其展位费、公共布展费等可给予一定的资助,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十一)指导中小企业加强管理。组织开展中小企业管理示范企业推介评选工作,引导中小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把中小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在科学规范的管理基础之上。支持管理咨询机构积极帮助中小企业按照科学、规范、精细、严格、效能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质量、技术、工艺、计量、节能、安全、用工及标准化等各项管理制度;指导和帮助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按照《公司法》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三、推动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十二)支持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身研发能力。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筛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重点科技型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企业和上市后备企业。
(十三)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坚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大力支持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及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和装备,按规定加速折旧,不断推动传统产业的新兴化。
(十四)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以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中小企业走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发展模式。突出抓好一批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特色鲜明、大中小企业协调、环境友好、竞争优势明显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围绕集群壮大、与升级、完善产业链,在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内,配套建设公共检测平台、融资平台、物流中心等,完善服务链,增强服务功能,打造集群品牌,加快推进产业集群成长壮大。
(十五)推动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认真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积极促进重点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依法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推动中小企业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鼓励专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服务,引导中小企业发展替代能源、再生能源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废弃物、副产品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十六)推动中小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大力支持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积极开展联合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开展并购等投资业务,收购技术和品牌。对企业兼并重组发生的土地使用权、不动产所有权等相关产权转让,免收变更过户手续费。(十七)促进专业化协作配套。鼓励中小企业以“专、精、特、新”的产品和技术,与大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研发等协作关系,与大企业实现互利共赢。支持中小企业依托大企业和区域性龙头骨干企业聚集发展,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十八)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培育一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开展典型示范和推广,积极探索以“两化”融合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支持各类信息运营服务机构创新信息服务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信息化服务,提升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风险防范、市场应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的深度应用。(十九)支持中小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引导中小企业注册商标,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商标,打造驰名、著名商标,加大地理标志保护力度,构建优势商标群体。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各类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推动中小企业无标建标、有标贯标、低标升标工作,督促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积极协助企业申请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开展质量兴企活动,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四、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二十)积极推进中小企业银企合作。加快建设银企合作网络平台,定期组织银企合作洽谈会、银企合作园区行、金融创新产品网上展示等活动,健全和完善银企合作长效机制。推动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业绩奖励制度,鼓励各级政府对金融机构发放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奖励;鼓励金融机构依托产业链中核心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的稳固交易关系或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在长期协作中形成的诚信约束关系,突破传统的评级授信、担保抵押等信贷准入条件限制,构建符合中小企业经营特点的新型融资关系。
(二十一)支持设立中小企业金融专营机构。支持商业银行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服务机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向县域延伸机构和跨地域发展。支持民间资本以投资入股的方式参与城市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以及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合作)银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股份制金融机构,加快村镇银行的审批设立和异地中小银行的引进,聚集社会资金服务中小企业发展。
(二十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积极探索多边信用、供应链融资、联保授信等多种模式,扩大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和信贷投入。大力实施中小企业信贷客户培植工程,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满足银行条件,获得信贷支持。加大对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推广“微贷款”模式。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围绕地方特色,开发适合商贸、科技、农村等各类小企业的“自助贷”、“订单贷”、“信用贷”、“网商贷”、“桥隧贷”等特色产品,以及对生产季节性产品企业的仓单质押贷款,对科技型小企业的股权、知识产权、版权质押贷款。建立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评价体系,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质量。(二十三)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努力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大力挖掘中小企业上市后备资源,积极做好中小企业上市辅导培育工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纳入“湖北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的中小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需办理事项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对成功上市的企业,省政府一次性给予200万元奖励。依托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专项产权交易和流转平台,培育和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流转提供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服务。探索和指导中小企业利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融资租赁等多种债权和股权融资方式,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二十四)加强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以及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担保业。鼓励有实力的担保机构跨地域设立分支机构,发展担保业务。通过财政增资、多渠道筹资,不断增强省级担保和再担保平台的资本金,提高省级再担保平台对全省担保机构的增信作用。到2012年,各市、州至少设立1个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各县(市、区)都要设立1个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的担保机构,初步形成市县共同参与、省市县三级联动、覆盖全省、良性循环的担保和再担保体系。(二十五)推动建立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制度。各级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担保机构的政策引导、行业监管和协调服务,督促各担保机构依照国家规定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各级财政部门要视财力情况,对担保机构出现的代偿损失核定适当的风险补偿资金。
五、切实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二十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制环境。全面清理和修改阻碍与歧视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营造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国家允许先行先试的领域、区域、方式,各地、各部门均可以探索试验,努力在全省形成鼓励创业、创新,宽容过错、失误的政策法制环境。
(二十七)优化中小企业投资环境。大力倡导“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积极倡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企业家的良好风尚。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和限制的,按“非禁即入”的原则,一律向各类市场主体开放,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 切实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优化民间投资的审批登记程序,努力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享受法律保护的投资环境。
(二十八)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加大信用环境建设力度,在进一步完善全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选择信用评价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试点。认定一批诚信示范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增强诚信意识,坚持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加快整合各部门、各行业的信用信息,逐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信用信息征集、信用信息披露、信用评价和失信惩戒机制,推进全省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努力创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十九)优化中小企业政务环境。加快推进政务公开,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改进审批方式,公开审批程序和审批时限,推行“一站式”审批。建立行政审批动态管理协调机制,依法及时清理和调整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不利于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设立、下放、取消审批权的规定,健全审批权的制约监督机制,彻底改变“重审批轻监管、以罚代管”的现象,以廉洁高效的行政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三十)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企业负担监督条例》,切实保护中小企业权益和作为市场主体的合法地位,进一步完善全省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法规和政策体系。严禁行政权力任意干涉中小企业的合法生产经营活动,规范和清理涉企收费项目,严厉查处利用行政权力对中小企业乱摊派、乱检查、乱收费等违法行为。畅通投诉渠道,切实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
(三十一)加快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要求,加快建设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在全省建立起以政府公共服务为引导、公益性服务为基础、商业性服务为支撑,体系完备、功能健全、服务规范、运转高效,省市县三级贯通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训、技术创新、信用评价、信息咨询、法律维权、协会商会等八大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受中小企业欢迎的服务示范机构,打造一批有特色的品牌服务产品,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队伍。
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三十二)切实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探索补助性、资本性、激励性等多种投入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中小企业。完善以财政绩效评价为核心的“跟踪问效”制度,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与合理使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积极指导和帮助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申报国家扶持项目。
(三十三)加大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准确理解与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服务承诺制、监督投诉制。
1、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自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2、对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年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的150%摊销。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小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凡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可按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在以后纳税结转抵扣。
4、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按规定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5、中小企业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所需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按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免征进口关税。
6、中小企业从事国家规定的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1年至第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4年至第6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7、对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
8、中小企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确有困难的,可按规定向主管地税机关提出减免申请。
9、中小企业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纳税的,可依法申请在3个月内延期缴纳。
(三十四)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
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要形成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扶持中小企业的机制。各级采购人要不断提高采购中小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并授予一定比例的采购合同。积极培育中小企业成为政府采购的长期供应商,鼓励符合资质条件的中小企业依法组成联合体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
(三十五)帮助中小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督促中小企业贯彻落实《劳动法》,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形成以人为本、劳资和谐的氛围,充分激发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中小企业劳资纠纷协调处置机制,依法保护劳动者与中小企业双方的合法权利。加快在中小企业中建立健全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发挥其在协调劳资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吸纳困难人员就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中小企业,给予适当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
七、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组织协调
(三十六)加强组织协调。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成立湖北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信委。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进一步完善成长工程推进机制,将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工作目标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考核,并逐步扩大考核内容,由过去只考核中小工业企业逐步扩大到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性企业,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目标责任管理体系。经信、财政、统计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及时跟踪成长工程工作动态,定期对成长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通报,不断改进和完善考核考评办法,做好跟踪服务、动态管理和考核奖励。(三十七)做好分类指导。围绕“催生”、“育苗”、“助长”、“培优”四个环节着力做好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导和重点扶持,突出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创办,、加快发展规模企业,、大力培植龙头企业,着力在支柱产业、产业基地、重点产业集群中选择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抓好典型带动,推动中小企业成长,建立起大、中、小企业成长梯队,推动企业结构协调发展。每年选择100户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使之尽快成长为能够辐射带动关联企业和周边地区发展的龙头企业。
(三十八)完善统计监测制度。加强统计部门建设,充实统计工作力量,积极开展中小企业统计工作研究,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坚持按季度发布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统计数据,逐步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住宿餐饮企业、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数据纳入定期发布范围;加强对规模以下企业的统计分析与核算工作,督促企业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强化依法统计意识。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逐步建立中小企业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帮助中小企业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〇一一年九月三十日
第四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间投资的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 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意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我省投融资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民间投资的总量不断增长,领域不断拓宽。发展民间投资,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适应我国加入WTO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我省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就业,繁荣市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的投融资体制新格局;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的精神,为进一步发挥我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优势,现就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放宽投资领域,实行更加开放的投资准入政策
(一)最大限度地开放投资市场,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已向外资开放的领域,要同时向民间资本开放;已打破行业垄断的领域,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预期有回报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要创造条件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对列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第7号令)的28个领域的526种产品、技术、基础设施和服务,除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明令禁止的以外,都要向民间资本开放。
(二)打破行业垄断,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水利、交通、能源、城建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公益性项目在体现政府投资主导作用的同时,在现阶段要加快吸收民间投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领域,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各级政府可根据实际,建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经营政府投资项目。对经营性项目,要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要求成立项目公司。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参股、联合、联营、并购等方式进入投资公司或项目公司。
(三)创新投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对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公益性项目,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和经营。在政府发挥规划、政策、资金引导作用的同时,要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投入,按观代企业制度运作和管理。对新建的项目,可以通过招投标方式公开选择业主。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可通过实行特许经营权招标方式,选择和变更项目法人。积极探索国际通行的投资或经营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
(四)支持基础设施项目经营权或产权依法转让。对给排水和污水管网、配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公路网等基础设施网络,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作用的同时,可吸收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和经营。对一些有收费来源、独立经营的水库、电厂、水厂等基础设施项目实体,积极实行多元化投资和经营,逐步推行经营权或产权转让。对城市公文,可按“有限放开、国有控股”的原则逐步放开。对没有收费来源的城市道路、绿化养护等,鼓励其通过招投标方式与企业签订经营业绩协议、委托管理合同、服务承包合同等方式确定项目经营权。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和完善对民间投资主体的金融服务
(五)推广多样化信贷支持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实行信贷方式创新,积极开展票据业务、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保全仓库业务、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保付代理业务等.以适应民间投资主体的间接融资需求。对项目资本金到位、运作规范的民间投资项目,贷款期限可适当延长;贷款总额在25亿元以上的,可优先安排政策性贷款。并提倡以银团贷款形式解决其项目融资。鼓励建立为民间投资项目提供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业务的机构,健全全省 担保体系,探索贷款信用保险,推行各种工程保险和经营保险,分散银行风险。
(六)积极探索多种贷款担保方式。要按照省政府《关于房地 产抵押登记问题的通知》(浙政发„1999‟176号)精神,进一步规范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运作。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以及公交、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允许以建设项目的收益权、收费权及受让后获得的经营权为质押,或以项目资产折价为抵押,进行贷款。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登记制度,确保贷款担保行为的法律效力。
(七)支持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对资本金到位、资金来源明确、运作规范的新建项目企业,允许发行债券,促进企业债券流通,鼓励民营企业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资产重组。支持预期建成后有稳定收益的新建基础设施项目组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上市筹集资金。积极鼓励和支持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通过海外上市,吸收外资入股等形式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同时,要推行新型融资方式,积极组建各种类型的产业投资基金和信托基金,推广融资租赁,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全省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为投资者建立退出机制、并为银行抵押资产变现提供便利。
(八)进一步发展区域性金融机构。以现有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较好的各地城市商业银行、坡市信用社为基础,联合其他有较大实力的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等,通过股权转换、增资扩股、资产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增大民营资本股份,探索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鼓励各地方性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开展跨地区金融业务,构筑适应我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需要的地方金融体系。
三、实施公平合理的配套政策,为民间投资营造宽松的环境
(九)实行平等的财政支持政策。根据项目性质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不论项目主体性质,在安排国债资金、财政贴息资金时一视同仁。对民间资本投入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需政府支持的,鼓励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参股。对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及公益性项目,为保证投资者获得合理的收益,在一定时期内可实行财政资金定额或定项补贴。
(十)实行统一的税费政策。要规范对民间投资者的税费征收、坚决制止对民间投资主体的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民间投资者负担。对民间资本投资国家鼓励类产业的项目,经批准允许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技术开发费用不限比例税前按实列支、土地出让金分期支付。
(十一)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的价格或收费标准。对不列入政府定价目录的项目,应由企业自主定价,对列入政府定价目录的民间投资项目,与政府投资项目一视同仁。在实际操作中、对民间投资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在投产初期可采取一定的价格扶持政策。
(十二)实行平等的用地政策。民间投资项目用地统一纳入各级建设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指标。对经营性项目按照公开、公平原则,通过招投标、拍卖、挂牌等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各项规费的收取与其他各类投资主体一视同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项目集约用地。
(十三)实行同等的保障政策。各有关部门要调整、制定有关政策,使民间投资者在职称评定、户籍管理、子女就学以及因商务和技术交流需要办理出国(境)手续等方面,享有与国有单位人员同等的待遇。
四、注重扶伏扶强,促进民间投安上规模上水平
(十四)推动民间投资集聚发展。要充分发挥各类园区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走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路子。把民间投资与园区建设、优势产业升级和城市化推进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源共享、集约经营,进一步壮大民间投资的规模和实力。
(十五)提高民间投资科技含量。鼓励民间投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各地要重点扶持若干有潜力的民间投资主体,尽快形成一批生产技术先进、产品优势明显、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型民营企业,鼓励民间投资者以技术等生产要素创办企业,按照约定适当扩大其作价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各级政府要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对民间风险、创业投资企业特别是科技型民营企业予以有力的支持,促进科技型民营企业向“专、精、特、优、新”的方向发展。
五、强化服务引导,推动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十六)把发展民间投资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充分认识扩大民间投资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积极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发展。要把民间投资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在确定重点建设项目时,要按照统一标准优选民间投资项目。有关部门要建立定期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民间投资者公布投资政策信息和项目信息;统计部门要改进对民间投资的统计方法,完善指标体系,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民间投资状况。
(十七)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对民间投资项目,政府有关部门主要从产业政策、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公共安全等方面进行审核。凡是符合产业政策、筹资渠道明确、可自行平衡生产和建设条件的项目,均由民间投资主体自主决策,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和登记备案。所有与民间投资项目有关的政府审批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增加透明度,简化办事手续,实行项目审批公示制和承诺制。各地要创造条件,实施民间投资项目代理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集中办理,提供“一站式”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行网上并联审批。
(十八)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鼓励建立为民间投资者服务的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观有的投资咨询、评估、会计、律师、设计、监理、招投标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建立以法律咨询、技术支持、信用担保、资金融通、产权交易、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投资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者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帮助民间投资者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财会制度和人员培训制度。同时,将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统一纳入全省企业信用查询、发布和评价系统。
(十九)依法规范民间投资,促进其健康发展。各级政府要本着积极引导、热心服务、依法监管的原则,加强对民间投资工作的组织协调,规范管理行为,严格行政执法,切实保护民间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要引导民间投资者自觉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参与公平竞争,倡导合法经营、照章纳税的诚信风尚,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二十)省级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市、区)政府可根据本意见精神研究制定具体措施,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
第五篇: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间投资的实施意见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间投资的实施意见
(青政字〔2009〕40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加大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民间投资在增强发展活力和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和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9〕68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
(一)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投资领域,都要向民间资本开放;凡是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要鼓励民间投资加快进入。凡是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的领域,其优惠政策应同样适用于进入该领域的民间资本。民间投资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财税政策、融资服务、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与国有投资和外商投资享受同等待遇。
(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能源、交通等垄断行业和领域;积极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BOT等方式,参与城镇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有预期收益或通过建立相应补偿机制获得收益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旅游、养老设施等社会事业项目;鼓励民间资本投向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参股、控股和创办地方性商业银行类金融机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二、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在注册资本和投资方式准入条件
(三)允许新设立的私营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在两年内分期缴付,其中投资公司注册资本可以在五年内分期缴付。分期出资设立的公司,全体股东首期出资达到《公司法》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前提下,合计达到20%即可。申请办理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一律不受资金额限制。
三、加大民间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
(四)完善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对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的担保公司,经审核确认,按不超过新增担保额的15%给予奖励补偿,由市区两级财政按照现行体制分别负担。加快再担保机制建设,市、区(市)两级政府要通过政府注资、国有投资公司出资入股等渠道增加政府设立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心的注册资本,逐步使其转变为以再担保业务为主,为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增信分险,有效扩大全市整体担保规模。
(五)鼓励支持民营及中小企业通过集合发债、私募基金、风险投资、金融租赁等多渠道融资。筛选并积极协助一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独立或集合发行企业债券。市财政设立补贴奖励资金,对成功发债的中小企业,市财政对发行成本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对投资我市中小企业的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机构,凡单笔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每笔奖励投资机构10万元。
(六)鼓励支持民营及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工作的意见》(青政发〔2007〕23号),有效降低企业规范改制重组成本,及时兑现企业上市融资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奖励,加强对民营及中小企业上市工作的培训和辅导,搞好后备资源培育,抓住创业板开设机遇,积极推进一批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七)建立民间投资服务体系。加快民间投资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民间投资中介组织,加强对民间投资的产业引导,搭建银行、担保机构与民间投资项目互动平台,为民间投资提供融资服务。筛选建立民间投资项目库,通过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洽谈对接会,推介有良好发展前景急需贷款支持的民间投资项目,宣传推介银行、担保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及时帮助跟进对接项目,提高担保贷款成功率。
(八)鼓励银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健全中小企业贷款独立核算、考核和管理等相应配套制度和相应的尽职调查和免责制度。建立政府对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奖励机制。
四、积极运用财政、税收、土地、价格等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民间投资
(九)发挥政策性资金对民间投资的拉动作用。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与创新、服务业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优先扶持符合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民营企业,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申报国家各类补助资金的民营企业。
(十)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政府投入引导、社会风险资金参与、境内外投资结合多元化筹集。基金重点扶持民间投资的有市场、有前景、有效益和科技型、外向型、创意创新型等初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十一)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要求,对于符合政策规定的民间投资项目,允许其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符合政策规定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民间资本投资企业购置的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或关键设备,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或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缩短折旧年限;购置用于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该类新购置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
(十二)实行鼓励民间投资的土地管理政策。民间投资项目所需用地统一纳入各级建设用地规划,合理安排用地指标。对民间投资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确需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在市重点项目用地计划指标中予以解决。对民间投资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市重点建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新出让土地的出让金可分期缴纳。已出让的土地符合城乡规划、具备地块分宗条件的,允许依法分宗办理土地登记和土地使用权证书。
(十三)实行鼓励和扶持性的价格政策。对民营资本参与的公用事业领域的投资,在价格政策上与国有投资一视同仁;民间投资建设运营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实行与国有投资相同的电价补贴政策;对民营资本参与的收费路桥、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项目,按照保证合理收益的原则核定项目建成运营后的车辆通行费和处理单价。
五、切实做好民间投资项目招商引资工作
(十四)市经合办会同有关部门、各区市,重点围绕我市的家电电子、石化、造船、汽车、机车等主导产业的上下游配套,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海洋装备等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有一定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每年筛选100个重点民间投资招商引资项目,突出产业招商、特色招商和优势招商,精心策划和组织招商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
(十五)实时掌握省内外行业龙头民营企业的投资战略和计划,实施登门定向招商计划。定向招商以高新区和新增六大工业功能区为主体,省级以上开发区为辅助,实现产业集群、土地集约和资源集聚。
六、加快推进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建设
(十六)围绕能源交通、农林水利、高新技术、服务业等关键领域,每年至少选择100个具有社会和经济效益、示范带动性较强的民间投资项目,列为市级重点项目,进行重点调度和推进。
(十七)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对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民间投资项目,项目建设涉及的发改、规划、国土、环保、建设、人防等相关部门要纳入绿色通道,对项目单位提交的文件快速限时办理,压缩前期手续办理时间,促进项目尽早开工,迅速形成投资需求。
(十八)认真搞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的筛选、储备工作,努力做到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为保持民间投资项目的连续性打下基础。
七、加强对民间投资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运行监测
(十九)各相关部门和各区市要加强对促进和支持民间投资工作的组织协调,明确目标责任,抓好督促落实,务求取得成效。
(二十)加强民间投资情况监测。各级统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民间投资运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发展动态和存在的问题报同级政府,为促进民间投资采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