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工业设计教育面向市场的几点思考.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工业设计教育面向市场的几点思考 作者:孙许方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0期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渊源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出当今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与市场联系方面的不足,提出了能够促使工业设计教育面向市场的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探讨出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育 市场 实践
[作者简介]孙许方(1978-),男,河南襄城人,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理论及方法。(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5-0095-03
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首先从艺术类院校开始,又陆续地在大量工科院校及艺术院校迅速普及。经历二十多年的成长发展,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高达248所,已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设计教育规模。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下设计教育的水平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亟须增进与市场的进一步良好互动。
一、中西工业设计教育与市场的关联背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较西方国家在与市场的关联上本身就存在着先天不足。西方国家的工业设计教育是在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消费主义、企业管理和对物质利益的肯定这几个社会经济条件主导下发展的。工业设计作为商业的一种推动力量出现,与工业、经济利益和市场紧密挂钩。可以这样认为:市场需求是工业设计师存在的基础。西方社会伴随工业社会的进程的完成和商业经济的发展完善,已发展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各具特色的设计体系和设计思想,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市场和企业运行机制。这套机制为工业设计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设计创造市场”“以设计改变生活”“以设计引导新的生活方式”。伴随工业设计发展成熟,完善的教育体系和较先进的设计教育思想得以建立,工业设计师与市场之间已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工业设计教育无疑成为架构于良好工业化环境和市场对于工业设计师的能力需求之间的桥梁。
然而,反观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从开始就有一些“超前”或“超现实”。从高等院校纯粹的设计教育起始的教育模式,不是由于企业或市场的需求,以及国内工业产品设计到了必须设置专业和建立教育的时候才“水到渠成”的。这种仅源于西方工业设计理论教育体系的教育,既脱离了背景环境,又脱离了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培养出能够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专业设计师的初衷。教师对想象中的设计案例搞“概念清谈”,加之处于我国工业整体效率低的大环境,致使市场上貌似水平不低、多数由移植引进的产品设计琳琅满目。市场急需的是一批能够设计出满足
现今国情的产品、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人才。总而言之,我们的专业教育由于缺失市场和制造方面的知识,仅仅教会了学生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因为缺乏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对材料加工的相关知识和新技术应用的技巧等,大多数毕业生不能具备完全胜任工作的能力,不能很深入地进行真正的产品设计,找不到工作也就理所当然了。
二、工业设计教育应面向市场的原因
工业设计教育的对象和目的,是为社会培养输送具有专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工业设计师,从而服务于社会。因此教育本身就必须面对两个尺度:毕业生就业市场尺度——毕业生就业状况是该教育短期内成功与否的直接检验;产品设计市场尺度——培养出的产品设计师的能力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该教育方向正确与否的直接检验。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应对市场的需要就是检验设计成功与否的尺度,换言之,学生能够用从学校所得来的知识接受市场的挑战才是设计教育真正的成功。
在这种教育理念延伸下的西方国家工业设计培养体系,将培养以市场为背景的“战地”实用人才为其主要目的之一。如英国的伍尔弗汉普顿艺术设计学院,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市场密切联系的方式,让学生在激变的市场竞争氛围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为培养学生在实际市场应变中的创造力,学院的所有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都得到地方政府、企业的支持和资助,艺术设计的所有专业都与当地和周边地区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既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又培养了市场化的应用型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
而在我们的工业设计教育中,首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普遍都是没有企业实际设计经验的理论教育者,本身就比较缺乏市场实践,因为很少与企业实践结合,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又大多脱胎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所传授知识来源大多是书本或网络,而工业设计却又是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需要高校教师具有面向市场的观念,通过市场实践来检验自身理论,协调因自身能力结构缺陷而造成的学科专业发展的不足。
其次,在现有的针对培养学生市场和制造知识的课程中,由于无先进的设备和资料作保证或者流于理论讲述而缺乏直观认识或实际体验,再加上缺少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教学效果不能得到保证,导致工业设计往往局限于空泛的概念、简单的造型设计,被孤立为“专业孤岛”,无法融入为企业市场所需的产业链环节,急需相关的措施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得到保证。
再次,中国现有的制造业大环境也需要可以与市场对接融合的设计教育。由于中国现今依然存在着大量的OEM(代工生产),制造业大部分是在“引进—模仿—生产—再引进—再模仿”的怪圈中前行,中国企业急切需要具备自身核心设计的产品,需要能设计符合国情产品、解读本土文化、具有世界视野、关注经济发展和公众利益的工业设计师,通过他们所设计的基于本土文化的产品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高校教育也需要与企业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
总之,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需要转变观念,制定具体可行性的措施,以市场发展为导向、服务市场为目的,以及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引领市场潮流的工业设计师。
三、工业设计教育面向市场的几点建议
工业设计教育要面向市场,首先是市场观念的建设,建立起与面向市场相适应的理论和制度,逐步扩展到能融入市场环节的教学和教学实践当中来,最后能够通过一定的平台,再直接参与到市场环节当中来。
1.师资队伍首先要有面向市场的观念。当今,很多从事设计教育的教师已逐步转换教学观念,开始帮助学生从学习基础型向实践应用型转化。但在此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己是否具有市场的意识和观念,是否经过了市场实践的检验,建立了市场的观念。市场化概念的建立正如中国的改革进程一样,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接受过程,不可能以跨越的方式来进行,而是需要在很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植入。要想使学生具备这种素质,作为这种素质的传播者——教师“当仁不让”应首先具备这种素质观念。除此之外,政府和高校改良师资队伍的原有结构同样需要:适度邀请在社会实践中具有成功经验和市场前沿的设计师到学校进行教学,将成功的市场产品设计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解码,通过总结思维路径,理解设计背后的市场关系,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与此同时,重视相关激励制度的建立、改革和完善,例如教师的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制度,尤其设立鼓励性和强制性的政策制度,促使教师更多地参与到企业市场生产实践中去。
2.发挥高校的理论优势,进行基于中国人群的物质生活方式、审美、人体工程学等类型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国消费者的价值观和生活形态不同于西方消费者,并且中国市场规模巨大,将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的文化背景,此类研究所具有的现实市场价值显而易见。基于对用户日常生活模式及潜在消费意欲的深入理解,去开发更实用和体贴的产品及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创新,使产品更贴近中国市场,其市场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与高校的社会学科和人类学科合作,对中国人生活的研究积累科学取样化的数据库。就是利用接近素材的优势,研究居民生活形态,建立数据库,并整合适合于企业的方法论,据此研发新产品。通过在市场验证所研发的新产品,不断提高企业针对市场的研发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把中国人的生活形态商品化,提高产品的差异性和文化特征,为产品的品牌化、国际化做好准备。
3.以课题为中心进行改革。设计教育从以课程为中心向以课题为中心转变,不断转换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市场与企业、企业与设计、设计与教育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来表达设计意图,更重要的是要把设计思想和新的概念变成现实,并参与到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让学生进行模拟的甚至实际的“设计—生产—销售”训练,进行思维方式训练与动手能力训练双管齐下的教学改革。
例如在机械设计、材料工艺、表面处理工艺等工程类的知识培养方面,可以围绕着一个真实的课题来讲解或实习,解决社会或者生活中应用这部分知识的一些真实问题,最好能够聘请一线的设计师作为兼职人员进行真实案例的讲述或“模拟实战”,甚至是“真实实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理解设计。
在教学体制与结构的改革中,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尤为重要。以课题为中心的设计教育模式,意味着教师由担任
一、两门课程转向全面负责指导设计课题,以往只具备单一知识背景的教师显然无法胜任这种综合化设计教育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也应具备多学科的知识与跨学科的综合理解能力,并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国际上学术发展的前沿与动向。
4.设计教育活动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成立校内概念实验工厂。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不同的思维理念。为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可投资建立校内概念实验工厂,即类似于半作坊半工厂的设计创新实践基地。概念实验工厂配以专门的工艺师傅和专职辅导教师,并提供必要的工具材料和相关工艺加工设备,可模拟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概念实验。要重点鼓励想法上的探索性和实验性,让学生自己动手,把理念变为现实,再进行概念产品的市场推销、维护等市场流程,使他们体验到完整的设计流程。这样学生既熟悉了材料和加工工艺,也更清楚地了解概念实施后的各种效果,提高了对设计的整体把握能力。
5.建立以“导师+工作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较课堂教学更自由且更具实效的教学模式,每一个工作室指定一到两名导师负责,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不同年级和个人能力等客观因素,对高年级、能力强的学生着重引导,而对低年级、能力较弱的学生着重传授,有意识地增进学生之间的互补互助,从而形成立体交叉形式的教学方式。
在完成教学中心工作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课题、案例甚至可直接由现实问题展开,聘请社会上的设计师、艺术总监和技术相关的工程师做实践课的指导教师,并将公司的实际课题纳入课堂实践教学,通过有针对性的各种训练课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注重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思维方式,以及创造性思维和全程设计思考的能力。此外,由这种教学模式创造出的学生与教师同处相互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共同完成设计实务的同时,有更多机会与高年级同学或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针对不同层次的设计问题寻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无疑是一种有效促进。在此,笔者也建议学校建立并完善配套对应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全天开放,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参与实践动手训练。
上述教学模式发展成熟后,可筹集必要的起步资金,成立自负盈亏式的设计工作室,即对外承接相关的设计项目,师生共同设计,教师把关定案,学生参与设计实践。教学与经营的有机结合,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设计实践机会,给予学生更多接触经济生活的机会,以培养他们能够与社会快速接轨的职业素养和市场意识。
6.采取“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合作教育模式。“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资源,以及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
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产学研用”的形式,把“用户”这个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环节考虑进来,通过对“人—机—环境”的针对性分析,使产品成为商品,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模式。把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用户捆绑在一起,建立多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系统。
由于这一模式的构建在源头上与工业设计“参与并创造更加美好、合理和有效的生活方式”的学科理念达成了一致,在不断提升人们生活品位的过程中,能够设计出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感到满意的(物化的和社会化的)产品。因此,这种合作模式更有利于工业设计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出企业所需的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使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创新很好地衔接起来,及时将科学知识转换为生产力,切切实实地为企业服务,又能够为使用人群创造更加合理美好的使用方式。
四、结束语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转换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育当中的局限性,充分认识到市场与企业、企业与设计、设计与教育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完善解决好现今中国制造产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所需的工业设计人才短缺的问题,从而根据本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探讨出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工业设计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何人可.走向综合化的工业设计教育[J].装饰,2002(4).[2]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3]许佳.从工业设计的本质探讨工业设计教育的核心问题[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何晓佑.引进·消化·创造——中国工业设计教育浅谈[J].装饰,2003(10).[5]宋拥军.工业设计的教学思考[A].何人可,周旭.2007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马兰,鞠伟.关于加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系统性的几点思考[A].何人可,周旭.2007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袁涛,李晓伟.工业设计教育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第二篇:中西方工业设计教育探索比较
渤 海 大 学
中西文化比较 结课论文报告
论文题目:中西方工业设计教育探索比较 姓名:徐飞 学号:09090198 学院及专业: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系
09级美术学(艺术设计)8班
教学老师:刘义峰
日期: 2011 年 06 月 19 日
目录
第一部分:摘要 第二部分:关键字 第三部分:正文内容
一、研究背景
二、中西方工业设计现状比较
2-1中国工业设计现状及历史发展 2-2西方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2-2-1美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2-2-2德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2-2-3 英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三、中西工业设计教育规模比较
四、生源方面的差异
五、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比较
六、从教学资源方面进行比较
七、评判标准
八、社会兼容性
九、对我国工业设计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
第四部分:参考文献
中西方工业设计教育探索比较
第一部分
摘要:
随着工业设计发展及其社会认知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工业设计高等教育专业也相应多了起来,许多院校纷纷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加入了培养该专业人才的行列。如今,工业设计教育已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趋势固然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拥有庞大规模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的中国却仍然是严重缺乏“设计”的制造大国。这种矛盾的形成和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盲目地教学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从各个角度吸取营养以刺激中国发展,而西方许多国家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则较为成熟与完善,因此,我们客观系统的比较、研究中西方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围绕中西方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的历史与现状、实践能力、生源、教学资源、规模评判标准、社会兼容性等做了比较,对于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和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部分
关键字:工业设计、教育、比较、设计现状
第三部分
正文: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正沿着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业设计作为一种融合科技创新与文化艺术的核心手段,正逐渐被社会所重视并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工业设计这一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从国外引入我国。(浩汉设计,李雪茹.搞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5)为了培养中国自己的工业设计人才,我国许多大学相继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2010年10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来到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在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之后,温家宝总理提出,不但要实现“中国装备,装备中国”,还要做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商品市场面临着很大的危机,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设计设色,“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的自主品牌是“中国贴牌”。因此,我认为“中国制造”应该向“中国创造”转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它的附加值,使我们更加主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被访语录)有没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特色,关系到国家发展的经济命脉,而要振兴我国的制造产业,重要途径就是发展中国的工业设计高等教育。但是就目前来看,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我们必须尽快加以分析和解决。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设计教育相比和研究,将对我国工业设计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提供借鉴作用。
中国1 956年才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它脱胎于中央美院,教学体系在很长时期内带有浓重的美术教育色彩.同西方艺术设计发达的国家相比,表现出重艺术性、轻实用性,重文化性、轻工艺性,重技术性、轻设计性,重课堂教学、轻实
践环节 同企业脱节,漠视市场导向,办学规模小,完全封闭在象牙塔的高层中。相比之下,西方自19世纪50年代就兴起,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更加成熟化。
二、中西方工业设计现状比较
2-1中国工业设计现状及历史发展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起步较晚,国内一些从事工业设计教育的学者和专家已经意识到我国在该领域内存在的诸多矛盾和弊端,且已经带着反思的态度做了许多专业性的研究工作,其中一部分研究主要分析了这些矛盾的成因并提出了改进方案或为其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例如,蔡军老师的《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张福昌老师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等;还有一部分主要研究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较为成熟的工业设计教育模式,希望对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例如,何人可老师的《美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近况》、宗明明老师的《德国现代设计教育理念与实践》等。
据相关统计,截至2001年底,在我国院校有600多所艺术设计院校中,开设工业设计方向的有200余所,这个庞大的数字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设计教育而言,无疑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这“表面繁华”的背后,却潜伏着无数的危机:发展基础薄弱,“师徒传授”,高水准的设计人才匮乏;有的教育部门出现“上马”仓促、膨胀过度、质量下降,或者忽视了对艺术设计学的交叉性、边缘性、前沿性、缺乏“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价值观念,对现代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课程缺乏足够重视;学习脱离实践,对学生创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个体封闭式思维妨碍创新,甚至“削足适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成为设计教育急需要解决的难题。长期以来,我国推行“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的继承与延续,强调学生的记忆与模仿能力,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正处于发展阶段,一切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都需要从各个角度吸取营养以刺激其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工业水平十分落后,无法孕育现代设计,设计教育更是无从谈起。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无锡轻工业学院拉开了我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帷幕。(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45—147)我国的设计教育主要偏向于工艺美术,由于缺乏对外交流的机会再加上十年**等政治活动因素的干扰,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伊始,工业设计这一概念通过一些有识之士的介绍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一些院校也开始了工业设计教育的最初尝试。在这一时期,少数高校教师被送往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工业设计,并将西方工业设计的教育模式和设计思想引入国内,培养了第一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钟莉.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沙.湖南大学,2005)但是,工业设计作为一种学科迟迟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作为一种职业也迟迟未能进入务实运作状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市场经济模式初步成型的阶段,我国的设计教育也呈现出风起云涌之势,传统的工业美术教育向现代设计艺术教育转型的步伐也大大加快,而这其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最受社会关注的就是工业设计教育。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在这一时期得到重视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年积存的结构性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国内工业生产陷入了盲目追求数量和产值的误区,工业产品也普遍存在更新换代慢、技术和文化含量低、适用性差、市场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在国内与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节节败退。这种严峻的形势引起了企业和社会对工业设计的高度关注,他们深刻的感受到中国需要属于自己的优秀设计和设计师;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工业设计及其教育事业的发展,1992年7月,轻工业部公布了《推进轻工业工业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中的第六条明确指出:“将‘工业设计’列为全国轻工业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对已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包括轻工业成人院校),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的建设,加强师资资格的考核,优先充实所需教学设施通过专业培训,抓紧造就一批训练有素的高、中级轻工业工业设计人才。”这些纲领性质的文件给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力的保障。(裘晓红.当代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分析与批判.杭州:浙江大学,2006)在企业和政府的
双重支持下,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内许多不同性质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包括艺术类院校、工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等。由于我国高考生源的多样性,工业设计专业的生源中,艺术类考生和理科类考生兼而有之。因此,不同的院校会根据其自身特点来确定生源类型,一般来讲,工科院校会选择工科背景的考生而艺术、师范院校会选择艺术类考生,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也就自然而然地将分成了艺术类工业设计和工科类工业设计。这两种类型的工业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国内院校最早创办工业设计专业的是湖南大学,自1978年开始筹建,1982年正式建系招生。这是我国第一个经国家教委批准的设立在高等工科院校中的工业设计专业。四年后,在国家机械工业部教育司的主持下,成立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对所属院校开展工业设计进行指导与协调。同时工业设计也被正式的列入了国家教育部所指定的专业教学目录,成为一个正式的专业。1987年,伴随着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成立,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开始飞速发展,中国工业设计教育逐步进入了成长阶段,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与日俱增,并成立了教育部2001.2005年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该委员会可以为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提供相关咨询服务,指导本专业课程、教材、师资队伍等基本建设,协助进行专业教育质量的监督与评估,促进设计教育的发展。(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45—147)
历史计划还挺好,但是目前中国许多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二是美术基本功训练.三是各门类设计。这体现了我国工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多为专业基础、造型基础和专业设计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缺少综合技能的系统训练,只能由技入道,而难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设计理念。而创新恰恰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学校教学大多还停留在课堂讲授阶段,即使与企业和社会有联系.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仅满足于低层次的产品设计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学生为社会创造更高价 值与肩负发展社会责任感的方面。在中国,很少有哪个院校工业设计专业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与西方工业设计中体现的 以自然为本”和 以人为本”的观念相去甚远,而缺少文化底蕴又少有人文关怀支撑的产品设计最终在国际市场上难以立足。
2-2西方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西方的工业设计历史较为悠久,西方的工业设计教育伴随着其工业设计的成熟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历史、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经过时间的洗礼,其工业设计教育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找几个代表美国、德国、英国 2-2-1美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美国是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工业设计教育也极具代表性。最早开设的工业设计专业至今已有84年的历史,半个世纪以来,已有近三万名学生获得了工业设计及其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李中扬.现代美国工业设计教育特征.美苑.2000(2):69—70)1925年,巴黎举行了现代装饰及工业美术展览,美国没有参加,因为他们承认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供展出。从那时起,工业设计开始在美国兴起,社会对经过专业训练的工业设计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尽管当时美国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工业设计师,但大批德国、英国等国家的建筑师及设计师通过当时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涌进了美国,他们帮助和指导美国的一些院校制定工业设计教育大纲或担任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美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兴起之后,除了在一些大学新增工业设计专业之外,还开设了专门的工业设计学校。1935年在纽约兴建的工业设计实验学校是美国第一所将整个课程用来为工业设计领域提供训练的学校。虽然该校只存在了5年左右的时间,但它为如何培养工业设计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李妲莉,何人可,刘景华.美国工业设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55-160)如今,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比较完整和健全的国家之一。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的统计,全美能提供工业设计教育的学校达49所,分为下列三种
体制的大学:公立、私立和自立(自立学校是指不依赖国家或地方政府拨款,而依赖学费收入或捐赠而运作的学校)。其中,27个工业设计专业设在公立大学;10个设在私立的学院(包括6个设计学院和4个艺术学院);12个设在自立的艺术学校。美国工业设计专业所授予的学位种类繁多,有美术、文科、理科以及专门的工业设计学位,本科学制也分为3年、4年、4年半、5年,其中4年的学制较为普遍。这些学校中大约有一半的学校设有研究生课程,有的还设有博士课程。美国的12所自立艺术学校,其教育质量9不如公立和私立这两类学校,大多以产品美学为教学中心。他们主要对学生进行工业设计的专业技巧的训练,而在笈计理论的研究与分析方面则较为薄弱。(A·J·普洛斯.美国工业设计教育[EB/OL].www.xiexiebang.comC快速原型机、表面处理设备等。美国和德国开设工业设计的院校在这方面大多做得较好,其教学硬件设施可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而我国许多院校对工业设计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硬件投入方面没有考虑到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的硬件环境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工业设计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较弱的现象。
(3)师资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国院校开办工业设计专业时间较短,但发展速度很快,这就导致了短时间内对工业设计教师的需求非常大,而随着教师录用门槛的一升再升,许多院校无法录用一些学历不高但有着丰富设计经验的设计师作为教师,这样就导致了我国工业设计教师的培养模式是“学校一学校",即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生在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直接回到学校进行教学。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工业设计的师资力量相对充足,他们的教师培养模式为“学校一社会一学校”,有意从事工业设计教学的学生在毕业后需要先到社会上积累一定的设计经验,才能到学校担任教师。缺乏相应的外部资源。社会中与工业设计相关的企业及设计公司是高校工业设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外部资源,为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并在毕业后具各企业所需求的各项能力,西方国家的工业设计教学和企业的联系较为密切。学生可以近距离的了解企业中工业设计的流程并在企业与学校共同搭建的平台上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虽然我国有少数院校与相关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和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长期的合作计划,但大多数院校则缺乏这一外部资源,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很少,因此毕业后常常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七、评判标准
由西方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的导向可以看出西方的工业设计教育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与表达能力放在首位,同时结合先进的科技来发展教育。务实、理性、以人为本、高科技是西方工业设计高等教育的灵魂。1 998年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就工业设计的人才规格向全美的设计公司、企业的设计部门等工业设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就业市场对工业设计教育的要求。调查的主要内容是要求用人单位就工业设计本科生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在26个调查项目中,被认为非常重要的居前9位的项目有:1.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2一D概念草图;3.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4.材料与生产工艺;5.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6、多学科交流;7.概念模型制作 8.企业实习;9.设计理论
而在中国的艺术设计界对学生的选拔注重“画功”,而忽视了对 创造性思维”的考查 学生入学以后 长于画画而弱于 设计”。在工业设计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学校教育由技人道,出现过”学好 构成 走遍天下都不怕 的教学思想j另一方面,学生设计的作品与社会脱节,似乎只有那些奇思怪想的作品才是好的设计。还有一个表现就是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包括工业设计教育由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忽视了工业设计实际是服务社会大众的专业片面地追求个性,导致艺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个性太强,以致于与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欠缺。而团队合作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兼容恰恰是当今工业设计不可缺少的。
八、社会兼容性
西方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与社会联系密切。西方工业设计教育除了能把握社会脉搏,为自己准确定位外 学校还与社会和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导师制”和 工作室制”相结合的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特长学以致用 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往往直接受到企业和市场的检验。为取得社会的承认,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也往往努力取得有关协会和机构的认证,如美国大多数院校工业设计专业都在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注册,得到美国全国艺术和设计院校协会(NASAD)的认证。与中国该专业毕业生纷纷转行不同,美国毕业生中有81% 在毕业4年后仍在从事他们所选择的专业
在中国,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前景却不容乐观。从上世纪80年代起 我国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指本科生)相当大的一部分充实到各学校去做教师了.真正进企业的很少 即使进了企业,也几乎不到一线去工作。9O年代末期.人们开始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毕业生进企业的便多了起来 但对企业的工业产品设计起作用的不多,企业的产品还是以模仿抄袭为主。第三个阶段是到了21世纪 一开始,随着国外大企业的进驻,进入这些企业的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骤然增加,这主要集中在如北京、上海这类大都市 但是随后它们周边地区的需求已满,而国内企业难以消化规模越来越大、但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的毕业生,所以进入这一行的毕业生数量下滑,很多人纷纷改行[c]。不过,随着我国三大经济区的发展,地方企业的壮大,以及工业设计教育的不断反思和改进,该专业毕业生似乎看到了新的希望。
九、对我国工业设计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
首先.中国政府要明确工业设计在发展国民经济、使中国经济命脉保持长盛不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教育上.要加强引导,强化工业设计强国的观念。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强调创新与实干,使工业设计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要确立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是为了服务社会,从而培养学生为社会创造更高价值与发展社会的使命感和能力。
其次.学校要密切关注社会、关注市场,并努力与社会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社会需求永远是工业设计的动力所
具体以下几点:
1、丰富设计实践环节课程的内容及形式
2、调整课程开设顺序,增加必要的衔接课程
3、增设中国传统设计文化课程
4、优化特色课程形成自身办学特色
5、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6、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目标
7、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
8、构建多边化的评价主体.
9、使用人性化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10、设定多元化和灵活化的评价标准
11、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和应用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
1、浩汉设计,李雪茹.搞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5)
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语录)
3、(袁熙呖.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45—147)
4、(钟莉.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沙.湖南大学,2005)
5、(裘晓红.当代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分析与批判.杭州:浙江大学,2006)
6、(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45—147)
7、(李中扬.现代美国工业设计教育特征.美苑.2000(2):69—70)
8、(李妲莉,何人可,刘景华.美国工业设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55-160)
9、(A·J·普洛斯.美国工业设计教育.www.xiexiebang.com,2001)
10、(顾文波.德国工业设计教育思想初探.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6)
11、(李亮之.世界工业设计史潮.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09—128)
12、(宗明明.德国现代设计教育理念与实践.沈阳:辽宁美术美术出版社,1999)
13、(王武.关于英国设计教育的调研与思考.江南学院学报.1999(6):22-26)
14、(李轶南.它山之石:英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启示.东南大学学报.2008(5):93-94)
15、(吴琼.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现状评析.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4):86-90)
16、(何人可.美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近况-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1(2):37~39)
17、(黄痊愈.近看美国高考.教书育人.2008(4):64-67)
第三篇:面向市场办学,促进职教发展
面向市场办学,促进职教发展
面向市场办学,促进职教发展
**职业教育中心是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学校占地面积四万平方米,各类设施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人数4100人,教职员工180人。学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中创特色,深化改革,与时俱进,走出一条适应市场需求,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
务的办学路子。
一、主动适应市场,实行校企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是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前提。学校设立招生就业指导处,构建了面向本市3县7区,辐射全国7省8市的人才信息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各种传媒和开展市场调查等渠道,分析市场需求,把握人才需求新情况、新趋势,主动面向市场办学。学校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先后与4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培训委员会”,学校定期向委员会汇报办学情况,听取他们对学校的意见,不断整合专业设置,及时调整课程安排。学校成立由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专业建设方向,论证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审议教学方案,逐步形成机电应用、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三个骨干专业群,使我校的专业建设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带有适度超前性,骨干专业、名牌专业优势初现。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十分抢手,供不应求,就业录用率在95以上。
二、积极融入市场,建设品牌专业,增强职业教育竞争力
专业建设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市场规律。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着力加强专业建设,通过重点专业和示范专业建设,促进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实验、实习设备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面向市场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增强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力。
首先,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实施“名师工程”,落实师资培养培训经费,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激励机制,重点选择和培养专业带头人。近年来,有8名教师参加研究生进修,25名专业教师到外地学习培训,13名教师获得CAXA网络大学讲师资格,2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称号,3名教师主编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重点强化了专业课教师的技能培训,有13名取得高级工资格,12名取得中级工资格。多年来我校毕业生技能考核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优秀率接近60。我校还选派专业教师到丹麦、韩国考察职业教育,最近又有6名专业教师参加中-欧工业职业技术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推进我校的专业建设。
其次,更新教学设施,建立实训基地。我校坚持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两手抓,在校外,不仅在美菱、荣事达、海尔等联办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还在广州、深圳、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一些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在校内,我校本着自力更生、分步实施、重在使用的原则,新建了制冷制热室、“六合一”家电室、电力拖动室、数控机床实验室和6个多媒体大屏幕投影室及数控仿真实验室,配备了可进行生产加工的CAXA制造工程软件,新建了电子阅览室和校园网等。设备的更新和完善,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基本满足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需要,为重点专业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场所。
第三,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安排上,我们尊重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主动瞄准市场需求,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如机电应用类专业,我校重点开发了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加工的数控专业,开设了数控仿真等新课程。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特点和专业建设需要,我校试行了“以技能操作为核心、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摒弃了片面追求知识系统性、淡化操作的教学模式,把多门专业课的内容有机整合和重新组合,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操作性强、带有明确任务的活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六步教学法”,通过明确目的、老师示范、学生模仿、下达任务、实际操作、综合评价六个步骤,突出了技能操作的核心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三用二学一创”教学指导思想,即“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用中求创”。学校通过该模式的教学实践,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在学习动力、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方面的积极性,丰富了重点专业建设的内涵。
面向市场,开门办学,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又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竞争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目前,我校除本部2140名学生外,还在*****等地办起了分校或教学点,联合办学在校生超过4000人。
三、大胆开拓市场,抓住机遇,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2002年我校机电应用专业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专业,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被列为省重点建设示范
第四篇:面向市场办学,促进职教发展
面向市场办学,促进职教发展
**职业教育中心是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学校占地面积四万平方米,各类设施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人数4100人,教职员工180人。学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中创特色,深化改革,与时俱进,走出一条适应市场需求,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办学路子。
一、主动适应市场,实行校企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是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前提。学校设立招生就业指导处,构建了面向本市3县7区,辐射全国7省8市的人才信息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各种传媒和开展市场调查等渠道,分析市场需求,把握人才需求新情况、新趋势,主动面向市场办学。学校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先后与4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培训委员会”,学校定期向委员会汇报办学情况,听取他们对学校的意见,不断整合专业设置,及时调整课程安排。学校成立由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专业建设方向,论证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审议教学方案,逐步形成机电应用、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三个骨干专业群,使我校的专业建设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带有适度超前性,骨干专业、名牌专业优势初现。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十分抢手,供不应求,就业录用率在95%以上。
二、积极融入市场,建设品牌专业,增强职业教育竞争力
专业建设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市场规律。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着力加强专业建设,通过重点专业和示范专业建设,促进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实验、实习设备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面向市场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增强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力。
首先,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实施“名师工程”,落实师资培养培训经费,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激励机制,重点选择和培养专业带头人。近年来,有8名教师参加研究生进修,25名专业教师到外地学习培训,13名教师获得caxa网络大学讲师资格,2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称号,3名教师主编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重点强化了专业课教师的技能培训,有13名取得高级工资格,12名取得中级工资格。多年来我校毕业生技能考核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优秀率接近60%。我校还选派专业教师到丹麦、韩国考察职业教育,最近又有6名专业教师参加中-欧工业职业技术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推进我校的专业建设。
其次,更新教学设施,建立实训基地。我校坚持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两手抓,在校外,不仅在美菱、荣事达、海尔等联办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还在广州、深圳、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一些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在校内,我校本着自力更生、分步实施、重在使用的原则,新建了制冷制热室、“六合一”家电室、电力拖动室、数控机床实验室和6个多媒体大屏幕投影室及数控仿真实验室,配备了可进行生产加工的caxa制造工程软件,新建了电子阅览室和校园网等。设备的更新和完善,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基本满足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需要,为重点专业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场所。
第三,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安排上,我们尊重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主动瞄准市场需求,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如机电应用类专业,我校重点开发了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加工的数控专业,开设了数控仿真等新课程。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特点和专业建设需要,我校试行了“以技能操作为核心、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摒弃了片面追求知识系统性、淡化操作的教学模式,把多门专业课的内容有机整合和重新组合,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操作性强、带有明确任务的活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六步教学法”,通过明确目的、老师示范、学生模仿、下达任务、实际操作、综合评价六个步骤,突出了技能操作的核心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三用二学一创”教学指导思想,即“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用中求创”。学校通过该模式的教学实践,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在学习动力、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方面的积极性,丰富了重点专业建设的内涵。
面向市场,开门办学,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又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竞争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目前,我校除本部2140名学生外,还在*****等地办起了分校或教学点,联合办学在校生超过4000人。
三、大胆开拓市场,抓住机遇,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2002年我校机电应用专业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专业,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被列为省重点建设示范专业。面对当前形势,我校将群策群力,与时俱进,在“开拓”上狠下功夫。
1.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一手抓规范,一手抓特色,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整体优化课程结构,认真处理好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的结构和比例,加大教学科研力度,实现教育装备水平的现代化,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力争3~5年内建成1~2个省内一流、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机电类专业。
2.发挥培训功能,为就业再就业服务。加强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拓宽办学功能,及时收集和整理用工信息,根据需要设置专业,利用学校现有的朝晖培训部、计算机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和实训大楼等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把培训、考核、推荐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短期培训。
3.顺应行业发展需求,把握市场脉搏,切入产业发展的亮点,开设新专业,长线专业稳中求活、求新、求变,及时开设社会急需且见效快的热门专业,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学校为适应汽车产业的发展,将开办汽车制造和维修专业。
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我校将继续发扬成绩,振奋精神,进一步面向市场,寻求机遇,扎实工作,发挥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骨干、示范作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工业设计材料
设计中所面临的各种因素,如人机操作、使用物的功能与结构、形态的人文特征等等,都反映了人—物、物—人交流的途径与方式。而设计的核心是“人”。以前的人机界面是研究人一机矛盾,适用于物、理分析而缺乏创新分析,相对研究人—物—环境—信息关系的“设计艺术”则显得较为片面。所以探讨设计界面,即人—物、物—人界面是有意义的。
一、设计界面的涵义
界面的说法以往常见的是在人机工程学中。“人机界面”是指人机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区域,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人机界面。“而设计艺术是研究人一物关系的学科,对象物所代表的不是简单的机器与设备,而是有广度与深度的物;这里的人也不是“生物人”,不能单纯地以人的生理特征进行分析。“人的尺度,既应有作为自然人的尺度,还应有作为社会人的尺度;既研究生理、心理、环境等对人的影响和效能,也研究人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要求和变化”。
设计的界面存在于人一物信息交流,甚至可以说,存在人物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设计界面,它的内涵要素是极为广泛的。可将设计界面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一物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界面的存在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提出:设计是人工物的内部环境(人工物自身的物质和组织)和外部环境(人工物的工作或使用环境)的接合。所以设计是把握人工物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接合的学科,这种接合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是设计界面的一个方面,是认识的主体和设计服务的对象,而作为对象的“物”则是设计界面的另一个方面。它是包含着对象实体、环境及信息的综合体,就如我们看见一件产品、一栋建筑,它带给人的不仅有使用的功能、材料的质地,也包含着对传统思考、文化理喻、科学观念等的认知。“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分析“物”也就分析了设计界面存在的多样性。
为了便于认识和分析设计界面,可将设计界面分类为:
1)功能性设计界面接受物的功能信息,操纵与控制物,同时也包括与生产的接口,即材料运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一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造物的协调作用。
2)情感性设计界面即物要传递感受给人,取得与人的感情共鸣。这种感受的信息传达存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情感把握在于深入目标对象的使用者的感情,而不是个人的情感抒发。设计师“投入热情,不投入感情”,避免个人的任何主观臆断与个性的自由发挥。这—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的关系。
3)环境性设计界面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的信息传递。任何一件或一个产品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或室内外环境作品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环境的物理条件与精神氛围是不可忽缺的界面因素。
应该说,设计界面是以功能性界面为基础,以环境性界面为前提,以情感性界面为重心而构成的,它们之间形成有机和系统的联系。
三、设计界面存在的方法论意义
当机械大工业发展起来的时候,如何有效操纵和控制产品或机械的问题导致了人机工程学。二战后,随着体力的简单劳动转向脑力的复杂劳动,人体工学也进一步地扩大到人的思维能力的设计方面,“使设计能够支持、解放、扩展人的脑力劳动”。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追求自身个性的发展和情感诉求,设计必须要着重对人的情感需求进行考虑。设计因素复杂化导致设计评价标准困难化。一个个性化的设计作品能否被消费者所认同?新产品开发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实力还并不强大,设计开发失利承受力还不很强的情况下,如何系统地、有根据地认识、评价设计,使其符合市场,就需要对设计因素再认识。利用界面分析法,正是使设计因素条理化,避免将人作为“生物人”的片面和走出笼统地说“设计=科学十艺术”的简单误区。
现代的人机工程学和消费心理学为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它们的成功就在于实验、调查和数理表述,是较为可系的。同样对设计艺术而言,进行设计界面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生物学、技术学学科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它要直接建立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机械、电子设计和人机设计,以往人机界面设计把握了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手段,忽视了人文科学观念与思想。它的界面设计只能存在于局部的思考范围内,只成为一个设计的阶段。
有人以功能论来评判设计。“功能决定形态”曾是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格言,它的提法是片面的。这是因为:第一,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过分追求单一的功能会导致将许多重要内容(装饰性、民族性、中间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内容并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况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处处等质等量的融洽在一个统一体中,随产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它们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随之变化”。在现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设计的主要方面。物质意义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础地位的情况下,却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诉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态服从功能”而设计的产品,对于不熟悉它的使用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产品要为人们所理解,必须要借助公认的信码,即符号系统;第三,满足同一功能的产品形态本来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车等成熟的产品,换型计划等措施成为商品经济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设计的专业需求,而这时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能满足,简单地以物质性功能来决定设计是不恰当的。
相反,设计界面体现了人一物交流信息的本质,也是设计艺术的内涵,它包括了设计的方方面面,明确了设计的目标与程序。
四、设计界面的分析
按照设计界面的三类划分,有助于考察设计界面的多种因素。当然,应该说设计界面的划分是不可能完全绝对的,三类界面之间有涵义上也可能交互与重叠,如宗教文化是一种环境性因素,但它带给信仰者的往往更多的却是宗教的情感因素。在这里环境性和情感性是不好区分的,但这并不妨碍不同分类之间所存在的实质性的差异。功能性界面
对功能性界面来说,它实现的是使用性内容,任何„件产品或内外环境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其存在的价值首要的是在于使用性,由使用性牵涉到多种功能因素的分析及实现功能的技术方法与材料运用。在这一方面,分析思维作为一种理性思维而存在。如果作为一种处理方式来设计产品,则这种产品会使多种特征性(如民族性、纯粹性)因素中性化,如果去除
产品商标,就很难认出是哪国的或哪个公司的产品。当然,这方面也说明了产品中存在着共同性因素,它使全人类能做出同样的反应。人的感觉和判断能力有着国际性的、客观性的特征。
功能性界面设计要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上。国际符号学会对符号学所下定义是:符号是关于信号标志系统(即通过某种渠道传递信息的系统)的理论,它研究自然符号系统和人造符号系统的特征。广义的说,能够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都是符号,如字母、数字、仪式、意识、动作等,最复杂的一种符号系统可能就是语言。设计功能界面,不可避免地要让使用者明白功能操作。每一操作对人来说应是符合思维逻辑的,是人性的,而对机械、电子来说则应是准确的、确定无疑的,这双方的信息传递是功能界面的核心内涵。情感性界面
一个家庭装饰要赋予人家居的温馨,一副平面作品要以情动人,一件宗教器具要体现信仰者的虔诚。其实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体现着人的感情寄托,也体现着设计作品的魅力所在。
现代符号学的发展也日益这一领域开拓,以努力使这种不确定性得到压缩,部分加强理性化成分。符号学逐渐应用于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广告学等领域,如日本符号学界把符号学用于认识论研究,考察认识知觉、认识过程的符号学问题。同时,符号学还用于分析利用人体感官进行的交际,并将音乐、舞蹈、服装、装饰等都作为符号系统加以分析研究,这都为设计艺术提供了宝贵与有借鉴价值的情感界面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环境性界面
任何的设计都要与环境因素相联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综合领域。处于外界环境之中,“是以社会群体而不是以个体为基础的”,所以环境性因素一般处于非受控与难以预见的变化状态。
联系到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利用艺术社会学的观点去认识各时期的设计潮流。18世纪起,西方一批美学家已注意到艺术创造与审美趣味深受地理、气候、民族、历史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指出:“文学艺术是人的创造物,原则上是由创造它的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现代主义或20世纪80年代的反设计,现代的多元化,“游牧主义”(Nemadism)都反映着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性界面设计所涵盖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它包括有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等,这方面的界面设计正体现了设计艺术的社会性。
以上说明了设计艺术界面存在的特征因素,说明在理性与非理性上都存在明确、合理、有规则、有根据的认识方法与手段。
成功的作品都是完善地处理了这三个界面的结晶。如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功能性处理得很好,没有屈从于形式而损害功能;但同时又通过新材料及形式反映新的时代性特征及美学倾向,这是环境性界面处理的典范;人们观看卢浮宫,不是回到古代,而是以新的价值观去重新审视、欣赏,它的三角形外观符合了人们的心理期望,这是情感性界面处理的极致。
五、设计界面的运用原则
1)合理性原则,即保证在系统设计基础上的合理与明确。
任何的设计都既要有定性也要有定量的分析,是理性与感性思维相结合。努力减少非理性因素,而以定量优化、提高为基础。设计不应人云亦云,一定要在正确、系统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严密地理论分析,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动态性原则,即要有四维空间或五维空间的运作观念。一件作品不仅是二维的平面或三绝的立体,也要有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情感与思维认识的演变等多维因素。
3)多样化原则,即设计因素多样化考虑。当前越来越多的专业调查人员与公司出现,为设计带来丰富的资料和依据。但是,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如何分析设计信息实际上是一个要有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过程体系。
4)交互性原则,即界面设计强调交互过程。一方面是物的信息传达,另一方面是人的接受与反馈,对任何物的信息都能动地认识与把握。
5)共通性原则,即把握三类界面的协调统一,功能、情感、环境不能孤立而存在。
六、设计界面的应用方法
设计界面所包含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但在运用中却只能有侧重、有强调的把握。设计因素虽多,但它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结果是物化的形,但这个形却是代表了时代、民族等方面的意识,并最终反映出人的“美”的心理活动。
设计界面的运用,核心是设计分析。在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如索尼、松下、柯尼卡等,都有许多的成功案例可为借鉴。如柯尼卡公司设计其相机时,首先不是去绘制“美”的形和考虑技术的进步,而是进行对象人的日常行为分析,作出故事版(STORY)。它先假定对象人的年龄为35岁,名:Xxxx,从而分析他的家庭、喜好与憎恶,分析他的日常行为,进而考察其人在什么场合需要僚机,从而为设计提供概念(CONCEPT)与目标(TARGET),进行设计。经过分觯 杓剖τ辛嗣魅返母拍钣肽勘辏 ⑺嫘畔⒌慕换ゲ 舜丛炝Α?
另一方面,设计师自身对社会环境也要进行深入的认识与考察,对设计的作品取向有明晰的认识:是否符合人们的消费预期?是否能感受到人们的审美知觉?日本设计师佐野邦雄先生曾作一图——生活的变迁与设计师的课题,将日本及世界上某些非常有影响性的事件,如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发展等等都进行了归纳,进而对设计有了深入的认识与感悟。
所以,要运用好设计的界面,理性的认识是首要的,其次就是创造性的,而且是有实效性的分析、处理信息。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分析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设计的界面同样是在人一物的信息交流中变化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