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工业强省(强市、强县)建设的冷思考

时间:2019-05-12 13:1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推进工业强省(强市、强县)建设的冷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推进工业强省(强市、强县)建设的冷思考》。

第一篇:对推进工业强省(强市、强县)建设的冷思考

对推进工业强省(强市、强县)建设的冷思考

在浙江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省委省政府率先在全国作出了建设“工业强省”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一决策部署,既顺应了中央提出的建设“工业强国”的战略要求,又遵循了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目前,建设“工业强省”正在成为各级各部门践行科学发展观、发展实体经济的具体行动;特别是全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动员视频会议以后,建设工业强县开始出现较浓厚的氛围。然而,作为一项尚无经验可鉴的创新性工作,建设“工业强省”有许多问题亟待大家去探索和创新。本文结合各地在推进工业强县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苗头和做法,以及自己对“工业强省”建设的研究,提出五个方面的冷思考,供参阅。

冷思考一:建设工业强省,是否需要层层示范推进?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坚实的基础是任何工作成功的保障。工业强省建设自然也不能例外。建设工业强省的基石在于工业强市,而工业强市的基石则在于工业强县。离开了下一层级的有力支撑,上一层级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工业强省必然要求建设一批工业强市和工业强县,这也推进是建设工业强省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之一。问题在于,如果各级政府都把“层层示范推进”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甚至主要的工作方法,就难免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一是有可能再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旧景。据了解,目前已有不少地市参照省政府抓“工业强省”下抓一级的做法,提出要抓好工业强镇建设;不少县(市、区)提出要抓好工业强村建设;以此类推,我们不难想象,下一步说不定会有乡镇提出要抓好工业强村、强户建设。其结果必然是再现改革开放初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旧景。这显然与现代工业所要求和倡导的集聚发展理念背道而驰的。

二是有可能出现轰轰烈烈走过场的盛景。建设工业强省,客观上不可能也无必要要求所有县、市、区都成为工业强县(市、区)。国内外经验表明,任何工业强国没有一个是市市、县县、镇镇工业都强的,只要有部分工业强市、县就足以支撑起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强大。反观我们现在的做法,似乎要把所有县、市、区都建成工业强县(市、区),才算建成了工业强省。这样的要求,其结果很有可能是轰轰烈烈走过场,该做强工业的做不强,做不强工业的乱做一气。

个人拙见,建设工业强省需要坚决摒弃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方式,选择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方法。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强园、强业和强企建设上。即使选择少量的市域、县域作为试点,也必须紧紧围绕强园、强业和强企建设,而不是简单化地搞“层层示范推进”,否则有可能在无意之中成为一种强化和鼓励行政区经济的行为。尤其是省级部门在工作中应慎提县域以下的“工业强镇”、“工业强村”建设。同时,一个地区能否建成工业强市、强县,要看当地发展工业的条件和产业基础,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能大呼隆地号召和推广。

冷思考二:建设工业强省,怎样体现各自的产业特色?

众所周知,“大”是一个绝对概念,而“强”则是一个相对概念。从目前称得上工业强国的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来看,它们无一例外地只是在某几个工业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而非在工业各领域全方位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可见,建设工业强省必须把做强若干领域的工业产业作为首要目标,而决不能陷入面面俱到的泥潭不能自拔。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各地在推进工业强县建设过程中有两种现象值得关注:

一是追求产业的大而全。综观各地正在编制的“工业强县建设规划”,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重点发展的产业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几乎可以说是当地“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的翻版。似乎产业不全,就不足以体现工业强县风貌;似乎建设工业强县,就是简单地把工业做大。而没有按照工业强县的内涵要求去统筹规划。

二是追求产业的热点化。出于对培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偏面理解,不少地方在选择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时喜欢扎堆于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装备等热点产业,而全然不顾本地的产业条件、产业基础以及有无做大做强该产业的可能。其结果必然出现产业结构过度同质化。

有鉴于此,建设工业强省重要的是怎样体现各地的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而不是一味地求全求新。无一般产业不稳,无重点产业不强。各地在编制“工业强县建设规划”时,务必要树立特色产业意识。宁可集中资源要素和政策要素做大做强一、二个特色优势产业,也比平均使力地推进一批产业发展更有意义。同时,各地在确定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时,还要充分考虑产业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坚持宁缺勿滥。

冷思考三:建设工业强省,如何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后赶超型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虽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归根结底需要通过企业这一主体来实现。因此,企业也只有企业才是建设工业强国(强省、强市、强县)的主体。反观我省,近年来许多重大经济工作任务的落实都是政府唱主角、企业做配角抑或当观众。当前,各地在推进工业强县建设过程中也不难见到类似主体错位的影子:

一是政府部门越俎代庖。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在许多工作中存在包办代替的现象。无论是重大任务的提出,还是规划的制订,乃至规划的实施,都是由政府独家唱戏。结果出现政府层面热热闹闹、企业层面冷冷清清的尴尬局面。许多地方政府做了本应由企业做的事情,突出的如各种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其实施主体应该是企业;如果政府把自己作为实施主体,就会使规划流于形式。

二是工作任务政企断层。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但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上半年开展的“进万企解难题”专项行动中,有许多企业反映对各级政府制订的大量惠企政策不甚了解或了解不深,至于对各种产业发展规划的了解更是知之不多。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恐怕与我们现行的政府工作运行机制有关。按照现行的工作方法,主要通过召开各类工作会议来部署、传达和落实,参会者大多为政府经济管理人员和少量企业代表,政府的政策意图难以落实到多数中小企业。

基于此,怎么样把政府建设工业强省(强市、强县)的战略意图化作企业的具体行动,是新时期新阶段政府部门经济管理工作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提三点建议:首先,建设工业强省的落脚点一定要放在企业。关键是做到三个“以企为基”:即建设工业强省任务的提出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要求,工业强省规划的内容要充分细化量化到具体的产业和企业,工业强省规划的实施要明确企业为唯一的实施主体。其次,政府工作的边界一定要清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是有边界的。除了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并通过这些规划、政策、标准指导行业发展之外,其它工作应该交由企业承担。再次,信息沟通管道一定要畅通。要构建多种形式的政企信息沟通管道,真正做到产业政策家喻户晓,一方面要继续完善文件发送等传统信息沟通管道,特别是涉及财政补贴等产业政策,运用这一输送方式可以避免外国的反补贴调查;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统一的网上产业政策服务平台。此外,也可以由政府部门定期梳理汇编产业政策送给企业,并开展政策解读和辅导。

冷思考四:建设工业强省,什么才是亟待破解的症结?

从理论上讲,建设工业强国需要优化组合产业结构、发展方式、运行模式、组织形式、制度环境等多种因素,形成众要素的最优组合。因此,实现工业由大变强需要破解许多瓶颈和难题。但在众多瓶颈和难题中,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不少地方在推进工业强县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方向不明、目标不实的现象。突出问题有两个:

一是过分强调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一些地方为了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而提出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其实,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是针对一国经济尤其是大国经济提出的要求。就区域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而言,并不需要面面俱到的产业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建立特色产业体系。因此,不应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建设工业强县(强市、强省)的目标。

二是过于追求小而全的指标体系。一些地方为了能全面体现和反映工业强县(市)的特征,而设置了多达几十个的统计指标。表面上看,发展目标似乎全面而且光鲜。但剥茧抽丝不难发现,由于指标过多,重点就无法突出;还由于指标过细,部分指标存在重复问题。因而,与其说是反映工业强县(市)建设的指标体系,毋宁说是反映工业转型升级的指标体系更为贴切。尽管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如前所述,我国(我省也然)工业大而不强的症结在于核心技术缺乏。缘于此,各地推进工业强县(强市、强省)建设也必须把突破产业和企业核心技术的桎梏和羁绊作为核心目标。离开了这一核心目标,就无法做到对症下药。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业强县(强市、强省)建设指标体系的设计上,要紧紧围绕提高当地产业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中心构建系列指标。从国内外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既反映在企业研发投入、专利数量、新产品销售率上,也反映在管理能力、品牌建设、工艺设备上,归根结蒂体现在产业和企业发展过程中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大小上。

冷思考五:建设工业强省,何处才是政府工作切入点?

经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年洗礼,我省各级政府部门推动产业发展和管理企业的方式方法尽管已经有了重大改变,但仍不时可见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记和影子。目前不少地方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在履行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和指导行业发展等基本职能过程中,明显存在重规划、少政策、轻标准和弱指导等问题:

一是重规划的结果导致了规划替代一切。重规划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一些地方把制订规划看作推进工业强县建设工作的全部。一旦规划制订完了,工作任务也就结束了。近几年来,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我们需要清醒认识的是,从各国工业发展史看,任何新兴产业发展乃至工业强国建设,从来不是由政府计划或规划出来的,最多不过是政府推动的结果。

二是少政策的结果导致了工作力度乏力。少政策指的是缺少具有较大突破的重大政策举措。近年来,各地出台的扶工、强工政策,绝大多数为原有政策的“回锅”,特别是在攸关产业和企业做强的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用能额度等方面鲜见具有含金量的创新性政策。

三是轻标准的结果导致了产业发展无序。轻标准突出表现为,有的地方在招商选资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也有的地方在推动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能用足用好行业标准这一有效的政策手段。

四是弱指导的结果导致了服务流于形式。由于对行业发展情况了解不深、知之不多,许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指导行业发展的能力十分薄弱。在实际工作中,走马观花式的调研成为服务企业和指导行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对许多企业而言,这种服务已成为一种“负担”。

总而言之,找准工作切入点是推进工业强省(强市、强县)建设的当务之急。很显然,工作切入点不能离开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因此,各级政府推进工业强省(强市、强县)建设的最佳切入点依然是科学地履行好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和指导行业发展等基本职能,尽最大可能避免上述倚重倚轻的做法。

请永远记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企业才是工业强省(强市、强县)建设的主角,政府的责任在于充分发挥好配角的作用,政府工作人员决不能过高

估计自己的能力。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后赶超型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虽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归根结底需要通过企业这一主体来实现。因此,企业也只有企业才是建设工业强国(强省、强市、强县)的主体。反观我省,近年来许多重大经济工作任务的落实都是政府唱主角、企业做配角抑或当观众。当前,各地在推进工业强县建设过程中也不难见到类似主体错位的影子:

一是政府部门越俎代庖。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在许多工作中存在包办代替的现象。无论是重大任务的提出,还是规划的制订,乃至规划的实施,都是由政府独家唱戏。结果出现政府层面热热闹闹、企业层面冷冷清清的尴尬局面。许多地方政府做了本应由企业做的事情,突出的如各种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其实施主体应该是企业;如果政府把自己作为实施主体,就会使规划流于形式。

二是工作任务政企断层。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但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上半年开展的“进万企解难题”专项行动中,有许多企业反映对各级政府制订的大量惠企政策不甚了解或了解不深,至于对各种产业发展规划的了解更是知之不多。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恐怕与我们现行的政府工作运行机制有关。按照现行的工作方法,主要通过召开各类工作会议来部署、传达和落实,参会者大多为政府经济管理人员和少量企业代表,政府的政策意图难以落实到多数中小企业。

基于此,怎么样把政府建设工业强省(强市、强县)的战略意图化作企业的具体行动,是新时期新阶段政府部门经济管理工作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提三点建议:首先,建设工业强省的落脚点一定要放在企业。关键是做到三个“以企为基”:即建设工业强省任务的提出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要求,工业强省规划的内容要充分细化量化到具体的产业和企业,工业强省规划的实施要明确企业为唯一的实施主体。其次,政府工作的边界一定要清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是有边界的。除了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并通过这些规划、政策、标准指导行业发展之外,其它工作应该交由企业承担。再次,信息沟通管道一定要畅通。要构建多种形式的政企信息沟通管道,真正做到产业政策家喻户晓,一方面要继续完善文件发送等传统信息沟通管道,特别是涉及财政补贴等产业政策,运用这一输送方式可以避免外国的反补贴调查;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统一的网上产业政策服务平台。此外,也可以由政府部门定期梳理汇编产业政策送给企业,并开展政策解读和辅导。(摘自浙江经贸网 作者系浙江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贾帆联)

第二篇:工业强市推进大会讲稿

工业强市推进大会讲稿

这次全市工业强市推进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和市*党代会精神,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市工业发展任务。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是从发展进程看,我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但总量和规模较小,加快工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工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体,无工不富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追赶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共识。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已实现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十三五”时期,共建成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多个,投资总额*亿元,产能规模迅速扩大,2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位居全省第三,人均工业增加值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非农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均超过*%,领先全省工业化水平约*个百分点,这个比例标志着我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但工业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和投资拉动,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增长动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只有*%,低于全省*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比重不到10%,资本产出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这说明我市工业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因此,我们要以更大的魄力、更高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尽快把工业打造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是从发展趋势看,我们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保持优先发展的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试点等政策措施,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改造等,这些政策的含金量很高,为我们在更高层次上谋划工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随着中央调结构、转方式战略的深入推进,东中部产业特别是传统工业加速向西部转移,这给我们带来了产业承接、借力赶超发展的机遇;*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品牌效应逐步显现,为助推新兴产业培育、央企项目落地和高载能产业发展又提供了良好机遇。但我们也要看到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去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这个我们自认为的“高速度”仍低于全省平均增速*个百分点,位列全省*个市州第*位;

工业增加值虽然保持了*%的增速,但*分别达到了*%、*%、*%和*%;财政收入虽然增长了*%,达到*亿元,但*的增幅高达*%,已经突破*亿元。特别是*能源基地的发展后劲很足,“十四五”*要建成*万吨的煤炭基地,庆阳要建成*万吨的煤炭基地和两个*万吨的原油生产、加工基地,仅*的煤炭、石化产业增加值就超过*亿元。我市新能源产业虽然有广阔的前景,但受技术方面的制约,持续大规模发展的难度较大。面对兄弟市州的资源优势和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我们如不加快培育发展大规模、上水平的接续产业,就很难保住经济总量在全省第二的位次。全市各级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深化市情研究,依托自身优势,抢抓战略机遇,全力攻坚克难,切实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把工业经济做强、做大、做优。

三是从发展现状看,我市工业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但粗放型特征明显,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工业是强市之基、富民之业、和谐之本,是实现跨越崛起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占GDP的比重由*年的34.8%提高到*年的43.8%,高于全省*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石油化工、电力能源、有色冶金、建筑建材、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特别是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快速崛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确立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但客观地讲,我市工业结构层次较低,加工制造业发展落后,整体带动效应不强,突出表现是轻工业轻,重工业重,轻工业仅占工业比重的*%,其中农产品加工业占*%,加工增值率不足*%,比全国低*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高达*%,大多为采掘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

近年来,在风光电产业的带动下,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主要为设备组装工业,缺乏核心技术、配套产业和产业集群的支撑,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不足15%,特别是农矿资源和风光电能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工业效益水平低下,成本利润率只有*%,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改变这种重型化、粗放型、低效率的工业结构,根本出路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约综合利用资源,这既是跨越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发展的潜力所在。

二、突出重点,加快建设具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和市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做强第二产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为牵引,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示范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着力构建现代新型工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率先跨越发展,进一步增强工业对全市经济的带动能力。

预期目标是: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工业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速度、效益、质量和发展后劲明显提升,到*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年均增长*%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以上,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以上,新增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户以上,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省上下达的目标以内。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示范基地。我市是国家布局建设的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国扶*47条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建成全国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目前,全市风电装机达到*万千瓦,在建和建成光电装机*兆瓦,*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联网运行,*热电厂并网发电。发展新能源产业,我们既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又有国家层面上的政策支持,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切实把新能源产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谋跨越的重要引擎,统筹推进风电、光电、电网建设、调峰火电和水能开发,力争*年,全市风电装机达到*万千瓦,光电装机达到*兆瓦,调峰火电装机达到*万千瓦,水电装机达到*万千瓦。

一要强力推进风电开发。坚持把风电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龙头,加大风电二期工程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实施*万千瓦各类实验、示范风电场建设项目。今年,要重点抓好风电二期首批*万千瓦项目的实施,确保年内建成并网发电,争取后续*万千瓦项目核准批复,力争开工实施*万千瓦。二要切实抓好电网建设。在提高已建*千伏输变电工程输送能力的同时,尽快开工*千伏输变电工程,力争年内建成投运,形成*地区*千伏环路电网。超前谋划后续电力外送通道,加快建设*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千伏二期和*千伏输变电工程,完善*千伏及以下电网结构,努力破解电力输出瓶颈。三要扩大光电产业规模。光电是可再生能源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目前国际光伏产品价格下降,各大企业开发光电产业的积极性很高,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以*为重点的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年内新增光电装机*兆瓦。同时,要认真策划、储备一批具备建设条件的光伏光热发电项目,引导企业开展风光互补以及风光储一体化技术研究,为光电产业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四要推进调峰电源建设。抓住*万千瓦火电项目列入国家电网规划的有利时机,加大火电项目争取力度,力争年内开工*项目,在加快*二期等规划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与*和入驻央企等大型企业密切协作,谋划建设更多的调峰电源项目,科学理性开发水能资源和生物质能,切实满足电网调峰需要。

2、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传统优势产业是工业经济的基础,也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撑。我市的传统工业虽然大多是一些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两高一资”产业,受国内外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面临着资源环境政策趋紧的瓶颈制约,但这些产业都是我们几十年积累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转型跨越的基础,必须坚持走改造提升、创新驱动的路子。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资源综合利用,引导石化、建材、农产品加工、矿产品冶炼等企业,加大生产工艺和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要把布局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作为重中之重,认真做好清洁能源和优势资源结合的文章,加快新能源开发同高载能产业发展的对接转化,大力发展冶金、煤化工、有色金属、硅材料等现代高载能产业,重点抓好*等项目建设,支持*实施炼化扩容和石油储备库项目,努力形成以“新能源开发—高载能产业—下游产品延伸”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要认真研究解决电能就地消纳问题,到*年,*年发电量将达到*亿度以上,电力富集将成为*最大的资源。如何让电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只有通过电网输出和就地消纳两个渠道,但从效益最大化和电能可靠性的角度看,就地消纳更具有优越性,我们一定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电力局域网建设,探索直购电试点和差别电价制度,争取在风电基地建设直购电集中发展区,采取高载能企业申报直购或实行冶电联营模式,促进清洁能源和矿产资源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着力打造“西翼”新的经济增长点。

3、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打造辐射全国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市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晚,*年以来,在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的带动下,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快速崛起,*等30多家央企和上市公司入驻*,形成风机总装生产能力300万千瓦,光伏产品制造实现了零的突破。“十四五”期间,要着眼于延伸产业链,提升风电、光电装备配套水平,引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配套产业,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特别在风电装备制造上,要立足国家在我市辐射半径*公里范围内布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场的机遇,重点抓好*等重点项目落地,加快国家风电设备监督检验中心*实验室、风光电技术工程研究院、风电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兆瓦级以上大型风机和轴承、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

在光电装备制造上,要大力引进光伏、光热发电设备制造项目和太阳能电池、薄膜电池等关联产业项目,尽快形成从硅材料生产、零部件加工到成套设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今年,要着力抓好*等重点项目,力争年内形成光伏组件生产能力*兆瓦。在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上,要重点支持*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实施新产品开发、节能技改等项目,进一步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力争*年,全市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超百亿的龙头企业*户以上,超30亿元的*户以上,超亿元的*户以上。

4、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梯度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市交通条件便利,通道优势明显,环境容量较大,资源丰富,特别能源优势明显,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区域,省上已将我市确定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我们要抢抓这一机遇,立足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优势产业,下功夫承接东中部产业西移,想办法吸纳西北部资源东进,实现与央企和东部地区的大项目、大产业对接,抓好资源就地转化,变能源远距离输出为产品加工输出,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当前,要按照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要求,重点发展*等产业,探索发展*等适应电源特点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能源相对富集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承接产业转移绝不是“捡破烂”,一定要严格准入“门槛”,立足高起点、高水平,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效益型投资项目,从源头上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同时,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引导转移产业和新上项目按照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要求,推广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有效减少污染排放,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

5、加快发展园区经济,积极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发展园区经济是实现工业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市地域辽阔,生产要素分散,园区经济的集约效应更加明显。目前,全省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家,而我市仅有*家,且规模较小,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低,承接产业和项目落地能力弱,园区功能和集聚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培育好开发区这个平台,力争有更多的园区挤进国家级园区。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原则,高起点完善建设规划,高标准整合园区资源,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全力支持园区经济发展,真正把工业园区打造成生产要素的“高地”、招商引资的“洼地”、产业聚集的“福地”。

要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对现有三大市管园区和县市工业集中区进行科学规划,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分类发展主导产业,注重园区内优势产业的培育、拓展和接续,增强关联度,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同时,要合理定位园区功能,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注重商贸、商住、商务等服务产业开发,使之从单纯的工业集聚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演变,增强承载能力和辐射功能。要加快推进“飞地园区”建设,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完善利益分享机制,着力打造多元化、外向型、创新型园区,争取将*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把*和*成国家级示范园区,把各县市工业集中区建成省级工业园区,努力构建层次递进、优势互补、多元支撑的园区发展格局。

三、强化措施,着力推动全市工业转型跨越发展。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研究谋划工业发展,制定推动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工作目标和责任机制。党政主要领导要把工业发展牢牢抓在手上,准确把握全市工业发展态势,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导向,认真研究解决工业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总结推广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切实提高指导工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分管领导要带头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对各项重点任务切实盯紧靠前、抓紧抓实,确保不见成效不放手。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工业目标责任考核,实行严格的检查考评、责任追究和表彰奖励制度,确保工业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市委决定今年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坚持走引强入酒、借鸡生蛋的路子。要依托优势资源,围绕重点产业,精心做好招商项目的谋划、储备和推介,特别是从产业链最急需的环节入手,从产业聚集最重要的项目入手,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盯紧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等重点企业,抓住投资额度大、带动效应强、经济效益好的重点项目,开展宽领域、多层次、密集式的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入驻*。

要顺应资本流动和工业扩张的趋势,最大限度地实行开放政策,既要善于把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投资者的资金、技术、市场、管理优势有效对接起来,找准互利共赢的结合点,千方百计引进域外投资主体,催生一批新型企业;又要引导现有企业更加主动地走出去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科技院所联姻合作、嫁接发展,按照产权多元化、产业集群化方向,以优质资产为纽带,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发展模式,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完善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确保今年工业项目建设有新的突破和进展。

三要完善工业项目推进机制。我市工业具有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特征,只要抓住了工业项目,就抓住了工业发展的“牛鼻子”。要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套制度、一抓到底”的工作方法,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强化领导包挂包抓责任制,落实县市区主体责任和部门协调责任,全力抓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特别对一些重大项目在争取和洽谈之初,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带队,进行招商签约;项目签约后,要靠实责任抓好履约,落实到位资金,促使项目尽快落地;在项目实施中,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及时协调解决具体问题;项目投产后,要撤点不断钩,人走不断线,继续为项目运行搞好服务。

同时,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政府、部门、企业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的办法,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强化督查考核,围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建设、央企合作项目等重点,开展督促检查,促进项目落实。今年,我们要在定期通报重点指标完成进度的同时,对重大项目建设也要晒“成绩单”、亮“排行榜”,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度。

第三篇:市建设工业强市交流

发展市域经济,工业是支撑,项目是关键。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两市一极”目标,抓住工业经济这一龙头不动摇,全力以赴抓招商,壮大市场主体规模,真心实意扶企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域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质量提升、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3亿元,同比增长18%;

规模工业总产值175.9亿元,增长28.7%;

财政总收入8.89亿元,增长19.5%;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69亿元,增长25.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2亿元,增长31.3%。

一、坚持工业主导发展,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一是抓产业,发展集群经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市域经济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全面推行“支柱产业工作法”,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强化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壮大食品酿造、化工、纺织、机械电子四大支柱产业。年,四大支柱产业聚集规模企业11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50.19亿元,增长26.7%,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5.4%。继酒业产业集群之后,奥美医用纺织产业集群被列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目前,“引项目—兴集群—建基地”的发展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二是抓骨干,做大市场主体。大力实施“优强企业倍增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对酒业等7家优强企业和今贝饮品等25家成长型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实行“直通车”服务,强化政策引导和要素倾斜,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年,全市规模工业产值过亿元企业27家,税收过1000万元企业7家,其中过亿元企业1家。酒业与维维集团成功进行战略合作,酒业集团实现产值41亿元、税收1.92亿元,分别增长32.4%、5.72%。三宁化工步入发展快车道,投资14亿元的“2030”工程建成投产,投资5亿元的68万吨磷复肥项目正在加紧建设,100万吨二甲醚项目全面启动,建成后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建成全省最大的煤化工基地。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22.7亿元、税收4926.75万元,分别增长42.2%、43.44%。

三是抓创新,争创核心竞争优势。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倒逼效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鼓励企业提档升级,扩大出口,较好地规避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引进联合为重点,加快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年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073.5万元,同比增长16.7%。认真实施《市质量振兴和品牌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企业争创名牌。坚持内培外引结合,积极培育本地品牌,大力引进知名品牌。酒业被列为国家首批“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企业、省专利技术明星企业。奥美医用卫材先后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行业专业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名牌产品13个,省著名商标9件,注册商标365件。

二、坚持项目带动发展,着力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抢抓政策机遇争取项目。抢抓国家和省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机遇,加强项目评估、论证和编制工作,精心包装策划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项目。年全市申报国债和省专项资金项目160个,已下达投资计划61个,争取国债及省专项资金1.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倍。大江纺织医用纱布设备改造升级工程项目被纳入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计划。亚泰陶瓷扩规技改节能项目被国家发改委立项。

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建立招商引资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市镇招商力量、信息和资源,实行项目资源共享,形成了强大的招商合力。在招商引资中主动作为,把领导力量配置在一线,将财力物力倾斜到一线,构建立体招商格局。突出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信息、人才方面的优势,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实行产业配套、强强联合。年,签约项目80个,到位资金37亿元,成功引进宜化60万吨磷酸二铵、星鑫包装、熙玛石英石板材、金润达磷化工、松懿力腾电子等投资过亿元项目20个。总投资15亿元的宜化60万吨磷酸二铵项目是我市有史以来市属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占地400亩,项目建成后可达到120万吨选矿、80万吨硫酸、30万吨磷酸一铵、60万吨磷酸二铵的规模,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3亿元、税收2000万元以上,最高可达7000万元。

三是扶持企业技改催生项目。将企业扩规项目等同招商项目对待,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促进企业实施技改,催生一批项目,再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年,实施扩规改造项目27个,完成投资24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9个。投资3.4亿元的迅达科技二期扩规项目全面竣工,新增年产1300万台太阳能热水器、200万台生物质直燃炉和30万台吸油烟机生产能力,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税收3000万元。投资2.75亿元的奥美公司医用再生棉项目正抓紧建设,竣工投产后可新增年产3000万包医用敷料、1.2万吨特种棉纱生产能力,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税收800万元。

三、坚持园区引领发展,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一是突出特色规划园区。抢抓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和宜昌市沿江突破战略机遇,集中力量在沿江布局各类特色工业园区,全力打造“一核四极”工业构架,基本形成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安福寺工业园、姚家港化工园、白洋装备工业园、民营创业园为支撑的生产力布局。发挥经济开发区核心主导功能,努力将其建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园区。进一步突出果蔬食品特色,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将安福寺工业园打造成一流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和乡村工业示范园区。努力将姚家港化工园建成宜昌乃至全省重要的化工基地,争取3年内园区产值突破百亿元。积极推动白洋装备工业园建设,努力建成国内外装备制造企业转移的承接地和周边大中城市装备制造企业的配套园区。科学规划建设民营创业园,在省化铁路、318国道沿线区域,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厂房,尽快建成民营经济孵化园。

二是多元投入建设园区。按照统一规划、滚动开发的原则,坚持多渠道筹资,不断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同时大力争取银行贷款投入,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融资投入,灵活利用bot、bt等方式进行建设。年筹资5.8亿元,征收土地63宗9467亩,有效解决了“有园无地”的问题。目前,姚家港化工园平整土地1350亩,投资3015万元的晋煤大道正抓紧建设,投资1800万元的工业园沿江大道改造工程进入招标程序。白洋装备工业园完成700亩土地平整任务,善溪冲大道正抓紧建设。安福寺工业园投入建设资金近2000万元。民营创业园初步完成规划,启动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厂房筹建等工作。

三是创新机制管理园区。将工业园区作为全市招商引资的公共平台和边远镇的发展“飞地”,积极探索园区共建、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按照“谁引进、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全市项目资金集中投向园区、工业项目优先安排到园区,全市160家规模工业企业90%以上集中在园区。年,经济开发区新开工项目152个,形成食品酿造、纺织加工两大集群;

安福寺工业园新签约引进企业6家;

姚家港化工园正加速扩张发展,三宁化工扩建、金润达磷化工、元港化工搬迁扩建、宝力星磷酸二铵、宝磷化工等5个项目落户园区。

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是推进产业融合,实现工农联动发展。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立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引进、培育、做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由“点”向“块”发展,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百亿元县市。酒业、雪花啤酒、奥美卫材、鸿新食品、湘宜水产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奥美公司成为省最大的医用卫材生产龙头企业,年实现产值6.75亿元、税收1786.8万元,分别增长52%、90.22%。全市形成了粮食、棉花、果蔬、水产、油脂五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群,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3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宜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3家,年加工农产品120万吨,辐射带动优质粮棉油生产基地100万亩、果蔬生产基地35万亩、畜特生产基地100万头、水产品基地12万亩。

二是引导错位竞争,推进市镇协调发展。坚持财力下移,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各镇街道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安福寺果蔬、七星台油脂、马家店纺织、董市化工、白洋机械等工业板块初具规模,形成特色。安福寺镇依托丰富的柑桔、黄桃、红薯等资源,引进台湾鸿新、天元食品、韩国中元、上海怡安等果蔬食品加工及关联企业,形成了年加工农产品15万吨的能力,年创汇3700多万美元。各镇街道规模企业发展到11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1.95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企业的73.8%、46.6%。

三是鼓励全民创业,实现内外统筹发展。激发一切创业热情,激活一切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浓厚氛围。围绕我市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引导民间资本进行配套生产和投资参股,扩张民营经济总量。主动变农民工返乡之危为全面创业之机,加大资源配置、融资贷款等方面支持力度,鼓励返乡农民工利用拥有的技术、资金和信息自主创业,引领能人回乡、老板回家、企业回迁、资金回流。近年来,全市掀起由小老板、回乡农民投资兴办小果品厂、小加工厂的热潮。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企业933家、注册资本16亿元;

个体工商户9695户、从业人员1.3万人、注册资金1.73亿元,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0%以上。

五、坚持服务保障发展,创优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着力营造优先优惠的政策环境。加强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大力培植a级信用企业,全市62家企业获得a级信用认定。组织开展“银行行长企业行”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6家金融机构与92家企业建立a级信用企业培植关系,发放贷款8.7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通过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全面清理土地市场等措施,储备工业用地近万亩,确保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积极做好电力、用工协调,优先保证重点骨干企业的生产用电,全市工业用电量达13.6亿度,增长50.7%。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居民就地务工,组织开展专场招聘洽谈会19场,53家企业与2145名求职人员达成用工协议。

二是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完善投资项目“绿色通道”,推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全力为投资者提供代办服务。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建立稳商亲商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在谈项目和重点在建项目制度,定期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台湾松懿电子项目自签约后,短短11天时间里,完成了在的企业注册、厂房租赁等前期工作,28天后生产出第一批产品,创下了重大项目自签约到生产用时最短的纪录。

三是着力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全面清理涉企收费项目,坚持实行收费公示制,坚决制止一切形式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制度,坚持对经营性土地、建设工程项目、政府采购和产权等事项实行公开招投标、公开挂牌交易等制度,强化监督,杜绝“暗箱操作”。扎实开展“百警联百企”活动,重拳整治企业周边治安环境,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和生产经营环境。

第四篇:加快强省建设

过去,促进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分别是(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投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

伟大斗争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坚决打好()的攻坚战。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精准脱贫

污染防治

从十九大到(20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人民 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贡献者

引领者

从19大到20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ABCDE

1954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是 工业 农业 交通运输现代化 国防

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我们的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13—2015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我国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36856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逾(76)岁,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3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两个没有变是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1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2016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5500亿元,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2)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1 中国人口13.8亿,占世界人口(18.5%)。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力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1

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和保障。1

(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加快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三去一降一补”是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2015)年11月在长沙召开。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建设()新湖南的发展愿景。富饶美丽幸福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富饶,就是要坚持发展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00美元)以上,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心忧天下”是湖南人民的情怀,(敢为人先)是湖南人民的胆识,“经世致用”是湖南人民的智慧,“坚韧不拔”是湖南人民的意志。

实现“五个大省”向“五个强省”转变,首先是要推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实现“五个大省”向“五个强省”转变,还包括要推动(开放程度)显著提高,实现从内陆大省向开放强省转变。

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愿景,需要把湖南放到(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去定位。

湖南地处中部,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特征。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有效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湖南提升经济实力、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要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作用,从而打造“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

“一带一部”的区位定位是指,湖南具有作为(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

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要把(岳阳)、(郴州)、(怀化)三个城市作为引领省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门户城市。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落实“一带一部”区域定位,必须大力实施(创新引领 开放崛起)战略。

实施开放崛起战略,基本要求是以培育创新精神、开放意识为先导,以()为重点,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开放活力。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开放水平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四大创新”包括()、()、()、管理创新。

实施开放崛起战略,核心内涵是以融入“一带一路”为切入点,实现()、()、()的深度开放。

实施创新引领战略,核心内涵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理念创新、()、()、()等各方面的全面创新。

湖南出台的“芙蓉人才计划”,提出了推进引才、聚才、铸才、()、()、()等六大人才工程,为了把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落实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三个着力”“四大体系”“五大基地”这个抓手。

工作层面

“三个着力”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以()为先导,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向更高级阶段发展。

战略新兴产业 打造湖南全域旅游基地,要以打造国内外著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品牌为引领。

景秀潇湘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构建“四大体系”包括科技文化创新体系、()、()、()。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打造“五大基地”,包括科技创新基地()、()、()、全域旅游基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早是()提出的。18

()提出“中国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邓小平()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从覆盖的领域看,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短板是(经济小康)

截止到2017年底,湖南贫困发生率为()。

3.86%

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湖南与全国比较相差()

3.9个百分点

2018年湖南省要实现()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2200个左右贫困村脱贫出列。

130

扶贫是最大的民生, 突出抓好总书记交代的()三件实事,推动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

中共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战略

创新引领

开放崛起 近年来,湖南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新的七大战略要求是()。

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

全面建成小康是“五位一体”的小康,是指()。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通过了《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共分六大部分,其中第(5)部分深刻阐述了纵深推进全面依法治省?

2011年7月正式出台的(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是当时全国最完备、最翔实的地方法治建设路线图。湖南为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率先在全国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诉法制度),把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领导干部考核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全面依法治省,是()。

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

深入推进法治建设,提高依法治理工作水平,打造法治湖南建设“升级版”,要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法治“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其中,在司法环节上,要注重()。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通过了《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共分六大部分,其中第(6)部分深刻阐述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

全面从严治党,要害在“治”。从中央到地方,各单位、各部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

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所谓“全面”是指()。

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准用好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要()。

第五篇:市工商局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工作总结

根据**市工商局《关于发挥工商职能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实施的意见》及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意见》精神,为推助**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发展、为民、创新、实干”的总体要求,我局党组一班人带领全局干部职工,紧紧围绕服务发展这条主线,尽心尽力谋发展,履职尽责促发展,切实落实推进工业强市

战略的各项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自觉把工商工作融入“工业强市”战略

工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全市现有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3558户,在全省县域经济来讲,数量多、规模大,推行“工业强市”战略意义深远。我们深知监管执法与服务发展工作任重道远。为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在“工业强市”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全局的工作重心向服务工业发展倾斜,主动服务与服从于“工业强市”。一是统一思想,召开了全局服务工业强市战略动员大会,进行全面动员,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服务经济发展的认识。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天明为组长,副局长倪永贵、刘廷强、熊寿军,纪检组长余兴明,机关党委书记周强为副组长,各股、室、队、所、会负责人为成员的服务“工业强市”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企业股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理。三是落实责任,与各股、室、队、所、会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单位在服务“工业强市”战略中的具体任务与职责,并将其纳入目标考核,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考核、同奖惩。四是建立健全了宣传教育制度,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工业强市”方面的文件精神与企业有关的知识,充分利用**红盾信息网与工商业务网加大宣传力度;以所为单位分辖区定期组织企业法人培训,宣传工商法规,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宣传“工业强市”战略,大力营造“支持工业、发展工业、服务工业”的良好氛围。

二、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切实推助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

(一)加强和改进登记注册职能,积极创造宽松有序的市场主体准入环境。

一是根据**公有经济成份比重大、改制情况复杂等特点,我局早准备、早介入,积极服务工业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针对国有企业及乡镇、二轻、供销、商贸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工作,分别制定了工商登记注册方面的实施意见,就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职工持股等具体工作方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大力支持国有企业改制。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协助企业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激发企业内在活力;支持企业剥离“办社会”,实行主辅分离。几年来,先后为双马、攀长钢等326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及其他公有制企业改制提供优质服务。二是采取“提前介入、跟踪服务”的方式积极服务招商引资企业,对招商引资企业注册登记开辟绿色通道,落实专人、全程跟踪服务,以最优的服务、最快的速度使其引得来、留得住。如某破碎输送设备制造公司在筹建中时,因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很大前景,并急需参与某国大型工程的招投标活动。局长杨天明得知情况后及时上门现场办公,为解决登记中的注册资产问题,向其建议以其所有的专利权出资,使其注册资本达到2000万元,便于参与投标,在其注册登记手续齐备的情况下,我局半小时为其办结了注册登记,使该企业一成立就打入了国际市场。近年来共办理招商引资企业注册登记316户,注册资金1.2亿元。与此同时,我局还积极协调各方力量进行招商引资,几年来从成都、重庆等地为**市引进资金1000余万元,超额完成了市委、市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三是采取放开经营范围、放宽准入条件、放宽企业集团设立条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等形式积极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市现有个体工商户20304户,私营企业2355户。四是按照“双向推助、结对帮扶、跟踪管理、全面服务”的模式,切实做好支持和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近年来累计办理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失地农民、复退军人、两劳人员等从事个体经营8521户,减免各项规费150万元,及时为政府分了忧、为社会减了压、为群众办了实事。五是积极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一方面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其兴办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开发名牌产品,另一方面积极提供信息、促进相关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对高科技项目积极参与论证和跟踪服务。如**宏源有限公司系由几个自然人出资购买原乡镇破产企业投资组建的,组建过程中,我局派专人主动介入,及时提供政策咨询,协助办理产权过户,开辟登记绿色通道,很快完成了企业设立。该公司通过不断开发研究对原传统的炼钢技术进行了改进,并开发研制了先进的炼钢配置,使其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较过去有了大的提高,其主要产品在国内供不应求,去年该公司上交税收达百万元以上,成为**地方经济的骨干企业。目前,全市

下载对推进工业强省(强市、强县)建设的冷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推进工业强省(强市、强县)建设的冷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全市工业强市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工业强市推进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这次全市工业强市推进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和市**党代会精神,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全......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

    1、请结合实际谈谈,在当前建设文化强省的语境下,在当今广东经济、社会面临新一阶段发展机遇的转型时期,我们需要怎样的“广东精神”?它与我们以往多有论述的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什......

    二、建设文化强省

    1、请结合实际谈谈,在当前建设文化强省的语境下,在当今广东经济、社会面临新一阶段发展机遇的转型时期,我们需要怎样的“广东精神”?它与我们以往多有论述的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什......

    农业强省建设论文

    以农业强省为契机,促全省动物卫生监督事业发展 李光明 蔡传鹏 (湖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2011年5月底6月初,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提出,“湖北农业资源丰富,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农......

    坚持工业强镇 推进三位一体

    坚持工业强镇 推进三位一体 全面增创经济跨越发展新优势 ——在全镇工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21年5月28日) 同志们: 镇党委、镇政府这次召开全镇工业发展大会主要任务是,认真贯......

    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全

    张洪江谈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2011年10月11日 22:16:17 来源:本站原创 手机看商都 【洪江,工业】 分享好友 “市委书记段喜中在市六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提到,‘工业是濮阳市经......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为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供强大支撑 ——在全省工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0年10月26日) 栗 战 书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即将进入......

    建设海洋文化强市

    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王文洪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3年),所谓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