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趋势,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既是山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又是山西应对这一趋势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山西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文章将主要就山西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及相关对策作一探讨。关键词: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问题及对策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
1.1山西企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1.1.1山西企业观念存在误区
山西企业经营观念有偏差,有的企业认为跨国经营刚刚起步,从事跨国经营的时间短、经验少,只要“走出去”,在海外能够有立足之地,成绩就很不错了。有的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山西的海外企业只能是小本经营,不可能高标准设立境外投资企业,因此,在经营战略和政策上,长期停留在小规模投资的经营阶段,往往是在境外建立小贸易点,达不到规模经营操作。
1.1.2山西企业实力不足
与国内经营相比较,山西企业开展海外经营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因此需较强的实力。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山西企业实力比较薄弱,投资项目数量少,企业规模小,中小企业尤其突出。截止2000年年底,山西海外投资项目平均规模仅有100万美元左右。实力有限,不能不从许多方面妨碍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另外,几乎所有的山西企业跨国投资均面临资金困难。不少山西企业尤其是山西中小型企业资金实力薄弱,税收债务负担严重,承受风险能力低,再加上外汇短缺,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即使拥有在海外很有发展前途的专有技术也无力进行跨国经营。跨国经营的企业也因资金有限影响其海外投资规模和研究开发工作,不少山西企业经过初期规模较小的试探性投资后就无财力进行大规模全面投资。
1.1.3山西企业缺乏跨国经营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在海外创办企业要求具有大批高级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金融财会人才和法律人才,这些人才要能用外语处理有关业务和纠纷。按照这样的要求,山西海外企业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有些外汇经营管理人员经常抱有临时观念,缺乏跨国经营管理人员应有的素质,这主要是由于很多单位将外派员工到海外投资企业工作作为一种待遇,然而,山西省目前不少涉外项目的人员仍然不甚懂得国际贸易、WTO规则等方面的知识,不熟悉当地的社会和法律环境,不适应国际化经营需要。据山西省外经贸系统对外派出人员文化程
度的调查,在海外企业从事经营管理的人员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33.7%,而中专以下的却占22.6%。以致山西海外企业经营业务难以顺利开展,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山西企业通常很难吸引一些高素质人才,与山西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有关。很多高素质人才都希望去经济较发达地区和一些大城市中去发展,例如:北京、上海等。
1.1.4山西企业跨国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
山西企业海外投资经营水平不高且不具备明显的核心竞争优势和能力。在确定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一些重要领域,如跨国经营管理体制方面问题很多。有些境外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给国家资产安全和保值造成隐患,这突出表现在:①没有严格执行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制度;②没有严格执行财务联检、大额用款报批等制度;③没有建立审计检查制度,包括年审和境外企业负责人离任审计等。
更严重的是,山西企业对外派出的人员没有一套管理政策,常出现员工在境外以本人名义注册企业、租房、开户、购置财产等情况,导致山西企业财产化公为私。
1.2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1.2.1海外投资法规与政策滞后,山西企业“走出去”缺乏法律保障
中国尚无规范的对外投资法律,不仅导致境外投资缺乏总体规划和明确的投资导向,而且导致相关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并且,现有的部门规章、政策往往针对国有企业,已不适应当前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客观实际,透明度也不够,难以为各类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所以,山西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很难。
1.2.2审批手续繁琐
目前,山西政府规定,山西国有企业到国外投资办企业,100万美元以下在省一级审批就可以,而民营企业跨国投资的审批要经过多部门(至少有商务部、国家经贸委、外汇管理局、国家计委、公安部等)、多层次(地方初审后报中央审批),手续繁琐,审批时间长,加上部门间的相互推诿,通常一个项目审批需要4~6个月,长的要花上一二年。在商机稍纵即逝的国际市场,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企业跨国投资的时机。
1.2.3政策支持措施不完善
目前,已经出台的配套政策,对境外投资企业在资金、外汇、出口退税等方面有一些鼓励措施,但力度还十分不够。而且有些政策至今迟迟没有落实。另外,现行的扶持政策仅适用于境外带料加工装配,而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开发型投资、技术研发型投资、市场开拓型投资却不在支持范围之内。
财政、税收、金融、外汇等政策支持力度不大且不尽完善。此外,除了太钢、太重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中型企业外,省内开展对外经营的多是一些中小企业。而山西政府在政策上
对山西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弱”视,对大企业的照顾,使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中处在不利的地位。
1.2.4信息服务欠缺,境外投资信息不畅
目前,山西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难是信息不灵,境外信息渠道少,对国外有关法律、政策、投资环境知之不多,相关部门互联网站上能够查询到的有用信息不多,有关的研究、咨询机构较为分散,各种信息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目前,韩国、香港、日本、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都已在中国设立了政府的非营利性的专门机构,为其海外投资企业提供业务指南与信息咨询帮助,而山西境外投资服务网络还未建立起来。
1.2.5金融支持乏力,山西企业对外投资缺乏资金
(1)山西海外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力度还不够。山西海外企业由于长期低效率运行,基本不具备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而中国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资本市场不发达,庞大的国有银行体系并未完全与国际接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被巨额的不良资产问题所困扰。因此,山西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金融系统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2)对国际商业融资的控制,阻碍了山西企业利用国际资金市场。境内投资者如果使用国际商业贷款进行境外投资,属于中国外债管理的范畴,需要国家计委的审批。对境内投资者的使用国际商业贷款进行境外投资的限制,实际上阻碍了山西企业对外部资金市场的利用,而利用外部资金市场,山西企业往往可以获得更有力的融资条件,对降低成本,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大有帮助。
(3)信用担保已经成为阻碍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大因素之一。首先,由于国内银行没有能力对拟议中的各类境外投资或其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因此要求受保企业在担保行存放同等数额的现金作为抵押,不仅增大了企业开拓市场的难度,同时丧失了“信用担保”的意义;其次,尽管银行可根据国家最新政策降低担保抵押比例,但审批时间过长,手续繁琐,不仅山西企业成本加大,而且严重影响了山西企业的国际信誉和形象;再次,国内银行拒绝开具海外工程承包所需的备用信用证。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对策
2.1山西企业自身的对策
2.1.1借鉴国际经验,组建实力雄厚的山西企业集团
境外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山西从事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以降低市场竞争度,形成协同竞争格局;而山西企业在市场国际化的实际竞争中,则表现为企业规模小,存在过度竞争或无序竞争。因此,在国际市场下,山西“走出去”企业的组织战略是培
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企业,作为国际营销的主力,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所提供的规模经济潜力。
2.1.2大力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山西企业也不例外。由于山西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当前必须强化山西海外企业的内部管理,强化海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力,加强山西海外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尽快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尽快建立和完善海外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然而,这些工作都需要人来执行和完成。所以说,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兴许海外企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要求他们既要精通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国际市场,还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技能、较强的公共关系技能和适应能力、强烈的开拓精神和献身精神。因此,一方面必须采取多种途径不拘一格地去发现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企业外派人员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国际经营技能和外语水平,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2.1.3要完善山西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体制,并注意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
山西跨国企业要彻底改革其管理体制,并尽快完善其经营管理体系。另外,要通过“走出去”,在境外投资,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开展投资合作,要注意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国内企业及境外投资管理中,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1.4结合自身情况,发挥比较优势
山西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细分市场.并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国际市场正由大众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个性化对专业化产品的需求正在增加,相对山西大企业来说,山西中小企业在提供专业化产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因此.在市场选择上山西中小企业可考虑有优势的个性化市场。
山西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除要实行低成本策略外,还要朝着“专、精、优、特”的方向发展,专注于某
一、两个方面,形成专精优势,逐步转向以差异化策略来扩展国际市场。
2.2山西政府针对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所实施的对策
2.2.1要健全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山西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中国海外投资法律体系,并尽快制定“海外投资法”,改变山西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无法可依的局面。海外投资法规的健全和政策透明度的提高,将有效鼓励山西企业对海外投资的兴趣,保障他们的权益。
2.2.2应放宽审批手续
山西政府应对民营企业放宽审批政策,在项目审批中要减少环节、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缩短时间,同时也要严格审批条件,保证境外投资项目的质量和效益。这不仅要依法推动海外投资企业主体的多元化,更要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的壁垒,让山西企业根据经济和理性进行重组,然后走向海外。
2.2.3建立和完善“走出去”促进和支持政策措施
山西政府应根据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各种政策性鼓励。在引导山西企业用好现有鼓励措施的同时,山西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外汇管理等政策方面,创造更为有利的海外投资环境和条件。充分运用中国在世贸组织中的权力,加强多边、双边经贸磋商,减少和排除境外各种贸易投资壁垒。另外,山西政府应鼓励各类有实力的山西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扶持性政策,积极鼓励他们实施“走出去”,到海外寻求其新的发展机遇,并帮助他们做大做强,逐步形成山西跨国经营企业。
2.2.4加强对外投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山西政府应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在境外重点投资地区、投资集中地区设立山西政府驻外办事处,研究当地市场情况并将信息反馈到山西投资信息服务系统,由山西政府外经贸部门指导企业来该地区投资。在山西应设立独立的对外投资研究信息咨询中心或对外投资研究所。该中心专门收集、散发对外投资所需的各种信息,为对外投资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介绍对外投资的投融资制度及审批程序,指导制定投资计划和投资合同,协助对东道国投资合作者的信息调查等。
2.2.5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金融服务体系
(1)加强银行的服务功能,构建完善的海外投资金融服务体系。中国几大专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有比较高的信誉,有它们的支持与合作,山西企业在国外的融资可能性就可以大大提高。银行应特别发挥其海外分支机构众多、国际市场信誉较高的优势,积极为山西跨国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
(2)要释放对国际商业融资的控制。在国内的外汇资金相对有限的条件下,不可能大量从国内调剂外汇资金发展跨国企业。所以,除了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
特别是非现汇投入方式发展山西跨国企业以外,还要努力采用东道国筹资或国际市场融资等方式解决山西跨国企业的资金需要,这也是利用国外资源的另一种有效的方法。
(3)要进一步完善为山西企业跨国经营提供的信用担保制度。因此,要大力加强金融、保险等行业同山西企业的联合与相互融合。对符合条件的山西企业,金融部门特别是几大专业银行一方面要尽可能为这类企业在海外的直接和间接融资创造有利条件。如提供信用担保、开具备用信用证、融资担保等。另外,要建立国外投资风险评估体系。银行应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运用国际上通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海外投资风险评估系统。帮助“走
出去”的山西企业分析风险,以防范投资风险。
2.2.6为海外投资提供保险
山西企业到海外投资办企业所遇到的风险将比国内大。面对海外投资的风险,除山西企业自身采取一些防范风险的措施外,山西政府也应当有所作为。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成立山西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专门负责为山西的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政治和经济等类别的保险。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山西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应积极采取“走出去”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或分散风险所产生的效益。但是,山西跨国企业仍需要注意许多问题,如对外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山西海外企业规模小、资金管理乏力等。因此,山西企业必须选择适应时代要求的跨国发展战略,山西政府也必须通过颁布各种鼓励跨国企业的法律法规,促使山西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能“走的好”,以此提高山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篇: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在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方面,我国通过大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加快了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并且相当一部分产业,企业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国内相对饱和的市场已不再满足它们的需求。“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经济结构加快重组的新形势,因为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才能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发展开放经济。
关键词:对外投资国际竞争力国内市场 战略实施
一.发现问题: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
㈠. 国际背景分析
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已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跨国公司为依托的新格局。到1998年为止,全球只有六万多家的跨国公司,它们在国外的五十多万个分支机构,总共占全球产值的25%。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和世界经济发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一是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所有的国家都感受到了由此而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巨大压力。各国政府不得不重新估量自己在新的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认真思考如何在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更加市场化的世界中生存发展。各国政府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课题:调整发展战略,变革体制,夺取新的战略主动权。二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短缺经济的结束引发传统产业出现了普遍的过剩,开拓国内外市场,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随着入世谈判的进展,中国开放的大门进一步加快了开启的速度。国界对国际竞争的屏蔽作用越来越小,国内企业不仅面临着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的危险,还面临着丧失本土生存空间的可能。同时,就业的压力、资源保障以及生态环境的制约比以往更为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在当今全球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则都在提醒着我国企业应打开国门,做出去投资。
㈡. 国内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在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方面,我国通过大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加快了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并且相当一部分产业,企业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国内相对饱和的市场已不再满足它们的需求。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来,我国在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方面有较大盈余,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基本保证。过去的20年我国对外开放更多的是倚重“引进来”战略,通过实施“引进来”战略,获得了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经验,加快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中我们学到了相关的知识,积累了经验,为我国迈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一.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㈠.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
要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特征的新时期。对于轻纺、家电等产业的进口替代,这类产业中的许多企业及其产品在激烈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规模扩大,实力也增强了。因此,在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引导和推动这类产业和企业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自身的能力。
㈡.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是企业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的需要
㈢.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许多资源面临着需求量日益增长的进口压力。如果仅单纯依赖一般进口贸易,则易受到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而主动出击,走出国门,进行资源开发型投资,将可以使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主权。在利用国外技术方面亦如此,可以通过在发达国家设立开发中心,及时掌握最新科技动向并开发出适应国际市场趋势的高新技术产品。
㈣.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走境外加工贸易之路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而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必经之路。我国目前已有一些颇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如海尔,也以这种方式“走出去”,开始其漫长的国际化,跨国化的征程。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上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国际市场上也必将有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只有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才是国内企业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正确战略选择。
㈤.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是企业扩大出口,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的需要。
对于一些在国内市场达到相对饱和的企业来说,在国外投资办厂,是使其持续经营的一个重要策略。一味的扩大出口,其实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是有限,也难以长久地占领已有的市场并扩大市场份额。在国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国内产品和原材料的出口。由于境外加工贸易的内在特征,利用得好,就有可能成为我国扩大出口贸易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㈤.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可以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做出相应贡献。因为中国企业投资,向东道国输入资本和先进的技术,能够增强其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且可以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另外,中国企业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丰富的产品。联合国贸易发会议指出:跨国公司投资在东道国每获得1美元利润,就会给东道国带来3美元的流入以弥补。因此,企业对外投资能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可以增加两国的贸易来往,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感情,进而加强两国间的关系。
三.实施“走出去”的可行性
㈠.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可享有诸多投资方面上的优惠
中国加入WTO以来,外贸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根据WTO的贸易自由化基本原则,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将限制和取消关税壁垒,取消歧视待遇,提高本国市场准入程度。境外投资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使得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地域不断扩大,市场不断扩大,所参与国际竞争也将得到比之前更
公平的待遇。
㈡.过剩生产能力及贸易保护要求国内发展相对成熟的产业“走出去”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在轻工、机电等在国内竞争非常激烈,利润微薄,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而通过出口扩大市场常常遇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因此,对这类企业完全可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转移部分过剩的生产能力。目前,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有数家公司被联合国列入来自发展中国家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行列。中国,有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格兰仕、森达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
重温江泽民主席于1998年在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从事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实现成熟产业的国际转移。”可以进一步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决心,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产业升级,培育中国本土跨国公司具有重要意义。
㈢. 充足外汇储备和人民币汇率升值进一步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 我国企业能大量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国家的足够的外汇储备。近年来,我国外贸连年顺差,年吸收的外汇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外贸顺差和外资的流入使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并出现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不仅为中国企业大量进行海外投资提供了资源基础,同时也解决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好手段。
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不仅使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了资金保证,同时不断增长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又顺差使得人民币汇率不断出现升值的预期和压力使得我国在汇率政策上面面临严峻两难境地。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情况下,国外资产变得相对便宜,则可进一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尤其是海外并购的发展,日本1985年日元升值后的表现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㈣. 政策性金融支持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目前,我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在资产规模,资金实力,创新实力等方面还存在先天不足,企业往往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很难“走出去”。为此200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有关问题的通知》为国内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信贷支持,有效地鼓励和促进了企业“走出去”,取得了良好结果。一是专门开办境外加工贸易贷款,海外投资贷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贷款等业务品种,利用出口信贷等条件优惠的政策性资金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帮助一部分企业解决了“走出去”所需德 资金问题。二是把对外援助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利用我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支持国内企业在受援助国投资建厂,承包工程,合作开发资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开辟了渠道,扩大了市场。三是根据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需要,对某些国家提供了条件优惠的出口买方信贷业务,有力地推动了国内企业“走出去”的项目的实施。
四、实例分析——海尔与TCL海外投资战略模式的比较
海尔实行国际化战略延续的是著名品牌战略的思路,根据这个思路选择的是“先难后易”的国际化途径,集中精力攻发达国家的市场,先在发达国家创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在发展中国家销售产品。与之相反,TCL集团把越南作为推进国际市场的第一站,企业经营管理之全过程、全方位都由TCL自身主导,越南市场具有投资不大、运作成本低、风险小等特点,同时像越南这样一
个人口规模、经济形态的国家,极有可能是在今后的国际化进程中所要面对的主流目标市场。
企业选择“先难后易”思路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后,通过与强手竞争,容易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积累发达国家的市场经验,如果能在国际市场上占到一定的市场份额,其销售业绩会相当客观。企业选择“先后难”战略首先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本地竞争对手弱,其他的跨国公司在本了也未必具有竞争优势,投入少,风险也比较小。空间在跨国经营时采用何种战略,一般取决于公司的实力和目标。
总之,对外投资对促进,带动出口贸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目前还不具备进行大规模对外投资的能力,但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以境外加工贸易及资源型对外投资作为重点是切实可行的选择。“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经济结构加快重组的新形势,因为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才能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发展开放经济。
参考文献:
[1] 李亚: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路径选择,企业活力,2006年第7期
[2] 袁靖波 刘明霞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径和模式探索,企业活力,2006年第9期
[3] 霍庆生 赵乾峰: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6年3月总第461期
第三篇:中央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
中央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
一、中央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途径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在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提出的重大举措。中央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已取得初步效果。截至2004年底,中央境外企业和中央企业所属二级以上境外子企业达693户,中央企业境外单位资产总额6299亿元,净资产2870亿元,所有者权益2264亿元,职工人数21万人。商务部国际合作司对“走出去”的定义是,“通过投资合作的方式,进行生产合作的过程。”对合作方式定义为:境外投资设厂进行加工装配;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对外承包工程;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对外劳务合作;农业合作;咨询服务;对外股权转换等九种类型。总结中央企业“走出去”的基本途径如下:
一是对外承包工程。中央企业在对外工程承包业务中,获得工程合同的主要方式是国际公开竞标,同时在探索以BOT(建设—运行—移交)为主的新项目融资中也取得进展。二是合资成立资源开发企业。从战略高度谋划中央企业的投资行为,在境外建立一批战略性资源开发生产供应基地,是我国应对全球范围内自然资源争夺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中央企业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积极到境外投资开发资源,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基地。
三是合资成立生产企业。即中央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与海外企业合资成立生产企业,分享海外市场资源。
四是海外收购企业。跨国并购国外的中小企业,对中央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十分有益。通过并购,能够拓展经营领域,以较小的代价获得对方的市场份额,了解目标企业国家的情况。五是举办展会。在海外举办产品展销会,向海外消费者展示中国产品,有助于扩大中国产品的国际影响,促使企业从事海外经营。
二、中央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面临的挑战
(一)缺乏核心技术
尽管我国在钢材、水泥、玻璃、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基础原材料及各类消费品中,无论是生产能力、还是产量虽然都处在世界前列,但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特别是缺乏对拥有世界级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在按照国际规范划分的39个工业行业中,普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就中央企业而言,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目前从事的海外业务中,仍以工程承包和资源开发为主,真正利用核心技术在海外投资设厂的情况极其少见。这严重影响了海外业务的盈利能力。
(二)抵御海外投资风险的能力不强
走出国门后,中央企业由过去仅承担生产经营风险转变为承担复杂的国际竞争风险。具体包括所在国的政策法规改变的风险、与企业母国的外交关系变化的风险、国际市场行情变动的风险以及汇率和融资的风险。
(三)在跨国收购中存在一定的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东道国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东道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发生的变化对跨国公司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政治风险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东道国政府和跨国公司的目标之间有冲突。东道国政府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可能担心跨国公司在本国的投资经营活动会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会侵犯国家主权,会控制国民经济的关键产业等等。而从跨国公司的角度来看,东道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都可成为影响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因素,冲突的结果会导致东道国政府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以限制跨国公司在本国的投资活
动。由于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分歧,在中央企业收购海外企业时,还会遭遇种种歧视性障碍。
三、促进中央企业“走出去”应采取的对策
一是创新“走出去”模式。对外承揽工程、输出劳务的阶段应该是中央企业走出国门的初级阶段。中央企业要想在世界上真正占有一席之地,还应该积极开展到海外的投资,占领海外的市场,创建中国的全球化公司。此外,在现阶段,还应该把“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作为走出去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原材料的供应、零部件的采购、产品的研发、营销等都要服从于国际竞争的要求。
二是建立起“走出去”产业扶持与发展基金。在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时,建议建立“走出去”产业扶持发展基金,提供中央企业“走出去”的经济、技术担保,帮助企业规避投资风险,以支持海外业务的持续有效快速发展;对高投入、高风险的海外战略投资项目,实行投资保护措施。
三是加大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中央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中央企业应善于运用跨国经营来实现技术创新,不是只靠国内公司自己加强研究开发,还应开展国际性的研究开发活动,或与国外一流的高技术企业建立竞争与合作关系,创办海外科技创新机构等。
四是注重品牌战略。品牌是产品的灵魂。中央企业要进行海外并购,参与国际品牌竞争,必须要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注重世界驰名品牌的塑造。品牌的塑造可以是创立,也可以是并购借“牌”。总之都要求企业创造出巨大的品牌价值来。通过品牌战略,建立健全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是提高中央企业海外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品牌树立起来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对品牌加强保护,更加扩大品牌的价值,走正反馈的发展之路。
五是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监督管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国资监管机构应针对海外投资企业的特点,设计不同于国内企业的监管手段和方式,特别要重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海外投资的监管,增强海外投资的安全性。
第四篇: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从目前进展情况来看,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在企业层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并提出了积极的应对策略。
[关键字]走出去战略 问题 应对策略 一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地区结构不合理
从地区分布来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贸易型投资占了60%以上,而生产型、资源开发型投资的企业加起来仅占投资总额的30%左右,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明显偏少。(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目前在企业自身努力及国家各方面的扶植下,已经渐渐的步入正轨,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也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在外的发展。4.1 我国对外投资立法不健全我国海外投资立法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部分海外投资企业举步维艰的症结所在。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国立法严重滞后,企业缺乏法律保障。海外投资是一种涉及因素多、管理幅度大、技术要求高、宏观调控性强的复杂 的高层次的投资经营活动,具有跨国性、实体性、控制性和高风险性。海外投资管理法制化是其自身特点的基本要求。纵观世界新兴发展中国家和一部分发达国家的海外投资立法,大多从海外投资的审批监管、海外投资的保证、海外投资的金融税收和海外投资鼓励与支持等方面加以立法,构成一个完整的海外投资法律体系。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部统一的海外投资管理法典,多为国务院部委发布的行政法规以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内部政策。海外投资的各个过程不能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甚至有些法律法规在相同的投资过程中还存在相互抵触的现象,我国对外投资立法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这些都不利于我国进行海外投资的投资者把握和遵循,也不利于国家的监管和保护。我国现阶段关于海外投资立法的滞后和现存法律的不足,使得我国企业缺乏法律保障,这就制约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4.2劳资关系处理不当
4.2.1相关法律法规不清,劳资纠纷不断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经营企业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劳资纠纷,主要表现为员工要求加薪和企业辞退员工。工人一般每隔两年或三年就要求提高工资,增加福利,资方如果不同意就罢工。例如,首钢秘鲁铁矿公司因工薪问题而多次发生集体罢工事件,每次都给企业带来高达几百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这样的罢工已经令首钢秘铁高管们忧心忡忡。很明显,极少的中国企业对此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曾经在美国本土企业当过厂长的大连远东集团负责人齐树民就强调,由于文化背景、国情的不同以及法律等问题,劳资纠纷成为了关系到我国企业走出去成败的关键所在。
4.2.2当地工会作用非常大,劳资关系处理十分困难
很多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都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背景,企业工会组织历经100多 8 年的演变,已经上升到政府强制性的法律保护层面。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或者是我尚不熟悉的、但市场开放度较高的国家,都有严格的劳工权益保障机制。在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企业法》中都含工会在企业法范围内的权利。香港富豪李嘉诚在收购加拿大航空公司一中败走麦城,就是一桩典型的受阻加航劳工组织的案例。刚刚进入南非时,由于对当地劳工法律了解不够,对企业雇员要求组织工会持消极态度,致使工人罢工、企业停产事端不断。但我国企业却还使用国内的一些方式方法对待和解决这方面事情,结果酿成罢工、示威和流血冲突的事件。事实上,我国工会由于国情的需要被我国企业看成是用来“保持企业和谐”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因此,就出现了北京某机床厂在并购德国的一家名叫瓦尔德里希机床厂时,厂长仍然教育当地的工人“工会虽然代表着员工的利益,但是也必须首先符合工厂 的利益”,结果使得工人们都好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中国新老板,所以带着这种概念走出去的我国企业,在势力强大的国外工会面前,必然会遭遇一系列的教训。4.2.3暴力事件频频出现,风险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中国产品和劳务工对当地就业市场形成冲击,加上种族歧视以及对外经企业在处理劳资关系问题上的不当等因素,国外企业针对我国企业以及员工的暴力事件不断发生,我国企业财产和员工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尤其在金融危机条件下,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据报道,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的一个中资镍矿项目2009年5月8日发生了大规模暴力事件,当地工人冲进了工厂,并与中国工人发生肢体冲突,最终造成了至少5名中国人在冲突中受伤,工厂设备遭到严重毁坏。另外,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我们存在一定的敌视。最近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又有所抬头,这对我国企业对外经营有着很不好的影响。在马来西亚和印尼,当地华人的地位问题自然就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形象和经营。4.2.4 劳资关系越来越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国外撤资的棘手问题 我国对外经营企业或许没有想过,对外投资办厂所面对的将是高昂的人力成本以及巨大的工会压力。的确,投资欧美等地区的主要风险表现在生产成本较高。当地雇员工资普遍较高,福利也特别,成本费用水平自然就提高。此外,各国对员工社会福利保障措施、雇员比例等的法律制度非常严格,与国内法律相去甚远。在当地开办钢铁厂的建龙钢铁集团计划在印度考察后对当地的用工制度就很担忧:“印度工会可以随时组织工人罢工,这对投资办厂来讲非常不利。”为此,他放弃了在印度的投资计划。由此可见,劳动力成本和劳资关系越来越成为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随着我国对外经营企业遭遇的罢工事件越来越多,考核投资地的劳工情况已成为海外投资前的重要一课。4.3 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国际竞争力差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在更大范围及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开拓和利用国际国内市场,使企业自身得到发展,促进局部经济的进步,但是目前来说,我国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够,与外国企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员工素质等等来争取成功。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还存在着很明显的企业竞争力不够
4.3.1企业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一些国内投资主体对其境外企业或境外投资项目监管力度不够,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造成效益不高的问题。据调查,目前海外的中资企业只有大约1/3发展较好,1/3处于基本处于勉强维持状况,然而另外的1/3则陷入亏损或停业状态。由于激励不足,利益分配体制不合理,造成许多优秀的企业海外代理人跳槽流失。并且有的企业好大喜功,有限的资金用于多个项目的发展,不能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致使海外企业数目的增长快于投资规模的增长,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本来增长的企业最终走向了灭亡。4.3.2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匮乏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稳步的前进,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还得归结到人才的竞争,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 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必须拥有相应的人才,不仅要金融、法律、财务、营销等方面精通,更需要有战略性思想。在目前我国比较缺乏这方面人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设厂,因为不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法律法规导致的悲剧每年都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首先通过考察,以及去当地学习,培养自己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聘用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自身的不足。5 完善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对策建议
5.1政府的对策和建议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走出去”的各项法律、政策及改革管理体制。5.1.1 建立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一直由多个零散的有关部门规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有效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因此建立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已成当务之急。我国政府应该参照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在对外投资的基本体制、市场准入、政府和企业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各项财政税收政策间的协调上建立相应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首先应积极推进同有关国家商谈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签订投资保护协定的目的在于保护我国对外投资者,使其免受因发生战争、没收、汇款限制等非常风险而带来的损失,促进同缔约国之间互利的投资合作。其次应积极推进同有关国家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为了简化对外投资的国际税收处理问题,减轻我国 对外投资企业的负担,应把同有关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作为对外工作重点来抓。最后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利益。中国是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缔约国,我国不仅要承担义务,也要享受权力。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海外投资企业有效利用这个机构及其条款规避风险。
5.1.2 完善劳资关系制衡机制
劳资问题一直是制约企业“走出去”发展的问题,并且由于公司中的劳资关系处理不当,公司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针对劳资关系的问题,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由此可见, 对外经营企业到了不得不认真面对企业劳资关系问题的时候了。企业的劳资关系好坏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处理不好就会使企业受损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当然,我国对外经营企业的和谐劳资关系需要我国和东道国的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工会和员工等等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努力,首先增强法律法规和风险意识,加强国外投资可行性调研由于各国投资政策和环境迥异,加上我国企业在经营模式、处事方式、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必 须要深入了解东道国法律法规以及风土人情,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其次强化企业劳资关系管理,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我国企业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相比,差距主要表现在内部治理不完善等问题上。对外经营企业劳资矛盾问题的成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企业内部治理的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劳资矛盾应该从企业内部着手。其中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要建立起一种合作式的劳资关系。第
二,加强企业劳资关系管理沟通机制和渠道建设以及高效的反馈系统第三,实施感恩教育,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第四,探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劳资关系的整合。再次应重视工会作用,双方和睦相处。工会似乎成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拦路虎。但既然企业要走出去,就必须面对它,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尽量将工会劳资纠纷的风险降到最低。为此,企业可以避实就虚,在可能的情况下走出去最好先收购或成立没有工会的当地企业。例如美国密歇根州有着根深蒂固的工会文化,但在远离这些北方区域的南方设厂,没有工会就是常见的事。像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在美国的工厂就都没有工会。而且对各国强弱不同的工会要做到知己知彼。在欧洲,法国、德国的工会都很有影响力。韩国工会作用更大。而在墨西哥,就有可能选择一家相对容易沟通的工会。另外,企业应该能够根据届时的内外环境审时度势、识时通变。经济状况好时,工会的作用往往非常大,但经济不景气时,工会的影响力就会打折扣。例如,通用重组时,美国最强大的汽车工会就做出了巨大的让步。还有很重要 的一点,就是我国对外经营企业必须学会跟工会相处。企业与工会的关系不是单一 的,而是复杂的、多面的。国外企业劳资纠纷问题产生原因尽管有着不尽相同的背
景,但我们对现代工人权益的任何疏忽都有可能“意外”失掉经济机会。实事求是
地讲,我国很多把目光投向世界的企业家们,对这一切还很陌生,鲜有非常成功的
经验,甚至低估国外企业工会组织的作用,总以为无非搞些破财免灾、小恩小惠之
举或请当地政府出面就能敲定。所以我认为我国对外经营企业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和
当地法律框架订立好劳资双方认可的规则,保持劳资双方良好的互动关系。平时积
极与工会和工会领导人沟通,了解他们最新思想动向,以便及时做工作,解决矛盾
和纠纷。5.2
企业的对策建议
5.2.1
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优势、人才优势、管理能力优
势、营销网络优势等。要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可以用优质的服务提升品牌
形象,优质的服务是消费者购买产品并且获得满足的根本保障,世界上任何一个优
秀的品牌和公司,都是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得到消费者认可而成长起来的,这是企业
发展和品牌成长的重要法则。服务包括服务人员与服务过程。服务人员应具备良好 的形象和职业素养,以专业的角度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考虑问题,为客户提供最佳解
决方案。服务人员是品牌和消费者沟通的桥梁,代表了品牌的形象,因此,必须注
重终端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不断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销售技巧。服务过程
就是你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过程,在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得了解消费者的
需求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向消费者陈述你的产品或服务能够为他带来哪些价值,并
且是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价值,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打动客户。目前一些强势品牌
在终端的服务在不断的加强,如瓷砖品牌提供免费咨询设计、免费送货、铺贴指导、抛光打蜡等服务,就帮消费者解决了不少烦恼,提升了客户满意度。服务是提升品
牌形象和口碑的最佳手段,因此,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那就是始终要比竞争
对手领先一步。其次以信息化为动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
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外许多企业通过实施信
息化战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成功。然而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
节很多,但最主要和最关键的有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学习掌握计算机和信息化知识,最终成为
行家里手;计算机专业人员,也要学习各方面的业务知识使自己适应市场竞争的需
要。5.2.2
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来留住和吸引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时我
们要着眼于以下几点:不能局限于普通员工,也要考虑对企业高层人员的激励;不
能局限于具体的激励方式和方法的研究,要注重从系统角度出发,在建立良好大环
境下实现人才的最优配置;
不能只知对员工已有资源的利用,要注重对人才的培训,激发人才的最大潜能。所以首先要建立合理、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要确立以能力
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把能力、业绩、品德、知识等要
素结合起来,确定我们自己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人才评价过程要充分体现
“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其次要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分配激励机制是人才队
伍建设和人才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要根据不同人才对象实行不同的分配激励政
策。对于党政领导干部,主要是完善公务员工资管理,建立公务员工资与国民经济
发展相协调、与物价指数变动相适应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这就需要进行收支两条
线的改革,拉平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推行阳光工资。实行公务员收入拉平奖金统一发放的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主要是将他们的收入与企业业绩相联系,与
企业资产规模、效益、资产保值增值相联系,并通过年薪制、股权、期权等多种方
式进行分配。对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工资收入分配应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对重
点项目的基础研究人才、高科技人才和尖端技术研究等特殊人才,要实行待遇优惠
政策;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和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在工资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最
后要健全人才奖励制度。对在不同岗位上做出贡献的各类人才,都应该给以重奖,这要形成一种制度.
第五篇: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
十六大已经确定了“走出去”战略。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
“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第二,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
第四,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考虑新的发展空间。在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各自发挥优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将是一种必然的现实。
第五,在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实力,重组中国优势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应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在这过程中,壮大自己,培育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