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盛道厅长在定岗后第一次厅务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2 14:3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盛道厅长在定岗后第一次厅务会议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盛道厅长在定岗后第一次厅务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篇:杨盛道厅长在定岗后第一次厅务会议上的讲话

杨盛道厅长在定岗后第一次厅务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08月24日来源: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今天是定岗后第一次厅务会,主要是听取各位处长近期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汇报,会议开了一天时间。我们是7月30日召开的定岗大会,今天是8月14日,10多天时间,大家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各位副厅长领着分管处室开会,定分工、理思路、抓重点,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做得都很好。今天,各位处长都汇报了处室工作情况和工作重点,这也是展现各位处长的工作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思路的一个机会,可以看出各处室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工作思路理的比较清,有的实事比较具体,有的任务比较突出,可以说开局良好。我们原来是突击队,现在已经是正规部队主力军。结合大家谈的情况,我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结合“三定”规定,我们主要有7项职责。这7项职责有的到位了,有的正在争取。一是煤炭行业管理职责。从政府许可的角度有两证,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还包括煤层气开发、煤炭产业延伸等等,这些是主要职能。当然和能源局的职能上还需要磨合。二是信息化建设职责。通过一年多的时间,我省召开了高规格的大会,搞了信息化意见和电子政务的三年规划。郭庚茂省长几次讲,信息化项目必须信息办先提出意见,最近省委组织部有个项目报到郭省长那里,省长批示,以后此类项目一律先由信息办提出意见。现在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就是信息化。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工作需要做?需要认真研究。三是中小企业服务职责。一个是创业指导,包括一些资金项目的扶持;一个是担保体系建设,这块职能也是比较全的。四是无线电管理职责。维护空中电波秩序,工作也比较完整。五是工业运行监测职责。这块工作随着发改委原工业经济运行局基本都过来了。运行,一个是运行监测,一个是要素保障。煤电油气运的调配原来在发改委运行局,现在我们也有运行监测协调局,负责即期调运。现在就是我们内部的协调问题了,看怎么搞好它,比方说电煤合同的签订,要素的保障,包括跟铁路部门、煤电企业打交道,要搞好这个事。六是工业行业管理职责。大工业行业管理职能一部分已经过来了,但职能要全部过来还有一个过程,以后还要研究。原材料工业处、消费品工业处和装备工业处等,怎么争取技改资金、项目申报,资金怎么使用,要认真研究。七是军工、盐务行业管理职责。军工企业的行业管理在国防科工局,盐业专卖在盐务管理局。这七大块职责有的是点,有的是面;有的是总体,有的是具体,都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工作。关于职责,郭省长专门讲过,你牵头搞的,已经明确是你管的,要认真抓好;参与的,你主动配合、积极协调,对企业主要是服务,要变管理为服务,从管企业到为企业提供服务。根据郭省长上面讲的,如果工作干起来了、服务做好了,比原信息产业厅一个处、原煤炭局一个处、原中小企业服务局一个处承担的实质性工作要多得多。如科技处,二级单位的科技专项肯定要通过科技处上报给发改委或科技厅。咱们是新厅局,要研究这些职能,明确工作任务,把工作干好。

二、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理清思路,各处室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自觉服务服从于全厅工作大局。你一个办、一个处只是一个点,是工信厅这盘棋上的棋子,就要摆正位置,摆你到哪儿,你就要在哪儿站好岗、履行好职责。你不要想着独立于这个厅之外,必须要有全厅一盘棋的思想,如果没有这个思想,就乱套了。你这个局、你这个处、你这个办再重要,也是在工信厅领导下开展工作,不要过度强调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有个和谐稳定的机关,才能有个新形象。在地方工作经常讲,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我们厅是个新厅,必须服从服务于全厅这个大局,看看省委、省政府对工信厅的定位是怎么讲的,是如何要求的,你必须服从,必须干好,全厅一盘棋,这是头等大事。二是立足本职干出工作特色。每个处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要干出工作特色,在全国有影响,在全省形成亮点,这样才行。根据上级精神,结合当地本部门的实际,干出工作特色,才叫工作水平。比如毛泽东思想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并不是照本宣科搞出来的。各处室都要理清思路,排出重点,抓出亮点,干出特色。我看各处室在理思路排重点时讲的都是比较好的,我不一一点名了,几个综合部门汇报材料搞的比较好;业务处室里,装备工业处的材

料写的比较有特色,大家可以看一下,“有计划的组织召开分行业的企业座谈会,争取在年底前提出我省装备工业的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措施和发展目标”,“年底之前建立我省装备工业备案、核准项目库,结构调整、技术改造项目库,重大装备引进消化吸收项目库。” 这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摸底子、理思路、排重点。原材料工业处、消费品工业处和装备工业处等业务处室,你管的有哪些,要通过到企业调研,开行业座谈会,尽快把底子澄清,把思路和重点理出来,看要干哪些工作。例如装备工业处,要负责两个行业规划的落实,一个是装备制造规划,一个是汽车产业规划。三是抓住重点强力推进。这是就全厅工作来讲的,第一个是树立大部制观念,树立新形象。苗圩部长讲,国家大部制改革真正比较成功的就是工信部,改革后的工信系统是加强单位,职能肯定会越来越强,现在职能不到位,要积极磨合争取。厅里是5个单位合在一起,200多人,份量轻重在于是否有为。定岗会上我讲了,班子团结战斗,队伍干事创业,工作开拓创新。如果真正能做到,那你的份量就会越来越重。因此,要珍惜大部制改革给我们创造的环境,树立新形象,包括言行举止、工作水平等等。第二个是树立大运行观念,展现高水平。现在社会关注我们主要在运行方面,就是工业经济的运行监测分析。但这个运行不单是运行局的事,还包括中小企业、煤炭和各业务处室。要树立一个大运行的观念,材料有观点、有见地、有分析、有深度,要展现我们的高水平。如果我们的工业经济的运行监测分析没有水平,拿不出像样的材料,那就没有真正履行好职责。第三个是树立大规划观念,履行实职能。规划是龙头,规划牵头在规划处,各个处也都有规划业务,重要的是要处理好综合部门和专业部门的关系,业务处室要拿初步意见,规划处负责评审、提高和综合平衡。实职能就是实实在在的职能,工业行业管理的职能具体到我省,规划、项目及资金就是跟发改委等部门磨合,再具体一些就是工业结构调整的资金和项目,要建议省政府调整工业结构领导小组,我们要有起码的知情权,直至参与权、决策权。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还要搞“小三定”,因为当初搞“三定“规定的时候,有些是暂时写进来、有些是概括性的,大部分是合适的,有些也不一定合适,我们内部还要微调,还要建立协调机制,处跟处职能有交叉怎么办?两个处都参加,一个厅领导协调一下不就可以了吗?不难。绝不允许无原则的争斗,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我跟孟组长讲过,对干部要严格教育、严格监督、严格管理。机构改革中,我们最大限度地保障干部权益,处长还让你当处长,副处长还让你当副处长,但绝不允许你把部门视作己有,要服从服务于全厅的大局。不然的话,我可以提议调离你的岗位,不让你管了还是你的吗?所以做人要有境界、有层次。我估计还要成立若干个协调小组,规划工作由清海牵头,其他副厅长参加;运行工作或者由我牵头,或者由世伟牵头,别的副厅长也要参加。比方说搞运行,业务处室要拿出基础性的材料,不能光靠运行局自己干。

三、进一步着眼谋事干事。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政府部门的要求就是研究专题干实事。一个是谋事,一个是干事。一要转变观念。李毅中部长在部党组中心组学习会上讲过,“转变观念就是牢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一历史使命,紧紧围绕行业管理职能,从干预微观经济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始终牢记我们在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处于执行层的定位,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着力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改善行业管理,指导行业发展。”我认为很有借鉴意义。结合我厅的情况,大家就要从微观管理、技术管理中解放出来,变为行政管理。李毅中部长讲,政府部门有三个层面,一个是决策层,就是代表政府决策;一个是执行层,就是干实事,代表政府抓落实;还有一个是监督层。我们是执行层,是做什么的?我们不是专家,是行业管理者,是代表政府在做事,必须转变观念。昨天我跟信息化办的同志谈这个观点,信息化办的人需要懂信息技术,需要懂网络懂终端,但是不懂也不要紧。郭省长讲信息化“整合、共享、应用、安全”8个字,电子政务是突破口,电子政务就需要我们指导、督导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把内网整合起来,整合有载体,就是整合的技术方案,技术方案肯定是移动、联通他们去做。转变观念也不单单是学工信部,“管标准、管政策、管规划”。我们的标准是地方标准,也不可能制定多少政策,我们就是要实实在在研究怎么样指导行业发展,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就是谋事。二要开发职能。有些工作我们要创新。最近工信部所有的司长都在讲技改,李毅中部长奔走呼号了一年多,争取来了200亿元技改资金,虽然是发改委和工信部共同来搞,但算是有这方面的职能了。现在我省工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没有工信厅参加。我和清海商量,准备拜访一下发改委的领导,一起探讨一下我厅这200人怎么管工业,给我们指指路。厅里各处室要抓住重点,抢占先机,需要发文件就发,需要干事就先干,需要给省政府打报告就打报告,主要是干起来,开发职能。三要着眼于虚工实做。现在各个部门写的工作很多,这些都是写在纸上的,都是虚的,实做就是要排出

来一二三四,扭住不放,一个月干一个实事,一年就干好几个实事了。要瞄准实事去干,把基础做好,比如装备工业处,今年就是你们写的头两条干好了就不得了。虚工实做要排出来实事,处里经过研究,最近要搞几个事,不但要有路线图,还要有时间表。所谓路线图,就是咋干工作,把思路理清;所谓时间表,就是到哪个时间把事干好,到哪个月把项目库建起来,这些都要抓紧抓好。

办公室、政策法规处根据今天汇报的情况,进一步细化工作重点,一个处室排出3、5件实事,发一个督导,给各位处长都商量商量什么时候能完成,有时间表的提出具体时间表,没时间表的理出思路,起码把今年的工作任务排出来,就干这么多事,这不就实了吗?排出来以后,就按这个督导、督查你这个处室的工作。下星期,还有好几个事情,郭省长表示要来我们厅调研一次,还有工信部要搞一个工业化产业示范集聚区,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要配合工信部搞好河南工业集聚区的授牌,争取多创建几个国家级的集聚区。另外一个,还要开展我省集聚区的创建,这样我们就有抓手了。工业结构调整我们要参与,省长也讲过,要调整领导小组。下个星期,我们要把精力放到这几个具体事上,一个一个办。

第二篇:厅长在污染源普查会议上的讲话

张 XX 同 志

在全省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 暨环境统计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X月X日)

同志们:

在“十一五”即将结束、“十二五”各项工作面临开局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此召开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及环境统计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传达贯彻日前召开的全国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和环境统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客观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关键措施,扎扎实实地完成2010年动态更新和环境统计工作,为“十二五”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09年我省更新调查工作主要情况

自环保部2009年环境统计及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会议后,我省高度重视动态更新调查工作,迅速行动,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了国家部署的2009全省动态更新工作任务。

(一)建立机制,狠抓工作任务落实。为了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可比性,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结束后,省厅就提出了“任务不变、队伍不散、工作不断”的要求,继续开展了2008年的数 据更新工作。国家会议后,2009年11月26日省厅随即召开了全省环境统计暨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工作视频会议,部署2009年动态更新工作。会议要求,各级环保部门要理顺工作职责,把普查机构纳入总量管理部门,保留污染源普查骨干,确保工作顺利进行。1月8日,省厅转发了国家《关于开展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的通知》,对2009年动态更新工作的组织领导、职能理顺、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数据审核等作出了明确规定。3月10日,省厅组织召开了全省动态更新工作视频会议,总结前一阶段工作情况,认真查摆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部署整改措施。大部分市、县(市、区)都按照省厅要求,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理顺了工作机制,保留了普查骨干,逐级分解工作任务,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有力地保障了动态更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周密部署,保障工作有序推进。省厅印发了《山东省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方案》,明确了2009年动态更新的工作原则、工作时限、任务分工、检查督导等内容。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根据国家技术规范,完成了全省动态更新调查重点源的筛选工作。2009年12月,省厅组织开展了全省范围的动态更新工作培训,各市、县环保部门380余人参加了培训。2月28日,组织对开展了动态更新数据录入培训,对基表填报、农业源及非重点估算等有关方面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和解答。各市也结合各自实际,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制定工作方案、开展重点企业 培训等多种措施,强化工作部署和任务落实,实现了动态更新工作的有序推进。

(三)强化督查,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省厅先后两次对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动态更新调查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采取召开座谈会、抽查数据库和基表、现场核算重点排污单位等形式,一方面督促工作进展,确保数据质量,另一方面及时调度掌握进度,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督查情况,省厅以明传电报形式对各地工作情况进行了通报。各市认真落实省厅工作要求,在工作中进一步健全完善动态更新机制,XX、XX等市积极向市政府汇报,切实加强政府对动态更新工作的组织协调;XX市主动加强与农业、渔业、公安、统计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多方争取保障工作经费,提前介入开展现场核查,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做好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严格审核,努力保障数据质量。针对数据填报中的逻辑性及完整性问题,3月上旬省厅织编写了动态更新数据审核模板下发各市,从基表汇总审核之初就严控数据质量。4月2日,省厅组织对各市上报数据进行了初步审核,并及时向各市进行反馈,集中时间组织修改完善。4月13日至22日,省厅组织进行了全省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会审会议,对各市主要污染物指标进行逐一审核,并与普查数据、环境统计数据和统计部门的数据进行了全面地比对分析。同时,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对占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废气废水排放量、能源消耗等80%以 上的重点排污单位进行逐一审核,确保动态更新数据的真实合理。各地也高度重视动态更新数据质量,从基表填报环节开始,采取了分片包干、重点企业包干等方式,落实质控责任,强化数据质量源头控制。对县(市、区)实行集中会审、联合审核,确保了动态更新数据及时上报,数据质量较高。GE市动态更新工作人员连续加班,任劳任怨,强化数据质量责任意识,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会审任务,体现了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通过努力,2009年全省共对XX家工业企业、XXX个农业源、XXX家集中式处理设施进行了动态更新调查,全面完成了2009年动态更新各项工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我省实际排放情况。通过开展2009年动态更新,不仅在全省建立起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工作队伍,形成了科学有序的工作机制,摸清了全省污染排放情况,支撑了“十二五”总量减排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凝炼减排项目和进行减排潜力测算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2010年动态更新工作做好了准备,为“十二五” 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奠定了基础,为环境统计改革积累了经验。

同志们,2009年动态更新工作成果来之不易。从2009年11月开始布臵,到2010年4月30日全省数据上报,再到根据国家反馈意见修订完善,大家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艰辛努力。在此,我向参与动态更新工作的各级环境统计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充分认识2010年动态更新调查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环境统计是制定经济社会政策,进行环境决策的科学依据,也是制定减排规划、挖掘减排潜力的重要技术支撑。“十一五”以来,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对环境统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虽然较好地完成了2009年动态更新工作,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不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2010年的动态更新工作。主要表现在:

(一)对动态更新工作重视还不够。虽然省厅多次会议强调,连续发文部署,但仍有不少地方没有充分认识动态更新工作的基础性作用,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动态更新的重要意义、任务要求、时间节点和技术路线等都知之甚少;有的地方没有充分认识更新调查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没有保留普查业务骨干,充实动态更新队伍,保障工作经费,组织领导不得力,导致工作基础不扎实,工作进展不快,数据质量不过硬;还有的地方没有真正将更新调查工作纳入重要日程,仅仅作为一项即时性工作,满足于一般性部署要求,没有及时调度、督促和指导各县(市、区)工作进展,造成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全省数据质量。

(二)动态更新工作机制尚未理顺。一是职能还未理顺。在动态更新调查工作开展之初,省厅就明确提出动态更新工作要以总量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实现环境统计、动态更新与总量管理的 有机结合。但仍有少数地方动态更新工作职能还未理顺,存在“两张皮”现象;有的虽然将职能划入总量办,但总量管理部门并没有全面参与动态更新工作的全过程,存在“牵而不管”的情况;还有的地方工作连续性不强,普查骨干流失,技术支持单位和力量不落实,仅仅依靠总量办现有人员重新摸索,边学边干,甚至个别市仅有一名环境统计的同志兼职负责动态更新。二是经费保障不足。不少地方对2009年动态更新工作经费保障不到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还有的对工作连续性考虑不足,没有积极申请2010年更新调查专项经费,影响了今年动态更新的工作开展。三是部门协调不够。主要是与有关部门协商合作的主动性不够,导致对农业源底数、机动车数量、生活能源消费量等数据掌握不足,动态更新的工作进度和数据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三)动态更新工作要求不高、审核不严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基础工作还不扎实。有的地方没有及时向各县(市、区)传达部署工作任务,在工作开展中放任自流,没有跟上指导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还有的地方没有认真按照要求筛选重点发表调查单位,重点单位漏失、发表单位数量陡变、重点与非重点比例失调等情况仍时有发生。二是审核把关不严。有些地方没有严格执行数据审核制度,数据现场核查严重不足,有的数据审核凭经验、靠感觉,审核重心仅放在部分重点工业源,对其他工业源和生活源、农业源数据一带而过;有的联合会审制度形同虚设,甚至存在照搬照抄2007年调查单位普查数据的情 况。三是数据比对分析不足。缺乏对动态更新数据的汇总审核和对比分析,部分地方出现了重点行业排放数据突变、区域单项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合理波动、更新数据与相关部门数据存在数量级差距等情况。

(四)动态更新数据质量问题不容忽视。一是逻辑性错误此起彼伏。尽管我们对数据质量提出了严格要求,但各市在上报的汇总数据中仍出现不少逻辑性错误,部分地区的城镇常住人口、生活能源消费、农业源参数、机动车保有量数据异常起伏,导致生活、农业等领域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发生突变。如…。二是工业COD比例偏低。2005年我省环境统计工业COD排放量占排放总量(工业和生活)的比重为45%。2009年动态更新数据中工业COD排放量占比仅为20%,如果考虑农业源排放量,这个比例更低。其中,XXX等市工业COD排放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与我省的实际污染排放状况是不相符的,也与现今的减排形势和减排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农业源数据问题比较突出。2009年全省动态更新猪、蛋鸡、肉鸡、奶牛、肉牛存出栏量较2007年普查数据增长了25.8%、54.3%、46.2%、146.7%、1061.5%,COD排放量为202.43万吨,较2007年普查增加69.8%,占全省COD总排放量的73.8%。另外,农业源规模化养殖调查比例过低的情况还相当普遍,如根据省畜牧部门数据,2009年我省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及养殖小区共17214家,规模化出栏量占比41.4%,而2009年动态更新仅调查了3735家,出栏量规模化比例仅为 15.6%。另外,XX市肉鸡规模化比例仅为1.27%、XX市生猪规模化比例仅6.82%。如果不能将辖区内的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充分纳入调查范围,“十二五”期间我省的农业源减排潜力将十分有限。四是机动车表格填报问题多。根据技术规范,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是由各不同燃料车型的机动车数量乘以相应系数得出。但从各市填报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未能从公安、交通等部门获取翔实准确的机动车数据,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全省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数据的准确核定。一是数据报表填报不完整,缺报部分车型保有量;二是同类车型年际间数据波动大,2007年前高排车登记注册量明显增加。2007年污染源普查中,2001-2007年全省登记注册的汽车保有量为305.3万辆,2009年普查更新为268.9万辆,减少了36.46万辆,降幅12%。摩托车保有量方面,2007年普查数据中全省2000年以前登记注册的摩托车保有量为419.5万辆,2009年普查更新为354.71万辆,降幅15%;普查中全省2000-2007年登记注册的摩托车保有量为569万辆,2009年普查更新为515.9万辆,降幅9.3%。

上述问题如不能妥善处理和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2010年动态更新工作,直接影响调查数据的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十二五”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的开展。因此,各级环保部门在开展2010年的动态更新工作中,一定要正视问题,吸取教训,提高认识,加强保障,严格审核,认真分析,确保动态更新的数据质量。开展2010年动态更新,是国家确定的2011年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意义重大。首先,国家已经明确,2010年动态更新数据是“十二五”污染减排的基数,数据重要而敏感,质量水平要求高。这不仅要求我们把辖区内各类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准确清楚,还要使动态更新数据的结构合理、符合实际,为“十二五”污染减排提供依据;不仅要求我们调查重点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还要深入调查其生产经营、原辅材料使用以及治污设施运营管理的具体情况。“十一五”期间,由于基数不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不少市的减排工作,如果现在还存在侥幸心理,不重视这项工作,或者是出于迎合减排核算和环境管理的需要,存在“做数据”的情况,那么到了“十二五”我们还会吃“底数不清”的亏,就无法向党委、政府交代,无法向社会交代。

其次,2010年动态更新数据是“十二五”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2010年动态更新数据是“十二五”开展环境管理、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重要依据。当前,开展2010年动态更新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根据国家部署,2010年动态更新和环境统计两套体系仍将同时开展,并行推进。为保障“十二五”总量控制规划编制和减排责任书签订等重点工作需要,国家要求各省动态更新数据在2011年4月15日前完成汇总审核并上报最终数据,2010年环境统计仍按照常规要求于3月31日前上报最终数据,时间相当紧迫。特别是估计此次动态更新涉及四大领域近2万家重点发表调查单位,其中工业源1万家左右,农业源8000 家,集中式近400家,发表之后还要经过数据填报录入、汇总审核、比对分析等程序,在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上述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2010年动态更新工作将奠定“十二五”环境统计体系框架,更加注重科学规范。“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依据动态更新平台,建立新的环境统计制度和体系。在2009年动态更新的基础上,今年国家又对2010年动态更新的技术路线、核算规则等进行了调整,基础表格、核算方法、软件平台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中,工业源:(1)重点发表调查单位筛选的基本行政单位由2009年的县级行政辖区变为市级行政辖区。(2)非重点估算调整为市级统一估算上报,同时向县级拆分。(3)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不再采用排污系数和监测数据“取大值”的方式,而是更加灵活。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环境监测、排污系数和物料衡算等方法进行核算和校核,对某一行业排污系数使用中发现问题的,各地可根据已有监测数据或物料衡算结果,提出区域内该行业的排污系数或核算方法报上级环保部门备案后在本地区使用。(4)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定于调整为经污水处理厂削减后排入外环境的量,与环境统计相一致。生活源:(1)由2009年的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基本调查单位填报,变为以市级行政辖区为基本调查单位填报,并由各市拆分到各县(市、区)。(2)进一步修订了生活废水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方法,明确生 活污染物为经污水处理厂削减后排入外环境的量。(3)生活燃煤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9年的排放系数法改为物料衡算法进行核算。(4)机动车相关报表中增加了2010机动车保有量总量指标。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重点对污水处理厂相关表格进行了修订,在主要污染物去除总量的基础上,增加了工业、生活分项的主要污染物去除量指标。农业源:(1)全国六大片区的畜禽养殖业产排污系数及核算方法将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努力减小地区产排污系数差异。(2)水产养殖业不再对规模化水产养殖场进行发表调查,改为县级统一核算。

目前,国家正在抓紧制定动态更新工作方案,修订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和录入软件,并将于今年年底前开展业务培训。

三、扎扎实实做好2010年动态更新调查和环境统计工作 2010年动态更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着眼“十二五”环境管理和污染减排工作,立足工业、生活、集中式和农业“四大领域”,突出重点指标和重点领域、行业,全面真实地获取2010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治理排放数据,进一步完善技术方案,规范工作方法,细化审核程序,逐级落实责任,加强督查指导,确保按期圆满完成2010年动态更新工作,为“十二五”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奠定基础。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动态更新数据是规划开展“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各级政府科学决策和量化考核的重要参考,也是实施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的重要依据,做好2010 年动态更新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因此,各级环保部门一定要切实增强对做好2010年动态更新调查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以对事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动态更新工作任务。一是要把动态更新作为2011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作为减排“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污染减排工作体系,建立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总量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各相关科(处)室和单位共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二是要理顺工作关系,争取政府支持,做好与农业、渔业、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政府和部门的积极性。三是要逐级分解任务,全面落实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强化业务指导和培训,确保动态更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根据国家部署,省级动态更新数据在2011年4月15日前上报国家,各市应在3月15日前将动态更新数据上报到省厅,并据此合理安排各县(市、区)上报市级汇总审核的时间。由于动态更新期间恰逢减排核查和春节假期,请各地根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统筹安排,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全力做好工作保障。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各地要统筹安排,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障。一是理顺工作机制。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理顺工作职能,由总量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动态更新工作。考虑到工作延续性,要充实动态更新工作人员,集中普查业务骨干力量,组织环境统计、监测监察、污控监督等业务人员参 与到动态更新的调查审核中去,这既是充实动态更新力量的必要之举,也是为“十二五”环境统计改革提前做好准备。二是强化技术支撑。动态更新涉及大量数据收集、审核、分析处理,涉及下一步向常规统计工作过渡,无论是当前工作急需,还是长远工作需要,都应加强技术支撑,固定相关技术支持单位。今年省厅配备5名专职人员,集中办公,专门负责动态更新和环境统计的技术支持。各市也要参照省厅做法,尽快研究采取必要措施,增强对动态更新和环境统计的技术支持。三是充分保障工作经费。2009年动态更新工作由于国家在11月份部署,各地错过了预算申报时间,导致经费没有完全落实。2010各地都申报了动态更新的工作经费,希望各级环保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尽快落实工作经费,为动态更新工作提供保障。四是加强业务培训。鉴于动态更新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特别是2010年更新调查技术方法较2009年有较大调整,待国家培训后省厅将组织开展全省范围的业务培训。各市、县也要加强对重点单位具体填报人员的培训,特别是针对农业源等薄弱环节,开展专门培训,切实提高基层数据填报的质量。

(三)注重突出工作重点。动态更新工作涉及四大领域近2万家发表调查单位,涉及水污染物12项、气污染物6项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等多个类别,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既要保障整体工作的全面开展,确保总体数据真实合理,又要注重突出工作重点。一是突出四项减排指标。要加强对COD、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指标产排放情况的审核把关,确保纳入减排的主要污染物动态更新汇总数据符合逻辑,结构分布符合实际,重点领域和主要行业企业的生产运行和污染治理数据真实可信,为“十二五”减排挖潜增效和核查核算提供保障。二是突出农业源和机动车数据调查。农业源和机动车既是“十二五”期间污染减排的重点领域,也是2009年动态更新调查的薄弱环节。我们必须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把这两个领域的排放情况查清楚、搞准确。一方面要加强与农业、公安、渔业、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运用各部门已有的数据积累和资源,多渠道获取数据、多手段比对数据;另一方面也要增强主动性,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开展专题调研,尽快摸清本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数量及其区域分布、机动车保有量及其结构分布等情况,不仅满足动态更新工作的需要,也为今后减排工作奠定基础。三是突出与减排核查数据的衔接。国家已经明确,2010年动态更新中,对于电厂综合脱硫效率,要按照“十一五”期间国家减排核查确定的效率进行核算;对于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安装简易脱硫设施而未计算减排量的,应按总量核查口径填报;对于已经淘汰但由于未公布名单而暂未计算减排量的,应继续保留其排放基数。

(四)继续抓好工业源更新调查。“十二五”期间,工业源仍将是污染减排的重点。虽然多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对工业源的环境管理,但必须看到,由于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波动较大,不同行业生产经营状况复杂多变,工艺设施升级换代步伐加快,污染治理水平日新月异,加之多种利益导向,反映在我们环境统计和动态更新中,还有不少地方的工业源排放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努力解决这一问题,确保工业源更新调查数据真实可靠。一是要提前介入。针对辖区内主要行业和企业,组织开展深入调查,全面掌握企业生产、工艺、治理、排放情况,一方面可以指导企业填报,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审查把关能力。近期省厅将发文部署此项工作,每个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家企业,组织总量、环境监察、监测等部门对其产排污情况进行全面核查核算,并形成调查报告,作为全省重点行业调查数据审核的重要依据。各市要在年底时间紧、工作多的情况下,一定要安排好此项工作。二是要做好重点发表调查单位筛选。近期国家将部署开展动态更新重点源筛选工作,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认真筛选核实,特别是要确保“十二五”期间承担减排任务的企业尽可能纳入重点源名单。对去年和今年新投产的“三同时”项目,凡有较大污染物排放量的,都不要遗漏。三是要合理选取调查统计方法。今年工业源动态更新的污染物排放量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核算方式,因此各地在调查中,要充分利用监督性监测和在线监测数据,并采用排污系数和物料衡算等方法进行比对校核,最终确定合理的排放数据。这个合理必须要符合市级,一定要实事求是,既不扩大,也不缩小,否则在减排核查中就会遇到“麻烦”。四是要符合污染治理实际。在更新调查中,充分考虑各个企业治污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情况,实事 求是地反映企业环保管理和污染治理水平,坚决避免按治污设施最好运行状态或全部达标排放来计算排放量。需要指出的是,对现有设施不能保证稳定达标的以及对日常监察监测超标的,要相应增加其污染物排放量。这是为什么我们的工业源数据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的一个重要原因。五是要加强综合比对分析。针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加强与经济活动数据比对分析,尽可能剔除不合理的数据。

(五)严格数据质量控制。质量是数据的生命。国家已经明确,2010年动态更新工作的责任主体在地方,数据质量责任主体也在地方。因此,2010年动态更新要突出抓好数据质量的把关。一是建立逐级负责的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县级环保部门要指导重点单位填写调查表,并对基础数据进行录入校核和汇总分析;市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工作调度督促,开展重点企业动态更新现场核查,在县级数据填报、录入阶段及早介入、加强指导,组织开展各县(市、区)的动态更新数据审核和汇总分析,并对重点行业企业排放情况进行逐一复核。省厅将组织制定2010年动态更新调查审核方案及要点,指导各级环保部门开展更新数据审核。要落实好动态更新数据质量责任制,凡上报数据必须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签字。签字就要认真负责,凡数据出现重大失误,影响“十二五”环境管理和总量减排的,一律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二是继续坚持多方汇审、联合把关的审核制度。组织总量、污控、监督、监察、监测等部门熟悉业务的同志均参 与到联合会审中来,调动发挥各方面的作用。特别是环境统计、排污申报和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的数据要符合逻辑关系。三是加强动态更新数据的比对分析。动态更新数据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能源消耗情况、环境质量状况,以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密切相关。要学习借鉴总量核查的经验和做法,加强数据间的相互校验,既要开展与宏观数据的比对分析,也要进行表间逻辑关系的校核;既要注重与经济、统计、农业等部门数据的横向比对,也要做好与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普查数据和2009年更新数据的纵向对比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使数据符合逻辑、反映趋势、贴近实际。

(七)全面推动环境统计工作。环境统计工作既是一项基础性极强的工作,也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随着环境保护更加深入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随着环境管理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定量化方向转变,环境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2010年动态更新工作,担负着探索统计方法,推进统计改革,为建立“十二五”新的环境统计体系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一是要借助动态更新工作,进一步加深对环境统计工作的认识,研究新时期对环境统计工作的新要求,把握内在规律、适应形势发展、提高工作计水平。二是要认真研究探索“十二五”环境统计改革的新途径,进一步健全完善环境统计制度体系,以便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服务。三是要强化对统计数据的应用,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进一步明确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四是认真组织完成好2010年环境统计年报工作,2010年统计年报与动态更新工作仍然是两套表格,并举作业,大家在确保动态更新工作的同时,也要认真做好2010年的统计年报工作。五是开展“十二五”统计快报试点,统计快报是统计报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统计应用的重要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环境统计快报制度,是“十二五”统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要求我省率先开展统计快报试点工作,省厅正在组织制定试点方案,力争尽快制定下发。统计快报数据首先从四项主要污染物开始,我省已经有了在线实时监控,数据直接上传,具备了“每月一报”的条件。通过统计快报的途径,也可以进一步发挥环境统计参与政府决策的能力,提升环境统计的地位。六是保证各级环境统计人员的稳定。省厅总量办要每年调查统计各级环境统计人员的情况,各级环保部门都要配备懂业务、负责任的技术人员充实到环境统计战线上来,并实现与动态更新工作相融合。

同志们,在新的历史起点,做好2010年动态更新调查和环境统计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大家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圆满完成2010年动态更新和环境统计工作,为“十二五”环境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

第三篇:厅长在省财税工作会议上讲话

同志们:

这次财税会议,既是一年一度的工作大会,更是在全省经济发展处于回升向好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午,我们集中传达学习了苏荣书记、吴新雄省长对财税工作的重要批示,凌成兴常务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省领导的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到实处。按照会议议程,现在召开财政分

会,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传达学习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2009年全省财政工作,把握当前经济财政形势,部署2010年财政工作,推动财政事业新发展。关于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主要精神,会上已印发了材料,请大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厅党组围绕会议主题讲四方面具体意见:

一、关于2009年全省财政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三保一弘扬”总体要求,全面落实中央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决策部署和政策举措,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期,呈现回升向好、逆势上扬的态势。全省财政工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危中求机,危中求进”的决策部署,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为宏观调控抓手,支持项目建设,着力培植财源,狠抓收入征管,深化财政改革,优化支出结构,推进增收节支,迎难而上,奋发拼搏,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总结一年来的全省财政工作,主要有六大进展:

1.财政收支稳中向好。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全省财政总收入928.7亿元,比上年增收111.7亿元,连续三年增收超百亿元,增长13.7%,人均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元;地方财政收入581.2亿元,增长18.9%,高出全国地方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83.7%,从而圆满实现8月份全省财税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增幅两位数、比重82%、不收过头税”的目标,并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收入增幅逐季回升。受益于保增长、扩内需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全省财政总收入增幅一季度为5.3%,二季度6.6%,三季度15.8%,四季度27.5%。二是收入质量逐步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一季度为78.2%,二季度84%,三季度85%,四季度86.7%。同时,通过规范征缴,非税收入增长15.8%,较上半年回落22.2个百分点。三是市县收入总体趋好。设区市中,财政总收入增幅超20%的有抚州、九江、景德镇、宜春、上饶和吉安。县级财政总收入增长19.4%,高出全省平均增幅5.7个百分点,其中,余江县、月湖区、湖口县、浔阳区、广昌县、庐山区等增幅超50%;总量超5亿元的县(市、区)47个,10亿元以上的14个,20亿元以上的2个;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县县过亿元。同时,全年财政支出1548.6亿元,增长28%,增支额达338.5亿元,相当于2002年全年支出水平。这一组组数据充分说明,各地在应对危机促发展中工作有力,把握得当。

2.保增长措施扎实有效。在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保增长、扩内需各项政策举措中取得三个集中成效:一是企业负担进一步减轻。坚持从大局出发,宁可不要眼前的“政绩”,宁可财政暂时受些影响,也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全年依法依规为企业、居民减免税收122.4亿元,减免规费16亿元,缓缴社保基金约3.5亿元;加快退税办理速度,为840户再生资源企业退税56.4亿元,为出口企业退税37.5亿元。二是国企改革进一步推进。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3亿元,用于省属国企改革安置职工。同时,由行政事业资产集团公司将42家省属国有企业及市、县属国有企业闲置土地整体打包,向银团融资61.3亿元,统一借给各设区市,用于收储国企闲置土地,支持国企改制。这种“回购”土地筹措资金的模式,既保障了国企改革职工安置资金需要,确保国企改制任务圆满完成;又盘活了改制企业闲置土地,还可增加未来财政收入,运作十分成功,得到改制国企的好评。三是项目投资进一步拉动。按照扩大内需政策要求,积极支持、配合、协调投资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快项目审核、申报和资金分配工作,拨付中央扩大内需基建资金73.9亿元;向中央大力争取地方政府债券额度,拨付债券资金62亿元,加大高速公路、铁路、水利、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建设投入。四是社会消费进一步带动。“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扎实开展,全省共兑付“家电下乡”补贴3.1亿元,兑付“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2.1亿元,活跃农村市场,扩大和促进了农村消费。同时,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工作平稳实施,成品油价格补贴及时发放到位。上饶、鹰潭等地在应

对危机促发展中,着眼长远,固本培源,减税清费政策落实快、成效好,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3.资产运作成果凸显。围绕破解经济发展“瓶颈”,以省行政事业资产集团公司为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扩大融资、投资。除统一融资“回购”闲置土地支持国企改革外,还着力办了两件事:一是全省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这85个县市污水处

理设施逐步投入运营,其中77个以tot形式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已打捆出让,除管网以外的厂区建设贷款资金约30亿元将全部提前偿还。这种“统一融资、集中建设、建成出让、统一还贷”的模式,属全国首创,成功解决了我省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融资难问题,在不增加政府财政压力的情况下,用两年时间建成原本需要十几年才能建成的项目。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缓解。以省信用担保股份公司为平台,推行联保、企业互保、保理、退税质押、采矿权质押以及政府打捆担保新模式,并严把项目风险,降低担保成本。担保公司全年为561家“四有三不”企业提供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担保金额达50.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省财政还投入1.2亿元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科技、旅游等担保融资事业发展,为相关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南昌、赣州、吉安等地也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打造政银企合作平台,有力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4.支农政策落实有力。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一是惠农补贴进一步增加。补贴范围扩大,补贴标准提高,并通过“一卡通”方式及时足额入户到人。全年向种粮农户兑付粮食直补6亿元、农资综合补贴24亿元、水稻良种补贴6.6亿元、农机购置补贴5亿元;新增小麦、玉米和棉花三种农作物补贴,扩大生猪和奶牛良种补贴范围,实现良种补贴全覆盖。二是现代农业投入进一步加大。积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全省投入11.2亿元推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促进粮食、柑橘、水产和油茶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省财政以实施“双十双百双千”工程为龙头,安排1.3亿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安排2000万元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安排5000万元支持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和带动农民致富能力的提高。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省财政共安排2.6亿元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建设,安排5000万元实施1-5万亩圩堤除险加固工程,落实配套资金推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通过直接统筹和衔接统筹两条渠道,全省共筹集17亿元,用于8000个省批新农村点建设,农村人居环境逐步优化。四是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补贴险种从2007年的1个扩大到2009年的9个,财政补贴资金达到1.6亿元,较上年翻一番,农民获得保险理赔资金达1.1亿元,促进了农民持续稳定生产。同时,大力推进“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建立森林防火体系,生态建设扎实推进。

5.公共财政建设稳步推进。虽然财政收支异常紧张,省财政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在连续两年实施公共财政政策的基础上,2009年新增安排50亿元以上,围绕夯实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实施60项公共财政政策,进一步向困难群众、农村、基层、公共社会事业倾斜财力,全省用于教育、农林水事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环境保护等民生方面的资金达86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6.1%,民生保障水平得到巩固完善提高。其中,重点支持就业和创业,下达促进就业资金15.9亿元,用于工业园区新招员工免费培训2亿元;小额担保贷款创业扶持范围扩大,拨付贴息资金1.5亿元,全省共发放担保贴息贷款36.4亿元;积极统筹资金,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医疗改革积极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建立,省财政安排资金2.6亿元,实现乡镇卫生院人员基本工资财政全额保障;实施“光明·微笑”工程,各级财政整合资金1.7亿元,为2010年前完成20万例白内障患者和1.2万例唇腭裂患者免费手术治疗任务打下基础。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推进,省财政安排5.9亿元对新建廉租住房进行补助,安排资金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进行奖励,并积极推进城市(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等等。新余、萍乡、抚州等地也积极将新增财力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不断巩固和扩大民生保障水平。

6.财政管理绩效提升。部门预算编制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支付质量进一步提升;全省所有80个行政建制的县(市)实行“省直管县”管理方式;执收执罚部门收支完全脱钩试点范围扩大到61个县(市、区);全年政府采购规模达125亿元,比上年增加21亿元,节支12.5亿元;公务卡改革大力推行,省一级预算单位全部实施,设区市全面启动,县(市、区)积极开展试点;360个省直单位、9个设区市和40个县(市、区)实现票据电子化管理。同时,有四项专项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江西省财政监督条例》颁布施行,标志着我省财政监督工作迈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省绩效评估中心成立,并制定《江西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试行)》,资金使用绩效得到制度保障;通过大力开展厉行节约,全年做到出国经费压缩20%,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降低15%,公务接待费削减10%,党政机关节电、节油、节水指标降低5%,实现会议费、差旅费零增长,省直单位购置小车均暂停一年;在“小金库”专项治理活动中,全省纳入专项治理范围的部门和单位全面开展了自查自纠,重点检查查出“小金库”251个,治理工作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南昌、赣州、宜春、九江等地“小金库”治理工作力度大、措施实、效果好,财经秩序进一步规范。

在全省财政工作克难攻坚、稳步推进的同时,机关建设成果也得到巩固和拓展。各级财政部门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机关效能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深化“八项服务承诺”内涵,重点推进优化行政项目审批、完善财政管理机制、提高资金拨付速度、提升资金监管绩效、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健全完善服务措施、加快金财工程建设、弘扬清正廉洁风尚、提高干部素质能力等十项工作,形成了权责明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工作高效的运作机制,机关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效率·温馨”财政形象进一步树立。厅机关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机关党建工作特别优秀奖、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省特级单位,并由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吉安、景德镇、上饶等地在政风行风评议、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机关效能建设等活动中也硕果丰富,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

2009年的成绩,是我们应对严峻复杂经济形势、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的情况下取得的,极为不易。我们更加深深感到,财政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热忱关心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广大财政干部职工同心协力、奋发拼搏的结果。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在总结、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财政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要求相比,全省财政收入总量还比较小,收入质量还有待提高;支出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保障民生、保护生态、推进改革等投入需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矛盾仍为突出;财政管理不够科学精细,预算支出执行进度不够均衡,资金使用绩效不够理想,等等。还需指出的是,在去年效能建设评比中,财政的名次有所下滑,这反映出我们的办事效能亟待提升,我们的机关作风亟待改进,我们与其他部门在管理上有差距。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2010年全省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准确把握形势,明确目标要求,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作了全面深入分析,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

总的来看,在全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上,我省经济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主要是:国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必将有力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国家将给予财税、金融、重大项目等综合政策支持,必将成为江西加快崛起的新引擎;各地项目建设陆续竣工投产,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效应加快释放,工业园区发展壮大,企业效益持续回暖,都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基于以上因素,今年我省财政形势将好于去年、好于全国。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不确定、不稳定、不可预料的因素仍然很多,直接从财政收入上看,就有结构性减免税费政策翘尾减收、增值税留抵税金增加等减收因素50多亿元。另一方面,加大民生工程投入,确保农业、教育、科技支出法定增长,保护生态环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还需要大量的新增资金。今年财政仍将十分困难,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仍将十分突出。为此,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立足全局,加强分析判断,认识上切不可盲目乐观,思想上决不能有丝毫松懈。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充分考虑不利因素和风险;既要增强忧患意识,趋利避害,未雨绸缪,更要坚定必胜信心,积极应对,乘势而上。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2010年全省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培植壮大财源,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四个倾斜”,优化支出结构,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节约;深化财政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进位赶超、跨越发展作出新贡献。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2010年预算安排的总体原则有四项:一是积极平衡,尽力而为。努力开辟财源,积极平衡预算。充分整合财政资源,多方筹措资金,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重大政策落到实处。二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兼顾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各方面需要,优先解决困难群众的突出问题,保障法定支出和各项重点支出,维护社会稳定,加大以民生工程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投入。三是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厉行节约的各项要求,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四是深化改革,强化监管。坚持依法理财,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严格财政监管,强化绩效考评,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以上总体原则,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初步安排1040亿元,比2009年增长12%,提前一年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收入五年翻番目标;地方财政收入651亿元,增长12%;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84.2%,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需要强调的是,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以财政总收入增长16%、完成1077亿元作为奋斗目标。这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保障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更是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只要我们紧紧把握战略机遇,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奋力拼搏,扎实苦干,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围绕目标任务,结合近年来的实践体会,全省财政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好一些基本点,概括为“四个持之以恒”:

一是持之以恒创新财政发展理念。理念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全省财政事业取得的成就,财政工作取得的进步,在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上探索出的一系列好方法、成功模式,归根结底,是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的结果。新的形势对做好财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更加牢牢把握财政工作主动性,更加牢牢把握财政政策主导性,更加牢牢把握财政资金调控性,跳出财政看财政,善于把财政资源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善于把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善于把财政收入的增长转化到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事业的进步上来。探索实践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积极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和撬动各方面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更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创出更多资产、资本、资金运作的有效模式和典范,努力谋划更多加快发展的好点子、金点子。

二是持之以恒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实践证明,在应对经济波动期乃至危机时,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协调,起到“相对稳定器”效应,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更要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不断推动小财政向大财政转变,消极安排型财政向积极发展型财政转变,被动落实型财政向主动服务型财政转变;更要保持财政宏观调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好积极财政政策,重点在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上下功夫,扶持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推进可持续发展;更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变化,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并把握好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保持财政稳健运行。

三是持之以恒推进公共财政建设。坚持让发展的成果公平、充分地惠及广大群众,是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是财政事业始终追求的目标。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财政部门贴近基层、服务社会、密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途径,也是增强发展动力、拉动消费的有效途径。虽然今年我省财政仍将十分困难,但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毫不动摇地坚持民生投入只加大不减弱,坚持困难群众生活水平只提高不降低,坚持民生工程的覆盖面只扩大不缩小,坚持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公共社会事业倾斜,想人民所想,解人民之忧,帮助人民群众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实惠。要进一步在完善政策体系和提高工作水平上下功夫,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可持续实施”的原则,突出“雪中送炭”,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四是持之以恒加强财政文化建设。“服务是金、作风是旗”。规范、高效的工作作风既是推动财政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根本要求。近年来,省财政厅机关以践行“八项服务承诺”为主题,着力打造“效率·温馨”财政文化,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机关效能建设以及文明单位创建等活动中成绩斐然,市、县财政部门在推进财政文化建设中硕果累累,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打造丰富财政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是我们宝贵精神财富的积淀,各级财政部门务必常抓不懈。要以“心系群众、财政为民”为宗旨,牢固树立全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从领导干部带头做起,从自身岗位职责做起,从服务群众小事做起,着力优化作风,提高效能,在推进财政事业蓬勃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充实、升华。

三、扎实做好2010年各项财政工作

2010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衔接“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一年,扎实做好今年各项财政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这里,就做好全年财政工作重点强调五个方面:

(一)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一是全力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积极争取国家在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资金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切实完善财政政策体系,强化财政扶持机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抓紧做好县市污水处理设施特许经营权出让,支持“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和农村清洁工程,推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企业技术改造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促进重大项目加快竣工、投运、投产,发挥项目投资效益。继续向中央财政争取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并加强债券资金管理。二是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扩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规模,继续对工业园区企业招收员工进行免费培训;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就业,对下岗失业人员、外出务工农民和退役士兵的职业培训进行补助;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力度;进一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鼓励和促进创业。三是进一步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推进增值税转型和成品油税费改革,促进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实现稳定增长;开展省直单位收费稽查工作,对全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增强收费政策透明度。四是扩大和促进消费。加大财政补助力度,重点增加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认真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政策,及时审核兑付补贴资金,并积极推广家电以旧换新工作,扩大农村消费;加大对旅游业发展支持力度,促进旅游消费。五是继续支持国企改革。两年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坚定决心。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全力支持今年“五一”前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收尾工作,并积极配合推进农垦等其他七类企业的改革。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积极支持有关部门,盘活国有资产,做大做强重点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必须把妥善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善待职工,厚待职工。六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将住房保障所需资金纳入预算安排,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推进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加大城市、国有工矿、林区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

(二)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突出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完善和强化惠农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政策,稳步提高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并健全生猪、奶业、油料生产等扶持政策。二是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推进重点县建设,使小农水工程配套改造基本完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施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要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支持现代农业项目和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加大财政扶贫开发投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四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和落实农垦企业“两田制”,扩大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做到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同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先安排中央预算内补助投资、省基建投资、省财政性专项资金等,重点扶持小城镇建设,并坚持把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建设8000个新农村建设点。

(三)完善公共财政政策,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根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体部署,省财政在连续三年实施公共财政政策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继续加大投入,新增72亿元资金,重点围绕十个方面实施56项公共财政政策,加上以前出台今年继续实施的项目,省财政投入总量达245亿元,增强政策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巩固和扩大民生工程成果。今年增加安排资金或新出台的56项政策是:社会保障方面,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省属企业改革,提高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部分困难企事业等单位退休职工生活补助标准,为手工业联社大集体未参保退休职工发放生活补助,提高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安排专项资金支援小金县灾后重建,支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保障性住房方面,加大廉租住房建设投入,支持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危房改造;国民教育方面,加大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投入,新增安排资金支持中职免费教育试点,继续提高公办高校和普通中专技校生均经费,支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加大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推进“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新增安排资金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和推进区域性乡镇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设,对五大河流和东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的县(市、区)进行奖励,加大节能减排支持力度;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方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支持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和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将部分困难企事业等单位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额资助在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持农村改厕建设,增加安排资金为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全科医生,扩大城市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村级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促进计生事业加快发展;农业农村方面,加大农业政策性保费补贴力度,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进行奖励,对农民购买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进行补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国家规划内重点小

(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力推进中央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农林水事业发展;基层保障方面,增加对财政困难县(市、区)财力性补助,安排专项经费在全省全面推行执收执罚部门收支完全脱钩试点,新增安排资金支持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支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新增安排城镇社区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文化方面,加大农家书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支持力度;公共安全方面,增加安排政法转移支付资金,新增安排招录政法干警培养经费;其他方面,对省级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进行奖励,新增安排资金支持烟花爆竹行业转产,支持农村物流和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县市农贸市场建设,加大外贸发展支持力度,等等。

今年的公共财政政策安排,着眼于巩固、完善、提高,在继续执行原定政策的基础上,着力保障中央出台需我省出资和我省出台需新增安排资金的硬政策,以及其他需重点解决的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这些政策,坚持从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出发,坚持新增财力“四个倾斜”和“雪中送炭”原则,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意义重大。各级财政部门一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落实到基层去,体现在群众中;二要集中精干人员加强研究,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抓紧制定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早下达计划、早安排、早实施;三要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积极采用“一卡通”等便捷方式,减少滞留,确保到位;四要统筹兼顾,区分缓急,量力而行,把握节奏,集中资源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解决最困难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真正得到实惠,不搞层层加码;五要加强对资金运行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对弄虚作假、冒领挪用等行为,一经查实,扣减相应的补助资金,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

(四)深化财政改革,增强资金使用绩效

围绕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增强资金使用效益目标,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在全省范围内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努力实现改革单位和资金范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目标;大力推行公务卡改革,建立“使用方便、操作规范、信息透明、监控有力”的公务卡管理新机制;拓展政府采购规模,对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产品实行优先采购;将执收执罚部门收支完全脱钩试点扩大至全省所有县(市、区);积极推行“一个漏斗向下”的涉农专项资金监管机制。二是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办法,按照“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由点及面、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推进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财政投入特别是大额资金的实效性、安全性。在2008、2009年连续两年组织实施省级财政大额专项资金绩效考评的基础上,积极扩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范围。各级财政部门要明确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扎实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强化财政监督检查。认真实施《江西省财政监督条例》,完善和创新财政监督检查方式,建立健全覆盖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要加大专项投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加强对扩大内需、国债等新增投资的监管,开展非税收入征缴和财政票据管理情况专项检查,并选择农林水部门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五)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科学理财水平

结合我省实际,为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加强预算编制管理。继续完善预算编制办法,细化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健全机制和流程,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建立健全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尤其要逐步将在预算外管理的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二是要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推广实施“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建成各级财政机关内部、财政与同级相关部门、上下级财政部门互联互通的一体化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财政资金和政府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打造办公自动化网络平台,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加快建立运行维护体系。建立统一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实现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电子化、网络化。同时,努力完成省、市、县三级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改革任务;在全面掌握全省外债规模、分布、结构及动态变化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全省政府外债的统计、监测信息系统,提高政府外债管理水平。三是要加强财政支出均衡性。各级财政部门要努力提高本级财政年初批复预算的到位率和预算执行中代编预算的下达进度,并加强资金调度,国库资金要确保预算执行的支付安全;各级预算单位应当加强预算支出的研究分析,提高项目支出用款计划与项目进度管理的协调性,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用款计划的要求以及项目的进度支付资金;要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提高支出的均衡性和时效性,严格防止违规操作和前松后紧现象。四是要强化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加强支出标准和项目库建设,建立财政供养人员基础信息系统,实现人员、编制的动态管理,并研究建立预算单位项目库。认真落实省财政厅《关于推行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见》,合理界定和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充分发挥基层财政和万名乡镇财政干部职工就地和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建立健全乡镇辖区内项目管理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台账、抽查巡查等方式,对项目实施加强跟踪问效,及时将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实施效果等信息上报上级财政部门。为进一步加强基层财政建设,省厅将组织力量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基层财政所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队伍基本情况,建立基础资料档案,逐步改善财政所办公条件,加强乡镇财政所人员培训,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片区中心财政所改革。

在协同努力抓好以上五个方面重点工作的同时,再强调六个具体问题,务请大家高度重视,一并积极研究落实。

一要进一步处理好营造宽松财税环境和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关系。为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始终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任务,既要坚持实事求是,依法治税、依法征管、应收尽收,保持财政收入合理、稳定增长,不断做大做强做优财政蛋糕;又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坚持“放水养鱼”,全面落实保企业、保增长政策措施,涵养好税源,增强发展后劲,坚决防止“涸泽而渔”,坚决制止违规收“过头税”、出台收费政策等行为。各地、各部门编制预算时,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积极稳妥、收支平衡”原则;在执行预算时,要坚决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落实厉行节约各项措施,继续控制行政成本不合理增长,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一切铺张浪费。

二要保障实施民生工程必要的工作经费。近年来,各级财政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统筹资金不断加大民生投入,仅今年筹集的财政性民生资金就达240亿元,使更多老百姓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由于民生工程内容逐年增多,范围逐步扩大,政策性强,操作要求高,在实施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任务,特别是许多基层单位人员少、经费紧,政策落实中遇到很多困难。“钱少办不好事,无钱办不成事”。为确保民生工程顺利、持续实施,确保党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各地既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民生工程投入,也要统筹安排,保障部门必要的工作经费,更好地保证各项政策措施操作到位,并形成长效机制。比如,社会救助是帮扶困难群众最直接的方式,工作量大。各级财政要妥善安排社会救助工作经费,支持基层社会救助机构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全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三要稳步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实施绩效工资涉及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工作任务重,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妥善处理各方面关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有序推进。要积极做好调研和实施前的准备工作,认真测算相关数据,做到心中有数,为上级决策提供依据。要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统筹管理,堵塞管理漏洞,整合集中各类资金,为全面推进改革提供必要资金保障。

四要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各级、各地在应对危机、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积极开拓创新,着力搭建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和解决突出问题;又要坚持适度原则,切不可超出地方财力承受的范围,防止金融风险逐步演化为财政风险,甚至演化为政府风险。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对事业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把防范、控制政府债务风险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摸清债务底数,掌握债务运行情况,对政府性债务收支逐步实行预算管理。各级财政决不能为企业融资作担保,更不能参与非法集资活动,要积极为政府化解债务风险当好参谋助手,对于政府承担的债务,一定要讲信誉,按期偿还。

五要进一步加大高中阶段教育投入。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巩固了义务教育办学成果,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加快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相比较而言,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省高中生均经费标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多,重视和支持程度有所欠缺,成为制约教育全面发展的“瓶颈”。在中央、省财政主要支持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下,市、县财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职责,进一步加大高中教育投入,逐步提高生均经费拨款标准,促进我省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要建立健全“小金库”防治的长效机制。各地要巩固“小金库”治理成果,不断深化对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工作责任感。要按照《江西省关于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意见》的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原则,在健全法制、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加强监管等方面积极研究,结合实际制定出操作性、制约性、威慑性强的具体措施,建立和完善“不愿、不能、不敢”设立“小金库”的长效机制,实现“彻底清理‘小金库’”的目标。

四、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和机关作风建设

机关作风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要巩固和发扬成绩,更多地征询部门、企业和基层群众意见,更多地查找问题不足,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推进财政机关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是开展教育培训,增强能力素质。学习是人生的永恒主题,学习更是工作创新和事业进步的源泉。为浓郁学习氛围,要以打造学习型机关为目标,通过政治学习、业务培训、专题讲座、网上课堂等形式,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技能。要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提高财政干部依法理财水平。要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开展分级分类培训,省厅将重点抓好厅内处级干部、县级财政局长和基层财政所长岗位培训班。要积极开展“争创岗位能手”等活动,营造“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竞争氛围。要按照中组部和财政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面落实会计师事务所党的组织建设全覆盖,扎实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会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是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政务环境。要积极投身“创业服务年”活动,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精简办事环节和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优势产业、高科技、低碳经济等大项目、大企业的招商引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培育发展、企业“二次创业”和升级改造、全民创业营造优良的服务环境。要深化“八项服务承诺”内涵,提升财政文化理念,塑造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和谐共处的团队精神,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工作精神。同时,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把群众最关心以及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现象的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逐步推行财政预决算情况公开、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公开、预算执行过程公开、专项资金分配和拨付情况公开、政府采购程序公开。

三是大力开展调研,提高谋划能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谋划全局、做好前瞻性研究的能力,努力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继续开展“重点课题调研”活动,更多地提出富有前瞻性、实践性、时效性、可操作性的建议,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同时,要加强财政宣传,积极利用各类媒体和财政宣传载体,对当前重大财政政策和财税改革措施进行说明阐释,尤其要加大公共财政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关心、支持财政工作。

四是推进廉政建设,维护清廉形象。一方面,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总体要求,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严格落实反腐倡廉牵头分工任务,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另一方面,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增强廉洁自律、勤俭节约意识,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确保财政干部安全。财政干部在具体工作生活中,应做到“三不”要求,即:不多事,不惹事,不得好处,时刻铭记职责和义务,严格把握基本原则和准线,切不可因亲属、同学、朋友等关系,在土地出让转让、工程招标、资金分配等方面打招呼、写条子,更不能以权谋私,收受当事人的钱物。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各级财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关心百姓疾苦,解决群众困难,特别是对受灾群众、五保户、低保对象、下岗职工、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等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及时雪中送炭,迅速拨付资金,让困难家庭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当前,防控甲型h1n1流感、安全生产等形势仍比较严峻。各级财政部门要时刻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心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防控措施,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全力解决实际困难,让广大群众欢度快乐祥和的新年。借此机会,我代表厅党组向大家拜个早年,并通过你们向广大财政干部职工及家人致以节日的问候。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进步,阖家幸福!

同志们,江西正处在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全省财政事业肩负着重要使命。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进一步鼓足开拓创新的勇气,进一步树立进位赶超的信念,奋力拼搏,扎实工作,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第四篇:杨平厅长在2011年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凝心聚力 奋发有为

开创卫生事业跨越发展新局面

——在2011年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

杨平

(2011年3月4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和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10年卫生工作及“十一五”卫生发展成就,科学谋划“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全面部署2011年卫生工作任务,统一思想,奋发有为,推动我省卫生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健康保障。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陈桦副省长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回顾

(一)2010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卫生部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卫生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为根本,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五项重点改革总体进展顺利,各项卫生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全省参合居民2404万人,参合率达98.13%,比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人均筹 资达到152元,其中政府补助不低于120元;乡镇、县级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分别达80%、60%左右;封顶线提高到6万元,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门诊特殊病种由2009年的10个病种扩大到15种以上;开展普通门诊统筹试点的县(市、区)由2009年的7个增加到25个。80个村卫生所被确定为新农合门诊特殊病种和普通门诊定点医疗机构。以设区市或县级为统筹单位开展重大疾病住院大额费用补充补偿工作,最高补偿额达20万元。在3个县(市)开展了提高农村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报。加强基金风险预警和安全监管,全年基金使用率为88%。晋江、石狮等地探索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管理取得积极成效。

2.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完成第七批药品(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工作,中标(挂网)药品品规价格与国家零售指导价相比平均降幅达45.78%。全省所有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改革范围从年初30%扩大到71%的县(市、区),厦门、南平率先在全市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改革。据统计,2010年2~12月,全省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门诊人次药品费用26.03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4.3%;出院者每住院床日药品费用88.52元,同比下降14.6%;药品收入占医药收入比重由61.13%降至58.76%,下降了2.37个百分点,减轻了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加强。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意见。全年中央和省级共投资15.64亿元,安排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515个,其中县级医院32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1个,示范性村卫生所建设200个,精神卫生项目2个。为100个乡镇卫生院配臵救护车,为1.3万个村卫生所统一配备基本急救用品。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年活动。对村卫生所实行“五统一两独立”为基本内容的一体化管理。着力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医学毕业生学费代偿制实施范围扩大到47个县(市),招聘246名临床专业毕业生经规范培训后将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完成全科医师岗位培训1315人。从城市三级医院选派280名医师帮扶50所县级医院,从县级医院选派720名医师帮扶360所乡镇卫生院。培训乡村医生3万余人。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年人均补助总额4000元。

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提升。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据统计,全省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645万份,城市和农村建档率分别达62.69%、38.34%;分别为178.97万名高血压患者、32.42万名糖尿病患者、10.17万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专案并提供病例管理服务;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及老年人、孕产妇、儿童保健等工作有效落实。漳州、龙岩等地加强绩效考核,促进基本公共卫 生服务工作进一步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提前完成全省8~15岁471.7万人次乙肝疫苗补种任务;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29.06万人,育龄妇女补服叶酸31.4万人,宫颈癌、乳腺癌筛查10.82万例和1.22万例;城乡低保妇女常见妇女病免费检查26万人;在9个县(市、区)实施农村孕妇和城市低保孕妇免费产前筛查诊断;免费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1.2万例;完成农村改厕27.18万户,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5.公立医院改革稳妥推进。制定了全省医疗机构设臵规划,出台了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实施意见。省和福州市协作完成省会中心城市医疗资源配臵建设规划。厦门市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推开。6所省属综合医院、各设区市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初步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全面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省201个培训基地招收培训对象1290人。启动第三周期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全省29家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13家三级医院和18家县级综合医院开展单病种付费试点,11家省属医院实现部分医学检验检查项目互认,26家医院开展优质护理示范服务试点。控制医药费用工作持续开展,全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人均门诊、住院费用指标总体控制在核定幅度内。福州市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取得控费明显成效,费用增长率为全省最低。预防和处臵医患纠纷“五位一体”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各设区市、平潭 综合实验区和所有县(市)都设立了医患纠纷调解中心,实现医患纠纷调解全覆盖。

6.重大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保障成效明显。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严密监测鼠疫、霍乱、人禽流感、登革热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开展8月龄~4岁儿童185.6万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8.3%,2010年麻疹发病率降至0.69/100万,为历史最低水平。宁德、泉州等地克服困难,确保如期完成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全面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加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出台加强肇事肇祸重性精神病人强制治疗管理意见,4个市县级精神卫生项目建设启动实施。积极开展爱国卫生和卫生创建活动,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取得新成效。

全力做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和南平、三明等地洪涝灾害、“鲇鱼”等超强台风卫生防病,以及交通事故、“3.23”重大社会治安案件等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建立省级卫生应急培训基地,加强队伍培训和装备,漳州、三明等地积极开展防范生物恐怖袭击和应急风险沟通等演练。修订省级医药储备目录20类239种。建成对接卫生部和覆盖省、设区市、县三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应急指挥视频会商系统。实施医疗救治车载移动音视频系统项目。出色完成 “5•18”、“6•18”、海峡论坛、“9•8”、全国特奥会、中国科协年会等重大会议活动卫生保障任务。7.中医药工作取得新进展。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确定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3个、国家级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建设项目10个。确认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13个、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14个。支持87个乡镇卫生院加强中医科、中药房建设。遴选中医专科(专病)主要病种临床诊疗优化方案12类57项。中医药继承与人才培养、科研应用持续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深入开展,一批适宜技术得到推广普及。

8.卫生监督执法持续加强。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装备建设。开展卫生监督专项稽查和农村卫生监督试点。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专项整治,严厉查处餐饮服务环节使用劣质奶粉、“地沟油”、不合格餐饮具等违法违规行为。全年全省卫生执法部门共出动卫生监督员27.68万人次,责令整改4.7万户次,警告2.68万户次,罚款278户次,取缔无证及吊销卫生许可证7246户次。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持续开展重点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和监督检查,查处严重违法企业981家。全省有11家职业病诊断机构、66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8家职业病危害评价机构通过资质论证。严厉打击无证行医、非法采供血等违法犯罪行为。牵头落实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专项治理成效明显,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态势得到初步遏制。9.卫生党建和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围绕卫生中心工作, 以“提高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服务水平,争当人民满意的白衣天使”为主题,以“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医德医风,增进人民健康,加强基层组织,服务海西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着力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群众满意度有所提升。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到各项卫生工作中,进一步健全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扎实推进卫生系统惩防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医德医风教育深入开展,医德考评制度全面落实。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全省卫生系统体育代表团获得第十四届省运会金牌数银奖、总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10.其他卫生工作取得新成绩。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居民健康信息系统省级平台基本建成,福州、厦门、泉州、莆田市高度重视,率先实现了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省属医院实现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全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完成“一卡通”接口改造。卫生重点工程建设按序时进度扎实推进。精心搭建部门、媒体、公众三方沟通平台,加强卫生舆论引导和风险沟通,加大卫生改革和发展成就宣传,全年组织发布新闻通稿和刊发新闻宣传稿件频度明显增加,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卫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新加坡保健服务集团达成社区合作项目,与泰国卫生部签署精神卫生交流合作协议。对口支援彭州三年任务两年圆满完成,援疆、援藏、援外医疗工作受到卫生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表彰。干部保健工作水平进一步提 高。卫生信息、政务公开、信访等工作也全面加强,为深化医改和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十一五”卫生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卫生事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卫生事业实现大发展的五年。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改善,群众得到更多健康利益。反映居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全国继续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十一五”期间,全省居民人均期望寿命预计提高1岁以上;孕产妇死亡率由30.68/10万下降到19.84/10万,下降35.3%;婴儿死亡率由11.06‰下降到7.56‰,下降31.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3.57‰下降到9.68‰,下降了28.7%,均超过“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卫生筹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初步统计,2010年全省卫生总费用筹资总额达到467亿元,比2005年增长约1.1倍;其中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从2005年的48.85%下降到2010年的32%,下降16.85个百分点,居民个人医疗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健康利益。

——城乡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十一五”期间,全省卫生基本建设投入98.77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2倍;医疗卫生机构新增业务用房面积25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3.6%。初步统计,2010年末全省医疗机构床位数达11.09万张,比2005年增加2.92万张,增长35.74%;卫生技术人员13.58万人,比2005年增加3.49万人,增长 34.59%;千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3.15张、医生1.57人、护士1.49人,分别比2005年增加0.74张、0.26人、0.48人。三级医疗机构由34所增加到39所,其中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由4所增加到14所。医疗机构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全省门急诊人次由2005年的7067.51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15亿人次,增长62.73%;住院人次从219.2万人次增加到390.55万人次,增长78%;医院病床使用率从77.7%上升到91%,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从10.2日缩短到9.8日,缩短了0.4日。

——新农合制度全面覆盖,农村群众抵御大病风险能力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4年在3个县(区)开始试点,到2007年全省有农业人口的80个县(市、区、管委会)全部建立新农合制度,提前一年实现国家提出的全覆盖目标。参合人数从2004年的101.23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404万人;人均筹资水平从2004年的30元提高到2010年的150元,提高了农村居民抵御大病能力,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广大农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重大疾病防控有力有效,公共卫生保障更加彰显。全省疾病预防控制网络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立,采供血机构正在完善,实现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设区市、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设臵基本完成。妇幼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建成全省儿童医疗救治体系和产 前筛查诊断技术网络,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升。艾滋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控制力度加大,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平稳,全省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持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明显提高,妥善处理了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霍乱、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高效及时;重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和灾后防病卓有成效,支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显著成绩;各类重大活动卫生保障任务圆满完成,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爱国卫生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6个、省级卫生城市和县城27个。

——卫生科技教育成效显著,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全省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178 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84项,资助经费1.4亿元。新增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选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50名。建成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3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35个。培养国家和省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7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110名。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医疗信息共享互认奠定了基础;建立延伸至中心卫生院的全省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扩大了优质医疗资源覆盖面;完成全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改造工程,极大方便了群众就医;新农合信息系统覆盖全省并实 现了跨区域即时结报;建立全省药品集中采购招投标和交易信息系统,实现了医药购销有力监管。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对卫生改革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本的卫生发展理念。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健康水平是构成幸福指数的基本要件。卫生工作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以维护和增进健康为中心、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划医疗卫生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卫生发展目标,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看病就医问题入手,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卫生事业。实践证明,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卫生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卫生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

第二,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突出公益性的卫生发展方向。健康权益的公平性、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和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殊性,都要求必须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加大投入,有效提高卫生资源的整体效益,才能实现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目标。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公共医 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突出强化了各级政府维护人民健康的基本职责,在卫生发展政策制定和发展路径选择、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等方面,切实保证财力支撑,着力构建保障机制,努力提高医疗卫生发展的公平性。五年间财政安排卫生事业经费369亿元,年均增长达34.7%。全省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地区间人群健康状况和卫生资源配臵差异逐步缩小,群众健康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医疗卫生中的主导地位和公益性质,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第三,必须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优先的卫生发展策略。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大,农村卫生发展薄弱的基本国情和省情,决定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优先发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才能实现用较低的成本和有限的卫生资源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在农村基层和预防为主这一长期坚持的根本方针上,突出打基础、强基层,把更多的资源、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加大了对基本、基层和基础的投入力度,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深化,保证了卫生事业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五年来,我省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有关 部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是全省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奋发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卫生厅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卫生工作的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向全省卫生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创我省卫生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一)清醒认识卫生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十二五”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党和政府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宏观政策取向,为卫生事业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和长期向好的外部环境,为卫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同时,卫生改革与发展在新的起点上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一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我省医疗资源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全省千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医生数、护士数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排位靠后,在多数县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拥挤,病房加床,人员短缺,工作超负荷。二是医疗卫生资源发展速度相对滞后。随着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占全省总人口66%的农业人口医疗需求得到快速释放。据统计,2005—2010年,全省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年均递增10.2%,住 院人次年均递增12.2%,农村居民住院率由2.1%上升到8%,五年间翻了两番。而同期全省医疗机构床位年均递增6.3%,医生数年均增长4.6%,护士年均增长9.1%,医疗卫生资源发展滞后于医疗服务需求增长。由于医疗资源不足与医疗需求快速增长等因素相互叠加,致使人民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可能再次凸显。三是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采供血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编制不足,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设备落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依然薄弱。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一些难点问题开始凸显:一是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转换运行机制和增加卫生投入没有同步进行。二是人均卫生筹资水平总体较低,居民自费比例偏高,群众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进展缓慢,人事、分配制度等改革尚未完全推开。公立医院改革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一些关键领域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四是医疗卫生服务及监管信息化水平不高。五是涉及卫生改革发展方向的一些重大问题仍需凝聚共识,一些具体改革政策措施也有待逐步完善。

——公共卫生安全影响因素更趋复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影响人群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因素增多。一方面,重大传染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发、频发的 风险增加。一些职业健康危害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重大食品安全、药品安全、职业中毒类等事件也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以及精神心理疾病等慢性病对健康的危害进一步加剧。此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防灾减灾卫生防病任务繁重。经济社会转型期,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客观存在,对公共卫生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准确把握“十二五”卫生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中医药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全省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中上水平。我省“十二五”卫生规划拟提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8/10万以内。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医生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4张、1.84人、2.02人。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政府投入比重提高到30%以上;个人卫生支出比例下降到30%。主要任务是:

——扩大医疗资源总量。以综合反映医疗机构综合实力的床位规模作为衡量医疗资源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重点加强医疗机构床位建设,加大医疗机构新增床位建设投入,抓好卫生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扩充医疗资源,力争“十二五”期末我省千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医生数、护士数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实施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及精神卫生等专业卫生服务机构达标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全省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涵管理。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和引导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养,力争每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达到3~4人。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积极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医疗机构设臵规划,优化公立医院布局结构。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推进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建设,逐步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城市支援农村卫生的长效机制。积极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服务监管,完善以 病人为中心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群众满意度。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用药目录内的药品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药品报销目录并提高报销比例。加强临床用药指导和监管,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完善政府主导、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和非营利性的药品集中采购、网上配送交易平台,提高药品配送信息化水平,规范药品集中采购。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快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差距。加快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完善基金管理,提高资金效率,防范基金风险。

(三)重点把握“十二五”卫生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 第一,切实加快发展医疗资源,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面对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扩大医疗资源总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按照“十二五”时期我省医疗资源发展目标测算,五年间全省医疗机构须新增床位4.2万张,平均每年须新增床位8400张,才能有效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

加快发展医疗资源,必须把握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新增医疗资源以现有医疗机构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新建医疗机构要合理布局、流程科学、方便群众;以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为重点,适当扩充部分甲类卫生院床位规模。二是在新增医疗资源总量中要预留一定空间,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三是用好用足现有机构编制,在加大床位建设的同时,严格按照床位与人员配臵标准,创造条件,加强人员配备、培养和使用管理,保证医疗机构正常有序运转。四是坚持属地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各地要根据省里确定的发展目标,结合本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现有医疗资源状况,抓紧制定专项方案,安排足够资金保障扩大医疗资源。千人均医疗机构床位、医生、护士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设区市更要加大医疗资源发展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第二,着重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卫生事业发展不仅需要“量”的扩充,更需要“质”的提升。要使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式管理和经验管理方式,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科学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和把握卫生工作的规律,提高管理的实效性。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把抽象的战略决策转化为具体的、明确的发展举措,将工作目标任务分解、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责任,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使每一个问题都有专人负责。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是直接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要结合医改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创新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等方面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绩效。

在完善新农合制度方面,也要着重加强精细化管理。近年来,随着新农合保障范围扩大和保障水平提高,新农合基金的 运行和支出压力也随之增大。去年,省卫生厅根据新农合基金监测情况,先后向31个县(市、区)发出基金超支风险预警。如何科学测算基金使用情况,既提高基金效率,又确保基金不发生超支风险,各地要予以高度重视,着力提高新农合经办机构精细化管理水平,改善监管手段,保障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第三,着力转变卫生发展方式,实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转变卫生发展方式,要贯穿于卫生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这是深化医改,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要更加重视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医改的核心是创新体制机制。各级政府为推进医改投入了大量资金,我们必须把增投入与建机制结合起来,在建机制上下更大功夫,推动建立和完善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投入机制、高效规范的运行机制、着眼长远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科技创新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要更加重视卫生整体效益效率提升转变。要增强全局意识和大卫生观念,争取多部门合作,动员全社会参与,统筹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实现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增强卫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推进卫生服务利用的逐步均等化;要增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和内涵建设,挖掘服务潜力,努力缩短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提高现有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要注重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的使用发展。三是要更加重视服务模式转变。一方面,随着疾病模式的快速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推动卫生发展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转变,密切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的合作,推进医防融合,有效防范和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另一方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以往见病不见人的医疗服务模式,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主动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品质,在有利于治疗的前提下,尽可能方便病人,为病人创造温馨的就医环境,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四是要更加重视加强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是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区域医疗服务网络,在解决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常见病在乡镇卫生院”的看病就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医改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加强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事关医改全局的重要环节,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加强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是县域发展的重要保障。各地要积极推进县乡联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促进县域内医疗服务体系发展;要着力推进县医院改革发展,使之成为县域医疗卫生中心,带动乡村共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第四,突出强化人才科技信息支撑,服务卫生事业跨越发展。近年来,各级卫生部门在人才建设、科技进步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人才问题仍然是制约我省卫生改革发展的主要瓶颈,区域卫生科技核心竞争力薄弱,有较大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仍然偏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公立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要在高层次拔尖人才建设上下功夫,造就一批以中青年杰出卫生人才为主的学术技术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能提高等方面下功夫,通过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骨干培训等方式,发展壮大全科医师队伍,努力培养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要重视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提升学术竞争力;加大医学科研联合攻关,推进科技创新,促进转化应用,为深化医改提供科技支撑。

卫生信息化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医改的迫切需要。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着眼大局和长远发展,统筹规划,注重把握惠及居民、服务应用、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一方面要突出服务功能,直接让群众成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基于信息化技术优化公共卫生、医疗、药品供应保障、财务监管等医疗卫生工作流程,规范服务行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当前要通过加快构建卫生信息支撑平台,推广“一张卡”(“一卡通”),立足“两个基础”(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建立 健全省、市两级卫生信息数据中心,扩大卫生信息化的覆盖范围,使卫生管理工作由单项管理逐步转变为实时监督、综合管理,提高卫生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第五,紧紧抓住用好机遇,促进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突出民生优先,为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卫生事业如何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加快赶超,加速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健康人力资源,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必须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基础上,保持高于东部地区平均发展速度,才能完成省委省政府赋予的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光荣使命。我们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牢牢抓住机遇,全力用好机遇,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定信心,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探索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新方法、新机制,主动服务,积极作为,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全省卫生事业的大发展。

三、扎实做好2011年卫生工作

今年全省卫生工作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深化医改统领卫生事业发展,大干开局之年,推动“十二五”卫生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突出重点,抓紧落实医改阶段目标任务 1.突出抓好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一是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上半年要实现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 部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村卫生所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实施范围。二是做好第二周期基本药品集中采购准备工作。规范采购配送,建立药品价格信息库。三是加强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管理。开展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监测评价和考核,适时调整省级增补目录和临时用药相关政策。四是落实完善基本药物报销支付政策,确保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五是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切入点,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核定”工作第二批试点县(市、区)要在今年3月底前完成,最后一批实施县(市、区)要在9月底前完成。各地要设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补偿专项资金,落实政府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足额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加强人员编制管理,建立以县(市、区)为单位实行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统筹安排、动态调整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面有序推行以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落实绩效工资,加强绩效考核。通过加快建立健全公益性保障机制,切实降低药品费用负担,真正让群众得到基本药物政策的实惠。

2.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一是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各地要根据全省医疗机构设臵规划要求,完善本地区医疗机构设臵规划;落实有关政策精神,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构建多元办医格局。整合扩充医疗资源,2011年争取全 省医疗机构新增床位7000张以上。二是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人口接近或超过30万以上的县(市)在2011年底前要有一所二甲以上水平的公立医院。今年选择若干条件较成熟的县(市)先行先试,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其内容包括建立县乡医疗联合体,改革补偿机制,探索实施新农合资金总额预付制、建立完善分工协作机制、落实县级医院法人地位、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三级医院定点挂钩开展技术和管理帮扶,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发挥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功能。三是加强人员配备和人才培养。2011年再招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1000名,统一临床能力考核模式及标准。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四是完善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持续改进医疗服务。加快推进临床路径和按病种付费方式改革。三级综合医院至少选择20个病种、二级医院选择5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所有三级医院和30%的县级医院要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全面推行预约诊疗服务,三级综合医院上半年门诊预约率要达到20%,下半年达到30%。五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服务监管。开展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诊疗行为,努力缩短平均住院日,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六是探索推进公立医院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适当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改善执业环境,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全面实行医疗责任保险,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七是继续指导厦门市公立医院改革工作。3.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是巩固参合率。全省新农合参合率要继续稳定在98%左右的较高水平。二是提高保障水平。今年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要力争达到70%左右。全面开展普通门诊统筹;提高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保障水平试点扩大到全省;改进重大疾病住院高额医疗费用补充补偿工作,降低起付标准,提高补偿水平,降低个人自付比例。三是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新农合经办机构建设和人员培训,健全基金超支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提高基金使用率,基金当年结余率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率控制在25%以内;完善新农合信息系统,落实信息系统内控制度。四是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成立新农合监管专家咨询机构,将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执行情况纳入医院评审评价范畴,加强新农合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指导,规范服务行为,严格控制医药费用增长。乡镇、县、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目录外药品费用比例要分别控制在5%、10%、15%以内。五是开展支付方式改革,探索新农合住院按床日付费、按病种付费以及门诊总额预付制。六是总结并逐步推广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经办新农合业务。

4.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全科医师能力提升计划,2011年培训全科医师2000名。继续实施为乡镇卫生院定向招聘培养临床医生工作和万名乡村医生培训工程。二是加快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县级医院建设规划,全面落实乡镇卫生院加强建设实施方案,2011 年9月底88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全部完工,继续对全省149个中心乡镇卫生院急诊科、普通外科、手术室等重点科室的装备和人员培训实施改造提升建设,实现全省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标准。鼓励支持部分大型甲类卫生院转为公立医院,继续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乡村卫生管理任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今年再安排83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配臵任务。开展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继续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年活动。加快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工程,2011年全省安排4900个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三是采取综合措施,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力争今年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占全省门诊总量的比例有所提高。此项工作要建立定期通报制度。

5.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一是抓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今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各地要积极拓展和深化服务内涵,相应增加服务内容,严格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信息报告及发布制度,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要以慢性病管理为抓手,推进城乡居民的健康管理,不断提高建档率,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0%左右。二是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 目。进一步抓好艾滋病、结核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和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统筹推进农村育龄妇女补服叶酸、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两癌”免费检查、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出生缺陷防治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落实。三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和检查;加强绩效考核,以县为单位,根据考核结果统筹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今年卫生部与省卫生厅签订了责任状,近期我们也将与各设区市卫生局签订责任书。各地要认真对照责任书,抓紧细化落实。要高度重视做好医改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数据报送质量,确保全面完成五项医改任务。

(二)强化重大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能力建设

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工作。一是加强县级疾控机构能力建设。各地要加大投入,为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补充配臵急需的基本仪器设备。二是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推进落实中央补助我省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项目。三是落实结核病、艾滋病等防治措施,持续做好鼠疫、霍乱、登革热、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疾病防控工作。四是扎实推进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和以改厕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进一步做好卫生城市创建工作。

进一步提升卫生应急能力。一是强化各级卫生部门应急管理职能,健全部门间联动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和工作制度。二 是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继续改善交通通讯后勤保障装备,加大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指挥能力。三是开展应急医疗救治基地建设,逐步夯实重特大灾难事故医学救援基础。四是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和预防控制,完善信息报送、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制度。重点抓好省、市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五是以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区)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基层卫生应急工作。六是切实做好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

突出抓好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并且呈现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卫生费用支出率高和控制率低的“四高一低”现象,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慢性病三级预防和管理,努力控制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今年起将建立以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为重点,以慢性病人为中心,“医院—社区”一体化的慢性病防治管理模式。医疗机构临床医生要与公共卫生人员一起承担慢性病防治的具体任务。通过建立慢性病信息数据库,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等工作,实现医疗机构规范化治疗服务和社区全程随访管理无缝衔接。省卫生厅将组建省级慢性病防治中心和专家组,为全省慢性病防治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各地各单位要积极做好各项准备,争取今年下半年慢性病防治管理工作在全省全面推开。健康教育是卫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对于增加群众的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人群慢性病防治知识水平,提高慢性病患者治疗行为的自觉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多部门协调合作的工作机制,充实健康教育专业工作队伍;要注重发挥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要大力推进“相约健康社区行”和“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积极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努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继续巩固和完善儿童、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妇幼保健服务,城乡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巩固在75%和70%以上,城乡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巩固在80%和70%以上。加强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组织实施全省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与发展规划,强化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继续实施降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干预措施。筹建省—市—县三级危重症孕产妇转诊救治网络。巩固全省新生儿救护网络和儿童医疗救治体系。推进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加快产前筛查、诊断专业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逐步扩大产前筛查、诊断的覆盖面。坚持打击“两非”工作不放松,巩固专项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成果。

加强血液安全管理,健全采供血服务网络。加强采供血机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采供血机构能力,提高采供血质量。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建立临床用血考核评价体系,今后要定期通报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情况。开展围手术期自体输血技术,规范合理用血行为,强化合理用血意识,杜绝血液浪费。

(三)持续强化卫生监督工作

一是加强县、乡(镇)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建设,建立省、市、县、乡(镇)三级四层卫生监督网络。二是提升卫生监督队伍素质,加强业务培训。探索建立市、县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考评体系,开展监督执法考核评议工作。三是抓好重点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建立覆盖省、市、县级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启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和完善企业标准备案工作。加强食品、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管,完善餐饮许可、行政监管和处罚等相关配套制度。推进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检查和量化分级管理。加强职业健康体检机构和职业病诊断机构能力建设。抓好省级重点企业职业病危害预警监测。推进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推动各级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许可审批,扩大许可覆盖面。落实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完善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长效机制。

(四)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

一是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和能力建设。按照国家标准推进全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使之逐步达标;实现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和甲类卫生院全部设臵中医科和中药房。二是加强中医医院规范化管理和特色专科建设。三是继续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和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四是继续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推动各级各类中医机构预防保健能力建设。五是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加强老中医工作室和优秀人才培养工作,加强中医药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和重点研究项目。鼓励支持挖掘和开发名老中医以及民间中医药验方。六是加强中医药交流与合作,发挥对台优势,推进中医药实质性项目合作。

(五)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一是继续扩大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应用范围,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一卡通”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全省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完成省级平台与设区市平台互联互通,力争实现省、市、县同级医疗机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网上互认。三是实施全省卫生信息系统“网底”建设。在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配臵安装计算机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并与设区市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对接。同步推进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化建设,统一配臵妇幼卫生管理和业务系统软件,实现全程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化管理。四是加强疾病控制、卫生监督、采供血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提高业务工作效率。五是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与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衔接的、以电子病历建设和医院管理为

重点的医院信息化网络。进一步拓展医院信息系统各项业务功能,重点推进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和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建设。六是进一步健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推动城市三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技术支持。

(六)抓好党建、卫生行风建设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党员示范等活动,激发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敬业奉献,扎实工作。大力宣传和弘扬卫生系统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促改革的良好氛围。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健全卫生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扎实做好院务公开、公共资源市场化配臵等工作。强化监督检查,严肃行业纪律,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以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和医德考评工作,推动行风建设上新台阶。

(七)统筹做好其他卫生工作

加强规划指导,编制好“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实施卫生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卫生资金和项目管理。切实落实好卫生援疆、援藏任务。抓好科技教育工作,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启动第三轮卫生教育联合攻关计划项目。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医用特殊物品出境管理,保证生物安全。加强卫生对外对台交流与合作。继续做好援外医疗工作。举办海

峡两岸卫生专业年会。积极探索海峡两岸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机制,打造海峡两岸卫生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交流平台。加快建立卫生系统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卫生信访工作。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群众、服务健康,主动开展卫生新闻宣传,做好卫生热点问题、卫生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提高卫生系统风险沟通能力。加强干部保健和离退休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

同志们,卫生事业肩负着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神圣使命,今年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艰巨。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凝心聚力、心无旁骛,团结奋进、真抓实干,共同推动我省卫生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促进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陈川厅长在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陈川厅长在省第一次水利普查

领导小组办公室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11月15日

(根据会议讲话整理)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省第一次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全体会议,传达回良玉副总理关于水利普查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省水利普查下一阶段工作。普查办成立以来,同志们根据国普办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积极做好水利普查各项前期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面,就我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第一次水利普查的重大意义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是国务院在深入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形势基础上,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水信息的基准性调查,也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水利工作的的具体表现。

我省是洪涝台旱灾害频发的省份,开展水利普查、摸清全省水利发展状况,对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更好地保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水利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水利工作方针,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实施了“强塘”工程等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深化水利改革,强化水利管理,水利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各地的水利面貌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水利普查,全面查清我省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基本情况,系统掌握我省江河湖泊开发治理与保护状况,摸清经济社会用水状况,了解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状况,真实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压力,科学分析我省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能力,建立我省基础水信息平台,为科学制定水利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强行业能力建设,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基础与支撑。因此,这次水利普查,可以说是对我省水利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阅和总结。

二、准确把握水利普查工作特点

水利普查是一项任务艰巨、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一是普查内容全面。包括河湖基本情况普查、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普查、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和灌区专项普查、地下水取水井专项普查等6+2项普查内容,我省还增加了滩涂及围垦工程的普查任务。二是普查指标数量多、覆盖范围广。共有清查表32张,台账表3张,普查表48张,普查指标达300多个,既包含自然资源和环境指标,又包含经济社会指标,既有水利行业内指标,又有水利行业外指标。同时,各指标之间关联程度高,平衡关系非常复杂。三是广泛利用先进技术手段。除采取档案查阅、现场查勘等常规统计调查方法之外,还将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远程传输技术等高新科技手段,对全体普查人员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普查组织机制要求高。从工作组织层面来说,国务院成立了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都需要成立相应的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水利普查工作。从社会参与层面来说,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普查工作,初步预计全国参与普查人数将达到百万人,我省将达2.5万人。五是工作流程严格规范。整个普查划分成前期准备、清查登记、填表上报和成果发布四个阶段26个环节,需要制定相应的技术细则或规定,确保普查各项工作在各地区保持高度统一和规范。

全国范围的水利普查在我国尚属首次,我省也从无开展过,基本没有经验可供借鉴,是一项全新的、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且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普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要靠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的摸索前进,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有知难而上、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要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准确把握水利普查工作特点和要求,充分认识水利普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如期完成。

三、扎实做好水利普查下一阶段工作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和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水利普查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式从前期准备阶段转入实质性推动全国水利普查工作阶段,接下来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需要同志们进一步提高对水利普查工作的重视,根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力量组织要强,工作部署要到位。要进一步细化落实责任,加强实施过程中的协调配合,把普查各环节的工作做实做细。我再提三点要求。

一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回良玉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回良玉副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和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对水利普查的重大意义和如何开展普查工作作了全面的论述。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一要深刻领会讲话对水利普查重大意义的论述。开展水利普查是贯彻中央部署,科学谋划水利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强化水情教育的迫切需要。二要准确把握讲话对水利普查特点的论述。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是一次综合性、全方位的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要充分认识水利普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三要整体把握讲话对水利普查的总体要求,要依法依规普查,科学规范普查,真实准确普查。四要认真落实讲话对水利普查的工作重点安排,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机制,落实经费保障,加强队伍组建和培训,深入开展宣传动员。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的部署上来,提高认识,精心组织,扎实工作,狠抓落实,把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推向深入。

二是要求真务实、扎实推进水利普查各项工作。水利普查是一项全国联动、统一标准的行动,能否做好这项工作是对浙江水利行业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因此,我们一定要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组织,科学谋划,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做到 “早”、“准”、“实”、“细”、“勤”、“保”6个字。“早”就是工作要有预见性,要有超前意识,对普查工作要早考虑,早分析,早开展,能做的工作一定要赶前做,可能遇到的问题要早想到、早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早发现、早解决。“准”就是要准确理解国家有关普查工作的规定和要求,准确把握普查工作特点和动态,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普查数据要准确。“实”就是在普查工作中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普查数据要真实可靠。“细”就是工作要细,普查工作内容全、指标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同志们一定要有过细的作风,考虑要周全,方案要细,培训要到位。“勤”就是在普查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对上要勤汇报、请示,对内要勤协调、沟通,对下要勤督查、指导。“保”就是要切实保证组织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保证各项普查任务圆满完成。

我们水利普查办作为省水利普查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还要加强与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联系,发挥好各成员单位的作用。当前,我们还要着力抓好普查动

员宣传和培训工作,为普查工作全面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做好人员保障和技术支撑。

三是要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水利普查工作责任。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需要举全厅、全系统的力量。厅机关各部门、厅属各有关单位,一定要加强对水利普查工作的领导,把普查工作作为当前和明后两年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工作,各单位、部门的一把手要亲自抓,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确保普查工作需要。要层层落实责任,把水利普查工作纳入对各地、厅属各有关单位的考核目标体系,进行责任考核。

普查办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抓好水利普查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厅有关业务部门,要根据本部门职责,承担起分管业务范围内水利普查任务的组织指导、进度督促、业务协调等工作。各处室(总站、中心)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普查工作,关心、支持普查工作,分管领导和具体承担普查工作人员要切实履行普查工作职责,服从普查工作统一安排,保证必要的工作时间。

水文局、水资源水保处、围垦局和信息中心,分别承担了河湖基本情况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以及滩涂围垦专项普查组织实施和水信息平台建设任务,要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和全省水利普查工作的总体部署,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确保各自负责的普查进度和质量等满足国家的要求,并且与省总体安排相一致。

工程局作为普查办工作的主要承担单位,要把水利普查工作作为厅党组交办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建立稳定的水利普查队伍和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统筹规划、精心组织,高效有序地推进普查工作。

各单位、各部门还要加强沟通合作,做到分工协作,互相帮助,互相促进,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普查任务。同时要注重与普查领导小组其它成员单位的联系,争取他们的帮助和支持,确保我省水利普查工作的顺利推进。

同志们,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即将由准备阶段进入实施阶段,接下来还有两年的攻坚战要打。水利普查是一项十分光荣而艰巨的工作,是对我省水利系统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水平、能力的全面检验和重大考验,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扬 “献身、负责、求实” 的水利行业精神,在厅党组的领导

下,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来迎接普查工作的挑战,确保高质量圆满完成普查任务。

下载杨盛道厅长在定岗后第一次厅务会议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盛道厅长在定岗后第一次厅务会议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厅长在一工程项目奠基仪式上的即席讲话

    厅长在一工程项目奠基仪式上的即席讲话(2006年8月28日)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省商务厅党组、代表我的同事,对你们于百忙之中亲临今天的奠基仪式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今天......

    厅长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五篇]

    厅长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五年来的全省财政工作,分析当前......

    厅长在全省财政地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五篇模版)

    厅长在全省财政地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1月10日 这次全省财政地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

    周海滨厅长在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聚焦高质量发展践行“四好”理念全力推动**交通运输事业再上新台阶**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在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1月11日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

    刘勇局长在厅市合作上的讲话

    刘 勇 同 志 在湖北省国家税务局与仙桃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 仙桃市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讲话 (代拟稿) 同志们: 我很高兴来仙桃参加今天的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谢厅长在2012年财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省规划财务统计会议上的讲话 省民政厅副厅长 谢兵 (2012年3月22日) 同志们: 今天,省民政厅在这里召开2012年全省民政规划财务统计工作会议。刚才,会议表彰了2010年度和2011年......

    **厅长在**文化城建设开工奠基仪式上的讲话(模版)

    在**省确立了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奋斗目标,**市也确定了建设“**市特色文化”的目标,在市委、行署的领导下,**市的文化事业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书画艺术享誉省内,群众文化基础......

    栾厅长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在全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甘肃省水利厅副厅长栾维功(2012年2月26日)各位朋友、同志们:大家好!刚刚过去的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水利部和国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