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报紧扣精细化要求 全力助推中心工作
简报
第6期
中共西宁市委办公厅党支部2012年4月26日
紧扣精细化要求全力助推中心工作
——市委办公厅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工作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市委办公厅紧密结合实际,认真按照精细化工作要求,找准自身定位,突出机关特点,做好结合文章,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进机关中心工作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讲求实效,不断提升为市委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三服务三满意”品牌,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落实责任,丰富争创活动载体。认真按照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各项安排,结合本职工作,部署开展了办公厅2012年创先争优工作。一是将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党建目标责任,厅领导班子及时对各处室工作开展联点调研和工作指导,各处室负责人也及时对创先争优活动目标进行分解,并就活动开展情况在厅务会上及时进行专项汇报。二是 — 1 —
为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提升“三服务”工作水平,办公厅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先后组织开展了“政务服务质量年”、“抓作风建设、促工作落实”等活动,并按照市委精细化工作要求,部署开展了“加强精细化工作、提升三服务水平”主题实践活动,努力从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方式等方面推动工作创新。三是围绕市委各项中心工作和任务,加大工作协调力度,及时做好各项领导指示和工作进展情况的上传下达,积极开展工作进度跟踪督查,推动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二、点评指导,完善活动促动机制。根据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领导点评的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点评制度。一是抓好点评。主动与市委领导创先争优活动联系点深入沟通,积极衔接,做好了市委领导赴联系点点评活动的文稿及服务工作。在办公厅内部点评上,结合厅务会工作目标月进度汇报,创先争优活动自查自评和领导工作部署,召开党支部工作点评会3次,以集中点评、个别点评、现场点评、谈话点评等多种方式对各处室工作开展27次点评,并对党员进行逐一点评,有效的提升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二是及时通报。每季度将各处室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收集汇总整理后,将相关信息予以通报。三是综合评价。突出日常考核,通过日常出勤率随机抽查、处室办公环境卫生集中
检查、公文文字差错率定期抽检、党员干部工作业绩自查自评等措施,加强对办公厅全体工作人员的日常考核。
三、公开承诺,体现高效服务主题。围绕年度工作安排和各项中心工作,组织引导党员干部结合岗位职责,开展新一轮承诺活动。一是深化党员承诺制,督促办公厅37名党员干部结合工作和岗位实际,实行全员岗位承诺,期间共承诺事项37项。二是围绕“政务服务质量年”、“加强精细化工作、提升三服务水平”等活动,就做好文稿起草、规范公文运转、完善信息服务、抓好督查落实、提高办会质量、推进电子政务等6个方面的工作推行岗位精细化指标承诺,量化了承诺内容,明确了具体职责。三是围绕做好“三服务”工作,完善了办公厅公文校核、保密、机要、密码管理、目标考核等制度,将工作职责、工作要求、条件程序、办理时限、责任追究等予以公开。四是全力做好市委十三届三次、四次全委会,省对市目标考核汇报会,全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会等重要会议的筹备组织和会务服务工作,以“零差错”要求出色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严把标准、尽职履责的实际行动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纵深开展。
四、注重实践,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着眼于加强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党建各项工作。一是开
展了新一轮“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全面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培养工作机制,积极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廉政警示片,开展党员民主评议、支部民主生活会、优秀党员评比等活动,不断充实完善办公厅“忠诚服务”党建品牌。二是推选办公厅党支部参加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候选人初步人选推荐提名人选,完成相关材料填报工作。三是注重把在各个岗位、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品行端正、业绩优秀、群众认可的优秀干部作为党员发展对象进行重点培养,新发展党员2名。
五、抓好节点,突出先进典型学习和选树。按照保重点、解难点、抓节点的思路,结合各项中心工作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确保活动在工作中争创,工作在活动中推进。一是结合年度目标考核和妇女节、雷锋学习日等工作节点,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教育和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二是深入开展向杨善洲等优秀党员,甘占荣等道德模范学习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做人民满意的党员干部。三是深入走访慰问老党员。结合“两节”慰问活动走访慰问了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
六、主动帮扶,落实干部联系点制度。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强卫书记“两封信”精神,结合办公厅工作实际,开展帮扶活动。一是按照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安排,开展机
关干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四进”活动,积极与城北区二十里铺镇生物园社区党支部和城北区三其幼儿园党支部联系,开展了帮扶前期调研活动。二是深入创先争优活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湟源县日月乡山根村,开展种植业销售渠道联系,计生双女户慰问,问题困难座谈等形式的帮扶。
七、深入研讨,巩固活动成果。紧扣市委各项中心工作,结合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这一总体思路,组织发动办公厅全体党员干部开展理论研讨和调研文章撰写活动,活动中精心抓好部署、选题、指导、评选四个环节,将优秀理论研讨成果和发表调研文章作为党员干部目标责任考核指标。期间,共组织确定调研课题21篇,认领21篇,鼓励党员干部,深入调研、认真思考,努力形成一批有创新性、指导性的理论成果。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按照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安排,继续开展承诺落实、典型选树、理论研讨、健全完善长效机制等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努力创建先进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用具体的工作实践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以创先争优活动提升工作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二篇:精细化简报
精细化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
精细化管理小组办公室:
为了落实公司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使精细化管理工作扎实有序推进,现将我项目部2015年4月精细化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及5月份工作安排的汇报如下:
一、2015年4月工作总结 1.文件学习与执行
公司在此期间转发了《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督导巡视工作配套表格及评分标准》、《**工程有限公司工程经济系统例会制度》、《**工程有限公司全面推进中国中铁项目物资管理信息系统V7.0应用计划》、《**工程有限公司2015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推进方案》、《**有限公司清收清欠工作实施细则》、《**工程有限公司物资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等有关精细化管理文件,我项目部召开专题会议记名式逐一学习,制定精细化管理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和计划执行。
同时,项目部按照股份公司督导巡视工作配套表格及评分标准,各业务部门展开交叉检查与自查,按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并下整改通知书,通报检查问题,并限期整改。
2.信息化推进
(1)我项目部信息系统V1.0操作按照公司要求正常运行。(2)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我项目在鲁班电子商务平台上实施主要物资集中采购,项目的辅助材料实施网络竞价采购全覆盖,例:漏电保护器、劳动保护用品等。4月份按照公司要求使用《中国中铁项目物资管理信息系统V7.0版》,并遵照实施。
― 1 ―
3.精细化宣贯系统化
我项目部制定精细化管理学习计划,在不影响施工生产的情况下,分期分时间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每期会议结束,项目书记进行随机抽查提问,使精细化管理工作普及到作业层人员,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宣贯与考核。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1.精细化管理落实执行有待继续加强。
三、2015年5月份计划
1.继续深入精细化管理的学习与落实,加强学习效果的考核,使精细化管理普及到作业层,形成精细化管理的新常态。
2.加强《中国中铁项目物资管理信息系统V7.0版》学习与使用。3.对重点业务部门开展精细化管理培训及考核,并针对性的进行自查自纠。
4.严格按照公司要求执行各类规章制度。
2015年4月22日
― 2 ―
第三篇:磐安县紧扣中心工作开展创先争优
磐安县紧扣中心工作开展创先争优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创先争优活动中,磐安县围绕“跨越发展当先锋、绿色崛起立新功”主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中心、推动发展的作用,组织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一、筑牢堡垒,发挥党组织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引领带头作用。一是制定总体规划,统领“美丽乡村”建设。县委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崛起的决定》,并着手制定《磐安县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明确“美丽乡村”的实施架构、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奖励政策和长效管理机制,使“美丽乡村”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乡村党组织按照县委关于“建设生态经济区、打造休闲养生城”的工作目标,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住房改造、创建特色村、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了新农村建设规划。二是作出创业承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在县乡村三级全面推行创业承诺,各级党组织把“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创业承诺内容,开展“三级创业擂台赛”。目前,全县各级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作出的1700多项创业承诺,已完成80%,一批交通、医疗、社保等民生问题得到解决,一批农民增收项目加快实施,村级组织呈现出自我加压、你追我赶的新气象,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发展生态经济,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组织充分利用磐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山水资源,因地制宜,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农家乐生态旅游,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如双峰乡东坑村党支部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目前,共发展大棚蔬菜基地86亩,实现农民增收30余万元。
二、奋发有为,发挥广大党员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当好示范员、协调员、破难员、管理员,主动服务“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当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员。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旧村改造中,带头拆除旧房,带头投工投劳,带领群众支持和参与旧村改造,保证“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推进。如方前镇施家庄村党员施逢窗,在旧村改造初期,主动拆除自家3间房屋,给群众吃了“定心丸”,推动了全村旧村改造的开展。二是当好“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员。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组织网格服务人员广泛开展村情民意收集,及时反映群众意见诉求,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方式,积极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确保农村和谐稳定。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全县网格服务团队已累计开展形势宣讲、民情走访、送服务等集中行动13次,走访群众16万人次,排摸维稳信息350多个。三是当好“美丽乡村”建设破难员。组织开展“百日破难攻坚”行动,从6月初开始,列出事关“美丽乡村”建设的11个重点难题、16个重点推进项目、14个重点工业项目进行集中交办,采取“县领导联系、乡镇部门包干、限定时间解决、难题挂牌销号”等举措,集中精力开展“克难攻坚”竞赛。目前,全县“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推进项目已完成85%以上。四是当好“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员。建立农村党员干部轮流值日制度,每日对村庄环境卫生状况进行巡查,督促村民做好环境卫生保持工作,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如盘峰乡榉溪村12名60岁以上老党员,把做好环境卫生保洁管理工作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承诺内容之一,自发组成环境巡逻队,对村民乱丢乱扔行为进行劝阻,有效维护了村容整洁。
三、党群联动,发挥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党组织领导、党员带头,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党群联动、共建“美丽
乡村”的浓厚氛围。一是以生态创建活动带动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创先争优。由村党支部牵头,深入开展文明清洁示范户评选、争当“绿色家庭”等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党员群众积极参加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养成低碳绿色消费习惯,自觉控制农村面源污染,自觉保护村庄生态环境,积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如方前镇后朱村党支部在村民中大力开展“家庭绿色行动”,倡导一水多用、绿化环境、回收废旧电池、垃圾分类、使用无磷洗衣粉、家庭禁烟等,切实提升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二是以结对帮扶推动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创先争优。把推动集体经济薄弱村和农村低收入农户提升致富信心、增强创富动力,作为党群联动共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来抓,深入开展新一轮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工作,对全县3000多户贫困户,组织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联心结对活动,因户制宜落实帮扶措施,着力推动低收入农户增强创业意识,形成你追我赶、增收致富的局面。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全县共有128个机关、强企党组织与145个村级党组织结成对子,累计为村级党组织送去资金300余万元,兴办实事260多件。三是以先进典型引领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创先争优。精心培育和挖掘了一批在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党组织和党员典型,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党员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全县先后评选表彰了旅游特色文化村创建先进集体10个,新农村建设创业领头人10名、新农村建设“好搭档”10对,并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材料,在全县形成了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全力助推XX经济发展
全力助推XX经济发展
作为重要的行政执法和经济管理部门,国税部门肩负着为国聚财、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双重使命。伴随着XX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XX的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也给国税部门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我们牢牢把握XX经济“稳中有升,持续提升”的总基调,坚持经济税收观,围绕中心、站位全局、主动作为、服务大局,自觉把国税工作融入XX经济建设大局,全力助推XX经济发展。
牢记税收使命,为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牢记国税部门“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根本职责,把围绕收入抓管理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开展“新春话发展”、“五五立局”论坛等活动,把干部职工思想统一到谋发展、干工作上来,凝聚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上来。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主线,不断做大税收蛋糕,为XX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保障。2011年我局共组织税收72.68亿元,继2008年后再次迈过70亿大关,创历史新高。今年一季度累计组织税收20.99亿元,实现首季开门红。
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始终遵从“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这一基本规律,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重点,严格执行一系列调结构、促发展的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的职能作用。2011年落实税收优惠11.09亿元,其中审批出口退税3.7亿元,固定资产进项抵扣6.48亿元;2012年出台了支持XX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一系列措施,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压缩环节加快审批、创新机制优化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结构调
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起征点调高等政策,起征点调高政策惠及16357户个体工商户,未达起征点户达到个体工商户的75.5%。对39985户(次)小微企业免征普通发票工本费83.6万元,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添了活力和后劲。
创新纳税服务理念,为经济发展构建有效载体。牢固树立“中原发展我有责”的主人翁意识,把握优化服务这一重点,积极主动服务,提升服务标杆。我们加快由“执法+管理”向“执法+服务”转变,在全系统开展了“服务在我手中 满意在您心中”活动,积极探索办税服务大厅实体化,实现审批事项在大厅办结,加强工作讲评和沟通管理,建好服务窗口;加大税收宣传力度,对纳税人进行沟通式、定点式讲解和引导,树立依法诚信纳税典型,用和谐融洽的征纳关系为经济发展凝聚合力。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为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环境。牢固坚持依法治税这个基本原则,规范税收执法,努力为XX经济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坚持按程序办事,按制度办事,当好税收法律卫士,自觉用法律约束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加大稽查力度,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税收经济秩序,2011年共检查纳税人838户,执行入库税款1.23亿元,今年1—3月稽查入库1975万元;加强执法监督,发挥税收执法督察和内部审计的综合监督作用,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问。
坚持素质引领,为服务经济发展打造高效团队。牢固树立“严管就是厚爱”的理念,将以人为本与从严带队相结合,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坚持文化培育,用“忠诚、奋进、发展、为民”的XX国税核心价值观引领人,带动工作;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开展“国税大讲堂”活动,抓好岗位技能培训、高素质专业化骨干培训,提升干部职工综合素质;狠抓工作落实,开展“我的工作大家评”、明察暗访活动;加强廉政建设,开展“围绕案例找风险,围绕风险抓内控,围绕内控保平安”大讨论,完善内控机制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为服务XX建设中原经济区综合实力领先城市和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紧扣发展要求深化改革
紧扣发展要求深化改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
精神·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人民日报》(2016年06月16日07版)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先导性的环节。习近平同志指出:“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紧扣发展用功,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成为发展的有效保障和强大动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持续获得强大动力,需要紧扣发展要求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不断提高改革的精准性。
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说也是改革问题
发展的基础是体制,体制不顺发展就会出问题。因此,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说也是改革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追根溯源,大都与体制机制不顺有关,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
比如,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主要体制根源是行政分割和市场封锁,即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做文章,搞“大而全”“小而全”,在整体上就形成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粗放发展、低水平建设的主要体制根源是不合理的财政管理体制、固定资产投资体制和不科学的干部任用与政绩考核体制。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财力拮据,因而形成了节约、应急、量入为出的财政预算和投资管理体制。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体制演变成几乎对所有申报项目都要“砍一刀”的管理方式并延续至今,使一些本应高标准建设的工程项目由于资金短缺不得不降格以求。这种状况与长期存在的过重看待经济增长速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主要领导干部岗位转换过频等相联系,造成了铺摊子、低水平建设、粗放发展以及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一系列问题。城乡差距、区域失衡的主要体制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无视各地区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差异的经济调节体系。资源浪费、环境损害的主要体制根源,除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一直没被纳入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没有作为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重要内容,还在于不合理的资源价格体制和不健全的环境治理体制。
因此,要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体制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财税体制、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考试招生制度等多年想改而未改的“硬骨头”逐一破题,司法体制、公车制度、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等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的改革有力推进。同时要看到,改革进入深水区,当前存在的问题中许多是老问题,有些问题我们也曾运用行政手段或简单的经济手段加以解决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后来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根本原因在于没能改革深层的体制机制。因此,要高度重视体制建设,立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来解决发展问题。我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实质上是一次深刻、系统的体制创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去”更要改,用改革的办法“去”,这样才能达到关闸断水、釜底抽薪的效果。围绕新的发展目标深化关键领域的改革
改革紧扣发展用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的重要经验,也是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当前,要围绕建立健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实现总体目标和阶段性发展目标,着力推进三个关键领域的改革。
推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性体制改革。基础不正,其余皆偏。相对于原有经济发展状态而言,经济发展新常态有着革命性的变化。适应、引领新常态,必须着力推进一些基础性体制改革,统筹把握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近期与长远、经济与政治等重大关系,在框架思路设计上应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激发区域和市场的潜力,有利于应对各种复杂风险考验,有利于维护社会规则和市场秩序。具体而言,要深化四个方面的改革:一是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健全法律法规等,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等的关系,推动形成自主、能动、自律的微观主体。二是放开与规范双管齐下,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通过制度建设和强力监督,全面消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壁垒;建立健全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促使各类市场主体依法依规经营。三是着眼于增强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快建立灵敏、科学的政府管理与调控体系。区分领域、环境、阶段等,依法科学界定各级政府职责,并确立正常状态下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运营和市场调节的原则;探索建立主要通过发展战略和规划等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建立统一部署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经济调节机制;转变工作重心,把政府的主要精力转到为社会排忧解难和对市场严格监管上来。四是按照公正和可持续的原则,建立普惠、适度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基本社会保障服务机会与水平均等化;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的层次,完善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机制;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这四个方面的体制理顺了,有利于引领新常态的体制框架就建立起来了,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就有了基本遵循和方向上的指导。
推进化解突出发展问题的重点体制环节改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是长期积累的,一些是新形势新环境下产生的。改革为发展服务,就是要运用改革的办法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解决这些问题。一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选拔任用机制,真正把政治强、专业精、善管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和关键岗位上,有效解决主要领导干部岗位转换过频、任期过短的问题,促进长远谋划、持续发展和高水平建设;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促进主要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重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深化财政与投资体制改革。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领域,依法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制度;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在防控风险的同时缓解政府公共支出的压力;改善投资管理,把政府投资集中到社会公益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维护国家安全等领域;推进政府投资性项目建设从量力而行转变为分步推进,提高投资效率和项目建设质量。三是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人民群众共享水平;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促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四是深化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推进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使价格充分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强化能源资源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强化对生态环境危害行为的经济处罚和法律惩治。
推进有利于形成新发展方式的探索试验性体制改革。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改革要为这种转变服务,运用适宜载体或平台,如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外境外合作的试验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超前进行相关体制探索试验,为新的发展方式奠定体制基础。在方向上,探索试验可以集中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事项。对那些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普遍采用或得到认同而在我国还没有实施的管理体制、规则与制度,可以依据具体需要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这不仅有利于探索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运行效率的路径,也有利于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二是遵循发展规律的事项。对那些体现事物之间内在必然联系、有利于解决当前发展困难与问题的改革,要大胆开展创新试验。这有利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规避经济运行风险。三是体现前进方向的事项。对那些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以先进技术工具等为支撑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要积极利用适宜平台开展试验。这有利于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引领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试验是为了测试风险、寻找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也是为了提供示范、形成带动,促进面上的工作顺利有序展开。
以发展成效为标准提高深化改革的精准性
改革是为了促进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应以是否解决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效益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不断优化改革措施、完善改革方式,努力提高改革的精准性。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针对性。改革必须有的放矢,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目标导向不是抽象的,从总体上说,改革措施的推出要体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紧扣建立健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性体制框架展开。坚持问题导向,要瞄准导致当前发展中突出矛盾的体制环节推出改革措施,铲除问题滋生的体制土壤。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制定改革措施时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准确把握实际需求和工作重点,切不可闭门造车、仓促行事;推出的改革措施要尽可能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衡量;加强对改革效果事中事后的及时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改革措施。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契合度。改革不仅要考虑体制建设的要求,还要考虑与整体环境的协调。与整体环境的契合度,直接决定改革的成效。改革需要全面深化,但在一定时期,改革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统筹把握发展阶段的特点、体制创新的逻辑顺序、当前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改革的内容、掌控改革推进的力度。在具体操作中,应全面分析各项改革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可控度,区分改革的轻重缓急。根据需要和可能,决定是“现在改”还是“以后改”,是“彻底改”还是“部分改”,是“改体制”还是“抓管理”。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细化水平。使改革取得良好效果,前提在于科学决策,关键在于精细操作。应切实解决虎头蛇尾的问题,坚持方案制定与精细操作并重、动员部署与督促检查并进。一是分解任务。明确具体事项,能量化的要量化;明确工作要求,不留模糊游移的空间;明确实施期限,促进积极有为工作。二是加强督促。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及时核查工作进度,并协调解决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科学评估。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选取公正权威的组织机构,运用适当的方式,对改革措施的实施状况与效果进行准确评估,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四是强化责任。落实任务执行主体,明确奖惩规则,严格依照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界定业绩与责任。五是做好预案。加强事前和工作进程中的风险评估,切实做好应急对策和风险化解工作。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技巧性。方式方法决定改革效率。应统筹把握发展规律、当前任务和基本国情,确立正确有效的改革方式,不断优化改革措施的实施路径。一是实行分类指导。原则上,中央应把改革重点集中到关系全局、涉及根本、风险较大的事项上来。其他一些改革,有的可以由中央提出方向和基本原则,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有的可以交由地方自主决定。二是注重因项施策。区分不同改革的性质特点、风险状况,科学选择改革方式。需要强调的是,改革方式的选择要紧密结合我国实际,不可盲目照搬国外模式。三是坚持增量优先。除非特殊情况,改革方案的设计与方式的选择应坚持少动存量、多动增量,运用增量改革不断“蚕食”存量乃至最终消化存量,实现体制转换。这样既可以推动改革顺利进行,又不会造成大的社会震动和系统性风险。四是有效利用工具。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段,缜密设计改革方案,优选改革方式。五是主动优化环境。深入调查研究,使改革方案贴近人民需求;加强舆论宣传、政策解读,引导人们的心理预期,提高社会承受能力。与此同时,做好资金储备、法规建设等基础工作,积极应对突发风险与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