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维护课程开发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维护课程开发
作者:蒋红枫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20期
【摘要】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维护课程开发,明确“做什么、谁会做、怎么做、为什么做、何处做”,满足汽车维修行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教学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工作过程;汽车维护;课程
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所选内容的组织方面都凸现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德国菲利克斯·劳耐尔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当前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此方法能够有效保证职业教育和就业岗位及工作要求达成一致。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理论开发汽车维护课程,能够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以实现教学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一、理论基础
1.影响课程内容的因素
(1)职教对象的个体差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类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由此呈现的智能类型是不同的。智能类型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抽象思维,另一类是形象思维。智能类型主要为形象思维者可成为技能型人才,而抽象思维者则可成为学术型人才。他们在不同工作岗位,都具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就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类型,采取合适的课程教学,来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职业院校的学生空间映像、动作语感等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因此该类学生属于形象思维者。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有别于学术型人才。这是影响课程内容的重要因素。
(2)职教课程的知识差异
课程内容有两大类知识: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主要涉及事实、概念、理解和原理方面的知识;另一类是过程性知识,主要涉及经验和策略方面的知识。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都证明,形象思维强的人,能较好地获得经验性和策略性的过程性知识。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课程内容,应该以实践情境中实际应用的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这是选择课程内容的重要因素。
2.课程内容的排序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并不是将过程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简单的叠加,而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两类知识有机融合。
(1)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就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2)基于工作过程的排序
按照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排序,课程内容的结构是串行结构。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是循序渐进的自然过程,工作过程也是自然过程。因此,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课程内容排序是一致的,有效的实现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使其能够在未来职业岗位上主动构建自己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对汽车维修岗位的工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到序化的工作过程,为了完成工作过程中的所有工作任务,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得到为具备此能力所必需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有机整合,实践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体,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知识。
1.分析职业岗位构建工作过程
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开发团队,在充分调研汽车服务行业和企业市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岗位的能力需求,通过对每个工作岗位的任务分析,获得了该工作岗位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从而构建完整的工作过程。
以“汽车维修机工”岗位为例分析,此岗位是汽车维修专业重要的一个培养方向,汽车维修机工工作岗位主要包括:汽车的拆装、维护、修理和检测诊断等。维护是汽车维修企业中频率最高的作业项目,维护与修理的比例从原来的7:3上升到8:2,目前甚至达到了9:1,汽车维护课程就是针对汽车维修机工这一职业岗位,按照工作过程开发的,所呈现的工作过程明确了“做什么”,如表1所示。
2.按照工作过程提炼职业能力
确定了工作过程后,对每个工作任务分析,形成了条理清晰的职业能力。以汽车维护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拆卸车轮进行分析,针对此任务的工作过程,总结出此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明确了“谁会做”,如表2所示。
3.根据职业能力设计实践知识
总结了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后,根据能力的形成,设计出相关的实践知识,明确“怎么做”。要达到拆装车轮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其实践知识如表3所示。
4.依据实践知识选择理论知识
在工作过程中形成了实践知识,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选择解决此问题的理论知识,明确“为什么做”。这样以实践知识为主,理论知识为辅,解决了两类知识的整合问题,符合企业工作的要求,使学生学以致用。以检查车轮为例,其相关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如表4所示。拓展知识是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外延,用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5.设计教学情境
课程是按工作过程展开的,而连接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的纽带是教学情境,专业教学的教学情境是一种职业情境。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按照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想吻合的原则,融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于一体,建立一批多媒体教室与实训室相结合的教学场所,内部划分为工具、量具准备区,工作计划、资讯区,任务实施区和成果展示区,明确“何处做”。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的汽车维护课程,其教学实施仍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工作情境或模拟工作情境中进行实践性学习。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的工作方式,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流程,共同制定计划,最终完成整个项目,并展开个人和小组评价,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过程,而非最终结果,在整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必须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开发适合教学项目的能力,能涵盖学习领域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要求教师在备课
时,对经济、材料、环保和技术方面的内容有更多的准备,以应对动态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有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基于上述要求,教师很难很好地单独完成各个项目任务,应对的措施是: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组织方式由专业教学和教研组织向教师团队或专家工作室转变,从而完成个体教师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团队组织。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转变自己的角色,由开发项目的设计者,转变成为为学生提供与完成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建议的指导者,由指导者转变为实施计划和评价阶段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3.教学评价
评价是为了更好的反思,有反思才能提高。确立工作评价,既要着眼于完成工作任务的全过程,又不能过细。否则不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过细了不好操作。要突出职业院校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操作能力所必备的基本要素,以便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正确的导向。同时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鼓励发现,鼓励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操作动手能力。以检查车轮轴承为例,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完成本工作过程的反思,如表5所示。
四、结论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一个颠覆性的开发理念,相对学科体系,其课程结构是动态的生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维护课程开发,明确“做什么、谁会做、怎么做、为什么做、何处做?”在课程教学中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而且培养职业竞争力,符合汽车维修行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为院校和企业共赢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2]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王京.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教材开发[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2).基金项目:2011年第一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研究重点资助课题“汽车维护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编号:ZZZ19),主持人:蒋红枫。
第二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学习体会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
学习心得体会
计算机系 吴锐
“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专家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开发的一整套的包括理念、哲学的指导思想、教育学的理念、具体的操作方法等等。我们的专业建设要在教育的指导下,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学习,给我的启发很大,具体来说,体会如下:
一、强调学生的能力侧重点不同
教育部和原国家教委的文件强调职业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动因。
职业教育提出的指导思想就是工学结合,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如何理解工学结合是指导今后课程改革,我们要理解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这是不够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在一定程度上学会工作。我们很多学生成绩很好,但在企业里表现一般,而不好的,表现优秀,这是我们的评价机制有问题,你是根据知识、技能来评价,但没有关心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上是否会工作。如何学会工作呢,只有通过工作学会工作。黑板上学种庄稼、学开机器是学不会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课程理念、目标、模式、开发方法、内容要发生重大的变革,这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将教师与学生分配到两个位置,一个教一个学,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被动的接收知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此外,比学习课业知识更重要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却得不到煅练。但是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当中,学习内容是根据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中的一些典型的工作过程,在工作过程教学中学生将被分为一个个小组,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学习交流一起完成任务,学习知识的同时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知识的形式灵活,学习的主动性也有所加强。
这对于我们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简单来讲,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已经采用了项目教学的方法,如:怎么样配置一个IP地址,怎么样配置一台服务器等。教学的教室也是一般都在现代科技大楼305,教学条件比较先进,基本符合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训的要求。现在我们所差的是没有把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获取知识。如果我们能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将一个个教学项目按照典型工作过程设计成学习情境,那么就很容易转变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中来,学生受益,老师受益,学校也受益。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置中更注重学生未来职业领域的全面发展 高职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培养目标搞不清楚,甚至很多示范学院开发的课程像培训班的课程,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区别在于几年以后能否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那种不能很快被机器取代的能力。按照中国劳动部的职业资格体系,培养一个中级工正常需要三到半年,如果我培养的学生出来就拿一个中级工的话,这个学校根本没有开设价值,一个民工,参加培训班就能拿个中级工,我们培养的学生可能第一个岗位是这种工作岗位,但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可能一辈子在这个岗位上。这种工作很容易被机器取代。我们的学校不能为未来的失业大军做准备,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简简单单的技能,我们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是为他未来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职业基础。
以我们计算机网络专业而言,一个学生毕业以后可能会从事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职业,如网站编辑,网络工程人员,网络程序员,装机调试人员,业务员等,我们目前所开设的课程都是围绕学生的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而开设的,这些课程覆盖了学生毕业后将从事的大部分行业,但是较少考虑到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进入企业并经历三到五年的煅练以后,完全有可能担任企业的部门经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职务。这些,一些必要的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指导思想下,我们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可以开设一些诸如人际关系学,管理学以及会计基础等方面的课程,以增加学生在未来可能的职业领域中全面发展的适应能力。
三、在课程开发方面与现在开发方式存在本质不同
课程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事实与概念”解答“是什么”的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
显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这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其课程内容的序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的取舍问题。我们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正是对这一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案中所蕴涵的革命性变化的本质概括。这就是课程开发的全新理念:不通过资格课程的学习而是通过经验反思在经验中获得能力。
现阶段我们的课程设置是比较混杂的,既要照顾基础的陈述性知识,又要有一些过程性知识。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而言在大学一年级学习的课程主要是一些计算机常用软件,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而在大学二年级主要是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三的时候主要开设一些面向就业的模块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技能。这是一种杂合式的,为了适应当前的状况。
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打破原有的思路,将教学中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生未来可能的职业分布划分成典型的工作过程,即基于工作过程理论中所说的学习领域。一个专业约有10-20个学习领域。基于典型的工作过程基础上再相应的改革教材,实训室以及培训教师等相关方面配套。再通过在每个学习领域中设置若干学习情境来模拟现实工作环境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状态,让学生在与真实工作环境基本一致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学生在与真实工作环境相似的环境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如何工作,真正体现当今职业教育的主流思想,即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工学交替。
我觉得赵志群同志的思想中亦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需要我们这些真正处于职业教育一线的教师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实际的工作中找寻,正是在改革中学会改革。同时我们还明白改革是必须的,但同时改革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我们在改革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总结,多学习,多与同事交流,才能真正的做好教学改革工作。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吴锐
2009年5月29日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活动,涉及许多复杂的因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的操作环节。
1.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队伍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各种资源和办学历史,依据自己学校独特的教育宗旨或教育哲学来确定本学校课程开发的发展方向,在此之后就要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队伍以便开展各项活动。校本课程开发队伍应包括学校内部人员与学校外部人员。学校内部人员主要包括校长、主管主任、学科教师、学生代表。外部人员包括地方当局行政主管领导、课程或学科专家、家长和社区代表等。只有内外配合,群策群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我们首先组建了由学校内部人员与学校外部人员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学校内部人员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专业部主任、专业部学科教师以及部分学生代表组成;同时,我们根据学校自身的合作资源条件和办学历史,筛选出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等典型旅游合作企业代表作为学校外部人员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团队中来。
2.情境和需要分析
只有对各种校内外的情境和需要进行科学、充分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开发出适合本学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除了要考虑到校内的情境和需求外,也要考虑校外的情境与需要。校外的情境主要包括社会需求、社区状况、家庭情况等。从社会需求来看,校本课程要照顾到当代社会对人才的新需要,传统单一型人才已不符合时代要求,而需要全面发展、具备多方面才能的人才,因此校本课程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发展自己专长的机会。从社区需求来看,学校都处在一定的社区环境中,都会受到来自社区的多方面影响,因此,学校课程设计应把握社区的活动实际。从家庭的需求来看,家庭情况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包括独身子女、妇女就业、家庭受教育程度等,应考虑不同家庭结构、经济条件下儿童的需求。校内情境和需求的分析包括对校内资源现状的评估,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估。校内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和财政条件等。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教师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开发的质量。对学生的评估关系到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身心发展状况。
我们通过企业访谈、用人单位座谈会、企业一线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对旅游企业的社会需求进行了多方面调查。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方面,传统单一型人才已不符合时代要求,而需要全面发展、具备多方面才能的人才,因此我们的旅游课程设计方面应当考虑给予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发展自己专长的机会。为此,我们进行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访谈和调查。从中查找出不同岗位的不同的典型性工作任务,以此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旅游专业课程改革。在进行企业访谈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校内情境和需求的分析。包括对校内资源现状的评估,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估。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教师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开发的质量。我们的专业学科教师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全部具有旅游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导游证、餐厅技师、茶艺技师等;同时多人具有企业从业经验并仍在企业兼职或利用课余、寒暑假等时间到企业进行访谈、实践等活动,对企业、行业动态均能够及时把握。多位教师是劳动部门的相关技能的考评员。
对学生的评估关系到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身心发展状况。我们在企业一线专家访谈中,还加入了目前刚刚都岗位上参加实习工作的旅游专业学生,他们既对学校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有最新的认识,又有到岗位上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切身体会,为我们的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寻找以及课程体系的调整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3.拟定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就是依据学校所制定的学校教育目标,建构学校的总体课程,并据以实施、评估、改善的过程。所以应先明确学校的教育目标,这样才能为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是学校对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要求,其制定要遵循国家的教育目的,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教育目标制定以后还需进一步细化,最终通过课程和教学来实现。所以学校的教育目标必须转化为课程的总体目标,并进一步细化为各学习领域的目标,通过教学来实现各学习领域的目标,进而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4.设计方案
目标制定好后,就要进行课程编制。课程编制考虑许多因素,如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社区的实际、学校的实际等。因各学校规模、教师结构等条件不同,学校课程编制的步骤很难有相同的方法,但大体包含确认学校课程编制的基本方针、决定学校课程编制的具体组织与时程、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节数的配置三项。
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将旅游专业定位为主要面向旅行社、旅游公司、旅游咨询服务机构、旅游景区(点)、旅游网站等各类旅游企业,培养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掌握旅游服务的相关技能,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服务意识,能从事客户接待、旅游计划与调度、票务服务、导游服务、旅游景区(点)服务等岗位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旅游服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我国目前旅游服务岗位需求,必须实现课证整合,通过校企合作以工学深度耦合为抓手来进行构建。从学生入校、在校学习到实训、实习均与企业合作,实施“企业全程介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核心改造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来确定课程性质;以岗位分析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内在逻辑;以职业能力为主体,构建教学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线索,设计教学项目;以职业行为为导向,转变教学方式;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完成从原先的学科逻辑体系向工作任务逻辑体系的改造,形成任务引领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5.讨论与实施
课程方案实施前需要跟教师、家长沟通与说明,听取他们对实施的意见,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合作以便作必要修正,这样才能保证实施的效果。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将书面的课程转化为教室情境的教学实际的教育实践。实施过程中应作好充分准备,各方面协调沟通,也需要足够的物质支持。
6.评价与修订
评价是课程建设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真实反映课程现状与目标的差距、现存问题以及需修订的方面,能及时反馈,使课程不断完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课程的发展。校本课程评价一般来说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问题:①评价时间。评价既要包括诊断性评价,也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②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应以内部评价为主,外部评价为辅,同时主体应多元化,应来自多方面的领域。③评价内容。评价内容方面不仅要有结果评价,也要有过程评价;不仅要有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包括对教师的评价。④评价方式。校本课程多是非学术的活动型或体验型课程,其学习结果不很明显,难以用简单的量化来测量,因此采用质性评价更适宜,如档案袋评价、描述性评价等方式。
第四篇:汽车冲压模具开发过程及管控
汽车冲压模具开发过程及管控
模具的开发进度对整个项目的进度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主机厂生产准备中的重要部分。下面从车身数据发布到模具终验收的过程谈一谈模具开发过程及进度管控。1.车身工艺数摸发布
车身设计部门发布产品数模,工程开发部门的工程人员根据产品数模进行工艺预分析和预报价(作为招标对比数据),用车身工艺数模进行模具的招标和相应工艺分析等工作。招标过程在此不做详谈, 下面从定标后(即确定模具厂)浅谈模具开发管理。2.车身件制造工艺可行性分析(模具开发商及工程开发部门)
模具开发商收到车身工艺数模后, 对每个零件进行工艺可行性分析。原则上要求模具厂对所有新开发零件进行CAE 分析(即零件成型性模拟分析)。CAE分析的作用:
a、通过CAE 分析,我们可以比较直观的观察零件板料的成型过程; b、缩短模具设计及分析的周期; c、预测模具的可能性;
d、采用优化设计,最大限度的降低模具和钢材的消耗,降低制造生产成本; e、在制造前预先发现模具和零件的潜在风险; f、确保模具的设计合理性,减少设计成本;
g、通过零件的潜在问题分析,模具厂可及时提出合理的设计变更建议,更高效的推进开发工作。
开发部门可根据模具厂对零件CAE的分析结果,充分利用现场生产调试的经验,查看工艺参数是否合理,拉延补充是否合理,针对零件的起皱或开裂等风险,及时的提出解决方案。
3.DL图的设计与会签
CAE分析结束后可进行模具DL图设计,多数情况下也可同时进行。
DL图设计即design layout—冲压工序分析设计,也可称为模具工艺流程图,包含:零件料片的尺寸、冲压的方向与角度、冲压的工序安排、送料方向、废料刀分布及刃口方向、废料排除方向示意、CH孔、左右件标识、各工序标注等。
同时,DL图还需体现相关工序的冲压设备、模具高度、模具材质、压边圈或压料板的工作行程、板料的定位方式、完成工序的压力分析等。
DL设计完成后,原则上在模具厂应完成内部审核,内部审核问题整改完成后即可提供给主机厂的开发部门,并进行会签,DL图的会签非常关键,直接导致后期模具的设计,并且对后期模具开发周期也有较大的影响,若DL图后期再更改,则开发周期和成本上都将造成很大的浪费,工程开发部门主要审核零件工艺的合理性、机台参数的正确性、工艺补充的合理性、材料利用率、并结合压机情况审查送料方便性等。4.模具结构图设计与会签
模具结构图会签顺序:拉延模具图会签——整形翻边类模具会签——修边冲孔类模具会签。
因模具的铸造和加工周期是硬性时间,无法压缩,所以为了保证项目的进度,模具结构图设计环节非常重要,应尽可能将模具设计环节时间提前,为后续模具的制造时间争取。模具首次取样一般为半手工样件,只要求成形即可,其余修边及冲孔可线切割完成,所以应该先进行拉延模和整形翻边类模具的设计,再进行修边冲孔类模具图的设计。
模具厂根据DL图指导设计模具结构图,设计完成后同样先通过内部评审,问题整改后即可给主机厂开发部门评审会签。主机厂开发部门应重点关注: a、模具功能性 b、结构稳定性及强度 c、模具生产安全性
d、模具各参数与量产压机的符合性 e、调试和生产的方便性
f、模具主要部件的材质及技术协议要求的条款的一致性
对于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应尽量要求模具厂进行整改。部分问题可能对产品功能等影响不大,但可能会影响作业的方便性,也可能降低生产效率,为了赶时间和进度,模具厂可能不是太配合更改,此时,需要主机厂开发人员(工程师)的魄力和决心,因为在设计阶段的更改无论如何都比后期(模具成型后)更改来的快,此时需要模具厂设计人员换位思考,多站在生产部门的角度来看问题。
部分有争议的问题点需要多方进行客观的讨论以寻求最佳方案。在模具图评审的过程中,要求工程开发技术人员立场坚定并且有过硬的技术和现场调试经验,这样可以减少后期的许多问题。5.铸造数模发布和泡沫实型(保丽龙)评审与整改
模具结构图设计评审完后,可进行泡沫型的制作。在泡沫实型阶段需要项目组发布铸造数据,以保证实型的可铸造性,泡沫实型是一种由聚苯乙烯经过高温发泡形成的一种材料,依据模具结构图进行NC加工,并考虑适当的模具加工余量(8-10天)和泡沫的收缩率。保丽龙制作周期一般为一周左右,制作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现场评审,一是确保与模具结构图一致性。二是检查在模具结构图评审中出现的问题是否整改到位,或者设计图评审中未发现的问题,保丽龙的评审是模具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程,因为它是模具结构更改的最后一关,一旦进入铸造阶段,则模具结构很难更改。6.模具铸造
保丽龙制作整改完成后,即可发运到铸造厂进行铸造,具体过程在此不做详谈,模具铸造周期为15-20天,模具铸造在运回模具厂进行铸件检查,主要检查是否有大的铸造缺陷,例如铸件裂纹等。其中铸件内部夹砂等缺陷需要加工后才能看出。7.NC数模发布及其模具的NC加工
模具铸造完成后即可进行NC加工,但前提是NC数据已经发布,模具厂可根据产品的NC数据进行数控编程,然后进行模具的NC加工,模具的NC加工大致可分为:龙铣-组立-半精加工-精加工等,在NC的加工过程中,可发现铸件是否有夹砂或裂纹等缺陷,NC加工完成后还需要对模具进行热处理以达到所要求的硬度,模具的NC加工周期一般为20-25天,在项目开发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安排NC加工时间非常重要,工程开发人员,可到现场进行进度管控,监督模具厂编制合理的加工计划。尽量不让数控加工机床空闲,以保证进度。
8.模具钳工、调试、取样过程
模具的钳工阶段包括:模具基准打和—合模—试模—取样等,模具NC加工后仍然为后续钳工留有一定余量,钳工调试主要检查上下模具的研和率、导向的研和率,确保冲压出合格的冲压件,通过模具钳工调试,可鉴定出模具的品质,同时也能确定出下料的尺寸等。9.模具预验收
模具厂在计划时间内完成所有承制模具制作并自行调试合格后,可向主机厂开发部申请预验收,模具厂需要提供模具的自检报告和所冲压件的合格率,主机厂开发部在接到模具厂的预验收申请后,组织人员到模具厂进行预验收,主要从模具静态、动态冲压件质量三个方面进行验收模具,动、静检验按照标准执行,冲压件检验分为表面质量、形状尺寸精度与刚度三个方面。
在预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原则上要求在模具厂整改完成后包装发运,但部分问题若不影响制作品质,并整改难度小,在进度紧张的情况下,允许遗留到量产地由模具厂自派钳工人员持续整改。
10.模具量产地调试与验收
因机床的差异,模具的型面研和率等的差异,要保证制件品质模具预验收合格后,移动到量产地后需要调试,一般拉延模具的首轮研和时间为1-2月,而整个模具的调试周期长达半年或更久时间,模具量产地调试过程始终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需将冲压件在焊接夹具上进行装夹,验证模、夹、检具、检具与焊接夹具的协调性; b、保证冲压件的精度,将冲压件放在检具上进行检查,要求合格率一般在90 %以上; c、冲压件在检具上发现的问题或者在焊接调试过程中反馈的问题或缺陷,需由模具厂负责整改;
d、模具动、静态检查项目的符合性检查;
e、模具在量产压机上连续生产可靠性,即连续生产废品率要求小于2%;
模具调试整改周期较长,将以上几项都整改完成并且生产稳定运行3个月后,工程开发部门可组织模具使用方、保全人员、质量检查人员等进行模具的终验收并签署终验收报告。
模具在完成终验收后,模具的开发工作才算阶段性完成。但是,只要模具未报废,模具生命周期持续,工程开发部门的工作就永远没有结束,只是移交给生产系统和工艺部门使用、管理、维护等。模具在良好的使用和维护下,可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废品率、提高生产效率,为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五篇: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课程开发与实践
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课程开发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指为完成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所涵盖的知识与技能的总和。一般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关键要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重构具有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课程体系。在此必须注意:讲究知识完整性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和注重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课程体系,两者之间无所谓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之别。
近年来,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体系与企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和体系构建的重点是要解决“供需”矛盾。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应遵循有别于学术型教育课程的理念、原则和策略,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对现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造
对现有学科课程体系的“解构”不能单纯以学生和社会(企业)现实需求为依据,还要关注社会(企业)需求的变化与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不能一味强调校企合作的就业“零距离”,要关注学生认知现状、能力需求、教学规律,关注:
个体发展的特殊性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既有两者的相互认同,也有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这与个体心理、生理发展密切相关。虽然不同个体发展依赖于社会发展,但是不同个体都具有特殊性。
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个体在自身心理驱动下,通过符号化的方式,去理解和加工外来信息,逐步地形成和完善自我知识、技能结构,根据自我设定、自我评价,使个体发展在社会整体中发生同化或异化。在个体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必然导致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的不一致。
个体发展的时限性和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一个延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任何个体只是这个过程中微不足道的一点。个体发展必须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将一个并列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力图使个体掌握所有的知识与技能,只是整个社会发展延续过程的一段时间内的相关内容。
个体发展的随机性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一个整体的必然设计,但是作为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在某一特定的时段、地点、人群和个体的心理驱使下,个体发展呈现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往往是不可驾驭的。
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特殊性、局限性、时限性和随机性,才能真正做 到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学生年从事某一领域的工作服务。
对现有职业教育课程的“解构”不是简单的“砸烂”,而是“解剖”,是有序的过程,而非无序的混沌。
“解构”首先是对现有课程中“虬枝”的剔除。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在既定工作岗位基础上实施的培训,具有极强的针对向,而职业教育一般只能是针对“岗位群”实施的教育。细节性的教学往往不是学校教学的核心与关键。其次是对课程的“枝干”进行分析,分析不是为了简单的保留和剔出,而是通过分析,明确课程的改革的方向,对其中合理的部分加以适当的“整形”手术,形成“强干”再造。
“重构”的目的是使个体能够通过学习,“量其才、尽其能、劳其智、食其力、乐其心”,掌握知识、获得技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和谐发展。“重构”的依据是基于实际生产实践环节的逻辑认识过程。“重构”使个体得以稳步发展,即认识思维、熟能生巧循环向上的发生、发展、创新过程。“重构”的评价是个体和社会的“双元”评价。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重构课程体系,达成共需双方“天人合一”。这些产生和应用于技术和服务于实践的能力,除需要科学技术知识外,还包括很多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和“主观”性质的工作过程的知识和技能。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能力的传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从而能从容面对新的社会需求。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开发思路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标准开发参与人员来自企业、学校和政府主管部门三方。以“工作过程导向”确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门化方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容组织: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建构。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 一。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要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产品(服务)的选择要体现上海经济特点,兼顾先进性、典型性、通用性,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在课程设置中确立实践课程,达成学生对功能性实践活动的“体验”。实践过程包括具体产品的组装、调试、维修等等具体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生产制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要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优化训练条件,创新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在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互依赖的整体。在所有课程中都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和课时安排。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专业标准与课程内容。
专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开发流程如下: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即典型工作任务集合)—职业行动能力分析—学习领域(即能力描述的课程体系)—学习情景体系。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分析,确定课程目标,从而确定课程内容,将岗位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通过任务的形式将知识点贯穿起来,知识的总量不变,只是排序变化,学生通过多个任务的完成,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掌握了工作的技能。
以行动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将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景,即将学习领域设计为多个学习情景(又称教学单元结构和单元课程),设计多项任务,并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有机结合。任务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每一项任务的完成过程不变。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
在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互依赖的整体。教学活动的起始,不是以理论或者是实践为前提的,是以实践中包含的技能和理论中富有的知识和技能内涵为基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一个循环向上的过程。这样,学习活动才由低层次的模仿性学习过渡到高层次创新性学习,这个循环向上的发展过程,是创新的必经之路。在此,要十分注意的是:这 种循环只有从学习上升为创新,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真正得以体现。
活动设计采用“选取„„典型产品(案例),采用„„教学策略,通过„„实践手段,达成„„学习目标”的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所关注的焦点是知识的存在性状,以及知识与学习者个体精神世界的关系。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理想存在方式应是开放的、积极的,有着与学习、社会沟通的可能。只改变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位置是没有更多意义的,关键是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存在方式和价值问题。
三、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评价
对课程设计的评价指的是设计者根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对整个课程进行反思,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找出不足指出,以便做出及时修改调整。设计者应该选择客观有效的信息搜集、分析数据的方法。作为评价的依据之一,设计者应该了解有关本课程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学生的满意程度 学生的学习效果 知识的可迁移性 教学的影响程度
课程评价问题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受关注的程度,远远超出了评价本身。课程理念要能主动地生成于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形成制度创新、方式方法革新,并给原有评价行为以激烈的冲击,才是新评价方式得以在学校实施的有效手段。
课程评价的关键是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课程的价值不仅反映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同时也反映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这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结构和框架的组成形式,更为学科教学所提供了科学内涵。
课程的价值应该体现在知识的科学性和学生个性、社会需求以及国家利益等方面。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作为课程的价值取向。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社会还是学生,两者之间其实是统一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基本特征即是社会的人。脱离了社会,人只是生物意义上的个体,因此,课程的价值取向首先是社会的,其次是个体的。
“双元制”课程反映了课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协调。
[功能性评价] 按照德国“双元制”教育思想,学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学校课程教学和企业实践培训的结合,注重企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这同样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课程是为企业的生存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所以学校课程制订的依据是企业的需要,课程在功能上要反映这种需要。
课程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依据,课程必须是可操作的,所以课程在功能上还必须能够切实地为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便利。
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企业发展的主人是现在的学生,所以课程还必须具有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的功能。
[结构性评价] 课程结构是建立在课程功能基础上的,通过科学的课程结构,使学生通过最简捷的学习途径,掌握最完整的学科框架,获得最需要的实践知识,把握最合理的发展方向。
[有效性评价] “双元制”教育关注的是课程的有效性,而有效性必须以课程的功能、结构的正确、合理作为前提。
“双元制”课程的有效性表现在:学生知识和技能发展的跳跃性、可持续性;学生心理的协调性、学生和社会(企业)之间融合性;企业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同一性、学生为企业发展的贡献性、创导性等。
[发展性评价] 课程是发展的动态概念,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首先就表现在课程是否具有发展的空间,具有与社会、企业、学生同步发展的空间,并为这种发展创造条件。
课程评价应由企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保证课程定位的正确性,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学校教育的方向和教学的质量。
企业对“双元制”课程的评价是导向,学生对“双元制”课程的评价是基本,教师对“双元制”课程的评价是保障。
“双元制”在教育活动中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企业的发展差异,教育的层次差异,决定了“双元制”教育思想贯彻的途径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