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编写大纲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编写大纲
第一章 概况
1.1 任务来源及目的任务
1.2 调查工作执行的技术标准
1.3 以往水文地质工作程度
简要评述调查区以往水文地质工作程度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本次调查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达到本次工作目的应开展的工作。
1.4 本次工作评述
简述本次调查工作的过程,包括工作部署及进程,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设备及人员情况,完成的工作量、取得的成果及其质量评述。
第二章 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理位置
简述工作区位置、地理坐标、范围面积、行政关系、交通条件等。附交通位置图。
2.2 地形地貌
简述工作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及特征、相对高差、绝对高度、代表性地点等。
2.3 水文
简述工作区的水系分布、水文特征。河流应指出其所属水系,水位、流量、水质等变化情况。湖库应指出分布位置、范围和面积等。
2.4 气象
根据工作区或邻近气象站资料,简述工作区的气候类型、所属气候区、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等多年平均值和最高、最低值等。
本章应重点阐述上述因素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地质概况
3.1 地层
简述工作区地层顺序、出露情况、岩性、产状、埋藏条件、岩层厚度、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3.2 构造
按照《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简述工作区地质构造隶属关系,主要构造类型、特征、分布及其与地下水赋存和运动关系。
第四章 水文地质条件
4.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一般可按岩层的时代,由老至新分别描述含水层及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及分布特征,含水层类型、富水性、水位、水量,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含水层与含水层之间、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构造破碎带的导水性,地下水的运动方向,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
4.2 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
1)叙述工作区含水层与含水岩系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及分
布,渗透性和富水性、水量、水位、水质等,裂隙岩溶发育程度及其规律,含水层之间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隔水层的分布、厚度和隔水性能等。
2)叙述工作区地下水类型、补径排条件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3)叙述工作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污染现状及其变化规律。
4)叙述工作区主要地质构造带、裂隙带的含水性和导水性以及对地下水的影响。
5)简述工作区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
第五章 工作质量评述
5.1 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保证措施
5.2 工作中执行的质量标准
5.3 工作成果及质量评价
5.4 本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式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主要结论
重点概述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分布情况等。
6.2 建议
1)提出工作区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点建议;
2)提出工作区地下水环境保护建议。
附图:工作区区域水文地质图工作区综合水文地质图(包含综合地层柱状图、水文地质剖面图、图式图例、责任签)水文地质调查线路图(每一天工作走过路线)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水文地质调查手图
附件:
调查工作中的各种调查表格(如井泉调查统计表等)
以上内容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应有的内容,章节的安排可能因各单位的编写习惯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内容不能少。检查时特别注意每天的工作线路是否合理,各种表格的记录是否完整,内容与附图是否存在矛盾的地方。
第二篇:水文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水文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我国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很大,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水害事故,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了煤矿安全生产,有针对性地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本条规定所有煤矿都必须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煤矿企业、矿井根据确定的水文地质类型制订防治水规划、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和类型确定,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审定。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应在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矿床勘探、矿井建设生产各阶段所获得的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至少应当包括本规定的七项内容。
一、矿井及井田概况
(一)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概述煤矿开发情况,包括矿井投产年限、设计年生产能力、现今实际产量;矿井开拓方式、生产水平及主要开采煤层。
(二)位置、交通。概述井田位置、行政隶属关系,地理坐标、长、宽、面积、边界及四邻关系。通过矿区或临近城镇的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干线,以及距矿区最近的车站、码头和机场的距离。附矿区交通位置图。
(三)地形地貌。概述井田地形地貌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总体地形和有代表性地点,如井口、工业场地内主要建筑物等标高。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
(四)气象、水文。概述矿区及其临近地区地表水体发育状况,包括江、河、湖、水库、沟渠、坑塘池沼等。河流应指出其所属水系,并根据水文站资料分别说明其平均、最大、最小流量及历史最高洪水位等。湖泊、水库等则应指出其分布范围和面积。
说明矿区所属气候区。根据区内和相邻地区气象站资料,给出区内降水分布,包括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和最小降水量以及降水集中的月份。还应指出年平均、年最大蒸发量;最高、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大冻土深度;年平均气压等。资料齐全时应附气象资料汇总表或月平均降水量、蒸气量、相对湿度、温度曲线图(插表和插图)。
(五)地震。概述历史上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大震级及地震烈度等。
(六)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概述井下各水平排水设施,包括水仓容积,排水泵型号、台数;排水管路直径、趟数;井下最大排水能力;是否具有抗灾能力;是否满足疏水降压的要求等。
二、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按普查、详查、勘探、建井和矿井生产或改扩建几个不同阶段分门别类总结已完成的地质、水文地质工作成果,指出各类报告的名称及完成时间。
(一)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阶段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按时间顺序(由老到新)总结“报告”或重要图纸,包括完成年限、完成单位和报告主要内容及结论。
(二)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其主要内容包括完成单位、勘探时间、勘探范围、测线长度和物理点的密度。概述物探的主要地质和水文地质成果,特别是地震勘探对各种构造的控制情况。
(三)矿井建设、开拓、采掘、延伸、改扩建时期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试验、研究资料或专门报告评述。总结水文地质工作成果(报告)的完成时间、完成单位和主要内容。详细说明矿区存在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对以往的水文地质和防治水工作进行综合评述。
三、地质概况
(一)地层。按井田所在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和井田内发育的地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描述。某些“系”的地层可再按“统”、“组”细划。描述内容主要包括:厚度、岩性、分布与埋藏条件;煤系、可采煤层及储量描述包括煤系地层和主要可采煤层。
(二)构造。按照《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的划分,给出地质构造隶属关系。对褶曲构造逐一进行描述,内容包括背斜、向斜、单斜、地堑和地垒等。对背、向斜应给出轴向、产状等。对区内的断裂构造进行详细描述,其中包括断层的数量、编号、展布方向、倾向、倾角、性质、落差和延伸长度等。附断层发育一览表和构造纲要图等。
(三)岩浆岩。描述井田内岩浆岩的时代、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及其与煤层和主要含水层的关系。
四、区域水文地质
主要描述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名称、范围、边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强径流带展布规律及岩溶泉群流量等。特别应指出矿区所处地下水系统的具体位置。附矿区所处水文地
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示意图。
五、矿井水文地质
(一)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描述矿井四周边界的构成,一般是指断层、隐伏露头、火成岩体和人为边界等。分析边界可能造成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和矿区以外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二)含水层。按由新到老的顺序对含水层逐一进行描述。其内容主要包括:含水层的名称、产状、分布、厚度(最大、最小和平均厚度)、岩性及其在纵横向上的变化规律;地下水位标高、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水化学类型、矿化度、总硬度等。
指出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来源及其与其他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岩溶裂隙含水层还应指出岩溶发育情况和钻孔涌水量、泥浆消耗量、单位吸水量等。特别应指出岩溶陷落柱存在与发育状况。附主要充水含水层等水位线图等。
(三)隔水层。按由新到老的顺序逐一描述,重点是构成煤层顶、底板的隔水层。其内容主要包括:岩性、分布、厚度(最大、最小、平均厚度)及其变化规律、物理力学指标和阻隔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的有关信息。
(四)矿井充水条件。矿井充水条件主要是指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和充水强度。充水水源是指矿井水来源;充水通道是指水源进入矿井的通道。对各种可能的充水水源,如大气降水、地表水、老窑水和地下水等,可能的充水通道,如断层和裂隙密集带、陷落柱、煤层顶
底板破坏形成的通道、未封堵和封堵不良的钻孔及岩溶塌陷等,进行详细描述并列表加以说明。
(五)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详细描述井田及其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包括位置、积水范围和体积、水头压力,以及与其他水源的联系等。必要时进行专顼调研。
(六)矿井充水状况。对井下涌(突)水点进行调查,描述涌(突)水点位置、水量和水质变化规,以及涌(突)水点处理情况。统计分析矿井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涌水量包括井筒残留水量、巷道涌水量、工作面涌水量和老空区来水量等。
六、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一)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根据表2-1所列内容,评价水害对矿井生产影响的大小并进行等级划分。
(二)对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评价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七、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一)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根据表2-1的规定,对不同煤层的开采,按照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性质及补给条件、富水性、矿井及周边老窑水分布状况,矿井涌水量、突水量,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进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同一矿区不同煤层开采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可以不同。
(二)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说明矿井存在的主要水害问题和应采取的防治水措施。
第三篇: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六枝特区湘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水 文 地 质 调 查 报 告
二 二 O O 一七
年
三
月
目录
第一章 前 言.......................................................1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1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1(一)交通位置..................................................1(二)开发概况..................................................3 三、工作依据及工作情况...........................................4 四、本次工作主要内容.............................................4(一)现场调查了 解的资料.......................................4(二)本次调查收集利用的成果资料主要有..........................5 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概况.............................................5 一、自然地理.....................................................5(一)地形地貌..................................................5(二)气象及水文................................................6 二、地质条件.....................................................6(一)矿区地层..................................................7(二)矿区构造..................................................8(三)含煤地层..................................................8 三、水文地质条件................................................10(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10(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11 第三章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14 一、矿井涌水量构成分析..........................................14 二、矿井开采充水因素分析........................................15 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16 第四章 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预测评估)........17 一、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预测..................................17 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17 第五章 对今后防治水工作的建议......................................17 结束语..........................................................20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第一章
前言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为了 深入推进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使煤矿企业能预防和避免矿山水害隐患威胁,我矿开展了 井田范围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基本查清了 湘发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水患情况,并结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探放水技术规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等,编制“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一))交通位置
湘发煤矿为整合矿井,整合规模为 150Kt/a,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湘发煤矿位于六枝特区中寨乡镜内.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 C***0055870),湘发煤矿开采标高+1470~+1100 米,矿区面积 0.7941 千米2 ,倾向宽约 1.2千米(平均),走向长约 0.7 千米(平均).矿区范围由以下 8 个拐点圈定,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湘发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区内交通目前以公路为主,矿区公路距中寨乡 0.5 千米,距六枝县城70 千米,距水黄公路2.5 千米,有乡村公路相通,交通较为方便.(见交通位置图).((二))开发概况
区内采煤历史悠久,井田内以小窑为主,主要开采 1 号、3 号、7 号煤层,斜井或平硐开拓,开采时以独眼井居多,其开采深度较浅,开采相对深度约在 50-80 米左右.主要为当地村民季节性开采,以采掘民用煤为主,部分开采后以原煤销售.随着矿业秩序的好转,现区内所有小煤窑均已关闭、封停,井口被填充,已无法进入调查.老窑主要在井田浅部分布,由于开采时间较早,开挖范围较小,巷道断面不大,并且基本被表土及顶板垮落封填,没有空间存积大量的水.原湘发煤矿老系统编号 LY3 3 号,主采 1 号、3 号、7 号煤层,1号煤层开采下限标高+1410米,采空区积水在2012年掘进111运输石门时已经采取了 探放水措施,排出积水 29376 米³左右,排水时间约为 8 个月之久,现在已没有积水威胁;3 号煤层回采时顶板随采随落,开采时间已经 6 年,采空区现已全部垮实,无积水威胁,在掘进 111 运输石门及 1135 底板抽放巷探放水施钻时可以证明;7号煤层开采面积较小,仅在风井和主井之间布置了 一个采煤工作面,走向长约为 60 米,倾斜长 80 米,面积 5000 ㎡,其积水在 2010年布置 1702 专用回风巷掘进时已经探放完,排出积水约 4600 米³,现还有小量的老窑水涌出,主要补给水源来自大气降水.现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均布置在 7 号煤层底板岩层中,距7号煤层法线距离20米,该三条井筒在+1320米标高用联络巷贯通形成系统.然后在主斜井和副斜井内+1415 米标高布置运输石门和轨道石门揭穿最上面的 1 号可采煤层,同时在回风斜井内的+1450米和1415米标高布置回风石门揭穿1号煤层,最后在各石门揭穿煤层的地方分别布置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该方案的工作面回风巷运料是通过回风巷与轨道石门之间的轨道斜巷完成,在轨道斜巷上口安设调度绞车提升材料.后期开采二采区时,在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井底分别向前掘进石门揭穿 7 号煤层,然后在 7 号煤层顶板和 3 号煤层底板之间布置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大巷到矿区的 5 号拐点边界后,再沿煤层倾斜方向布置 3 条下山开拓二采区,该三条下山布置在 3 号煤层和 7 号煤层之间.三、工作依据及工作情况
我矿组织了 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按国家标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和《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14497-1993)、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等规范要求于 2017 年 2月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和收集矿山开采的相关资料.现已完成矿区及周边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利用矿井地质地形图及采掘工程平面图,编制完成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四、本次工作主要内容
((一))现场调查 了
解的资料
1、初步查明该矿浅部已知老窑采区情况,并把采空区边界标注在井巷工程平面图之上.2、对相邻被整合矿井的采掘工程平面图进行了 收集,并与该矿的采掘工程平面图进行统一绘制,为矿井今后确定防水保安煤柱尺寸,确定探防水线及工程布置提供参考.3、收集井下采掘工程中已揭露构造情况等,为分析该井主要充水因素及确定该矿水文地质类型提供依据.(二)本次调查收集利用的成果资料主要有 1、2011 年徐州长城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对我矿开展水文地质调查报告.2、贵州省煤田地质局 142 队编制的《普朗煤田黑拉嘎勘探区煤矿地质勘探报告(精查)》.3、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总队所编制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中寨湘发煤矿(原二号井)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概况
一、自然地理
((一))地形地貌
区内属云贵高原低中山地形,区内地形为反向坡,西低东高,地形较陡,海拔一般在 1400~1700 米之间,最高标高 1743.5 米位于矿区东部边界外的山峰,最低标高1418.2米,位于矿区北西部边界的 7 拐点附近;区内相对标高差 325.3 米,为切割较深的高原侵蚀地貌,冲沟发育,高山与沟谷呈带状分布,植被不发育,岩石风化程度高.(二)气象及水文
1、气象 区内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区,日照较少,有冰雹、暴雨等灾害天气.一般1 1月至次年2月多雾及凌冻.年均气温14~16℃,其中 7 月气温最高(34.3℃),1 月气温最低(-5℃);年平均降水量 1400米米,区内降水量分布不均匀,一般 6~9 月为雨季,月平均降水量在160 米米以上,11 月至次年 2 月平均降水量较小,仅 30 米米,全年降大至暴雨 10~15 天,日最大降雨量为 140 米米.区内年平均蒸发量为 1183.2 米米.矿区风向主要为北东向,年平均风速 2.4 米/s.2、水文 根据储量核实报告批复,矿区属以基岩裂隙水充水为主的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二、地质条件
区内属云贵高原主高山地形,北西低,南东高,地形陡,海拔一般在 1400~1700 米之间,最高标高 1743.5 米位于矿区东部边界外的山峰,最低标高 1418.2 米位于矿区北西部边界外的平地;区内相对标高约325.3米,为切割较深的高原侵蚀地貌,冲沟发育,高山与沟谷呈带状分布,植被不发育,岩石风化程度高.区内无大的地表水系,仅发育小溪沟,溪沟水流向东至西,流经矿区中部.矿区内以裂隙水为主,含水层空间不发育,地下水水位、流向基本与地形一致.含煤地层与上覆及下覆含水层间均有较厚的隔水层,区内构造复杂程度中等.(一)矿区地层 本区及邻近出露的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至三叠系下统永镇宁组,现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1、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 3 l)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由灰色、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煤层及灰岩组成.具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含腕足类、瓣鳃类、介形虫等动物化石,含大羽羊齿、鳞木等植物化石及植物化石碎片、煤核等.组内连续沉积,厚度504米,含煤35-38.煤系中灰岩有规律地分布,大多是良好的标志层,对煤层对比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2、三叠系下统(T 1)飞仙关组(T 1 f)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色、紫灰色、灰紫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灰岩等,具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含瓣鳃类及腕足类动物化石.组内连续沉积,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厚度 525-630 米,平均 580 米.主要为灰绿色及紫灰色,薄层状粉砂岩、泥岩,中夹薄层钙质泥岩及泥质灰岩;上部为紫色、黄灰色粉砂岩及灰色灰岩,中部为灰色粉砂岩,灰几深灰色灰岩,下部为黄绿色薄层粉砂岩和泥岩,间夹厚层状灰岩数层.含克氏哈类动物化石.出露矿区中部.永宁镇组(T 1 yn)上部为灰色、深灰色泥岩及泥灰岩,下部为灰色灰岩,局部夹鲕状灰岩和泥灰岩.厚约 240 米.出露矿区东部.3、第四系(Q)
分布广泛,主要由松散的崩塌物、坡积物、沟谷冲积物、粘土等组成,厚度 0-20 米.主要分布于煤系地层之上.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二)矿区构造 矿区区域地址构造位于毛口背斜北东翼黑嘎啦井田.矿区内发现F1断层,F1倾向北东,倾角50-70度,断距25-30米,为正断层.矿区地层走向 70-80 度,倾向南东,倾角 18-25 度,一般 23°;矿区构造复杂程度中等.另外建井过程中新掘出两条新断层 F2、F3,落差约 5 米.(三)含煤地层 1、含煤岩系 区域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平均厚度504米,含煤22—39 层,可采及局部可采 15 层,煤层平均总厚度 39.97 米,平均厚19.87 米,含煤系数 7.92%;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 29.6 米含煤系数 5.87%.2、可采煤层及煤岩特征 矿区可采及大部可采煤层有 1、2、3、4、6、7、15、18、19、20、21、22、28、29、30 号煤层.湘发煤矿矿区主要可采及大部可采煤层为 1、3、7、28 号煤层,2、18、19 号煤层局部可采.就矿区内主要煤层由上到下叙述如下: 1 号煤层:位于龙潭组(P3l)上部,属较稳定煤层,为井田内可采煤层.煤层厚度1.35-1.50米,平均1.40米.顶板岩性泥岩,富含动物化石.强度低.间接顶板为细砂岩、煤层.细砂岩为钙质胶结,坚硬,局部裂隙较发育.底板:底板含根部植物化石泥岩.2 号煤层:位于龙潭组(P3l)上部,矿区内煤层厚 0.67~0.91 米,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为局部可采煤层.顶板:直接顶板为泥岩或粉砂岩,深灰色,结果细腻,常含黑色炭质粉屑,偶尔可以找到个体细小的腕足类动物化石.底板:底板为粉砂岩.3 号煤层:位于龙潭组(P3l)上部,较稳定,矿区内煤层厚度1.62—1.88 米,全区可采.顶板:顶板以砂岩为主,偶见腕足类化石.底板:底板以粉砂岩为主,细砂岩及泥岩此之.7 号煤层:为区内主要煤层,属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厚度 2.40~3.20 米,平均 2.60 米,上部结构均一,下部条带状构造发育.顶板为泥质灰岩,局部为泥岩,以腕足类为主的海相动物化石丰富.底板为粉砂岩,局部为泥岩.18 号煤层:黑色,油脂光泽,性脆,内生裂隙较发育,矿区内局部可采,厚度 0.26~0.70 米.煤层顶板为粉砂岩或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底板以泥岩为主.矿区内局部可采.19号煤层:黑色,半暗型,多呈片状或薄层状.厚度0.15~2.55米.矿区内局部可采.28 号煤层:黑色、褐黑色,半暗型,油脂光泽,细条带结构.矿区内煤层厚度稳定,0.80~1.30 米,平均 1.00 米.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浅灰色泥岩、粘土岩.矿区煤层内较稳定.三、水文地质条件(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内岩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碳酸盐岩包括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灰岩,二叠系上统飞仙关组中部灰岩,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碳酸盐岩分布区基岩裸露及半裸露,地表岩溶洼地,地下局部发育溶洞、暗河,大气降水容易通过地表大量的负地形渗入岩溶裂隙、管道、暗河之中,岩层中赋存着丰富的岩溶水,富水性强,这些岩溶水长途径流,最后集中排泄于当地河谷中.碎屑岩主要包括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砂泥岩,碎屑岩靠近地表时风化作用较强烈,风化裂隙较发育,含风化裂隙水;深部发育构造裂隙,以构造裂隙水为主,碎屑岩区地下水运动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控制,富水性总体较弱,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地势影响,一般为近源补给、就近排泄.区域内岩溶水和碎屑岩裂隙水均以大气降水作为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动态随季节变化明显,一般每年 5 月中、下旬地下水流量、水位开始回升,6~9 月为最高值,其间出现 2~3 次峰值,10~12 月份进入平水期,水位、流量开始逐渐递减,到次年三、四月份降为最低值.区域内龙潭组煤矿床上覆的中~强岩溶含水层之间一般具有较好砂、泥岩的隔水层,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较弱,对煤矿床开采影响较小.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P3β)岩性致密,节理、裂隙不发育,含水性及导水性弱差,成为煤矿床深部下煤组煤层与茅口组灰岩强含水层间较厚隔水层.(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属云贵高原主高山地形,北西低,南东高,地形陡,海拔一般在 1400~1700 米之间,最高标高 1743.5 米位于矿区东部边界外的山峰,最低标高 1418.2 米位于矿区北西部边界外的平地;区内相对标高约325.3米,为切割较深的高原侵蚀地貌,冲沟发育,高山与沟谷呈带状分布,植被不发育,岩石风化程度高.区内无大的地表水系,仅发育小溪沟,溪沟水流向东至西,流经矿区中部.矿区内以裂隙水为主,含水层空间不发育,地下水水位、流向基本与地形一致.含煤地层与上覆及下覆含水层间均有较厚的隔水层,区内构造复杂程度中等.1、矿区地层含水性、隔水性(由新至老)(1)第四系(Q):弱~中等孔隙含水层 岩性为砂土、碎石土、粘性土等,含孔隙水,含水性弱~中等,接受降雨补给条件.泉水流量随季节变化大,大多在旱季干涸,多分布于沟谷低缓地带,出露于矿区中部.(2)飞仙关组(T 1 f):相对隔水层 上部岩性主要为紫色、灰紫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细砂岩,中夹 1~3 层灰岩或泥质灰岩.厚 156~198米.浅部含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具隔水性.出露矿区南部及东部边界附近.中部岩性主要厚层状灰岩,中夹 1~2 砂岩或粉砂岩.全层厚45~85 米,地表裸露,富水性中等.下部主要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细砂岩、夹鲕状灰岩及泥质灰岩.上部以细砂岩为主,中部为钙质粉砂岩,底部为泥岩、粉砂岩,厚 150~190 米.该段浅部含风化裂隙水外,富水性弱.出露于矿区中部.(3)龙潭组(P 3 l):弱裂隙含水层 岩性由灰色、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煤层及灰岩组成,全层厚 470~520 米,平均厚 504.63米.该组浅部含风化裂隙水和其夹的灰岩层局部有溶隙水,大部分地带被第四系松散物覆盖,接受第四系孔隙水、裂隙水补给,补给条件良好.该组常年有间歇有水的沟溪经过,煤矿开采时局部地带可能要受河水或沟溪水渗入、灌入等影响,含水性弱.(4)峨嵋山玄武岩组(P 3 β):相对隔水层 岩性为玄武岩,深灰色,致密坚硬,含水性弱.为较好的隔水层.出露矿区外.2、断层带水文地质特征 矿区内断层规模小,一般不会造成强含水层与煤层的连通,对煤矿床够不成危害.3、小煤矿、老窑水文地质特征 矿区内原有生产能力为 3 万吨/年的生产矿井 1 个,即原红四井煤矿.主要出水形式为顶板淋水、滴水,底板及两帮渗水.区内老窑较多,开采垂深一般在 30 米左右,老窑中积水较多,老窑水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4、地表水、地下水动态变化 区内无大的河流、水库、池塘等地表水体,仅发育小溪沟.区内地表水、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影响,含煤岩层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矿井内冲沟发育,旱季无水,雨季山洪暴发时冲沟中的水,一部分沿地表自然排泄,另一部分渗入龙潭组含水层中.老窑积水因自然排水条件差,硐口多已封闭,在开采中突水的可能性较大,水力联系密切,在开采中应做好探放水工作,注意留设防隔水煤(岩)柱.5、矿井充水通道(1)岩石天然节理裂隙 矿区内的含煤地层在接近地表附近,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很发育,而深部则发育成岩或构造节理、裂隙,它们是地下水活动的良好通道,并沟通上覆含水层与含煤地层的水力联系.(2)人为采矿冒落裂隙 由于背斜南翼煤层较陡,煤层开采自然放顶后产生大量的采矿裂隙,这些人为裂隙也会沟通上覆含水层与含煤地层的水力联系,成为地下水活动的良好通道.(3)断层破碎带 当井巷穿越地下浅部发育断层时,由于周围岩层的风化节理裂隙较发育,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渗入,井巷可能发生渗水、淋水和涌水现象.(4)老窑采空区 区内沿煤层露头线一带分布着大小不一、开采深度或深或浅的老窑,其废弃采面或巷道会成为老窑水、部分地表水进入矿井的通道.第三章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一、矿井涌水量构成分析
1、原湘发煤矿 根据核实报告涌水量:正常涌水量 10 米³/d,最大涌水量 20 米³/d.2、原红专四井煤矿 据核实报告涌水量:正常涌水量为 5 米 3/d,最大涌水量为 10 米3/d;3、矿井涌水量预算 原湘发煤矿、红四井煤矿 3 号煤层采空区约为 29000 米 2,矿井正常涌水量为 30 米 3/d,矿井预计正常涌水量为:
Q = F×KF
Q—矿井涌水量(米 3/d),F—预算面积(米 2), KF—单位面积含水率(米 3/ 米 2).因此 KF = 1.03×10-3 米 3/米 2 矿井预算面积为 794100 米 2,矿井预计正常: Q 正常= F×KF=794100 米 2×1.03×10-3 米 3/米 2=817.9 米3/d=34 米 3/h 矿井预计最大涌水量: Q 最大 =2.2×F×KF=2.2×817.9 米 3/d=1799.4 米 3/d=75 米 3/h 二、矿井开采充水因素分析
1、地表冲沟水 冲沟水沿途接受泉水及煤窑水补给,雨季还有较大面积大气降水汇入,水量较大,这些冲沟多位于含煤地层露头地带,冲沟附近的网状、脉状裂隙密集,它们与煤层风化、氧化带直接接触,冲沟水可能沿风化裂隙或采矿裂隙渗入或突入矿井,为矿井浅部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2、第四系孔隙水 矿山内覆盖的第四系,含水性弱,加之厚度不大,分布不广,对煤矿开采影响较小.3、龙潭组弱裂隙含水层 该组主要为碎屑岩,富水性总体微弱,但在局部岩溶发育地段发现有钻孔漏水现象;在构造断裂及应力破坏影响的地段,含水量相对会较大,矿床开采到这些地段,矿井出水量会比正常出水量增大.该组为煤矿床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根据普郎煤田黑拉戛勘探区煤矿地质勘探报告》:顶底板岩层是矿井充水的直接来源,虽然岩层富水性弱、主要是一些裂隙水及数层灰岩岩溶裂隙水,但在局部岩溶发育地段,发现有钻孔漏水现象,今后开采时注意,以防突水.4、小煤矿、老窑采空区积水 通过对湘发煤矿(整合)范围内地表和井下的调查,矿井内无大的河流、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区内小煤矿、老窑内存在着一定的积水,是浅部矿井开采的重要充水因素,采空区积水易渗入矿井而成为矿井直接充水水源.主、风井井筒内接近地表区域主要为顶板淋水、滴水;底板及两帮渗水,雨量随季节变化较大.湘发煤矿(整合)矿床属于以基岩裂隙及老空区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的煤矿床.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
区内煤层赋存于较厚的隔水层中,强含水层如永宁镇组、茅口组等对煤矿开采可能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区内断层较少,据原核实报告及煤矿实际生产所得资料,断层导水性较差.本矿床充水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覆盖在煤层之上的第四系松散物或滑坡中的裂隙水、孔隙水、含煤地层的风化裂隙水及其间夹的灰岩层溶隙水、小煤矿积水溪沟水.综上所述,本矿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第 四章
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预测评估))
一、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预测
1、由于大气降雨直接影响到井下涌水量,故井下排水系统除按设计要求外,还应随着井下揭露面积的不断增大,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或增大排水设备,否者会造成淹井事故.2、因该区浅部老窑采空区范围无法考证,故老窑采空区积水对该矿开采浅部煤层安全威胁较大,如不加强探放水工作,就可能发生井下安全事故.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该矿防治水工程难度不大,因煤层上下岩层不是含水层,均为隔水层,由于浅部和周围的老窑积水是该矿未来开采背斜西翼浅部煤层的主要威胁,在防老窑水方面,详细了 解老窑采空区范围方面有一定的难度.第五章
对今后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本矿水文地质类型中等,在今后生产中除应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及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外,还要根据该矿的实际情况,应重点加强以下防治水工作.一、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遵循以人为本,风险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事故发生.二、因该区普查最终地质报告和水文地质勘探工作不足,井田地质报告提供的涌水量资料可靠程度较低.故今后生产中应加强矿井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并作好编录,以便为指导矿井安全生产提供水文地质依据.三、加强老窑采空区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探水范围,按要求把探水线标注在井巷工程平面图上.本次虽对浅部老窑采空区进行了 调查,但是由于该区煤炭开采历史久远,目前暂无法对全部老窑采空区范围彻底调查清楚.故目前井巷工程平面图上标注的探水范围不是唯一边界,该矿必需根据井下实际揭露情况确定防治水工作.同时仍需进一步继续加强老窑采空区的调查工作,并根据新调查结果及时调整探水范围.四、尽量查清老窑采空区情况,并应严格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2009 年第 28 号令《煤矿防治水规定》中的要求留设防隔水煤(岩)柱.具体尺寸达到: 1、巷道在水淹区下或老窑积水区下掘进时,巷道与水体之间最小距离,不得小于巷道高度的 10 倍.2、在水淹区下或老窑积水区同一煤层中进行开采时,若水淹区或老窑积水区的界线已基本查明,防隔水煤(岩)柱参照下例经验公式计算: L=0.5 千米kpp 3
≥20 米 式中 L——煤(岩)柱留设的宽度(米)
K——安全系数,取 5
米——煤层厚度或采高(米),1.5
P——水头压力(米 Pa);100 米 Pa
Kp——煤或岩石的抗拉强度(米 Pa),6.1 米 Pa 计算得:L≈27 米 五、加强地面防治水工作,在老窑口,地表坍陷、开裂区等大气降雨易渗入地下的区域修建排水、引水沟,减少大气降水渗入地下的机率.六、加强防治水工作,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采取防、堵、疏、排、截的综合治理措施.七、发现井下有渗水征兆时,应当立即停止受水害威胁区域内的采掘作业或其它作业,撤出作业人员到安全地点,采取有效措施,分析搜寻透水原因,在水害情况未查明前,严禁进行采掘等作业.八、对浅部老窑采空积水区以下留设的保安隔水煤柱一定要制定每班进行观测制度,并填报观测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九、制定水害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并将防范暴雨洪水可能引发矿井事故的情况纳入“预案”和“方案”之中.结束语
水害是煤矿安全生产中重要灾害之一,煤矿防治水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水患会以多种形式出现,所以煤矿要想实现安全生产,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严格、认真、细致的工作去对待防治水工作.该矿应在建全防治水机构、明确水害防治责任,全面加强水文地质基础工作,积极开展水害隐患排查和治理,认真做好井下探放水工作,严防水患引发矿井事故.
第四篇: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标准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标准模板
(一)、总体要求
1.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是煤矿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矿井经过一段时间的开拓、生产和补充勘探,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对井田地质构造、煤层稳定程度、水文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等主要地质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全面整理分析已有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及时编制或修编《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是指导下一步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矿分管防治水工作的副总工程师、地质(技术)科长必须全程参与报告的编制工作。
2.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应当每3年进行重新确定。当发生重大突水事故后,矿井应当在1年内重新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重大突水事故是指突水量首次达到300m3/h以上或者造成死亡3人以上的突水事故)。
3.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组织审定。
(二)、技术要求
1.认真收集已有地质水文地质资料是编制或修编高质量《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的关键,通过对以往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在报告中重点阐明:目的、任务;矿井建设、开采情况及本次工作情况;矿井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矿井充水因素分析;矿井突水情况,矿井涌水量变化,矿井生产中的水害隐患及防治水措施;存在问题及预防、治理建议。
2.报告应客观、准确地反映水文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3.报告中的单位涌水量等参数,应按《煤矿防治水规定》统一换算使用。
4.报告由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及编写具体要求
1.封面
(1)报告名称统一为:矿山名称+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其中矿山名称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矿山名称相一致。不是第一次提交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在报告名称下面加注提交年份。
(2)报告提交单位:报告提交单位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采矿权人相一致。
2.封二
按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名称、技术负责人、报告编写人、提交单位名称、总工程师、参与报告编写人、提交报告日期的次序编排。
3.正文目录
第一章绪论……………………………………………………………页码
第一节 目的、任务及依据„„„„„„„„„„„„„„„„„„„„页码
第二节 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条件„„„„„„„„„„„„„„„„页码
第三节 自然地理„„„„„„„„„„„„„„„„„„„„„„„页码
第四节 矿井开采简况及排水能力„„„„„„„„„„„„„„„„页码
第二章以往地质及水文地质评述„„„„„„„„„„„„„„„„„页码
第一节 各阶段勘探工作„„„„„„„„„„„„„„„„„„„„页码
第二节 矿井物探工作„„„„„„„„„„„„„„„„„„„„„页码
第三节 矿井水文地质及防治水工作„„„„„„„„„„„„„„„页码
第三章矿井地质„„„„„„„„„„„„„„„„„„„„„„„„页码
第一节 地层„„„„„„„„„„„„„„„„„„„„„„„„„页码
第二节 含煤地层及资源储量„„„„„„„„„„„„„„„„„„页码
第三节 地质构造„„„„„„„„„„„„„„„„„„„„„„„页码
第四节 岩浆岩„„„„„„„„„„„„„„„„„„„„„„„„页码
第四章区域水文地质„„„„„„„„„„„„„„„„„„„„„„页码
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页码
第二节煤田水文地质概况„„„„„„„„„„„„„„„„„„页码
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页码
第一节 井田边界水文地质条件„„„„„„„„„„„„„„„„„页码
第二节 含水层„„„„„„„„„„„„„„„„„„„„„„„„页码
第三节 隔水层„„„„„„„„„„„„„„„„„„„„„„„„页码
第四节 矿井充水条件„„„„„„„„„„„„„„„„„„„„„页码
第五节 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空水分布状况„„„„„„„„„„„„„页码
第六节 矿井充水状况„„„„„„„„„„„„„„„„„„„„„页码
第六章矿井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评价„„„„„„„„页码
第一节 矿井受水害影响程度分析„„„„„„„„„„„„„„„„页码
第二节 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评价„„„„„„„„„„„„„„页码
第七章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及防治水工作建议„„„„„„„„„„„„页码
第一节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页码
第二节 防治水工作建议„„„„„„„„„„„„„„„„„„„„页码
4.正文文字编排要求
(1)标题要求:标题1黑体小三号居中、标题2黑体四号居中
(2)文字要求:宋体小四,字符间距为“标准”,行距为1.5倍行距
(3)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cm
(四)、报告附图、附表及附件
1.附图
附图应包括矿井充水性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和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等图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复杂和极复杂的矿井,还应附区域(或煤田)综合水文地质图、主要充水含水层水文地质图(含水位等值线)等。
2.附表
附表应包括气象资料表、钻孔抽(注)水试验成果表、含水层水质成果表、井下突水点统计表、矿井分区涌水量表、水文观测孔观测成果表及井田主要断层统计表(H≥10m)等。
3.附件
“五证一照”复印件、上一次报告审查意见等。
第五篇: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最终版]
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序言
说明任务的来源及要求。
简要评述勘查区以往水文地质工作的程度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现状和规划。概述勘查工作的进程以及完成的工作量。
1自然地理及地址概况
概述勘查区的地形和地貌条件。
件数气象和水文特征。
叙述地层和蛀牙地址构造的分布及特征。
本部分应侧重叙述与地下水的形成、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以及与地下水污染有关的内容。
2水文地质条件
叙述含水层(带)的空间分布及其水文地质条件
阐述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叙述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污染现状及其变化规律
说明拟采拟采含水层(带)与相邻含水介质及其他水体之间的水利联系状况。
3勘察工作
结合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的需要,论述勘察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其不止,提出本次勘察工作的主要成果,并评述其质量和精度。
4地下水资源评价
论述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的依据,正确计算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论述水文地质条件概化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水量计算:计算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和储蓄量,以及开采条件下的补给增量。根据保护资源、合理开发的原则,提出相应勘察阶段允许开采量,论证其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开发的原则,提出相应的勘察阶段允许开采量,论证其保证程度,并预测其可能的变化趋势。
水质评价;根据任务要求说明水质的可用性,结合环境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开采条件下地下水水质有无遭受污染的可能性,提出保护盒改善地下水水质的措施。
预测地下水开采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5结论和建议
提出拟建水源地的地段和主要水文地质数据和参数。
评价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水质及其精度
建议抽去水构筑物的型式和布局。
指出水源地在是个中和投产后应注意的事项。
建议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店的设置及要求。
建议水源地卫生防护带的设置及要求。
指出本次工作的不足和存在问题
主要附件
1勘察工程平面布置图
2水文地质图及其剖面图
3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等值线图 4勘探孔柱状图胡抽水试验综合图 5水文、气象资料图标
6井(泉)调查表
7水质分析成果统计表
8颗粒分析成果统计表
9地下水动态观测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