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席慕蓉诗歌中的性灵美探析
席慕蓉诗歌中的性灵美探析
内容摘要: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诗歌以温柔唯美见长。席慕蓉以画家的眼光
和丰富的内心使她在平凡的自然景物中发现奇妙的诗意。她常借助于那些“灵动
着民族文化情蕴的象征意象”抒发自己对青春、爱情、理想、生命的向往与追求,她将古典诗词的诗情画意融于诗歌中,以丰富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充满灵性和温情的世界。本文将从诗人的出生背景,构筑性灵的诗意情怀,尽显性灵风采方面来
探析席慕蓉的诗歌。
关键词:席慕蓉;诗歌;性灵美;创作风格
纵观现当代文学史,诗人众多,各领风骚,各具特色。席慕蓉作为一位特殊多才的女诗人,并在中国当代文学上逛起了一道旋风。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无一不表现她的性灵美。饱含着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她的那种鲜明而富有个性的主题,美
丽清幽的意境,质朴纯净的情感,亲切柔美的诗句,构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和
特色。席慕蓉能将古典诗词的诗情画意融于诗歌中,无疑让其作品带入一个充满
梦幻和空灵的境界。
什么是“性灵”?刘勰云:“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1]实天地之心。”袁宏道认为“任性而发”,“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即性灵。袁
[2]枚也说:“诗者,各人之性情耳。”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诗歌是真情流露,自
我性情的表达。抒写性灵,尽情抒发对往事的追怀和一切美的表达。这些构成了席慕蓉创作思想内核。
从生命现场出发,这是席慕蓉写作的所有灵感,她说自己从未受过文学的训
练,写作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她不会拘泥于写作的条条框框,是一个真正经历过的生命现场让她写出了“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也写出了“故乡的面貌却是
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对于精神家园的追寻,一直是席慕蓉
不解的情怀。
本文将从诗人的出生背景,构筑性灵的诗意情怀,尽显显性灵风采方面来探
析席慕蓉的诗歌。
一、性灵的形成,从诗人的出生背景探析
席慕蓉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察哈尔盟明安旗,蒙古贵族,父亲是察哈尔盟明
安旗的拉席敦多克先生(汉名席振铎),是蒙古察哈尔部选出之第一届立法委员,母亲是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的巴音比力格女士(汉名乐竹芳),是蒙古察哈尔八
旗群选出之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
飘落台湾。席慕蓉成长在一个幸福富足的家庭,周围的爱将她紧紧包围,即使可
恶的现实糟蹋,我们的席慕蓉仍旧相信真情真爱。父母深深的爱着生养自己的土
地,无时无刻教育着子女们铭记家乡。即使从小没见过家乡的席慕蓉,通过父母的介绍,家乡的声音隐藏在诗人的心底已经很久。正是这种乡愁,对自己生活的总结反思、对自己故土的热切情感,让席慕蓉在接下来的近二十年,几乎把所有
感情倾注到了内蒙古——祖国北方一片有着广袤草原、沙漠的土地。席慕蓉每提
及自己的原乡,总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千言万语无法说尽里面有多少深情。独
抒性灵,寄情于诗的广阔,不管是美丽的诗歌,还是生命哲思的散文,席慕蓉教给我们的并不是娇柔的女性在饭后的无病呻吟,她写的美丽文字,反复咀嚼会发现这是一位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在某个瞬间感情的真实外漏。居于对原乡深深的爱恋,驱使诗人在后面的时间里都用在书写原乡上,以原乡为主题。作为追寻故土的一个“燃烧着蒙古人”,她自知有使命将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当谈及蒙古的一切,60多岁的席慕蓉捧出一颗仍然年少的赤子之心。一个崇尚本民族文化的,希望通过自己微小的力量洗净对文化的戕害。性灵的心,无法忍受原本的文明,到如今草原的荒芜,文化慢慢的的淡出历史舞台。仿佛她天生就有的使命,应该是时候为自己的原乡做点事情了。
1943年在抗战的烽火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随父母辗转于南京、上海和香港,50年代初定居台湾。颠簸的岁月,小慕蓉面临的是转学的问题,时时更换新的学校。在学校还没有和其他同学成为好朋友,就匆忙的离去,友谊难寻,至此席慕蓉感觉越来越惶然,深怕自己不能得到他人的喜爱,敏感细腻的性格日渐形成。席慕蓉13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日记中写诗,年幼的心因为寂寞无法排遣。席慕蓉说自己从小就处在一种混乱,或者说慌乱之中,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她总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后来我才逐渐明白,因为我没有生长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我是插枝然后存活的人。”席慕蓉说,“总是惶惶然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我可能会做错,我总觉得别人可能会不喜欢我。我总觉得有些事情也许不像表面这么顺利。我是一个很害怕的这么成长起来的人”。这可能是一个最真实的人,特殊的时代背景再加上周遭环境的变迁,席慕蓉只有找寻一条寄托感情的道路,那就是写作。一边幸福,一边寂寞的席慕蓉,任由自己的心绪,每次写诗都是最真实的内心写照。对于席慕蓉而言写作是心灵的释放,为的只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这些都能证明诗人真性情,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通过诗歌的方式溢于其中。对于时光的流逝,对于生命的感动,还有许许多多生活中难以表述却又感怀于心的东西,席慕蓉觉得只能用诗来表达。
二、构筑性灵的诗意情怀,从诗人的创作风格来探析。
1、独特的意象塑造
赋予植物以性灵的神韵是席慕蓉诗歌所捕捉的美。在我们看来大自然是没有灵性的,它之所以能让人产生灵感,是观赏者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使本没有灵性的东西有了感情,于是她赋予了莲的心事,“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莲/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 不忧 亦不惧/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3]它不仅仅是一朵荷花,诗人将花比拟成“我”,人格化了。在两千多年的诗国长河中,莲荷以其自身超凡脱俗的特质,在诗人的笔下形成了意蕴丰厚的意象群。[4]席慕蓉在她的爱情诗中,莲的特殊意象唯美清新,独特隽永。从整体看来,《莲的心事》是一首幽怨的诗。表达的是爱情的忧伤,有一种擦肩而过,“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无奈。席慕蓉擅长写这一方面的情诗。她的诗歌意念轻灵细腻,语言质朴干净,古典诗歌的含蓄精神、婉约性格、温柔气质,自然地从她的诗中透露出来。诗歌表面
上是一朵花在倾诉心事,实质是一个少女的情感自述。诗歌的每一句都直达心灵,虽单纯但不枯燥,好似一股清泉流入心田,淡雅的,香甜的,沁人心脾。正如其散文中写道的:越淡越能感受到永恒之感;越清越能感受到真挚之感;越柔越能感受到纯净之感。轻轻地,静静地,如品茶般;如交友般;如回忆般。诗的感情似乎感染着你,涌动着你,使你不由自主地沉醉,自失、忘却,任凭思绪飞散到心灵的每个角落。席慕蓉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可能是因为到了中年,对待生命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有些事情是诗人经历过的事,哪怕是微不足道,有感于生命的席慕蓉,想要抒发最真实的情感,即使在他人眼中看来是那么的轻微渺小,席慕蓉仍然感激温柔地对待,不悲不喜。
2、丰富的精神内涵
席慕蓉的诗体现着纯真、宽容、仁爱的精神内涵。诗人追求绝对的爱、永恒的爱,在《七里香》、《一棵开花的树》等众多爱情诗中都体现了这种纯真、痴情的特点。而不论是情爱还是工作、生活,单纯真挚容易在复杂的事相中遭遇痛苦的折磨。尤其身处工业社会、商业浪潮中,人的隔膜、自我分裂成为现代人的顽疾,诗人由此剖白了她的《诗的成因》:“我”“整个上午”“努力调整步伐好进入行列” “却并没有人察觉我的加入”,而“我”“整个下午”又要为“寻找原来的自己而走出人群”竟“也没有人在意我的背叛”。面对社会病态,诗人用一首《诗的价值》道出了她的达观、仁善的生活态度:“我如金匠/日夜捶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并且“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光泽细柔的词句”,同时抒发了对过去的日子、对大自然的“淡淡的阳光和淡淡的花香”的广义的“乡愁”。像《如歌的行板》等代表作品,那些来自生活的智慧和生命的体悟,均以一种恬淡、安适、从容的态度和文字表现,不仅使读者得到启发而且赏心悦目。这对于身处80年代经济大潮中的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读者而言,不啻一缕春风、一片阳光。
席慕蓉的诗歌完全没有晦涩难懂的句子,用语浅白却清新淡雅,这贴切普通大众的审美特点。由于精熟古诗词,诗人还善于取读者所熟悉的古典意象入诗,使诗歌具有浓郁的中国韵致。《莲的心事》、《缘起》、《乡愁》等,就像岁月馈赠的一杯杯清香习习、淡涩而回甘的中国茶一样,令人品了还品,饮了又饮。席慕蓉诗歌充满着人间情怀。这种“人间情怀”也可称“世俗情怀”,既是对现代人精神茫然的现实关怀,也是对大众审美品质的贴近关照。不论诗人本身是否具有这样的写作意识,但事实的结果已经如斯造就。尽管诗人创作时是个人化的,却反映出了整个时代的平均诗歌水准,因此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同。
3、以画入诗
席慕蓉首先是个优秀的画家,因此她的诗,每每透出一股画意。她融合中西绘画的技巧,以敏感细腻之笔,表达了对永恒爱情的渴盼与追忆,对美好青春的悠悠冥想和对易逝岁月的无奈与感伤。[5]例如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中有很多诗画之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代王维的经典,亦属于70年代台湾“新世代”的创作倾向之一。但席慕蓉似乎并没有把自己归为哪个世代、哪个流派的倾向,她是与世无争的,她的诗仿佛就是为自己写的,以手写心,因此真诚感人。品席慕蓉的诗,每首诗我们可以将其构勒成一幅画,大都画面唯美。以
画入诗,这也是席慕蓉写诗的一大特色,内心的无法表达的心绪,通过画面的感官,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直达心灵。
三、尽显性灵风采,从女性写作的角度来探析。
席慕蓉的诗,意境恬美清幽,情感质朴纯净,语言亲切柔美,犹如现代李清照,颇得婉约缠绵的精髓。她的柔美、痴迷与伤感的言辞风格,是深深地打上了男权文化语境的烙印的;但她诗中所体现的对爱的态度、追求、理解,却充分体现着一个接受西方文明的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与此同时,大陆的舒婷第一个因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写出了《致橡树》等杰出的作品。两者艺术倾向不一,而意识相近,影响力也不相上下,在女性诗歌中颇具代表性以及两岸同胞的地区差异性。
席慕蓉的散文既获益于她从小多思善感的生命智慧,又得益于她的诗。像《有一首歌》等集子,以诗笔为文,温馨怜悯,题材也多元。《我的家在高原》、《席慕容和她的内蒙古》等,抒写了一个脱离了族群的孤独灵魂的迷失、忧郁、寻觅和回归,对于渐渐迷离于自己文化传统的人们来说,这是个警醒,也拓展了诗人观察世界的深度、宽度和厚度。作为画家,席慕蓉的诗歌很多都能想象成一幅画,而且倍感柔美清幽。她的性灵美很大程度得益于画面的唯美,读者根据诗歌的意象想象一幅合适的画,从而感受诗人内在的情感。对于席慕蓉来说,最自由也最自我的,仍旧是写诗。自我的催促,性灵的激发,席慕蓉写了很多美丽的诗。在不同的年龄段,席慕蓉对写诗有不同的感受。席慕蓉曾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复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生阅历的增加,席慕蓉跟随着时光慢慢成长,用诗歌记录着生命。
席慕蓉的诗歌最显著的应该是爱情诗。在爱情世界里,席慕蓉所塑造的是理想的、真实的、零距离的心灵接触。席慕蓉笔下的爱情是与众不同的,她的新颖在于在爱情上追求至高的美学境界,探索爱情的神秘色彩,表现爱情的空灵韵味,[5]在实指与神会之间、淡泊与玄幽之间,揭示其微妙飘逸的神韵。从女性敏感度出
发,去深入捕捉 “一瞬”与”一生”的反差,更准确地表达了她对真情的咏叹。吟诵她的诗句,细细体味儿她那殷切的期待,那淡淡的忧伤是那样晶莹剔透。从她的诗文里,我强烈地感到了她那颗曾为爱情陶醉又因爱情而伤的敏感而纤柔的心,那颗心里装有刻骨铭心的爱。那是一种人人都可能有过的刻骨铭心的爱,却被她的诗解读的那样优雅和哀婉。她用宁静和透明的语言,张扬了女性对爱情的浪漫狂想,和对恋情的无比眷恋,让人们相信真正的爱就像她的诗一样:追忆带 着痛。
席慕蓉的诗歌诠释了女性世界中纯美的境界,这种纯美带着淡淡的忧伤,有的诗歌在诉说一份完美遭遇破碎之美,有的诗歌诠释着对人生种种别离之际不舍与无奈的悲情之美,有的诗歌里席慕容在不断地怀念,细说着追忆之美,有的诗歌体
[6]现着席慕蓉采撷灵感揭示生命本质的哲思之美。这些不同角度的美的揭示构成了其诗歌中独特的审美视角。正是这女性特有的感性和温情,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来关注她的诗歌,席慕蓉现象才会兴起。席慕蓉的诗歌为什么会有关注,我觉得是这个作家强大的才情,她的思绪引领读者思索回味。《一棵开花的树》中写到“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7]”前世的期盼,希望在我今
生最美丽的时刻遇见你,但是无视我的你却没能正视,从欢喜一下掉入悲痛的深渊,这就是一个痴情女子心碎的心。《回首》中“一直在盼望着一段美丽的爱/所以我毫不犹疑地将你舍弃/流浪的途中我不断寻觅/却没料到 回首之时/年轻的你从未稍离[8]”每个人都期盼有一段美丽的爱情,可是不懂珍惜的我们却容易把最珍贵的感情被忽视,当你回首的刹那突然明白最好的一直在身边,只是你未曾发现。
席慕蓉和众多女性作家一样,有着自身的共性和个性。共性是女子的敏感多情和时代赋予的独立女性意识;个性是席慕蓉能将青春、爱情、人生等主题写的有生命,富有精神意蕴。
四、结语
作为一位具有自身独特写作风格的女诗人,她的诗歌给人空灵韵味;作为一名敏感细腻的女性作家,能以自己特殊的位置,将爱情、人生、乡愁三大主题写的如此的精美深邃。席慕蓉的诗歌总给人无限遐想,她丰富的植物意象,带给读者不一样的享受。抒写性灵,字字表露诗人对爱情、人生、乡愁的真切感悟,在她的诗歌中感觉到淡淡的伤痛,也有无限的感激和宽容。以一种本身就是女子的角度,来表达性情真心。
席慕蓉是一位追求内在本真的诗人,独立的女性意识记载人生的点点滴滴,追悔过往,描绘无怨的青春,满怀感激温柔的对待世间任何,宽容对待世间的种种,那种无怨无悔,充满着女性的绝对真挚,绝对宽容,绝对美丽,深深的将我们引入一个纯美的境界。席慕蓉诗中充满着哲思之美。这种哲思是淡雅、真纯的人对生命的思考。在不同的生命历程中,对生命的感悟。诗是有感于物的结果,[9]有见物为意象,有感于心为韵味,诗的境界是一个物境与情境交融的世界。诗
歌的性灵美无不体现,强烈的性灵追求,对过往的追忆,假设的空间竟然能写的如此的空灵淡雅,透露着淡淡的忧伤,忧伤过后仍然会敞开心扉,好好的拥抱生活,健康快乐豁然的对待一切,这就是席慕蓉写诗的真正目的。对于写诗,不是她去找诗,而是诗去找她。席慕蓉说过年轻时喜欢写诗是因为内心的不安,无法诉说内心的焦虑和惶恐。我们不能说席慕蓉的诗歌是虚拟梦幻的,她所写的是内心的真实想法,一种追求,一种追忆,不能说没有体验过的情感或美感就是梦幻的。从小惶然长大的席慕蓉,造就她对艺术特有的敏感,使她的诗歌充满着灵秀淡雅之美。
诗歌之所以能吸引读者,很大的程度是作者将心底最难以表达的寄情于诗中。席慕蓉诗歌的性灵表达,是对生命的感悟,是一种真诚感激。
参考文献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P1 [1]
[2] 袁枚.诗话补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P87
[3] 《席慕蓉作品集》,作家出版社,P14-15
[4] 杜笑宇.一支幽怨而错失的莲-论席慕蓉笔下莲的意象,焦作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8,(03)
(02)[5] 周洁.论席慕蓉绘画对其诗文的影响,中南大学,2010,(04)[6] 曾苗.试论席慕蓉爱情诗中爱的禅意,长沙大学学报,2009,作家出版社,P3 [7] 《席慕容作品集》,作家出版社,P7-8 [8] 《席慕蓉作品集》
(23)[9] 卢静.席慕蓉早期诗歌中女性审美视角,文教资料,2010,致谢:感谢江西师大给我们自考生安排毕业论文的机会,感谢社会对我的培养,感谢老师的辛勤指导,感谢各位同学对我的真诚帮助,特别感谢江西师大文学院詹艾斌老师,他对我的论文进行了精心的批阅和指导,严格要求我的同时更给予我很多鼓励与支持,提出很多新的看法,拓宽了我的写作思路。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第二篇:席慕蓉诗歌鉴赏
读书报告
——席慕容的诗
汉教3班
冯晓玲
20100511472 摘要:席慕容七十年代在台湾诗坛崛起的一个新诗人,她的诗歌作品自出版以来大受欢迎,尤其是在广大的年轻人中更是掀起了经久不衰的“席慕容热”。席慕容的诗歌多写爱情、乡愁、时光生命的主题,语调温柔哀婉,风格多写甜蜜的忧愁,但是又不因事物的不可改变而变得消极沉沦,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
关键词:席慕容;诗歌;青春;内容风格;
认识席慕容,源于她的诗,缠绵悱恻、哀婉美丽,打动人心。不得不说,席慕容是一个擅长写情的高手,她的诗总是能够引起很多人源自内心深处的感动,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体验着生命中的温存。我也很喜欢席慕容的诗,经常感动于其中美妙动人的故事,不止爱情,还有青春。
席慕容写的诗大多归为三类,爱情、乡情、时光。在这些诗里面,我最爱的还是有关爱情和时光的句子,毕竟现在我还体会不到思乡是一种什么样强烈的感觉,而青春和爱情,却正是我们这个年纪所特有的白日梦。
那就先来说说情诗。在席慕容的作品中,很多都是关于爱情的写作,读完她的诗集,你会发现作者好像是个爱情的绝对信仰和崇拜者,她倡导真爱和纯爱,即使没有长相厮守,没有天长地久,只要有爱情的种子在心里边发芽,那么她就是矢志不渝忠贞不移的爱情,漫溢着缠绵悱恻、哀思美丽。而在席慕容所有的诗作里,《一棵开花的树》受到很多人喜爱,也曾经真真切切的感动过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的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时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的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只是百字,却以千言。凄美的爱情故事油然纸上,跃于心中,勾引得泪腺蠢蠢欲动。为了能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遇见你,我向佛虔诚的祈求了五百年,五百年的夙愿,五百年的痴痴等待,最后,佛成全了我,他把我变成了一棵树,长在了你必经的路旁,我尽力的展现出自己最美的样子,满怀期待的想要与你相遇,是不是我这五百年的等待就会有所回应?是不是我们的尘缘即将展开?然而,你终于无视的走过,你没有看见我的等待,我的爱情,甚至,你没有看见在你路旁的我的存在,心,也因此碎了。
凄婉的故事,别样的感触,一股忧伤的情绪百转千回的浸润笼罩于每一个字里行间。席慕容的爱情就是这样的爱情,有时甚至是称不上爱情的爱情,没有两人刻骨铭心的相爱,有的只是一个女子的单相思和独自等待,就像是一出自编自演的戏剧,没有对手,没有看客,只是自己的独自欢喜或落泪,这样的真心付出,不被任何人所知晓。但是在这之中,却从来没有仇恨,没有抱怨,这也是席慕容诗歌所表现的一大特色,当错过的错过了,失去的失去了,有的也只是淡淡的惆怅,不管是最后得到,抑或失去,只要经历过的,就是人生。诗人对于爱情的定义不局限于时间,也无关于空间,而只是淡淡的一瞬所绽放出的光华,“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那么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吧”。这是《抉择》里的一部分,表现的也是无怨无悔的爱情,无怨无悔的人生,当然,还有无怨无悔的青春。
《无怨的青春》,这也是席慕容发表的一部诗集,正如诗名,表现的是作者无怨无悔的青春感受,里面包含很多作者对于时光的描述,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受。和爱情诗一样,这里面也充满了淳朴感伤的格调,如《青春之一》里就写到: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麽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著泪 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是什么?懵懂年少,大好年华,可以无忧无虑的猖狂,肆无忌惮的放肆,开心的笑,放声的哭,饱含热情,拥有梦想,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青春就应该是这样的充实而美好,溢满苦乐忧愁和奋斗。然而,就是在这体味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却往往忘记了时光本身,忽略了青春,忽然的忘记了是怎样一个开始。青春流逝太快,还没来得及好好的感受,年轻的你就如云影掠过,回头再看来时路,再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历了青春,那个时光也已过去,曾经错过了的,淡忘了的好多东西都一起涌上心头。眼泪流过,多想抓住时光,把他扣留,留下青春的美好,挣脱时空的束缚,然而,青春已不再,即使伤感,却也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过仓促的书。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多么的抒情而又无奈,这是一种伤感,亦是一种怀恋,却无怨。
这就是席慕容的诗,淡泊悠远,直指人心,总是能触碰到心里面最为柔软的那一个角落,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表达爱情,描述时光,更以一个画家的视角构图写作,使作品充满了画面感,充满了诗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种宁静悠远、若有似无的气质。不仅是如诗如画,席慕容的诗还像一本本经书,充满了禅意,在唤醒人们回忆和向往的同时,也引起人们深邃的思索。“生命原是要/不断的受伤和不断的复原/世界仍然是一个在温柔的等待着我成熟的果园”,在这样淡淡的文字中,蕴含的是一种哲理的思考,一种禅意。她的诗作大多都有这么一种韵味,好像是经过禅宗哲学与美学的净化,不食人间烟火,禅意盎然。
现在,我仍然在读席慕容的诗,在青春的年纪里,体会青春的甜蜜的忧愁,也让我更加的珍惜青春。华兹华斯说,诗是一切情感的自然流露,席慕容的诗歌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所青睐的自然声音,表达的是我们对于初心的渴望,我想,这或许也就是她的诗歌如此受年轻人欢迎的原因。
第三篇:台湾女诗人席慕蓉诗歌解读
台湾女诗人席慕蓉诗歌解读
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诗坛曾出现了一个令人兴奋同时也令人费解的有趣现象,那就是在中国大陆迅速掀起了一阵“席慕蓉热”的旋风,其席卷诗坛的速度之快、之广,令许多诗歌批评家目瞪口呆并叹为观止。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席慕蓉三本诗集《七星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分别连印了十五次,共销售120万册。这三本诗集的印数在当时创下了中国出版史上的奇迹,甚至连风靡一时的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新武侠小说也为之大跌眼镜。尽管诗坛对这一种神奇的现象毁誉参半,但无数少男少女争相购买并传抄的那为之狂热的举动却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她的诗歌会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著名诗评家杨光治先生在《神奇的“席慕蓉现象”及其启示》(原载于《诗歌报》总第124期)一文中作了中肯又准确的评价: 她的诗,不具备某些评论家所倡导的一首诗就是“一支枪或一门炮,一粒子弹或一箱炸药”的革命功能,也不是“从阶级斗争的深度去进行诗作的立意”的产物。
她的诗,没有贯注什么“反理性”、“反情绪”、“反思维”的生命意识,也不是“反文化”、“反语言”的先锋作品。
她的诗,不像“极端丰满的黑洞”那样令人感到神秘莫测,也不是“青春全方位的喧哗骚动”那样使人热血沸腾。
她的诗,就像她的名字那样,是一条江河,泛着清丽的旋律,闪着悦目的波光,带着对爱的追求、青春年华的惆怅和沉重的乡愁等最可贵的人生情味,自然地流动,流到读者的心中,荡漾着众多心弦而产生共振、共鸣。
时过境迁,在10多年后的今天,当年迷恋席慕蓉诗歌的少男少女已过而立之年,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对席慕蓉这一名字已感到陌生,因为他们所推崇的网络时代的爱情早已淡离疏远了席慕蓉笔下的古典诗意。重新捡读《七里香》、《无怨的青春》这些纸页微黄的小册子,心中感慨真是万千。
一、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史上往往出现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许多的作家、艺术家原本的职业与文学无关,涉足文学纯属偶然,有谁知道,博乐赫斯原本只是一个瞎了一只眼睛的图书馆管理员,马克·吐温仅仅是一个水手,艾青、冯骥才原本是一个画家。女诗人席慕蓉也是这样,这位十四岁进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和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职于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教授的女画家,初时作诗只是记录下自己的一段心绪和情感历程,本无意于作诗人,却又在漫不经心之余风靡了台湾,震荡了大陆。女诗人成名之时,已过不惑之年,以这样不算年轻的生理和心理年龄却写出如此青春心态的诗句不能不使人感到新奇和讶异,读她的诗一如读琼瑶的言情小说,无论是清丽的诗风,还是那美丽的名字,没有人怀疑她们应该是纯情浪漫的少女,而事实恰恰相反。
席慕蓉的诗从内容上看大体分为三类:对青春的咏叹与感怀、对爱情的执著与歌唱、对故乡的追寻与呼唤。无论是写青春,还是写爱情和乡愁都始终围绕着一个“爱”字,抒写出她的人生态度。换而言之,青春、爱情、乡情始终是她歌唱的主旋律,是她诗歌的总体基调。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如同一条岁月的长河,岁月之河的浪花从热烈跳跃、宁静舒缓到枯涸消失,而在这生命的流程中,最最美丽的生命时光无疑是青春。青春的内容太多、太复杂、太伤心也太肤浅,也唯其丰富与肤浅才最值得令走过青春年华的人去回味和琢磨。在席慕蓉的作品中,对青春的咏叹与感怀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内容。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在绿树白花的篱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而沧桑的二十年后/我们的魂魂却夜夜归来/微风拂过时/便化着满园的郁香
这首题为《七里香》的诗作是诗人写作生涯中的第一首作品,这首作品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写作时的真实心态:追忆二十年前的青春往事。诗人要急于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呢?她用溪水渴望海洋、浪潮渴望土地的意象,暗示着诗人要回到青春岁月,回到“绿树白花的篱前”,与青春的伙伴、朋友相互挥手道别,各自踏上人生的漫漫征途。尽管岁月不再,但青春的“魂魄却夜夜归来”,在梦境里低吟浅唱,散发着青春特有的芬芳。
从幼稚烂漫的少年时代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是青春这本书中的一张扉页,少年时代无疑是对人生怀着一份憧憬的,并且是在对未来的憧憬中匆匆地走过青春。诗人的《成熟》一诗为我们真实地记下了这一段青春历程:
童年的梦幻裉色了/不再是只愿做一只/长了翅膀的小精灵/有月亮的晚上/倚在窗前的/是渐呈修长的双手/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在古长青藤的荫里/有萤火在游/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了/换成了密密的/模糊的字迹/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着谁都不知道的语句
诗人给我们展现的是青春走向成熟的情感标志。那童年的梦幻早已裉色,那种想飞的愿意早已凋谢,如今剩下的也只能在明月清辉的深夜,将青春思念的触角伸向回忆。双手已渐成修长,流水帐长长的日记也换成了密密模糊的字迹,青春的内涵渐渐丰满,至于那一页深蓝浅蓝和泪痕,是每一个走过青春花样年华的人都曾经洒下的纪念青春的勋章,也是走向成熟的标志,而二十年后所发出的“谁都不知道的语句”这一沉重慨叹所传达出来的苍凉与凄婉却又衬托出了青春的永恒和生命的静止。
对中国古典意象的翻新、嫁接与改造,是席慕蓉抒写青春之叹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古相思曲》中,诗人写道:在那样古老的岁月里/也曾有过同样的故事/那弹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岁吗?/还是说/今夜的我就是那个女子/就是几千年来弹着箜篌等候着的/那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就是在莺花烂漫时蹉跎着哭泣着的那同一个人。在这里,诗人发挥了她绘画艺术的长处,将古典诗词的诗情画意象融进绘画之中一样融进了她的诗歌创作之中,诗人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将远古时代那个“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女子叠印在现代人抑或就是她自己的身上,抒发了对青春岁月无情流逝的叹息,具有一种悲凉的美感。但她又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她一直在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青春,对待人生,她说:“我无法停止我笔尖的思绪,像无法停止的春天的雨”,虽然会“下得满街泥泞”却也“洗干净了茉莉的小花心(《自白》)”。
诗人无法放弃也无法回到那青春激荡的岁月,无法忘却那份美丽如山百合般的秘密,那一首首用比喻意象层层叠起映加在忧郁氛围的诗作中,无不映衬出抒情主人公那份被时间浸蚀的心灵在永远追忆逝水年华时所特有的青春的无情、青春的无奈、青春的伤感,正如诗人自己所坦白的那样:遂翻开那发黄的书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青春》)。
二、爱是一种酒,饮了便化着思念
缪斯永远与爱神为伴,爱情从来就是诗人歌咏的主题,从歌德、普希金、拜伦到徐志摩,又有哪一位诗人能不唱情歌,能不说情话?席慕蓉的诗歌在大陆尤其在大中学校园里广为传播,与其说是通俗浅显的文风、清秀雅丽的诗句乐于为青少年所接受,倒不如说是那一份如幻如梦、如烟般凄凉、如水般灵动的浓郁的爱情,拨动了青少年的心弦。她的诗可以让她的读者在她的情诗中死一千遍活一万遍,然后爱情仍然充满了新鲜而梦幻的魅力。她在诗中所执著与歌唱的爱情大致有这样四种类型。
一种是青梅竹马式的朦胧恋情。在四十五岁的夜里/忽然想起她年轻的眼睛/想起她十六岁时的那个夏日/从山坡上朝她缓缓走来/林外阳光弦目/而她的衣裙如此洁白。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是一段十六岁的朦胧恋情,是一段天真无邪、不沾染任何功利色彩的纯净的情感历程,因其纯净,阳光才如此弦目,衣裙才如此洁白,同时也因为青梅竹马爱情的单纯禁受不住风雨的洗礼与岁月的打磨,才会留下一段令人伤心也令人倍感甜蜜的结局:无论我如何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一种是失之交臂的悔恨。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疚恨总要深植在离别后的心中/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可是我一直都在这样做/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又要错过今朝(《送别》)。世界发展到今天,人类的情感依然未能而且永远不可能摆脱失之交臂而悔恨的模式,这首诗中的主人公错过了往昔,又错过了今朝,这原来是无奈的,无奈那满枝桠的花朵随风飘去,无奈今朝重复相同的别离,因为“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诗人的内心仍然在构画着梦想,在诉说着心底的愿望,全然不顾“世间种种最后终必成空”的绝望和幻灭,也全然顾不上去破解复杂世界与人生的密码,只在时间的流动里,保持自己“在暮霭里向你深深俯首/请为我珍重”。这一份凄凉和痛悔与对“一去千里”的陌路余生的愧疚交织起来,流露出来的是一种铭心刻骨的款款深情。
一种是故人重逢的无奈。灯火正辉煌/而你我/却都已憔悴/在相视的刹那/有谁听见/心的破碎/那样多的事情都已发生/那样多的夜晚都已过去/而今霄,只有月色/只有月色能如当初一样美丽(《重逢》)。在这首描写旧侣重逢的诗中,诗人抓住心灵颤抖的一瞬,呼出了积郁许久的无声爱恋与一份淡淡的无奈。与旧人重逢,在街头昏黄的路灯之下,无意的回首,眼睛与眼睛便长久地凝视在一起,或者是在洒吧间、茶馆里对面独坐,不发一言,在相视的刹那,彼此却听见了心的破碎。尽管余生已成陌路,各自有了自己新的归宿,要想改变结局都已不再可能,但那份留在心底的记忆已在辉煌的灯火下和那柔情似水的目光中做出了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解释与交流。家庭的责任与社会的道义使得诗人做出了只能是这样的抉择:我们已无法回头/也无法再向前走/亲爱的朋友/我们今世一无所有/也再一无所求。无奈的抉择,表明了诗人的理智,但理智与感情依然在激烈的博斗,没有办法,最好的结局就是:我只想如何才能将此刻绣起/绣出一张绵绵密密的画页,/绣进我们两人的心中/一针有一针的悲伤与疼痛。虚实相映道出了一份难言的苦衷。一种是炽热的爱的表白。在《一条河流的梦》中,诗人写道:一直在被宠爱与被保护的环境里成长。父母辛苦地将战乱与流离都挡在门外,竭力设法给了我一段温暖的童年,使我能快乐地读书、画画做一切爱做的事,甚至,在我的婚礼上,父亲也特地赶了来,亲自带我走过布鲁塞尔老教堂里那长长的红地毯,把我交给我的夫君,而他也明白了我父亲的心,就把这个继续宠爱与保护我的责任给接了下来。我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女诗人对其夫君的感激与爱恋。在诗中,她做出了炽热而大胆的表白:当夜色锦锻般铺展开来/而轻柔的话语/从耳旁甜蜜地缠绕过来/在白昼时曾那样冷酷的心/竞也慢慢地温暖起来/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时刻/渴望/你能/拥我/入怀。其率真与大胆,真是到了惊人的地步,但读起来却余香满口,看不出丝毫的粗俗。诗人所向往的爱情是古典的从一而终的爱情:你是那疾驰的箭/我就是你翎旁的风声/你是那负伤的鹰/我就是抚慰你的月光/你是那昂然的松/我就是缠绵的藤萝/你永是我的伴侣/我是你生生世世温柔的妻。正如诗人表白的那样:我一直相信,世间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生命虽然短促,春花虽然易凋,然而,因为有了爱,我们共度了一世就变得非常甜蜜而又绵远,没有丝毫的遗撼了。诗人对爱情追忆与歌咏用她本人的诗句作了最好的概括:爱是一种酒,饮了就化着思念。
三、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思如井,点滴情深。隔着一道浅浅的海峡,台湾这只流离于大陆母体的“白玉苦瓜”(余光中语)从日据时期就开始造养了一大批背井离乡的文人心头挥之不去的“大陆情结”和“乡愁意识”。乡愁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是离家的游子精心构筑的永恒的精神家园。一个人只要孤身漂泊,流浪在外,无论到天涯海角还是长城内外,那种野人怀土、小草恋山的怀乡情结将会一直萦绕心头。在台湾的文学作品中,大陆情结、寻根意识、思乡意识一直是较为普遍的文学母题。其作品中的文化乡愁表现出向往大陆、思念大陆、皈依大陆的文化之根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作为诗人的她也不例外。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女诗人的生平。她是蒙古族人,原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的大江大河。“穆伦”是音译。席慕蓉的外婆是蒙古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族生活中,席慕蓉出生在四川,后因国民党败退而迁居台湾。虽然在台湾有了安定的居所和工作环境,但和许多的文人一样,她一直坚持自己的根在大陆,故乡热土深深地埋在了她的心中,无论走到哪里,连接在大陆母亲体内的那根脐带,都有一段血缘关系,任何力量都不能切断的关系。
席慕蓉的诗歌作品中,有为数不少的篇什,写了对大陆母亲的思念。她的诗往往寄情于故乡的山川风物,托物言志,以物咏思,借物抒情,最为典型的是《乡愁》: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在这首诗中,诗人将乡愁的情绪用短短的七行文字进行了精炼的概括。起笔写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告诉我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是伴随着月光,而一年中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呢?三四句写对故乡模糊的印象,因为其远离时间长了愈是思念就愈显其模糊,如同雾里看花,说不清、道不明而又思念甚深。最后抒发了一种无言又无奈的情感,尽管远离故乡,但故乡一直存在于心里永不老去,读之回味无穷。
强烈的民族意识、传统意识和寻根意识也一直贯穿着女诗人表达乡愁之思的作品,她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回忆与怀想,表达了对故乡的诚挚之情与热爱之情。在《命运》一诗中诗人写道: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雏菊有一种梦中的白/而塞外/正芳草离离/我原该在山坡上牧羊/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时/会看见我的红裙飘扬。诗人设想,如果不是随父亲来到台湾,那她就应该象许多内蒙古大草原上长大的男女一样骑马牧羊,演绎浪漫的草原爱情故事。而现实中的自己如今是在何方呢?今夜扬起的是欧州的雾/我迷失在灰黯的巷弄里/而塞外正芳草离离。浪迹于西欧工业化的城市,心中弥漫的却是对故乡的思念。在《植树园》中,她写母亲看完商的铜、殷的土,再看满池的莲荷却仍然不高兴,而只有自己知道其中的缘故:美丽的母亲啊/你总不能因为它不叫玄武就不爱这湖。在《出塞曲》中她幻想着“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着千里草原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啊归故乡”。虽然诗人从小离开大陆,从未亲眼看过故乡,而月下忆故乡却是中华民族诗人的典型感情,尽管受过多年西洋教育,她依然继承了这一传统:
敕勒川阴山下/今霄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寻根无着,乡愁辄起,对故乡一往情深的回忆使诗人从父母日常的教诲中知道“风沙起处便是故乡”。诗人叹道:一个从没有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父亲啊母亲/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剌。这是一个现代寻找原乡痛苦灵魂的挣扎与体现,是一个游子浪迹天涯无所适从的沉重悲哀。
作为一名诗人,尤其是一名女性诗人、飘泊海外的女诗人,席慕蓉用诗抒写也了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的敏感而细腻的心理历程,对青春的咏叹、爱情的歌唱,乡愁的追寻使她的诗鸣奏出一曲爱情与青春的交响。其清丽的诗风、单纯的意象、传统的技巧使她的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淡淡的一笔。虽然她的诗未必能经典式地流传后世,但在80年代后期却成为中国诗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四篇:诗歌中的秋天美
诗歌的美 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诗歌“摇篮”,这首诗具有奇妙新颖的想象,将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摇篮,描写出了小婴幼儿们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着了的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需对诗歌中所提到的各种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知道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教师在课前可以利用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诗歌中所提到的这些事物,如天空和花园,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依据素质教育中“提高审美观,提高感受美、表示美的情趣和能力。”的要求,和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任务,制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情感。
2、引导幼儿能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欣赏为学作品的兴趣和想象力。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宁静、温馨的意境,初步尝试感情的朗诵诗歌。
4、初步学习使用动词:飘、翻、吹,进行仿编诗歌的尝试。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这是依据了语言的教育意义指出:语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观。这首诗歌含有丰富的知识性,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很多美好的情景,是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好教材。幼儿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感受到诗歌的美,才干在感情上发生共鸣进行朗诵。
难点:正确使用动词,根据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情绪进行诗歌创编。语言教育能激发起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的感情色彩对幼儿有很大的感染力。作为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的基础,幼儿往往不满足于对一首诗歌的朗诵,他们有想表达自身的想法,有创编的渴望。可是这种渴望要变成实践行动,幼儿靠自身是难以实现的,必需有教师的引导和协助,因此这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所在。
二、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法、视听结合法和分段跟诵法三种教学方法。第一种游戏法,同中小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还提出了让幼儿“想说、敢说”。那么游戏法恰恰能完成纲要的要求,激发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我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配合游戏运用制作了教具挂图和小图片。首先,在课题导入局部运用了音乐小游戏“模仿动作”。随着音乐引导幼儿模仿白云飘等动作,用动作理解诗歌中的动词。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它那新颖的想象时,设计了游戏“送婴幼儿回家”。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理解诗歌中描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在活动结束时运用了音乐扮演游戏“快乐婴幼儿”。
第二种是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恬静的环境中,为幼儿提供了探索性强的的小图片和形象可爱、颜色鲜艳的大挂图。这些都充沛的刺激了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究因性和启发性提问,比方:“谁会是婴幼儿的摇篮?”“你想想还会有那些婴幼儿?谁又会是他们的摇篮?”。在教学中为了让幼儿充沛体验诗歌的美,在示范朗诵时,配上了优美的“梦幻曲”声情并茂的朗诵,充沛刺激了幼儿的听觉感官。讲就是指幼儿的讲述。幼儿通过在游戏中自由结伴讲、分组讲,充沛表达自身的愿望。在反复的表达讲述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诵。而且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沛注重了个别差别。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沛的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第三种方法是分段跟诵法,在幼儿自由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利用大图片进行了分段跟诵的方法,因为形象的的图片很容易在幼儿的头脑中引起对诗歌内容的表象,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获得知识,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由于这首诗歌描写了4个不同的场景,完整教学不利于幼儿的记忆,分句又会破坏了诗歌的完整性。所以,选用分段跟诵法,每一段设计几种不同形式的提问,使幼儿熟悉理解记忆诗歌中的语句。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补充,配合使用色彩鲜艳的图片,适合幼儿操作的小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充沛发挥了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作用。
第五篇:距离等于美诗歌
想起
那古先知们的语录
千古流淌
宛若花丛中那朵绝色
无论如何挑剔
眼中就有它的位置
是太偏执
今天的人们
只能拾牙慧般
拼凑着那些文字
又无病呻吟地
有了崭新体验
仿佛
创造了一场革命
就这样
吃着洋快餐收了洋垃圾
却把祖产送到海外
我们吹嘘的文明礼仪
已经开始心虚
方块字的魔法
我们是始作俑者
由她展开的美
炫了五千载
而后辈无情挥霍和买卖
还能剩余几许
难道
要到某一天
只有看着陈列的文物画册
啊
美则美矣
距离有些远
那在若干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