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扶贫开发计划协议
2010年扶贫开发计划协议
2010年扶贫开发计划协议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甲方帮扶乙方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我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09]20号)精神,甲方负责对口帮扶乙方。本文件为2010年扶贫开发计划协议,有效时间为:协议生效日到2010年12月31日。
第二条:甲方承担如下义务:
1、落实具体的帮扶单位和责任人、制定帮扶工作计划和年度项目实施方案;对每一
贫困户制定具体的稳定增收脱贫的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人,通过努力得到户
主签名认可;帮扶措施和责任人在村内张榜公布。
2、建立帮扶台帐;如实填写《帮扶记录卡》,在具体实施工作中得到村负责人、贫
困户主签名确认。
3、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在长安村派驻干部,协助抓好村务和党组建设。
4、落实定点帮扶项目资金、物资;建立督察检查考评制度;单位负责人年内不少于2
次、班子成员每年不少于1次进村、户指导和检查督促落实工作情况;派出的帮
扶责任人(驻村挂户的干部)到村到户累计不少于1个月(不含法定节假日)的工作时间。
5、协助村委对核实的贫困户进行张榜公布;建立贫困户的动态管理档案,做到户有
卡、村有表;按要求实行电脑管理。
6、推动长安村的低保落实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通过各种途径,年内争取
部分列入最低生活保障。
7、协助村委争取危房改造资助资金,帮助村内的危房住户解决房屋安全问题。
8、通过与当地政府、部门协调沟通,争取贫困户家庭都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9、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思想,鼓励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
10、结合新农村建设,灌输新农村卫生标准、卫生手册。推动开展文明评比活动,包括道德、守法、计生、教育、团结、卫生等项目。
11、通过努力,逐步转变村民的一些落后观念和习俗。
12、与村共同制定、落实《扶贫开发资金管理办法》、《家庭种养开发管理办法》、《集体经济开发管理办法》等制度,成立驻村扶贫开发基金管理部,规范扶贫开
发资金管理;同时,结合村务现状,进一步规范整个村务管理。
13、协助村委完善村民自治各项制度,实现村级活动阵地有牌子、有活动场所、有
电教设备、有宣传栏、有工作制度。
14、掌握贫困户适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情况,争取贫困户适龄子女义务教育
阶段的入学率达100%,不发生因贫困被动辍学;考上高中和高等院校的贫困家庭
争取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15、通过各方协调努力,争取对没有考上高等院校的高中毕业和位能升高中的初中
毕业贫困家庭子女,经本人同意的98%能入技(职)校培训;动员组织贫困家庭劳
2010年扶贫开发计划协议
动力实现免费参加职业技术培训转移就业。
16、汇总所有符合条件的惠农政策,通过各种途径,启动协助落实可行的优惠政策。
17、结合当地情况,启动对农村的劳动力进行标价。
18、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当地政府合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启动建设农产品中转
站。
19、启动建设几个种养示范点。
20、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自留地、山地、荒地等可种植的地方,在统一的规划下,由农户提出,开展扶持家庭种养工作。
21、协助村委启动水库建设的前期考察论证。
22、组织帮扶捐款。争取从乡贤、企业、政府、帮扶单位等多种途径筹措扶贫开发
资金,重点用在开发集体经济。
23、想方设法提高贫困农户经济收入,争取达到:2010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与上
年相比,其增长水平超过所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
第三条:甲方具有如下权利:
1、若存在如下原因之一,可酌情取消第二条所列计划:
1)乙方不配合;
2)当地村民不配合;
3)当地政府不配合;
4)由于不可抗拒因素阻碍甲方实施计划。
2、实施第二条所列范围外的其他扶贫开发计划。
第四条:乙方承担如下义务:
1、配合甲方实施计划。
2、主动与上级政府、部门沟通实施计划过程中的相关事项。
3、主动与村民沟通实施计划过程中的相关事项。
4、为甲方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工作场所。
第五条: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签约各方均负有履行本协议的义务。
第六条:本协议正本一式四五份,甲、乙双方各持两份。
甲方:乙方:
年月日年月日
第二篇: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
解决残疾人温饱,是我国缓解和消除贫困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以来,贫困残疾数量明显减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到XX年底,已有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初步解决了温,贫困残疾人数量已由1992年的XX万人下降到979万人。
残疾人扶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残疾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已经初步解决温饱的残疾人,多数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返贫。残疾人由于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重,扶持难度最大。
进一步解决贫困残疾人的温饱,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进而步入小康,关系到国家扶贫工作的全局,是贯彻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伟大构想和xx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将残疾人扶贫作为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之一,明确要求:“要重视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把残疾人纳入扶持范围,统一组织,同步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也对残疾人扶贫提出了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残疾人的关怀,对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重视。
为了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做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制定本计划。
一、任务目标
尽快解决贫困残疾人的温饱问题,继续巩固已有的扶贫成果,提高贫困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缩小贫富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十五”期间,扶持120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尚未解决温饱的基本解决温饱,初步解决温饱的稳定提高经济收入。
二、基本方针
1.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各级政府加强对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领导,把贫困残疾人纳入扶持范围,列入工作计划,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
2.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残疾人扶贫,通过“帮、包、带、扶”等多种形式,扶持贫困残疾人。
3.坚持扶贫开发到户到人。以增加贫困残疾人户经济收入为目的,针对残疾人特点,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方式扶持到户到人。
4.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残疾人要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途径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把残疾人扶贫纳入扶持范围,统一组织、同步实施。
贫困地区:国家扶贫重点县的中心任务是扶贫开发工作,集中了中央和地方的扶贫资金,有逐级分解的扶贫计划、完善的扶贫工作体系、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切实把贫困残疾人纳入其中,各项扶持措施真正落实到残疾人贫困户。
其它地区:国家扶贫重点县以外的地区,贫困人口多数是残疾人,扶贫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残疾人的温饱。这些地区,当地政府要针对残疾人特点,制定计划,安排资金,开展残疾人扶贫;同时,中央将继续安排扶贫资金支持这些地区的残疾人扶贫。沿海发达省市,残疾人贫困问题主要由当地政府负责解决,要根据贫困残疾人数量和实际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当地贫困残疾人,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四、资金
国家扶贫重点县的残疾人扶贫资金在当地的中央和地方扶贫资金中统筹安排,并视情况予以优先考虑和支持。其它地区,国家继续安排和增加残疾人扶贫专项资金;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残疾人扶贫的投入。
1.XX至2011年中国农业银行继续安排康复扶贫贷款,主要用于国家扶贫重点县以外地区的残疾人扶贫。康复扶贫贷款在农村扶贫开发贷款中安排,计划数额由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银行、中国残联共同协商,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农业银行根据确定的康复扶贫贷款计划,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后自主下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地根据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和项目安排资金。康复扶贫贷款在确定的贴息期限内,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优惠利率,优惠利率与基准利率之间的差额由中央财政据实补贴。
2.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加大用于残疾人扶贫的资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残疾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残疾人实用 技术培训。
3.积极争取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其它经济组织和个人对残疾人扶贫的支持,通过募捐机构划拨、社会募集、各界捐助等途径筹措残疾人扶贫资金。
4.扩大与国际社会在残疾人扶贫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对残疾人扶贫开发的帮助和支持。
五、方式与措施
继续坚持以直接扶贫为主,把有助于直接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作为扶持的重点。努力推行各种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在规范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开展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到人;努力开拓新的有效的扶贫方式。
1.认真选择残疾人扶贫项目。残疾人扶贫特别要注意选择适合当地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与地方支柱产业相配套,兼顾残疾人特点的项目。要坚持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化为重点,选择覆盖面大,效益到户到人率高,与直接提高贫困残疾人收入有密切联系的项目,如各种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的精细加工业等。同时还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科研机构、各类农村合作机构直接参加残疾人扶贫开发项目,发挥他们的作用,提高项目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残疾人贫困户收入的目的。
2.认真选择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在扶持方式上,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最有效的扶贫方式。积极发展“公司加农户”和订单农业,组织贫困残疾人从事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通过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残疾人贫困户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残疾人脱贫。
小额信贷是直接扶贫到户的一种有效方式,投入小,见效快,覆盖面大,回收率高,特别适合扶持残疾人就地就近参加生产劳动。各地要积极稳妥地推行,做到扶持资金、干部帮扶、扶持项目到户,并提供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
3.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残疾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是残疾人增加经济收入、脱贫致富的基础。要将培训作为残疾人扶贫的重要工作,认真抓好。要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班和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广泛开展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贫困残疾人掌握实用技术的能力。基层残联和残疾人服务社做好残疾人培训的组织协调工作,同时根据残疾人的实际需要,组织科技人员或科技能手进村入户现场指导。
4.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残疾人扶贫。积极倡导、动员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党员、团员、志愿者和其它社会热心人士,开展扶贫结对活动,单位包村、个人包户,帮助筹措资金、落实优惠政策、选项目、学技术,带动贫困残疾人脱贫。
5.制定落实针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优惠政策,切实减轻贫困残疾人负担,为其发展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6.完善残疾人服务社职能,为贫困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提供全方位服务。县残疾人服务社和乡镇残疾人服务分社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调查掌握本地区农村残疾人劳动就业和生活状况;加强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合作,协调有关部门,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家庭副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依托农技、科协等部门,组织残疾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配合财政、农行等有关部门,落实残疾人扶贫资金;承担残疾人扶贫的日常工作。建立定期巡访制度,对已解决温饱的贫困残疾人进行定期访问,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防止返贫。
残疾人服务社要注意吸收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地方根据残疾人服务社工作需要,落实工作经费,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六、组织领导
——残疾人扶贫开发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协助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实施。
——坚持以省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到省、任务到省、资金到省、权力到省。省负总责,县抓落实,扶贫到户,效益到人。
——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各级政府领导和残联一把手一定要亲自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负起帮助、扶持贫困残疾人的责任。要把残疾人扶贫开发进展的快慢、效果的好坏作为考核主要责任人政绩的重要依据。
——各级残联作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要积极参与扶贫规划的制定、资金和物资的分配、扶贫项目的实施等工作,确保残疾人得到有效扶持。没有扶贫领导机构的地区,要尽快成立残疾人扶贫领导机构,健全组织,全面开展工作。
——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本计划的要求,制定本地的残疾人扶贫工作计划,由残疾人联合会和扶贫办组织有关部门具体实施。
七、统计、监督
——认真做好残疾人扶贫的统计工作,完善统计报表制度,进行效益分析和总体评价。中国残联统一制定了残疾人扶贫统计报表,各地应按要求做到项目齐全、数字真实、及时报送。
——各级政府要将残疾人扶贫列入统计、监督、检查范围,特别要加强对残疾人扶贫资金的审计,准确掌握残疾人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中国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残疾人扶贫工作进行专项检查。
第三篇:“县政府扶贫开发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2012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各项扶贫工作有目标、有措施地开展,圆满完成省、州下达我县的扶贫工作任务,结合××的实际和本部门的工作职责,经认真研究,特拟定2012年扶贫开发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12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及中央、省、州、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县十五届二次人代会精神既定的目标和“十一五”全县扶贫开发规划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三农”为根本,加大扶贫宣传力度,树立大扶贫思想,采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有力措施,突出“整村推进、易地扶贫、社会帮扶、信贷扶贫、产业化扶贫、扶贫劳务输出和革命老区建设开发”七个方面的工作,努力创造扶贫开发工作新成果,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二、主要工作目标
(一)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建设项目2.上海南汇援建白玉兰重点村:力争10个村组400万元,根据上海对口帮扶要求,整合参与整乡推进建设。我们将整合安排在珠街尼录村委会,结合核桃和生猪养殖进行综合性小片区开发。
(二)异地开发2.国债资金:2012年申报安置4000人,争取补助资金2000万元。
(三)信贷扶贫工作。
1.小额信贷项目:一是积极配合金融机构清收本年到期应收贷款8428.67万元,力争年底收回到期应收贷款的95%以上。二是筛选上报2012年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争取省州的大力支持,力争指标达到8000万元。(四)产业化扶贫。2012年申报项目6个,争取补助资金200万元。
(五)劳务输出培训
1.示范基地:计划申报400人。2.基本培训输出:计划申请6000人。(六)社会帮扶项目
继续按省、州的要求,加强同上海南汇、省政府研究室、中烟公司、教育厅及州、县挂勾部门的沟通,力争帮扶资金达800万元。
(七)革命老区工作。2012年力争革命老区核心区有新项目建设。
三、完成工作目标的措施
2012年扶贫开发工作在总结2009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抓整村推进为重点,围绕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和县第十五届二次会议提出的要求,力争在思路上、创新上、特色上有新的亮点。一是继续坚持以抓好州长挂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新农村建典型示范村为重点,结合旅游产业,做出特色、抓出亮点。二是以整乡推进为目标,整合资金,争取国债资金连片开发。三是密切关注受灾地区,加大异地扶贫开发力度,改善灾民生产、生活。四是结合县五大产业争项目,抓样板、做示范,以点带面推进扶贫开发。五是加强劳务输出培训,在学校开设特殊班,完善农民夜校,在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六是加大申报信贷项目,加强深入调查,在农民工返乡创业上加大扶持力度。七是充分抓住国家加大对革命老区扶持的机遇,掀起建设老区、贫困地区高潮。八是加强对口帮扶、挂勾帮扶、定点帮扶单位的沟通和联络,理顺关系,多争资金。九是加强新农村指导员的管理,让指导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锻炼。十是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坚持报账回补,杜绝出现违规问题。十一是加强内部事务管理,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第四篇:扶贫开发
作为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一,近年来,枞阳县扶贫办围绕“依托党建抓扶贫、抓好扶贫促发展”的整体工作思路,充分依托部门优势,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近年来,该县扶贫办积极整合县内外各种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与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等部门配合,开展村级主要负责人及选派干部、选聘生政策理论培训。2008年,与县委组织部、县检察院联合举办了村党组织书记预防职务犯罪培训班,社会影响较好。二是与县水产局、农委、妇联等部门配合,对农村党员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8年,共举办水稻栽培、棉花、大棚疏菜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2932人次。三是认真实施“雨露计划”,以计算机应用、缝纫、纺织、家政服务、旅游服务等为主要内容,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订单式培训。2008年,共举办技能培训班5期,转移培训劳动力1031人,拓宽了困难党员和农村劳动力致富增收的渠道。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村级阵地建设。为了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阵地,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县扶贫办与县委组织部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先后两批确定了全县因区划调整、规模扩大以及年久失修等原因造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不达标的90个村,每村补助5万元,帮助这些村级党组织建立党员活动室,添置电教等设备,使之达到“三室六有”标准,更好地发挥“五个中心”作用。
三是优先安排项目,支持选派选聘工作。为了支持配合县委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和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县扶贫办在扶贫项目安排时,优先安排有选派、选聘干部任职的村,并针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后进村和贫困村的实际,分别安排适当项目,使这些村党组织在全县基层组织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和争先进位的作用。据统计,2007年以来,县扶贫办共为选派、选聘干部任职村安排项目87个,资金总计300多万元。通过这些扶贫项目建设,加强了选派、选聘干部任职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许多事关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了选派、选聘工作的成效。
四是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参与农组工作。县扶贫办虽然人数少,任务重,但始终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每人每年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专项调研均在15天以上,经常抽调精干人员,配合组织部门开展农组工作督查、评比及选派、选聘干部考核工作,积极主动履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按质按量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2009年初,为了进一步加强农组工作,县扶贫办及时和县委组织部联系,在广泛征求帮扶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对县直单位帮扶贫困村,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帮扶贫困户进行了全面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
第五篇:扶贫开发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扶贫开发工作要求。因此,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对策,积极探索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
一、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二、(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扶贫开发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城乡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还在拉大,城乡协调发展、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因此,应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减少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作为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任务。
(二)新农村建设丰富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扶贫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没有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但新农村建设任务无法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无法实现。因此,在一定阶段内,扶贫开发就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应统一规划、统筹考虑、整合资源,加快推进速度,提高整体效益。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升了扶贫开发工作水平。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合作医疗、灾害救助和救济、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相继建立,加快了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脱贫步伐。这些保障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农村低保制度的实行,将通过保障、救济、救助机制解决鳏寡孤独及残疾者等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面对新的形势,需要适时调整扶贫对象、扶贫方式,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扶贫开发成效明显。但扶贫开发工作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贫困人口数量大、发展差距大、脱贫成本大。另一方面,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扶贫开发工作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开始转向相对贫困问题,也就是解决发展差距问题,面临着“减少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这一新的历史性战略任务。应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统筹兼顾,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二、调整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战略
(一)调整贫困标准。目前,我国的贫困标准已经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对于农村贫困人口,应根据新时期的新情况,将农村贫困线标准提高到1500元,或者直接采用世界银行的1天1美元标准。同时,应制定全国统一的城市贫困线标准,作为城市反贫困的底线,逐步实现城市和农村贫困线的衔接。
(二)调整扶贫对象。当前扶贫对象应包括:一是10%左右最低收入的农村人口;二是城市贫困人口;三是综合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片区、县和各县市的贫困乡、贫困村。将这些区域作为扶贫对象,集中力量扶持,可以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并可整体上解决区域内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
(三)调整扶贫目标。确定未来的扶贫目标要体现以人为本,把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的能力建设、生活水平和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最基本的内涵就是以扶贫对象为主体,围绕他们的需求开展扶贫活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的扶贫目标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决贫困农民吃饭问题,保证其基本食物消费需求;二是满足城乡贫困人口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扩大他们的发展机会;三是强化对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资,为城乡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贫困群体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更多的机会;五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四)调整扶贫方针。开发式扶贫不仅是为了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问题,而且是为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奠定基础,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方针,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应该继续坚持。但是,开发式扶贫并不能直接解决丧失劳动能力和不具备开发条件地方的那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因此,目前扶贫方针应调整为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实施救助式扶贫、保障式扶贫相结合的方针。通过由注重自然资源开发转变为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开发式扶贫,解决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通过救助式扶贫,为因灾因病等突发事件陷入暂时性贫困的那部分人口提供生活保障;通过保障式扶贫,为特困人口和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生活保障,从而建立全覆盖的反贫困体系。
三、积极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的路径
(一)实施瞄准式扶贫。扶贫到户到人。一是发展规划制定到户。针对贫困户的特点,帮助制定生产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通过帮扶和诚实劳动达到脱贫目标。二是扶持项目安排到户。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直接安排到贫困户,不断满足其需求;种养加等致富产业项目,不仅要网络覆盖到贫困户,还要组织贫困群众参与生产经营。三是扶贫搬迁落实到户。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户,实行扶贫搬迁、异地脱贫,消除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四是科技信息服务到户。加强贫困户的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五是各项政策覆盖到户。把医疗、特困救助、教育等优惠政策落实到贫困户。六是对口帮扶责任到户。组织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同时,以贫困村为基本单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制定参与式扶贫规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综合扶持,实现贫困人口、贫困村整体脱贫。
(二)实施人口素质扶贫。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实行完全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资助贫困高中生、大学生完成学业,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和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加大培训,提高素质,促进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加快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建设,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协调,完善服务,积极帮助受过培训的贫困农民开拓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三)实施产业化扶贫。一是大力扶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对能够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给予贴息贷款支持,逐步培育、发展和壮大贫困地区的特色支柱产业;二是对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应安排适当的财政扶贫资金配套,通过基地建设带动贫困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办企业,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四是对贫困自然村实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扶贫政策,通过扶持,形成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群、产业链;五是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三农”的作用,利用信贷扶贫资金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应探索资金无偿使用变有偿使用、发展产业、扶持农户、能长期发挥作用的长效扶贫机制。
(四)实施基础设施扶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的必要前提。一是尽快实现县域内农村“七通”工程。在重点扶持的贫困区域内,力争做到绝大多数行政村实现“七通”,即通水、通电、通邮(政)、通路、通线(广播、电视)、通话(家庭电话和公用电话)、通网(因特网特别是县乡两级公用因特网);二是改善贫困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贫困乡、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生态建设等,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逐步满足贫困户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逐步转移到以户为单元,不断满足贫困户的有效需求。同时,应采取减免或者补助的办法,使贫困户能够得到免费的公共服务。
(五)实施政府主导扶贫。一是构建反贫困的法律机制,制定《国家反贫困法》,为反贫困这一较长时期的历史任务的解决提供制度性的法律保障。二是逐年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国家、省、市(州)、县根据自身的财力状况,逐年加大财政扶贫投入。三是在财政预算中专列老区建设资金,加大对老区的投入力度。
(六)实施社会参与扶贫。一是加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的协作,实行一对一帮扶,特别是结对帮扶少数民族地区;二是加大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定点扶贫单位应明确扶贫的任务、目标,制定明确的帮扶措施,派出干部到定点扶贫的贫困地区挂职帮扶;三是动员和组织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民营企业等社会各界,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四是积极开展国际扶贫合作,引导国际援助资金、项目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投入,以加快贫困地区扶贫开发。
一、把握形势、深刻认识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和新任务 当前,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照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进一步认清形势,认真审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增强工作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在思路和策略上抓紧研究思考我县新阶段扶贫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以保证我们的工作在国家新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出台后,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阶段、贯彻新标准、落实新要求。兴国县农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濒发,抗灾能力不强,因灾返贫人口增多,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1、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我县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总体来说,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群众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扶贫工作科学发展存在较大困难。比较突出的有: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扶持对象脱贫难度加深;扶持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推动工作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
2、扶贫开发面临的发展机遇。当前,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保证;国家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扩大了扶贫政策的覆盖范围;扶贫开发的工作实践,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是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动力。
3、切实增强扶贫开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立足兴国县实际,通过准确分析和把握形势,正视困难问题,做到抢抓发展机遇,细化政策措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大部署,切实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有效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创新思路,找准扶贫开发工作着力点
面对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结合兴国县实际,找准扶贫开发与整个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 “结合点”,重点把握好“四个结合”。
1、扶贫开发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相结合。兴国县把扶贫开发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紧密结合起来,在巩固扶贫成效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贫困地区群众的收入。认真实施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积极培育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经济主体,促进贫困群众增产增收。不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努力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2、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整村推进既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我们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加大投入力度,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实施进度,优先完成扶贫重点村任务。整村推进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优先解决与脱贫关系最大、群众最关心、要求迫切的问题。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按照“渠道不变,投向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使整村推进做到推进一个、改变一个、发展一个,努力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把扶贫工作与国家的投资重点结合起来,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从重视计划生育、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等入手,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变,进而促进村民思想观念转变。
3、扶贫开发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人力资源开发是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扶贫开发方式。我们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提升贫困者的综合素质,由被动救济到主动脱贫,由不会脱贫到有能力脱贫。同时,大力实施贫困地区农民工培训规划,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开拓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
4、扶贫开发与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我们通过加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农村低保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农村低保的运行机制,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的相互衔接,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对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实施分类扶持,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三、不遗余力,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做好新阶段扶贫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将扶贫开发作为长期历史任务,纳入兴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结合我县实际,我们感到还要在“四个结合”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基础设施扶贫,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兴国县不断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近日,兴国县出台《兴国县农田灌溉“润田工程”建设实施意见》,计划投入资金4.23亿元,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县3120座中小型灌区工程建设和改造任务,形成完善的农田灌排体系,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2、抓好科技扶贫,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围绕兴国县已经形成的脐橙、油茶、生猪、灰鹅、烤烟、制种等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注重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科技应用,集中科技资源,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努力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开展农技推广与技术服务,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切实增强贫困群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
3、抓好智力扶贫,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着力抓好贫困户“两后生”职业技术培训,为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并实现稳定就业开辟重要途径。依托职业培训、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等方式,加大对贫困青壮年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务工就业能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断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
4、抓好产业扶贫,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逐步形成规模优势,使贫困群众从生产环节得到稳定的收入。同时,注重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增加贫困群众非农产业的收入。从政策、规划、布局、资金等方面对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加以扶持。
5、抓好扶贫资金整合,加强扶贫项目管理。如何用好管好扶贫资金,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是县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兴国县按照上级要求,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合力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始终坚持扶贫资金要素分配法,严格执行“专户储存、报账管理、资金公示”和“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等资金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对扶贫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和工作进展情况的跟踪督促检查,提高资金项目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加强项目的后续管理,全力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
6、抓好社会扶贫,构建大扶贫格局。我们注重抓好单位的定点帮扶,加强帮扶单位与被帮扶对象的组织协调,着重发挥帮扶单位的自身优势,拓展帮扶内容,创新帮扶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帮扶力度。深入研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政策导向机制,为社会力量、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开发创造便利条件。积极做好“321结对帮扶”“暖春工程”“企业帮村带户”等帮扶工作。努力探索建立参与扶贫的长效机制,拓展社会扶贫领域,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