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鼓励
5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鼓励竞争?
(1)竞争是各经济主体为了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各种自我保护行为和扩张行为。
(2)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是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3)竞争能够促使商业生产者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完善服务,始终按社会需求组织生产。
(4)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必然出现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全社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提高经济效益。
52.“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人们对近些年来我国人才及其他经济资源由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这种现象的形象说法。“一股暖风向西砍”是当前中西部地区人民对党和国家切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感受。
请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正确分析上述现象。
1)“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结果。市场有其自发性、盲目性,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否则任其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一股暖风向西吹”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结果。这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达到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都具有重要意义。
(3)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二者缺一不可,要把二者统一起来。
5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请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也有自发性、投机性的消极作用,甚至夹杂丑恶的东西。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把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等纳入法制轨道,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对违法乱纪、触犯法律的经济行为,要运用法律加以制裁。
(3)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道德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力量,唤起人们的道德意识,引导人民积极向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54.提起假冒伪劣产品,人人切齿痛恨。然而,有一类冒牌货如盗版书、盗版软件等,在款式、外形、性能工艺都可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而且价格低廉,因此颇受一些人青睐。贩卖此类冒牌货者说:“假冒不伪劣,用起来一样。”购买者说:“知道冒牌,愿买愿卖,不存在欺骗。”而国家却对“假冒不伪劣商品”要依法打击。
(1)请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要依法打击“假冒不伪劣商品”?
(2)有一位专家正在就依法打击“假冒不伪劣商品”解答同学们的疑问,请你也向这位专家提出一个•答:(1)①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统一、开放、平等、竞争,维护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保证。
•②“假冒不伪劣商品’’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③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制售“假冒不伪劣商品,扰乱了公平的市场体系,所以要依法打击。
•(2)一般性的提问如:怎样依法打击“假冒不伪劣商品’’?有一定深度的提问如:为什么盗版书、盗版软件屡禁不止?怎样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
•56.《上海市定价目录》经市政府审核同意实行,48种商品服务不再由政府定价。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在社会零售商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购销环节中,市场调节价的比重已超过95%,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富有活力和效率。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在快速增长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因素,例如乱集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和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等等。投资膨胀加剧煤电油运的紧张,又引起商品价格上涨,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国务院及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了金融秩序混乱现象,使房地产热、开发区热迅速降温,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缓解。
•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粮食产量连年下降,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度减少,粮食供应关系趋紧、价格上涨的问题逐步凸显。中央年初发出文件,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实施力度,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旨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请运用有关经济常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1)生产资料、消费品等由市场形成价格,资源由市场配置,说明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市场经济具有激发经济活力的四大功能,即可以合理而有效地配置资源,可以自动调节供求关系,能够客观地进行价值评估,择优汰劣,所以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2)很多商品、服务退出政府定价范围,说明政府转变管理经济的职能。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的价格机制,价格信号自动调节供求关系、引导生产和消费的作用进一步加强。(3)投资膨胀加剧煤电油运紧张拉动物价上涨、粮食减产引起供求关系趋紧价格上扬,说明商品的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4)国务院及时治理使金融混乱、房地产热和并发区热迅速降温,说明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市场本身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自身的弱 点和缺陷,不可能对所有社会资源配置起调节作用,只有通过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和在市场机制所不及的领域内发生作用。(5)中央确保粮食供应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说明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生产进行宏观调控,运用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
•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轨道。
第二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点解析
四平一中楚学军
一、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1)资源合理配置。①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及人们需求的无限性要求我们合理配置资源。②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调节。①优越性。市场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弊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市场秩序。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作出具体规定。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其基本标志;共同富裕是其根本目标;它还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我国的宏观调控。①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要求。②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③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特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二、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的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①原因。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要求。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三、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经济全球化
(1)含义及表现。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其主要表现在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2)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发展中国家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2.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世界贸易组织。①地位及作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②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①原因。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②做法: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探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5班;学号: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关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探讨改革与转变的必由之路,思考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出路,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转变发展方式
2008年10月,美国经济危机迅速爆发。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再到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银行被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球股市的持续下跌,预示着华尔街最冷的冬天还没有到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正在陷入“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之中。
在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不可避免的重大影响,然而,所幸的是,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也能稳步前进。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对不少渴望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国人来说,自是盛事一桩。尽管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与全球第一的美国仍相差甚远。中国的人均GDP为3800美元,“在全球排在105位左右”。这引发了我们对当代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思考与讨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确立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初期,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是在我们当时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后来的“大跃进”中我们吃到了不少苦头。
到了邓小平的领导,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在这其中邓小平没有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反映社会制度的范畴,而只是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手段,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随之,在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后来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到了江泽民的领导,我们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基本完善。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人们的自由度也逐步扩大,我们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我们就要生产一些利益空间比较大的商品,缺乏市场调控,最后必终导致供大于求,商品的大量囤积,造成资源的浪费。除此以外,经济的发展还带来了环境污染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考虑的地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由于我们进行了市场取向改革,逐渐引入了市场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也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严重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开放程度不够,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广度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现阶段的国情来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确定了基本战略思想。中共十八大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现代化的整体推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贸易往来增多,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迅速,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全球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使经济的发展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
目前,我国已全面进入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全面提高国内经济发展质量、更好地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出了更加全面和紧迫的要求。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应该是充满活力,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但目前为此,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却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受行政干涉过多等,这些都是实在的现象,要形成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需要有一个过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由于其内部因素的组成不同,其市场经济的相关要点也有所区别,特别是一个国家的传统经商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学习和借签国外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运作机制,是必须的途径,也是非常好的方法,但是,决不能全盘搬抄,这些相对成熟的国外经济市场也是在不断进行改进的,也有行政引导的,也有政府的保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经济体制上的问题,反映在国有部门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上,以及政府和行政机构的介入,使我国市场经济行政化色彩较浓。诚如吴敬琏在国际经济学会第16届全球大会开幕式作主题发言时指出,这一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尽管国有经济不再是GDP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仍控制着经济的关键性领域,国有企业继续在石油、电信、铁路、金融等领域处于垄断地位;其次,各级政府在配置包括土地和资本在内的重要经济资源上,具有巨大的权力;第三,现代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法治基础尚未建立,各级政府官员拥有自行裁量权,可以通过投资项目审批、市场准入、价格管制等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如果国有部门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那么政府资源配置权力加强、对经济活动干预增多,必然加速腐败和贫富两极分化。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发展良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培育市场主体,规范企业制度,同时转变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活动的主体,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微观基础。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着重要的意义。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地方财政收入,选择上市公司时很少考虑其成长性。所以,企业主要将精力放在政府公关和包装上市上,而不是放在生产经营和结构调整上,这样对市场的成长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实行完全放任式的市场经济,所谓的完全的供求关系来决定一切,将会产生更大的市场投机行为,其结果,至少在一个层面是肯定的,就是中国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经济发展的更加不平衡。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上说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其它还有诸如产权制度、法律制度不健全等,以及由这些问题共同导致的就业矛盾突出。在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政府部门认真学习和反思,正如习总书记所倡导的,各级管理干部要有学习的危机感。但是经济市场是不断成长的,我们相信在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的经济市场将会越趋规范,中国人民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吴树青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7-188.[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3]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年10月30日.[4]郭树清.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J].国际经济评论,1999,05.
第四篇: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考纲导读
二、考点梳理
考点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调节(综合应用)⑴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①资源具有相对有限性;②人们的需求具有无限性。
⑵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⑶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进行的。⑷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能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的反应供求变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能调动生产者、经营者的灵活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市场秩序(综合应用)
⑴市场合理配置资源需要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⑵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①市场规则的含义: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作出的具体规定。
②市场规则的内容: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③市场交易的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交易原则。(3)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综合应用)⑴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⑵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①自发性: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在利益驱动下会产生一些违反市场原则的行为。②盲目性:由于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导致决策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③滞后性:由于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个时间差,致使市场调节带有滞后性,成为一种事后调节。
⑶单纯由市场调节的危害:①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与混乱;③收入分配不公,甚至两极分化等。
考点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简单应用)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经济。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内在要求)
考点
三、加强宏观调控(理解)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⑵宏观调控含义及其主要目标
①含义: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①经济手段
A.含义:经济手段就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B.最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②法律手段
A.含义: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B.表现: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行为;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③行政手段
含义: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④国家的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考点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⑴必要性: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的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考点
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⑶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⑷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⑸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考点
六、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⑴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⑵表现: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③资本全球化。
⑶载体——跨国公司
(4)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考点
七、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双刃剑”)(识记)
⑴积极影响:
①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挑战)
①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
②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3)如何应对: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考点
八、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理解)
⑴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⑵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⑶对外开放的好处: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⑷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决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我们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⑸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A.引进来
a“引进来”的必要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单靠自身积累资金,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新形势下“引进来”要注意: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更多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B.走出去
a“走出去”的含义: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b“走出去”的主要内容: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c“走出去”的必要性:有利于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力,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这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6)我国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①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
②对外开放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③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第五篇: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支持下,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教训,把握当今时代的特征和发展潮流,作出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思路,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新境界,也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艰辛探索之路。
确定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方向,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一体制统得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特别是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因此,党的十四大明确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
(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谈自己的发展。世界经济运行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引人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大量的事实证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时候,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比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综上所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既有效地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通往富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